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大经典“生死”影片丨无声无息化解死亡的恐惧和别离的哀伤
提及“死亡”的话题,似乎有些凝重,但其实真正去面对这个议题,我们才有可能进入到生命的另一个层次:发现真相。而电影总是能够或多或少拂去一些沉重的东西,艺术会带来超越性的元素和能量。所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生与死话题的这十部影片,每一部都有不同的触感点,不同的讨论角度,每一部影片都引人深思,令人感怀。
如果您对临终关怀感兴趣,如果您对生命和死亡有困惑,如果您很想活出此生的意义,那么建议您找个扰毁时间,安安静静欣赏这些电影,也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一杯茶,一部影片,一段属于自己的时间。
《姐姐的守护者》
英国
为了挽救一个生命,是否可以“制造”另一个生命?当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深地介入生命过程的时候,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谁有权力对他人的生命做出决定?这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这个故事,是展现,是探索,也是警示。
《深知我心》
美国
许多的俯拍镜头、许多的女主角的独白,给这部电影带来了一种冷静的疏离感。人到中年的女知识分子,因为罹患癌症,被卷入现代医学强大的、带有男性特质的技术气场,这似乎更加深了生命的脆弱与孤独。还好,两位女性陪伴者用温暖的人性,挽救了生命的尊严和安宁。
《雨中的请求》
印度
人到底有没有结束自己生命的权利?没有品质的人生是否可以放弃?这部热闹的、带给人视觉享受的宝莱坞电影,最终要表现的却是如此冷峻的一个主题。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安乐死,这个残酷的话题将会越来越多地被提起。
《呼喊与细语》
瑞典
死亡是一种边缘处境,没有人可以逃避它。这种处境的一个作用,或许就是暴露灵魂、检验人性吧。伯格曼用一间红屋、四个白衣女人、一场死亡,不动声色地展现人类的痛苦与孤独,绝望与渴望,细腻的风格化的表达,战胜了故事的沉闷与压抑。
《生之欲》
日本
黑泽明的这部黑白老片,印证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家亚龙的观点:对死亡的恐惧,常常与人生虚度的感觉紧密相关。你越不曾真正活过,对死亡的恐惧就越强烈。和半个世纪后的美国电影《遗愿清单》不同,它所表现的对死亡恐惧的超越,更具有社会性。
《活着》简李凳
中国
在这部名为“活着”的电影中,有许多的死亡,它们不是自然死亡,也不是天灾或疫病导致的死亡,它们应该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作“社会性死亡”。有些时候,社会性死亡会有一个“意外死亡”的外表,但“意外”掩盖不了这些死亡的荒诞与残酷。
《永生之法》
西班牙
在死亡的灰暗背景上,两个白血病男孩演出了他们多彩的生命故事。有些时候,孩子就是上帝派来的信使吧,通过他们透亮的眼和单纯的心,让人们重新理解生命,包括它的艰难和沉重,也包括它的甜美和丰盛。
《特别响, 非常近》
美国
911,九岁男孩奥斯卡的父亲再也没有回来。一把藏在花瓶中的钥匙,让他带着幻想开始了不可理喻的寻找。或许,每个人在经历了巨大的丧失之后,都需要用自己的方式来一次寻找。然后,重新发现生活,让心有一个着落。
《入殓师》
日本
入殓,是一种行为一个过程,是丧葬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这部电影中,它成了行为艺术。入殓,为什么可以如此精致、如此细腻、如此庄重,如此美丽?
因为入殓师视其为生命的一部分而不是非生命的过程,拦旅它无声无息地化解着死亡的恐惧和别离的哀伤。
《遗体:面对明天的十日》
日本
看这部电影需要一点儿勇气:大海啸过后,一具具遗体被运到体育馆,其状恐怖而惨烈。一个即将退休的老人请求加入志愿者行列,帮忙安放遗体和协助家人认领。在混乱与悲恸中,宁静和庄严慢慢升起,逝者由此获得尊严,生者因之得到抱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