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产电影 > 读中国电影史

读中国电影史

发布时间:2025-02-02 01:17:35

❶ 中国当代电影史内容简介

中国当代电影史是一部详尽的著作,它聚焦于改革开放三十余年间的中国电影发展全貌。作者丁亚平凭借深厚的积累和近十年的辛勤努力,精心搜集和整理了丰富的资料,对这一时期的电影变化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考察。他的研究视角独特,对电影历史的论述既全面又深入,从不同历史阶段的电影概况,到电影文化的显著成就,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中国当代电影史》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以具有代表性的影片、人物和关键电影现象为线索,勾勒出一部生动而清晰的中国电影历史画卷。这部著作不仅总结了中国当代电影的发展规律,还为理解这一时期的电影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框架。它是一部对中国电影历史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的力作,对于研究者和电影爱好者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❷ 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目录

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是一部充满变革与创新的历程,从早期的主旋律电影到多元化的艺术探索,展现了中国电影在世界舞台上的独特魅力与影响力。

第一章《共和国的红旗颂·新世纪的主旋律》聚焦于时政电影。从1949年至1965年,电影作品以颂扬新中国、党的政策和大跃进为主题。随后的“文革”时期,电影成为政治意识形态的载体。1977年至2000年间,主旋律电影开始唱响,展现了一代人的理想与追求。

第二章《现代与传统的裂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关注都市电影的发展。在这一阶段,电影开始探讨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冲突,以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多元化的都市生活图景。

第三章《悲喜交集·风雨汇聚》描绘了农村电影的风貌。电影作品不仅展现了农民的日常生活,还深入探讨了农村社会的变革与挑战,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四章《血火之战·神魂之战》集中于军事电影。这些作品通过战争场景,展现英雄主义精神与民族情怀,激发观众的爱国情感与民族自豪感。

第五章《演艺的舞台·写意的空间》关注戏曲电影,通过将传统戏曲艺术与电影技术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式,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力。

第六章《革命经典·红色类型》涉及惊险电影,这些作品多以革命历史为背景,通过紧张刺激的故事情节,传递爱国主义与革命精神。

第七章《武舞争锋·英雄神话》聚焦武侠电影,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英雄主义与侠义精神,深受观众喜爱。

第八章《世纪的光影·历史的记忆》关注古装、历史与传记电影,通过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再现,让观众在光影中感受历史的魅力与深度。

第九章《少年励志·成长启蒙》探讨儿童电影,旨在为青少年提供正面的榜样与成长的启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第十章《忠实电影·尊重原著》涉及名著改编电影,通过将文学经典搬上大银幕,展现作者的原意与艺术风格,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第十一章《欢歌劲舞·动感天地》关注歌剧、舞剧、音乐与歌舞电影,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与舞蹈元素,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第十二章《影像奇葩·民族瑰宝》探讨美术电影,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与视觉效果,展示了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无限可能性。

第十三章《香江映像·东方影都》聚焦香港电影,以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与国际化视野,成为世界电影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四章《文化传承·形态变异》关注台湾电影,展现了台湾电影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的探索与尝试,反映了台湾社会的多元与复杂。

第十五章《百年基业·世纪风光》聚焦电影产业,探讨中国电影从诞生到发展的历程,以及其在全球电影产业中的地位与贡献。

第十六章《社会潮汐·时代风云》关注电影与社会、政策的互动,通过电影反映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变革,为观众呈现一幅幅生动的时代画卷。

后记与附录则提供了参考文献与资料,为研究者与电影爱好者提供了一份宝贵的研究资源。

❸ 评钟大丰《中国电影史》

在中国电影史的探索之路上,钟大丰的《中国电影史》虽是入门读物,但其评价却颇具分量。这本书并非全面无缺,但作为教材而言,它或许略显单薄。让我们一同审视一下北京电影学院的两部巨著——《外国电影史》和《中国电影史》,它们虽试图包罗万象,但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之间存在微妙的失衡,名字的浮夸反而突显了它们作为简史读本的初衷。

1993年的《通向电影圣殿》和《荣誉》教材,尽管承载着历史的使命,却在深度和准确性上略显不足。前者的内容过于浅显,后者则难免主观色彩,这些都反映了学术环境对电影史编撰的影响,近年来的作品中亦可见其痕迹。

电影学院在教材编撰中,往往倾向于借鉴国外理论而非实践案例。《外国电影史》在这方面尤为明显,理论气息浓厚。《中国电影史》则受限于可获取资料的局限,质量良莠不齐。程季华的《中国电影发展史》虽权威,但其内容需要精炼,以便更易于理解。

历史写作是一门艺术,它在重构过去的同时,既要展现作者的主观见解,又需保持客观性与可信度。电影史的写作尤其如此,它需要构建多元的历史观,为电影研究者提供丰富多样的视角。在这个领域,学术界的争论从未停歇,如《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的作者观点就引发了深入探讨。

外国电影史的发展,往往由技术革新(如有声电影、彩色电影)和理论运动(如电影运动)推动,见证了欧美电影的不断演变。然而,中国电影的历史背景更为复杂,左翼电影运动与抗日宣传片的出现,反映出历史的深刻烙印。钟大丰的《中国电影史》以左翼运动和「七七事变」为分界线,其视角独特,但与程季华版本的划分有所不同,这恰恰展示了历史学家们不同的主观判断。

尽管钟大丰的写作风格可能更适合用作教材,但《中国电影史》的后半部分显得有些冗长,过多的主观评价影响了其作为全面电影史的地位。尽管作者试图以赞美之词为其辩护,但面对书中的优点与不足,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在特定领域中具有价值,却又需谨慎解读的作品。

❹ 中国电影历史

在中国电影世纪史上,新时期电影占有突出地位,这不仅因为它在时间上占了五分之一,在各个时期中时间最张;而且因为它特色鲜明,个性突出,显得最为丰富多彩!
从1976年10月一举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共和国历史上一个短暂的矛盾徘徊时期。在这个时期里,电影界除揭露批判“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罪行这一中心内容外,主要做两件事:一是,恢复被“四人帮”定为“毒草”、大张挞伐的建国后“十七年”影片的上映;二是,组织写以同“四人帮”斗争题材为重点的影片创作。在这两方面,都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复映片受到了观众如饥似渴的欢迎;这些影片的创作者,也取得了相应的精神解放。同时出品了近50余部故事片,特别是“十七年”间已有成就的导演如成荫、谢铁骊、谢晋等的重新拍片,显现了某些创作上的生机。但总的说,那时人们的思想还不是很解放,在创作上、思考问题上,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顾忌,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开始了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划出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以思想解放运动为先导的这一时期的开端,人民精神振奋,心情舒畅,意气昂扬。它带来科学文化的春天,文学艺术的春天,也带来了电影的春天。
从那时起到现在,经过了20年的发展,中国电影艺术同其他文学艺术类以及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一样,走过了一条并不笔直、平坦,然而却是发展向上的道路。在这个进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也遭受到了一些波折——这是任何一个处于大变动的社会都在所难免的。但经过党、政府和全体电影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还是取得了重大的、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当然,也存在缺憾和不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电影界思想空前活跃,积极性被大大调动起来,以总结建国后电影的历史经验、解放思想为突破口,人们不断开拓电影创造和理论的新思路。电影和搞电影创作的人,都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既然这样,那么作为社会的人的电影工作者的看法,就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矛盾、分歧和斗争。在1979年10月召开的第四次文代会上,邓小平同志在祝词中重申:“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同时指出,“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这些,以及祝词中的其他内容,有利于统一电影工作者的思想,指导电影工作的健康发展。那以后,电影艺术创作和学术理论上,都开始了大胆的创新和探索。
在学术理论上,从1979年春《人民日报》开展“怎样把电影工作搞上去”的讨论以及随后《电影艺术》关于“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的讨论起,在以后数年里。电影艺术思想空前活跃,大体是畅所欲言的。关于电影与戏剧、与文学关系的讨论,关于电影美学、电影本性的讨论,关于电影民族化的讨论,关于电影创新的讨论,记实性美学的被张扬,以及对西方传统电影理论和现代电影理论,如蒙太奇理论、长镜头理论、结构主义符号学、女权主义、文本分析、原型批评,以及其他现代与后现代理论的被译介和引进,还有对中国传统电影理论及美学的讨论,影片分析、人物研究,等等,形成了建国后从来所没有过的蔚为大观的学术现象。他们程度不同地、或显或隐地影响了创作,特别是促进了电影创作者对于电影理论乃至整个文化理论的重视。加以各种影展、回顾展的举办,各种评奖活动、电影节参赛,还有电影创作界和理论界的走出去、请进来,都大大地增加了国内的和国际间的电影交流,拓宽了电影工作者的眼界。与此同时,台湾、香港地区以及各外国影片的引进放映,及与之合作拍片,也增加了借鉴的机会。这一切艺术现象和相关条件,构成了新时期电影的一大特色。有学术气氛的电影发展和没有学术氛围的电影发展,确实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应当指出,在这些电影艺术讨论和争鸣中,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作出一个谁是谁非的科学判断。因为这还需要历史的证明和实践的检验。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们都有益于中国电影的进步和电影学术自身的发展;比较好地做到了不同学术观点的自由讨论,造就了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在新时期的电影理论和批评的建树,他们的论文、专著和结集,把中国电影学术园地装点得一派生机。
同学术理论的空前活跃同步,是创作的繁荣兴盛。1979年,改革开发的头一年,电影创作就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这一年共生产故事片(含舞台艺术片、下同不赘)63部。“《从奴隶到将军》、〈泪痕〉、〈吉鸿昌〉、〈归心似箭〉、〈啊!摇篮〉、〈苦恼人的笑〉、〈小花〉、〈保密局的枪声〉、〈生活的颤音〉、〈樱〉、〈傲蕾∙一兰〉、〈苦难的心〉、〈海外赤子〉、〈神圣的使命〉、〈北斗〉、〈二泉映月〉、〈李四光〉、〈向导〉、〈瞧这一家子〉、〈小字辈〉、〈她俩和他俩〉”,这个长张的多达22部的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的故事片名单,足已印证这一成就。如果我们对这个名单稍加分析,不难进一步发现,这里不仅有题材内容的丰富性,如历史和革命历史、揭露“四人帮”罪行、“四化”建设、少年儿童、华侨故事、中外友谊、民间艺人命运,而且有着样式形态的多样化,如正剧、悲剧、喜剧、传记、惊险等。从主创人员的层面考察,这里既有建国后“十七年”已经卓有成就或有一定创作经验的编导艺术家。在前一类被人们已经习惯地称之为“第三代”导演的创作中,他们在追寻现实主义回归的意向里,力求艺术的真实性、典型性,力求形式和内容尽可能完美的统一,并力求写出自己的艺术个性和风格来。同样是历史人物题材的影片,《从奴隶到将军》写的缓急、凝重,而《吉鸿昌》则奔放、激越;〈啊!摇篮〉的散文化,〈保密局的枪声〉的悬念性,〈泪痕〉的严谨,〈苦难的心〉的深沉,〈归心似箭〉的清新,以及〈瞧这一家子〉、〈小字辈〉、〈她俩和他俩〉的清喜剧风味,都使这一代导演的创作,在现实主义的一致的前提下,显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
从这个名单中看,“文革”前电影学院毕业而这时才有机会第一次独立执导影片的导演的作品,占有一席醒目的位置:〈樱〉、〈小花〉、〈苦恼人的笑〉。他们同样遵循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但更把自己的艺术目光投放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艺术方法及形式的处理上,力图突破前入,走出新路。〈樱〉的记实性手法和记录片式的摄影处理,〈生活的颤音〉把影片的故事结构同音乐的曲式结构叠套一起,〈小花〉中过去和现在的时空交替并以彩色片和黑白片的格式区分开来,〈苦恼人的笑〉把幻境、梦境和现实交叉组接,以人物心理构成统一的线索;这一切都标志着创作者在艺术构思上的用心。尽管这些影片带有相当程度的实验性,从而程度不同地显出这样或那样的稚嫩痕迹,但他们的创新勇气极为可嘉,其作品也给观众耳目一新之感。“1979年,是我国电影创作生产丰富的一年”,“涌现了一批题材、样式丰富多彩、内容、样式有所创新,有一定艺术质量的好影片”,“有了一个带有转折性的、十分可喜的进展”。

阅读全文

与读中国电影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演一个小海鸥的电影叫什么 浏览:135
中国高分恐怖电影推荐 浏览:885
香港电影中分 浏览:272
猫和老鼠大电影中文配音 浏览:868
电影摩天轮结局 浏览:616
杀手电影香港 浏览:722
考清华大学励志电影 浏览:365
外国电影版狼人杀 浏览:223
韩国电影思悼中文字幕 浏览:231
电影什么蔷薇花 浏览:163
日剧电影经典 浏览:518
电影字幕翻译的瞬时性 浏览:849
台湾电影阵头文化 浏览:341
吉祥如意电影都是演员吗 浏览:664
什么有哪些电影 浏览:240
富二代追女孩电影 浏览:600
日本有哪些伟大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232
家庭伦理电影中文 浏览:728
读中国电影史 浏览:460
世界上最丑的女人电影 浏览: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