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评价《长城》这部电影
在我个人看来,《长城》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商业片,主要是为了讨好外国观众,让喜欢拯救世界的歪果仁顺带着拯救中国。
奥斯卡之所以设最佳外语片,不是让你拷贝美国的。所谓文化输出,是要输出中国独有的文化,而非为了迎合,刻意“无中生有”。其实《长城》也不是一无是处,歪果仁看完,说不定能学会两个中国成语---“东施效颦”,“邯郸学步”,这也算张导成功输出了中国文化吧?
怎么样?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给我留言点赞哦~
② 外国人如何评价电影《长城》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带来的震撼足够大,虽然剧情和特效来说需要更精进,但是在现在的电影市场中这种带有国家色彩的类型的电影还是不多见,一部宏伟的电影也需要有一颗宏伟的心来品味。
③ 张艺谋的电影《长城》,为什么让要外国人加入
《长城》这部影片在特效上还是不错的,场面宏大,看着成千上万的饕餮蜂拥而上,的确很壮观。在这一点上,的确是下了功夫的。另外,演员阵容也分外强大,只是很遗憾,导演没有突出他们。影片也融入了很多中国元素。我想,每个外国人看完,都会对中国古代的冷兵器时代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整体还是不错的。
另外,影片中因为马特达蒙是雇佣兵身份,所以通过景甜和马特达蒙的对话,也想向观众传递一种中国军队的信任团结信仰。但电影并没有突出这一点,只是作为台词出现。所以有点牵强了。
其实,我最想说的是,谁编的这么扯的故事,饕餮涌上来的那一刻,我更加觉得扯了,凭你当时武器再先进,对付饕餮我觉得有点困难。个人观点而已。
④ 内容被批空洞,为什么《长城》外国市场票房却能达总票房一半
之前大火的中外合拍两开花,这算是一个网络界的梗,但是《长城》作为一部中外合拍的中国电影,可以算得上“两开花”了,这部电影可以说算得上是巨制,特效方面也运用特别多,但是你会发现,中国人对这部评价并不太好。
如此俗套的剧情,再加几个中国名字,加几个中国演员,就可以算得上是中国风了吗?甚至其中的剧情都让人啼笑皆非,在中国内地获得如此低的评分也不足为奇了。
⑤ 电影《长城》在国外评价怎么样
这部电影有其优势:它的服装让我们脱离现实,它的布景把我们带进了中国的深处,就像其他历史上的发达国家那样,以其规范、礼仪与价值观为基础。这部电影引起了我的共鸣,今日的论述通过马特·达蒙的角色来承担:两个世界的对立——一个被荣誉、道德、勇气和奉献支撑;而另一个却以醉心于卑劣的贪婪为基础:财富、强烈的个人主义同样侵蚀着社会的基石。再以时间为界限:即从2017年1月11日法国开画首日起,到2017年1月15日公映第一个周末止,这一段时间内共计5天的全部评论。因此,好评、差评和中评都存在,并没有什么刻意截取的情况。为什么选择这一段时间呢?首先,精力有限,而且现在长城还在公映期间,每日都有不少新的评论增加,恐怕做不到“同传同译”“讯息速递”;其次,电影《长城》开画第一周也是观众评分变数最大的一周,以低分2.8开画,平均每天上涨0.1分,到第二个星期就基本稳定在3.3分左右,因此首周的评论更具代表意义;最后,100多个评论虽然算不上多,但也绝不少,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这些长短评对于大家了解法国媒体与公众对于《长城》的观点、态度与看法是有一定助益的。虽然未必能够代表全部,但多少也能代表相当一部分人。这里,并不探讨《长城》究竟是好是坏,这个问题依然无解:因为正反双方都能从评论中找出有利于自己的论点并攻讦对方。那就与初衷相违背了。法国作家约瑟夫•贝蒂埃曾经说过:“电影,是一只对世界张开的眼睛(Le cinéma, c’est un oeil ouvert sur le monde)。”那么他国的评论,也不妨成为我们聆听世界的一只耳朵:这里的评论,不论正确还是错误,不论理智抑或偏激,形形色色各式各样,都可以为我们提供另外一种思路——看看欧亚大陆另一侧,来自不同文化、习惯与族群的法国网友,是怎样看待电影《长城》、中美电影合作以及中国大片的国际化视野之路的。
⑥ 电影《长城》的国外评价如何
美国时间2月17日7点,在北美终于开画。票房上,《长城》首日590万美元,位居、《五十度黑》之后,就数据来看,首周三天票房不算出众,但位居当周上映的新片之首,且略高于此前业内预测(最普遍为1700万美元)。所以,也不至于像国内有些媒体所说的“扑街”。”吐槽归吐槽,还是有不少人肯定《长城》的开创意义, 而对于纯影迷来说,这些都是外物,《长城》到底如何,还是你自己的观感说了算。中国人,外国人,也就没什么好在意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