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电影
《远东特遣队》 《紫日》这两部电影曾涉及苏军出兵中国东北
不过都不是故事主线
你说的应该是冯小宁的《紫日》吧
一个中国农民 一名苏军女兵和一个日本女学生的在二战即将结束时的生死历程
这是一部真正的反战片
Ⅱ 动用59多万人拍摄一部电影,苏联为何要这么炫耀
欢迎关注兴替镜公众号xingtijing,更欢迎大家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以评论方式给我们留言,我们将筛选有代表性的问题详尽解答成文章(404问题除外,你懂的),让30万爱好趋同的人感受到你的脑洞。参与方式:留言栏中的输入#纵论#
关键词:战争与和平、赫鲁晓夫、赫本、冷战
说起苏联电影,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解放》或者《攻克柏林》。这些苏联电影以规模宏大著称,虽然艺术水平和所要体现的情怀不怎么清晰。苏联电影一直都十分舍得投入,这除了宣扬苏联的经济发展之外,也有和美国较劲的意思。苏联耗资最大的电影是《战争与和平》,为了拍摄这部电影,苏联共动用了59万多人。
一、苏联希望在各方面都能压过美国
1945年,二战结束以后,苏联和美国的较量已经逐步展开。在冷战的初期,由于战争的消耗,苏联的国力明显不如美国。因此苏联采取了革命输出和局部收缩的战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驻扎的伊朗境内的苏军撤退。在这一时期,苏联拍摄的电影主要是宣扬苏军英勇善战和高层的英明指挥。例如《解放》《攻克柏林》等等,这些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双方不停的开会和声势浩大的战场场面。为了拍摄这些电影,苏联确实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这些电影在50、60年代经常播出,视乎是当时必看的教育电影。不过从历史事实和艺术性上来说,这些电影就要靠边站了。尤其是历史真实性,存在很大的问题,为了宣扬自己的一方,极度贬低对方,根本做不到公正。
1953年,斯大林去世以后,赫鲁晓夫成为了苏联的当家人。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赫鲁晓夫提出要与美国进行和平竞赛或者公平竞争。苏联试图在各方面都要压过美国一头,这就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思维。除了在军事和政治上的较量之外,那些细节也不能放过,甚至包括居民的生活。赫鲁晓夫和时任美国副总统的尼克松,关于两国国民生活的问题展开了厨房辩论。苏联在这方面是无论如何也压不过美国的,毕竟苏联是一个以重工业为主的国家。既然在生活上不如美国,拿在文化上就必须压过美国一头。美国和意大利联合拍摄了俄国名著《战争与和平》,这部电影几乎包揽了当年所有的大奖。苏联高层心里很不爽,自己国家的艺术为何要被美国翻拍。
二、苏联动用59万人拍摄电影,真是不惜血本
苏联认为自己国家的著作,应该由苏联拍摄。而且此时的苏联颇有与美国较劲的意思,在苏联高层的授意下,苏联开始拍摄自己的《战争与和平》。苏联在各方面的投入都很大,总花费4000多万卢布。这笔钱放在今天,相当于10多亿美元。为了拍摄波罗季诺会战的宏大场面,苏联动用了12万军队和35000多匹战马,为了拍电影可真是拼了(这个镜头前后拍摄了35天时间,重复了好几次)。整个电影长达8个多小时,为了拍摄这部电影,总共动用了59万多人。这部电影前后拍摄共用了12年时间,中国的《西游记》《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不得不服。这部电影上映之后也确实获得了一些奖项,但比起美国版的《战争与和平》还是差得远。
美国人拍摄这部电影时,女一号太强,其他女星简直无法超越。因为女主是奥黛丽赫本,堪称女神级人物。在70、80年代,苏联还陆续拍摄了其他电影。这些电影还是离不开之前的老路子,虽然规模宏大,但是缺乏内涵和思考。进入80年代后期之后,由于石油价格的严重下跌,这直接影响了苏联经济。在此之后,苏联拍摄电影基本上放弃了原来的路子。中国在战争电影方面的成就要远远超过苏联,大决战系列的电影至今都是经典中的经典。这些电影除了场面壮阔之外,还有细腻的人物刻画。认真地说,这些电影值得收藏。
Ⅲ 求一部中国人在苏联的电影,当时是二战时期,
红樱桃(1995年叶大鹰导演大陆电影)
1940年的冬天,中国孤儿楚楚(郭柯宇)和罗小蛮(徐啸力)被送入莫斯科近郊的伊万诺夫国际儿童院学习。课堂上,当楚楚讲述自己亲眼目睹父亲惨遭法西斯刽子手杀害的情景时,老师和同学都震惊不已,随后,她和罗小蛮过上一段相对平静的日子,两人后来因夏令营分头去了不同城市。
根据朱德流落在俄罗斯女儿的事改编的
影片在当年宣传的时候就曾提到“朱德女儿朱敏,俄语名赤英(红色英雄之意),17岁进入前苏联的伊万诺沃国际陵纤儿童院,为影片中‘楚楚’的原型”。编导人员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曾和朱敏沟通过,并解释剧本的主要内容是真实的,也会有艺术加昌局工的地方,比如纳粹标记的文身为虚构部分,朱敏表示同意。
========
关于纹身,我曾听过的说法是,纹身是存在的,但主人公没有,而是一个俄国姑娘。而此纹身曾作为控诉罪行尺迅仿的证据而保留,女主人公终身未嫁。
Ⅳ 苏联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散文电影”是苏联另一种极具文学色彩的电影体裁形式。散文电影是通过人物的形成过程去体现主题思想,塑造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其表现手法体现了散文创作的“形散神凝”的基本特点。就这一点而言,这也是戏剧与小说的共同美学要求。戏剧有其时空局限,强调对话,视点固定等特性;小说也有其时空跳跃,结构灵活,重视抒情和描写以及插叙等特性:散文电影也就是借鉴了小说与戏剧的艺术表现特点,并以更加纪实的方式使影片能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的丰富多彩的性格特征。其中早期影片有:罗姆的《列宁在十月》、《夏伯阳》;艾尔姆列尔的《伟大的公民》,以及格拉西莫夫的《七勇士》、《教师》等影片,这些都是富有代表性的散文电影。其中,格拉西莫夫的电影最具散文的特征。格拉西莫夫非常喜欢俄罗斯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作品,他从契诃夫的作品中汲取了大量文学和美学的营养,力图像契诃夫那样,深入地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在影片中体现出“平凡中的诗意”和“平凡中的美”。在以后苏联电影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有非常好的散文电影的出现,如舒克申的《红莓》、舍皮奇科的《升华》和罗斯托茨基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影片。特别是最后这部影片以散文诗的方式展示了二战时期苏联女战士的魅力与悲壮。正像卡拉甘诺夫所谈到的:“姑娘们在远离前线和部队的卡累利阿地区森林里一个接一个倒下去了,但是他们在牵制了敌人、阻止敌人伞兵窜向白海运河的战斗中立下了功劳,……每个姑娘都像他们的指挥员瓦斯科夫准尉一样,在影片的进行中展示出自己的个性。因此,他们建立功勋的诗学形象表现得更加突出,对胜利的价值的思考也通过银幕动作、气氛和语调得到更加清晰地刻画。”[4](p110)影片以充满诗意的艺术意境,描绘了影片的典型环境:幽静的山林、漂浮着轻纱一样的雾的湖面,古老的乡野小教堂,远近传来的鸟的叫声,安宁而又富有生气的村庄。然而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发生了一场卓绝的生死较量。六个美丽的姑娘为祖国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象爱神一样的女战士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为国捐躯,使人充满了痛惜和崇敬。影片的诗化散文特点还表现在它的结构上,在影片中以残酷的战斗为发展主线,然后根据主题表现的需要,构筑了三个不同时空的画面形式,并从空间的情绪色彩上创造了这种结构所必需的意境。黑白颜色的镜头表现的是阴森残酷的战争,高光色彩镜头表现的是姑娘们对战前爱情与家庭的回忆,而真实还原的色彩则是对现实安宁幸福生活的再现。正是这样的彩色蒙太奇的结构形式,使严峻的战争、梦一般的回忆和绚丽的现实既形成鲜明的对比,又有着密切联系。高调彩色而提纯了的回忆场面是现实女战士的信念和力量的源泉,而现实那美丽灿烂的山林,又是女英雄们的崇高精神的折光。影片以凝炼的笔触、抒情的意境和新颖的结构形式,从多方面塑造出了极富启迪意义的银幕形象,并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实质。
Ⅳ 前苏联电影在中国上映时间
前苏联电影在中国上映时间为1956年。1956年苏联影片《牛虻》在中国上映,再次掀起了牛虻热。1956年4月29日北京的苏联展览馆电影馆和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二十八日开始分别放映苏联原版影片牛虻和忠诚的考验,以便丰富在北京的国际友人的文艺生活,同时使北京的观众更早地欣赏到外国的影片。
Ⅵ 九十年代在中国上映的苏联电影有哪些
《拯救大兵瑞恩》《敦刻尔克》《暗杀》《兵临城下》等等。
苏联电影(50-90年代)苏联电影:从革命浪漫主义、革命乐观主义到人道主义和怀疑主义。
我非常喜欢战争片。《攻克柏林》《库尔斯克战役》《丹娘》《他们为祖国而战》《莫斯科在广播》《一个人遭遇》《莫斯科不相信眼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一骑兵军》《列宁在十月》反映俄、法战争的《战争与和平》。
Ⅶ 求一些中国人在苏联(俄罗斯)生存或生活的电影片子,麻烦大家帮找找
[推荐]电影红樱桃
内容介绍
1940年冬,中国孤儿楚楚和罗小蛮被送入莫斯科近郊的伊万诺夫国际儿童院学习。在课堂上,楚楚讲述了自己亲眼目睹父亲惨遭杀害的情景,令老师和同学们震惊不已。一年一度的夏令营开始了,楚楚与罗小蛮分头去了两个城市。第二天,战争爆发。楚楚又亲眼目睹老师和同学死于德军枪下,自己也被德军抓住。她被一位德国将军带到司令部,发现这位将军竟有在女性人体上纹身作画的癖好。
楚楚想尽办法反抗,但纹针终于刺进了她的皮肤。与此同时,在后方的罗小蛮当上了递
送阵亡通知的“黑色信使”。一次,他把战俘引进一幢废弃的楼内,点燃汽油桶与战俘同归于尽。苏军开始反攻了。德国将军在楚楚背上刺完最后一针,开枪自杀。楚楚受到红十字会的收容,夜晚,她从篝火中抽出木棒,愤然向后背那块法西斯鹰徽烙去。本片投资2700万元,公映当年创下5000万元票房纪录。
【获奖记录】
1995年获第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郭柯宇)
1996年获第16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录音奖
第19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女演员(郭柯宇)奖。
Ⅷ 谁知道苏联和中国拍的反映二战的电影
太多了
前苏联的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这里黎明静悄悄》
《莫斯科保卫战》
《解放》
中国的
《血战台儿庄》
《铁血昆仑关》
《地道战》
《地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