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隆裕太后的影视形象
年份电视剧/电影演员1948清宫秘史林静1964 西太后与珍妃 莫愁 1975瀛台泣血(倾国倾城)凌波1982 清宫怨 湘漪 1987 末代皇帝梁月军1991 大太监李莲英龚丽君 1992 满清十三皇朝之危城争霸 雪梨 1995 慈禧西行 陈拆正炜 1998 戊戌风云 梁丹妮 2002 十三格格 华夏 2003走向共和姜楠2004 梧桐相思雨 宁静 2006 德龄公主燕子 2006 武昌首义 吴珏瑾 2007 庚子风云 王春 2010 十三格格新旅册悔传 王铮 2010 苍穹之昴桑桑姿耐 2011建党伟业范冰冰 2011 辛亥革命 陈冲 2011辛亥革命周卿2011 枪炮侯 鲁冠廷 2011 第一大总统 李晟 2013 末代皇帝传奇 惠英红
② 清宫秘史的幕后制作
《清宫秘史》由原来的话剧《清宫怨》改变而来,姚克编剧。主要讲述光绪皇帝、珍妃与西太后三人在戊戌变法期间的宫廷内部斗争的故事,在舞台演出时深受观众的欢迎。一九四八年三、四月间,香港永华影业公司开始筹拍《清宫秘史》,确定由朱石麟任导演,白沉和岑范作为朱石麟的学生,担任影片的副导演。舒适、周璇分饰男女主人公光绪和珍妃。他们合作过许多片子,早已配合默契,问题就在究竟谁来演西太后。朱石麟在上海曾经看过唐若青演的戏,她是中旅话剧团的台柱,所以他先约了唐若青。而舒适和舒绣文合作过,当时舒适就和大家商量,说舒绣文也有演西太后的愿望。大家一听舒绣文来演西太后都很赞成,因为演西太后得普通话好,舒绣文讲得一口京白;而唐若青是湖南人,她戏是演得不错,可惜就是湖南腔太重,很多字念不准。比如,她会把「小李子」念成「小泥子」。但是朱石麟因为已和唐若青约好,所以只能放弃舒绣文。
舒适周璇分饰男女主角
这个戏里的其他重要角色由洪波演李莲英,鲍方演六君子之一,陈琦饰瑾妃……《清宫秘史》是永华公司请朱石麟导演的闯牌子的两部影片之一,光绪确定由舒适扮演,除了扮相演技种种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舒适在当时舞台剧《清宫怨》中就饰演光绪皇帝。周璇在当时是最红的明星,歌也唱得好,所以只要是周璇拍的影片里一定有她唱的插曲。《清宫秘史》里有周璇唱的两首歌:《御香飘渺录》和《冷宫怨》。其中《冷宫怨》只在第一版中有,后来片子要送到国外去放映,也许因为欣赏角度不同,也许因为片子太长,把《冷宫怨》剪掉了。原来的歌词岑范导演还记得几句:「君恩似海最难忘,瀛台有路空怅望。说什么帝王家,说什么富贵场,倒不如人间夫妇,落了个地久天长。」
周璇为人朴实谦虚
周璇为人朴实、善良,非常谦虚,不像一般的电影明星那么张狂,拍戏时她总是说:「哦,是这样的?我这么做对不对?……」处世很小心。此外,她还经常表现出女孩子家特有的「小心眼」:有时候她在演戏,副导演等几个人在旁边看看她,然后交头接耳一下,她就不得了了,会在那儿憋上半天,最后忍不住跑过来问:「你们刚才在讲我什么?」所以大家常常会善意地开她玩笑。
③ 有关慈禧黑白电影
清宫秘史
④ 谁推荐几部关于慈禧的老电影
转的;
片名:《慈禧秘密生活》
主要演员: 邱淑贞 梁家辉 于荣光
出产地区: 香港 地区
慈禧秘密生活简介:
咸丰年间,“小西瓜”惠玉兰被选为储秀宫的妃子,妃子们争相吃醋,惠玉兰深知如不能手皇上宠爱,只会虚度一生年华,最后老死宫中。 她假借父亲病危赶回老家,请来三姑六婆为其传授,整整七天时间,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她利用小安子获得皇上的欢心,利用姿色诱得恭亲王联手对付辅佐幼主的顾命八大臣,并将她们一一铲除。利用幼主母后得身份垂帘听政,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
《倾国倾城》
中文名称:倾国倾城
英文名称:The Empress Dowager
年代:1975
地区:中国香港
类别:剧情
语言:国语
字幕:外挂中/英文
片长:107 Mins
导演:李翰祥
主演:卢燕 、凌波、狄龙、萧瑶
简介:光绪二十年,西太后(卢燕)六十岁,虽然已「还政」于光绪帝(狄龙),但实际上依然大权在握。又派小太监寇连材(姜大卫),以侍
候光绪为名,实作监视。光绪很想有一番作为,但因优柔寡断,致无法摆脱西太后的操纵;幸有珍妃(萧瑶)安慰,但又遭皇后(凌波)等陷
害……《倾国倾城》,邵氏兄弟公司荣誉伟构,李翰祥历史宫帏片权威代表作,邵氏旗下大牌明星云集一堂,是一部描绘慈禧垂帘听政三十年
后清宫权利斗争的历史巨铸。著名美籍演员卢燕饰演慈嬉太后,破格起用动作明星狄龙饰演窝囊的光绪皇帝,姜大卫饰演的小太监寇连材本是
给狄龙配戏的,锋头却直盖主角。影片荣获第十二届金马奖(1975年)- 优等剧情片,最佳女主角(卢燕),最佳彩色影片美术设计(陈景森
)。
《瀛台泣血》
中文名称:瀛台泣血
年份:1976
地区:中国香港
类别:剧情
语言:普通话/粤语
片长:97分钟
导演:李翰祥
主演:岳华、狄龙、卢燕、萧瑶、苗天
简介:《瀛台泣血》是《倾国倾城》的延续篇,虽然此片故事电影和电视已拍过多次,但编导李翰祥在清宫戏的场面铺陈上别有不同,而且情节上也有改动,所以还是较有可观的。如西太后反对维新方面,改为遗老为保全功名和荣华富贵不惜长跪不起,加重她的责任感。光绪幽禁瀛台的出走之夜,西太后又带皇后夜访光绪,并有意还政于光绪。这些细节,使西太后更有人性的真实感情。但描写六君子的戏时过于简略,是影片的一大失误。
《八国联军》
中文名称:八国联军
英文名称:Boxer Rebellion
年代:1976
地区:中国香港
类别:剧情
语言:国语
片长:137分钟
导演:张彻
主演:傅声、梁家仁、李丽华、胡锦、李察哈里逊、甄妮
简介:又名《神拳三壮士》。一段不堪回首的中国近代历史,由大导演张彻娓娓道来。清朝末年政局腐败,社会民不聊生,慈禧太后与一群愚
昧无知的权贵大臣不但毫无抵御外国列强侵占,以及保护人民的能力,反而迷信以吞符念咒,自称无坚不摧的「义和团」可以抵御洋人,决意
向列强宣战。结果导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仓惶逃难;人民这才醒悟到,只有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运动,才是挽救中国的唯一希望
。本片于台湾实景拍摄,战争场面浩大,并由钻石级演员压阵,包括「影坛长青树」李丽华饰演慈禧太后、「功夫小子」傅声饰演刀枪不入的
「义和团」铁汉曾献汉、性感尤物胡锦饰演一代名妓赛金花、红歌星甄妮饰演赛金花义妹小菊,编写出一阙英雄儿女的壮志悲歌。
《火烧圆明园》
中文名称:火烧圆明园
英文名称:Burning Of The Imperial Palace
年代:1982
地区:中国香港
类别:剧情
语言:普通话/粤语
字幕:外挂中文/英文
片长:92 分钟
导演:李翰祥
主演:梁家辉、刘晓庆、陈烨、张树义、张铁林
简介:1852年,出身宦门,颇具姿色的玉兰被选入宫,册封为贵人。但因玉兰所属的叶赫那拉家族与爱新觉罗家族有宿怨,而未能得到咸丰帝
的注目。玉兰苦思进身之计,终以一曲缠绵哀怨的小调吸引咸丰,进而博取宠幸。以后,聪明伶俐的玉兰,经常伴随在皇帝身旁。一年后,玉
兰因生子载淳, 被咸丰封为懿贵妃,在宫内的地位已与皇后相仿。此时,清王朝内忧外患,危机四起。英、法等八国联军进攻 广州、天津,
后直达北京,朝廷上下一片混乱。咸丰采纳懿贵妃主张,命僧格林沁亲王率兵御敌。八里桥一战,清兵败北,参战将士全部阵亡。咸丰即率嫔
妃及大臣肃顺等逃往热河行宫,留弟弟恭亲王--奕在京与洋人谈判。热河行宫里,咸丰不理朝政 ,犹自整日寻欢作乐,奏章由懿贵妃代为批阅
。骄横不可一世的英、法联军欺其昏庸,仗着洋枪洋炮,攻入北京城。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将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圆明园抢劫一空,
并付之一炬。《火烧圆明园》采取的是双线结构,除了英法联军的禽兽行径外,影片前半部分用大量篇幅描写了慈禧发迹的故事,从少女玉兰
时代即有野心开始,到初入宫门不得宠幸的寂寞幽怨,再至耍媚术赢得懿贵妃名位有志干预朝政,如此正史与野闻交融,不仅故事多曲折细节
添俗趣,而且有利于刻画慈禧的人物性格。
《垂帘听政》
中文名称:垂帘听政
英文名称:Reign Behind The Curtain
年代:1984
地区:中国香港
类别:剧情
语言:普通话/粤语
字幕:中文/英文
片长:115 Min
导演:李翰祥
主演:刘晓庆、梁家辉
简介: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被焚毁后,英、法联军在中国的气焰更为嚣张。1860年,他们迫使清王朝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咸丰
不敢回銮北京,蜷伏于热河行宫,迷恋丽妃,耽于逸乐。对此,受冷落的懿贵妃恨之入骨。时值咸丰三十寿诞,热河行宫热闹非凡,而咸丰突
然病重不起,竟在数日后驾崩。咸丰弥留之际,大臣肃顺曾私下奏请咸丰,效法勾弋故事,赐死懿贵妃,再立幼主。咸丰觉得有理,但又发现
肃顺心怀叵测,故未采纳。最后口谕肃顺等八大臣为摄政大臣辅佐幼主,又赐“同道堂”印与懿贵妃,嘱她与皇后同心协力抚养幼主。懿贵妃
趁大办国丧之时,唆使皇后召见肃顺等大臣过问政事。肃顺等为哄骗她俩,给东西两宫赠徽号,皇后为慈安,懿贵妃为慈禧。慈禧与前来热河
奔丧的恭亲王私下联络,欲除去肃顺等八大臣,善良软弱的慈安也在慈禧的怂恿下,与恭亲王结成一方。王朝权力之争日趋激化。咸丰棺椁回
京途中,肃顺暗遣刺客截杀慈禧未成,反被捕捉。不久,在北京太和殿,六岁的幼主载淳举行登基大典,改元同治。肃顺被斩首,其余七个大
臣或杀或囚,剪除净尽。从此,东、西两太后开始垂帘听政,慈禧实际上掌握了统治大权。
《西太后》
中文名称:西太后
英文名称:Empress Dowager, The
年代:1989
地区:大陆
类别:剧情
语言:普通话
字幕:中文
导演:李翰祥
主演:巩俐、陈道明、刘晓庆、陈烨、李岩
简介:情节去看,李翰祥导演的《西太后》是他前两部清代历史宫闻影片《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的延续。本片描写同治帝载淳长大成
人后的宫廷生活:他怎样处处受制西太后慈禧(刘晓庆饰),甚至西太后宠爱的太监安得海(李岩饰),竟也不把这位一国之君放在眼里。至
于影片的重点,则在于描绘慈禧欺压载淳和嘉顺皇后,以及清除东太后慈安(陈烨饰)等过程。该片较偏向于野史式小品趣味,但其成绩只能
攀近于导演李翰祥前作《八旗子弟》的水平,更不及另一部小品《火龙》般扎实,也欠缺这类型影片的应有的神采。也许因为本片的题材以野
史为主,人物塑造和处理较为轻佻。慈禧太后出浴的那场戏完全流于嘻戏,这当然与编导有意渲染西太后的放荡有关。巩莉饰演宫女桂莲,与
同治帝相恋的支线,则明显的成为本片的重要情节
⑤ 中国拍摄的电影题目
早期中国电影
(1931年以前)
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国人经营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短片《难夫难妻》。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拍摄时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动影戏部,此后拍摄了两部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阎瑞生》和《红粉骷髅》。1922年 ,张石川与郑正秋 、周剑云等组织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与此同时,出现了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较具规模的影片公司。邵醉翁兄弟于1925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于民间故事,拍摄一批古装片,并在上海掀起拍摄古装片的热潮 ,还以此立足于南洋市场 。1925~1927年间,上海先后成立140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广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摄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开拍《火烧红莲寺》后又形成一股武侠片热潮。此后的4年间上海各公司拍摄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烧”、“武侠”、“神怪”之类光怪陆离、粗制滥造影片。1928年,民新、大中华百合等影片公司组合成联华影业公司,先后拍摄了《恋爱与义务》、《恒娘》、《桃花泣血记》等片。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联影片公司试制成功蜡盘发音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影片《雨过天晴》。到1935年,中国完成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过渡。
编辑本段左翼电影运动
(1931~1937)
1930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于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的抗日战争爆发,电影界的有识之士深感时代需要反映现实的影片。1932年5月,明星影片公司聘请黄子布(夏衍)、郑君平(郑伯奇)、钱谦吾(阿英)担任编剧顾问,与郑正秋、洪深等一起组成编剧委员会。1933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成立,由夏衍任组长,成员有钱杏邨、司徒慧敏、王尘无和石凌鹤。电影小组的成立推动了明星、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的电影创作,也影响了天一和其他小公司的电影创作。当年生产了《狂流》、《都会的早晨》、《春蚕》、《姊妹花》、《民族生存》、《三个摩登女性》、《小玩意》等一批优秀影片,左翼电影运动取得辉煌成就。国民党统治当局在开展对中国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军事“围剿”的同时,加强了对革命文化的“围剿”。针对这种更为尖锐、复杂的形势,左翼电影工作者进行更加隐蔽的斗争,创作出《渔光曲》、《新女性》、《大路》、《神女》、《生之哀歌》、《逃亡》等有影响的片目 ,与此同时 ,左翼电影工作者还开辟了新的制片阵地——电通影片公司,拍摄了《桃李劫》、《风云儿女》等优秀影片。这个时期还创作一批优秀电影歌曲,如影片《大路》里的《大路歌》和《开路先锋歌》,《桃李劫》里的《毕业歌》和《风云儿女》里的《义勇军进行曲》等,随着影片的放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将全国人民爱国运动推向一个新高潮,上海电影界为适应新的形势,建立起电影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继“国防文学”口号提出后,1936年2月,“国防电影”作为电影创作口号也被提出。1936~1937年7月,上海各电影公司拍摄出一批不同题材样式和内容的国防电影,有《生死同心》、《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记》、《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等影片。
编辑本段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
(1937~1945)
在国民党统治区,1938年,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领导工作,直接地推动了抗战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制片厂在政治部三厅领导下,由阳翰笙担任编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迅速投入抗战电影的摄制及其他工作。先后在武汉、重庆拍摄了《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塞上风云》、《还我故乡》、《警魂歌》等表现军民英勇抗战的影片,以及《民族万岁》等新闻纪录片。国民党直接领导的中央电影摄影场和1935年成立于太原的西北影业公司也拍摄了宣传抗日的故事片和新闻纪录片。
香港到1937年6月底为止,成立了南洋、大观等50多家拍摄粤语片的电影公司。随着抗日战争爆发,香港爱国电影工作者拍摄了抗战题材的影片。
从1937年11月中国军队撤离上海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军队进入上海租界为止,上海被称为“孤岛”时期。这一时期,1938年有新华、艺华、国华等私营电影公司拍摄影片。随着新华摄制的影片《木兰从军》上映后的卖座,形成了古装片拍摄浪潮。1941年,时装片取代古装片,新华、艺华、国华、金星等10几家影片公司,出品80多部影片,时装片有60部。万籁鸣、万古蟾(见万氏兄弟)绘制完成的动画片《铁扇公主》是中国第一部较长的动画片。
在日本占领区,日本帝国主义1937年8月21日在长春成立“满洲映画株式会社”(简称“满映”)。后在北平(今北京)成立华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1939年于上海成立中华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将新华等几家影片公司合并,成立中华联合制片有限公司(简称中联)。1943年5月12日将以上电影机构合并 ,成立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影)。中联和华影在4年中拍摄近130部故事片,有宣扬所谓“中日亲善”、“共存共荣”的《春江遗恨》等影片,为迷惑中国观众,也拍摄了不少以恋爱为中心的影片。
在抗日根据地 ,1938年,在八路军总政治部领导下,由延安电影团袁牧之担任编导,吴印咸、徐肖冰、吴本立担任摄影 ,用仅有的两部摄影机拍摄长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1942年又完成长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以及一些反映当时延安重大社会政治生活的新闻片。还建立一个放映队,在陕甘宁边区、晋绥边区前线一带放映电影。新四军淮北根据地于1942年购得16毫米摄影机 ,拍摄了有关新四军生活的影片素材,1946年剪接完成长纪录片《新四军的部队生活》。
编辑本段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
(1945~1949)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宣传部和国防部分别接管了上海、北平、长春、南京等地的电影产业。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下,一部分革命和爱国的电影工作者进入由中央电影摄影场改组的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电)各厂,利用国民党的电影基地,拍摄进步影片;另一部分参加进步电影的基本阵地昆仑影业公司,对文华、国泰、大同等民营影片公司也采取团结、支持、争取和协作的方针,使之拍出进步影片。这样,在1946~1949年间拍摄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松花江上》、《夜店》、《还乡日记》、《遥远的爱》、《幸福狂想曲》、《小城之春》等优秀影片。这一时期上海共有20多家小电影公司,拍摄了约40部影片,其中大部分渲染谋杀、间谍、侦探、心理变态或描写所谓家庭爱情纠葛等。
在解放区,1946年成立延安电影制片厂 。1947年以该厂部分人员为基础,组成西北电影工学队前往东北。1946年10月在晋察冀军区成立华北电影队。1946年长春解放后,中共中央东北局指派舒群、田方等人接管“满映”。1946年10月成立东北电影制片厂(简称东影),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17辑大型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以及木偶片《皇帝梦》、科教片《预防鼠疫》、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动画片《瓮中捉鳖》、翻译片《普通一兵》。1949年4月,东影迁回长春,1955年改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北平、上海解放后,在北平、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下,接管了在北平、上海的国民党制片机构,分别成立北平电影制片厂(后改为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1949年4月,成立中央电影事业管理局,担负领导全国电影工作的任务。
编辑本段新中国电影事业
(1949年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50年代初期,上海原各私营电影制片厂联合组建为公私合营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于1953年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这样,故事片的生产完全由长春、北京、上海3家国营厂承担。为了培养人才,上海、北京先后成立电影学校,北京的电影学校后成为中国唯一的高等电影专业学府——北京电影学院。与此同时,成立了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筹建了保定电影胶片厂,南京、哈尔滨、上海都建立了电影机械厂,以及八一电影机械厂和北京电影洗印厂等电影工业企业。新中国电影从1949年制作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作为解放了的主人翁的影片《桥》开始,在很短的时间,拍摄了《白毛女》、《钢铁战士》、《上饶集中营》、《新儿女英雄传》、《翠岗红旗》、《我这一辈子》、《腐蚀》等优秀故事片 ,以及新闻纪录片《百万雄师过大江》、《红旗漫卷西风》等。但是,由于在电影创作指导思想方面过分强调电影的政治宣传作用,造成题材单一的倾向。对《武训传》等影片的批判,挫伤了部分创作人员的积极性,导致了创作拘谨、产量下降。1953年,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有关领导提出改进领导方法,鼓励艺术家发挥各自长处,从各方面反映革命的历史和现实。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和科学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了贯彻这一方针,电影局从指导思想、领导、体制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取得积极成果,故事片生产由1951年年产10多部逐渐增加到1957年年产40多部,1957年文化部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一次优秀影片评奖 ,奖励了1949~1955年摄制的《南征北战》、《智取华山》、《渡江侦察记》、《鸡毛信》、《董存瑞》、《祝福》、《李时珍》、《神笔》(美术片)、《淡水养鱼》(科教片)等69部优秀影片。1957年,随着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对一些影片和艺术家也进行了错误的批判。1958年又拍摄了许多报道性宣传大跃进中某些虚假的“新事物”的影片,又一次干扰了电影的创作。不久,中央逐步纠正了大跃进中“左”的错误,周恩来对电影界也提出了注意影片质量的要求,促使中国电影事业在1959年形成一个繁荣时期,拍摄了《林则徐》、《聂耳》、《万水千山》、《青春之歌》、《林家铺子》、《老兵新传》、《五朵金花》等题材风格多样、在思想与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统一的影片。但是不久,在反右倾运动中,电影界又批判所谓的资产阶级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加之三年自然灾害,胶片、器材等严重短缺,电影生产又逐步下降。1961年,文化部和中共中央宣传部重申坚决贯彻双百方针,纠正了违背艺术规律,对文艺创作进行简单粗暴的批评干预的“左”的思潮,制定了改善文艺工作和电影工作的一些管理条例。使60年代初期的电影走入正轨,到1965年,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二个电影创作高潮,生产了《甲午风云》、《革命家庭》、《红旗谱》、《舞台姐妹》、《小兵张嘎》、《英雄儿女》、《农奴》、《白求恩大夫》、《早春二月》、《杨门女将》等优秀影片,以及优秀美术片《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与此同时,电影放映单位从1949年的400多个发展到1965年的20363个 。到1965年为止,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共发行1213部长短影片。中国自己的电影工业也已具备相当规模 ,可以生产洗印、录音、摄影、放映机等各种设备、器材,并基本达到自给。但在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电影界百花凋零,万马齐喑。
粉碎四人帮后,电影事业获得发展。1979年10月邓小平 代表党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文艺路线基本是正确的,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纠正了过去提出的“文艺服从政治 、文艺从属政治”的偏颇提法 ,重申执行双百方针。1977年电影生产开始复苏,1980~1984年平均年产量达120部左右,每年观众人次平均在250亿左右,中国电影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其主要特点 :①坚持和发展革命的现实主义道路,坚决执行双百方针,题材广泛,反映生活中各类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如《天云山传奇》、《喜盈门》、《人到中年》 、《高山下的花环》 、《血,总是热的》、《伤逝》、《骆驼祥子》等影片。②尊重艺术的客观规律,创造出各种真实生动的银幕形象,塑造了各类不同的典型性格。如《南昌起义》、《西安事变》、《廖仲恺》等影片对革命领导人进行了多角度的刻画,对蒋介石等历史人物能实事求是地按照历史本来面目表现。③在风格与样式上趋于多样化。由于题材领域的扩展,使艺术家们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探索自己最适宜的风格、样式,表现最完美的内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青年编导拍摄了一批有一定实验意义的探索性影片,如《黄土地》、《青春祭》、《良家妇女》、《黑炮事件》、《猎场札撒》、《老井》、《红高粱》、《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霸王别姬》等。在电影创作繁荣的同时,电影理论研究也空前活跃,并在相当多的创作人员中发生影响。
⑥ 请问谁知道哪部电影中有清朝珍妃被投井的场面
老电影《清宫秘史》中,有慈禧太后命令李莲英将珍妃(周旋饰)投入深井的镜头。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C7%E5%B9%AC%C3%D8%CA%B7
⑦ 电影《清宫秘史》何时被封杀的
1951年3月11日《人民日报》上电影《清宫秘史》的广告称:“永华公司,赫赫无比,荣誉伟构,绝代超华,古装宫闱,历史巨片。群星云集,演员数千,众力合作,摄制年余。”3月17日,电影开始在北京上映,3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亚群的《对〈清宫秘史〉的看法》一文,认为光绪“是一个有爱国思想的皇帝”,“在历史发展的意义上说,光绪是有他一定限度的进步性的”,对影片持肯定意见。但电影受到时为中共中央宣传部电影处副处长江青的指责,她“在中宣部部务会议上说这部电影‘很坏’,应该公开批判”(孟犁野《〈清宫秘史〉悬疑新解》,载《大众电影》2002年第7期),当时未得到响应。5月3日,《清宫秘史》被有关部门通知停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