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921》首曝预告,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什么
《1921》是由黄建新、郑大圣联合执导,黄轩、倪妮主演的电影,于2021年7月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该片讲述了首批共产党人在风雨如磐中的日子中担起救亡图存重任,让中国革命前途焕然一新的故事。
1921年的上海,租界林立,局势剑拔弩张。来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龄仅28岁的热血青年们,突破国际各股复杂势力的监控和追踪,在上海共聚,创立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篇章。
192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年份。在中国历史上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1921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全部历史的开端,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作用。7月23日,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参加此次会议的有毛泽东、包惠僧、董必武、李汉俊、陈公博、周佛海、何叔衡、李达、王尽美、邓恩铭、刘仁静、张国焘。他们代表全国五十多名党员。此后,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
⑵ 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桥》的主要内容
采纳吧,别犹豫了!!!
《桥》是中国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为主人公反映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故事片。东北电影制片厂1949年摄制。编剧:于敏;导演:王滨;摄影:包杰;美工:刘学虎;主要演员:王家乙、江浩、陈强、吕班。
【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1947年东北解放战争时期。为了配合人民解放军全面进攻,某铁路工厂接受了修复松花江铁桥的任务。在缺乏钢铁、炼钢炉损坏等严重困难下,厂长发动共产党员、积极分子,组织广大工人日以继夜地修复了炼钢炉,制出桥座和铆钉,在松花江解冻前修复了大桥,支援了解放战争。影片通过老梁和老侯头两个工人形像的塑造,表现了工人阶级拥护共产党、战胜困难支援解放战争的热忱,歌颂了他们崭新的劳动态度和巨大的创造力。这部影片在画面的构图,故事的发展,人物的表现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一种健康有力、朴素、明朗的风格,成为中国电影事业上的一座新桥梁。
⑶ 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是哪部电影
新中国的第一部故事片是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桥》。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派文化干部到东北接管伪满洲里电影制片厂(日本侵华后在东北建立的电影制片厂)。1946年10月,东北电影制片厂在满洲电影制片厂的原址上成立,并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1949年,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东营拍摄了第一部新中国故事片。
《桥》是东北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也是新中国电影的奠基之作。它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不寻常的地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部电影的第一个意义在于第一次在银幕上正面描述了中国工人阶级为了创造一个新中国和创造一个崭新的新中国英雄形象而进行的劳动和斗争。梁日升和老侯头这两个人物在创作上无私无畏,具有新时期工人阶级的特征。
这部电影追求平淡中见真,平淡中显善的艺术风格。人物的刻画和生活的表达通常是以简单的方式完成的。这种简单而记录的创作方法开创了新中国电影简单、自然、贴近生活的新创作风格。它对新中国初期的电影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⑷ 《桥》我国第一部工业题材影片是什么
我国第一部工业题材影片是《桥》。
《桥》是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剧情片,由王滨执导,王家乙、吕班、江浩、陈强等出演,于1949年上映。
该片讲述了东北某铁路工厂的工人们克服一系列困难完成抢修松花江铁桥的任务,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贡献的故事。
《桥》的影片评价
《桥》是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第一部长故事片。也是新中国电影的奠基之作。它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不寻常的位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片的首创意义在于第一次在银幕上正面描写了中国工人阶级为缔造新中国而进行的劳动和斗争,塑造了新中国主人公的崭新形象。
剧中人物梁日升和老侯头大公无私、勇于创造,具有新时代工人阶级的特点。该片艺术上追求在平易中见真实、于朴素中显亲切的创作风格。刻画人物、表现生活多用白描式的手法。
⑸ 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是哪部电影
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是《桥》,东北电影制片厂1949年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拍出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编剧于敏,导演王滨。
这部影片以饱满的热情,塑造了梁日升、老侯头这样的新中国工人形象,和以厂长为代表的领导干部形象。第一次以工人阶级为主角出现在银幕上,这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5)什么电影是中国工人阶级扩展阅读:
内容梗概
1947年冬,东北某铁路工厂为支持前线,接受了制造抢修松花江铁桥桥座和铆钉的任务。当时工厂条件很差,总工程师对完成任务缺乏信心,少数工人也存在着雇佣思想。
工人梁日升在修复炼钢炉时试验成功用耐火砖代替白云石的办法。之后,经充分发动群众,克服了一系列困难,终于完成了生产任务。工人们又响应了上级的号召,参加了修桥工作,使大桥及时修复通车。
剧本反映了成为国家主人的工人阶级在管理工厂中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说明了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是解放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⑹ 关于工人阶级的怀旧电影有哪些
《我们的八十年代》,《火红的年代》.《北郊36年》
⑺ 火红年代的影片评论
彩色故事影片《火红的年代》是一部描写工人阶级斗争生活的优秀作品。它以充沛的革命激情,塑造了赵四海这个钢铁工人的英雄形象,热情地歌颂了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伟大方针,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反潮流是马列主义的一个原则。”文艺创作如何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在两个阶级和两条路线的斗争中,表现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反潮流精神,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创作课题。在党的十大精神的教育鼓舞下,《火红的年代》通过赵四海这一英雄形象的塑造,比较鲜明地表现了他敢于反潮流的革命精神,这是影片一个鲜明的特色和成就。
影片描写的是一九六二年钢铁战线上一场事关路线的斗争。六十年代初国际国内阶级斗争的广阔背景,给赵四海那种可贵的反潮流精神提供了典型环境。影片一开始就描写赵四海认真地听《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广播,简练地勾勒了当时总的斗争形势。由于社会帝国主义背叛马列主义,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妄图把我们整垮,帝修反鼓噪反华大合唱,蒋介石叫嚣窜犯大陆,暗藏的阶级敌人蠢蠢欲动,这使得当时国际国内的阶级斗争十分尖锐复杂。但是“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在毛主席、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人民顶住了这股反华、反共的逆流。《火红的年代》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发生和激化的。为了打击帝修反,巩固国防,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赵四海面对社会帝国主义的讹诈,做出了响亮的回答:“我们要闯出一条路来,为中国工人阶级争气。”这要闯要争,强烈地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反帝反修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反潮流精神。
影片从主题思想的需要出发,紧紧围绕要不要用国产合金试炼制造舰艇的高级合金钢的事件来展开情节。赵四海和白厂长之间的矛盾斗争,是一条贯串的主线。赵四海急党所急,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坚持用国产合金进行试炼;而被洋奴哲学、懦夫思想所俘虏的白厂长却竭力反对,影片一下子就把英雄人物推进了矛盾斗争的漩涡。影片在展开这场矛盾斗争的过程中,有层次地组织了四个回合:即党委会上关于是用国产合金还是用进口合金的一场辩论;在事故发生后,赵四海顶住了白厂长撤他职务的压力;退任务还是不退任务的交锋;最后,白厂长命令停炉,把矛盾冲突推到了高潮。影片正是通过以上四个回合,在矛盾冲突的逐步激化中,突出地表现了赵四海的反潮流精神。影片对这样一个工业建设题材的处理,没有就事论事地停留在炼钢生产的技术问题上面,而是把它提到了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的高度。从斗争的第一个回合,就提出了事关路线的问题:是把力量的基点放在自力更生上面,还是放在依赖进口上面;是无产阶级政治统帅生产,还是“钢就是政治”。赵四海在党委会上的辩论中,他明确地指出:用什么合金不是一个技术和方法问题,而是一个原则问题,是要不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问题。这就可以看出,赵四海的反潮流精神,来源于他的路线斗争觉悟,所以才能在错综复杂的斗争环境中,不管风吹浪打,坚定地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同错误路线和各种错误的思想倾向进行不调和的斗争。影片比较深刻地接触到了工业建设中到底依靠什么人,走什么道路的大是大非问题。这是站在今天的思想高度,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来分析当时的矛盾斗争和提炼主题的结果;同时,它又没有以今天的斗争形式来替代一九六二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斗争形式。这就既符合当时的历史面貌,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实教育意义。
影片《火红的年代》比较好地注意到在针锋相对的斗争中来塑造主要英雄人物的形象。白厂长在错误道路上越滑越远,这给赵四海带来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来越大。比如,在阶级敌人进行破坏,造成事故之后,白厂长不问青红皂白,立即停了赵四海炉长的职,要他检查。这时,副炉长陈友根又发生了动摇。赵四海面对这些严重困难,并没有消极退缩,而是逆流而上,坚决顶住,他无比激动地对厂长说:“事故我要负责,你可以撤我的职,但是,钢一定要炼下去,自力更生的道路,我们走定了!”撤职的错误决定更加激起了他的主动进攻精神。他首先保护了现场,接着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终于发现了敌情线索,并立即向党委书记作了汇报。同时,他还怀着深厚的阶级感情对战友陈友根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统一了认识,增强了工人阶级内部的团结。在“识破阴谋”这一情节中,赵四海又同暗藏的阶级敌人应家
培展开了面对面的交锋。当应家培别有用心地要他“避避风头”时,他针锋相对地说:“我就是喜欢大风大浪!”一句话,鲜明地点出了无产阶级英雄人物敢于反潮流的革命精神。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赵四海在尖锐复杂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高度觉悟,正是这一英雄人物性格的主要侧面。“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在路线问题上没有调和的余地。”在要不要退任务的这场戏里,赵、白之间的思想冲突达到了十分尖锐的程度。白厂长指责赵四海说:“我怎么也没想到你会变得这么自负”,赵四海回答说:“我也没想到你会变得这样……”,“你已经不象我们工人的厂长了”。在事关路线、事关大局的问题上,赵四海从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出发,根据党的思想原则和组织原则,对白厂长的错误言行,坚持进行斗争,同时,他对一个本质上还是好的,但犯了错误的领导同志又表现了满腔的热忱和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
《火红的年代》努力运用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处理矛盾,塑造人物,既把这场斗争写得如此尖锐、激烈,又充满了革命的激情,热烈地歌颂了我国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理想。这是把革命样板戏的经验运用于故事影片创作的新收获。从这部影片来看,它的编剧、导演、演员,在创作的时候,有比较饱满的革命激情,这使得整个影片显得浓彩重墨,热情洋溢,给观众以很大的感染。赵四海有句话:“对党的事业就是要像钢水那样热,不能冷!”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在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时,也必须有这种热情才能塑造好工农兵的英雄典型。
如何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正确地、深刻地反映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是当前文艺创作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火红的年代》虽然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也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路线斗争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在实际生活中,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也往往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写好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关系,写好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关系,即它们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这对于深刻反映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革命斗争的特点和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火红的年代》对阶级斗争这条线就没有写好。如阶级敌人应家培来路不清,他从前到底是个什么人物,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跳出来进行破坏,他搞破坏放进炉里的又是什么东西,都交代得不很明白;在具体的情节结构中阶级斗争与路线斗争这两条线索还缺乏有机的联系。影片总的来说,是敢于写路线斗争的,但有些地方,比如在高潮部分矛盾的激化也写得不够,厂长的转变还处理得比较草率、突然。此外,影片有些地方艺术处理也还比较粗糙,如试验失败后,赵四海一个人到凉台上去的那段戏就处理得不够精心,不够妥当。如果让大家看着四海,以期望、关怀的目光注视着他,然后一起走上凉台,这样对塑造赵四海的英雄形象就会更好些。影片的化装上总工程师的头套也太假。这都是我们在创作中应该认真注意并加以改进的。
看了《火红的年代》,很受鼓舞,极为振奋。工农兵英雄形象占领银幕,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丰硕成果。祝愿电影战线上的同志们,在已经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再接再厉,继续奋战,拍摄出更多更好的故事影片,为工农兵、为社会主义、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⑻ 《1921》电影观后感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1921》电影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1921》带领观众走入那个年代,感受那个年代的年轻人的力量。影片全景式地重现了一百年前波澜壮阔、开天辟地的历史时刻,来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龄仅28岁的青年们,怀着满腔热血,聚集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大会,见证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影片向开辟新中国的革命先辈们致敬,我们能看到百年前,先辈们在复杂的时局下摸索着中国的出路,他们历经磨难和生死存亡,不管在多难的境遇下,他们都在朝着希望前进。这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带领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突破重重难关,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正是因为他们才有了新生活,正是因为无数的开拓者们才有了新中国!
当历史画卷缓缓地铺开在我们眼前时,我们被那些画面所震撼。我们惊叹于他们为探索出一条真真正正能够拯救中国的道路的执着,也因他们面对危险时刻而屏住呼吸。影片更多的让我们看到这13位革命先辈们少有人知的青年时期的模样。不像我们在历史书上所看到的他们,他们是朝气蓬勃的,他们是一个个有着鲜明性格充满着热情的青年人。当我看见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未来、对新中国的展望的光芒时,我的心也被这样的热情所点燃。他们用热血和青春,激荡着旧中国,开拓着新世界。
影片中,嘉兴红船上的会议与逐渐唱起的国际歌,是动人心弦的,是令人为之振奋的。在影片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李达对负责印刷的人强调“百姓”与“人民”虽然意思相近,但境界完全不同。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是为人民服务,从未改变过。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今时今日已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想。国家从艰难岁月中一路走来,历经炮火与鲜血的洗礼,21世纪的我们不能忘记这段艰难历程,永远铭记历史。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现在这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我们国家在党的领导下一点一点强大起来,一步一步迈向世界舞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要牢记历史和初心,不忘使命,不负期待,共创美好未来。
星星之火,足以燎原。新时代的'我们,从革命先辈们的手中接过火把,将这份精神传承下去,延续下去!
电影《1921》将生动展示中国共产党人敢闯敢拼的动人故事。该电影由导演黄建新担任监制兼导演、郑大圣联合导演,并将于2021年7月1日全国上映。为了让更多观众了解建党初期这段历史,黄建新导演用电影镜头,展现了平均年龄仅28岁的中共“一大”代表们,将青春理想化作寻求救国救民真理信念的执着,以及他们在上海开天辟地、在风雨如磐中担起民族救亡图存重任的担当。
该片导演黄建新,曾成功打造《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开创了中国电影的主旋律商业片时代。他在此前的《1921》发布会上曾透露,“会给大家带来全新的故事、更电影化的叙事方式、以及充沛的生活情感”。他还表示,电影将集结一众青年实力派演员,重塑一群有血有肉的革命先驱,再现一个敢拼敢闯的黄金时代,传递“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坚定信念。
该片在参考大量史料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坚持创新求真、严谨细致的态度,历经四年时间深耕剧本,数易其稿。期间上海市委宣传部还组织召集党史专家、上海史专家、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资深研究员等专业人士,与主创团队一同召开多次剧本论证专题会议,听取意见,结合党史研究成果,反复打磨人物性格,挖掘历史细节,力求让这段观众耳熟能详的史实在银幕上绽放新意。
电影将首次以国际化视角来呈现这段热血历史,从欧洲开始进入故事,同时贯穿了一条完整的日本线,让格局更开阔宏大。在此前的发布会现场,制片人任宁透露,“剧组特意去全世界的档案馆寻找新鲜的角度和史料,耗时三年多才完成了最终的创作”。对此,导演郑大圣也表示,这是与现在的全球化语境有所呼应,用新的角度看待那段历史,相信能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当下的共鸣。
除此之外,影片也在拍摄取景上下了大功夫,主创团队勘景足迹遍布上海、全国乃至海外,特别是在上海实地测绘了30余处相关历史旧址,并在上海车墩影视基地一比一实景搭建当时的中共一大会址建筑群,力争在大银幕上再现上世纪20年代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城市文化风貌。
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有幸和几位评论家一起观看了电影《1921》。看完电影,大家交口称赞,认为影片浓墨重彩集中描绘1921年的上海,在那个相对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之中,把故事讲得如此精彩感人,全面展现五四运动的发生、《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出版、“南陈北李”相约“开天辟地”、上海英美烟厂工人罢工、共产国际帮助中共建党、国际和国内反动势力对革命活动的围剿、中共一大召开及从上海石库门转战嘉兴南湖红船等重要场景,非常不容易。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还是更习惯于把视角聚焦于教育。我觉得,这既是一个党史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也是一个青春的故事、成长的故事、教育的故事。
影片讲述的是党史,更是讲述了一群年轻人的青春史。影片的主人公是一群年轻人,在他们的身上,洋溢着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13位一大代表平均年龄28岁,最小的刘仁静只有19岁,年长的何叔衡也只有45岁。在1921年,他们也是青春年少。所以,他们有着与今天的“90后”“00后”一样年轻的面庞,一样的对美好生活与爱情的向往,一样保存着童趣童真,所以我们也能够看见影片里刘仁静等几位年轻人在上海大世界快乐游玩的镜头。
影片讲述的是这群年轻人的青春史,更是讲述了这群年轻人的奋斗史。在这群人身上,我们特别地感受到20世纪初这群年轻人的使命担当,感受到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激情、拯救中国的豪情和对底层劳苦大众的同情。影片中,陈独秀执拗地向孙中山要教育经费,讲述“教育救国”的道理,甚至为了索要教育经费而放弃去上海参加“一大”;毛泽东说,他坚信最终一定能够“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心生敬意。他们以生命创造了历史,告诉人们,一个适逢其时的梦想,一股渴望改变的激情,是如何造就了一个伟大的政党,如何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
在影片中,最打动我的,是奔跑的镜头。这两个奔跑的画面,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毛泽东的奔跑。那是在法国国庆日,一方面旅法的中国留学生与法国人民一起在凯旋门下庆祝欢呼,一方面是在上海租界的法国人一起合唱《马赛曲》。但是毛泽东等中国人却被无情地拒之门外。法国人肆无忌惮在中国土地上欢乐,中国人只能在他们的门外,看着天空燃起的烟花……青年毛泽东从愤懑失望中升腾起一种不屈、一种自强,开始了迅疾的奔跑。奔跑当中穿插的,是他对家乡生活的回忆,是被父亲追打的奔跑,以及母亲在身后的呵护。这个奔跑的桥段具有很强的寓意,它意味着青年毛泽东把向父权挑战的勇气转为向旧世界挑战的力量,从小我转向大我,从青涩转向成熟。奔跑中的毛泽东内心坚定、目光澄澈,热血沸腾、信心满满。从他青春奔跑的剪影里,我们看到了日后他奔向井冈山、延安、西柏坡、天安门的远大前程。真正的青春,正是永不停息的奔跑,是超越时空的奔跑。
其次是王会悟的奔跑。作为一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影片,《1921》破例将以往不太引人注目的李达、王会悟这对年轻夫妻作为主线人物之一。王会悟是一位美丽、智慧、勇敢的新女性,因为共同的革命理想,和李达走到了一起,在陈独秀的家中结为伉俪。婚后的他们携手共进,全身心地投入革命事业,为筹备“一大”忙里忙外、殚精竭虑。在会场遭到特务监视的情况下,王会悟建议把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为一大顺利完成各项议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影片中一个镜头,是王会悟准备向博文女校的校长借校舍给来参加一大的代表住,又担心校长看出破绽,李达就让她奔跑,训练她克服紧张的心理。最后,她在《国际歌》的旋律中奔跑,顺利完成了任务。一位23岁的女子,在充满青春活力的奔跑中,她的步伐如此坚毅、沉着,因为,这是向着光明的奔跑,向着未来的奔跑。
通过重塑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革命先驱的光辉形象,这部电影重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红色起点”,重温了党的历一个特别的“重要瞬间”,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为党史教育提供了生动鲜活的可视化学习教材,也为讲好、讲活党史故事提供了生动范本。影片反映出来的20世纪初年轻人的理想追求与使命担当,为今天的年轻人加深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提供了范本和榜样。
影片起用了许多青年演员,无论是五四运动的青年学生,罢工斗争的青年工人,还是一大的代表,他们都是年轻人。我相信,演出的过程也是今天的年轻人向100年前的年轻人集体致敬的过程,而观影的人们,也将会向100年前的年轻人致敬。
新的时代需要英雄,需要榜样。党史知识,并不是冰冷的过去,而是以信仰和热血铸就的言行。革命者,并不是老去的身影,无论100年前还是100年后,那些以国家民族为己任而奔跑的行动者们,他们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永远年轻。
记得影片中,当陈独秀被军阀逮捕关进大牢,他隔着狱栏坚定不移地对李大钊说:“军阀要我死,我要中国生。”这样的场景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不禁感叹:革命的曙光和修远路途中这些志士们前行的力量都源自于他们大无畏的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情怀令人崇敬。
还记得当影片中革命者李达哽咽着,嘴角颤抖,声音里带着一丝愤怒:“偌大的一个国家,我们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他凝重的神情,扎心的话语,让我深感:“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伟大意义,我潸然泪下。
还记得当毛泽东这位热血青年在上海的街头奔走,为革命前赴后继时,我看到了他们心中对世态不公的愤怒、呐喊,这不正是革命先辈们追求理想,历经波折却砥砺前行的见证吗?
总是记得李大钊在生命停止的前一刻,那凝重、深远一望,那目光中展望的不正是新中国的未来吗?
影片播映结束了,我的内心久久难以平静。前辈们的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和平生活,但我们不能在安逸中丧失斗志,在懈怠中荒废青春。走出影院,我心中反复默念这些话语。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当有一颗自信、自强、自省的心,应当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感恩老师,教授我们知识;感恩伟大的国家,给予我们健康成长的社会。
我珍视今天的生活,也在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每日合理规划时间,阅读书籍并完成读书笔记;聆听《凯叔讲故事》,以增长课外知识;每日坚持练琴并锻炼身体;每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我想这便是自己作为一个小学生爱国情怀的践行吧!此刻,我端坐于桌前,打开《中国历史》,那绵延于字里行间的中华文明、那历历在目的中华屈辱、那铮铮铁骨的中华抗争······一一在我眼前呈现,在我的心头翻腾。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将以此来勉励自己,笃定于自己脚下的路。
⑼ 影片《1921》发布海报,影片讲述的是什么主题
最近备受瞩目的电影1921发布了主题海报,而这次的主题海报主要就是讲述咱们工人有力量,在1921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非常励志的事情,由于当时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所以导致1921年上海英美烟厂工人大罢工,这次真实的历史事件也被我们给改编成了现代电影,供人们去了解这段历史,这是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罢工,第一次工人们勇于和资产阶级作斗争,为工人阶级的解放奋力抗争。
从建党伟业到现在的1921,我们国家一直都在支持各种各样献礼片的诞生,这些献礼片邀请到了很多青年演员,通过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让更多的演员能够把当时的情景再现到荧幕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我们新时代的孩子都了解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人们坚定的内心,通过这些电影,我们也可以看到100年前的上海到底是什么样的?当时的资本家和工产阶级又是怎样的关系,所以我认为这类型的影片对人们的教育意义是非常大的,这是我们宝贵的红色影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