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与美国电影相比,中国电影的劣势与不足
我个人认为与美国电影相比,中国电影的质量不高,而且曾经有蓝皮书指出,中国电影目前的现状是:电影生产的许多硬件都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人才、创意等软件水平却完全不匹配;中国电影因为缺乏海外营销推广人才而很难真正“走出去”。
中国电影主要是质量问题,不细致、不人文。大量电影存在“不真”的问题,主要是对人的生存状态表现得不真切。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不细致。同时由于不可忽视的文化差异的存在,很难引起异域观众的认同。
比如,有很多宏大的主题、很多历史标志性的会议,还有一些机构中的矛盾交织,而这并非所有人的普通生活,不是人类共同关注的东西。有的是适应一个时期的形势和政治需求,没有对人类共同的文化情感的焦虑等的共性的考虑,不具备全球化地域的对人类、人性的认知和思考,没有异域文化的人群可以共同感受的东西。
B. 当代中国电影的艺术困境:对电影与文学关系的一个考察作者简介
在当代中国电影的创作中,电影与文学的关系面临着诸多艺术困境。从冯果教授的学术专著《多元素参与的电影表演》和一系列学术论文中,我们可以深入探讨这一问题。
首先,电影与文学的融合与创新,是当代电影创作的重要趋势之一。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电影与文学的结合并非易事。文学作品的丰富性、深度和复杂性,往往难以直接转化为电影语言,尤其是当文学作品的背景、人物、情节等元素与电影的视听语言存在较大差异时。这一困境要求电影创作者在保持文学作品精髓的同时,巧妙地将文学语言转化为视觉、听觉、情感等电影元素,实现文学与电影的融合与创新。
其次,电影与文学的关系,还体现在对故事叙述方式的探索上。在冯果教授的学术论文《从失语者到叙述者——对新生代独立电影的分析》中,他深入剖析了新生代独立电影中故事叙述方式的转变。与传统电影依赖于对话和解说词进行叙述不同,独立电影倾向于通过画面、音乐、氛围等非语言元素,来构建叙述空间和情感氛围。这种转变不仅挑战了传统电影的叙事方式,也对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提出了新的思考。在这一过程中,电影创作者需要在尊重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发挥自身创意,探索新的叙述方式和表现手法,实现电影与文学的有机融合。
最后,电影与文学的融合,还涉及到电影产业的发展与创新。在冯果教授的论文《消费社会中的电 影产业》中,他分析了电影产业在消费社会中的角色与挑战。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电影产业面临着如何与文学作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问题。电影创作者需要关注文学作品的市场需求,将文学作品的影响力转化为电影产业的竞争力,推动电影与文学的共生发展。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电影在与文学的关系中面临着多重艺术困境。电影创作者需在保持文学作品精髓的同时,积极探索电影与文学的融合与创新,不断寻求新的叙述方式和表现手法,以适应电影产业的发展与创新。通过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电影的艺术困境,也为电影与文学的未来合作提供了思考与启示。
C. 为什么中国大陆拍的电影差
个人觉得:
首先是中国内地很多电影人的想法,并不是真心想拍一部好的电影,而是把电影当成一门快速赚钱的生意,而且这生意中充满着偷工减料、坑蒙拐骗,所以质量自然难以保证。当然也不乏有真正想拍些好电影的人,但大环境如此,他们裹挟其中,也进退两难。
其次,中国人的整体思想,比较僵化,想象力不太丰富。自然难以拍出诸如《盗梦空间》《星际穿越》《阿凡达》这样高质量高境界的影片。
再次,中国的电影电视审查,也限制了很多本来很好的剧本和创意。即便从国外引进的好莱坞大片也因审查被被剪裁得支离破碎。
再次,关于西方的很多电影奖项,甚至包括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人和中国作品很少上榜,主要问题多半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关,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奖项也包含了很多政治上的偏见,甚至于有些不怀好意。另外,这几年据说这些奖项里,似乎也充满着金钱博弈的味道了。
最后,其实,中国不乏优秀的影视作品,比如《卧虎藏龙》《集结号》,再比如早几年的《大决战》。还有很多很多。随着开放程度和反腐力度的加深,相信未来的中国的影视,也会越来越好。
以上,是一个业余观众,对此的非常粗浅的看法。
以下网页是《中国内地电影行业主要特点分析》
http://www.askci.com/news/201406/05/0517443539813.shtml
D. 简述对当代中国电影现状的看法。
对于电影发展中存在的艰难现状如下:
一是“出口转内销”。张艺谋、陈凯歌等人的电影在国际上的成功,反过来又提高了影片在国内的票房,使得不少电影人采取了类似的办法——先到国际上拿奖,再通过宣传来提高国内的票房。当然为此就必须去迎合西方。一方面采取西方较少见的各种东方民俗风情的奇观,如颠轿、挡棺、求雨等;另一方面采取西方感兴趣的题材内容,如同性恋、乱伦等,同时采用西方习惯的表达方式。如《霸王别姬》中的口误;《一个都不能少》是改编自小说的,小说中涉及到民办教师的问题,但导演担心外国人看不懂什么是民办教师,就把这个情节删去了。
二是加强了宣传炒作,利用媒体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如夏钢的《红樱桃》放映前,传出女主角郭柯宇的家人为一个裸体镜头状告电影厂,其后则不了了之。现在宣传炒作已经成了重要的手段,开机仪式、首映式、明星签名等,再加上各种明星的宣传。这在商业上有一种现象叫“鲶鱼效应”。意思是长途贩运鲜活的鱼类,会有很高的死亡率,如果水箱里放一条活跃的鲶鱼,激活了其它的鱼,死亡率便会大大下降。
总体说来,中国电影之所以陷入低谷,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其一,体制问题。中国的电影产业传统上采用卖拷贝的方式,即电影制片厂仅作为电影的制作方,将电影以拷贝的形式卖给电影发行公司,而电影的票房收入基本归电影发行公司所有,电影制片厂只得到其中的一小部分。多数的电影卖到几十个,上百个。个别电影只能卖出几个拷贝,使电影制片厂陷入困境。
其二,电影的多级审查制度。中国大陆电影审查制度是个内部的制度。它不对公众开放,不像多数法庭审判或价格 听证。这种做法本身充满非体制、“地下”的色彩。因此,要求电影审查不再暗箱操作的呼声时起时伏。暗箱操作也不符合公众经济的原理。很多影片因为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的问题而被判为禁片,不能 播出,令中国电影的发展裹足不前。
其三,商业社会中娱乐方式的多 样化,以及电视、走私电影的出现,导致国产电影产业受到冲击。
其四,相对较高的电影票价超出了社会大众的平均消费水平,使看电影成为奢侈品。
其五,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电影发展战略的失败。这些年电影厂普遍举步维艰,却又提出精品战略,主张拍主旋律影片,对各电影厂更是雪上加霜。关键的问题是拍一部亏一部,而观众对电影又失去了信心。要改变这种面貌,首先要找回信任,要拍出好看的影片,这就要先从商业电影入手,通过商业电影的盈利来投资于艺术电影、主旋律电影。
-------来自《中国当代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