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大家说说该片怎么样
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很不错,真实展现了孔子后期的人生经历,周润发将孔子演得很到位,尤其是他不顾自己的形象仰身倒在泥水中对着马大声笑的场景深深的打动了我,他将当时孔子的无奈与内心的酸楚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这部影片中的孔子是一个有理想,并始终不渝的去实现心中的抱负的一个人!虽然他的谋略没有得到施展还被驱逐出鲁国,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心中的信念,由他与老聃的谈话中我们不难得知!这部影片都难这些一一展现出来啦!而且在前半部分,几场战役也拍得很宏伟,尤其是堕三都战役场面更是壮观!而在影片后半部分描述孔子与弟子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很多场面感人至深,虽然有人质疑分食肉汤这场戏,但我个人觉得这正是导演和编剧的精妙之笔,这样不仅将孔子在外的落魄表现出来了同时也展示了孔子爱弟子的伟大形象,他并没有光想到自己而是要与弟子同食看到这里我不禁为他的行动而感动落泪!而在描述孔子周游列国中重点写了在卫国的经历,我们在这当中看到了周润发与周迅那不相上下的传说中的“子见南子”这一部分,史料中对这一部分记载相当少,而在导演她发挥的丰富想象中,我们看到了一段精彩的“子见南子”,南子的风情与他想挽留孔子的神情都不经意流露出来!周迅不愧为一位优秀的演员,你看她与卫灵公那段,不仅体现出了南子极欲执政的霸心还表现了她丰姿绰约的形态!同时在孔子周游列国时,有一个镜头又让我为之动容,便是他们到达郑国有人在旁边以砍树驱逐他们,但孔子仍坚持在一旁给他的弟子讲学,我被他的坚韧与执着所打动!其后颜回与子路的死又一次让我落泪,虽有很多所谓的“砖家”说颜回的死是根本没有历史根据的,但我认为导演和编剧们这样写也有他们的道理,颜回身为孔子最爱的弟子,为了夫子的那些书,他毅然决然的决定牺牲自己,我们可以看到他明明有生还的机会,但他为了将夫子的这种精神传承下去,他不顾一切的一次又一次的救起书简,我对他的这种大无畏精神感到无限钦佩!而子路作为另一位孔子的喜爱的弟子他的死也是让我们不禁感叹,他是多么遵守着夫子的教诲,死也要衣冠整齐!最后在孔子回到鲁国后,导演将镜头停在孔子下车时的那只鞋上,我想是为了与前面描写的鞋子做对比,更是为了说明孔子在周游列国的酸苦与艰辛!孔子最后一声的吟叹也将他的生命定格在了73岁。电影终究是电影,它还是一种艺术创作,不可能将每个细节都做的那么完美,请不要那些什么所谓的“砖家”说三道四,说这里那里与什么史实不符,我们看的仅是部电影!个人认为《孔子》这部电影不愧是部大片,值得一看!!!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贰』 《孔子》这部电影怎样
观众的反应截然分为两派,以专家学者为首的一派力挺之,而普通的观影者则力拍之,他们感到这部影片平平无奇,之前看到发哥又是下跪又是掉泪,以为会很好,结果看完之后发现自己被发哥忽悠了。这个结果让我既有些意外,又觉得是在情理之中。
说是意外,是因为《孔子》这个电影就类似于丹、易中天的讲座,都是想把传统文化的知识以一种轻松的形式传递给大家。但于丹和易中天收到的是普通观众的热烈追捧和学术界的阵阵鄙视。具有同样性质的《孔子》却得到了相反的待遇。说是情理之中,则是因为我也算是半个专业人士,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在几个地方流下了眼泪,我可以说,我确实是被这部影片感动了。
一处是孔子厄于陈蔡,影片设计了一个师徒众人分一碗马肉汤的情节,这一情节属于电影的常用桥段,感人度并不高。但当我看到师徒众人在寒风中高歌起舞时,我突然想到了那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又想到了孔子对颜回的那句评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联想及此,我才恍然,原来这马肉汤和师徒狂舞的情节正是从这句话中来的。
第二处是子路结缨而死,影片在背景旁白那里出了个小纰漏,不太符合《史记》的记载。电影里说的是,子路是为了保护卫出公出奔才死的,其实在子路赶到之前卫出公早就已经流亡到鲁国了,子路是去讨说法的。但我并没有在意这一点小纰漏,因为电影中的这一幕勾起了我对子路之死的怆痛之情。孔子曾经说过:“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君子死义,这一句评语足以告慰子路的亡魂,使我们看到儒家士人的刚烈一面。
第三处是颜回英年早逝,古籍中没有说清楚颜回的死因,只是说他英年早逝。于是,电影就利用了这样的史实空白,为颜回找到了一个死因,就是为抢救圣人竹书而冻死于冰河之中。在电影中,颜回死后,孔子一直紧紧地抱住他的尸体,我以为,此时应当出现那句著名的“天丧予!天丧予!”了,但并没有,孔子始终一语不发,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有所思。这一场景使我想起了《诗经·黍离》中的那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毛诗说《黍离》是闵宗周之衰,三家诗却说是悼亡诗。)孔子爱颜回甚至比爱他的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传承血脉,颜回却可以传他的大道。而在影片中,颜回爱孔子的大道多过爱自己的生命,现代人可能不能理解,一个人为什么要为几捆竹简死去活来。文献专业出身的人却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传承是多么不易,有时就是靠那几捆竹简来存亡继绝。颜回一死,孔子便觉得是天将丧我。但孔子还说过一句名言:“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其实就和他传道于天下的精神多少有点违背。真的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吗?其实,在孔子看来,应该是“生无所息”,君子传道,死而不已。
第四处是子见南子,这是本片中最大的噱头,也是最受人争议之处。但我觉得这没什么可非议的,反正古代典籍中,孔子的八卦早已有之。汉代的大儒就用孔子追求楚女的故事来解释什么叫“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这里最让我动容的,不是什么八卦,而是南子对孔子的理解。“世人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却不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这句话深深地感动了我。我想这可能也是编剧和导演留下的一个巨大的讽刺,居然让一个淫乱的女人成为圣人的知己。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来漫长的历史中,人们对孔子的误解从没有中断。电影的最后,孔子吩咐弟子将整理好的《春秋》呈送鲁公,便面向着夕阳,溘然长逝。在他死前,他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世人理解我,是因为这部书;误解我,也是因为这部书。”孔子号称“述而不作”,对《诗》、《书》、《礼》、《乐》四部经典只是传习、授受,对《周易》也只是晚年的喜好,有没有传人还有悬疑,而《春秋》本不是周代贵族之所习,只是鲁国一国的史书,孔子却对它情有独钟,在这部书用力最多,也暗含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后人才能够演说出无数的“微言大义”,孟子也说《春秋》一书使“乱臣贼子惧”。孔子的理想就是建立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使人们各安其位,在其位,谋其政。而这些思想都用“春秋笔法”加以体现。世人理解他,因为一部《春秋》;世人误解他,也因为一部《春秋》。这使我想到了《论语》开篇的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小时候学到这句时,不能理解,孔子为何要将学习、交友与涵养功夫放到一起来说,好像是前言不搭后语。但后来才明白,“学而时习之”便是君子传道,死而不已;“有朋自远方来”便是世人对他的理解;“人不知而不愠”便是后人对他的误解。
看过这部电影,这四处最能令我感动。君子固穷、君子死义、君子传道以及君子不愠,这便是一部《论语》,这便是一个孔子。可能,真正令我感动的,不是电影,而是电影所能唤起的文化共鸣。
『叁』 孔子电影给我们的启示
看完电影《孔子》,潸然有泪,内心确实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影片感动我们的,不仅是孔子师徒对自己理想和信念矢志不移的坚持,和他们相濡以沫的师生情谊,更在于这些弟子们惊天地泣鬼神的感恩之心以及他们师徒坚贞不渝的赤子情怀。
让我们一起回味以下这些感人至深的情节——
孔子曾经向弟子们说过:“苟利国家,生死以之。”他中年出仕,就是为了践行这一诺言。然而鲁定公临阵退缩,隳三都无疾而终,孔子的一番政治努力尽付东流。被“玉玦”放逐后,孔子告别爱妻子女,告别父母之邦,匹马单车,在滂沱大雨中,向不可知的远方独行。路途上,弟子颜回跪地等待,希望像影子一样追随先生,无论天涯海角。子路、子贡等弟子也随后赶到。师生对拜,茫茫旷野中,只有无边的风云在有形的天地之间激荡呜咽。
孔子奔走列国,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礼乐仁义”的政治主张,可时逢乱世,干戈频仍,那些野心勃勃的君主哪能听得进夫子的仁爱之说呢?于是他处处碰壁,一路颠沛流离,“惶惶若丧家之犬”。兵荒马乱,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被困在陈蔡之间,绝粮达七日之久。饿着肚子,听着夫子演奏的弦乐为餐,众弟子面色灰暗但眼神异常坚定。为让子路进食,孔子轻抿肉汤:“你看,我喝了,你也喝一口吧。”随后,他让颜回将肉汤分给众学生,自己始终未饮一口,最后晕倒在琴上。
孔子师徒行经冰河,车马重压之下,冰河碎裂。为救回先生珍爱的书卷,颜回一次又一次地扎入冰冷的河水中,抢救这记载着老师的思想与学说、象征着圣人的信念与道义的竹卷……苍老的孔子眉毛、胡须上都附着冰渣,涕泪横流。
强齐入侵,鲁国危在旦夕。孔子的弟子冉求“万里赴戎机”,率领鲁军冲锋陷阵,立下了赫赫战功。冉求不要三座城池的封赏,只是恳求当政的季孙氏将飘泊在外的孔子请回鲁国。白发苍苍的孔子回到故土那一刻,拄着拐杖热泪盈眶地走向城门,深深跪拜:“鲁国,我的父母之邦,我们终于回来了!”
为追随孔子,众弟子告别了亲人,远离了家国,风餐露宿,艰辛备尝;为践行老师的学说和道义,冉求拒绝了封赏,颜回沉入了河底。是什么力量让这些弟子十四年不离不弃,生死与共呢?是感恩。在众弟子的心目中,孔子既是传授他们知识的老师,也是关爱他们身体的慈父,更是抚慰他们心灵的导师。为回报先生的大恩大德,颜回他们怎能不生死相随呢?感恩之心凝聚了孔子团队,成就了“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十有二”的千古佳话,也成就了众弟子生命历程中最璀璨的华章——颜回、子路、冉求等弟子站在孔子身后,站成了一个影响中国历史数千年、塑造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儒家学派。
『肆』 孔子这个电影怎么样
可以作为娱乐性的片子看看,但不能当真。
比如卫国南子一幕,其实是《论语》中的一个不争权贵的情节,可是却搞成眉来眼去的事情;比如颜回的死搞的很激烈,其实他只是穷饿而死。
最后一幕,孔子衣着华丽,五光十色;虽然是想升华他,但是搞得很珠光宝气。其实孔子晚年很穷单,靠学生救济照顾。
『伍』 如何评价电影《孔子》
确实,电影中有许多不合事实之处。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1.漆思弓这个人物貌似没有; 2.孔子在夹谷会盟中,过程不如电影里简单,先是破四方之乐,再是揭穿小丑把戏的阴谋,最后与齐国争辩,夺回齐国侵犯鲁国的土地,并没有电影中双方对垒之戏。鲁国国君也带了大司马,准备了军事力量。 3.颜回不是掉进水中为救书而死,而是在回到鲁国后死于营养不良。 4.子路死于孔子逝世前一年,那时孔子已经回到鲁国。 5.孔子并不是回到鲁国就退居家中修书,还是参加过政事,只是与季氏思想不符,被冷落后才修书。 6.孔子死于病榻之上。 …… 其实影片中多处不合事实, 是因为这是电影的一种表达手法, 更改一定的剧情, 更利于作者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