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产电影 > 香港没有喜剧电影了

香港没有喜剧电影了

发布时间:2023-10-16 16:36:43

① 现在已经没有喜剧电影让我笑了,请推荐几部巨搞笑的电影

周星驰电影(含客串)1988-2004共50部(截止到2004年)

一星级作品(13)

《算死草》 《非洲和尚》 《豪门夜宴》 《风雨同路》
《流氓差婆》 《龙凤茶楼》 《小偷阿星》 《最佳女婿》
《一本漫画闯天涯》 《捕风汉子》 《龙在天涯》 《霹雳先锋》
《江湖最后一个大佬》

二星级作品(9)

《玻璃樽》 《情圣》 《济公》
《义胆群英》 《龙的传人》 《师兄撞鬼》
《行运一条龙》 《千王之王2000》 《97家有喜事》

三星级作品(17)

《大内密探零零发》 《食神》 《百变星君》 《整蛊专家》
《赌侠2:上海滩赌圣》 《赌圣》 《咖喱辣椒》 《无敌幸运星》
《鹿鼎记II之神龙教》 《赌侠》 《家有喜事》 《逃学威龙II》
《逃学威龙3之龙过鸡年》 《回魂夜》 《新精武门1991》 《武状元苏乞儿》
《九品芝麻官之白面包青天》

四星级作品(8)

《喜剧之王》 《鹿鼎记》 《逃学威龙》 《破坏之王》
《漫画威龙》 《审死官》 《唐伯虎点秋香》 《功夫》

五星级作品(3)

《西游记第101回月光宝盒》《西游记完结篇仙履奇缘》《国产凌凌漆》

1988
《霹雳先锋》处女作品、凭借本色表演
《捕风汉子》《最佳女婿》惯性表演状态

1989
《龙在天涯》配角的巅峰表现
《义胆群英》差强人意
《流氓差婆》与吴君如的表演擦出火花,第一次转型

1990
《望夫成龙》《一本漫画闯天涯》无厘头表演雏形、喜剧天份初露
《龙凤茶楼》《风雨同路》表现平平,但已被观众认可
《咖喱辣椒》完全盖过张学友的表演
《小偷阿星》《师兄撞鬼》惯性表演状态
《赌圣》荣获当年度十大卖座影片头把,开始与吴孟达拍档
《无敌幸运星》《江湖最后一个大佬》因《赌圣》一片而大赚,但周星驰的表现一般
《赌侠》荣获当年度十大卖座影片第二名,周星驰名声大噪

1991
《整蛊专家》新题材喜剧影片、与王晶初步形成默契
《龙的传人》《新精武门1991》无厘头表演定型
《逃学威龙》暑期强档、当年度十大卖座影片第一
《赌侠2上海滩赌圣》巩俐、方季惟分饰港版、台版女主角,周星驰已成票房保证
《情圣》与毛舜筠演对手戏,但主角过多,“星”味平平
《豪门夜宴》客串

1992
《漫画威龙》开始有人怀疑周星驰到底能坚持多久
《家有喜事》香港最成功的喜剧之一、当年度十大卖座影片第二名
《逃学威龙2》有滑铁卢之称
《审死官》当年度十大卖座影片第一名
《鹿鼎记》当年度十大卖座影片第三名
《鹿鼎记2神龙教》当年度十大卖座影片第五名
《武状元苏乞儿》当年度十大卖座影片第四名
这是“周星驰年”,彻底占领香港市场

1993
《逃学威龙3:龙过鸡年》当年度十大卖座影片第七名,有人说这将是周星驰的最后一年
《唐伯虎点秋香》当年度十大卖座影片第一名,周星驰反攻
《济公》惨败

1994
《破坏之王》惯性表演
《九品芝麻官之白面包青天》入选当年度十大卖座影片
《国产凌凌漆》与袁咏仪擦出火花,无厘头表演完全成熟,与罗家英合作备受认可

1995
《西游记之101回月光宝盒》《西游记完结篇之仙履奇缘》第二次转型,效果尚可, 皆入
选当年十大卖座影片,无厘头+浪漫主义+想像力,与莫文蔚擦出火花
《回魂夜》继续尝试转型,基本看不到本人面目,观众接受一般。
《百变星君》是当年周星驰影片票房最好的一部,但里面掺杂王晶的成分,属《整蛊专家》
的延续,无厘头+电脑特技

1996
《大内密探零零发》重复无厘头形式
《食神》非常一般,但颇得好莱坞口碑,也是周星驰执导的第一部电影

1997
《97家有喜事》与《家有喜事》相比,周星驰在喜剧表现上优势不明显
《算死草》无厘头表演进入死胡同,带出葛民辉的喜剧才华

1998
《行运一条龙》痛苦的无厘头,但在导演手法上有不少进步,退格成配角

1999
《喜剧之王》第三次转型,深入喜剧表演形式,自编自导自演
《千王之王2000》
2001
《少林足球》成功的导演
2004
《功夫》刻意想回到以前的无厘头风格,但堆砌的剧情、过时的桥段、夸张的特技、配角的出现、部分场景抄袭《黑客帝国》,带给大家的更多的是失望(或许是我们期望太高)

周星驰,上海人,(实为浙江宁波人,2004年在东京《功夫》首映宣传中透露)于1962年6月22日出生于香港。中学毕业后考人无线电视第十一期夜间训练班,
1983年结业成为无线艺员,同年被派任儿童节目“430穿梭机”当主持,做了四年。

1987年他被派演戏剧,参演的第一个剧集是《生命之旅》,继后他又主演了《他来自江湖》等
剧,其中最得好评的是《盖世豪侠》,在该剧中出现了他那独特的表演风格。

1988年他得到导演李修贤的赏识,出任《霹雳先锋》男主角之一。获台湾第乃届金马奖和香港
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他那非逻辑性和带有神经质的演技,开创了“无厘头”文化,成为香港普罗文化的
重要一环。而他担纲演出的电影更是屡破票房纪录,1992年因主演《审死官》而获亚太影展最男主角奖,
1996年因主演《西游记大结局之仙履奇缘》获香港电影学会第一届“金紫荆奖”最佳男主角奖。2001年自
导自演的《少林足球》更为星爷夺得最佳导演称号。

周星驰 电影经典角色大全
搞笑是无厘头最具杀伤力的武器,但没有下面这些可圈可点的人物,就不会有一个周星驰。

1990 《赌圣》阿星
周星驰表演小人物也就是从这时起有了自己成形的一套,他能茫然的瞪大了眼,把“星式”的懵懵懂懂、天真无知明明白白地写在脸上。

凭着天生的特异功能,阿星被发现有一手独步赌坛的绝技从此他无可避免的被人利用,他一举
成名,一步登天也被推到了你死我活的浪尖……一般片子演到这时候就该出英雄了,不过周星驰可演不
来“英雄”,只有“反英雄”,结果阿星就是周星驰的这一个。

1991《逃学威龙》周星星
当过学生的人看周星星真是过瘾又“解恨”。身为警察嚣张惯了的他返回学校做卧底,他做了一切
学生们想做不能做,甚至连想都没有想到过的事情。比方说,他以一个警员的身手敏捷对抗天下老师
惯于用作武器的教鞭、粉笔头、黑板擦,消课堂暴力于无形;比方说,他狂追美女老师,最后还手到擒
来、大功告成——颠覆师生关系还有比这更取巧、更无赖、更彻底的吗?

1992《审死官》宋士杰
把一个从始至终都以个人利益为主,以替人伸张正义为次的“古代律师”演得如此自然、逗趣而不
惹人反感舍周星驰其谁?

片里的宋士杰胆小懦弱、心细刁钻,利字当头又抵不了诱惑,偏偏有了一个武功高强、鲁直强悍的老婆,他就只好怕老婆怕得一塌糊涂。当他闯入公堂为老婆讨回公道,也开始和正义沾了边。他在公堂中上窜下跳、奔来跑去,口里犹能振振有词地说个不停,一气呵成的表演自然酣畅,夸张而不过火。——难怪在周星驰不多的奖项里,这部片子就为他拿了个“亚太影展最佳男主角”奖。

1992《鹿鼎记》韦小宝
周星驰版的韦小宝可谓“形神兼备”。
“周版”韦小宝不仅在妓院长大,而且还在那儿勤学苦练匪夷所思的骂人技巧,一种鲜活的市井气几乎无需更多的夸张强化。他不仅会在师父陈近南面前大耍滑头,还敢当面大大咧咧地把陈近南的话拆个明白——“要反清是抢回我们的钱和女人,要不要复明根本就是脱了裤子放屁关人鸟事呀!”如此这般直言无讳一语中的在片中俯拾皆是,很透出点对世事世情、利害关系一点就透的洞察力与通俗管用的机敏。总之,自打周星驰演了韦小宝那个市井小混混 ,再提韦小宝的时候好多人准会条件反射式地想到他。

1992《武状元苏乞儿》苏乞儿
苏察哈尔灿一出场是一个养尊处优的大少爷,任情任性,喜欢上了怡红院的如霜姑娘,为了她去考状元郎,理直气壮的劲头让吴孟达饰演的老爹连声附和:“敢爱人所不敢爱,品位与众不同,老爹我
佩服!”把什么伦理呀道德呀统统丢了个一干二净。后来他考上了状元又被人陷害,却因缘巧合地当了叫
花子的头儿,披头散发不说,还添上浪迹于世全不囿于常理的癫狂。苏乞儿的性情是跟着剧情走,有因
由有发展的,难怪周星驰会挺委屈的解释说这不是一部搞笑片而是剧情片。

1993《唐伯虎点秋香》唐伯虎
周星驰演才子唐伯虎既不英俊也不风雅,与其说潇洒毋宁说放肆,与其说多情毋宁说好色,整个就是一“反才子”,而唐伯虎点秋香,既不是郎情妾意也不是情意缠绵,只是他在矮子里挑出高个矮子式的看中了秋香,又可谓“反才子佳人”。反掉了才子,反掉了才子佳人,片子里再找不到文人才士的酸迂和优越感。

1994《国产凌凌漆》凌凌漆
在这部影片中,周星驰把神表现为一个悲剧性的浪漫英雄。这个角色可以做一切事情,包括弹钢琴。在他到达香港时,他很快识破了阴谋,这和《逃学威龙》中那个需要时间适应环境的周星星大不相同。他引导整个电影的情节。命运与卑鄙恶人都不能伤害到他。这样,这个角色还是一个神,但是他赋予了这个角色一个悲剧弱点以取悦观众:他堕入了与一个女人的爱情的深渊。

1995《大话西游》至尊宝
至尊宝的今世本来很明白,强盗头子一个,可是他偏偏爱上一个白晶晶。为救白晶晶他离开紫霞,结果又发现紫霞是最爱。至尊宝遇到了一个男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可是因为时空转换的原因,他可以
为两份爱都不负担责任,所以他被尊成了“情圣”。

1996《食神》史蒂夫周
食神从出场就风光无限,不再是小人物的一步登天、欣喜若狂,而是大人物的得意忘形、站得高跌得重。他把得意者的嚣张夸大得分外鲜明,而他被亲信们联合背叛、暗算的境遇也就显出分外的炎凉。难得的是渗透其间的某种淡泊,在周星驰表现起来就是:神思恍惚的表情和夸张但冷静的举手投足间那
点自在的悲凉。

1999《喜剧之王》尹天仇
尹天仇就是成名前历经辛酸的周星驰。他在剧组里跑龙套,跑得分外卖力认真,但他的专业精神却在这些情境里被突现成了一种累赘和一个讽刺,他的屈辱和挫败也再一次次不动声色的被重复,而他
只同样重复着一句话:其实我是一个演员。很少在周星驰的片子里看到这么多严肃、认真甚而萧索的表
情。尹天仇的魅力也许就是周星驰今天的魅力——一种愈渐成熟了的悲欣交集。

② 香港电影没落了吗原因是什么

香港电影兴起于70年代,在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达到鼎盛,在当时世界电影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世界电影只要看两极,一个是代表西方的好莱坞,另一个就是代表东方的香港。

但是到了90年代后期,香港电影就开始衰落了,从之前年产量几百部影片,到后来的不足50部,一下子从天堂回到石器时代,纵观个中原因复杂。有人说是回归后才导致港产片衰落的,个人认为港片衰落与香港回归中国没有半毛钱关系,回归后香港文化与教育各方面都没受到大陆多少影响,看看如今的“港”就知道了。

在当时,97年的亚太金融风暴重创香港,电影行业受此影响也极大,但这也不能是衰落的主因。可以用事例看到,韩国电影娱乐业与印度电影的崛起正在之个时期前后,难道韩国与印度没受当时金融风暴影响吗?其实韩国当时所受的创伤比香港更重,这个时期韩国电影娱乐能崛起正是由于有政府的大力推动与支持,香港电影衰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香港当局的政策太宽松了,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没有重视电影行业的转型与引导,最终没有跟上时代变化而衰落。

在当时香港电影已经到了题材枯竭综合期,以前那些金庸古龙等名人名著,黄赌黑等等都被拍了个遍,自然题材与新意就会越来越越少,再加之金融风暴的重创,投资人拍电影没人看,然后没人看电影投资就会变少,恶性循环,这个时候政策都没有去引导创新,还是一味在“炒冷饭",那自然就是由市场与资金去决定香港电影的兴衰了,不过可惜的是香港电影辉煌从此不再了。

当一个人在生病初时没有得到重视与治疗,待它到了癌症晚期你再去救就意义不大了,香港电影就是这这样一个真实写照。

若问香港电影何时雄风再起?那就要它投胎重头来过了,在当时成龙周润发等明星的当打之年都没有续写辉煌成功,如今若再论,何其之难?人才断档就是最大的短板,连香港TVB这家“明星大学”如今都揭不锅了,港片复兴,路漫漫长。

③ 为什么现在香港几乎没什么电影了,也不出明星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前香港电影是很赚钱的,现在赚不了钱了。

香港自《无间道》后再没有优质的作品,原因是其主要市场为台湾,日韩,东南亚市场及大陆地区。香港几百万人的市场是养不起电影工业的。随着美国大片的入侵,原来的市场基本被占领。再加上大陆经济的腾飞,香港电影人才纷纷北上,导致香港电影的没落。另外,大陆电影水平的提高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现香港没有邵式,嘉禾等制作中心,等于没有电影制片厂,有点跟大陆一样,过去多少个老制片厂己不复存在演员老的老死的死,还好留下不少经典杰作,香港也一样,那些拍片秀女们尽都老,有的这些年就去世了,剩下部分人到大陆来拍片,如今影业不景气,让一些个人拍片给顶了,拍好片难得,尽拍一些垃圾没人看的片,熬费物资白当洖工夫,拍片不行导演差劲,演员不行,找些小品,相声演员,小品不说拍片,从中挣钱,丈着有名望拍些没人看片。

因为没落了。

别把什么政审,制度拿来说。1980~1995年香港电影辉煌的时候就没这些吗?

第一,香港电影死于抄袭与恶意竞争。

第二,香港电影死于全球化。

第三,香港电影死于人才凋零。

辉煌时期,香港负担着特殊地位,形成链接内地与西方的窗口,所以自1970年代开始,香港电影开始展露头角,比如李小龙为代表的功夫片。

80年代初,洪金宝开创的灵幻功夫片:

林正英的僵尸道长:

乃至陈晓东的倩女幽魂:

吴宇森的英雄本色:

同时,香港黑 社会 大量渗透电影圈,绑架演员,压缩控制片酬,洗钱等行为极其泛滥,严重威胁到演员和制片人利益,1992年1月15日,香港电影演员导演等等300多人公开游行,抗议黑 社会 暴行。

陈欣健李修贤是组织者:

以前,香港电影有大量黑 社会 资金,现在黑 社会 资金来源断绝,台湾所谓十大片商进入,玩起了片花制度。

什么叫片花?

台湾片商是想赚钱,只看电影中大牌明星多不多,以前香港明星片酬适当,一个大明星配几个普通二线三线,片酬加起来不过三四百万,导演还能构筑剧情。

此后,明星片酬暴涨,无论一线二线,导演只能用更多钱找更多明星,现在片酬都超过两千万,负面影响就是,电影实际拍摄投资急剧减少,剧本粗糙重复,等于只卖大明星的脸。

香港电影的国际开拓者邹文怀:

同时,电影火爆,更多的电影院出现。

1980年代,香港电影院大约50家。到了最多时达到6家院线150家,本来就狭窄的香港电影市场,出现恶性竞争。

潘迪生:

以前,院线少,上映质量能保证,粗制滥造的电影只能卖录像带,走东南亚与台湾市场收回成本。现在电影院多了,大量原本排不上的粗劣电影在恶性竞争下也能公开上映,观众大呼上当,后果就是电影口碑下跌。电影收益减少,只能继续缩减投资,增加软广告,质量越发降低。

此时,具备代表性的两大好莱坞电影进入香港,所以这就有后来说的,香港电影败于1993(侏罗纪),亡于1997(泰坦尼克号)的说法。

台湾片商退出,东南亚经济危机重创亚洲市场,谁都在谨慎投资电影。而香港本地两个电视台根本无法养活原来9万电影从业人员,只能分流,少部分留守,部分去台湾和大陆,一部分转行。

香港电影自1992年的巅峰极速衰亡。

没有好莱坞的大笔投资与数字化,也没有本地市场支持甚至从业人员都失去了。

因为香港的电影大部分都是打砸抢和黑 社会 ,内陆受香港电影的影响多少年来出现了多少黑 社会 。影视媒体的影响,左右了 社会 的发展方向。香港的喜剧片还是非常好看的,至今内陆电影无法超越。

改开前,香港是大陆的窗口。这么多年过去了,一个小小的香港,不可能不被大陆湮没。

原因很简单,像一些向、刘、成、周、洪等等明星大佬完全控制了香港 娱乐 圈,这些人自己演不动了,还不想失去影响力,所以根本不想捧新人,所以几十年下去了,香港 娱乐 圈还是这些老面孔,那能外出什么好作品

香港文化衰落了。
中国以前因为文革的原因,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很单调,对香港武侠片强烈需要,带来视觉和心理上的刺激。现在呢,老百姓对文化需求出现多元化,武侠片打砸片份量轻了。欧美日韩片占有相当大市场。从文化上看,香港已经不是窗口,只剩下金融和转口贸易。
以前香港成衣也很历害的,现在也不行了。
最可悲的是香港创新力严重不足,而且出现内斗和内耗。从经济上看,几大家族垄断地产和商业,大部分平民面对高房价无可奈何。阶层已经固化,利益格局已经成熟,港人优越感曰渐衰微。
没有产业支持,巨星就没有土壤。

电影结尾处字幕:“随着这座城市暗光沉睡之时,我们有否已淡忘了光辉的过去?不知今夕何夕……”

香港作为亚洲的金融中心,近些年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后遗症正在这座城市愈演愈烈,城市压力过大导致 社会 问题增加。

在彭浩翔的电影中展示了当代香港的一则恐怖寓言:如果你要生存在这个疯狂的楼市,你就必须变得更加疯狂。

人都是被 社会 现实逼疯的,主角郑丽嫦的连环凶杀是有形的杀戮,而楼市的飙升和业主的哄抬则是种无形的杀戮。

怪咖彭浩翔用B级片的套路来发泄了广大房奴们的愤怒,但思想上却折射出楼价暴涨大潮中个体的彷徨与无能为力。

《维多利亚一号》:一个疯狂的城市,要想生存,就须变得比它更疯狂

这座城市正在老去,

这个地方的规则和秩序正在被丢弃,

这个时代的 历史 正在消亡,如同记忆中的香港电影一样……

编辑于 2016-10-11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赞同 275

评论

SydneyCarton

先说结论:

作为一个特殊文化意义上的“香港电影”这个概念,已经死掉了,基本是对 历史 的追溯与概括,基本谈不上再有较大的更新。这个概念截止期没有明确界线。在我看来,9-7只能算ICU,而且更多显现出来的是“果”而非“因”,《无间道》系列倒是可以看成“香港电影”这一概念的最终挽歌。关于这一点,我在(如何评价《无间道》三部曲?) 下有具体阐述。

这个概念死掉,不是说它不再做电影了,或者说在电影界地位不重要了。这么多年的积淀摆着,而且背后还有依旧庞大的 娱乐 业,香港仍然是一处电影重镇。而香港的电影人依旧会在华语电影中占有一席之地,像杜琪峰为首的银河、许鞍华、林超贤等导演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并且也不时推出佳作。但这些都无法挽救香港电影这个概念的死亡。为什么?听我慢慢道来。

旧时中国的电影首都应该是上海,但得益于大陆变局,正如纳粹肆虐使欧洲艺术家逃往北美,不少电影人也前往香港。来的除了人才,更有资本,这些使得香港部分继承了旧上海电影工业的衣钵。而香港虽然是在港英政府治下,但在相当长的阶段里,相对的自由度都比海峡两岸的政权更为宽松。这些都促使香港电影产业兴起。

后来我们就看到了邵氏的做大。别看邵氏家大业大,旗下也是明星无数,其实邵氏拍片比较省钱,跟现在这种烧钱拍片根本不能比。首先那些明星演员、导演都是邵氏员工,靠工资过活的,管你人前多么风光,邵跑跑不多给你一个子儿你一点办法没有。你牛逼你可以走啊,但出了邵氏也不好混,又有乖乖回来的,比如整天吐槽老板抠门的李翰祥。而且邵氏是行业垂直垄断型企业,片场影院一把抓,有片场,拍片场地布景等花费可以省不少,有影院,全产业联动,都是我的。再加上彼时观众对视觉工艺要求还不是特别高,所以邵氏那些成本很低现在看起来“粗制滥造”的片子,一样有市场。就算票房相对低一点有啥关系,成本这么低,回本压力小多了。而且香港片彼时在东南亚市场还颇为吃香,有本埠做基底,外埠再卖一卖,日子还是比较好过的。

那么为什么香港片会在东南亚一带有市场?流行文化比较接近是一个方面。这还是要回到前面说的香港的相对自由度,再加上高度的商业性,使得香港人拍片时既没有海峡两岸的郑智负担,又会主动而有的放矢地针对市民阶层的口味开掘 娱乐 。以邵氏片为例,你们以后后来王晶、周星驰的无厘头没下限,呵呵,看看邵氏武侠片,才知道什么叫脑洞大开、节操洗地。这种以模糊而游动的道德标准为底线,在界限内肆无忌惮的“勇敢”,是其他各方万万不及的。这种口味取向也为后面埋下了伏笔。

或许很多港片影迷提港片会以邵氏为正宗,但我是在八九十年代港片中长大的,所以八九十年代的港片在我眼里可能地位会更高。为什么?这里要提到的就是香港电影新浪潮了。邵氏虽然雄霸多年,但毕竟还是高度功利的商业指向,大片场经营更是把指标卡得死死的,所以,虽不能说邵氏对香港电影的拍摄语言革新没贡献,但是相较它的江湖地位,相对而言,贡献有限。而香港电影新浪潮则可以看成是一批少壮派影人带来的香港电影语言的狂飙突进。谭家明、许鞍华、徐克等电影作者以突破性的姿态在电影形式和内容上大举开拓。这次狂飙突进不仅是艺术上的,更是将一些当时看来前卫的手法与内容推而广之,使得香港电影更加肆无忌惮。前面说到邵氏片虽然玩得狠,但邵氏的三观其实仍是保守和传统的,电影拍摄方法还是相对守旧的,而经过新浪潮的冲击,香港电影拍摄上玩得更high,内容上也越来越挑战传统底线。(顺便说一句,徐克的《蝶变》我觉得一般,但《第一类型危险》是真的好,手法到精神上的刺激,high爆了)我是先看的八九十年代港片,再看的老邵氏,最后补了一些新浪潮的课,新浪潮在中间带来的美学变化很明显,这也带动了观众观赏口味的变化。而随着新浪潮而来的不止是电影形式与内容之变,更是市场竞争的加剧。邵氏作为一个老片场,多少在这场狂飙突进里有些守成了。本来邹文怀、何冠昌分出来的嘉禾就几乎可以分庭抗礼,80年代后一干其他公司兴起,邵氏却仍坚持着片场产品。作品质量和新颖程度和这些新贵比,明显有所不及。

而在这场激烈竞争中,大量中小公司涌现出来,融资、拍片方式更加灵活,内容上更无拘束。香港电影在亚太市场真正达到高峰。到这时,“香港电影”这个动态概念才慢慢定型,我把它归纳一下,大致有几个特征:

第一,肯定不用讲,香港片商投资,或以香港制作班底为主。

第二,以香港市民文化口味为主,融合有英国的欧美式中产阶级文化、广东地方文化、香港本地民间文化,并对4-9前上海市民文化也有一定程度的继承,呈现出来的是杂糅状态。

第三,以商业利益的追逐为终极目标,为达到此目标,底线可以无限放低。

这里的“放低”是中性含义,一方面是趣味上可以无限低俗,像有一阶段邵氏片无论必要与否每片必有裸镜,如果这还不算难以接受,我们也可以拿好莱坞做个对比,同样是狂热追逐商业利益,在美国的清教传统之下,《人肉叉烧包》、《乌鼠机密档案》中直接表现对儿童的虐杀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在主流影片中出现的。但香港电影对此的容忍度比较高。

而在另一方面,这个“放低”可以理解为,为了赢得最大 娱乐 效果,香港电影可以怪招频出,无名山村里的吃人魔王可以cosplay林肯,流氓地痞的生身父亲也可以是Chairman Miao……这些固然会引起争议,但也使得香港电影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创作活力。后来常说的“无厘头”就是这种风格的部分总结。

第四,尽皆狂欢,如果不是喜剧,至少也会有喜剧因素。这一阶段香港电影哪怕是很悲情的故事,像89年版的《人海孤鸿》,94年的《暴雨骄阳》都是不乏 社会 反思和道德劝诫的苦情片,即便如此,片中仍不乏“查乳癌查舌癌”、“奶罩倒穿”等笑料。所有场次,只要编导想要,只需一秒钟,统统变喜剧。这一点对我影响蛮大的。

第五,这是波德维尔提到过的,原话不记得了,大意是:即便香港电影呈现出高度量产的状态,这些影片平均来看,并非完全的烂作,细看每一部要么在技法上要么在内容上都会有些想法,但总体制作会因为赶时间而显得粗糙。所以港片往往呈现的是有佳句少妙章的状态。

这话既可以理解为急功近利,也可以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香港电影的主要班底,少有学院科班出身的,大部分是仅受过速成培训,甚至速成培训都未经历直接在片场拜师学艺摸爬滚打练出来的。这样出身的班底,虽然很少能提出什么理论,但手活儿极熟练,个别混得不错的,脑子都很灵活,能想出一些匪夷所思的招数。所以虽然速度快,但东西都还挺有个样子,甚至里面不乏亮点。

这五点大致就是我对“香港电影”在艺术呈现上的定义,它的成因可以从前面我提到的大的脉络看出。

那么,香港电影是怎么衰落的?为什么会衰落?

有人粗制滥造太多,有人说黑帮控制,有人说97回归,有人说大经济环境不佳……都有道理。

归结一下,时代变了。

其实我们回过头看看它成功的过程可以看出来,香港电影能成功是一个诸多原因促成的产物。

幸运地站在海峡两岸之外,既没有太大郑智压力和负担,又吸收了人才和资金。

本土文化、郑智氛围都很宽松,而且对商业有着强烈的追逐意识。

但一切到了90年代中后期,事儿都变了。

1、影片的普遍制片成本提升,单靠本埠市场支撑不住,而大陆市场尚未成形,更谈不上开放。

2、粗制滥造太多导致影片淤积,资金回笼成问题,本土经济不景气,台湾片商也在撤资,缺乏金主。

3、周边重要电影市场,比如韩国,自身的电影产业发展迅猛,而且还设了国产片保护。

4、自身电影人才瞅准机会早早抽身,但造星断档,青黄不接,周润发、成龙、李连杰(这个算出口转内销吧)纷纷投身好莱坞,,带来的空缺很能被填补。

5、上面这些原因造成的拍片量下降又直接导致原有片场师徒传承制实际破产——师父自己都吃不饱呢,所以带来的是人才的全方位断档。别的不说,香港原来世界最强的电影岗位——武术指导,你有见到多少新面孔吗?

香港电影人不能混吃等死啊,大家都想办法救市啊,这才有了《无间道》的应运而生。但大家看这个系列可以看出来,片子是非常不错,但原来意义上的“香港电影”在这个系列中基本荡然无存了。而且它这一个系列成功了,但并没有因此拯救香港电影,只是带来的是随后一小段时间的跟风——题材、拍摄形式上统统跟风。中间虽然也不乏一些能看的作品,但没有一部能达到《无间道》的成功,而在这个过程中,香港电影自身的特质基本丧失了。

香港电影人怎么办呢?他们的目光瞄向了北方,中国大陆,这个正逐渐开放并兴起的新市场。90年代合拍片还只是部分试水,到了这时候香港电影人已经是成批涌入大陆了。有一个段子,一个朋友去见文隽,刚好一个香港编剧找文。编剧问他:文生,导演协会已经开了普通话培训班,什么时候编剧协会也开一个?文隽有点尴尬,把那编剧敷衍几句打发走了。跟90年代香港人来大陆排片不同,时代不一样了,大陆人不再是那个又土又穷的表姐,土或许还是土,但穷——至少对于金主们来说,是一点都不穷了。

大量香港电影人在大陆获得了工作机会。我在这里要强调一下,这不是说大陆是香港电影人的救世主,其实就是个工作机会。大陆毕竟熟谙商业电影拍摄法的人才还不够多,这时候很需要拥有大量经验的香港人参与。而即使让香港人来操盘,也不是没有代价的,你要在大陆拍片,并且要在大陆公映,你就得面对严苛的大陆%^&(大家都懂的)。更何况香港人的口味跟大陆观众又有相当的区别,本来就不是最佳创作状态,又在高度限制下开工,这样状态下出来的作品,你觉得还能叫“香港电影”么?

更何况大陆电影人也在慢慢自己成长,渐渐的,投资方发现,与其让香港人来拍,不如试试大陆自己的导演,他们可能更了解大陆人的口味。从影片艺术水平上来讲,不好说是耶非耶,但从商业成绩来看,香港人的“优势”也在逐渐消弭。哪怕是一些比较成功已经成名的大导演,像陈可辛,从《如果·爱》开始,一直拍到《中国合伙人》才算第一次真正在商业和口碑上赢得了大陆的认可。陈可辛这种文化接受力很强且血统多元一早就倡导“亚洲电影”概念的作者尚且如此,你觉得其他人会更好多少么?

虽然大陆电影产业问题非常之多,但有资本的力量,并且也确实有一些有见识有能力的企业与制作人在推动,“香港电影”这个概念逐渐消亡了,而标志着大陆、香港、台湾乃至东南亚华人作者更大程度上融合的“华语电影”概念在这几年逐渐形成。香港仍然是一块电影重镇,仍然有杜琪峰、许鞍华等作者,并且也不时会有个别新人涌现,但这些成就已经是大“华语电影”的成就了。无论从地域人才的参与,还是电影内容的接近,呈现出来的分别是电影作者的分别,而非大地域文化概念上的分别了。

消亡说起来令人伤感,但只要还有大批热爱电影的人仍然在保持创作,仍不时推出好作品,你管它到底是“香港电影”还是“华语电影”呢?

本文纯粹“印象派”,本人也非香港电影研究者,只是个港片影迷,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挂一漏万,权当抛砖引玉。见笑,见笑~

喜欢香港老一带的艺人,他们敬业自律,不像内地的一些人有点名自以为是,牛哄哄,还有的唱一两首歌就觉得自己是大师

④ 香港电影为什么衰落了

老导演不思转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香港电影进入颠峰时期。这个时期的香港电影无论从影片的数量、类型还是质量上都达到较高水准。这时的香港电影界更是能人辈出、实力当道!!!香港电影此时到达颠峰,享有“东方好莱坞”之美誉。
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香港电影一落千丈,不仅影片数量年年递减,佳片更是屈指可数。究竟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急剧滑落?原因在哪里,有人说是经济问题,也有人说是后继无人的问题,还有人说是好莱坞的冲击的问题等。

当然,内地这几年发展快也是值得肯定的。我们这些土老冒憋足了气,奋力顶内地票房。呵呵,不过从最近几部叫座不叫好的电影看我们,大家看的是热闹而不是按需所求的看电影。

⑤ 香港电影为什么没落了,是什么原因

原因

首先是大环境改变了,时代变化了。

当年的中国没有什么好电影,美国大片也过不来,自然香港电影就高大上。如今现在每年网络剧这么多,中国大片也不少,美国大片都可以通过网络看到,香港电影自然也就没那么吸引眼球了。

其次市场变了,香港并没有强大的本土市场可以依托。

当时的香港电影除了本土市场还有东南亚市场,因为当年韩国电影没有起来,日本市场也比较开放,东南亚市场也可以进入,尤其是台湾,所以香港电影可以形成良性循环。

但是随着台湾片商对港片越来越不满,王晶曾说过台湾片商曾花3000万买了周星驰的济公台湾版权,但却亏的底朝天,台湾片商联合起来要求政府放开好莱坞市场,韩国文化崛起,泰国电影崛起,这样所有国家都开始保护国内市场,所以香港电影颓势就来了。

电影特点

工业化

香港的制片模式、专业分工、组织结构虽比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完善,但较之好莱坞仍显得随意机动,工业化程度远不够严密有序。首先,按照好莱坞的工业规则,电影一旦开机便需按部就班,不能随意更改剧本、变动进度。

然而香港的电影导演比如徐克、杜琪峰等,他们的拍摄方法却大不相同:在保证按时交片的前提下,现场即兴发挥、随拍随改、有时停工,有时赶拍。这种做法恰恰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最正常的作风习惯。同时,香港尽管也有不少以导演强势创作著称的影片,但是现代许多大制作的香港电影都是由集体创作完成的。

赶时间

领衔主演的明星通常身兼几个片约,档期有限,所以剧组人员就不眠不休的奋战赶拍。

飞纸仔

导演开拍前只有故事大纲,开机后只能等编剧把当天要拍的剧本传过来,当年程小东拍摄《倩女幽魂》、刘伟强拍《古惑仔》都要等徐克和文隽的“飞纸仔”。

⑥ 为什么有人说九七之后香港电影就衰落了

香港的电影还是一如既往的优秀,只是大家的审美观点发生了变化,让人觉得香港电影不好了而已,这个是假象。在97年以后,大陆电影跟香港电影学了很多,不仅仅有很多优秀的电影出来,还有一些大制作的电影上映了,冯小刚的、张艺谋的都是很好的。

当然,不仅仅是这些导演,还有陈凯歌等人。大陆电影的百花齐放,让很多人更多的关注大陆的电影,而不是香港的电影,所以才有人觉得香港的电影已经不行了。

香港喜剧片

功夫片是香港最大的特色,也是香港影坛最高的成就。喜剧片则是香港影坛历来的一个强项,喜剧片为世界通用,没有几个国家和地区不会拍喜剧片,这是电影观众最喜闻乐见的一个类型片种。

在香港,明星资源异常丰富,绝大多数影星都参与过喜剧片的制作。香港电影发展近百年,能称得上喜剧天王的仅有两个人,一个是平民喜剧天王许冠文,另一个是无厘头喜剧天王周星驰。香港喜剧电影30年来的喜剧最高成就,都体现在这两个人身上了。除了两位天王之外,其他各路明星都会在喜剧片中一展身手。

汗牛充栋的经典喜剧作品,就是他们付出汗水的最好结晶。喜剧片有像《半斤八两》、《天才与白痴》、《八星报喜》、《家有喜事》这样的普通喜剧,也有《醉拳》、《赌圣》、《武状元苏乞儿》、《功夫》这一类的多类型喜剧片,后者融合了功夫片、赌片等各类元素,使喜剧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

不仅有功夫喜剧,也有喜剧鬼片、爱情喜剧等多种类型。香港影人这样天才的创造力,为港片在八、九十年代的兴盛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备资源。香港喜剧片进入21世纪,也和香港电影一样,进入了衰落时期,人才的大量匮乏,导致喜剧片变得不再搞笑。除了周星驰的一支独秀,香港近几年都没有堪称经典的喜剧问世。

⑦ 现在香港几乎没什么电影了,也不出明星了,原因是什么

香港电影兴起于70年代,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达到顶峰。在当时,他们在世界电影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只要世界电影看两极,一个代表西方的好莱坞,另一个代表东方的香港。然而,90年代末,香港电影开始走下坡路。从之前年产几百部到后来不到50部,突然从天堂回到石器时代,原因很复杂。有人说香港电影的没落是中国回归造成的。我个人认为,香港电影的没落和香港回归中国没有关系。

香港电影本身的局限性。国产电视剧和电影的潮流几乎都是由港片引领的。比如香港电影,曾经以制作周期短、产量高、成本低为核心竞争力。现在看来,有点以次充好。比如当年《无间道》一炮而红,于是大家开始拍卧底和侦探的故事。对于观众来说,有点太局限了。毕竟都是讲香港一亩三分地的故事,没有太大的题材空间。看港剧历史题材剧,服道等。都是捉襟见肘,除了演员的演技和剧情,其他都不可取。总而言之,港片最大的局限在于成本投入低,输出质量低。

阅读全文

与香港没有喜剧电影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搞笑外国电影推荐排行榜前十名 浏览:319
16年的国产电影 浏览:788
武之舞中国武侠电影 浏览:381
校园内劫持学生的电影 浏览:342
电影马永贞插曲歌曲试听 浏览:329
密室逃生电影电话歌曲 浏览:206
讲大学生怀孕生孩子的外国电影 浏览:604
有部电影小女孩得了白血病 浏览:412
寻找英文字母儿童电影 浏览:862
关于冥想的外国电影介绍 浏览:305
微电影片尾字幕模板免费下载 浏览:79
搞笑斗地主什么电影 浏览:870
电影经典男声 浏览:464
肆意青春电影 浏览:901
孩子脾气暴躁的电影 浏览:176
关晓彤电影空姐伦理片 浏览:226
高中老师上课看的电影 浏览:933
英文动画电影两人对话 浏览:353
钻进真犀牛肚子里的搞笑电影 浏览:531
赌侠刘德华粤语电影 浏览: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