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以具体影片为例论述20实际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取得了怎样的发展(请举例)
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由于我国1932年开始的左翼电影运动的兴起及1937年的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中国电影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
例如:在"一.二八"事变后人民抗日热情不断高涨的形势下,出现了一批思想观点鲜明,艺术上也有成就的影片.它们一改初期电影脱离现实的落后倾向,直接反映了社会现实存在的尖锐矛盾,具有代表的有<姊妹花><渔光曲>(该片也标志着其导演蔡楚生的创作走向成熟,1935年被送2往苏联参加莫斯科举办的电影节,成为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同时在30年代,默片艺术也日渐成熟,中国电影人勇敢的探索创新,在学习国外默片经验的基础上,对电影的视觉表现力进行了有力的探索,在学习国外默片经验的基础上,对电影的视觉表现力进行了有力的探索 ,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有<春蚕><女性的呐喊><小玩意><上海24小时><神女>(该片作为中国无声电影的高峰之作)等.而这个时候也是中国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转变的过程,1931年出现了第一部整部影片用蜡盘唱片配音的<歌女红牡丹>,1936年,有声电影完全取代默片.
1937年夏天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引起了国内形势的急剧变化,也变化着中国电影的面貌.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电影又出现了新的局面.在40年代后期的民营电影公司中,"昆仑"和"文华"是最重要的两家.前者大都是揭露和抨击国民党统治和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乌鸦与麻雀>等,后者则多是知识分子气质较明显的社会风情画式的作品,<小城之春>是其中最明显的代表性作品.
40年代的电影界在政治方面也与当时全国的政治形势一样,进步和反动的力量对比开始反正根本性的转变.在影片创作上,进步电影也有效地占领了阵地,在影片创作的思想和艺术上都占了上风.这些都是为了迎接新中国电影发展的新局面,是一项重要的历史功绩.
⑵ 有没有关于以三四十年代为背景的有代表性的好电影,结束一下
《半生缘》半生缘
主要演员:黎明 吴倩莲 梅艳芳 葛优
30年代的上海。世钧和曼桢是同一工厂做工的恋人。曼桢早年丧父,家庭生活靠姐姐曼璐当舞女维持,后来曼璐又当了妓女,最终嫁给了有妇之夫祝鸿才。为了保全自已的地位,不能生育的曼璐以一种怨毒的心态与其夫合谋,令祝强奸了曼桢。曼桢为姐姐、姐夫生下一子,葬送了自已的恋情。姐姐死后,她也嫁给了祝鸿才。
十多年后,世钧与曼桢再度重逢。当世钧希望再续此段半生缘时,曼桢却静静地诉说此情不再。她为了儿子已和姐夫鸿才结婚,再也回不到从前了,回不去了……
《红玫瑰与白玫瑰》
电影导演:关锦鹏
电影演员:陈冲 赵文宣 叶玉卿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粒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振保的生命里就有两个女人,他说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留洋回来的振保(赵文?饰)在一家外商公司谋了个高职。为了交通方便,他租了老同学王士洪的屋子。振保留学期间,有一个叫玫瑰的初恋情人。他曾因拒绝过玫瑰的求欢而获取了“柳下惠”的好名声。王士洪有一位风情万种的太太,她总令振保想入非非。有一次,士洪去新加坡做生意了,经过几番灵与肉的斗争,在一个乍暖还寒的雨日,振保被这位叫娇蕊(陈冲饰)的太太“囚住”了。令振保所料不及的是娇蕊这次是付出了真爱的。当她提出把真相告诉了王士洪时,振保病倒了。在病房,振保把真实的一面告诉了娇蕊——他不想为此情而承受太多责难。娇蕊收拾她纷乱的泪珠,出奇的冷静起来,从此走出了他的生命……
影片简评:
本片获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最佳剧本 最佳美术设计,最佳造型设计 最佳电影音乐奖。
本片是改编自张爱玲同名小说的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张爱玲的小说在文坛被推崇备至,但根据她的作品拍摄而成的几部电影却并没有受到同样重视,主要是编导太囿限于原著,未能在映象化的再创作上推陈出新。林奕华编剧,关锦鹏导演的本片亦有这方面的缺点,关锦鹏以一种冷峻旁观的态度描述了一种无奈情感。在起落的电梯里红玫瑰那张娇艳明媚的脸映见她心底婉转曲折的心思,洁净明亮的洗手间里白玫瑰苍白无色的生命。 精致美丽,堕落颓唐,却在一不经意间将心底的一丝纯真柔情轻轻流露,一个男子可以将女性情感刻画到如此的细腻、丰富,令人叹为观止。而因一部《小花》(获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而在大陆为人熟悉的陈冲凭借在本片中出色的演绎了红玫瑰而获当年的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一向以大胆出位闻名的她在本片中可谓是抢尽了风头,令曾经被誉为“港产三级皇后”的波霸叶玉卿黯然失色,同样是风情万种,但相对而言陈冲还是更懂得演戏,而不只是show身材。
《倾城之恋》
导演:许鞍华
主要演员: 周润发 缪骞人
香港沦陷就是为了成全她?这到底是一个情场,让男女主角谈情说爱的地方;抑或是一个赌场,值得叫白流苏把自己一生幸福押下去赌一局;又或是一个战场,男女双方各想把对方变成俘虏?
《滚滚红尘》
导演:严浩
演员:林青霞
秦汉
张曼玉
韶华因父亲不准她与恋人小健结婚,被锁于家中,自杀未遂。父亲死后,韶华离家出走,以写小说为生。不久,只重感情、不问政治的韶华与为日本人做事的文化官员章能才相恋。抗战胜利后,章能才销声匿迹,不知去向。韶华几经周折, 在一农舍中找到他时,却见他与一寡 妇同居。韶华于绝望中回到女友月凤处生活。不久,月凤亦因与热心学生运动的男友小勇一起参加反政府集会而双双遇难。后韶华偶遇穷困潦倒、 四处躲藏的章能才,恰逢为报杀夫之仇的老邻居“小妻子”向国民党纠察诬告章能才为共产党,韶华为救章能才,逃跑中被汽车撞伤。解放前夕,商人余老板用金条换来两张乘末班船赴台的通行证,欲携韶华离开大陆,韶华却将章能才送上轮船。四十年后 ,章能才返大陆寻找爱人,只得到一本韶华写的长篇小说《白玉兰》。
《花样年华》
导演:王家卫
主演:梁朝伟、张曼玉
摄影:杜可风、李屏宾
身处遥远的异国,周慕云仍无法忘记过去与苏丽珍之间的种种。如果当天她真的答应跟他走,他们现在会不会还在一起?抑或注定分离,各分东西?
也许有人会说,自从他们在同一天搬进同一层楼房,成为门户比邻的邻居,命运已将他们放在一起了。而当他们发现彼此的配偶间竟发生了不可告人的关系的时候,在他们之间更像是牵连著无形的线,要割也割不断。
至今他还能看见那一群漂荡的身影,刹那的相聚。房东夫妇们、自己的妻子周太太、陈先生、陈太太---苏丽珍。楼梯间,走廊上,与她擦肩而过,或微笑寒暄,又何曾想过她那素静的面容,明媚的体态,竟会成为他日深刻的思念。
他们在配偶背叛的阴影下,各怀心事地靠近。那是个一切变得飘摇不定、难堪的所在。有时她彷佛倚赖,又突然叛离。他想要占据,但缺乏勇气。想要忤逆,但是面对著她那庄重的神色,他感到说不出来的情怯。
见不著时,愈来愈想。那些背著人偷来的、幽室相守的时光,是多么和煦而平静。那些久候不至的苦等,明知是她却听不见声音的电话,又是多么的炽热和辛烈。直到他作出了远行的决定,才向她道出真心的说话。此时此刻,他不禁想到他真正背叛了的人,也许是她。
一切都退去了,香港、1962年、那个陈旧的秘密……
不管当初是为了报复或色诱,抑或单纯的慰藉,到最后,只剩下眷顾。
《紫蝴蝶》:旧上海的浪漫压抑
《紫蝴蝶》2003年导演:娄烨《紫蝴蝶》一片中有两个镜头拍得最动人,一是司徒与伊玲在房间内跳舞,窗外是倾盆大雨,屋内灯光温暖,歌声荡漾,不知命运要在何时发生转变的最后沉醉在其中蔓延;二是辛夏和伊丹在电梯里的瞬间,老式电梯繁复的花纹有着暗银色光泽,心怀鬼胎的两人偶尔对望一下,不知命运何去何从的忐忑感十分强烈。这两个镜头里人物都有情感上的起伏交流,画面的光线和质感也比较到位,上海特定时代里人们的片刻沉醉和命运瞬息万变之间的冲突极有特点地传递出来。
在这个叙述以抗日战争时期的上海为背景的故事里,娄烨其实隐隐抓住了其中的时代特质,可惜的是一闪而过。《紫蝴蝶》试图在时代背景里呈现出历史宏观面貌,表达大时代里无法证明自己存在价值的深沉主题,在这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影片里忽隐忽现,娄烨在叙事上的捉襟见肘暴露无疑,尽管可以感受到导演的苦心经营,但是观众依然被乏味的长镜头和突兀的剪接完全搞迷糊了。娄烨的作品能够明显让人感到上海这个城市对他的巨大影响,从《苏州河》充满后现代感觉的迷离颓废,到《紫蝴蝶》还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旧上海的浪漫压抑,娄烨几乎在他的作品里营造了一个以自己目光看出去的独特上海,这也是娄烨作品的一个标志性特点。
⑶ 1959年电影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
中国四十年代就有彩色电影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是1953年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不过因为成本比较高和播放设备的缘故,即使是彩色版电影有时也会有彩色、黑白两种拷贝。《五朵金花》本身就是彩色片。
⑷ 有哪些高人知道老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
基本资料
电影名:《一江春水向东流》
年 份:1947年
片 长:210分钟
类 型:剧情
地 区:中国
语 言:汉语普通话
色 彩:黑白
混 音:单声道
制 作:中国昆仑影业公司
导 演:蔡楚生 郑君里
编 剧:蔡楚生 郑君里 摄 影:朱今明 郑崇兰 沈西林
主要演员
白 杨饰素 芬
陶 金饰张忠良
上官云珠饰何文艳
舒绣文饰王丽珍
吴 茵饰婆 婆
周伯勋饰庞浩公
高 正饰张忠民
剧情介绍
现代陈世美和秦香莲的故事。导演以一家人的生活变迁,表现了十年的社会图景。
上海某纱厂的女工素芬和夜校教师张忠良相识并相爱。张忠良为宣传抗日,给义勇军募捐,引起纱厂温经理的不满。没多久,素芬和忠良结婚了,一年后有了一个儿子。
《一江春水向东流》
抗战全面爆发以后,忠良因参加救护队离开了上海,与亲人告别。素芬带着孩子、婆婆回到乡下。但农村已被日寇侵占。
忠良的弟弟忠民和教师婉华参加了抗日游击队。父亲因向日寇要求减少征收粮食,被吊死。素芬又和儿子、婆婆回到上海,到了难民事务所。
忠良在参加抗战过程中历尽磨难,好容易逃出到了重庆,但无依无靠,为生活所迫,他去找在抗战前认识的温经理的小姨王丽珍。已成交际花的王丽珍在干爸庞浩公的公司里给忠良找了份工作。渐渐地,忠良经不起堕落生活的诱惑,终于和王丽珍结了婚。
这时,素芬和婆婆则过着艰难的生活。忠良当上了庞浩公的私人秘书,终日来往穿梭于上层社会的人群中,将素芬等早已抛置脑后。而抗战胜利后,素芬还盼望着得到丈夫的消息。忠良回到上海后又和王丽珍的表姐何文艳发生了关系。素芬为养家糊口,到何文艳家做了女佣。
一次在何文艳举行的晚宴上,素芬认出了丈夫忠良,当她说出真相时语惊四座。后素芬收到忠民的来信,忠民已与婉华结婚,并祝兄嫂全家幸福。这时,素芬才将实情告诉婆婆。张母找到儿子,当面痛斥忠良,但懦弱的忠良仍不悔改,素芬万般无奈,投河自尽了。
幕后故事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拍摄于1947年,云集了当年红极一时的明星,如白杨、陶金、舒绣文、上官云珠等。影片在1947年10月在上海公映后反应极为热烈,出现“成千万人引颈翘望,成千万人踩进戏院大门”的壮观景象。影片连映3个多月,创下解放前国产片的最高上座纪录。观众的人数达70多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4.39%,即上海市无论老幼贫富,平均每7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看过此片。这样的成绩就是当年的好莱坞大片《出水芙蓉》也无法与之比肩的。剧作家田汉曾评论道:“在中国电影界今天这样贫弱简陋的物质条件下,而有这样的成就,算是电影工作者最高的成就了。”好莱坞华裔摄影师黄宗沾更赞道:“这是我所看到的国产片中最好的一部。” 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分为《八年离乱》和《天亮前后》上下两集,将抗日战争前后十多年的历史浓缩在一个普通的平民家庭里,通过这个家庭破碎的生活和情感的悲欢离合细腻地刻画出当时的社会景况。该片融合了经典大片所具备的一切成功元素:宏大的历史背景,曲折的人物命运,深刻的人性洞悉,严密的叙事结构,强大的演员阵容……,影片中四大主角张忠良、素芬、王丽珍、何文艳齐聚舞会的一出戏更是被当作教学的典范,在各影视学院的课堂上一讲再讲。 《一江春水向东流》曾遭到国民党刁难,禁止上映。可当郑君里给国民党电影检查官送去一束鲜花之后,这部影片终于获准上映了。原来,郑君里在花束中放了几块金表。
影片评价
影片把抗战前后将近十年间的复杂社会生活,浓缩到一个家庭的遭遇之中,形成了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影片以如火如荼的感情,揭示了民族危难关头,整个社会处于纷繁动乱之中,强烈地表达了人民的正义呐喊。
影片将中国古典小说、诗歌、戏曲、绘画等艺术的表现技巧,融汇于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中,创造了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风格。
对抗战前后中国社会现实的反思,是战后中国电影的重要内容。如果说《八千里路云和月》偏重于对战争的反思,那么蔡楚生、郑君里导演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则通过一个家庭的悲欢,以更为广阔的人生画面,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苦斗和受难,在抗战后继续忍受的欺压与凌辱诉之于银幕。让人们去清醒地认识,这究竟是为什么?
影片中三条情节线交织发展,对比描写,构成了抗战前后中国现实生活的真实画卷。这部影片最后让素芬自尽前给儿子留下了“不要学爸爸要学叔叔”的遗言。这一简短的话语,大大地深化了主题,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思考的结果。
导演简介
蔡楚生(1906—1965)走过的是一条现实主义、电影民族化的艺术创造道路。他编导的影片大都深刻地揭示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控诉旧中国的社会、统治阶级的腐败,倾吐人民大众的心声,呼唤黎明解放的到来。他导演的影片艺术特色鲜明,故事曲折动人,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刻划细腻入微,内涵丰富,从多侧面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蔡楚生的代表作是《渔光曲》和《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郑君里合导)。这两部影片都分别创造了三、四十年代国产影片最高上座纪录。特别是《一江春水向东流》非常典型的体现了他善于动用电影艺术的综合手段,从观众的审美要求和欣赏心理出发,采取对比手法,讴歌真、善、美,鞭鞑假、恶、丑的独特艺术风格。这部史诗式的影片有着辽阔的社会背景,事件纷繁,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时间跨度大。但影片脉络清楚,层次分明,首尾呼应默契,时空转换不露痕迹。这是蔡楚生娴熟地运用我国传统艺术表现技巧所获得的良好艺术效果。特别是他吸收章回小说及戏曲展开情节的手法,并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段用交叉和对比相结合的形式,在同一时间下转换空间,使之情节步步展开,直至高潮结局。蔡楚生编导的影片深为中国广大观众所喜爱,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郑君里(1911—1969)是一位演员出身的导演。三十年代他曾在《大路》、《迷途的羔羊》等20多部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后从事导演工作。四十年代其代表作除了与蔡楚生合导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最为出色的便是《乌鸦与麻雀》。这部影片中,郑君里以其雅俗共赏的艺术审美和悲喜结合的艺术特征,表现出其娴熟的导演技巧。该片的故事发生在一幢弄堂房子里,内景特别多,空间异常狭窄,导演在场面调度、镜头运用上尤其显得灵活而有表现力。郑君里在五十年代又导演了《枯木逢春》与《林则徐》、《聂耳》。他的《枯木逢春》有着中华民族水墨画般的意蕴,而《林则徐》、《聂耳》这两部人物传记片,既真实地表现了过去年代中的历史人物,又不完全囿于历史的局限,达到了当时传记片人物创作艺术质量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