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主旋律电影所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
主旋律电影是中国特有的类型电影,以歌颂党为主,这也就昭示着即使普通观众不买账,国家也会买账,会投入更多的钱让导演去拍同类型的片子来强调中共的国家的伟大。从电视剧到电影,千篇一律的表达同样的内容同样的主题,不仅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也会造成其类电影的泛滥,从而造成电影本身内容的缺失。
Ⅱ 徐峥《夺冠》好评如潮,主旋律电影,怎样拍才能百看不厌
徐峥导演的夺冠好评如潮。像类似的主旋律电影,我们也看过很多,但是如何让一部主旋律电影受到观众们的一致好评,是表演的一门技术,也是导演的功底。有一个好的剧情以及好的演员,才能将导演的才能完全发挥出来,无论是缺少其中的哪一环,这个作品都会有所遗憾,可能不如人意。
当然主旋律电影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定的情怀。每个人都是感性的动物,我们都有着复杂的情感。生活在中国大地上,我们对自己的祖国无比热爱,回望祖国几十年的历史,我们有心酸有快乐,但是我们依然在前进。主旋律电影紧扣人们的心里牵动人们的心,这才能让观众们好评如潮。当然无论是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做到完美,总有一些人啊,会不理解,但是我们只要大部分人理解我们就足够了。
Ⅲ 红色经典再解读,“主旋律”电影如何既叫好又卖座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主旋律,所谓厅首主旋律就是伸张正义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宏扬伟大祖国建设成果的、宣宣正能量的电视剧,如~亮剑、开国大典、等等都是好看又卖座的优秀作品。好的作品,优秀的作品,是大众所乐于接受的,同时也是最能创造价值的。
Ⅳ 好评如潮,革命者这部影片是如何做到的呢
从八佰到金刚川,再到这部虽然导演不是管虎的革命者,可以明显的看出导演对商业电影的套路摸得很熟练了,光影、色调、镜头叙事都很有自己的特色,作品制作完整度的背后也体现出电影工业系统的完善和成熟。
但这些电影一以贯之的,还是老问题,对中国革命的描述没有落到实处,永远是虚浮于表面的鸡汤乃至鸡血。
他们能用很高超的镜头语言拍出地痞流氓的无赖,拍出市井小民的冷漠,拍出军阀兵痞的残暴,甚至于偶尔超常发挥能拍出比古惑仔抢地盘更高级点的政客算计勾心斗角,但他们拍不出共产党的正确,解释不清为什么共产党能赢。
一、“创新”了叙事,混乱了内容许多年以后,李大钊先生在狱中等待绞刑时,将会想起轮船抵达故国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电影采用的其实大略就是这样一个《百年孤独》式的开头,从李大钊生命的最后时刻讲起他的故
事。不得不说,虽是模仿,但模仿得还是很巧妙的。这样做的好处,一是避免了对李大钊生平平铺
直叙,而是通过他在狱中时,其他人与他直接或间接的互动,把他人生重要节点带出来。二是通过
预设他的结局,让人好奇他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
但是谁能想到这些人生重要节点竟然是完全打乱了时间顺序的?!先是1916年李大钊回国,然后跳
到1922年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又回到1917年李大钊领导游行抗议外国人杀人(张学良记忆引
出),再回到1916年李大钊从《晨钟》离职后和乞丐一起洗澡(庆子记忆引出),接下来跳到李大
钊1922年拜访孙中山、1924年参加国民党“一大”(蒋介石记忆引出),然后是1926年李大钊领
导“三一八”抗议(赵纫兰记忆引出),后面又回到李大钊1916年加入《新青年》、1920年送陈
独秀出京……
我觉得李大钊对胡适的反驳也适用于这些“主旋律”电影。花里胡哨的技巧是挺有必要的,但是搞
清楚你到底在讲什么东西也很有必要。要知道,一段历史、一个人的伟大,并不必然带来电影的伟
大;观众可能会为这段历史、这个人而触动,并不必然为电影而触动。
Ⅳ 当今电影应该如何创新
如今,随着电影工业的完善和新时代观众审美能力的提高,人为横亘在政治、商业、艺术之间的壁垒被打破,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艺术电影之间的边界正在消融和模糊,越来越多的影片呈现出类型杂糅、艺术和商业并重的融通趋势:一方面,传统的主旋律电影日益商业化和大众化;另一方面,艺术和商业电影越来越主流化,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开放姿态。而这类将主流价值类型化表达并受到市场欢迎的影片被称为主流大片。
如今,中国主流大片逐渐找准了自身的美学尺度和历史坐标定位,能够以更成熟、更智慧的创新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同时在主流价值观和商业竞争力上能保持一定的平衡,但走出国门依然任重道远。目前,主流大片在主题和类型上主要侧重于表现爱国主义的军事动作片,还需要在爱情、歌舞、伦理、体育、传记等多种类型上进行拓展,通过对正义、和平、自由、平等、使命、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精神的传达来承载国家意志、传递中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