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产电影 > 电影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电影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发布时间:2024-06-01 18:49:08

Ⅰ 电影的由来

早在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

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盘”试验成功。


(1)电影是如何创作出来的扩展阅读

电影理论的发展和各次重要的电影创作运动紧密相关。苏联学派的探索、法国和德国的先锋派实践以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分别启发了蒙太奇理论、先锋派理论和真实美学的建立。法国新浪潮运动与法国电影手册派交相辉映,享誉世界。

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和巴赞的长镜头理论深化了我们对电影的认识;电影作者论则强调了导演的核心作用,加强了对电影实践的指导。而好莱坞的制片厂体制、类型片模式及后来的新好莱坞独立制片是电影产业化的典范。

Ⅱ 我们平时看的电影是什么,他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

林中小屋
The Cabin in the Woods (2012)
导演: 德鲁·高达
编剧: 德鲁·高达 / 乔斯·韦登
主演: 克里斯汀·康奈利 / 理查德·詹金斯 / 弗兰·克朗茨 / 布莱德利·惠特福德 / 杰西·威廉姆斯 / 更多...
类型: 喜剧 / 悬疑 / 恐怖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日语
上映日期: 2012-03-09(西南偏南电影节) / 2012-04-13(美国)
片长: 95分钟
又名: 尸营旅舍(港) / 诡屋(台) / 林中屋

Ⅲ 电影的起源,以及如何发展

世界电影的产生和发展
(一)十九世纪30年代,电影开始了它的诞生前的技术准备期,也叫做发明期。
早在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盘”试验成功;1853年,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将军在上述的发明基础上,运用幻灯,放映了原始的动画片。
摄影技术的改进,是电影得以诞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认为摄影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发明提供了必备条件。早在1826年,法国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时间8小时。而在初期的银板照相出现以后,一张照片缩短至30分钟左右,由于感光材料的不断更新使用,摄影的时间也在不断缩短。1840年拍摄一张照片仅需20分钟,1851年,湿性珂珞酊底版制成后,摄影速度就缩短到了1秒,这时候 “运动照片”的拍摄已经在克劳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实验拍摄中获得成功。1872年至1878年,美国旧金山的摄影师爱德华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机拍摄飞腾的奔马的分解动作组照,经过长达六年多的无数次拍摄实验终于成功,接着他又在幻灯上放映成功。即在银幕上看到了骏马的奔跑,受此启发,1882年,法国生理学家马莱改进了连续摄影方法,试制成功了“摄影枪”,并在另一位发明家强森制造的 “转动摄影器”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1888年9月,他把利用软盘胶片拍下的活动照片献给了法国科学院。
在1888-1895年期间,法、美、英、德、比利时、瑞典等国都有拍摄影像和放映的试验。1888年,法国人雷诺试制了 “光学影戏机”,用此机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一杯可口的啤酒》。1889年,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发明了电影留影机后,又经过5年的实验后,发明了电影视镜。他将摄制的胶片影像在纽约公映,轰动了美国。但他的电影视镜每次仅能供一人观赏,一次放几十英尺的胶片,内容是跑马、舞蹈表演等。他的电影视镜是利用胶片的连续转动,造成活动的幻觉,可以说最原始的电影发明应该是属爱迪生的。他的电影视镜传到我国后被称之为 “西洋镜”。
1895年,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 “电影视镜”和他们自己研制的 “连续摄影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活动电影机”有摄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种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画格的速度拍摄和放映影片,图像清晰稳定。1895年3月22日,他们在巴黎法国科技大会上首放影片《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获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们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里,正式向社会公映了他们自己摄制的一批纪实短片,有《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工厂的大门》等12部影片。卢米埃尔兄弟是第一个利用银幕进行投射式放映电影的人。史学家们认为,卢米埃尔兄弟所拍摄和放映已经脱离了实验阶段,因此,他们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为电影诞生之时,卢米埃尔兄弟自然当之无愧地成为 “电影之父”。
(二)1896-1912年,电影从幼年期迅速成为一种艺术
早期的电影,还没有脱离刚刚诞生的痕迹,它以杂耍和魔幻术的姿态,使人们感到新奇。从《火车到站》、《膝行的人》到《水龙出动》、《水龙救火》、《扑灭大火》、《拯救遭难者》等影片,卢米埃尔创造了最早的新闻片、旅游片、纪录片、喜剧片等影片样式。卢米埃尔电影最突出的特点是纪实性,它直接拍摄真实的生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成为写实自然主义电影风格的开路先锋,形成了电影的纪实性传统。卢米埃尔的生活纪实短片在持续放映了一年半时间以后,人们的兴趣就在明显的减弱,以至最后再也无人问津了,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局限和自然主义的局限造成的。但刚起步的困境,并没有影响电影的大势所趋,另一位法国电影先驱乔治梅里爱应时而出,他使电影从一种纪实性的“活动照相”(亦称运动画面)导向了艺术电影,为电影的发展作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贡献。
作为机械师,梅里爱制造了一整套机关、机器和舞台道具;作为画家,他制造了无数个布景和服装;作为魔术师,梅里爱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许多新的特技;作为作家,他不断创造出新的剧本;作为演员,他是他节目中的重要角色;作为导演,他懂得怎样设计和调动一个小剧团。乔治萨杜尔在《世界电影史》中说:“梅里爱天才的特征,在于有系统地将绝大多数戏剧上的方法如剧本、演员、服装、化妆、布景、机关装置以场景的化分等等,应用电影上来。”他在这方面所取得的经验,直到今天还以各种形式保留在电影中。
梅里爱以照相的特技代替了舞台上的机械装置,同样,由于无声电影的需要,梅里爱也特为演员们发明了一种新的演技。这种演技虽和哑剧的演技有所不同,但着重夸张,突出手势,因为它非常注意动作,而对面部表情极不重视。影片《灰姑娘》是梅里爱戏剧电影的代表作,这部取材于欧洲著名童话故事的影片,巧妙地运用了诸种特技手法,把南瓜变成车子;把老鼠变成了马车夫,对于特技摄影的开创性运用,是梅里爱对于电影的又一个贡献。
1902年,梅里爱根据儒勒凡尔纳和HG威尔斯的两部有名科幻小说编导了著名的科学幻片《月球旅行记》。这是他的高峰作,在电影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影片描述了一群身着星相家服装的天文学家到月球上去旅行的奇幻故事。他们来到一座奇怪的机器制造厂,一些漂亮的女海员搬来一个大炮弹状的飞行器,当天文学家坐进去后,他们被反射到了月球。天文学家们从飞行器里出来,欣赏了月球火山口附近平原的奇妙风光;他们还受到了由美女扮演的星神们的欢迎。天黑以后,他们从梦中被冻醒,就钻进了一个大洞窟里,在里面看到了月亮神、巨型蘑菇和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几经危险周折,他们又乘炮弹飞行器飞回地球,经过海底奇异的旅行,在一座雕像的揭幕典礼中结束。梅里爱对电影艺术的贡献,使电影在成为一门独立的影像视听艺术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在这一时期,不能不提到的是拍摄了《火车大劫案》的鲍特。鲍特在《火车大劫案》中第一次用14个场景来构成一部电影,而在此之前的梅里爱的影片都是从头到尾一个镜头。《火车大劫案》第一次使用多场景来构成电影(严格说来它还不算真正的电影,因为那时候没有镜头变化)。鲍特的影片里有了特写,电影史上很有名的镜头就是让手枪对着观众,在影片里已经初步尝试,但是,对这种镜头的美学功能,它的作用还根本没有任何有意识的认识,所以这只是一种自发的开始走向电影艺术的一个阶段。
在无声电影阶段,对电影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是美国的格里菲斯、卓别林和苏联的爱森斯坦。
1908年,大卫格里菲斯加入了爱迪生公司,一开始时当演员,后来当导演。从1908年到1912年间,他共导演了大约四百部影片。在《孤独的别墅》中,他创造了“平行蒙太奇”,标志着电影已完全摆脱了舞台剧的束缚,电影的时空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这时期美国出现的布赖顿学派对电影艺术的发展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布赖顿学派的代表威廉保罗在《彼卡德里马戏团的摩托车表演》中成功运用了移动摄影。威廉逊还在《中国教会被焚化》首次成功使用了追逐和救援的戏剧式场面,以划分两头的交切手法造成剧情的渐次紧张,给其后的惊险片特别是美国的 “西部片”开了先河。布赖顿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GA史密士在《祖母的放大镜》和《望远镜中的景象》中,同一场景交替使用了最初的真正的蒙太奇形式,特写和远景相结合手法的交替使用对电影语言的开拓与应用作出了贡献。此外,布赖顿学派的柯林斯和哈桥梁尔分别拍摄了《矿工的生活》与《煤矿爆炸惨案》、《囚犯的越狱》等真正描写现实生活的影片。这一时期,被称为世界上第一座电影城的法国万森市,被誉为“世界电影首都”,拥有“百代”“高蒙”两大电影制片公司。1903至 1909年也因而被称为世界电影史的“百代时期”。
1908年,世界上第二座影城——好莱坞也在拍摄《基度山伯爵》时初具雏形。其时,只不过是摄影师汤马斯伯森斯和导演弗兰西斯鲍格斯共同搭建的一个小小的摄影棚,直到1913年才形成规模。
(三)1913-1926年,无声电影走向成熟
梅里爱在完成他第430部影片之后,于1913年退出影坛,最后惨死在街头。一代巨匠在为电影艺术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之后,就这样靠别了世界。梅里爱的衰落和好莱坞的兴起,标志着电影已告别了它的幼年时期,而进入了成熟期阶段。
格里菲斯在1915年以艺术家的勇气拍摄出了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无声片《一个国家的诞生》,在1916年又拍摄了《党同伐异》。这两部被誉为电影艺术的典基之作,标志着电影成为艺术的起始,是美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是当时电影水平的最高境界,也是世界电影史上的两部经典之作。
格里菲斯的不朽功绩是突破了梅里爱时期戏剧电影若干陈旧的陋习。作为第一人,在拍片时,他让摄影机移动起来,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语言,开创性地使用了“特写”、“圈入”和“切”的手法,又使蒙太奇成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接手段。在梅里爱的特技摄影和英国布赖顿学派对蒙太奇的早期发现的基础上,格里菲斯创造了平行蒙太奇的交替蒙太奇。在《一个国家的诞生》里,他充分运用了他发展的特技和蒙太奇语言,影片集中体现了当时欧美电影艺术探索的成果。这部影片在广阔宏伟的历史场景中,较好地发挥了电影艺术时空的跳跃自如的特性,同时体现了蒙太奇多线对比、交替的作用。全片由一千多个镜头组接而成,不同景别的转换使用,灵活多变的摄影技巧,是格里菲斯在电影史上的大胆创造。在影片中,近景及特写等不同景别的组合运用,和谐、变换,各得其所。如大远景,他用来表现两军对峙交火的战争场面;特写,他用来表现人物的细部动作。在拍摄三K党信马飞驰的场面时,格里菲斯将摄影机安装在卡车上,追逐奔马进行跟拍,取得了紧张、逼真、生动别致的画面效果。一年后的《党同伐异》也是标志格里菲斯毕生成就的影片,冲破了古典戏剧的“三一律”限制,创造了开拓银幕时间、空间的“多元律”。影片将不同时代的事件加以排比和集中,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语言,又丰富并发展了平行蒙太奇语言。这部精典巨作,以其疏密相间的节奏,溢彩流光的画面,移动摄影的美感,宏伟开阔的大胆构思,在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促进了电影艺术的发展。
这一时期,电影成为艺术已有公论;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电影已经成为一种企业,电影到此时才有了真正的艺术作品。美国喜剧电影大师查尔斯卓别林,也是无声电影时期杰出的电影艺术家。1914年,编导了第一部影片《二十分钟的爱情》。接着,《阵雨之间》又问世,在这部影片中,第一次出现了流浪的夏尔洛的形象。1917年的《安乐街》里,夏尔洛形象显示了逼人的光辉。《夏尔洛从军记》一片标志着卓别林表演艺术的成熟。1919年,他自己集资建厂,成了好莱坞第一个真正独立制片的艺术家。20年代,他拍摄了一批以《淘金记》为代表的著名影片。卓别林一生有80部喜剧电影作品,其中《王子寻仙记》、《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摩登时代》和《淘金记》等代表作具有永久魅力。卓别林电影的最大特色是: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尖锐的讽刺性及雅俗共赏的大众化特色。萨杜尔先生对其作品作了如下评论:“卓别林的影片是唯一能为贫苦阶级和最幼稚的群众所欣赏。同时又能为水准最高的观众和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所欣赏的影片”。
苏联的著名电影大师谢盖爱森斯坦是无声电影时期为蒙太奇理论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举世瞩目的重要贡献的杰出代表。 1924年,他导演了第一部影片《罢工》,创造性地使用了杂耍蒙太奇,把沙俄军警屠杀工人镜头和屠杀牲畜的镜头组接在一起,使之交替出现,造成了怵目惊心的隐喻。1905年,他导演了世界电影史上最杰出的史诗式的无声片《战舰波将金号》,成功地在影片里表现了俄国1905年革命。该片曾多次在国际电影评选中获奖。影片中著名的敖德萨阶梯的场面、段落,已成为影响几代电影艺术家的经典性范例。1927年,他还导演了《十月》。 爱森斯坦的贡献在于对蒙太奇理论地阐述和艺术实践,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爱森斯坦的艺术特点在于将格里菲斯创造的平行蒙太奇技巧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善于运用特写表现事物的内涵;利用镜头的交切形成蒙太奇节奏,揭示人物的内在情绪;充分发挥了蒙太奇的隐喻功能 ,形成“诗电影”的传统。
(四)1927-1945年,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走向成熟
1927年是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爵士歌王》影片的诞生标志着有声电影时代的来临,同时也是电影走向成熟期的标志。声音使电影由单纯的视觉艺术,发展成视听结合的银幕艺术,实现了电影史上的一次革命,极大发展了电影的本性,为电影艺术开拓了新的天地。有声电影从问世到推广,大约用了五、六年的时间,原因有认识上的、经济上的和技术上的。特别是一批有名的电影艺术家,留恋无声电影时期的美学原则,过多挑剔了刚问世的有声电影的一些弱点。但是,随着电影艺术家对声音控制运用能力的增强,以及录音设备、技术条件的改善,有声电影才得以正常的发展。
声音进入电影之后,蒙太奇不仅是画面组合,同时也扩展至声画的对位或对立,因而丰富了蒙太奇的内涵手段。有声电影取代无声电影,是符合电影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也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因为有声电影的诞生标志着电影走向艺术真正发达的时期。1933年以后,由于技术的进步,电影制作中同期录音得以改为后期录音,电影摄影又变得灵活而富有生气了。同时,蒙太奇理论和手法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苏联电影大师普多夫金在拍摄《逃兵》一片时,就曾用声画对位和对立的配音方法来加强影片效果,使观众耳目一新。
1935年,马摩里安摄制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浮华世界》。彩色胶片的发明,使得电影艺术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声音和色彩促使电影更趋近于自然。有的电影创作家,在一部影片中交替使用彩色片和黑白片,因而收到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彩色电影的问世,标志着电影从诞生发展达到了完善成熟的发展时期,从此电影艺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五)1946-1959年,电影艺术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世界电影呈现多头并进的曲折发展时期。美国电影在战后一段时间里,在世界各地受到了冷遇;战后的苏联及其东欧国家形成四足一方,大体沿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传统轨道缓慢发展。艺术创作受教条主义和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少有突破和进展。这一时期,苏联的一些电影工作者拍摄出了一批有感情冲击力的战争片和有一定形象感染力的人物传记片。如《青年近卫军》、《攻克柏林》、《易北河会师》、《米丘林》、《茹科夫斯基》、《海军上将乌沙科夫》。在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电影在"解冻文学"的思潮影响下,开始走出僵化的模式。继1957年卡拉托卓夫《雁南飞》以后,苏联电影便出现了再度大发展的局面。西欧的电影大国,如英、法、德、意,构成当时四足并立的另一极。战争留下的阴影和经济困难的制约,西方电影进入特殊的时期,在困难和对手挑战下,不仅没有委缩,反而刺激了西欧现实主义电影的繁荣发展。在东方,主要是日本、中国、印度的电影出现了长足的新发展,并先后进入了世界大国之列。日本电影在东方起步较早,二战期间日本电影步入歧途,而战后不久便获得新生。尤其在1950年黑泽明的《罗生门》以后,日本电影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印度电影在三十年代开始也有了较好的狭窄的发展。进入本时期后,印度电影因受意大利、法国和苏联电影的影响,逐渐从追求豪华的音乐歌舞片而转向现实。1953年,拉基卡普尔导演的《流浪者》和比麦尔洛埃的《两亩地》等影片标志着印度电影的新面貌。在1955年,印度影片产量达285部,仅次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位。现在,印度电影每年产量多达700部左右,成为世界电影产量第一大国。
这一时期世界电影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是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新现实主义电影中心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电影》杂志反法西斯影评家巴巴罗桑蒂斯和柴蒂尼等。出身于新闻记者和作家的年青导演是他们的响应者,主要包括:德西卡、罗西里尼、维斯康蒂、利萨尼、莫切里尼等。他们要求建立一种现实主义的、大众的和民族的意大利电影。他们的口号是:“还我普通人”;“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他们十分重视作品的真实,尽可能使场景和细节具有照相性的逼真诚,基本上利用外景和实景拍摄;不大注重讲究文法,不强调蒙太奇剪辑;主张启用非职业演员,演员在表演中可以即兴对话。其代表作品主要有:《罗马11时》、《偷自行车的人》、《游击队》、《警察与小偷》、《大地在波动》、《橄榄树下无和平》、《米兰的奇迹》等。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点是取材大都是意大利的真实生活的纪实性写照。新现实主义电影在五十年代中期衰落,但对推动电影艺术的发展,是起到极其重大的作用的。
(六)1960年至今,世界电影从突破创新中走向多样化发展
继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之后,世界电影史上又出现了规模巨大的第三次革新运动。这次电影运动始于法国,自1959年新浪潮兴起,法国电影出现了一条全新的、有效的打破商业电影垄断制片的道路。新浪潮的口号就是不要大明星,打破明星制度,不要花大价钱拍豪华影片,影片要接近生活等等。这股浪潮蔓延到了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出现了新浪潮。“新浪潮”电影运动是一个留下较多实绩,在世界电影发展过程中产生深远影响的电影运动。这次电影运动以反传统为旗帜,以非理性为基本特征,是对戏剧化电影更大的一次冲击。这次电影运动以夏布罗导演的《漂亮的塞尔杰》和《表兄弟》公映起始,特吕弗《四百下》,阿仑雷乃《广岛之恋》在戛纳电影节引起轰动为开端。其电影艺术特征是:影片呈现全新风格、意识流和闪回镜头为一些创作人员常运用的表现手段,情节松散,众多生活事件无逻辑地以无技巧手法编辑在一起,表现人物的潜意识活动,缺乏结构上的完整性。
新浪潮后期影片,现实主义完全被抛弃,影片陷入到狂乱、神秘和颓废的泥坑。其非理性、非情节化的倾向愈演愈烈,导致不久就衰落了,但由于声势浩大,且敢于突破创新,所以,在电影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既确立和强化了导演的中心地位,又进一步发掘了电影的特性,丰富了电影的语汇,推动了这一时期电影的全球性的大发展,真正形成了电影题材的多样化、电影样式的丰富化和电影思潮与流派的多样个性化。
这一时期全世界的电影事业出现较大的发展。就连拉丁美洲、远东、阿拉伯世界和黑非洲电影都有了可观的发展,而过去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在世界电影史已占有一席之地,在这段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智利、古巴、玻利维亚等国电影也有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香港电影发展到充斥着整个中南亚电影市场,并影响着整个大陆的局面。所以,本时期世界电影已由过去的四足分立并进变成了全球性大发展。
世界电影发展中有两个名词必须要谈,一是好莱坞,一是奥斯卡。
上文谈到1913年好莱坞电影城初具规模,实际上当1908年摄影师汤马斯伯森斯和导演弗兰西斯鲍格斯来到这儿拍摄《基度山伯爵》时,这里还只是美国西海岸洛杉矶郊外的一个小村,这个小村风光秀丽,景色宜人,之所以被称为好莱坞,意即常青的橡树林。
自1913年建立以来,这里聚集着派拉蒙、米高梅、福斯、环球、华纳等大制片公司,支配着影片的生产以及全世界影片的上映和发行,同时,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导演和演员去那里拍片和表演,成为美国繁华的电影城市。
好莱坞是美国电影出品的主要基地,据有人统计,生产的影片可以分为75种类型,其中我们较熟悉的有侦破片、西部片、歌舞片、喜剧片、惊险片、科幻片、抒情片,这些制片公司在电影方面大量投资,使电影事业在美国成为一种大规模的工业,取得了世界电影的霸主地位。
好莱坞摄制的影片完全是以票房价值收入为指导原则,制片人关心的是如何多赚钱,要求“把光打在有钱的地方”,“把镜头对准观众崇拜的面孔”。因此,好莱坞的影片一般都能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这些影片十分讲究戏剧性,编织各种人在各种生活中的各种遭遇,结构紧凑、曲折,人物性格复杂、独特,情节常有误会、巧合;富有传奇、浪漫色彩,具有极大的刺激性和观赏性,能够满足要求娱乐的感官体验和心理需求。
第一部在好莱坞拍摄的电影史根据大仲马的原著改编的无声影片《基督山伯爵》,那是1908年在好莱坞的荒野上搭建的一个简陋的棚子里拍成的。有些人把1913年影城好莱坞的奠基年,这年由派拉蒙公司在好莱坞建立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摄影棚,并有当时美国东部大导演西帛.地迷尔来此拍摄《通婚着》一片,摄影棚也由此再次扩建,所以人们将这作为好莱坞的诞辰载入史册。
三四十年代是好莱坞的黄金时代,其间推出了不少传世佳作,如《乱世佳人》、《蝴蝶梦》、《魂断蓝桥》以及喜剧大师卓别林的杰作《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这些影片不仅被奉为好莱坞的经典之作,而且也为世界电影史册增添了辉煌的一页;世界观众并由此熟悉了那些在银幕上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的明星:卓别林、鲍嘉、盖博、泰勒、劳伦斯、琼.芳登、英格丽.褒曼等。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畸形发展,好莱坞也受过种种危机,通货膨胀,制片成本大幅度提高,以及电视业的竞争,观众审美观的改变,一度使好莱坞走向低谷。有的公司因此亏损,有些公司干脆搞多种经营,变摄影棚为旅游、展览区。直到70年代,制片商们采用了欧洲的制片人制度,才使好莱坞走出低谷。同时,制片商还引进新的科学技术,创造了立体声、宽银幕等电影形式;有的厂家与电视化敌为友,使好莱坞也跻身于电视界,并由此使影视事业走向繁荣。
至于奥斯卡,众所周知,每年的三四月间,太平洋之滨的美国名称洛杉矶音乐中心影星荟萃,他们在这里参加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举办的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典礼。这一年一度的颁奖盛典,不仅是美国电影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影坛上的一件令人瞩目的事情。
在美国,最为著名的电影艺术奖由两种,一是外国记者颁发的金球奖,另一种是奥斯卡金像奖。比较而言,金像奖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因为它是美国电影界的最高荣誉,一旦独占鳌头,便马上身价百倍,因此,此项大奖的竞争颇为激烈。
为什么金像奖命名为“奥斯卡”呢?这还得从金像的设计说起:金像的造型本由米高梅公司的美工师塞德里克.吉木斯构思而成,后由青年雕塑家乔治.斯坦利于1928年完成塑像的制作。这尊金像的主体是一个男人站在一盘电影胶片上,手中紧握战士的长剑,身长34.5厘米,重3.45公斤,由铜为主的合金铸成。因塑像呈金色,故称之为金像奖。得名奥斯卡是在1931年,颁发金像奖之时,说来也纯属偶然:当年颁奖前夕,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在一起评论金像,当时的艺术与科学院的图书管理员玛格丽特.赫里奇仔细地端详了金像后,情不自禁地叫到:“呀!他看上去真象我的叔叔奥斯卡。”于是,艺术与科学院的工作人员便称金像为奥斯卡,这个名称也从此闻名全球了。
奥斯卡金像奖诞生至今已有73多年的历史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美国乃至世界电影事业的飞跃发展。奥斯卡金像奖原定为两年评选一次,自1934年起,扩大到每年一次。最初规模不太大,活动只限于电影界内部,且评选消息只在《洛杉矶时报》上发表,直到1953年,评奖的全过程才第一次通过电视媒介向全国实况转播,同时还增设了一项外国影片金像奖,至此,奥斯卡奖评选成为世界瞩目的一件大事。如今,有了卫星作为传送媒介,奥斯卡金像奖的评选更是家喻户晓。1989年3月30日,在好莱坞举行盛况空前的第61届奥斯卡奖揭晓盛典,主持人当场宣布:世界上有91个国家的十亿观众,包括第一次收看实况转播的前苏联观众通过卫星收看这次颁奖仪式。
总之,从第二次大战结束以来,电影在技术上是相当完善了,在艺术表现方面也是已经成熟了。我国的电影理论家邵牧君在《西方电影史概论》一书中提出,电影在其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大致可以从四个阶段进行研究:
一是形成期(1895年——1927年),从爱迪生、卢米埃尔在美国和法国发明电影之日起,经历了从短片到长片,从单镜头到多镜头剪接,从而形成视觉语言的二十多年历史。
二是发展期(1927年——1945年)。在这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电影获得了声音和色彩,具备了电影艺术的一切必要的表现元素。人们对反对无声电影的经验开始了总结,并且在运用音响和色彩方面,在探索电影形象表现潜力方面都展开了认真的研究和实验。
三是成熟期(1945年至今),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在技术上达到了完善的地步,此后的技术发展不再对艺术表现有重大的影响。电影从此进入了在艺术上精益求精的阶段,并在同其他艺术的关系上,从过去单纯的摹仿吸收进行到有取有舍的阶段。此外,更值得重视的是,电影这时的不再是单纯的娱乐品,而是具有极大的社会影响的艺术门类了。

Ⅳ 动画电影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

制作一部卡通电影是相当费时费力的的,在这里我们可将这个过程分为十七个步骤(传统电影或电视卡通的制作过程) 。

1. 企划
2. 文字剧本
故事脚本
造型与美术设定
场景设计
构图
背景
原画
动画
品管
影片描经
定色与着色
总检
摄影与冲印
剪接与套片
配音、配乐与音效
试映与发行

一制(此部份仍由人工制作)
1、企划:企划是做一部卡通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举行企划会议和制作会议。

企划会议---就是把出钱要做这部片子的人和卡通公司的人、以及负责将来要把这部片子卖出去的发行公司,甚至玩具制作商等相关的人都召集在一起,讨论要怎么样做这部片子,要怎么样发行这部片子,有没有周边的商品可以开发等,当然最好的状况就是把片子做得又好看、又赚钱,这就必须要靠不同专长的人结合在一起规划,才能将片子做成功。

制作会议---在前面的企划会议当中,其实也要把一些制作的基本内容方向画出来,然后再由卡通公司召开技术、进度、设计方面的会议。

2、文字剧本:不论是自己发明的故事,或将别人写过的故事拿来加以改编都可以,一定要具有卡通的特色,就是有一些好笑、有一些夸张、有一些紧张、又有一些感动,那么这个故事就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当然,不要忘了要把对白和动作、场景写出来。根据制作会议所得到的资料,作家开始编写剧本:

人物出场要写清楚、位置环境、形状大小都要正确明白
对白要准确的透露角色个性
动作也要明白的写出来,才能提供文字画面给脚本画家
绝对要能使动画家有所发挥之处
历史剧要有考据
服装、道具、建筑、自然物…等都要将形状写出来
3、故事脚本:文字写好之后,就要画成画面,但它并不是真正的动画图稿,它只是一连串的小图,详细的画出每一个画面出现的人物、故事地点、摄影角度、对白内容、画面的时间、做了什么动作等。这个脚本可以让后面的画家明白整个故事进行的情形,因为从「构图」之后的步骤,就开始将一部卡通拆开来交由很多位画家分工绘制,所以这个脚本一定要画得越详细越不会出差错。

将文字剧本详细读过,经由动画家以卡通语言再整理消化后开始绘制分镜脚本
人物位置,地理环境都要画出
场景要十分清楚
对白、动作、音效、秒数都要写好
镜头运用、特效(如透过光、高反差…)也须注明
脚本绘制工作最佳人选应当由对电影十分了解的卡通导演担任
视线、进出场方向、观点都要画得很顺畅
4、造型与美术设定:造型设计就是根据故事的需要,将人物一个个设计出来,而且还要画出他们之间的高矮比例、各种角度的样子、脸部的表情、他们使用的用品等。

美术设定就是一种视觉上的感受,包括色彩、明暗、透视感、线条等,这整个就构成了一部片子的「美术风格」,像「龙猫」的感觉就很温馨、青翠、舒适,这种风格很适合用来表现亲情之间的故事,而「蝙蝠侠」就是一种夸张、压迫、强烈的感觉,用这种风格来表现正义与邪恶间的对抗非常的适合。

主角、配角与丑角要有很明显的差异(比例或服装、颜色、五官…)
应考虑动画或下游作业是否会有困难(不可太复杂、琐碎)
造型与美术风格要配合(形状、色调、考据)
美术设定乃根据故事朝代、文化、背景,设定出该时代文化的建筑装饰、器物、都市街景…等,或不必考剧历史时,则可根据故事需要设定出不同风格的内容
服装和人物个性要配合,并需同时将颜色配合美术设定色系指定好

6、构图:「构图」顾名思义就是画面的构成,也是一部卡通要正式生产的第一关,前面的企划是属于设计部分,这些设计好的造型、场景和脚本,要交给构图师作画面的设计,根据脚本的指示和说明来画出详细的作来图,包括人物从哪里移动到哪里、人物简明的动作表情和站的位置(背景铅笔稿)、镜头的角度和大小、镜头如何移动,也就将来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画面。

有了脚本造型、场景设计,就要请一位有经验的动画家,担任导演统筹运作这部片子的风格与品质管制。首先,他要将脚本上的演出详细告诉构图师,并发给上述资料,每一位构图师约要完成数十景的构图设计(即将脚本画面移转到可供生产制作的动画纸上):

画出和脚本上所示同样的角度或姿态的人物,并依照对白长短增加人物姿势(POS.)这些姿势都具代表性,可表达出该一景的表情、动作、位置、角度、进出场方向…等
画背景图,让人物可以自由的在背景中运动,并标出和人物组合的位置,白天或夜晚,有没有前景(O.L)、家具、饰物、地板、墙壁、天花板等结构都要清楚画出
使用多大的画面(安全框),镜头推拉等也要标示出来
7、背景:前面说过的构图师所画的那张背景铅笔稿,就是交给背景部门来完成彩色的绘制工作,背景会根据「美术设定」的风格和要求来画,他不是随自己意思画的。构图将人物部份交由原画根据构图上所示的人物代表性姿势与表情、位置…等作动感演出,而背景(BG)部份则交由背景师去绘制成彩色稿,并由颜色演出的动画家来控制色调变化。

8、原画(含第一次铅笔稿试拍):画面由构图设计好了,就要分两部份作业,前面的那张「背景铅笔稿」要交给背景师画成很漂亮的彩色稿,而人物的那一张就交由原画师作一连串精彩的动作表演,原画就是演员,要将卡通人物的七情六欲和性格表现出来,但原画不需要把每一张图都画出来,只需画出关键张就可以,其余交给动画师去画。

构图完成后须经导演检查(CHECK),修改到符合故事要求为止,再将完成的构图、脚本、造型资料,分段(每段约数十景)发给原画师去演出动作的部分,并指示原画师该表演的重点:

视线、动作方向、夸张、速度(TIMING)、人物透视、人体力学
运动的距离、推拉镜头的速度与距离都要算出
将演出的动作和画面的处理写在律表上(EXPOSURE SHEET)
在律表上也须注明淡出(F.O)淡入(F.I)、重叠(X-DISS)的位置与长度、使摄影师能依据律表拍摄
原画呈现出来的,是将平面的人物赋予生命与个性,并配合背景(BG)使两者结合在一起
将原画所完成的草图交由拍摄人员进行第一次铅笔稿试拍,再请导演审核。
9、动画(含铅笔稿试拍):动画师就像原画的助手一样,要替原画完成所有动作的连贯(也就是中割或分割),动画师还要将所有的动作图稿作「完稿」。

所谓的「中割」就是原画与原画之间的插入张作来,因为原画只把一个动作拆成几个重点姿势,所以是跳着画的,因此中间会有中断动作需要插入,动画就是负责把间断的动作补起来,这个补起来的工作,就叫「中割」。

原画通过导演检查后就由「制片进行」。工作人员将原画分成一景一景交由动画师去完成原画所设计的动作,例如,原画将一个动作只画了开始和结束这二张,中间的过程就是动画, 动画一方面要根据标准造型作画,另一方面在原画所示的动作空间中去作演出,画好后再由动画检查去作审核:

是否变型了?中割是否正确?动作是否顺畅?
有没有正确的传达了原画的原意?
交由拍摄人员进行铅笔试拍(PENCIL TEST),再请导演做最后审核。

二制((目前此部份已由电脑取代,即一般所谓的2维动画)
10、品管:「品管」就是品质管制,其实卡通里的每一个过程都有负责把关的人。例如:

制片:负责片子能如期的完成,并掌握个每个画家的进度,以及担任画家和行政部门之间的连络协调,使制作部门和行政部门间能顺利的运作。
导演:就是负责指导画家们所画出来的画面,能够符合的要求,因为一部卡通要几百个画家来绘制,如果没有导演来领导的话,就会变成个人画个人的,每一个人画的都和别人不一样,那这部片子就会失败,所以导演的工作就非常重要,当初,要当到导演,通常都是很有经验的画家才有这个能力的,例如构图导演、原画导演、美术导演等都是。
指导或组长:例行动画指导、摄影指导、着色组长、特效组长、剪接组长、总检等也都是负责不同的范围的品质管制。
品管员(CHECKER)完成的动画再经由品管员作非技术性的检查:
1)原画所写律表是否正确无误,如:拉背景的距离、动画的层次、有无遗漏了什么与脚本核对是否都正确等。
2)标示动画上的一些名称与不同层次的颜色,以利着色。
11、影印描线:检查好的动画一景一景的交给影印部门,将动画纸下的线条影印在透明的赛璐璐片)上,如有某部份须以色线表现时,则必须用人工手描线描上色线(用沾水笔),印好或描好的赛璐璐片,必须用酒精擦拭干净,然后再用很薄的一层透明纸保护好,送到着色部准备涂上颜色。

12、定色与着色:即喷修或刷的特殊处理。描好线的赛璐璐片要按照动画号码排好,然后交由着色部先定好颜色(在每个部位写上颜色代表号码),再用压克力颜料不是透明的,如果涂在正面的话,就会把动画线条盖过去,为了保留线条,所以必须将颜料涂在背面。

13、总检:就是将涂好色的赛璐璐片和彩色背景套在一起检查,看看有没有瑕疵或错误,也就是送往摄影之前的最后把关。 颜色涂好的CEL,再和画好的背景彩色稿,一起交由总检人员作最后的检查,将CEL套在背景上一张一张的检查:

颜色是否正确?和背景的组合是否正确?
定位孔是否正确?张数缺失了吗?
画面都干净没有刮伤吗?

14、摄影与冲印:现在可以将所有的完成品交给摄影师,进行每个画面的拍摄工作,摄影师完全根据前面的画家所写的「拍摄表」(律表)拍摄,只要拍错其中一格,就要整段戏重拍,所以要非常细心。拍好的底片要送到冲印公司冲洗出来,就可以看到画家画的动画变成影片里一格一格的35mm画面,这时候冲洗出来的片子因为只有画面没有声音,而且有些画面的顺序还需调整,所以这只是「毛片」。检查无误的CEL、背景和律表一起交由摄影人员去拍摄完成,某些特效处理如:FADE IN(淡入)、FADE OUT(淡出)、DISS(叠影)、SS(震动)、WIPE(扫)、透过光、高反差、旋转画面、TRUCK IN(推入)、TRUCK OUT(推出)、PAN(拉BG)等效果均由摄影师依据律表指示加以完成。

15、剪接和套片:接着把这几千呎长的毛片交给剪接师,按照正确的画面长度接好成为一标准的版本,这就是剪接。一标准版本,再冲印一套不需再剪接的标准版,也就是所谓的「套片」,这次冲出来的胶卷就叫「A拷贝毛片」,是只有画面没有声音。

16、配音配乐与音效:终于到了最后一关的声音部份,为了让每一位卡通明星拥有最棒的声音,往往要重金聘请知名的大明星来配音,像「玩具总动员」的伍迪警长就是由汤姆汉克斯配音。接下来就是配上音乐部份,为了能让观众享受最好的电影配乐,也要聘请音乐家创作能流传下来的主题音乐,并由交响乐团演奏一流的背景音乐。而「音效」就是各种效果的声音,像风声、雨声、开门声、走路声还有挥出拳头的声音等。把这些声音和画面合成在一起之后,再请冲印公司冲出有画面也有声音的「B拷贝正片」或称「正式拷贝」,就完成了这件大工程。美式作业通常为事前配音,日式作业则为事后配音,事前配音须以对位法准确的将动作配合声音演出,配乐即片中的音乐部份也有事前事后之别,音效通常都是事后配音。

17、试片与发行:配好音乐的片子邀请导演、制片、资方、画家等…观赏有无需作RETAKE(修改)的地方,一切都完成后则交由电视网或电影院线排档上映。试片的目的就是要让媒体记者和影评、文化、娱乐界等人士先看过后,能发表对这部片子有利的评论,可以说是一种正式上映前的暖身,然后就是发行到市场上,例如上院线或发行影带等,如果不发行出去的话,就不能回收这部影片的成本,所以找到很好的发行商是很重要的。

Ⅳ 我想知道制作一部电影的详细过程

出品人:一般都是负责影片前期的市场调查,看类似的影片的电影市场是否有前景(比如说票房情况、受欢迎程度、续集的可能性等),通过调查来决定是否值得出品该影片。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他们就找到所属的电影集团投资制片人及相关人员,开始选导演、剧本、演员、赞助商等。
制片人:任务基本上跟出品人差不多,他负责整个影片的“催化”工作,督促大家快点完片,但也要保证质量。同时还是拍摄影片过程中的“管理人员”,负责监督整个影片的制作过程,确保大家没有“偷奸耍滑”、没有浪费投资商的钱等,跟工程监理的角色相似。
顾问:如果是历史题材或比较其它专业的题材的影片,为使影片更具说服力或可信性,以及提供必要的指导及帮助,制片人会邀请权威人士作影片顾问。
导演:负责将剧本中刻化的各个人物角色,利用各种拍摄资源(道具、场地、演员等)将剧本演绎出来,成片、拷贝等。
副导演:兼具导演及监制的角色,是导演的左右手。
监制:主要是针对剧本,为维护剧本原貌给导演的拍摄工作提意见。
演员:根据导演及剧本的要求演绎剧本内容。
场务(剧务):负责提供拍摄影片所必需的物品及便利措施,如准备道具、选择场景、维护片场秩序、搞好后勤服务工作等。
布景师:负责按照剧本及导演的要求布置片场的场景。
灯光:为达到电影艺术效果,按照剧本及导演的要求布置片场灯光效果。
造型师:根据剧本及导演要求为影片中的演员定出造型。
化妆师:“浓妆淡抹总相宜”,化妆师亦需按照剧本及导演要求给演员化妆,同时还要考虑到造型的要求。
特技人员:根据剧本内容,为影片增添精彩场面,但又必须使用专业人士表演,特技人员功不可没。
后期处理:影片整体拍摄完封镜后,导演和监制看过母片之后感觉有些地方需要用科技手段处理,达到电影艺术效果而作的修改,必要时还可能重拍某些镜头。期间有配乐、配音、加字幕、加特效等。对应的就会有作曲、配音演员、特技效果人员等。
作曲:为影片编配合适的曲子。相应的还会有乐队、指挥、演唱者等人员。
剪辑:因拍摄过程中难免会有很多重复的或者多余的镜头,为使影片整体效果自然和谐流畅,同时兼顾导演及剧本的风格要求,剪辑师需要将整片中不必要的镜头剪掉。
影片拷贝:母片处理完成后,制片人会找专业的电影拷贝公司拷贝子片,运往各地电影市场,待上市或上映。
一部影片的制作凝聚了电影工作人员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所有为使影片成功上映而付出艰辛努力的人都是一心一意想为广大人民群众奉献好的作品的人,他们是伟大的、无私的。如果有人蓄意拍摄“图谋不轨、有违史实”的影片,那他就是社会渣滓、人民的敌人!

Ⅵ 电影的发展过程

世界电影的产生和发展如下:

(一)十九世纪30年代,电影开始了它的诞生前的技术准备期,也叫做发明期。

早在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

“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盘”试验成功;1853年,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将军在上述的发明基础上,运用幻灯,放映了原始的动画片。

摄影技术的改进,是电影得以诞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认为摄影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发明提供了必备条件。早在1826年,法国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时间8小时。而在初期的银板照相出现以后,一张照片缩短至30分钟左右,由于感光材料的不断更新使用,摄影的时间也在不断缩短。

1840年拍摄一张照片仅需20分钟,1851年,湿性珂珞酊底版制成后,摄影速度就缩短到了1秒,这时候 “运动照片”的拍摄已经在克劳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实验拍摄中获得成功。1872年至1878年,美国旧金山的摄影师爱德华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机拍摄飞腾的奔马的分解动作组照,经过长达六年多的无数次拍摄实验终于成功。

接着他又在幻灯上放映成功。即在银幕上看到了骏马的奔跑,受此启发,1882年,法国生理学家马莱改进了连续摄影方法,试制成功了“摄影枪”,并在另一位发明家强森制造的 “转动摄影器”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1888年9月,他把利用软盘胶片拍下的活动照片献给了法国科学院。

在1888-1895年期间,法、美、英、德、比利时、瑞典等国都有拍摄影像和放映的试验。1888年,法国人雷诺试制了 “光学影戏机”,用此机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一杯可口的啤酒》。

1889年,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发明了电影留影机后,又经过5年的实验后,发明了电影视镜。他将摄制的胶片影像在纽约公映,轰动了美国。但他的电影视镜每次仅能供一人观赏,一次放几十英尺的胶片,内容是跑马、舞蹈表演等。他的电影视镜是利用胶片的连续转动,造成活动的幻觉,可以说最原始的电影发明应该是属爱迪生的。他的电影视镜传到我国后被称之为 “西洋镜”。

1895年,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 “电影视镜”和他们自己研制的 “连续摄影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活动电影机”有摄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种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画格的速度拍摄和放映影片,图像清晰稳定。1895年3月22日,他们在巴黎法国科技大会上首放影片《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获得成功。

同年12月28日,他们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里,正式向社会公映了他们自己摄制的一批纪实短片,有《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工厂的大门》等12部影片。卢米埃尔兄弟是第一个利用银幕进行投射式放映电影的人。史学家们认为,卢米埃尔兄弟所拍摄和放映已经脱离了实验阶段,因此,他们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为电影诞生之时,卢米埃尔兄弟自然当之无愧地成为 “电影之父”。

(二)1896-1912年,电影从幼年期迅速成为一种艺术

早期的电影,还没有脱离刚刚诞生的痕迹,它以杂耍和魔幻术的姿态,使人们感到新奇。从《火车到站》、《膝行的人》到《水龙出动》、《水龙救火》、《扑灭大火》、《拯救遭难者》等影片,卢米埃尔创造了最早的新闻片、旅游片、纪录片、喜剧片等影片样式。卢米埃尔电影最突出的特点是纪实性,它直接拍摄真实的生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成为写实自然主义电影风格的开路先锋,形成了电影的纪实性传统。

卢米埃尔的生活纪实短片在持续放映了一年半时间以后,人们的兴趣就在明显的减弱,以至最后再也无人问津了,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局限和自然主义的局限造成的。但刚起步的困境,并没有影响电影的大势所趋,另一位法国电影先驱乔治梅里爱应时而出,他使电影从一种纪实性的“活动照相”(亦称运动画面)导向了艺术电影,为电影的发展作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贡献。

(三)1913-1926年,无声电影走向成熟

梅里爱在完成他第430部影片之后,于1913年退出影坛,最后惨死在街头。一代巨匠在为电影艺术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之后,就这样靠别了世界。梅里爱的衰落和好莱坞的兴起,标志着电影已告别了它的幼年时期,而进入了成熟期阶段。

格里菲斯在1915年以艺术家的勇气拍摄出了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无声片《一个国家的诞生》,在1916年又拍摄了《党同伐异》。这两部被誉为电影艺术的典基之作,标志着电影成为艺术的起始,是美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是当时电影水平的最高境界,也是世界电影史上的两部经典之作。

格里菲斯的不朽功绩是突破了梅里爱时期戏剧电影若干陈旧的陋习。作为第一人,在拍片时,他让摄影机移动起来,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语言,开创性地使用了“特写”、“圈入”和“切”的手法,又使蒙太奇成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接手段。在梅里爱的特技摄影和英国布赖顿学派对蒙太奇的早期发现的基础上,格里菲斯创造了平行蒙太奇的交替蒙太奇。在《一个国家的诞生》里,他充分运用了他发展的特技和蒙太奇语言,影片集中体现了当时欧美电影艺术探索的成果。

这部影片在广阔宏伟的历史场景中,较好地发挥了电影艺术时空的跳跃自如的特性,同时体现了蒙太奇多线对比、交替的作用。全片由一千多个镜头组接而成,不同景别的转换使用,灵活多变的摄影技巧,是格里菲斯在电影史上的大胆创造。在影片中,近景及特写等不同景别的组合运用,和谐、变换,各得其所。如大远景,他用来表现两军对峙交火的战争场面;特写,他用来表现人物的细部动作。在拍摄三K党信马飞驰的场面时,格里菲斯将摄影机安装在卡车上,追逐奔马进行跟拍,取得了紧张、逼真、生动别致的画面效果。

一年后的《党同伐异》也是标志格里菲斯毕生成就的影片,冲破了古典戏剧的“三一律”限制,创造了开拓银幕时间、空间的“多元律”。影片将不同时代的事件加以排比和集中,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语言,又丰富并发展了平行蒙太奇语言。这部精典巨作,以其疏密相间的节奏,溢彩流光的画面,移动摄影的美感,宏伟开阔的大胆构思,在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促进了电影艺术的发展。

(四)1927-1945年,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走向成熟

1927年是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爵士歌王》影片的诞生标志着有声电影时代的来临,同时也是电影走向成熟期的标志。声音使电影由单纯的视觉艺术,发展成视听结合的银幕艺术,实现了电影史上的一次革命,极大发展了电影的本性,为电影艺术开拓了新的天地。有声电影从问世到推广,大约用了五、六年的时间,原因有认识上的、经济上的和技术上的。

特别是一批有名的电影艺术家,留恋无声电影时期的美学原则,过多挑剔了刚问世的有声电影的一些弱点。但是,随着电影艺术家对声音控制运用能力的增强,以及录音设备、技术条件的改善,有声电影才得以正常的发展。

声音进入电影之后,蒙太奇不仅是画面组合,同时也扩展至声画的对位或对立,因而丰富了蒙太奇的内涵手段。有声电影取代无声电影,是符合电影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也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因为有声电影的诞生标志着电影走向艺术真正发达的时期。1933年以后,由于技术的进步,电影制作中同期录音得以改为后期录音,电影摄影又变得灵活而富有生气了。同时,蒙太奇理论和手法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苏联电影大师普多夫金在拍摄《逃兵》一片时,就曾用声画对位和对立的配音方法来加强影片效果,使观众耳目一新。

(五)1946-1959年,电影艺术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世界电影呈现多头并进的曲折发展时期。美国电影在战后一段时间里,在世界各地受到了冷遇;战后的苏联及其东欧国家形成四足一方,大体沿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传统轨道缓慢发展。艺术创作受教条主义和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少有突破和进展。

这一时期,苏联的一些电影工作者拍摄出了一批有感情冲击力的战争片和有一定形象感染力的人物传记片。如《青年近卫军》、《攻克柏林》、《易北河会师》、《米丘林》、《茹科夫斯基》、《海军上将乌沙科夫》。在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电影在"解冻文学"的思潮影响下,开始走出僵化的模式。继1957年卡拉托卓夫《雁南飞》以后,苏联电影便出现了再度大发展的局面。

西欧的电影大国,如英、法、德、意,构成当时四足并立的另一极。战争留下的阴影和经济困难的制约,西方电影进入特殊的时期,在困难和对手挑战下,不仅没有委缩,反而刺激了西欧现实主义电影的繁荣发展。在东方,主要是日本、中国、印度的电影出现了长足的新发展,并先后进入了世界大国之列。

日本电影在东方起步较早,二战期间日本电影步入歧途,而战后不久便获得新生。尤其在1950年黑泽明的《罗生门》以后,日本电影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印度电影在三十年代开始也有了较好的狭窄的发展。进入本时期后,印度电影因受意大利、法国和苏联电影的影响,逐渐从追求豪华的音乐歌舞片而转向现实。1953年,拉基卡普尔导演的《流浪者》和比麦尔洛埃的《两亩地》等影片标志着印度电影的新面貌。

在1955年,印度影片产量达285部,仅次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位。现在,印度电影每年产量多达700部左右,成为世界电影产量第一大国。

网络--电影发展史

阅读全文

与电影是如何创作出来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我电影剧情 浏览:438
下海电影字幕超清 浏览:691
50年代电影歌曲 浏览:757
男生表演艺考电影台词 浏览:528
电影歌曲心灵深处 浏览:209
下载美女日p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878
鲁迅一家人看电影 浏览:298
往电脑里下几部英文电影 浏览:726
气球电影人物大全 浏览:612
睡美人电影国语版 浏览:219
如何跟人聊电影 浏览:402
电影情书里面对着山喊了什么 浏览:276
达摩神功1978高清电影 浏览:327
快乐到死有韩国电影中文字幕 浏览:502
中英双语电影遇见你之前剧情 浏览:683
关于袁世凯方面有哪些电影 浏览:698
电影演员方舒女儿多大了 浏览:109
跟踪电影国语 浏览:816
外国惊悚电影爆炸而死 浏览:993
嘘禁止想象看电影那段 浏览: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