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8、90年代的大陆电影,比香港电影差那么多
简单来说有几个原因。
1,7 8十年代,香港电影是世界级的重要电影产地,产量超过大陆N倍,产业链已经相当成熟,而大陆处于电影厂时代,电影只是党的宣传工具,基本就是各个厂领导完成任务的指标,产量少,内容单调,虽然四代五代导演的经典作品也是错的,但是太过依赖于个人的发挥,而不是行业的整体水准。
2,经济原因,拍电影是很耗钱的,八九十年代的香港人当然比大陆人有钱多了,大陆的钱发展实业还不够呢,哪会有人闲的用钱去拍电影。
3,另外我不完全认同你的说法,香港电影七八十年代是鼎盛时期,90年代后已经开始走向没落,大陆90年代初的一些电影,比如《霸王别姬》《活着》《阳光灿烂的日子》都是准世界大师级的电影,甚至在戛纳这样的电影节上有所斩获,因此90年代的大陆电影可以说是比香港电影强的。
4,要说弱,只是弱在商业片上,而事实上大陆在张艺谋拍摄《英雄》之前的90年代,甚至没有商业片的概念,所以两地在商业片上,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㈡ 香港电影的拍摄经费最初从哪来香港黑社会可能就是最大“金主”
拍电影最首要的就是“钱”,钱从何来?植入广告?NO!早年媒体圈没人弄这个,一是当时真没人想到这样也能圈钱,二是广告跟电影那个时候分的很开,像黄沾当时给人头马做的广告:“马爹利一开,好事自然来”就很棒,但人家也没想说植入到《倩女幽魂》里是吧(笑),
扯远了,那其实说回“钱”的事,当时还是很“风气淳朴”的,方法就一个: 拉投资~ 但问题是,首先香港以前就是个穷小渔村,哪来的钱用来拍电影挥霍呢?这个时候黑社会里的“黑钱”就成了很珍贵的重要启动资金了。
(时至今日,香港电视节目《警讯》依然再进行反“洗黑钱”宣传)
说到最初香港电影的资金来源就只能从上海说起了。1895年12月卢米埃尔兄弟在咖啡馆的地下室邀请法国名流第一次看电影之后,1896年8月11日(光绪22年)由一法国游客在上海徐园的茶楼“又一村”放映了神州大地上的第一部片,由此拉开了中国电影的序幕。要说一句的是, 这时在中国放映的电影是和“薯态启戏法”、“烟火”等游艺节目中穿插放映的,每部很短就几分钟,也就属于杂耍而已 ,只是一种把戏,并且总在些什么茶楼啊、茶园啊、甚至溜冰场里放,所以其实电影这种东西从出身来看就很商业,观众看这玩意也就图一乐,当消遣,只是后来一些戏剧从业者从里面发掘到了教化群众的作用,才渐渐成了艺术(这个头是苏联开的)。
不多说,总之后来中国人就开始自己拍电影赚钱了!从有外商投资在上海创办的中国第一家电影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开始,由于培养了些国内影人,最最重要的是有了上海租界的庇护,上海滩的黑帮渐渐开始形成并无限膨胀起来(如青帮)!又因黑帮大佬都一定会生儿子,所以开始出现了“富二代(男)”阶层了。部分富二代们又在那个年代领略了电影的魅力,后来屌丝就创业接外包(张石川、郑正秋弄个新民公司就是接了老东家亚细亚影戏公司的编剧摄制等外包),富二代花家里钱玩电影(邵氏兄弟为一个例子),中国早期最有名的三个电影公司——明星、联华和天一(“天一”就是后来的“邵氏”)就搞起来了,很红火。当时凡国内的电影公司都是黑帮罩着,要不就有左翼背景(你还别不信,那个时期共产党也花了很多钱在排戏剧和拍电影上,具体看《色·戒》估计你就能明白点),二代们家里有钱又有关系,女人玩够了就想拍个电影,救救中国。(滑稽笑
天一电影公司
后来抗日,大家都知道上海是没抗住,电影拍不了大家都拍屁股赶紧逃,其中天一影片公司在抗战前就先在南洋(新加坡等地)开拓业务,成立南洋影片公司,后又受其它电影公司围剿(如六合),就把钱和设备再转移到了香港,搞邵氏电影公司,香港电影这才有了顶梁柱。
(邵氏电影公司)
周剑云 像
他们的爸爸邵玉轩算是“创一代”,开颜料号的,比较有钱,在上海工商界很活跃,八面玲珑,跟朝廷那帮汉官混的熟;思想又新,支持孙中山搞革命,这简直黑白两道通吃啊!而且做父亲的都这么前卫了,儿子们拍个电影什么的当然是花大钱闭正支持(还有一说是父亲邵玉轩授意儿子邵醉翁开影视公司的)!你们问这跟邵氏兄弟搞影视公司这么成功有什么关系?关系大了!首先,没人敢砸场子!邵玉轩死的时候康有为等晚清与民国风云人物纷纷为其题辞致哀,这身份保证了儿子们电影公司的安全,天知道那个时候有多少小电影公司被黑帮砸个稀巴烂;次要,方便开拓市场!有革命党这条线,当时邵氏兄弟们在上海快干不下去的时候才能去南洋拼拼,不然你以为这数如么好干?在新加坡这些地方谁鸟你啊?而且孙先生跟日本人关系好,早期日本军方还提供给邵氏兄弟在南洋以保护;最后,有助于维持公司经营!公司搬去香港没多久香港又沦陷了,经营一度又开展不了,这时他们爸爸留下的旧关系就派上用场了:找康有为那聊聊,上革命党那坐坐,他们再找他们的日本朋友讲讲别去砸邵氏公司,私底下邵氏还算有洪门罩着呢!这公司才撑到抗战胜利啊!(当然,以上全部都是我的推断)
说实话邵氏其实算比较“白”的电影公司了,在网上能查找的资料上来看还跟黑帮不算扯上太多关系,只能说家业有黑道背景,又异常努力才能做到那么大而已。再讲一个例子:永华影业公司,香港第一家电影公司,香港电影的起点。公司两个大人物:
(李祖永像)
1、李祖永,浙江宁波人,标准海归“富二代”,家里开钱庄、搞造币,混金融圈的,父亲还留了个上海最大的印刷厂给他做本钱,而且这个厂就是专门负责印国内钞票的.... 后来1946年挟巨资到香港(这个巨资干不干净你可以自己思考),独资兴办永华影业公司,不过他还是比较“淳朴”的,就想拍电影,不计成本,亏傻了,经营上找了另外一个人来弄:
(张善琨像)
2、张善琨,曾在烟草公司当广告主任,后投靠黄金荣,加入青帮,1934年在上海组建了新华影业公司,不过初来乍到的新公司在上海显得无足轻重。没关系,哥有的是手段!不到三年,张善琨利用他的人际关系和宣传手腕(就是黑帮手段应该没别的),使新华公司发展成为上海电影业有名的大公司之一,后来在汪精卫伪政府下面搞“东亚共荣圈”的宣传活动,1946年被舆论界指控为汉奸,避走香港,后来和李祖永一起创办永华影业公司。啧啧,这个背景,你能相信他不会拉黑社会的投资吗?
讲这么多,按我的理解也就一句话: 从中国电影诞生起,这个玩意就从没跟黑社会脱离过关系!不仅香港电影,中国电影就是被黑帮哺育喂养长大的!
㈢ 为什么说9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
一个地区能够在影视,歌坛等方面得以繁荣壮大,这与当时的地区经济是密切相关的,香港也是如此!这里我想分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这个问题:
当然,这其中更离不开香港地区在八九十年代也出现了大量优秀的演员和歌手,比如许冠杰、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张学友、刘德华、黎明等人演唱的歌曲深入人心,填词人以及作曲家如黄沾、顾嘉辉、卢国沾、许冠杰、林夕等直到现在也被大众熟悉。
㈣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为什么这么繁荣
其实香港电影六七十年代开始崛起,据一些新闻评论员说是因为六七暴动,殖民地政府发现对青年人的照顾不足,他们没有向上发展、赚钱的机会,所以殖民地政府就开始大肆发展娱乐电影、电视、歌唱等事业,将青少年的聪明才智引向娱乐事业,希望他们不要再在香港闹事,后来香港曾经一度有3个电视台,后来变成两个,经过十几年的沉淀,当然为香港电影输送了很多很好的演员,如周星驰啊,周润发等等,都是拍电视剧出来的。
总的来说娱乐事业养活了一班当时的青少年人吧,让很大一部分人,包括导演啊、武术指导、编剧等赚到大钱了。。。
当然也跟当年的科技有关,当年没有VCD\DVD,顶多只有录音带,不可能大规模盗版,大家看电影只能跑去电影院看,当然繁荣啦,但是后来盗版横行,甚至有网络免费下载,观看,很严重打击了香港的电影业
虽然香港电影业后来也有跟网络合作、甚至有唱片公司也跟网络合作,推出付费下载歌曲啊,付费看电影,但是他们说所赚得的利润不如以前电影院看电影的利润。
而且随着大陆与香港经济越来越密切,很多香港演员、编剧等都跑到大陆拍电影电视剧,甚至有访谈节目说在北京做一个三线的歌手,可能在酒吧唱唱歌,都比在香港做当红一线明星的收入多,所以很多香港电影、电视剧的人才都跑去大陆发展了。。。
㈤ 九十年代香港电影票房才几千万是真的吗
是。春兄九十年代中国香港电影票房才几千万是真的,90年代的票扒闭袭房几千万已经很厉害了,那个时候的钱很值钱,还没有算上光碟等等的收入,单单只是中国香港的票房。香港(HongKong,缩写HK,简称“港”),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与态哪纽约、伦敦并称为“纽伦港”,有“东方之珠”“美食天堂”“购物天堂”等美誉。
㈥ 为何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经久不衰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在如今的电影界之中依旧享有盛名,这么多年时间的发展也让它一直保持经久不衰的状态,在这样子的状态背后其实是具有着大量导演、演员的不断支撑与贡献所达到的。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其实是处于一种黄金时期的发展状态之下,因此在这个时代之下也产出了大量优质的电影影视作品,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香港人对于影视产业的支持与鼓励也让这个时代下的香港电影作品有着不一样的发展,一直到如今的娱乐圈市场依旧保持经久不衰的状态。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能够获得如此良好的发展状态,主要在于导演、演员、社会背景多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
1、导演的指导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下,新艺城影业公司异军突起也培养出大量的优秀导演,其中的吴宇森、徐克、林岭东等人纷纷进军电影界,在电影作品的拍摄和制作上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正是以上的三大重要因素成功的让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走上国际舞台,在这之后的香港电影开始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而八九十年度的香港电影也成为了如今的经典之作。
㈦ 为什么上个世界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发展很好
那时候正是做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香港经济发展最好的时候,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产生需求,产生了一大批比较年轻的剧作家、导演和演员,比如吴宇森、徐克、洪金宝、成龙等等,而且经过六七十年代的影视业的发展,在东南亚也拥有大批的影迷。又因为香港当时是中国内地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港片流入内地丰富了内地观众的文化生活,又促进了港片的大量生产。而那时不仅港人的生活节奏快,内地人的生活节奏也逐渐在加快,港片的多种类型也基本适应了这样的节奏。很多港片的拍摄时间很短,甚至没有详细的剧本就能拍摄。道具、场景有些是现成的,相应地投资也不大,所以港片的生产节奏也很快,基本上是三到五个月就能完成拍摄并上映,同时还发行录像带、光盘等向东南亚、欧美华人聚居区以及内地出售。而当时的内地电影市场正处于萧条期向市场化过渡、转型的时期,国产片中的烂片太多,不如开个录像厅放港台电影的录像赚钱,所以也推动了港片的发展。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粗制滥造的电影没有市场了,内地也开始实行电影院线的方式来市场化运作电影制作,香港电影界开始与内地的电影厂、公司合作拍片,港片的生产就不如八九十年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