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产电影 > 台湾电影光影

台湾电影光影

发布时间:2022-06-12 13:48:21

⑴ 林青霞演的第一部电影叫什么名字

林青霞的表演风格自然朴实、内敛细腻,善于表现人物思绪的繁杂和感情的起伏跌宕,从影21年共出演了100多部影片。是港台电影界唯一能横跨文艺、武侠两种不同电影风格的女明星,同是也是走红时间最长、光芒最闪亮的女明星。 这个从70年代的流行一步步走过90年代流行的特殊人物的确代表了一个特殊的时尚历史。这个从琼瑶片走出来的实力女星,用她21年的演艺史,帮我们记住那个已经渐渐远去的年代和曾经的流行。 就象她固有的侧头睥睨的形象一样,慢慢成为人们可记述的光影中一个闪闪发光的符号。 1973年,台湾导演宋存寿开拍改编自琼瑶小说的《窗外》,公开招考演员,两三百人去应征都没被选上;倒是没想过当明星的林青霞,某日闲逛西门町被星探发掘,就这样演上女主角江雁容。其实,宋存寿当时选了林青霞和她的同班同学张俐仁一同演出,但直至开镜前仍未决定谁当女主角。那天男主角秦汉到场,导演便问他两个新人之中,谁演主角比较适合,秦汉指着站在远处的张俐仁说:“这个吧!”但导演再三考虑,女主角比较瘦小、气质较忧郁,张俐仁看上去较强壮,还是林青霞适合一些。看来宋导演可比秦汉眼光独到呢!就这样,林青霞赚得生平第一部片酬——台币一万元整,当时折合港币只得1500元。 但是,因某些法律问题,这部电影未能在台湾上映,她与台湾观众见面的第一部电影是《云飘飘》。 1975年,在台湾中央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拍摄的《八百壮士》中,饰演泅水渡江向驻守军人们赠旗的童子军,因其出色演绎而广受好评并因此获得第二十二届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奖,成为台湾“首席文艺女星”。 1976年,加入琼瑶自组公司成为拍摄影片的御用女主角。与秦祥林、秦汉、邓光荣等合作,接连主演了《我是一片云》、《月朦胧、鸟朦胧》等根据琼瑶小说改编的影片,成为琼瑶笔下女主角的化身。在当时台湾影坛上,她和林凤娇以及秦汉、秦祥林并称“二秦二林”,一度成为万千影迷心目中的女神。 1977年,在李翰祥执导的《金玉良缘红楼梦》中,应导演要求,一改往日高雅清纯的少女形象,反串男角。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风流潇洒、具有叛逆性格的贾宝玉,成为当时诸多作品中的一大亮点。 在演出了多部琼瑶类型片之后,林青霞决定改变以前一贯的青春玉女路线. 1980年,她赴美国进修电影, 1981年,出演了由谭家明执导赴美国拍摄的影片《爱杀》。同年又回到台湾,在主演了包括徐克的《新蜀山剑侠》在内的几部影片后不久,再次前往美国 1984年,在主演了包括徐克的《新蜀山剑侠》在内的几部影片后不久,再次前往美国在圣地亚哥国际大学进修表演。 进修完毕回国后,林青霞把事业的中心转移到香港,接连主演了《警察故事》、《今夜星光灿烂》等一系列影片.这是她演艺生涯中的第一个转型期,这段时期她饰演了许多不同风格的角色,有英姿飒爽的革命人士,有黑社会的女流氓,有高贵典雅的贵妇人等等,展现了青霞多样化的演技. 1990年,她主演了严浩执导的女作家三毛编剧的《滚滚红尘》,饰演在动荡年代中颠沛流离的女作家沈韶华,因其精湛演绎获得了第二十七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这是她一直期待的一个奖项,是她演艺道路上重要的一个里程碑. 1992年,林青霞与徐克再次合作出演了华语武侠片的巅峰之作《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在片中林青霞彻底突破了其文艺戏路,反串男角,在其刚柔并济的精美演绎下塑造了一个经典的银幕形象:唯美凌厉,惊才绝艳的东方不败,在武侠片中迎来了演艺生涯的又一个巅峰。此后青霞找到了新的定位,饰演了一系列女扮男装的角色,深受观众欢迎.她与徐克,于仁泰,王家卫等合作拍摄了《新龙门客栈》、《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白发魔女》、《东邪西毒》等多部武侠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1994年,在演绎了诸多经典角色后,林青霞结婚随后退出影坛。 2006年,2月19日,小行星中心(Minor Planet Centre)刊登的55987号文件,正式宣布批准将38821号小行星改名为Linchinghsia(林青霞)。

⑵ 廖庆松为什么被誉为“光影诗人”

看到这个题目首先我先对廖庆松本人有个更加深入的认识。我觉得廖庆松被称为“光影诗人”,跟参与很多电影的制作有关系吧。

就是即将2020年上映的电影《莫尔道嘎》由金牌编剧曹金玲执导,获得第55届金马奖特别贡献奖、有“台湾新电影保姆”之称的廖庆松担任监制;影片邀请被誉为“光影诗人”。

可以说廖庆松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他担得起“光影诗人”这个殊荣,期待他以后能有更好的作品。

⑶ 电影中光影的理解

关灯拆电影 懂电影的看这几个镜头就高潮了

一冰

Filming is the art of lights and shadows.

电影是光和影的艺术

今天就来了解一下“光”的孪生兄弟

“影”

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具体影片片名可获取

全网独家1:1同声评论音轨链接

-

剪影突出与省略的平衡点

剪影是电影中最为常见的光影处理手段之一,它能够有效地省去人物外形特征,把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更重要的地方。

比如在一些动作片中主角以剪影的方式进行打斗,一方面能够突出肢体动作,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武打场面的多样性,是动作片导演喜闻乐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007:大破天幕杀机》中这场高楼打斗戏最为人津津乐道,

不仅动作戏连贯好看,背景幕墙上的水母图案更是提升了这场打戏的艺术性,

刚硬与柔和在同一画面里体现,美轮美奂。

也就是说,光和影能够把画面切分成两个层次,在同一个平面中同时并置两种对立元素,以此表达影片的某种复杂性。

譬如《搏击俱乐部》的结尾,前景是杰克牵着马拉的手的静态剪影,后景我们看到摩天大楼轰然倒下,既暴力又具美感。

在这个画面中前景象征联合,后景代表拆分,正合了《搏击俱乐部》解构与重构的两重性。

有的时候处于高亮部分的背景又可以作气氛烘托的作用,譬如《爱乐之城》中恋人在星空下起舞,《ET外星人》里小男孩载着ET从夜空中骑行而过……

背景都为剪影中的人物关系铺上了一层浪漫、奇幻的氛围。

而影片中最常出现这种表现手法的时刻多处于日出或日落阶段,

在电影学中这一时段也被称为魔幻时段,英文叫Golden Hour。

顾名思义,因为太阳光线角度接近地平线而呈低色温,整个画面被橙红色的光映照得暖烘烘的,特别适合导演在前景中表现人物的内心戏。

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就有马小军俯瞰米兰和刘忆苦交好,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这种表现方法具有三层含义。

一是黑根负责打理科里昂家族对公的事业,半明半暗代表他黑白通吃的两重性。

二是黑根是老教父一手抚养长大的义子,他在科里昂家族中既是自己人又是外人,半明半暗代表着他尴尬的处境。

三是黑根对失去老教父庇护后的科里昂家族产生了信心上的动摇,半明半暗代表他摇摆不定的衷心,可以说是非常巧妙了。

再有一个特例,就是老教父的大儿子桑尼,他本是教父宝座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却因为太过火爆的脾气而间接被敌人设计暗杀。

为这个人物造影时,戈登·威利斯考虑到他直接的性格而特意没有在他的脸上堆积任何阴影。

全场桑尼都是以面部高亮的形象示人,这也侧面提醒了观众桑尼绝对不是教父之位的最终接班人。

阴影,究竟是五十度灰,还是五十度黑,没想到竟然还有这么多的讲究。

在戈登·威利斯开疆辟土般对阴影的研究和尝试之下,终于“黑色电影”不再只停留于黑色的题材,而是更进一步地在光影艺术层面也达成了黑色的统一。

电影是一座光和影的神殿,

请关注“关灯拆电影”微信公众号,

在往期内容中继续收看“光”在电影中的巧妙运用。

我们,只读经典。

⑷ 09年第4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的完全入围名单是

以下为第4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完全入围名单:

最佳剧情片
《不能没有你》
《斗牛》
《疯狂的赛车》
《脸》
《如梦》

最佳导演
戴立忍《不能没有你》
管虎《斗牛》
蔡明亮《脸》
罗卓瑶《如梦》

最佳男主角
陈文彬《不能没有你》
张家辉《证人》
黄渤《斗牛》
吴彦祖《如梦》

最佳女主角
张榕容《阳阳》
袁泉《如梦》
周迅《风声》
李冰冰《风声》

最佳男配角
蔡振南《老徐的完结篇》
黄健玮《阳阳》
张涵予《李米的猜想》
王学圻《梅兰芳》

最佳女配角
刘引商《片刻暖和》
陆弈静《一席之地》
惠英红《心魔》
章子怡《梅兰芳》

最佳新演员
陈文彬《不能没有你》
何思慧《阳阳》
余少群《梅兰芳》
陈妍希《听说》

最佳原著剧本
戴立忍 陈文彬《不能没有你》
崔斯韦 邢爱娜 王红卫 王要 周智勇 岳小军 张承《疯狂的赛车》
郑文堂 郑静芬 张轶峰《眼泪》
方令正 罗卓瑶《如梦》

最佳改编剧本
管虎《斗牛》
陈国富 张家鲁《风声》
谷小妮《米香》

最佳摄影
宋晓飞《斗牛》
Sion Michel《如梦》
赵晓时《麦田》
曹郁《南京!南京!》

最佳视觉效果
姜维斌 雷载兴《大明宫》
王建雄 陈京民 李丽萍《疯狂的赛车》
马永安《南京!南京!》
胡璇 肖洋《风声》

最佳美术设计
霍达华《不能没有你》
李天爵《脸》
奚仲文《如梦》
肖海航 杨浩宇《风声》

最佳造型设计
陈同勋《梅兰芳》
克利斯琼-拉夸 王佳惠 Anne Dunsford《脸》
和田惠美《狼灾记》
叶锦添《风声》

最佳动作设计
董玮《证人》
陈冠龙 秦海强《斗牛》
菲立普-德库弗列《脸 》
洪金宝《叶问》

最佳剪辑
张经纬《音乐人生》
戴立忍《不能没有你》
孔劲蕾《斗牛》
张一凡 杜媛 唐华《疯狂的赛车》

最佳音效
张经纬《音乐人生》
杜笃之《阳阳》
王长锐《麦田》
杜笃之《如梦》

最佳原创电影音乐
林强《阳阳》
窦唯 毕晓笛《李米的猜想》
Paul Grabowsky《如梦》
刘星《麦田》

最佳原创电影歌曲
《莎呦娜拉》 词:杨大正 郑宜农 曲:郑宜农 唱:郑宜农(《眼泪》)
《流云调》 词:彭樟灿 曲:彭樟灿 唱:许景淳(《青春歌仔》)
《遇见》 词:曾檐 曲:曾檐 唱:陶红 谭维维(《米香》)

最佳动画长片 空缺

最佳纪录片
《音乐人生》
《野球孩子
《乘着光影旅行——李屏宾的摄影人生》

最佳创作短片
《片刻暖和》
《透明的孤独》
《老徐的完结篇》

年度台湾杰出电影
《乘着光影旅行——李屏宾的摄影人生》
《不能没有你》
《阳阳》

年度台湾杰出电影工作者
李龙禹
高捷
戴立忍

终身成就奖
明骥

特别贡献奖
王珏

⑸ 光与影完整版电影

[光与影]第56集_1.mp4

⑹ 维托里奥·斯托拉罗的光影

维托里奥·斯托拉罗的艺术历程
就像其他人一样,我不认为事情都是一蹴可及的,人总是随着自己的能量运动方式起起落落,你愈能回到自己的根,往后你在人生的山峰上就的爬的越高。
维托里奥·斯托拉罗(VITTORIO STORARO)出生1940年的意大利。因为父亲是电影公司的放映师,所以从小斯托拉罗被电影包围着。斯托拉罗的摄影启蒙老师应该是他的父亲。斯托拉罗毕业于意大利中央电影学院,先后用了九年时间学习图片的拍摄及其电影的拍摄。毕业后才21岁。他的第一部作品应该是叫《烟雾》的独立电影。
与斯托拉罗经常合作的意大利导演吉塞普·托那托(还有一种叫法叫贝尔托鲁奇)。是因为意大利电影低谷两年所造就这两名艺术大师的合作。斯托拉罗的在28岁的时候担任摄影师独立拍摄的第一部作品《年轻,年轻》,从这部影片的开始斯托拉罗真正的投入到无限的电影创作之中。《年轻,年轻》就像一个孩子的出生一样,斯托拉罗像获得了生命。也因为这部电影,造就了斯托拉罗一生中的摄影理念和风格。他对《年轻,年轻》这部电影是这样说的:“它就像指纹一样,永久不变。在初试身手后的作品,我也不过任取其中的元素将它发扬光大,我试着让它更清楚、刚具规模,也更显眼。”在1965年意大利电影重振的时候,斯托拉罗重新站了出来,来证明自己。至今,斯托拉罗还奔波在大小电影的拍摄场地。全世界中最富有盛名的电影大师。向他致敬。^-^
维托里奥·斯托拉罗成就的影片
谈到斯托拉罗的片子,我讲实话,只看过6部《现代启示录》、《1900》、《月神》
《巴黎最后的探戈》、《赤色分子》还有《末代皇帝》。根据资料中,斯托拉罗至今共拍摄了40余部电影,其中他也发表过许多有关于电影拍摄的访谈。他三次捧走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其中包括《现代启示录》《末代皇帝》《赤色分子》。在1994年的11月在波兰托论市举行的“国际电影摄影艺术节”把终身成就奖颁给了只有54岁的斯托拉罗。斯托拉罗在1987年的《末代皇帝》的表现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所有的界限。1987年11月,斯托拉罗在北京电影学院进行了学术的交流和创作交流,与当时所谓的“78”班几位摄影师谈论中国的摄影理论,在这里他吸取了中国的既不完全唯美光线,也不完全纪实的光线的特有的摄影风格,从而运用到了《末代皇帝》的拍摄中去。一次,在《看电影》杂志上看到中国台湾摄影师李屏宾《花样年华》《小城之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摄影师对斯托拉罗及《末代皇帝》的评价,在看完《末代皇帝》后,泪流满面,随后道:“一个摄影师,就算把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已经完全吃透,也许也拍不出这么优秀的作品。”
维托里奥·斯托拉落对摄影光线的表意
斯托拉罗利用光线对人物的塑造。
在现实主义电影当中,塑造电影,塑造内心世界的莫过于人物,在演员的表演上引人入胜以外,而另外一个因素就是摄影师对其角色的镜头造型与光线上的造型。在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心理,外现不会一成不变的,电影实际就和人是一样的,人是会变的,电影也是会变的。而面临人物性格的变化,我们利用镜头的角度可以表现,但是照明是第一位的。利用光的特性对其人物表面甚至内心才会得到好的造型和深刻的含义。而斯托拉罗所对影片内中剧情与人物的变化,而利用什么样的光线做出了非常出色的分类及处理呢?这里涉及到了影片的故事情节,影片内部的环境与氛围……以一变应万变。我在这里举例:比如由科波拉导演的影片《现代启示录》中斯托拉罗常用人工光与朝或晚的自然光效达到人物的造型。还有,比如:上尉看科茨上校的镜头,影片中一共出现过四次,第一次,正面,侧逆光。而为什么要侧逆光呢?我想斯托拉罗运用侧逆光达到了剧中人物的阴影效果,戏剧话的条形阴影从照片划过,这正与现实当中色彩浓郁的环境形成了反差和对比。第二次出现在夜里翻照片,上尉拿着手电看科茨上校的童年照片,其人物的造型光是散射的,照片上童年的科茨的表情与深夜中手电中的这小小的一束光柱,从而看出了照片中人物的危机四伏。第三次,为黑白照片,剪影效果,光比非常大,从而表现出照片中的人物的危险,已经脱离了现实,突出影片向下的剧情一定会精彩好看。控制好整个片子的进度和节奏。第四次出现在暖色调很重的场景中,利用自然光和影利用树叶的影子造就了科茨上校脸上的光斑,而他的身体完全在黑暗中。这样的造型如果放在第一次,第二次出现都会感到突然和纳闷,但斯托拉罗恰恰安排到了第四次,真的达到人物造型中画龙点睛的妙笔。
斯托拉罗利用摄影光效对影片环境和时空的诠释
一般情况下,我想有很多朋友在照片摄影中,往往是风景照片一般不会注意光线,而注意的可能是色彩,构图,角度。而光是在片子中起的作用不能忽视。因光造就了影子,造就了质感,立体感。斯托拉罗在吉塞普·托纳托导演的《末代皇帝》中用光尤其在傅仪所处的环境显得由为出色。其光线的塑造了这一位末代皇帝的压抑,辉煌,坎坷,衰落。片内运用戏剧化的光效,一般利用大光比,和冷暖色调的反差,这种有力的反差更体现了片中人物的内心和暗示。印证这部获得奥斯卡9项的荣誉,而不仅仅依靠了故事的情节,人物活动及其人物内心的细节心理而达到成功。而是运用了镜头的运动、光线和影片的节奏塑造了影片对观众的心理影象。光效塑造了皇宫的围墙,红柱,房檐牢狱的大门、窗口的影子而造成了这位末代皇帝一生的囚禁生涯,被人摆弄的一生。而这所有的一切造就了这一位用光线书写的电影大师
斯托拉罗对影片拍摄时印像象
斯托拉罗在他参与过的影片当中都充当着导演眼睛和手臂的角色,他通常会看剧本,把剧本分析的相当透彻后,带着自己对这部影片的第一印象与导演交流。比如当他看到《1900》剧本的时候,他的第一印象就是动荡的人生。选择了“动荡”的拍摄手法。而当他看到《月神》这一剧本的时候,他想到了母亲,用自己对影片的处理,达到像母亲慈爱般的影片。在这里,我还要提到一个人。中国的摄影大师——顾长卫。他自身的影片的印象,与斯托拉罗非常相似。凭借的是第一感觉。比如:当他看到《红高粱》的时候,他首先的印象就是红,而造就红不仅仅是高粱的红,而是鲜红。他们抓住了本子中的主体,和自己的第一印象的设计理念去在创作来贯彻全片。
斯托拉罗拍摄的色彩感觉
斯托拉罗拍摄的影片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大气,色彩浓郁,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色彩对人类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它会造就出所有的心理感应及其行为。他认为色彩是光线的一部分,对比和反差,创造了影片的和谐、平衡。色彩是一种情感一种感受,通过象征来表达出自己或影片中人物、故事的含义。在1979年,斯托拉罗结束《现代启示录》后。他又一次钻进了电影学院和书籍当中,钻研色彩。比如:《末代皇帝》中,利用光影色的均衡达到影片的曲张度,而达到影片的饱满。《1900》中运用暖色调非常多,比如影片结束,当麦士找到1900前的几个空镜头,其颜色的色调,饱和度,充分的表现了1900动荡的人生,此时眼泪真的莫名奇妙的落了下来,这个第一反应是我的,是从我的眼睛和内心发出的。影片的风格在手法,在色彩,在影调。它们确立的电影中的一切,包括气氛,关系,节奏……
斯托拉罗的成功与自身的意大利文化是分不开的。从小被这个国度的艺术陶冶着。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等,使得这个电影大师保留着意大利特有的电影风格。使得在《末代皇帝》中对皇宫内每一处角落的解读,包括宫殿当中的气氛,少见的皇室用品、香蕈等等。由这个意大利人用他自有的意大利风格得到了非常完美的定义。怪不得李屏宾看完《末代皇帝》会潸然泪下,因为这个意大利人激励着我们的不断向前。
维托里奥·斯托拉罗的摄影作品的风格是由自身的内心所造成的,与任何一个摄影师都不一样,那是一种特有的感觉。与众不同的观察视点,不同影片的主体,及其严谨认真的态度,造就了他。

⑺ 急求《魔法阿妈》电影镜头、轴线、场面调度、色彩与光影、声音设计、剪辑分析。

魔法阿妈 豆豆和小扁的初遇 魔法阿嫲(稻田电影工作室出品) 又名:Grandma and Her Ghosts(1998) 原名:阿嫲倘卖没(制作初期定的名字,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改了) 首部进军国际影展的华人原创卡通片 故事讲述了豆豆的爸爸因为出了车祸,豆豆不得不暂时去那外表看起来很可怕的阿嫲(外婆)家住一段时间,由于阿嫲有着制服妖怪的能力,更是一个专捉恶鬼的大师,使得鬼怪都很怕她,其中一个被关在罐子里的鬼怪因为豆豆的贪玩,不小心给溜了出来,鬼怪为了对付阿嫲,欺骗豆豆收集阿嫲的眼泪,企图阻止阿嫲来收服自己。。。。。。。。。。 卡通特色: 加入许多中国民间色彩的元素,尤其以鬼节习俗和渔村风情更为突出,更显出自己的特色。若论画功、故事,魔法阿妈 肯定是没法跟美国的迪士尼或日本的宫崎峻这些老大哥相比,但其制作的诚意则是不容否定的,至少他们没有依靠电脑,全部是画师们一笔一画勾勒的(由日本担任顾问及后期工作),他们亦没有请外援(跨国与韩国合作难道对方只提供了资金?),由故事结构到人物造型一手包办,不受商业考虑的羁绊(起码我是不信)。唯一不够的是资金和时间(这点我认同)。 主要人物: 婆婆:表面上是一个以卖鱼蛋为生的老妇,其实家族自祖父那代开始已肩负起捉鬼使命,然而却被亲生女儿指为迷信。外表凶恶、严肃,其实很疼惜女儿及孙子豆豆,为对付上了猫(酷罗)身的恶魔,不惜与狗(西罗)调转躯壳,险些丧命。 豆豆:五岁,顽皮无知,因为爸爸出了车祸而被妈妈送到基隆外婆家住,感到外婆凶恶、古怪,为返回城市妈妈的怀抱,不惜答应把外婆卖掉,害外婆被车撞倒,最后认清一切是恶魔的诡计,和外婆一起捉拿恶鬼。 小扁:一条可爱的蛇,给车压扁后,意外给豆豆发现。并答应帮助它投胎,因此成了豆豆那看不见的朋友。 小女孩:一个性格内向,手里拿着个玩具娃娃,特害怕牛头马面而不敢投胎。在中元节放水灯的时候意外与豆豆相识,自此小豆豆又多了一个看不见的朋友。 阿民(内地称阿宝):说话结巴,是豆豆来到阿妈家后认识的第一位朋友。拥有豆豆看不见的大鲸鱼朋友,后来独身一人去救大鲸鱼却被恶鬼捉了。 制作人员: 导演:王小棣(Siu-Di Wang) 主演:文英 (Wen Ying)/庄博文/许杰辉 动画设计师:麦仁杰 故事版:麦仁杰 监制:王小棣、李春满 编剧:黄黎明 制片:黄黎明 音乐指导:史撷咏 录音:杜笃之 顾问:庄正彬 助理制片:安哲毅 前期制片:王耿瑜 美术指导:李鸿祥 构图:郭锦洲、陈伟松、王登钰 KiKi工作室、陈庆升 麦仁杰 动画制作:Plus One Animation Co Ltd 杜比混音:伟意工作室 剪接:雷震卿 中文字幕:温郁芳 字幕制作:涂茂松 幕后配音:文英、庄博文、许杰辉 影片类型:动画/喜剧 国家/地区:台湾 影片长度:79分钟 对白语言:国语(含部分闽南语) 官方网站: http://movie.kingnet.com.tw/channelk/magicgrandma/ 登场人物: 阿妈 配音:文英 豆豆 配音:庄博文 酷罗 配音:许杰辉 小扁 配音:庄建昱 巨人 配音:黄仲昆 阿明 配音:简大智 大马面 配音:李小平 大牛头 配音:罗北安 医生 配音:陈玉勋 护士 配音:陈秀如 局长 配音:王明台 警察 配音:赵正平 爸爸 配音:麦仁杰 妈妈 配音:温莉荃 娃娃 配音:庄岱文 小鬼 配音:王耀华 金水婆 配音:陈月娥 各地上映详细时间及地点: 香港 2000年10月13日 以色列 2001年7月12日 台湾 1998年01月1日 韩国 199?年 参展 / 获奖记录: 1998: 魔法阿妈 获得第一届台北电影节(原中时晚报电影奖)商业类年度最佳影片及第三十五届金马奖最佳动画片入围(因被金马奖评审指为“倡导迷信”,因此与金马奖最佳动画片无缘) 1999: 魔法阿妈 获得中时晚报华语电影奖优秀作品、美国洛杉矶国际频道电视台亚太地区优良电影及第十六届美国芝加哥国际儿童影展动画影片佳作奖,并应邀参加13个国际影展 详细参展 / 获奖记录: 1998 台北国际影展,闭幕片 1998 台北电影节年度最佳影片 1998 台北金马奖最佳动画片入围 1998 加拿大温哥华影展 1999 香港电影节 1999 新加坡影展 1999 美国旧金山国际电影节 1999 美国费城国际电影节 1999 美国西雅图国际电影节 1999 曼谷国际电影节 1999 日本福冈亚洲电影节 1999 美国纽约国际电影节 1999 美国芝加哥儿童国际电影节,观众票选年度佳片 1999 第一届台北电影节年度最佳影片奖 1999 芝加哥儿童电影节佳作 2003 英国艾斯特影展 2003 捷克兹林影展 2004 蒙古台湾影展 2004 台湾鬼魅影展台北电影节年度最佳影片 导演简介: 王小棣,1953年生于台北,美国德州三一大学戏剧硕士。1979年回台湾创办民心影视公司,1992年和黄黎明创办了民心剧场和稻田电影工作室。 幕后/花絮: 人人都有一颗童心的导演王小棣 记:你一直都是拍剧情片的,为什么会有兴趣制作一部动画电影? 王:我看到宫畸峻的动画很感动,特别是他的《魔女宅急便》,还有他之前的作品《再见萤火虫》,我觉得台湾因为传统与教育制度,令我们的想象力越来越窄,为什么我们没有好好的发挥我们的想象力。 记:《魔法阿妈》的故事有没有特别的意义? 王:我们的父母都是从旧社会来的,整天就跟你说我们以前怎样苦。但我们的孩子却是180度的不同,一屋都是玩具。你怎样帮两代沟通。上一代有他们的经历,有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包容。有他们对天地的看法。《魔法阿妈》的鬼阿妈是非常大度的,她有现代的一面,也有传统的一面。我们安排一个小朋友走进阿妈的世界,让他去发现阿妈的世界也不是那么古板的。 记:制作这部影片最困难的是什么? 王:好莱坞的动画片都是花几年时间,上亿元的制作,而我们因为拿了国片辅导金(1000万新台币),一定要在一年里完成,制作费也只有四千万台币,没有钱又要定时完成是很痛苦的。 记:这部影片在一些海外影展以至台北的影展都得到荣誉,你觉得评审为什么会喜欢这部片? 王:一些专业的动画家喜欢影片中的创意、幽默与想象力,他们也不介意你的影片的资金不足、品质没有好莱坞制作精良。在台北电影节得到首奖,我想评审是想得奖的影片能让观众欣赏。这部影片在美国上映的时候,有些ABC(美国出生的中国人),他们也很喜欢。 记:这部影片在台湾有人认同,是否台湾电影需要新的元素? 王:《魔法阿妈》能够在台北电影节拿到首奖的原因,我想是评审希望有一些不太严肃的电影。当你听到电影院里小朋友的笑声是很动人的。你会有很深刻的体会。每个人都是有童心的,但因为经济的压力、工作的关系,我们必须将童心收藏起来,但《魔法阿妈》令他们得到了释放,回忆起自己童年的点点滴滴

采纳哦

阅读全文

与台湾电影光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香港电影台词经典片段 浏览:866
国产电影我心依旧 浏览:67
史提夫旺达唱的迪士尼电影歌曲 浏览:208
英国电影恐怖 浏览:711
丁度的经典电影 浏览:218
跟你一起走是哪个电影插曲 浏览:695
学印式英语看什么电影 浏览:749
初级英语电影推荐 浏览:142
焦虑青春电影在线 浏览:979
如何把电影剪成素材 浏览:316
假面骑士哪些好看电影 浏览:807
中国老电影胶片战争损失 浏览:188
约翰卡尼曾经电影经典台词 浏览:862
盗墓笔记高清电影 浏览:918
韩国有哪些中国电影 浏览:26
好看的现代商业电影 浏览:985
穿红衣女人的法国电影 浏览:608
电影欧美美女下车杀人 浏览:103
十二星座故事传说电影 浏览:346
番茄电影在线观看完整高清 浏览: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