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台湾有个好莱坞影片评价
台湾电影《阿嬷的梦中情人》是一部精心打造的历史重现之作,导演萧力修带领团队从剧本开发到拍摄,全程仿佛穿越回了过去,捕捉到了一段珍贵的历史瞬间。这部电影犹如一部生动的历史纪录片,让观众在欣赏过程中回味了台湾电影发展史上那些起起伏伏的时刻,展现了丰富的人物故事、角色塑造和场景重现。
影片内容多元且富有深度,表面的搞笑元素之下,隐藏着难以忽视的时代印记和视觉盛宴。月球、科幻、怪兽、复古装扮、民国间谍、运动、爱情、喜剧、舞蹈、拳击、特技等元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奇妙的时代背景。萧力修导演解释说,这是一部融合了爱与梦想的喜剧片,它发生在1970年代,通过追星族的故事展现了感人的情感和趣味性。
在两岸电影新政的推动下,台湾电影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阿嬷的梦中情人》等影片得以在大陆观众面前亮相。这部电影原本可能无缘大陆大银幕,但恰好赶上了贺岁档,成为了一部值得瞩目的作品。它像《雨果》的台湾版,用怀旧的叙事手法,再现了60-70年代台湾电影的辉煌,尤其是那些关于追星的感人爱情和趣味情节,是对那个时代的深情致敬。
电影中充满了那个时代的特色,如吊威亚、特摄技术、复古服饰和科幻怪兽,蓝正龙与安心亚的搭配更是吸引了小清新观众的喜爱。这部电影以其复古浪漫情怀,勾起了人们对过去的回忆和向往,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
台语电影曾经有过一个风光的年代,当时的电影几乎都在北投一带取景,所以当时人称北投为「台湾好莱坞」。 八年级生小婕,始终不相信国片有过这麼美好的时期,但阿公刘奇生总是一脸骄傲的说:「阿公我可是当时最红的王牌大编剧」…对於这件事,小婕始终存疑。 小婕有个得了失智症的阿嬷,病情日益严重,陷入了现实与「梦境」的两难之中,竟宣称自己是万宝龙的太太…(「万宝龙」是当年最红的小生)。 小婕不解阿嬷为何总是对此人念念不忘,终於,阿公向她诉说起一段当年发生在「台湾好莱坞」的爱情故事…
② 台湾电影《父后七日》色彩赏析
台湾电影《父后七日》以独特的视觉语言,编织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情感画卷。影片的主色调青蓝,象征着主角们内心的朦胧与探索,仿佛在无尽的自我认知迷雾中寻找答案。电影巧妙地运用对比,将回忆的冷色调与现实的暖色调交织,如同生死交界的瞬间,展现出生活的无常与人间百态的冷暖交织。
救护车顶的红光与夕阳的碰撞,如同生命的脆弱与永恒之间的短暂相遇,乡下葬礼的喜剧外表下,隐藏着深沉的悲痛。阿梅的内心独白,如同梦境般模糊,如同色彩的调和,揭示了情感世界的复杂迷宫。电影通过细腻的色彩运用,探讨了人性的多元、情感的丰富层次以及自我保护的本能需求。
角色的设定和情感描绘更是独具匠心。女性角色的红色,既是情感纠葛的象征,又是力量与柔情的交融。阿琴,尽管身处社会底层,但红唇的热烈则象征着她的生命力与坚韧。而道士阿义,古朴的装扮下,隐藏着对过去的怀念与对现代的接纳,他的情感世界深沉而矛盾,如同道教与佛教的并存,让人难以捉摸。他捡骨时的悲悯,被误解为怪异,反映出他对传统与现代的隔阂。阿义的坚守,伴随着沉重的代价,他的内心世界丰富而沉默,既是佛道的调和,也是人性的矛盾写照。
电影中的民间狐仙仪式,融合了佛教与道教的元素,对称的挂画和有序的门神,展示了两种信仰的交融。阿义在佛音环绕中,倾听《哈利路亚》的基督教曲,反映出他对各种宗教文化的包容。李敖的故事中,朋友的佛基督双信,揭示了信仰选择的软弱与坚定。阿义在生命尽头的诗篇,唤起了观众对生死意义的思考。宗教的影响力深远,阿义的信仰,成为了关怀与救赎的象征。
影片的结尾,阿梅在佛艺品的触动中,体验到了生活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哲学。《心经》的智慧揭示了人生的复杂与无常。《父后七日》通过色彩的渲染,揭示了看似简单的生活背后,其实是意识的复杂流转,让人对人性、情感与信仰有了更深的理解。
③ 【盘点】台湾同性电影大观
台湾,一个文化与社会观念交织的独特舞台,其同性电影作品犹如历史的见证者,揭示着从禁锢到开放的变迁。早在戒严时期,台湾电影就悄然埋下了关于同志题材的种子,如早期的《孤恋花》与《孽子》,白先勇的作品如《失声画眉》更是深入人心,它们以艺术形式反映着社会的脉搏与文化的独特韵味。
这些电影不仅讲述爱情,也探讨成长与人生。如《浮生若梦》延续《飞跃情海》的主题,而《那年夏天的浪声》则用海浪声讲述情感的起落。《童女之舞》通过倒叙展现成长的力量,而《夜奔》中的孤独与离世则让人深思。
在这里,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故事,一个视角,一个时代的缩影。【观影三千岁】,让我们一起探索更多台湾同性电影的深度与魅力,感受那些被岁月温柔雕琢的情感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