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主人公牟天磊形象.。字数最好多些。谢谢。
小说的主人公牟天磊,是从大陆去台湾的青年,大学毕业后,因为大家出国而出国,得了博士学位,即在美国做事教书。十年后,回台湾省亲。他百感交集,想起在美国寂寞飘零的生活,想起去美国前在台湾的情景,甚至想起抗战期间的祖国。大学时代他和眉立有着纯洁而甜蜜的爱情,由于他赴美,眉立随了他人,甜蜜的爱情成了痛苦的回忆。在美国孤寂无寄的生活中,他跟一位少妇佳利发生热恋;但在他得到学位的那天,佳利毅然地离开了他。永生不忘的情,永远也不会再接起来。他回到台湾,想在台湾和亲人之间松散一下,做一番自己觉得有用的是事;但父母以及跟他在信里恋爱的意珊,都要他回美国去。意珊更把带她到美国去作为跟他完婚的条件。他所尊敬的丘 尚峰教授邀请他在台大任教,并准备合办文艺杂志,他自己很愿意,但是真留在台湾,他就失去意珊,他在意珊和丘尚峰两者提出的不同的要求中抉择。
总的来说牟天磊的形象,代表了一代台湾留美知识分子,他们在中西两种文化的夹缝中生存,被深深的文化孤独包围着,他们苦苦找寻民族文化之根,陷入了无根的寂寞与寻根的迷惘中。
『贰』 《又见棕榈 又见棕榈》的情节概括是什么
内容概要
这部作品的主人公牟天磊是从大陆去台湾的青年,大学毕业后,正赶上“出国热”,看到别人出国,他也离开台湾去了美国。临行前,他对校门前的棕榈树许下了心愿:“自己也要像它们的主干一样,挺直无畏,出人头地”。到了美国,他边工作边学习,历尽艰辛,因远离故土、亲人而引起的孤独和寂寞使他无所适从。他虽然获得了博士学位,但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欢乐。他虽然也有职业,却在从事被人认为最没有出息的教中文的工作。在美国十年了,甚至连婚姻都没有指望。为摆脱寂寞之苦,也为能与经人介绍通信而尚未谋面的女朋友见上一面,他决定回一趟台湾。
小说从他在台北机场走下飞机,与家人团聚写起。他见到了久别的亲人——父母和妹妹,也见到了从未谋面的意珊。一回到家,百感交集。他想起了在美国寂寞飘零的生活,想起了去美国之前在台湾的情景,也想起了抗战时期的祖国大陆。大学时代,他曾跟眉立有着纯洁而甜蜜的爱情,由于他赴美留学,眉立跟了他人,甜蜜的爱情如今成了痛苦的回忆。在美国那孤寂无寄的生活中,他曾跟一位少妇佳莉产生了热恋,然而就在他得到学位的那天,佳莉忽然离开了他。永生难忘的情,永远也不会再接起来了。他学业成就,但寂寞却总是个拖着的影子,摔不开剪不断。
他回到了台湾,想在台湾和亲人中间松散一下“整个身体和精神”,希望能找到一个归宿,作一番自己觉得有用的事。但当他返回台湾后,却发现自己原来仍是一个“客”。他虽然又见到棕榈树,当年许下的心愿并没有兑现,面对棕榈,他默默地低下了头。当他第一次跟自己通信结识的情侣意珊坐在一起的时候,强烈地感到了他们之间的距离:是年龄的,也有别的。他觉得自己“像一张久压在案底的纸,还没有画过什么字,就一片枯黄的颜色了”。他对妹妹天美说:“虽然我还没有成家,但是我的心比成家十年的男人还要苍老。”天美也惊异地发现:“这十年来他改变太多,很多地方成熟得像个中年人,因此完全失落了她熟知的那份鲁莽,变得很谨慎、很退缩的样子。”
有一天,意珊问牟天磊到底吃过什么苦。牟天磊说:“没有具体的苦可讲……那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一种感觉……我是一个岛,岛上都是沙,每颗沙都是寂寞。我没有不快乐,也没有快乐。在美国十年,既没有成功,也没有失败。我不喜欢美国,可是我还要回去。并不是我在这里不能生活得很好,而是我和这里也脱了节,在这里我也没有根。有人说海明威他们是失落的一代,我们呢?我们这一代呢,应该是没有根的一代了吧?”这种寂寞与苦闷并非只有牟天磊一个人有,不管在美国的,还是在台湾的,他的同代人都有。在美国,牟天磊接触到的几乎都是寂寞的中国人;在台湾,牟天磊接触到的仍然是一颗颗寂寞的心。
妹妹天美结婚了,有了孩子,表面上也还幸福,可是天美说她“在这里没有根”。牟天磊怪怨意珊不了解他的寂寞时,意珊满是委屈:“你说透不过气来,我才觉得快闷得发炸了。”牟天磊的朋友张平天自称生活得幸福,但“希望愈小,失望愈小”,一语道破了他的幸福不过是安于现状的知足常乐。为牟天磊所尊敬的邱尚峰教授,抗衡旅美潮流,坚持在台湾,虽然潦倒,但尚乐观,想跟牟天磊干一番事业。牟天磊萎缩的心似乎也能从他的雄心和信心中得到鼓励。然而就是这位教授,在他撩开乐观、嘻嘻哈哈的外衣之后,露出的却是真正苍老了的心:“我很寂寞,有时候闷得很苦,连武侠小说也救不了我”。在台湾,牟天磊所看到的上自大学生下到厨师,都想往美国跑。这里有个人的虚荣,发财的黄金梦,以及崇美情绪在起作用,但没有根的寂寞和苦闷像无形的小锤在敲打着每一个人的心,恐怕也是一个原因。
牟天磊带着空茫的心灵回到了台湾,想在台湾透透气,过过安宁的日子。但是,父母亲友都把他当客人待。他在台湾这两个月曾去金门,还在那里遥望他的故土——祖国大陆。他在台南,也曾见到他往日的女友张眉立,如今她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当她谈到自己的婚姻时说:“他年纪比我大一点点,对我很不错,我也不能再要求别的了,但是那和你不同。你以前常常对我不好,我也不觉得不快乐。那种感情,一生有过一次,也就够了,我不再苛求什么。你也不要气我,天磊。”牟天磊当然感慨万千。虽然以身相许但狂热地做着去美国的梦的情侣——意珊也不能了解他,也不能填补他空虚的心灵。在他“溶在自己国家的语言和欢笑中,坐在亲人中间”的时候,他又觉得自己是站在“漩涡之外的陌生客”,产生了难以解释的悲哀与落寞。他觉得,“他的一切想法,一切观念和他们脱了节,他们的快乐在他看来是不值得称为快乐。而他自己也不知道他要的是什么样的快乐。”他有时“真想狠一下心,放弃在这里十年所得的成果,而回到台湾长居,在那个学校教教书,种点花,种点菜,与世无争地过一辈子……”是的,他所尊敬的邱尚峰教授邀请他在台大任教,并准备与他合办刊物,他自己也很愿意,但他的父母以及跟他用信恋爱了数年的意珊,都要他回美国去。他如留在台湾,便会失去意珊,他在意珊和邱尚峰两者提出的不同要求中抉择。直到眼看意珊将要落入第三者手中时,在妹妹天美的鼓励下,他才决定把并不很爱却还喜欢的意珊夺回来。
『叁』 一个问题
华人明星日本韩国谁最红,我来告诉你~~~
刘德华
华仔在日韩的走红程度就不用多说了,他是和日本影星合作次数最多的香港电影人,连续四年获得过日本最受欢迎外国明星奖(<当代歌坛>有报道过).出过多盘日文单曲EP.
韩国的很多影星都是看他电影长大,如金喜善张娜拉等人都明确表示最欣赏的明星是刘德华.迈克尔杰克逊当年的韩国演唱会,亚洲唯一指定的邀请嘉宾就是刘德华.当年电视还放了,华仔第2个出场,唱了首笨小孩.我的记忆力还真不赖.
90年代他是最有外贸价值的电影明星之一,这也是为什么他拍了如此多的电影的缘故.因为老板知道,无论是什么电影,只要刘德华出现,就能卖钱!而台湾,日本,韩国是港片三大外牟版权输出国.刘德华的电影在日韩那是相当受欢迎.
成龙
成龙已经成为了华人世界最伟大的演员了,至少我是这么认为.有人要说李小龙,李的贡献更多是在发扬中国武术上而不是电影上.而作为一个电影明星,我想不出还有谁比成龙更成功.
世界范围内都是如此,在日韩就更不用多说了.
李连杰
成龙之后,第2个成功打入好莱坞的华人演员,但和成龙比还是要差很多.
李在香港拍的电影大多数票房都不高,徘徊在1000万~2000万之间.但他的片酬却很高,原因和刘德华一样,外牟版权高.而且李主演的电影大部分都很有水准,再加上动作片是世界语言,因此李的电影在日韩也相当受欢迎.
周润发
我在日本漫画上看见过周润发(可不是某些人的同人画,而是漫画),这就足够说明问题了.
梁朝伟和周星驰
港台明星被外国人所熟知,基本上全是因为电影.你能想象一个弹丸之地在黄金时期竟然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2大的电影出产地吗?
而说到香港电影,则必须要说说这两人,艺术片和商业片的两个代表人物.同样的,在日韩都拥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王菲
前面说了,华人明星在日韩靠的几乎都是电影,但也有例外,那就是王菲了.<EYES ON ME>,最终幻想8,还用多说别的吗?
元彪
可能很多小孩都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那个脸上有块痔,个子不高却很能打的成龙师弟.很奇怪吗,为什么不是元奎,不是元德,不是洪金宝,而是他?我也不知道,但他就是在日本韩国非常红~~还拍了部日本电影,根据漫画<孔雀王>改编的<阿修罗>(好象有两部,记不太清楚了).
叶蕴仪
在日韩名气大于在香港本土的,可能也只有她了,虽然很多人已经记不起她是谁了.在很多港片中都有她的身影,如刘德华的<91神雕侠侣>,但大多是配角.甜甜的模样,可爱的笑容,标准的日系美少女,难怪在日本的观众投票中,叶是得票最高的女明星.可以说,90年代初,在日本最受欢迎的香港女明星就是叶蕴仪.前面说的<阿修罗>,女主角就是他.
不但电影在日本受欢迎,还出过多张日文专辑,气死不少职业歌手.
王祖贤
当年除了叶之外,在日本最受欢迎的电影女明星.可见人都有发现美的眼睛,无论是中国人也好日本人也好,都是这样.小贤的美还用多说吗?说她是最美的女演员都不为过.但不上天涯,不知道SB何其多,因为连小贤的长相竟然也有人质疑,具体是谁就不点名了.
章子仪
最后说一说我们大陆的这位女演员.虽然我一点也不喜欢她,但也必须要客观的承认章是目前国际上最红的中国女演员,金球,奥斯卡什么的全走一遭,嘎纳之类的就更别提了.美国片,日本片,韩国片全演一回.广告巨幅画直接打到日本的商业街去.赵薇和她一比,简直成了土鳖.
恩,暂时就这些人了,其他阿猫阿狗级别的明星就不提了.至少,能红到日韩去,去输出我们的文化,确实是中国人的骄傲.值得我们尊敬.
『肆』 牟凤斌演过哪些电影
貌似没有演电影的介绍,有三部电视剧:《新西游记》里的沙僧、《还珠格格》里的蒙丹,《红警》主演:孙红涛 | 刘添月 | 牟凤彬| 韩志
『伍』 记得以前有部电影里面有个人物姓牟 有谁知道是什么电影
致命诱惑
又名:无
看点: 走马观花 한제인
类型:悬疑
语言:未知
地区:大陆
时长:62分钟
导演: 钱路劼 Lujie Qian
演员: 张晓旭 曾俊雄 叶思浵
『陆』 有哪些推荐的台湾电影
谢邀!感谢关注奥斯卡,与你一起揭晓心中的谜底。
5、《卧虎藏龙》
豆瓣8.0分,将近20万人标记。李安导演带领中国电影走出国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比起表面的刀光剑影,人心的情感和欲望才是李安要表现的江湖。再大的力量也无法化解的内心挣扎,李安却表达得风度翩翩、意境圆融。最好的武侠片之一。
台词:江湖里卧虎藏龙,人心里何尝不是?刀剑里藏凶,人情里何尝不是?
『柒』 tvb什么时候拍《红楼梦》啊
tvb拍过《红楼梦》:
1975年香港无线版电视《红楼梦》:林黛玉-汪明荃 贾宝玉—伍卫国。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片子里有个跑龙套的后来成了巨星,他就是扮演蒋玉涵的周润发。
其他香港拍的《红楼梦》版本有:
1952年,李丽华,严俊,陈娟娟版《新红楼梦》。导演:岳枫,香港长城影片公司
1977年香港佳视版电视《红楼梦》:林黛玉-毛舜筠 贾宝玉-伍卫国 薛宝钗-米雪。
1977年香港电影《金玉良缘红楼梦》:林黛玉—张艾嘉 贾宝玉—林青霞 薛宝钗—米雪。香港邵氏电影公司
1977年香港电影《红楼春上春》:林黛玉-黄杏秀 贾宝玉-张国荣。这是张国荣的第一部电影,也是一部三级片。香港思远电影公司
1978年,余莎莉、思维《红楼梦》。导演:牟敦沛,香港邵氏电影公司(性质同上)
1978年香港电影《新红楼梦》:林黛玉-周芝明 贾宝玉-凌波。
『捌』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的内容简介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是梨华第六本单行本,第三部长篇小说。於梨华长篇小说代表作·当代留学生文学经典开端。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1965年出版。1967年台湾嘉新文艺奖
不同时代的留学生有各有不同的身影,作为5、60年代最早赴美留学的那一代作家,於梨华的小说首开了留学生文学的先河。 白先勇在《流浪的中国人——台湾小说的放逐主题》中,称旅美作家於梨华为「没有根的一代」的代言人
书中主人翁-天磊说:「Gertrdde Stein对海明威说你们是失落的一代,我们呢?我们这一代呢,应该是没有根的一代了吧?」
这种寂寞与苦闷并非只有牟天磊一个人有,不管在美国的,还是在台湾的,他的同代人都有。--美国不是故乡,台湾不想回,大陆又回不去……
1950年以後的台湾,到美国留学深造成为青年一代最高的理想,特别是1962年修订<国外留学规程>出国门户大开,留学热潮达到颠峰。1979年开放出国观光,废除出国需有就学、探亲、商务等事由等限制,以前要申请护照可真是困难重重。 (以前国人出国目的均以留学、商务考察或依亲、探亲为主,以观光为出国目的是不被允许的)。
所以书中的意珊,结婚是她出国唯一之路。
2000年2月,於梨华在《文讯》杂志发表《35年後的牟天磊》藉由牟天磊畅谈许多教职生涯的心境。文中还是没有交代牟天磊的现况,「没有替牟天磊决定命运是尊重,只是把他的故事告诉你,没有权利替他决定命运。」 对於书中角色(不带她出国就不结婚的意珊),她说:「我也会同情意珊,因为她在小岛上待得太久想出去看看天地。」
『玖』 请问你是不是读过《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你可不可以给我分析一下牟天磊的形象啊
牟天磊形象,代表了一代台湾留美知识分子,他们在中西两种文化的夹缝中生存,被深深的文化孤独包围着,他们苦苦找寻民族文化之根,陷入了无根的寂寞与寻根的迷惘中。
『拾』 一部英雄驾驶飞机的电影
中文片名
风暴突击者
原片名
Stormbreaker
更多中文片名
旋风任务 .....香港译名
旋风少年特工
风暴克星 .....台湾译名
更多外文片名
Alex Rider: Operation Stormbreaker .....(USA) (new title)
影片类型
动作 / 家庭 / 冒险
片长
93分钟
国家/地区
美国 德国 英国
对白语言
英语
色彩
彩色
混音
杜比数码环绕声 DTS
评级
PG for sequences of action violence and some peril
级别
Singapore:PG Portugal:M/12 Australia:M UK:PG USA:PG Finland:K-11 Norway:11 Hong Kong:IIA Philippines:PG-13 Malaysia:U Netherlands:MG6 Ireland:PG Brazil:10 South Africa:PG Taiwan:PG-12
制作成本
£25,000,000 (estimated)
$40,000,000 (estimated)
拍摄日期
2005年7月3日
出品
英国爱尔曼影业公司
美国韦恩斯坦影业公司
译制版主创
翻译:李红
导演:胡连华
录音:徐弘岩
剪辑:赵淑清
制片:赵新宇
配音演员:
孟令军 胡连华 郭今非 牟迦伦 纪艳芳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进口发行
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片分厂译制
[编辑本段]演职员表
导演
杰弗瑞·萨克斯 Geoffrey Sax
编剧
Anthony Horowitz .....novel, story & screenplay
演员
亚历克斯·帕蒂弗 Alex Pettyfer .....Alex Rider
伊万·麦克格雷格 Ewan McGregor .....Ian Rider
米基·洛克 Mickey Rourke .....Darrius Sayle
比尔·奈伊 Bill Nighy .....Alan Blunt
米西·派勒 Missi Pyle .....Nadia Vole
索菲·奥康尼多 Sophie Okonedo .....Mrs. Jones
艾丽西亚·希尔维斯通 Alicia Silverstone .....Jack Starbright
戴米恩·路易斯 Damian Lewis .....Yassen Gregorovich
罗彼·考特拉尼 Robbie Coltrane .....Prime Minister
斯蒂芬·弗雷 Stephen Fry .....Mr. Smithers
理查德·詹姆斯 Richard James .....Vicar
安迪·瑟金斯 Andy Serkis .....Mr. Grin
制作人
Steve Christian .....procer
Hilary Dugdale .....executive procer
Nigel Green .....executive procer
Andreas Grosch .....procer
Anthony Horowitz .....executive procer
杰西卡·帕克 Jessica Parker .....associate procer
原创音乐
Alan Parker
摄影
Chris Seager
剪辑
Andrew MacRitchie
选角导演
Sarah Bird
艺术指导
Ricky Eyres
美术设计
John Fenner
Alan Gilmore
布景师
Lee Gordon
服装设计
John Bloomfield
视觉特效
Richard Briscoe .....double negative
Tom Debenham
Rudi Holzapfel
Dominic Parker .....associate visual effects supervisor
Sue Rowe .....Cinesite
Val Wardlaw .....Baseblack
动作指导
甄子丹 Donnie Yen .....additional martial arts sequences
副导演/助理导演
Vicki Allen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Sean Guest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Shakir Hafoudh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编辑本段]制作发行
摄制格式
35 mm
制作处理方法
Super 35
洗印格式
35 mm .....(anamorphic)
幅面
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
制作公司
Samuelson Proctions
Isle of Man Film Ltd. [英国]
The Weinstein Company LLC [美国]
Isle of Man Film Commission [英国]
VIP 4 Medienfonds [德国]
Rising Star Entertainment
The Moving Picture Company (MPC) [英国]
Samuelson Proctions
Isle of Man Film Ltd.
Moving Picture Company [英国]
发行公司
Capitol Films
Entertainment Film Distributors Ltd. [英国] ..... (2006) (UK) (theatrical)
Independent Films [荷兰] ..... (2006) (Netherlands) (theatrical)
Cinestar ..... (2006) (Philippines) (theatrical)
Central Partnership [俄罗斯] ..... (2006) (Russia) (theatrical)
Mesa Film S.p.a. [意大利] ..... (2006) (Italy) (theatrical)
The Weinstein Company LLC [美国] ..... (2006) (USA) (theatrical)
米高梅 Metro-Goldwyn-Mayer (MGM) [美国] ..... (2006) (USA) (theatrical)
Metropolitan Filmexport [法国] ..... (2006) (France) (theatrical)
Odeon S.A. [希腊] ..... (2006) (Greece) (all media)
腾达国际娱乐股份有限公司 Pandasia Entertainment [台湾] ..... (2006) (Taiwan) (theatrical)
特技制作公司
Baseblack [英国]
Cinesite (Europe) Ltd. [英国]
其它公司
Pinewood Shepperton Studios (Pinewood) [英国] ..... movie studio
Casting Collective [英国] ..... extras casting
One8Six Ltd. [英国] ..... camera equipment provided by
Wood Hall Catering [英国] ..... catering
Audiolink Ltd. ..... walkie talkies/mobiles
Creative Giant ..... licensing style guide
DDA Public Relations [美国] ..... unit publicity
Flying Pictures ..... aerial filming services provided by
Media Safety Ltd. [英国] ..... health & safety
Midnight Transfer [英国] ..... post-proction facilities
Milan Records ..... soundtrack
上映日期
英国
UK
2006年7月21日
俄罗斯
Russia
2006年8月17日
香港
Hong Kong
2006年8月31日
意大利
Italy
2006年9月8日
澳大利亚
Australia
2006年9月21日
美国
USA
2006年10月6日
荷兰
Netherlands
2006年10月12日
瑞典
Sweden
2006年10月13日
台湾
Taiwan
2006年10月13日
葡萄牙
Portugal
2006年10月19日
法国
France
2006年10月25日
德国
Germany
2007年 ..... (DVD premiere)
墨西哥
Mexico
2007年1月5日
巴西
Brazil
2007年1月19日
中国
China
2007年4月13日
西班牙
Spain
2007年6月29日
[编辑本段]剧情介绍
14岁的阿历克斯(阿历克斯·派迪弗)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生,自小父母双亡的他被唯一亲人、当银行保安的叔叔伊恩(伊万·麦克格雷戈)带大,和叔叔的感情十分深厚。一次车祸,伊恩突然去世,英国特工组织--军情六处长官艾伦·布莱特(比尔·奈伊)亲自上门拜访,阿历克斯这才知道叔叔原来是军情六处最优秀的间谍,更是被世上最危险刺客之一杀死。
多国语言、潜水、射击、武术、格斗,极限运动...,原来叔叔教给阿历克斯的,全是帮助他成为未来特工的技巧!在军情六处的布莱特长官和琼斯太太的软硬兼施之下,阿历克斯被招募进特别行动小组,成为超级少年特工。而他的第一个任务对象便是和叔叔的死脱不了干系的亿万富翁达瑞斯·塞勒(米基·洛克)。
居心叵测的塞勒向全英国所有学校都捐赠了高端3D的“风暴突击者”超级电脑,但这慷慨背后却很可能暗藏危机。乔装打扮为电脑游戏迷,阿历克斯潜入了塞勒戒备森严的老巢,果然发现其后另有玄机,而塞勒的目的是灭掉数百万儿童!能不能在一切无法挽回之前拯救所有人?生死恶战即将展开!
[编辑本段]相关评论
You're Never Too Young To Die
20或30年后,当丹尼尔·克雷格从007系列里退休时,制片人们可以考虑让主演亚历克斯·帕蒂弗(Alex Pettyfer)成为下一任詹姆斯·邦德。
——《纽约院线》
这部喧嚣的历险片有足够的能力征服年轻的观众,但某些故事里的细节推敲得还不够严谨。
——BBC
在配角的选择上,充分体现出了制片人聪明的地方,尤其是扮演达瑞斯·塞伊尔情妇的米希·派尔(Missi Pyle),那股子泼劲和骚味着实会让观众有一种不一样的体验。
——《走进伦敦》
影片惟一的问题就是太过现实主义了。
——《好莱坞报道》
[编辑本段]幕后制作
【关于原著】
2003年,一系列装帧特别、暗设机关的图书赢得了英国最负盛名的“红房子”图书奖(在英国,“红房子”图书奖是备受青少年读者瞩目的图书大奖之一,至今已有23年的历史,小读者亲自参评是其最大特色,习惯称为“奥斯卡”图书大奖。在历年“红房子”图书奖获奖名单中,就有风靡世界的“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
畅销作家安东尼·赫洛维茨笔下的少年超级间谍阿里克斯·莱德,一夜间成为了流行人物,他接受空军特种兵的非人训练,潜入阿尔卑斯山与世隔绝的峰顶;阻止邪恶的核计划,破解人权卫士光环背后的隐秘……。真正惊险神秘的间谍世界第一次为少年打开,悬念迭起惊心动魄不断的刺激挑战,简直就是“少年007”的间谍冒险生涯,在全球卖出了上千万本,仅在美国就销售了近500万册!其中光“风暴突击者”一本的销量就有150万册,曾连续十几周占据着《纽约时报》的儿童读物的畅销榜榜首,安东尼·霍洛维茨也凭借这个系列小说成为各大文学类奖项的常客,刚刚发行的“天使方舟”更是夺得了今年英国的年度大奖。
安东尼·霍洛维茨在差不多8岁的时候,就决定了自己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作家,22岁时就发表了真正意义的第一部作品……然而直到2000年,“亚历克斯·里德”系列中的开篇“风暴突击者”出版,霍洛维茨的名字才开始在文学界占有一席之位。对于霍洛维茨来说,间谍故事几乎占据了他童年的大部分时光,007系列电影更是对他产生了意义重大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持续到霍洛维茨成年后,就转变成了一种创作原动力,促使霍洛维茨完成了“亚历克斯·里德”系列小说。故事中的主角是真正的“英雄出少年”,14岁就成为了一名间谍--估计这可能是文学史上最反传统的情节设置了。也许有人要问了,间谍活动是一种国家政府的行为,一个14岁的男孩,懂得什么叫“爱国精神”吗?确实,亚历克斯是在一种不情愿的状态下被MI6吸收进组织的,屁大的男孩,在一个成人化的世界里,会发生什么样有趣的事呢?相信这正是原著小说引人遐想的灵魂所在。
【从畅销小说到电影】
创作“亚历克斯·里德”这个虚构的人物时,安东尼·霍洛维茨借鉴了朋友家儿子的性格特征:14岁,同时说两种语言,还是跆拳道黑带高手……另外,霍洛维茨还从很多英国电影中一些古灵精怪的儿童形象中寻找素材,所以他总是将“亚历克斯·里德”称为化合物,将多种成分揉成了一个整体,所以,即使成了间谍,亚历克斯也不会显得少年老成,而是具备了一切14岁少年应该有的特质。儿童读物里的主人公大多数都拥有着特殊的身份,然后经历一系列惊险,并最终化险为夷,亚历克斯·里德也不例外,他也拥有一个秘密身份,可是他却努力地过着普通男孩的生活,所以他在没有任务的时候,就会选择和学校的铁哥们一起闯祸,或干脆在球场上挥洒多余的精力,因为他本身是极度厌恶那个自己被迫涉足的成人世界的--相信任何一个同龄的孩子都有着和他相似的感觉,所以,读者们不会像崇拜“哈利·波特”那般对“亚历克斯·里德”极度狂热,而是觉得他就生活在自己身边。霍洛维茨将故事圈定在一个非常真实的情感范围内,他成功地抓住了年轻读者的心理。
有了《哈利·波特》系列和《纳尼亚传奇》的成功,这种关乎儿童的历险类小说,一下子就成了好莱坞大佬争相挖掘的“金矿”,所以在英国民间备受推崇的小小间谍--“亚历克斯·里德”系列被搬上大银幕,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已。作为“亚历克斯·里德”的创作者,安东尼·霍洛维茨一直希望故事被改编成电影之后,能够维持住小说的“英国味”,曾经有一家好莱坞的制片公司联系过霍洛维茨,讨论了小说版权的问题,他们开出了非常高的改编价码,至少是现在的四倍以上,可是这帮不开眼的家伙却开出了几个不合理的要求:首先,主角亚历克斯·里德必须从14岁变成18岁;其次,他要有个火辣性感的女朋友……霍洛维茨想都没想就一口回绝了这家发行公司,价钱给得再高,他也不能如此糟蹋自己心血的结晶。
然而维恩斯坦公司对待这件事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态度,他们不但表示会原汁原味地“复制”小说,还特别聘请了安东尼·霍洛维茨创作电影版的剧本,就连亚历克斯·里德的扮演者亚历克斯·帕蒂弗,也是由霍洛维茨亲自参与挑选的……不过,帕蒂弗确实是霍洛维茨所能挑出的最合适人选,刨去外形的优势,他还是一名跆拳道高手,动起来韵律感极强,影片中的所有动作场景都难不倒他。而且,帕蒂弗的身体素质非常好,虽然没有接受过特训,也能适应超强度的打斗场面--即使如此,霍洛维茨的选择还是非常慎重的,他总共让帕蒂弗试镜了五次,才最终下定了决心。
飞车、美女一个不落,连配角都是大名鼎鼎的伊万·迈克格雷戈,这部结合了青春片和间谍片元素的电影还是007老家--英国出品。仅仅舞刀弄枪显然不能满足流行需要,于是,动作巨星甄子丹也将幕后大秀精彩动作设计,除了紧张刺激的特技,还要求小主角们武术训练,力求在银幕上耍的有模有样。
[编辑本段]精彩花絮
亚历克斯·帕蒂弗(Alex Pettyfer)在500名试镜的人中脱颖而出,成为这个在英国最有名的少年间谍“亚历克斯·里德”。
由于影片需要小主角拍摄许多极限运动,所以在试镜的时候,体能也是考核标准之一。
原著“亚历克斯·里德”系列小说已经被翻译成了28种语言。
除了“风暴突击者”,其余五本已经出版的“亚历克斯·里德”系列小说也在改编电影的合同中。
由于影片拍摄的时候,主角亚历克斯·帕蒂弗只有15岁,还未到法定的驾车年龄,所以小说中提到的汽车追逐场面,在影片中被改成了骑马狂奔。
[编辑本段]精彩对白
Alex Rider: What is this place? Hogwarts?
亚历克斯·里德:这是什么地方?霍格沃茨魔法学校?
Alex Rider: This doesn't change anything. You're still my enemy.
Yassen Gregorovich: I have many enemies.
亚历克斯·里德:这不会改变任何事情,你还是我的敌人。
亚森·格雷格罗维奇:我有很多敌人。
Alan Blunt: We want you to work for us.
Alex Rider: Are you joking?
Alan Blunt: It's not in my habit to make jokes.
Alex Rider: Well, your making one now! I don't want to be a spy. Incase, you haven't noticed i'm still at school.
布朗特先生:希望你能为我们工作。
亚历克斯·里德:你简直在开玩笑。
布朗特先生:我的生活习惯中不包括开玩笑。
亚历克斯·里德:好吧,那么你现在就是在开玩笑。我不想成为一名间谍,顺便说一句,你似乎没注意到我还在念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