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产电影 > 中国电影业几十年亏损经验

中国电影业几十年亏损经验

发布时间:2024-09-20 20:07:34

1. 投资电影赚钱吗

投资电影想赚钱,必须要有专业的队伍,影片质量要高,卖点要好,宣传要到位,排片量要上得去。

近两年,中国影视行业发展非常好,单一国家票房可能已经是最高了,但同时也要看到,影视融资是非常专业的一件事,专业人才现在依然很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希望得到好的回报,专注与专业是不可少的。

2. 鸦片战争前后到现在中国影视事业的发展(电影,电视)

中国电影业的发展

(1)新中国成立后,70年代末

在新中国成立的仿苏联电影管理制度,建立了从管理到生产,经营完整系统的电影生涯。

1953年,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中国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电影管理计划。工作室实施行政强制管理,建立了拍摄工作系统和制片主任的生产系统和生产商的规定。结构调整的问题,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经理,大区公司,形成省,市,发行人,并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发行和放映经营和管理, ,并成立了电影在电影局放映管理办公室,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直辖市文化管理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各级政府有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以加强统一管理展示工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设施,管理机制和职能目标,市场效果,市场化运作作为一种补充手段从中央到地方垂直管理的政企合一的电影发行系统的基础。

电影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步完善的结构体系,以其特有的操作规律,除了几个动荡发生在1958年和1976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30年由于没有本质上改变基本体系结构和内部经济关系。与其他行业一样,电影业走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以维持其建设,生产,流通,统一由国家预算和专项拨款。生产方面,工作室接受拍摄任务,以更高的数量和标的严格的计划。出版,全国发行放映分销商中国电影公司负责收购的电影,放映后,通过每一个问题的层次相结合的业务和行政手段,从省,市,县投影单元发出副本。改革开放后的

(2)在20世纪80年代,电影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已经有几波改革。 1979年,请示报告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管理系统,营收分享比例调整的问题,增加生产基金的发行和放映的原因。 1980年,文化部1588文件的形式规定在一定的价格和工作室解决的问题需要印刷本的工作室生产增加利润的上升量的基础上,中国电影公司。 1984年5月,文化部正式提出成立的中国电影公司的改革方案。 1985年1月,电影局膜结构改革论坛在广州举行,建议的权力下放,分离和扩大在电影制作行业,分销行业的经营自主权的精神。就在同一年,同意上漂浮的一部分,在一些地区的电影票价,以纾缓的电影收入的电影价格体系经过35年的经验,在20世纪50年代0.20-0.35元之间始终保持下降的趋势,终于在影响市场竞争的初步松动。

循序渐进的改革开放开始,视频行业的歌舞表演,以及文化和娱乐的蓬勃发展,日益普及的电视,电影观众出现了明显的分流。 1984年,仅一年,电影观众减少了5.2十亿人。迫于市场的压力,制片人迅速向娱乐型。

电影局在1986年1月,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的领导下,加强电视的统一领导和统筹规划的初衷是合并,但合并到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局,电影台周围,特别是省,市,县发行公司保持与当地文化部门的领导和管理,以及形成的“上海合作组织”不合格“的现象下,造成了很多电影全行业管理上的困难。在1986年,电影市场进一步萎缩,在全国约三分之一的企业亏损的问题,许多放映单位的营行业,反过来,严重影响鉴于这种情况,在1987年的电影制片企业的损失。提出中介机构出具一次性买断,按比例分成结算发行电影,但在1989年,很快倒退回,顽强的副本结算。

( 3)自20世纪90年代

电影在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是1993年1月的字“或”关于深化电影业的机制及其实施细则的广播和电视(3)(草案)“为标志,此后,国家垄断的报价,因此40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制片人的电影,不合理的经济分配的问题,开始筛选当中显著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一项就是中国电影公司的国家垄断运营商打破。但问题随后的省级公司经营只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情况下的垄断问题以及行业的问题也很多中间环节是仍然盛行。直接后为市级分销的电影公司,“江苏省突破”,“山东突破”,工作室,中国电影公司和省公司成为更加突出的问题。

1994年8月1日,工信部,广播电影电视局颁发的“本文档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著作权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业“(1994年第348号)的机制改革的通知。决定进一步加强保护知识产权”的精神一个清晰的电影发行权(版权)有一个单位直接到北京等21个省(11个老,少,边问题,在贫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级除外)投影单元发出自己的电影。这一指导思想,使所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公认的行业广泛,主要是促使形成市场多主体的电影。

1995年1月,广播和电视部门的改革故事,剧组人员管理规定“(广发影字[1995] 001号)出台,明确了生产者行业几十年的管理模式,统一的系统改革计划终于小,但非常有意义的一步。根据该文件,在全国有一个故事片,不再是只有16个工作室,已经没有大量的认可省电影工作室终于赢得了电影进出口权。不久,一方面我省的热情和设厂,迅速动员起来,工厂在山东,浙江厂,山西厂投拍的关键主题电影孔繁森“,”快报信访办主任刘胡兰。然而,由于缺乏其他配套设施,生产者行业还没有得到真正的复兴。

显示视频市场上的严重缺乏,因此,改革必须移动一步。在1997年,制片人(发布的右)进一步放开,无论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甚至个人提供资金的形式,“可以”参加电影制作的投资。 1995年改革也只是为了打破垄断,原来的16个工作室,1997年的改革是完全取消了国有生产企业的保护权力的垄断,改革方案即将实施,北京的故宫,第一次品尝改革所带来的好处。由于离开雷锋日“一炮走红的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电影局广电部门果断给出了极高的奖励 - 薄膜生产企业的生产和出口权。

于1997年,单片经销权释放。 “鸦片战争”私人集资运转,和四川电视台制作有限公司“鸦片战争”这个设置,在电影界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家电影局的问题,不是一个人了该公司生产的第一次给影片的发行权单独政策,享受同样的权利峨影厂的问题像电影。在同一年,位于深圳市,南英联开始从第一步的筛选行业打整体的经销权。 AG放映主要负责代理购买于1997年10月,联合制作的电影“攻击”国内的版权。

2002年开始,总旗颁发新的“电影管理条例”,对中国电影业开始了新一轮的机构改革和工业化的过程中。重要的方面是初步的释放电影制作行业,一些私人机构有独立电影的拍摄条件。这进一步推动民间资本注入电影制片业,电影制片业带来了新鲜的血液。过去,私营机构在电影中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缺乏“资格”,这是必要的合作与电影制片厂的厂标。近年来,广东巨星,北大华谊华谊兄弟,海润博茨瓦纳时代,民营电视制作机构的快速增长,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其独特的理念和实践。然而,由于政策上的限制,他们可以只存在电影和电视行业,“游击队”的身份。改革意味着私营机构不需要来买工厂的标准独立投资拍摄电影。的措施,以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和市场规律的要求 - 生产商格局的形成,打破了一统天下的老国有企业的生产组织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虽然这个多元的差距也很大),更具有竞争力,因为他们是根据法律的市场等于左慈,优胜劣汰。

问题,电影业改革的机制是相同的激烈,主要表现在“影院”系统的推广。经过近半年的酝酿操作设置和如火如荼的2002年6月1日,全国23个省(直辖市)30个剧院正式开门营业。这些,11个省际剧院,在全省19电影院。在相同的时间内,北京,上海,湖北,湖南,广东,四川,江苏,浙江等省(市)已率先完成形成两个剧院,江苏,浙江设立了三个剧院。

影院系统的活力,显示在很短的时间内,在7月中旬公布,的分裂大片“星球大战II:克隆人的进攻”只有10天,30电影票房突破20万,影院系统的力量是显而易见的。刚开始成立的上海联合电影院,一前一后创造票房佳绩,远远超过了之前的票房影院系统指数。北京新影联影院也成功建国以来的市场走势稳健的消息。重庆万和6个影院票房的影院市场经历了严重的下降,6月全面复苏。最大的电影院系统的直接受益者,为广大电影观众,把一个大的电影公司引进明显更快,“精灵鼠小弟2”几乎是国内外同步发行,参加温州雁荡县的一个剧场剧院与北京上海大都市影院发布了,同时分割的大片观众可以欣赏的第一次分裂件小城镇,这是绝对不可能实现影院系统。

应该说,影院系统是发展的必然电影史,电影发行和放映的时间不可避免的。深远的意义,彻底改变了电影市场环境下,中国电影市场,打破行政区划的封闭状态,在国内地区将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扩大规模的电影市场,促进电影资源的流动,以建立电影市场的良性运转机制。然而,由于许多行政措施,促进影院系统,形成的市场因素是太弱了设置的时间限制,电影院之间的实力,规模和运行机制是完全不同的,有些是不那么正式的,目前影院系统只是一个原型,只能说,在过去的四个问题画了一个句号,发展和成长的电影,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样,影院系统的电影应该享有的自主权,如选择电影里的戏剧,发行企业指导为辅的票价定价策略,没有被给予足够的重视。改革后的影院位置仍然停留在“一中市场,一个国家”的地位,而且在降低运营阶段。

同时,引进芯片的垄断被打破的问题一个接一个。虽然采用的芯片是进口的国家,但开始调整进口电影胶片供应机制,实现与分离的问题,这些电影的进口。中国电影集团宣布,2002年5月出售转播权的美国电影“浩劫惊魂”上海嘉禾 - 一家由香港嘉禾电影节。本公司是一家本集团的第一次电影版权出售给非中国内地企业与国外的颜色,这在中国电影发行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另一家股份制进口除中国电影集团,原装进口的电影发行公司电影发行公司 - 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经过两年的筹备,2003年6月19日,宣布成立。华夏电影发行公司是一家股份制企业,注册资本为6000万元,19家企业和机构联合投资,由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持有20%的股份,为第一大股东,各持有11%中国电影集团和上海电影集团,长春电影集团持股10%,其余国内有影响力的电影制片厂和电影公司。这是对进口电影发行市场多元化主体建筑将在该公司的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有重要影响,但也有利于公司的工作效率和良好的监督机制的形成。

在农村地区,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开放的发行和放映。农村基层放映单位或个人,以自己的力量。首先,1993年3月文件明确县购买力农村16毫米的副本,并一再强调,县级公司应更新观念,转变机制,成为16毫米的业务实体,而不是通过行政手段给予。随后,在1995年8月,广电部发出的“通知”,提高农村家庭的16毫米胶片分布和预测工作(474文件)的经营权,农村地区为16毫米拷贝重点,进一步开放任何一个企业和集体,个体放映单位购买,16毫米包含副本的国家放映权。这种新的运行机制,动员农村放映队的积极性,所有农村电影放映经营者的公平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机制引进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优胜劣汰,激活市场。同时,打破了人为的市场障碍,释放区域限制,16毫米拷贝的自由流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该文件还明确要求16毫米胶片的国家在未来每年举办。同年11月,全国16毫米胶片展在郑州举行。近400名为期四天的交易会营业额的16毫米电影节目,现货,期货复制的超过3500个,营业额在400万元以上。公平基层的欢迎,但在实施的474个文件,由于利益冲突的过程中,仍有一些地方,防止农村放映队购买电影和限制放映队活动区。实施“2331”工程和“西新工程”,农村电影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3. 中国电影发展的黄金时期

中国电影升级换代的历程本身,也是一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历史的特写
日前,中国电影年度票房历史性地突破400亿大关。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的红利,给中国电影业带来的,不仅有市场的繁荣,也有对未来“黄金时代”的进一步期待。
中国电影今天的繁荣,跟中国持续3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紧密相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在总结产业化改革经验时,特别强调了树立国有和民营一视同仁思想的作用。诚如所言,从好莱坞用《真实的谎言》敲开中国市场大门,到华谊兄弟等民营公司全面介入电影产业链,电影从过去的相对封闭和保守,变成了一个向全社会开放的行业。
自2003年全面推进电影产业化以来,不仅票房实现了从10亿元到400亿元的数十倍增长,更有银幕从不足2000块到接近3.1万块,影院数量从千余家到超过6200家,观影人次从7000万到11.4亿的巨大成绩。中国电影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机遇。
市场的繁荣带动了投资的增长,也给中国电影作品拓宽了提高水平的空间。对于电影人来说,过去这些年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国产电影与进口片“共舞”,品种和品质都突飞猛进地发展;同时这也是一个野蛮生长的时代,不少低水平的“烂片”,因强势资本进入中国影院。正因为票房总量的打底,最近几年电影评价不再“唯票房论”,欣赏水平与创作水平水涨船高,国产电影开始扎堆出现“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有调查显示,国产电影观赏性、思想性、传播度三大指数均位于“比较满意”的高位及以上水平。伴随着《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国产电影引发的持续热议,伴随着《山河故人》等人文艺术片的意外火爆,自愿为国产影片宣传的“自来水”群体出现,成为肯定中国电影的最好评语。
展望未来,大数据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或许会产生更多促动效果。2015年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电影的“大数据”元年,标志性事件就是10月份广电总局实时票房数据平台上线。官方权威数据统计开始做到每日更新,艺恩网、猫眼电影等一批专业网站提供的数据也日渐专业,再加上电子票务、网络大电影等一大批新兴行业不断涌现,整个影视行业的生态链都发生着重大变化。
有人说过,如果新型智能文明是土地,数据就是滋润土地的河流。趋于透明完善的体系,体现出更多公平性和科学性,有助于更好实现制作决策的理性以及资本利用的高效。如今每一个观众的喜好,都可以通过电影评分系统传递给市场和创作方,未来的中国电影,唯有更贴近群众、更承接地气、更呼应市场,才能在更紧密的创作与传播互动中,找到质、量齐飞的路径。
可以说,中国电影升级换代的历程本身,也是一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历史的特写。《一代宗师》里有一句经典台词:“一念既出,万山无阻”。今天的中国电影人就站在巨大风口,笑看风起云涌,投入经济转型的时代潮流,再去赢得中国电影未来的下一个“黄金十年”。

4. 超强吸金的中国电影产业,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都是啥特点

2012年:170.73亿元,2013年:217.69亿元,2014年:296.39亿元,2015年1-9月:突破297亿元。这是内地电影市场近四年的表现,其超强的吸金能力令人侧目,引得各路豪强纷纷跑来分食这块蛋糕。中国内地观众对电影产业的高速增长贡献了大量的真金白银,对观影群体的必要了解,有助于电影产业的发展和生态的培育。下面,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谈一下对内地电影观众的了解,由于缺乏数据支持,这些认识只是停留在粗浅的感觉层面上,也只能粗略地用年龄层次对观众进行划分。
首先提到的是当前电影的主流消费群体——年轻人,年龄层次以90后为主,这帮年轻人作为观影主力托起了中国电影业的“牛市”。与此同时,她(他)们的消费倾向也受到了不少非议,主要表现在两点上:一是对喜剧电影的过度偏好。看一下内地电影市场的票房榜单,除去引进的好莱坞大片,过10亿的6部电影中,有5部是喜剧类型。前两年的《泰囧》以12.67亿登顶国产电影票房榜首,今年的《捉妖记》又以24.38亿登顶了内地电影票房榜首,着实令人眼红耳热。用“亿”为单位计量喜剧电影的票房已经很平常了,“破五”、“过十”更是不稀奇。这给很多人造成的感觉是:现今的年轻人太喜欢没心没肺的笑了。现场观影的感觉也是如此,年轻人的笑点普遍很低,稍有点笑意的情节都能让她(他)们笑出声来。二是对电影消费的缺少理性。现在的年轻人对一些披着电影外衣,实则用帅气、名气、阔气搞行销的东西情有独钟,向一些纯粹以敛财为目的的玩电影者大洒金钱。我曾经问过一名90后,《小时代》与《何以笙箫默》这样的电影好看吗,回答是看着挺烂的,可绝不会缺席。这种不理性的任性消费行为尤其为人诟病,被贴上了“无脑”的标签。年轻人的这两种消费偏好,给电影市场造成了旱涝不均的状况,投其所好的赚的盆满钵满,一些高品质的电影却少人问津,部分用心作电影的人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年轻人的观影喜好因此广受指摘。其实,更应该试着去理解年轻人这样的消费行为背后的原因。
为什么喜剧片广受追捧
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累并烦恼着的时代,自打懂事起,累与烦就无所不在。上学的年轻人为学业所累为考试心烦,上班的年轻人为工作所累为生活心烦,有钱的不知道该做什么,没钱的恨不能什么都做,压力无时无处不在。有很多年轻人要听着郭德纲的相声入睡,就是要用轻松来舒解心中的压力。走进电影院图个轻松放松,开心笑笑缓释下内心的压力,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也就少有心情去体味忧苦的内容了。不独年轻人如此,各年龄层次想笑的需求都一样强烈,所以质量高点的喜剧片都会受到广泛追捧,票房大卖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什么低劣的东西深受青睐
当今的年轻人对用帅气、名气、阔气包装起来的东西没有丝毫的抵抗力,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忠诚度,确实是一件让人不太好接受的事情。可这与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在这个疯狂的追名逐利的社会,还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可以去信呢,在信无可信的情况下,年轻人对长相、名气、物质的喜好就成为最本能最直接的选择了。除了年龄尚小的孩子,我们哪个年龄层次的人不为利与名所左右呢。当年轻人需要用这些麻醉自己的时候,善敛财者就会提供“麻醉剂”,收益想不好都难。
为什么高品质的影片遭受冷遇
部分高质量的影片遭受冷遇确实令人寒心,但如果用文化、品味、层次什么的居高临下地来说年轻人,就是一件挺装的事情了。70后喜欢过琼瑶,80后喜欢过韩寒,90后喜欢郭敬明也就是正常的事情,谁也不比谁高到哪里去。年轻人之所以对好电影不感冒,除了上面提到的两个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年轻人还没有必要的生活体验。拿《钢的琴》与《闯入者》这样的影片来说,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经历看了之后才会有触动内心的感觉,年长点的对其中的情境深有体验的就会感到回味良久。年轻人还没有这方面的经历,也就难以体会到其中的深意。换成我自己二十多岁的时候,看这样的片子也会觉着沉闷。近几年,部分爱情片特别是校园青春片受到追捧,就是因为这是当下年轻人正在体验或者刚刚走过的经历。好电影没有好票房,与年轻人没有太大关系,与观影群体不够多样化有关。
所以,年轻人有这样的观影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不应该把社会的问题推到年轻人头上,更应该看到年轻人给中国电影业带来的深刻变化。其中,最突出最直接的变化是,年轻人的消费有力拉动了电影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资源流入,短短两年时间,有多少大鳄、多少资本进入了电影产业。相比前几年,电影业的资源配备和行业地位变化巨大,年轻人无疑是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主力推动者。
还有一个深刻的变化是,当年轻人毫不吝惜地掏出腰包走进影院时,也在改变着我们传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我曾经向60、70、80后的人推介过好电影,回应都是一副不屑不解的表情,为什么要花钱去电影院看呢,从网上看又省钱又省事。当年轻人越来越喜欢花钱走进影院享受身临其境的视听感受时,也在改变着那种根深蒂固的习惯于吃免费午餐的快餐式消费行为。不管她(他)们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她(他)们的行为都在说明着一个被很多人忽略了的道理:你花钱消费才能养活为你服务的人,才能让你享受到更好的服务。所以,当年轻人填满影厅座位的时候,我们应该对这些年轻人表示感恩,她(他)们的这一小步,是中国电影业的一大步。
下面再打包说一下其他年龄层次的观众,从小到大说起吧。先说少年儿童,作为令人欣喜的新生力量,孩子们的观影消费特点很明显:一是不太在意花钱,家长们为孩子掏钱买票看电影是件很痛快的事情。二是大多是捆绑消费,孩子们可以把家长一同领进影院,而不管家长是否愿看,还拉动了“爆米花经济”。三是从小就养成了看电影的习惯,长大了也会将看电影作为生活中的一大喜好。这些孩子们的势力有多大,看看今年火爆程度前所未有的暑期档就知道了,120多亿的票房,孩子们有一多半的功劳。随着孩子们的日渐长大,电影市场会有更红火的未来。
再说中青年人,60—80年代的人应该是电影消费最荒瘠的地带了,要么日常俗务缠身,要么习惯网上扫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没进过电影院的不在少数。诸多原因造成的观影热情低落,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最后重点说一下老年人,老年群体的观影消费潜力其实远超出我们的印象。从个人经验看,在影院见到的老年人越来越多,男性与女性观众有着不一样的表现。男性观众数量相对要少,在售票处与影厅内碰到他们时,可以觉出他们有点不自然。这种感觉我也有同感,由于不再年轻,在看一些爱情片青春片时,在售票处、检票口和影厅内,面对年轻的工作人员和观众,总会感觉有点不好意思,在影片结束时会尽量早些离场。
相比男性观众,女性老年观众则丝毫没有这方面的矫情,她们在影院里表现的从容投入。有一次在影厅内碰到两位70左右的老太太,一位在放映前自在地与旁边的年轻人交谈,说自己从《黑猫警长》到《滚蛋吧 肿瘤君》把近期上映的片子都看了个遍;还有一位老太太提着一大包东西,电影完场后站在当月排片栏前端详了老半天,恰好她旁边站着一位领着小孩的父亲,三个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并排站在那儿看排片预告,感觉很有些意味。我与两位老人一同看的那场电影是《华丽上班族》。中秋期间,前后多次碰到了或结伴或由子女陪伴的老年女性观众,而且可以明显感受到她们很高的观影兴致。如果说这些还是个例的话,那么在看《闯入者》时碰到的老年人就更能说明问题了,当时的影厅虽然不算大,但老年人坐了有一半还多。关键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她们不约而同地来看电影,说明她们是在主动获取影片信息,背后的观影热情是很高的。《智取威虎山》近9亿的票房,老年人的消费应该不在少数。老年人有收入,有生活体验,更重要的是有空闲,还没有网上扫片的习惯,与保健、旅游、跳广场舞这些爱好相比,看电影得到的精神享受有着得天独厚的魅力,老年人观影的“白发经济”还是大有可为的。
上面说到的这三个年龄层次的观众,是有关联效应的。中青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孩子有孩子喜欢看的,老人有老人愿意看的,只要把孩子与老人的文章做足,也就不愁把中青年人带进影院里了。由此可见,除了年轻人,其他年龄层次的观影消费也有比较大的引导、拉动、开发的空间。
额外多说一点的是,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在影院里碰到的女性观众都明显多于男性观众,即使是年轻情侣,应该也是女性左右着观影消费。所以在用到第三人称时,我把“她”放在前面,把“他”放在了括号里。不管在哪个市场什么消费,女性都是永远的主角。
国内电影市场处在有史以来最好的时候,观众是电影产业的“衣食父母”。可是在其他行业将消费者奉为圭臬、把营销做到极致,用“大数据”去把握和满足消费需求的时候,电影观众却似乎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还是说一下切身体验,作为一名骨灰级观众,我从未收到过院线的任何讯息,哪怕是一条短信。在淘宝上买一次东西,还能不时收到一些问候呢。感觉电影行业还是有点靠天吃饭、等米下锅的状态,对我们的观众缺乏主动深入的了解。对于电影从业者来说,只有发自内心地去爱观众,观众才会更爱电影。

5. 一部9几年初的电影,像是革命年代一个短发女学生,一个镜头是她背后有只鹰的纹身,好像叫樱桃

红樱桃
红樱桃
开放分类: 娱乐、电影、植物、经典电影、剧情片

目录
• 影片概况
• 演职员表
• 剧情介绍
• 幕后制作
• 获奖记录
• 同名水果

影片概况
[编辑本段]
中文片名:红樱桃

汉语拼音:hong ying tao

英文片名:Red Cherry

影片类型:剧情 / 战争

片长:120 min

国家/地区:中国

对白语言:德语 汉语普通话 俄语

字幕:中英文字幕

色彩:彩色

制作公司: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 Youth Film Studio of Beijing Film Academy [中国]

出品:1995年

演职员表
[编辑本段]
导演:叶大鹰Daying Ye(影片字幕为“叶缨”)

编剧:江奇涛 Qitao Jiang

芦苇 Wei Lu

叶大鹰 Daying Ye .....(as Ye Ying)

演员:郭柯宇 Ke-Yu Guo .....ChuChu楚楚

徐啸力 Xiaoling Xu .....Luo Xiaoman罗小蛮

Vladmill Nizmiroff

制作人:叶大鹰 Daying Ye .....procer

摄影:张黎 Li Zhang

剧情介绍
[编辑本段]

一九四零年冬。两名中国孩子,楚楚(女)和罗小蛮(男)由中国内地出发,几经辗转,历尽艰辛,到达苏联莫斯科附近的国际儿童院,这是一所专门收养各国共产党领袖子女的寄宿学校。在那里,两个孩子结识了以中德混血儿张卡尔为首的一批外国孩子。院长瓦特金——一个祖父般严厉而慈祥的老人是这所儿童院的灵魂。新奇的学校生活温馨而又时常产生烦恼,在朝夕相处的时光中,张卡尔对楚楚产生了少男少女之间的微妙感情。而罗小蛮始终难以忘却在日寇铁蹄下的祖国。夏天到了,儿童院的孩子们选择各自喜爱的夏令营度假,张卡尔和楚楚来到了白俄罗斯的明斯克……就在到达夏令营的第二凌晨,也就是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德国法西斯的炮火摧毁了孩子们的宁静生活,一场惨绝人寰、震惊世界的悲剧发生了。德国法西斯当着孩子们的面杀害了女教师维拉,所有的孩子们与战俘与平民一样沦为囚徒。儿童院召回了散落在尚未沦陷地区里度假的孩子们,准备迁往西怕利亚。混乱中,罗小蛮等几个男孩子躲藏起来,决意参军投入反法西斯的战斗。他们是孩子,而无法混上开往前线的军列,从此过上了流浪儿的充满艰辛的生活。德军战领区内,楚楚和张卡尔等人被迫为德军洗刷战马,能说德语的张卡尔机智地诱骗到德军士兵的枪支,企图掩护楚楚等人逃跑,楚楚等人骑马逃跑,张卡尔却身陷绝境,不幸牺牲。纵马飞奔的楚楚也终未躲过德国炮火的轰击,不幸落马……。后方,饥饿在蔓延,为了换取充饥的面包,罗小蛮不得不去医院卖血,当区苏维埃的老区长得知这群孩子是国际儿童院的学生时,心生恻隐,为他们找到了聊以糊口的工作,罗小蛮从此成了专门送达“阵亡通知书”的“黑信使”。为了杀一儆百,德军决定公开处决逃跑失败被抓回的孩子,枪决在即,一俄罗斯老者挺身而出决定为孩子替死,可是他只能换取一位孩子的生命。正当德军残酷地玩味屠杀的过程之际,一位德国将军来到刑场,他流露出对东方女孩的一种特殊兴趣,楚楚死里逃生,被带到了东普鲁士德军司令部。身陷囹囵的楚楚出乎意料地受到德国将军的优待。终于有一天,楚楚知道了纳粹将军有一种残酷的嗜好:用文身后的人皮制作各式各样精美的灯罩,纳粹将军梦寐以求的是楚楚细腻而光洁的皮肤。愤怒的楚楚企图自残,但是,纳粹将军阻止了她的企图,并开始了他的“艺术创作”……。 后方,罗小蛮收养了一个失去双亲的小女孩——娜佳,原本艰辛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但俩人相依为命,却颇有人情趣味。一天,他俩发现住地附近变成了德军战俘的驻扎地,强烈的复仇心理驱使罗小蛮每天用弹弓“惩罚”敌人。苏军反攻的炮火层层迫近,大势已去的德军开始丧心病狂地屠杀战俘和平民,纳粹将军终于完成了在楚楚后背上的“杰作”,并大发所谓艺术永恒的感慨。后方,罗小蛮的“弹弓战”终于引发了战俘的骚乱,苏军管理人员误认为是暴动,开枪镇压,罗小蛮将狂怒的德军战俘引至一幢废墟里,情急之中,引燃了汽油桶,与敌人同归于尽,小娜佳悲痛欲绝。纳粹将军将自己的“杰作”楚楚带到战场之外的荒野里“放生”,然后回到司令部饮弹自杀,多年来收藏的人皮灯罩与他的罪恶一齐葬于火海。楚楚被盟军的红十字会收容,面临例行的淋浴时,楚楚拼死不愿脱去衣服。当护士们强行撕开她的衣服时,都被楚楚后背图案惊呆了:展现在人们面前的竟是一色彩斑斓的德国法西斯鹰徽。楚楚的身份引起了盟军和苏军的怀疑,在讯问中,楚楚缄口不语。夜里,楚楚爬到篝火边,用燃烧的木头,狠命地朝背上的耻辱烙去。苏军终于查明了楚楚的身份,她被送到莫斯科接受了良好的治疗,瓦特金院长带着娜佳来看望楚楚,告知了罗小蛮的死亡。沉默中传来红场阅兵式的礼炮轰鸣。楚楚流下了无声的眼泪。楚楚的植皮手术历经数年,终因植皮面积过大和医疗水平的限制而失败。许多年以后她的一位画家朋友将文身图案绘制成画,收藏于历史博物馆以昭示后人永世不忘战争的罪恶。

幕后制作
[编辑本段]
1995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相关题材的电影纷纷出现,而《红樱桃》是少数记录二战欧洲战场中以中国人为主人公的影片。该片投资高达2700万元,却在公映当年创下了5000万元票房纪录。影片外景地为俄罗斯,为该片提供了“原汁原味的异国情调”,深深吸引了一批对前苏联革命历史有着难以名状的怀旧“情结”的中年观众。该片获第十九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叶大鹰)和最佳女主角奖(郭柯宇)。

《红樱桃》4000万票房背后的“秘诀”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中国电影业多少有些落寞和黯淡,特别是电影的票房。但到了1995年,对中国电影来说似乎充满了好莱坞戏剧化的色彩。就在人们似乎对国产电影愈加失望之际,它却突然迸发了夺目的光芒,《红樱桃》、《阳光灿烂的日子》、《红粉》等影片创造的票房甚至超过了几部“进口大片”,尤其以《红樱桃》为最,以其高成本高回报的营销策略创造了四千万元的票房纪录。记者采访了导演叶大鹰,听他剖析《红樱桃》创造票房纪录背后的种种原因。

▲背景:革命后代与“红色情结”

围绕《红樱桃》的出世,很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它所出现的时间以及它所涉及的时代背景。1995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相关题材的电影纷纷出现,《红樱桃》走的却是另一条路线,它并不直指战争,也并非如影片《南京大屠杀》、《七七事变》直接触及本土的遭遇与反击,而是将故事的情境转移到了俄罗斯,而它讲述的又并非是一个“异国”的战争故事,而是中国的“烈士后代、革命前辈的故事”。

影片在当年宣传的时候就曾提到“朱德女儿朱敏,俄语名赤英(红色英雄之意),14岁进入前苏联的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为影片中‘楚楚’的原型”。编导人员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曾和朱敏沟通过,并解释剧本的主要内容是真实的,也会有艺术加工的地方,比如纳粹标记的文身为虚构部分,朱敏表示同意。

另外一个身份,就是影片的导演叶大鹰,当年在宣传《红樱桃》这部影片时不少媒体都提到该片导演叶大鹰是叶挺将军的孙子,他的父亲叶正明是叶挺将军的第二个儿子。这个身份的证明无疑为影片赋予了正统与主流的“质量验证”。对于是否因为自己的家庭身份而具有“红色情结”,叶大鹰则认为“这是媒体的说法,自己并没有刻意这么做,也许是一种巧合,用这个时代的感情去体会过去的人物和事情,会感觉特别有魅力。重大的历史事件我也欣赏,但我希望拍的是另一种电影,它和人物有关,与今天的观众贴近。”

▲包装:商业电影的成功个案

1988年叶大鹰根据王朔小说《橡皮人》改编成影片《大喘气》,那时他刚从电影学院进修班毕业两年,按照“实验电影”的路子表达自己想说的话和所要发泄的情绪,记者采访他时他曾提到“当年比较愿意走极端,包含了相当程度上的玩闹情绪,是由青年渐入中年的一种宣泄。到了1995年我拍《红樱桃》的时候就走向成熟了,拍片子更加规范化也更加商业化,要兼顾各方面投资者的利益,还要理解受众群。”

“成熟”的《红樱桃》在某种意义上说,参透了商业电影的构造和秘诀,使得类似“原则”恰到好处地“落实”到这样一部主流影片当中。电影学者戴锦华曾分析“影片将故事场景移到异国,于是成功回避了本土情境中‘常识’的混乱,它选取了一个全球公认的恶魔———纳粹来充当故事的‘反一号’,纳粹形象的出现,有效地吸收了影片中暴力、色情呈现的不轨与非道德;相反成了一份充满正义感、乃至‘终极关怀’的崇高。”正因为影片外景地为俄罗斯,为影片提供了“原汁原味的异国情调”,所以在有意无意间吸引了它的特殊观众群:中年知识分子群。因为他们有着对前苏联及革命历史难以名状的怀旧“情结”。

叶大鹰在谈到对影片的“包装”时表示“作品当然需要包装,这是出于商业上的考虑,也是对投资人的保证。

但在创作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一种真诚的态度,商业效应在这个过程中被忘却了,影片上映时这个元素又会再度显现,所以商业和艺术的矛盾是电影共同面对的问题,总强调两者的对立,就是回避自己的能力。“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形式是,与电影《红樱桃》同时套拍的还有电视剧《血色童心》,导演同为叶大鹰,梅婷和陆毅的青春面孔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红樱桃》与《血色童心》的“电影”“电视剧”套拍方式也为后来者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获奖记录
[编辑本段]

1995年获第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郭柯宇)。

1996年获第16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录音奖。

第19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女演员(郭柯宇)奖。

1996年 《红樱桃》获第5届不结盟及发展中国家平壤电影节大奖“火炬金奖”,导演叶大鹰获最佳导演奖,女主角扮演者郭柯宇获最佳女演员奖。

6. 中国是否需要保护自己的电影产业怎么保护

关键字:国产电影保护月 变形金刚

四年“国产电影保护月”,日益呈现随意性、多变性、口号性的状态。

什么是“国产电影保护月”?

尽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来自官方的明确条文,但是“国产电影保护月”已经成为了业界和媒体所认同的一种提法。尽管在去年,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相关负责人就曾出面公开澄清,表示“国产电影保护月”这个说法是媒体总结出来的,国家广电总局只是每年会采取一些支持国产电影的措施而已。

但是我们看到的是,从2004年的《十面埋伏》独占暑期档开始,每年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院线中看不到红火的进口分账大片,放映的几乎都是国产片、合拍片,这个实质上存在的“国产电影保护月”到如今已经进行了四年,被业内人士和媒体广泛认同。

而来自国家广电总局的内部消息则透露,从扶植国产电影的角度考虑,国家广电总局的确曾经在2004年口头下达过希望全国各院线支持国产影片的通知,时间也初步定在每年的暑期档中间。加上每年相对火爆的国产片“贺岁档”,国产片有望每年都有一到两个集中放映抢夺票房的黄金期,用以抵抗日益凶猛的进口分账大片。

发行方面也有着相关的“默契”。国内有权进行进口大片发行的只有两家,分别是中影集团和华夏电影公司,在每年的“国产电影保护月”中,两家都不再引进新的分账大片。

“国产电影保护月”设立之初,确实有国产电影因此获利,2004年的《十面埋伏》获得1.6亿元是“国产电影保护月”的第一成功,也是广电总局决心继续延续“保护”的原因,2005年《七剑》获得6000万元票房,而2006年低成本电影《疯狂的石头》获得2000万元的惊人回报,《宝贝计划》则是获得8000万元票房。

但是,从2006年开始,“国产电影保护月”的问题就逐渐浮出水面,首先是进口分账大片学会了打“擦边球”,选择在“国产电影保护月”开始前几天上映,实质上依旧在“国产电影保护月”内占据了大部分的屏幕,二是没有过硬的国产大片吸引观众,“国产电影保护月”成了官方的面子工程,众多小国产片拥挤在一个月内走走过场,对于国产片的市场份额没有任何实质上的帮助。三是除进口分账大片外,买断版权的海外电影是不在限制范围内的,它们也在和本来就不够强大的国产电影在“国产电影保护月”中抢食。四是保护的时段的随意和无序,可以一年来两次,也可以一次分开两回,这次是为了纪念抗日胜利,下次就是香港回归,在这种状况下,希望在保护月中受到保护的国产片常常找不到组织。

2007年“分账大片”保护月

2007年的“国产电影保护月”奇怪地分为了两个时段:6月20日-7月10日,以及7月20日-8月10日,总共时间延长至40天,看上去比以往的一个月还要“保护”得久一些,但是现实状况却恰恰相反:2007年的第一拨“国产电影保护月”过去后,我们发现,受到保护的却是那些票房无敌的进口分账大片。

进口分账大片狂打擦边球

我们把今年的“国产电影保护月”和几部暑期档进口分账大片的档期拿到一起看看,就会发现一个尴尬的状况:好像今年的“国产电影保护月”分成两段,就是为了让《加勒比海盗3》和《变形金刚》在不违反“国产电影保护月”的规定的前提下,前后接力吞噬“国产电影保护月”的票房——《加勒比海盗3》6月12日上市,8天后2007年第一拨“国产电影保护”开始,第一拨7月10日一结束,第二天《变形金刚》就上映了,9天后第二拨“国产电影保护”再度开始——两部进口分账大片的上映都不是保护月中上映的,影响力却完全地覆盖了保护月——甚至在第二拨“国产电影保护月”一结束,8月11日,更加烫手的《哈利·波特5》马上上映。

一部电影的黄金放映期在一个月左右,国外的大片,或者口碑好的电影黄金时间则更长,《加勒比海盗3》和《变形金刚》显然就是后者,6月20日至7月10日的第一波“国产电影保护”中,《加勒比海盗3》仍然占据了院线的大部分放映厅,到了6月30日全国票房已经过亿。7月20日至8月10日的第二拨“国产电影保护”可以说几乎就是《变形金刚》的天下,继上映5天便在国内票房过亿后,《变形金刚》已经连续四周占据国内电影票房首位,这其中有3周是在“国产电影保护月”中达到的。

看上去是“国产电影保护”在进口分账大片的“虎口”中“拔牙”的措施,最后成为了“保护”进口分账大片上映的手段,2007年的这种分段式的“国产电影保护”还开启了一种新的模式,可以称之为“随意式国产电影保护”或者“针对性为分账大片让道”。我们看到的是,明明进入到了“国产电影保护月”,院线里面放的大都依旧是进口分账大片,其次是买断片,最后才是为数不多的国产片,这种“保护”,有何作用?“国产电影保护月”中只规定不能上映新的进口分账大片,却不限制已经上映进口大片,不过是隔靴搔痒,起不到任何的实质作用,只能让那些精明的发行者们大钻特钻空子。

“保护月”国产片疲软

除了进口分账大片的轮流冲击,国产片在2007年中间本身的疲软才是真正的原因。因为有着之前“国产电影保护月”国产片的优惠环境以及香港回归10周年的机遇,《跟踪》、《老港正传》、《每当变幻时》、《宝葫芦的秘密》、《夜·上海》、《勇士》等国产片相继挤入今年第一波“国产电影保护”,希望能够获得不错的收益。6月底到7月初,看上去国产片热热闹闹,但其实没有任何一部可以像《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一样成为真正的市场中坚。

其中,《宝葫芦的秘密》算是2007年第一波“国产保护”中表现最出色的合拍片,中影和迪斯尼联合这部真人+三维动画电影,改编自中国的童话故事,由香港先涛负责动画,看得出来它已经从各个角度避免去年《魔比斯环》缺乏底气的致命问题,尽管如此,影片票房2000万元左右,仅与1999年《宝莲灯》旗鼓相当。

港片《跟踪》票房达到了800万元左右,已经算是表现比较好的。而《老港正传》和《每当变幻时》则由于口碑和发行规模等原因,表现比较低迷。与2007年第一季度的《伤城》和《门徒》等影片相比,可以看出观众对中等规模港片的兴趣、并没有因为庆祝回归而有所增加,《明明》、《老港正传》和《夜·上海》勉强在300万元至500万元之间徘徊,而《夜·上海》的票房和口碑更是平平。其余12部国产电影单片票房均低于300万元,而号称在“国产电影保护月”推出十部国产中小成本影片《大周密案》、《纸相机》等,不过是在北京10家主流影院举行了放映活动而已,像去年《疯狂的石头》那样捍卫中小成本国产片的尊严的状况是不可能出现的。

有数据表明,在2007年第二季度共上映19部国产电影,其中最低票房的12部电影全国票房总量仅有1785万元,和2007年第一季度国产片相比,它们相当于《门徒》的28%,《伤城》的24%,《满城尽带黄金甲》的6%——就更不要和惊人的《变形金刚》作比较了。有人把国产片在第二季度看似喧闹的国产片票房表现用“全军覆没”来形容,非常贴切。

“国产电影保护月”为大片过渡

2007年第二拨“国产电影保护月”到了一年最关键的8月暑期档,但是就在长达20天的保护期内,因为之前的《变形金刚》和之后的《哈利·波特5》实力太强,所以在7月20日到8月10日上映的国产新片仅《不能说的秘密》、《导火线》两部。虽然只有两部电影享受这还不太够味道的“保护”,但是相比较在2007年第一拨“国产影片保护月”中一堆缺乏竞争力的国产电影互相拥挤的场面要好上一些,其中《导火线》上映3天便获得1500万元票房便是一个不错的成绩,而《不能说的秘密》上映8天获得2000万元票房。

但是在这两个看上去不错的成绩背后,却是其他6部国产片《天堂口》、《合约情人》等被挤入了8月下旬的尴尬档期,不仅处于“国产电影保护月”之后,同期上映的还有好莱坞大片《哈利·波特5》。

8月11日《哈利·波特5》上映之后,从8月16日开始《天堂口》、《合约情人》、《大话股神》、《夜袭》、《第19层空间》五部国产影片开始在陆续上映,这等于是在《哈利·波特5》的压力下挤入半个月的档期。就在这样的强大对手前,我们看到除了《天堂口》、《合约情人》能够有着一定的票房号召力之外,另几部国产影片大多处于投资小、缺明星的尴尬局面,实际上,在8月份上映的国产影片真正有些市场潜力的也就勉强有《导火线》、《天堂口》、《合约情人》三部影片而已。难怪有媒体指:“如此稀疏的排片几乎等于把放映时空从《变形金刚》过渡给了《哈利·波特5》。”

历年“国产电影保护月”回顾

2006年两次“保护月”

6月10日-7月10日:无片可保

2006年6月10日,“国产电影保护月”期间第一次面临没有一部重量级的华语电影排期上映的局面,放映的9部国产影片,除港片《左麟右李》和中英合拍片《伯爵夫人》外,《天狗》、《零公里》、《情暖万家》、《别爱陌生人》等都属于低成本、宣传少的电影,因为实际的经营问题,全国各影院的小成本国产电影放映实际很少,“国产电影保护月”面临“无片可保”的尴尬。而2006年“国产电影保护月”中唯一的亮点就是《疯狂的石头》,如果没有了这样一部仅仅凭借口碑创造出2000万票房的国产片,2006年的国产片保护将没有什么实质效果。

而就在2006年6月9日,赶在“保护月”前一天,20世纪福克斯的动画大片《冰河时代2》开始登陆全国影院,而近期计划上映的海外影片还有《决战天空》、《章鱼惊魂》以及《绝色侠盗》,它们可以在“保护月”内上映的理由是被中方买断了拷贝版权,不存在与出品方分账的关系,但实际上,《决战天空》是法国影史上投资最大的空战片,并将于近日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冲击力”可见一斑。而2006年真正受到“保护月”影响的海外片只有一部美国大片《超人归来》,该片在全球的上映档期是6月30日,在中国推迟到7月11日上映。但不可否认的是,前堵后追的结果是,海外片没给国产片留下多少空间。

9月10日-10月10日:挤作一团

和2006年第一次保护月中“没有国产片可保护”的情况不同,第二次上映的有《宝贝计划》和《夜宴》这样拥有竞争力的国产电影,但是10月档期过于“拥挤”了,共有《圆明园》、《好奇害死猫》、《卧虎》、《喜马拉雅王子》、《我的长征》与《鸡犬不宁》等11部国产新片挤在这个档期内上映,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买断版权的进口片,像《白色星球》、日本动物温情片《狗狗心事》,以及法国喜剧片《囚车驶向圣地》、西班牙悬疑片《世界上最丑陋的女人》等等。

有院线人士表示,过了黄金周的10月本身就是电影淡季,很多影片为了躲11月上映的大片,都挤在这个档期。但在20多天里要上这么多新片,除了观众选不过来了、影院排片都排得头疼之外,最大的问题是分散票房,这种状况,对于国产片其实并没有起到保护作用。

2005年为抗战胜利保护国产片

原定2005年6月29日和全球同步上映的进口分账影片《世界之战》因为“技术原因”将档期延后至8月5日,但是在电影局出台“国产片保护月”政策之后,这部命运多舛的大片不得不将档期再次延后到8月25日上映,除此之外,好莱坞大片《绝密飞行》也被推迟放映。电影局2005年的“国产片保护月”主要是为了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时间在7月20日到8月25日期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影片《太行山上》取代了《世界之战》的档期,这部影片享受进口分账大片的待遇,由中影和华夏联合发行。

另一方面,最受关注的《七剑》和港片《虫不知》、《阿嫂传奇》、《千杯不醉》、韩国电影《哭泣的拳头》、《总统浪漫史》和日本电影《导盲犬小Q》等先后在2005年“国产片保护月”中上映。其中《七剑》拷贝数最多,为300多个,其他影片拷贝投入最多的也只有100个左右,大部分则是选择在条件比较好的多厅影院放映。

2004年首次保护成果显著

2004年6月15日至8月5日近两个月的暑期黄金档内,没有上映一部进口分账影片,其他国产片也给《十面埋伏》让路,创造出了1.6亿元的票房奇迹。这引发了不少业内人士的质疑,询问为何要给一部电影留出这么久的单独放映时间。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丕民对媒体表示,这是保护国产影片的一种措施,每年都有的,为《十面埋伏》片腾档期的说法不正确。

《十面埋伏》受到的特殊的礼遇和扶植拉开了为了保护国产电影、做强做大暑期档的“官方行为”,这一做法被称做“国产电影保护月”,一直延续到现在,但并没有条文规定,也没有严格标准,四年下来,日益呈现一种随意性、多变性、口号性的状态。

相关链接

韩国“电影配额制”

Screen Quota,即电影配额制,又叫义务上映制度。韩国政府为保护本国电影所进行的政府行为,强制规定韩国电影院每年每个厅都必须上满146天的本土电影;全国电视台也必须播放一定时数比例的国产电影。韩国政府内部对此制度一直存有争议,文化部坚持其配额比例,而经济部要求取消或者降低比例。金大中当年在竞选纲领中曾明确表示:“电影配额制将持续到韩国电影在市场上的占有率达到40%。”现在Screen Quota制度仍然维持既定比例。

阅读全文

与中国电影业几十年亏损经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日本电影几个学生拦老师车 浏览:962
韩国电影灾难大全国语版 浏览:27
丛林高清电影免费观看 浏览:656
洪金宝电影功夫演员表 浏览:996
始动电影完整版国语版 浏览:969
微电影大魔咒结局 浏览:459
新儿子电影韩剧 浏览:829
大赢家是根据什么电影翻拍的 浏览:488
国语纵横四海电影 浏览:9
韩国吻戏电影完整版有哪些 浏览:535
电影中有哪些类型的角色 浏览:505
廖凡被一群人捅死是什么电影 浏览:51
泰国恐怖电影播放 浏览:192
怎么用剪影做成电影视角 浏览:378
李连杰百度云高清电影 浏览:524
情侣在电影院干什么 浏览:907
中国电影投资成功率有多少 浏览:683
好看动漫日本电影爱情 浏览:606
如何凭照片找电影 浏览:202
巧巧电影全集带字幕 浏览: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