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3D电影是怎么形成的
最常见的电影3D效果,是用“光分技术”来实现的。它依赖于偏振光和滤光片,让每只眼睛只接收到一部分光,而滤掉另一部分。在上世纪拍摄3D电影时,人们会在一个镜头前加一块水平方向的偏振片,只让水平方向振动的光透过;另一个镜头前加垂直方向的偏振片。再将这两个镜头并列,之间的距离和人眼之间距离差不多,就可以开始拍摄了。在播放时,让观众戴上带有偏振片的眼镜,偏振方向和摄像机偏振片的方向相同。这样,左眼的眼镜就会完全滤掉右侧摄像机拍摄的画面,而右眼的眼镜则滤掉左侧摄像机的画面。这种3D电影要求观众必须坐得笔直。
后来,利普顿改良了这种技术,造就了RealD 3D。它的偏振光振动方向在一个圆周上旋转,再加上传统电影速度6倍的播放速度,想怎么歪着看电影都行。现在,RealD 3D已经成为了使用最广泛的3D电影技术。
光分技术是被动式的3D电影技术。也就是说,它不需要控制眼镜。色分技术也是这样。可能有些人还会对上世纪80年代的立体电影记忆犹新———它的两片眼镜片颜色不同。如果不戴眼镜的话,这种电影投影出来像是印刷有偏差的彩色画册。戴上滤光眼镜之后,眼前就能出现色彩鲜艳的立体场景。它最大的弱点是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已经淡出电影制作领域了。直到2007 年,Dolby公司开发出Dolby 3D系统,色分技术才重新热起来。借助放在放映机前的滤光片将投影机射出的光线分成红绿蓝三原色光,并分别投影到屏幕上。通过滤光眼镜来分别接收这些光谱的高频部分和低频部分,同样可以实现立体效果。该技术比传统色分技术好得多。最重要的是,放映机装上滤光片就可以放映3D电影,而取下滤光片,还可以放映传统电影。《阿凡达》首映礼上,采用的就是Dolby 3D+IMAX。
只要让两只眼睛看到的图像精确的不同,我们就会看到一个立体的世界。所以主动式3D电影技术采用了另一种思路———控制眼镜的透光,让每只眼睛看到其中一半的画面。只要镜片变黑的程序与显示画面同步,就能构成立体视觉。现在显卡大厂Nvidia已经在家用电脑上提供了这种产品,有些电影院也开始使用这种技术。但是它的成本较高。
目前的3D电影技术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至于哪种技术最后会成为主流,已经早已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另一个问题了。
3D电影并非电影技术发展的唯一方向。例如“巨型超大银幕”IMAX屏的可视面积比普通电影屏大上10倍左右,且通过多种技术革新来保证在大屏幕上依然能获得清晰良好的视觉效果,更容易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经过30年的发展之后,IMAX屏幕开始成为人们观影的重要标准。这也是许多文章鼓励大家去看3D+IMAX《阿凡达》的原因。
⑵ 3D电影的画面和真的一样,是如何做到的
3D电影界面制作大致分成二种方法,一种是立即利用双镜头摄像机开展拍摄,另一种是早期2D拍摄再加上中后期改制。或是由二种制作方法一同协作而成。
由于假如你没有3D眼镜得话,看以往的情况下界面是重合的,因此会模模糊糊,要想见到立体式的危害,那样非常简单的办法便是区别左右眼,让右眼见到左侧图像,左眼见到右侧图像,进而造成立体式的屏幕实际效果。这也是如今3D电影关键的特性。
以上就是我的详细介绍,希望看完对大家有所帮助。大家还有别的意见,可以在下方留言区一起讨论。
⑶ 3D电影画面是如何制作的
简单来说,3D电影画面制作大体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利用双镜头摄影机进行拍摄,另一种是前期2D拍摄加上后期转制。或者由两种制作方式共同合作而成。
双镜头摄影机拍摄就是拍摄前期采用双摄像机、双镜头的3D拍摄设备同步录制,然后把两个素材分别处理,最后是在3D电影院里用3D显示技术,也就是红蓝显示、偏光、主动快门式显示等技术,把两路视频分别传输到人的左右眼睛里,得到立体图像,《复联4》3D版就是以这种技术为主拍摄而成。
另一种则是通过2D电影拍摄完毕,再转成3D电影。2012年4月4日《泰坦尼克号》以3D版形式再上映,全球票房3.44亿美元,总票房变为21.87亿美元。据悉,《泰坦尼克号》由2D影片变为3D版耗资巨大,300多名科技人员共耗费60周时间才制作完成,其成本高达1800万美元,而耗资巨大的2D版本,总投资也不过二亿美元。从目前电影市场来看,一部2D大片转3D,需要借助专业团队加专业软件,需要很强的专业技术,制作费用至少要200万美元起。对于普通的制片方来说,要想做一部成功的3D电影,成本非常之高,投资风险也会加大,很多制片方对此都不敢涉足。
⑷ 3d电影是如何制作的
3D电影的制作过程主要分三个步骤:拍摄立体影像、制作特效以及后期制作和合成。
以下是对这一过程的详细解释:
拍摄立体影像
拍摄立体影像需要使用专门的3D摄像机或相机,捕捉物体两个不同角度的画面,通常是从左右两个视角进行拍摄。拍摄过程中需要精确的同步,确保两个视角的画面完全一致,并且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与人的双眼之间的间距大致相同,以产生立体的视觉效果。在拍摄结束后,可以得到两组独立的影像数据。
制作特效
在拍摄得到原始影像后,制作团队会进行特效制作。这一阶段可能包括添加虚拟背景、特效场景等。由于3D电影需要创造出更加逼真的视觉效果,所以特效制作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制作人员会使用计算机生成的三维模型或者实物的立体扫描模型,与拍摄的影像进行合成,创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
后期制作和合成
在特效制作完成后,进入电影的后期制作阶段。这一阶段会将之前拍摄和制作的素材进行合成,调整色彩、音效等,使得电影的整体效果更加和谐统一。同时,制作团队还会对立体效果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观众在观看时能够感受到逼真的立体效果。最后,通过专业的软件和设备,将电影转换为可以在影院放映的格式,最终完成3D电影的制作。
总的来说,3D电影的制作是一个复杂且需要高度技术的过程,涉及到拍摄、特效制作和后期制作等多个环节。随着科技的发展,制作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使得3D电影能够呈现出更加逼真、震撼的视觉效果。
⑸ 3D电影的制作原理是什么
3D电影的制作原理主要依赖于人的双眼视差,通过模拟人眼观察景物的方式,来实现立体效果。
具体而言,拍摄时使用两台并列的电影摄影机,分别模拟左右眼视角,同步拍摄出带有水平视差的电影画面。在放映时,将这两条画面分别装入左、右放映机,并在放映镜头前装上偏振轴互成90度的偏振镜。当观众戴上特制的偏光眼镜,左、右眼只能分别看到左、右画面,大脑会将这两个画面融合,从而产生立体感。
传统的胶片3D电影中,红蓝分色技术和线偏振光分光技术是最常见的方法。红蓝分色技术的优点在于兼容性好,但容易产生重影,画面稳定性差。线偏振光技术虽然色彩稍好,但长时间观看仍会感到疲劳。
IMAX 3D则利用了更先进的偏振光分光原理,使用的70毫米15齿孔胶片面积是普通35毫米胶片的10倍,视野更宽广,视觉效果极佳。但其制作和放映成本极高,需要专门的70毫米15齿孔设备,且放映场地要求较大,不适合普通商业影院推广。
随着技术进步,IMAX 3D也正逐渐向数字化转型,推出IMAX数字立体放映机,但高昂的成本依然是推广的一大障碍。
总的来说,3D电影通过模拟人眼的双视角差异,借助偏振镜和特制眼镜,实现了立体视觉效果,给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