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产电影 > 中国电影银幕诗人

中国电影银幕诗人

发布时间:2024-01-17 11:46:55

A. 谁能详细介绍一下中国电影早期的大明星,例如阮玲玉等等

问碧空星光几度 寻心中百年梦影

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繁华与萧条交织的时代;每个人都是一部写也写不完的传奇;他们是胶片的情人、银幕的伴侣;他们的面孔,浓墨重彩地浮现在过去100年的电影菲林中,并且在未来能够想见的100年里,仍将颠倒众生——他们,就是百年银河星汉中最耀眼的百颗星,读者心中最完美见证百年光影的名字。

本报年度特别策划,囊括中国电影100年的大型专题报道“谁有资格代表中国电影百年”,今日尘埃落定。以下是我们严格按照票选结果,统计出的读者心目中最能代表中国电影百年的100名电影人。

1、郑正秋:

中国电影事业的拓荒者,最早的电影编剧和导演之一。

他是中国第一部故事片的编导者,最早倡导电影应成为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工具。他编导的影片,开拓了一种以通俗家庭情节剧为核心的中国社会片模式。

2、黎民伟:

长期以来被忽视的中国电影之父。

黎民伟是香港电影集编、导、演于一身的第一人,被视为“香港电影之父”。他拍摄的《庄子试妻》不仅是最早的香港电影,还成为首部出口海外的中国影片,开创了电影输出的先河。

3、孙瑜:

系统接受西方电影教育的“中国第一人”。

孙瑜曾被誉为“电影诗人”,是中国早期电影中罕见的一位作者型导演。他拍摄的《故都春梦》、《野草闲花》等多部影片,为中国电影提供了新的审美方式,使中国电影开始引起知识界的注意。

4、阮玲玉:

中国默片时代的无冕“影后”。

《野草闲花》中,她唱出中国电影第一声;她的《神女》成为中国默片时代最高峰;“全能演员”、“中国的嘉宝”,这些美誉都属于她。阮玲玉已成为一个象征,凝固了一个有关艺人尤其是女星与坊间流言的永恒话题。

5、金焰:

中国最早的“电影皇帝”。

上世纪30年代,“电影皇帝”金焰是市民眼中的完美偶像。与当时影坛上“油头滑脑”的酸小生形象完全不同,金焰在银幕上塑造的青年才俊,堪称当时青年人心目中的理想。

6、费穆:

被长久遗忘的电影大师,“人文电影”的开拓者。

费穆是导演中的学者,最早提出“中国电影只能表现自己的民族风格”。从《城市之夜》到《小城之春》,费穆以其中国式的电影思维方式和观念手法,为人文电影的后继者勾画出一张明晰的蓝图。

7、胡蝶:

中国第一位电影皇后,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女明星。

从默片到有声片,由普通话片到粤语片,胡蝶成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最优秀的女演员之一。她主演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左翼电影《狂流》。她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明星制的正式形成。

8、袁牧之:

中国电影史上最具天赋的“千面人”。

作为戏剧明星,他曾被誉为“舞台千面人”;作为电影艺术家,他集编、导、演于一身,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多个“第一”;他还曾出任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厂——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厂长,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9、王人美:

中国第一代现代歌舞演员。

她是中国第一代现代歌舞演员。一部《渔光曲》让观众记住了饰演渔家女“小猫”的女演员王人美,健康活泼、青春焕发的形象一反当时充斥银幕的“病态美”。

10、赵丹:

最早集明星与演员于一身的表演大师,代表了中国男演员的高峰。

赵丹是中国电影的一张经典面孔,真正的演技派大家。在表演上,他强调个人体验,借用戏曲、国画等传统文化观念表现角色,反对教条地学习挪用西方表演理论,为中国表演理论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依据。

11、周璇:

旧上海的文化商标,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娱乐巨星,罕见的传奇偶像。

短暂的一生中,周璇出演过数十部影片,录制了200多首歌曲,堪称横跨歌影两界的天后。她算不上演技超凡的大师级人物,却以其自身特有的气质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观众,也为银幕上的中国女性形象提供了一个审美上的经典范本。

12、吴楚帆:

华南影帝,方法演技派大师。

由1935年从影,至50年代拍粤语片,吴楚帆在每个时代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堪称方法演技派大师。

13、白光:

电影史上的“一代妖姬”,第一代华语流行歌坛的代表人物。

白光擅演风骚妖媚的坏女人,号称“一代妖姬”、“传奇女子”。她还是第一代华语流行歌坛的代表人物,与众不同的低音歌喉,在燕语莺声的三四十年代恰似万绿丛中一点红,夺目而迷人。

14、上官云珠:

中国第一位性格演员。

“情于中,形于外”,上官云珠戏路宽广,敢于尝试各种角色,还都演得准确传神。

15、舒绣文:

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配音演员。

从配音小角色摸爬滚打到“四大名旦”之一,似乎她甫一出现在银幕上,就反射了太强烈的性格光彩。性格之美、风韵之美、愉悦之美……人们评点那个年代的舒绣文用尽了华美之辞。

16、陶金:

第一个饰演周萍的演员。

陶金一生,在表演和导演领域中均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他导演的戏曲片富有特色和新意,尤以《十五贯》最负盛名,该剧曾以“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而名扬全国。

17、白杨:

战后中国影坛最有声望的女星之一。

在中国电影史上,白杨一直是具有传统美德的中国贤妻良母式妇女形象的典型。除了演电影,她还是40年代中国话剧界的“四大名旦”之一。她表演生命的最高峰,当是在由鲁迅作品改编的电影《祝福》中饰演的祥林嫂。

18、秦怡:

银幕上东方女性美的典型代表。

素有“东方维纳斯”之誉的秦怡,上世纪30年代就被称为抗战大后方话剧舞台上的“四大名旦”,走上银幕后又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成为单调年代里动人的亮色。

19、王丹凤:

50年代引领社会风潮的美丽“护士”。

初登银幕,便人称“小周璇”,她曾是40年代上海滩风光一时的女明星。1957年她又留下了经典的《护士日记》,只因这个名叫简素华的护士太美丽,一度令不少男士以护士为择妻的第一选择。

20、英若诚:

20世纪后半叶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一个品牌和瑰宝。

表演艺术家,戏剧理论家,翻译家,文化官员—英若诚堪称一位“奇才奇艺”的艺术家。在电影《白求恩》中饰演的翻译大获成功,他一生塑造了无数个人物,其中许多已成为我国戏剧表演史上的典范;此外,他在戏剧翻译领域更取得了无可替代的成就。

21、于是之:

北京人艺艺术风格和具有中国气派的表演艺术的杰出代表。

于是之被公认为一位自然本色、含蓄深沉而又富有诗意的平民艺术家。以他为首的北京人艺同仁参与拍摄的话剧电影《茶馆》等,在世界剧坛为中国的表演艺术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22、石挥:

最有君王气质的表演“鬼才”。

中国电影百年的历史上,并不缺少循规蹈矩的好好先生,而像石挥这样“离经叛道”的鬼才却屈指可数。曾是叱咤舞台的“话剧皇帝”,他自导、自演的根据老舍小说改编的影片《我这一辈子》,更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被称做“平民史诗”。

23、崔嵬:

独具中国“血性”和豪迈之气的电影人,中国电影史上一员巨匠。

作为演员,老舍赞他是与金山、赵丹齐名的中国最优秀男演员。作为导演,他是大气磅礴的巨匠,在“北影四大帅”中也独占鳌头。

24、任剑辉:

有“戏迷情人”之称的粤剧名伶,香港怀旧文化中不断被重复塑造的人物。

作为香港20世纪最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任剑辉20岁便女扮男装反串文武生,比真男子更来得风流倜傥,口口声声称她为“戏迷情人”的几乎全是痴迷的女人。

她不只称雄舞台,还称雄银幕,一生参演粤剧电影300部,前后40年无人能及,成为香港有史以来主演影片最多的女演员。

25、于洋:

铁打钢铸的中国硬汉的银幕代言人,影迷心目中永远的的“虎胆英雄”。

从演员到导演,从剧团团长到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从演电影到拍电影,从拍电影到审电影,于洋的一生可以说是新中国电影史的缩影。

26、于蓝:

中国电影中革命妇女形象序列的缔造者。

于蓝所塑造的中国革命妇女形象,成为中国电影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个人物序列。尤其是对“江姐”的演绎让她达到了表演事业的顶峰,从某种意义上说,于蓝就是江姐的代名词。

27、田华:

新中国主旋律电影的缩影。

在50年代人的心目中,田华和白毛女已经成为一种记忆的符号,深刻地印在了脑海中。她艺术的高峰期,也是“十七年”“主旋律”电影从观念到实践的一个缩影。

28、葛存壮:

北影“反一号”,中国电影史上“五大坏蛋”之一。

葛存壮演了一辈子反派戏,演技已臻炉火纯青,却从没获得过任何奖项。他与陈强、陈述、方化和刘江被戏称为中国影坛的“五大坏蛋”,堪称无冕之王,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29、张瑞芳:

为新中国电影奉献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喜剧形象——“李双双”。

张瑞芳曾是话剧舞台上闻名遐迩的四大名旦之一,从舞台到银幕,她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生动的形象。1962年的快嘴“李双双”,让她达到电影演艺事业巅峰。

30、冯(吉吉):

50年代人心中深埋的时代偶像。他天生就有一种儒雅和倜傥,一种别人无法模仿的潇洒气质,是一代人心中深埋的偶像。他出演的角色中,《南征北战》中的高营长、《羊城暗哨》中的侦察员王练、《桃花扇》中的侯朝宗,尤其深入人心。

31、谢晋:

中国电影的一面旗帜,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集大成者。

谢晋的电影,曾制造了一个“当代中国人集体审美”的辉煌历程。自《女篮五号》开始,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被视为一个时期的电影标志。虽然在整个中国电影史的代际序列上,谢晋被归为“第三代”,但实际上他已完成了对时代的超越。

32、孙道临:

影坛常青树,中国配音史上成就最高的演员之一。

有人说他是一位诗人,有人说他是一位文武兼备的演员,也有人说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导演,还有人称他为诗歌朗诵家和配音演员,而更多的人称他为艺坛上的一棵常青树。

33、王心刚:

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军人”。

王心刚在银幕上诠释了一个又一个完美的中国军人,“第一军人”的地位至今无人逾越。“男看王心刚,女看王晓棠”,曾经是中国大地上流传甚广的口头禅。在人们对男人这个概念还很笼统的年代,他就已经提供了最佳的范本。

34、程之:

独一无二的“南方特务”。

从艺五十年,他以善演反派角色著称,被观众戏称作“南方特务”;他还是一位优秀的配音演员,许多经典名片都留下了他极富魅力的声音;他的相声水平和京剧功底,也是有口皆碑。

35、王晓棠:

中国电影界惟一一位女将军,60年代的中国女性美的标志。

她曾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也是我国电影界惟一的一位女将军。她曾给当年的影坛带去一种揉合着刚强、灵秀、野性而率直的美,在那个年代,王晓棠就是中国女性美的象征。

36、谢芳:

第一代知性女性的银幕代言人。

她是60年代气质特殊的一位女演员,虽然扮演的都是革命英雄人物,但浓浓的书卷气和小资情调却难以掩饰。《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舞台姐妹》,谢芳为我们留下了那个年代里最经典的三部影片。

37、李默然:

新中国第一代话剧大师,电影史上有限的几位能自成一体,且成就卓越的表演艺术家。

在银幕与舞台上,李默然扮演的几乎全是清一色的英雄,尤以邓世昌著称。他的表演自成一格,兼收并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某些原则和中国传统戏曲表演的特长,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的深厚内在美。

38、庞学勤:

60年代的“长影”头牌小生。

明月皎夜光,中国影坛上曾经有个庞学勤。他曾是为数不多的几位英俊小生之一,英姿勃发,锐气逼人,当之无愧的“22大明星”之一,风度翩翩的明星照遍及全国。

39、李翰祥:

奠定香港电影观念的大师级人物。

在香港电影史中,李翰祥是一个不知从何说起的人物。他和朱石麟、胡金铨等一批内地到港的电影人一道,为香港传统电影观念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一生开拓多个电影类型,黄梅调电影、清宫片、风月片、喜剧片。他在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发行股票,一生奔走于内地、香港、台湾之间,无意中促进了三地之间电影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40、夏梦:

普通话片罕见的全能演员,东方的奥黛丽·赫本。

夏梦号称“长城大公主”,有“上帝的杰作”之美誉,是普通话片罕见的全能演员。其气质神韵独步影坛,后继乏人,在老一辈影迷心中,夏梦是香港惟一可与奥黛丽·赫本相比的女星,息影多年仍让人赞叹不已。

41、黄宗洛:

中国演艺界的龙套大师。

粉墨一生,龙套为本。黄宗洛是艺坛黄氏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是影视戏三栖表演艺术家。他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已有一百个,自诩为“百丑图”。他以演配角为乐事,有“小角色之王”、“龙套大师”的美称。

42、林黛:

迄今为止、惟一的四届亚洲影后。

她曾经创下蝉联四届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的纪录,至今无人能及。她的电影在港台和海外具有深远影响,如今香港仍每年举办林黛电影周。她的气质高贵大方,被称为香港电影永远的女神。

43、胡金铨:

新武侠电影宗师,开创了文人式武侠电影类型。

在中国电影的百年历史中,像胡金铨这样高度风格化类型的电影大家,屈指可数。他是第一个把武侠电影当作艺术来做的导演,其作品重现了中国山水画中的抒情意境,开创出具有强烈诗化韵味的作者式、文人式武侠电影类型。

44、张彻:

第一个将中国电影贴上“雄性”标签的导演,开创暴力美学及阳刚派武侠电影。

张氏作品是当之无愧的雄性电影始祖,1967年,正是他导演的《独臂刀》,带来了武侠电影史上的第二个黄金年代,以阳刚风格一举挽救了香港电影的阴柔局面。“张家班”的出现,更使他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最早“结帮组派”的电影人。

45、凌波:

戏曲片第一反串影后。

在华语片历史上,凌波绝对称得上传奇人物。她是香港黄梅调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名字,戏曲片第一反串影后。当年凌波以一部《梁山伯与祝英台》访台,万人空巷,三十里人潮夹道相迎,造就了轰动一时的影界盛事。

46、卢燕:

第一代圆梦好莱坞的华裔女影星,中美电影文化交流的使者。

在卢燕的身上,沉淀着中西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她的表演能够抓住人物性格的本质,有生活、有深度,被公认为是好莱坞最具艺术修养的华裔演员。

47、狄龙:

香港功夫片巨星,大名鼎鼎的“三条龙”之一。

他所树立的大侠“味道”与“风范”,至今无人能出其右。人称“标准大侠”的狄龙,六七十年代曾是邵氏首席小生、一代武侠红星,“邵氏”的盛世也是狄龙的黄金期;八十年代成功转型后,他的侠义豪情更成为香港江湖片的一张标签。

48、李小龙:

叩开西方大门的第一位武者,中国武术和精神的象征。

李小龙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绝响。他像彗星一样开启了真功夫的电影时代,真正将中国武术的神话带到了世界影坛,不会再有第二个集哲人、武者、画师、明星于一身的卓然不群的李小龙了。他的电影打破了导演中心制,形成了以明星中心制订制剧本、配合宣传、动员票房的电影生产模式。

49、甄珍:

台湾第一代玉女明星,70年代文艺片首席女星。

甄珍自1973年起出演了一系列琼瑶剧,成功架构起第一代琼瑶女郎柔弱优美的角色气质,红遍东南亚,成为1970年代文艺片首席女星。

50、达式常:

银幕上的儒雅之星,70年代的大众情人。

在银幕上,达式常留给人们的总是亲和的笑容、从容的风度。看腻了浓眉大眼、虎背熊腰的“高、大、全”式人物,人们开始欣赏起达式常所代表的温文尔雅、书生潇洒。

B. 孙道临,是多才多艺的电影表演艺术家,“60年代最潇洒的男人”

孙道临,这是一个中国电影史上少见的非专业高学历,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既是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朗诵艺术家,还是作家、诗人。

他毕业于燕京(北京)大学哲学系,精通英语,可以读原版的哲学译著。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那是他大学时读的最多的东西。

孙道临原名孙以亮,原籍浙江嘉善,1921年生于北京,就读于北京崇德中学和燕京大学。2007年12月28日上午8点59分,因心脏病突发,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6岁。

孙道临是中国电影艺术界的著名代表人物,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他在一百多部舞台剧和影视剧中,塑造了“觉新”、“李侠”、 “肖涧秋”、“江梅清”、“李四光”等一系列艺术形象,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孙道临荣誉:

中共党员。曾任上海市人大代表、上影演员剧团副团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顾问、上海华夏影业公司艺术总监、中国朗诵协会会长。

孙道临主演的电影获奖情况:

1957年,文化部1948至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乌鸦与麻雀》、《渡江侦察记》,获一等奖;1979年,《李四光》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4年,《一盘没有下完的棋》获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大奖;2002年,《詹天佑》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五个一工程”奖。

1995年“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活动中,荣获中国电影世纪奖(男演员奖),《早春二月》获中国电影90年优秀影片;1995年他还获得了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特别荣誉奖。

2000年8月,中国电影“百年十佳”的二十四万张选票,选出了“我最喜爱的中国电影、中国电影演员电影歌曲”的“百年十佳”,孙道临获得“最喜爱的中国电影演员”称号。

2005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

孙道临第一次出演话剧

1939年在北京燕京大学燕京剧社参与话剧表演《窗外》(独幕剧)。早年在燕京大学就读哲学系时,就踏入了表演艺术生涯。

当时,他的好友黄宗江正自译了独幕话剧《窗外》,力邀孙道临出演。学艺术的打动了学哲学的,孙道临答应试试看,想不到演出一举成功,从此一发不可收,他又演了《雷雨》、《镀金》、《生死恋》等话剧,成了名扬全校的潇洒小生。

孙道临第一次出演电影:

1948年春节,孙道临演出黄宗江新作《大团圆》,该剧被准备在上海创办清华影业公司的金山看中,成了清华公司拍摄的第一部影片,而孙道临也跟随此片踏上了电影银幕的生涯。

从此,他塑造了《乌鸦与麻雀》中的华先生、《渡江侦察记》中的李连长、《不夜城》中的张伯韩、《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李侠、《早春二月》中的萧涧秋、《雷雨》中的周朴园等一个个身份不同、性格迥异的银幕形象。

孙道临第一部导演电影作品:

《詹天佑》。以后,又自编自导电影《雷雨》,并自演周朴园。《非常大总统》,自演孙中山。

“六十年代最潇洒的男人”:

1963年,他主演电影《早春二月》。此片在当年风靡一时,孙道临扮演的英俊善良的风流才子萧涧秋,倾倒了无数男女影迷。 社会 上曾掀起了一阵“萧涧秋旋风”,有的人跑遍上海,为的就是觅一条他围的豆绿色围巾,寻找一种勾人心魄的小资情调。

该片让孙道临成为了“六十年代最潇洒的男人”。他在片中的装扮被当时的影迷们疯狂模仿,尤其是那条豆绿色的长围巾,一度引领了当时的男装潮流。

孙道临出演的电影军人系列作品:

孙道临出演的电影,可分文人系列和军人系列作品,其在银幕上的“军人系列”,影响更大。

《渡江侦察记》中的侦察连长李春林是他第一次演兵,他的激情演绎,在观众中反响强烈。

此后,他戏路贯通,演兵不断,《南岛风云》中的游击队长、《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军人出身的地下党员、《红色的种子》中的政委、《51号兵站》中的指导员……组成了他在银幕上的“军人系列”。

孙道临第一次文学作品发表:

1935年创作短篇小说《母女俩》,在北京崇德中学刊物《崇德学生》上发表。后又写了《独往》、《幻象》、《光与剑》、《我的恋人》等抒情诗。

前几年网络上较为流传的一首他写的《风的预感》:

1997年,孙道临的诗歌散文集《走进阳光》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走进阳光》收集了孙道临从学生时代直到1997年的作品。全书分为影坛记事、情怀追思、出访杂感、艺苑漫步、诗文旧作五个部分,虽然不是自传,不过也可以说是包含了人生的甜酸苦辣。

他在书中写道:

孙道临精通英语。他还改编过经典小说《呼啸山庄》和美国剧本《死路》,并翻译了美国电影剧本《守望莱茵河》和捷克电影剧本《黎明前的战斗》。

孙道临朗诵作品:

晚年的他更多的是在舞台上用浑厚而独具感染力的嗓音,朗诵出一篇篇感人至深的诗篇。

他录制的《唐诗欣赏》、《西洋爱情诗》、《莎士比亚戏剧片断朗诵》等磁带,深受群众的欢迎。

1988年,孙道临应旧金山美国艺术剧院特邀,参加为纪念美国剧作家奥尼尔诞生100周年的话剧《马可百万》的演出,他用英语扮演元朝皇帝忽必烈汗这个角色,其戏份极重,仅次于男一号马可·波罗。

孙道临配音作品:

《王子复仇记》中的哈姆雷特、《白痴》中的梅思金公爵、《列宁在1918》中的捷尔任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茹可夫等二十余部外国影片配音。

为《王子复仇记》配的哈姆雷特是演艺界训练口音的标准教材,是亿万观众公认的外国影片的华语配音典范。孙道临在这部电影的配音中所达到的成就,可以说是后人难以超越,连他自己再也没有能超越。

孙道临配的哈姆雷特,潇洒、俊逸、高贵而绝无媚俗气。在此基调上,各种情绪起伏上下,流转跌宕,令人耳不暇闻。从一出场的疑惑忧伤,到鬼魂告白后的悲悯激愤,装疯卖傻时的冷嘲热讽,海滨独白的浩瀚思虑,他都能拿捏火候,妙到毫颠,表现出惊人的节奏和情绪控制能力,其专业技巧和素养当世少有人能及。

孙道临主要电影作品:

《詹天佑》(2001,导演)

《继母》(1992)

《非常大总统》(1986,兼编导)

《雷雨》(1984,兼编导)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1982)

《李四光》(1979)

《早春二月》(1963)

《51号兵站》(1961)

《革命家庭》(1960)

《万紫千红总是春》(1959)

《红色的种子》(1958)

《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

《不夜城》(1957)

《春天来了》(1956)

《家》(1956)

《南岛风云》(1955)

《渡江侦察记》(1954)

《女司机》(1951)

《民主青年进行曲》(1950)

《乌鸦与麻雀》、《大雷雨》(1949)

《大团圆》(1948)

孙道临表演艺术风格:

表演深沉、自然,含蓄,内敛,嗓音浑厚,吐字清晰,感情丰富。

孙道临电影艺术馆:

位于浙江嘉善县,是中国第一个以电影艺术家名字命名的综合性电影艺术馆,2003年立项,2007年开馆。艺术馆分为陈列展览和电影放映两大区域,建筑面积达7000平方米,包括孙道临生平陈列、中国电影史回顾陈列、600平方米的场景式展示厅、4个电影放映厅等。

孙道临家人:

父亲:孙文耀,浙江嘉善人,13岁考上秀才,后在上海法国天主教会办的震旦学院学习西学,主攻土木工程,曾留学比利时。归国后,在京汉铁路长辛店铁路工厂取代法国人做厂长,后到北洋政府交通部担任技正(即总工程师)兼考工科长。

孙道临母亲叫范念华,来自嘉善富家。

孙道临夫人:王凤娟。1926年12月生于浙江嵊县黄泽镇坑边村。越剧王派创始人,越剧花旦,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上海市人大代表,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二团、上海越剧院主要演员,上海越剧院小红楼剧团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

王凤娟唱腔平易质朴,流畅自然,表演上以善于描摹人物神态、传达内心感情著称,戏路宽广,创造了各种不同的舞台形象。其代表作《孟丽君》、《红楼梦》、《追鱼》、《春香传》,树立了孟丽君、林黛玉、鲤鱼精、春香等经典光彩的艺术形象。

女儿:孙庆原。生于1964年10月,为庆祝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因而取名孙庆原。曾留学德国。1987年,孙庆原赴德留学,职业不详。孙庆原说过:不坐享父母的荣誉,不仰赖父母的名望,自己走路,走自己的路。孙庆原丈夫在德国公司工作。他们有一个女儿朱凯佳 。

孙道临在自己创作的《走进阳光》一书中,有这样的话:

孙道临之所以能在演、导、诵等方面都表现出别样儒雅和非凡才情,成为一道“永不消失的电波”,不仅是艺术追求的笃定,更在于他敏而好学,胸有诗书的文、哲修养。

如果没有演戏,他也许会是个诗人。如果不是诗人,也许会是个学者。孙道临去世时,灵堂里播放着舒伯特的乐曲。“孙道临是一首诗,是一首舒伯特和林黛玉合写的诗。”

说明:本图文系根据网络和有关书面资料整理编辑而成

C. 中国导演中被称为电影诗人的是

中国第六代导演中的“电影诗人”霍建起

D. 陈凯歌是什么地位在电影界

陈凯歌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一位有很深文学素养和思想深度的电影诗人。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陈家林

第十位,陈家林,中国影视导演,原籍河北遵化,生于南京。196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代表作:2007年《好男当家》2008年《乔省长和他的女儿们》

E. 中国优秀电影的高峰是哪几部

💫抵达高峰的电影是最精练的艺术,是世间最纯粹的宝藏💫!

我始终认为“电影源自生活”是一部好影片的初衷,经典的电影应该是耐人寻味的,优秀电影的高峰就是历久弥新、无法超越的,个人认为中国优秀电影高峰有以下几部:



💎结语:

💎电影的高峰在时代的洪流中历久弥新,与你共勉,愿经典永流传,愿中国电影越走越好!

F. 诗电影的诗电影

诗电影导源于对电影的抒情诗本性的理解而出现的电影形态。早期法国电影先锋派人物被喻为“银幕诗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著述,主张电影应像抒情诗那样达到“联想的最大自由”,“使想象得以随心所欲地自由驰骋”;认为“应当摆脱与情节的任何联系——这种联系只能带来恶果”,甚至说注重情节的小说,其价值并不高于“在厨房里阅读的、流传在书摊和地铁的畅销书”。他们还把“诗的语言”当作电影语言的同义语。同一时期,苏联电影界以爱森斯坦和杜甫仁科为代表,也对电影中的诗的语言特别是隐喻、象征、节奏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们虽没有像法国先锋派那样陷入极端,即宣称“梦幻、迷醉与精神错乱是电影诗的真正内容”,但在一段时期内也倾向于否定情节。
爱森斯坦就发表过题名《打倒情节和故事》的文章(1924),而“结构诗学”学派的首领史克洛夫斯基则宣称“没有情节的电影,就是诗的电影”,并讥笑普多夫金的影片《母亲》是“半人半马怪物”。然而苏联电影家们探索诗的语言及富于诗意的隐喻是为了更有感染力地反映客观现实。《战舰波将金号》(1925)的出现,奠定了苏联电影“诗派”的地位,也说明他们走着与先锋派的“诗电影”截然不同的道路。由于他们强调蒙太奇的隐喻性及影响作用,这一派的作品也被称为“蒙太奇诗电影”。苏联20世纪50年代主张“诗的电影”的导演有卡拉托佐夫、塔尔科夫斯基、卡立克、帕拉让诺夫等。70年代以来,按照“诗的电影”理论进行创作的导演有约谢里阿尼、阿布拉泽、曼苏洛夫、纳尔里耶夫、伊里因科等,他们的作品《落叶》、《愿望树》、《带黑斑的白鸟》、《牧歌》等都具有较强烈的浪漫色彩,感情奔放,色调鲜明。此外,苏联“诗的电影”理论认为,电影创作应从本民族民间文艺中汲取营养。具有深厚传统的民间文艺(童话故事、民间传说、民歌、民族舞蹈)应成为“诗的电影”创作的源泉。“诗的电影”在艺术手法上也应借鉴民间文艺中的表现手段。电影从默片阶段进入有声电影时期之后,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艺术散文语言的运用逐渐成为主导趋势,很少再有人对“诗的语言”进行孤立的探索了。但包括先锋派在内的早期电影艺术家们对隐喻、象征、节奏等问题的探索成果,构成了现代电影表现手段的有机部分。现代的诗电影一般都能注意到隐喻因素和叙述因素的较好结合。

阅读全文

与中国电影银幕诗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盗版电影链接去哪里举报 浏览:956
sky电影怎么横屏播放 浏览:328
兔子的恐怖电影 浏览:689
小兵是什么电影 浏览:462
邵东看电影的地方在哪里 浏览:209
狙击手电影任天野什么时候播放 浏览:919
电影里的唐人街在哪里 浏览:349
电影方糖歌曲 浏览:48
电影庐山恋哪个年代 浏览:23
经典动画改编电影 浏览:326
如何更改迅雷电影语言 浏览:997
2020励志电影 浏览:360
怎么才能把百度网盘上的电影拷贝到硬盘上 浏览:180
女孩装瘫痪的韩国电影 浏览:575
韩国电影已婚女人的出轨 浏览:660
泰国残暴古装电影 浏览:779
合拍香港电影片段 浏览:705
你的名字最喜欢的电影 浏览:82
牧羊人电影高清 浏览:338
老电影反映日本花魁的 浏览: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