⑴ 王晶谈香港电影为何没落
香港电影为什么从90年代末开始由盛转衰,跌入了低谷呢?香港导演王晶经历了整个过程,他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其中的原因,让不明缘由的观众了解了真相。
香港电影太受欢迎,片商不断抬价,台湾市场另辟蹊径引进美国大片
在80-90年代,可谓是香港电影的鼎盛时期,那时候大陆并不是香港电影的最大市场,而是台湾。那时候的香港电影在台湾非常受欢迎,台湾的院线也一路扩建至五条,逼得香港电影行业要拍出足够多的影片来供这五条院线。因此也拍出宴卜了很多奇迹,有些电影非但拍摄时间短,电影质量又有保障。
由于台湾市场对香港电影的需求很大,导致香港片商不断抬高影片价格。直到王英祥用3000万买了周星驰的电影《济公》赔得血本无归之后,台湾的片商才意识到问题的皮桐严重性,不能再让香港电影的价格这么一路水涨船高了,后来所有的台湾片商统一晌握穗口径,给香港电影设了上限1750万。
但香港片商根本不予理睬,还联合起来断供影片,坚信台湾一旦没有电影放映就会妥协。只可惜这次台湾片商另辟蹊径,向上级请示引进美国大片,得到批准后,大量的美国片流入台湾市场,香港电影在台湾的地位就不再那么举足轻重了。
⑵ 回顾电影《追龙》上映十九天破5.19亿,值这个数吗
电影《追龙》上映19天票房实时突破5.19亿,该剧主创甄子丹、刘德华、郑则仕、吴毅将、徐冬冬也被网友封为“五亿战将”,其中,甄子丹是“五亿大佬”,刘德华是“五亿探长”、郑则仕是“五亿笑点”、吴毅将是“五亿反派”、徐冬冬是“五亿玫瑰”,他们凭借各自特点为影片把薪助火,锦上添花,你们看了没?
电影讲述了香港现代史上两大著名狠角色大毒枭跛豪(甄子丹饰)、五亿探长雷洛(刘德华饰)的传奇故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由英国殖民,权势腐败、社会混乱。1963年,穷困潦倒的青年阿豪(甄子丹饰)偷渡至香港,抱着“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之心决意一搏人生。阿豪带着几个兄弟,从九龙城寨底层开始一路刀刃舔血,爬上香港毒品霸主之位,一手掌控香港十大黑帮,江湖人称“跛豪”。而雷洛(刘德华饰)则从一位普通探长一步步爬上华人总探长高位,统领全香港三万警察,手握香港治安“潜规则”。为垄断香港黄赌毒三大经济产业,跛豪与雷洛结拜为兄弟,两人一黑一白两手遮天,权势滔天,家财亿万,独霸香港岛……
⑶ 古惑仔系列,《人在江湖》拍了7天,《猛龙过江》拍了14天,王晶是怎么做到的
因为演员经历丰富,自身演绎素质也很高,所以很快拍完也不足为奇。90年代,香港的古惑仔系列电影曾经风靡一时,成为一代人共同的回忆。就在去年,郑伊健,陈小春,谢天华,钱嘉乐,林晓峰五人还再次合体,拍摄了电影《黄金兄弟》,目前还在后期制作当中。
⑷ 王晶: 港片没落始于周星驰《济公》大赔钱, 流失台湾市场导致崩盘
曾经的香港影坛被誉为是东方好莱坞,但94之后港片在传统票房市场就全线溃败了,到了97基本上只有香港那点票房了。一个市场不足以养活一部电影,这也是为什么当年很多电影从业人员失业的原因,如此恶性循环加剧了香港电影的没落。90年代中期成龙,周润发,李连杰等巨星远赴好莱坞发展寻求出路,后来电影业实在撑不下去了连向华强都退出影坛槐庆茄了。
巅峰时期的港片是能跟好莱坞大片抗衡的,如八铅察九十年代李连杰成龙的电影在全亚洲各国地区市场就能辗压一大堆美国片,到90年代中期都还能与之对抗。王晶曾一针见血点出香港电影没落溃败的原因:“我个人很了解,基本就是台湾市场的崩溃,引致香港市场的没落,因为台湾市场的疯狂。
王晶继续说到:以至从90年开始,香港的电影已经吃得太肥腻了,大家接受了那种能够台湾给的成本已经够拍完一部戏,其他的市场都是赚的”所以每个人都在乱开一通。
台湾当时最疯狂的时候五条院线,所以香港也必须有五条院线来拍足够的片来供应台湾的五条院线,然后可是这种泡沫终于有一天会爆破的,直到王英祥用三千万卖周星驰的《济公》然后大赔钱之后,台湾的那些片商就终于醒觉到这是不行的。
周星驰《济公》当年台湾票房惨败,台北仅收到1548万新台币,全台按2倍推算也就3000多万。这个成绩片商分账到账可没多少钱,王英详用3000万新台币买该片亏惨了。95之前港片在台湾的票房成绩还不错,但那几位巨星的片子卖价很高,当影片票房一般的时候台湾片商就会亏钱,后来台湾片商集体向香港片商抵制要设定一个“天花板”。
王晶继续解读,然后大家就联合跟香港的所有片商说:“我们要设一个天花板”就是最多是多少钱,好像当时是想定在1750万,然后很多人过去了,因为他们算过,觉得台湾这些片商是纸老虎,他们的存货只能支持三个月,如果大家联手他们三个月后就没有片放了。
但是算错了,他们回来之后,那些台湾院商就联合起来,向新闻局要求开放美国片,以前的美国片在台湾每一部只能进八个拷贝,后来台湾新闻局就同意了,你就可以进来一百个拷贝都行,一下子就把整个港片的市场就冲破冲崩了。
而且当时以为呢,所有院商都觉得电影频道好赚,他们反正买了那么多片,自己都做电视台了,都在电影频道放自己的片就想赚两遍。可是呢就越来越恶性竞争,差不多那边片一下,那边就上了,甚至于你上了一个礼拜,第二周已经在它的电影频道上,慢慢就变成观众就不来看了。所以在两三年之内很多个台湾院商就倒下了,然后再加上香港的盗版,三件事加起来,整体地把香港的电影打垮了。
王晶这个解读一针见血,当时台湾是香港市场以外最大票房市场,对于很多港片来说就靠台湾市场收票房减轻票房压力。当年能做到全亚洲市场通吃的只有2人,一个是成龙,另外一个就是李连杰。周星驰周润发当年也很火,但这两位主要还是靠港台市场收票房,日韩,东南亚市场不入流。
香港片商太贪得无厌遭到台湾院商的抵制,完全开放美国片后港片份额一下子就被吃掉了。90年代中期以后只有成龙票房还维持在巅峰,其他港片票房几乎都片扑街了,失守台湾市场导致港片崩盘,这个观点很到位一针见血。当年要是有台湾市场做后盾港片也不至于那么快泡沫破灭,香港电影人低估了台湾片商,当然台湾片方商也是贪得无厌最后让美国人渔翁得利。
王晶揭秘:港片没落始于周星驰《差早济公》大赔钱后,遭到台湾院商的联合抵制,而香港片商不愿意让步,最后流失台湾市场导致香港电影崩盘。如今20多年过去了,港片复苏遥遥无期,错失台湾市场,日韩东南亚等市场又被淘汰出局,现在就看能不能抓住内地市场机遇了,这是港片崛起最后的机会。
⑸ 80年代至90年代香港电影的制作成本是多少钱
这个时候投资基本上在200-300万,高一点500-600,不过当时这个价位已经很高了,所以有的影片为了提高知名度说投资过千万,现在贵的主要原因是后期制作,和胶片质量多比以前贵,例如有的后期制作一个特技要花掉100万(我也不知道为何如此昂贵),3D技术胶片等。那个时候票房高的业绩两三千万,连续好多年稳居票房第一位的基本上就是王晶和周星驰的组合,前十位有几个都是周星驰的喜剧片,后来他那种无厘头就不行了,香港电影也很低迷,后来刘伟强的无间道问世,香港电影慢慢有了深度,我们观众的欣赏水平也跟着提高了,90年代初的艺人一般收入都不高(按照现在的水平),每年第一的基本上是张学友,前十位每年都有成龙,刘德华周润发等,而第一的张学友最高也不过一个亿多,主要还是唱片的利润,后来成龙周润发等到了好莱坞就不一样了,据说当年的尖峰时刻2,管分红成龙就得了3000万美元,所以其他的港星这个时候没有可比性了,综上当时一般投资较低,还算了演员的片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