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真相总是那么的触目惊心,电影《熔炉》在韩国法律界的反响如何
电影《熔炉》真的改变了韩国法律。
电影《熔炉》暴露出的社会福祉机构内存在着的侵害残障人人权的问题,也引发了韩国民众对残障人群体的集中关注效应。韩残障人团体等民间组织一致呼吁应对《社会福祉事业法》进行修订。
2011年12月29日,韩国国会通过了《社会福祉法事业法修订案》。修订后的社会福祉法规定,对触犯《性暴力特别法》和《儿童青少年性保护法》规定的犯罪行为,十年内不得从事相关业务,在职期间对使用社会福祉设施的人员实施同类犯罪的,将永远禁止从事社会福祉事业的经营管理业务。
《社会福祉事业修订案》还规定了经营管理人员停止执行职务,强化国家和自法团体的指导和监督力度,提高社会福祉经营管理机构公益性和透明性等措施。
同时,电影中暴露出的光州仁和学校虐待和性侵害学生事件,也引发人们对学生人权和性侵犯问题的关注。韩政府为预防“熔炉”事件的再次发生,积极推动国会通过《教育公务员法修订案》。修订案规定对实施性犯罪的老师将处以100万韩元以上的罚金并予以清退。
2011年10月起,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对全国所有寄宿型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特殊教育学校实施联合检查,并成立预防对残障学生实施性侵犯的“常设监督团”。同时还将对幼儿园、学校等教育机关从业人员的性犯罪经历进行调查。
韩国各级教育机关对残障人学生性侵害现状进行调查,并加强性教育以防止再次发生类似事件。韩国京畿道、光州、首尔等城市也相继出台《学生人权保护条例》禁止间接体罚,禁止性别歧视等。
(1)熔炉电影如何影响法律扩展阅读:
在电影中,涉案校方动用权力压迫、利益诱惑等手段疏通法官、检察官,取得了被害儿童监护人的和解,并最终以处罚最轻的缓刑避开了法律的实际惩罚;在现实中,光州仁和聋哑特殊教育学校虐待和性侵残障学生事件则发生于2000年。
2000年至2004年间,光州仁和特殊教育学校教职人员长期对残障学生实施虐待及性暴力侵害。直到2005年6月,此事才广为人知。原因是一位职员实在忍不住,向光州障碍人性暴力服务机构揭发了此事。
之后,继警察与检方进行搜查后,国家人权委也展开了调查。但是当时对罪犯的处罚很轻,2005年11月,该案一审,涉案校长金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行政室长金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一名教师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不过,前述当事人在判决后事实上没有接受实质性的惩罚,仍继续在学校担任职务。
事情过去6年了,无论是加害方,或是受害方似乎都将这件事埋藏在记忆深处,权当一切都不曾发生过。
电影的上映不仅引起了人们的反思,也再次将这起已结案的性侵害案件推上水面。在韩国民众的集中关注和推波助澜之下,韩国光州警方组成特别调查组再次着手对“仁和学校事件”进行调查。
2011年9月29日,40名涉案教职员工中,其中1名因涉嫌性暴力被起诉、12名因涉嫌向事业法人行贿予以不拘留起诉、13名受到向所任职机构通报处理、其他14人则接受内部调查。
2011年12月29日,光州地方检察厅对涉嫌对女学生实施性暴力侵害的光州仁和特殊教育学校另一主要当事人实施逮捕,该名当事人2006年曾因证据不足作不起诉处理。仁和学校目前亦因援助资金中断等而处于事实上的关闭状态。
2. 《熔炉》,一部改变韩国法律的电影。
电影《熔炉》以其深刻的社会主题和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不仅触动了观众的心弦,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韩国法律的变革。影片以雾津小镇的慈爱学堂为背景,讲述了男主与一群被侵犯的孩子们之间的故事。
电影从男主来到小镇的那一刻起,便揭示了这里隐藏的阴暗面。在与行政处长的互动中,天真与世故的矛盾被巧妙地展现出来。随着男主的深入调查,孩子们的痛苦回忆被揭露,恐惧与绝望在昏暗的角落里蔓延。这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场景,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
在面对教育部门的诉讼时,女主遭遇了工作人员冷漠而含糊的回答,这不仅揭露了社会中权力与责任的模糊界限,更反映了良知在现实压力下的脆弱。律师与男主的对话,揭示了人性中善与恶、理想与现实的复杂交织。
剧情的高潮在于妍斗在法庭上的聪明表现,他凭借智慧打动了男主的母亲,为影片增添了希望的光芒。然而,影片并未回避现实的残酷,最终的结局揭露了法律与正义在现实中可能面临的挑战。
电影《熔炉》不仅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它还以真实案件为背景,展现了法律变革的力量。通过公众的关注和舆论的压力,涉事嫌疑人被逮捕,相关法律得到修订,成为《熔炉法》。这部法律旨在保护弱势群体,防止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熔炉》提醒我们,虽然改变世界可能是一场艰巨的战斗,但每一个小小的行动都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它告诉我们,改变世界的力量或许就藏在一张灿烂的笑脸之中,那是对希望的坚持,对正义的追求,以及对人性美好一面的坚信。
3. 如何评价熔炉
静音的呐喊
其实,相同的题材的电影如今已经不算少了,但我总觉得这个话题还是被放在尴尬的“禁区”。电影改编自孔咏明根据2005年韩国光州聋哑学校学生性侵案件始末的同名小说《熔炉》。虚构的小镇“雾津”终年弥漫着浓重的雾气,聋哑学校新到任的美术老师姜仁浩在学校古怪压抑的气氛中,一步步发现被“默许”的罪行,并决定与此抗争。
《熔炉》上映以后,在民众中掀起巨大反响,超过一百万人在网络上共同签名要求政府重启熔炉案的调查,进而发酵成了“熔炉效应”。涉案人员被重新起诉,案件被重新审理,2012年熔炉案的当事人被判处12年有期徒刑,刑满后佩戴电子追踪仪10年,身份信息公开10年。在已经废除死刑的韩国,处罚力度已经是重罪重罚了。甚至于,韩国国会竟然为此特别通过了熔炉法,加强了对残障人士和未成年人性侵犯案件的惩罚力度。由一部电影的热映而推动司法的改革,这听起来似乎是天方夜谭,在韩国竟然成为了现实,《熔炉》作为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电影,实至名归。
有位看过《熔炉》后的网友这样说“一些国家拥有改变制度的电影,而另一些国家只拥有能够扼杀电影的制度。
4. 熔炉改变了什么法律
电影《熔炉》播出后,韩国对于宪法正式进行了修改,首先就表明了对于性侵残疾女性或者是不满13岁女孩的人,最高可以定无期徒刑,之前的宪法中性侵残疾女性如果对方没有反抗行为,可以减轻处罚,但是现在宪法已经删除了这条规定,另外,除了性侵还对残疾人有暴力行为的将严惩,对残疾女性有语言侮辱和猥琐行为的人同样如此。
电影《熔炉》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2000年在韩国发生了一起聋哑人性暴力事件,学校的教师和外界的人进行了串通。此事不久后就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讨论,当时的犯人为金某,被判处2年,但随后法律对金某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处罚,释放后仍然在学校进行教书工作,后来在2011年,电影《熔炉》上映,由于该片的影响力很大,连韩国总统都对这部电影进行过深入研究,金某又被判了有期徒刑12年,学校也因为这件事被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