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心目中的侯孝贤电影三佳分别是哪三部
侯孝贤是台湾新电影运动(1982-1987)的代表人物之一,还有杨德昌、曾壮祥、万仁等。他们的作品有《光阴的故事》、《儿子的大玩偶》《小毕的故事》《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恋恋风尘》等。
台湾新电影运动兴起的原因有:
1、电影业的不景气,中影改组;
2、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影响;
3、新的电影观念(作者论、艺术电影)等美学标准的输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等;
4、新的人才的涌现(独立制品相对自由为侯孝贤、陈坤厚等本土人才的出现提供了机会,留学欧美的青年归来如万仁、杨德昌、柯一正)
5、台湾社会的转型:70年代末国民党权威统治的松动,台湾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之所以认为这是一部伟大的史诗般宏大的影片,是因为侯孝贤不再只是把创作投视于自身的记忆,而投向了整个民族国家的记忆,这是大师级导演的水准。就像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有《活着》、陈凯歌有《霸王别姬》、田壮壮有《蓝风筝》,这些同样都是把视线投向了社会的。
不再拘谨于小我,而是通过小我投射到整个社会。
一个导演能有这样的勇气,有这样的担当,能够直面国家民族的历史,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这部电影在题主所说的主流电影界评价最高的原因吧。
2. 杜笃之的介绍
杜笃之(TU Duun Chih),生于1955年,祖籍安徽芜湖,台湾台北人,电影录音师、剪辑师、配乐师。为台湾新电影运动几乎所有主将的电影录过音,是具有世界级水准的电影录音师;亲历并见证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台湾电影的起起落落,对台湾电影声音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 台湾新电影的介绍
指20世纪80年代台湾青年电影艺术家的电影革新运动,是台湾战后一代新的文化精神的形象体现。台湾新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运动,是从1982年8月四位台湾电影届新导演合作导演的影片《光阴的故事》开始的,其代表人物有杨德昌、侯孝贤、柯一正等。期间的代表作有《童年往事》、《恋恋风尘》、《冬冬的假期》等。
4. 求 影视制作简介
网络名片
[杜笃之]
杜笃之
杜笃之(TU Duun Chih),生于1955年,祖籍安徽芜湖,台湾台北人,电影录音师、剪辑师、配乐师。为台湾新电影运动几乎所有主将的电影录过音,是具有世界级水准的电影录音师;亲历并见证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台湾电影的起起落落,对台湾电影声音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起步与后期录音
目录
经历
得奖纪录
《悲情城市》与同期录音
技术的精进与国际的声誉
言论
作品
1. 录音
2. 剪辑
3. 音响设计
4. 混音
5. 音乐剪接
6. 配乐
奖项
1. 金马奖
2. 其他奖项
经历
得奖纪录
《悲情城市》与同期录音
技术的精进与国际的声誉
言论
作品
1. 录音
2. 剪辑
3. 音响设计
4. 混音
5. 音乐剪接
6. 配乐
奖项
1. 金马奖
2. 其他奖项
展开
[杜笃之]
杜笃之
编辑本段经历
1973年18岁的杜笃之参加中影电影技术训练班,学习录音工程技术,这是其职业生涯的开端。1981年,参加电影《1905年的冬天》的录音工作,1982年正式升任录音师,开始骑车收集各种声音。同年担任了《光阴的故事》的录音工作。杜笃之关于录音技术的观念受到了杨德昌的影响,他在杨德昌的介绍下观看了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为塔氏电影精湛的后期录音技术所折服。在1983年杨德昌的第一部电影长片《海滩的一天》中,杜笃之的后期录音技术达到很高的水准,表现出极高的拟真度,令杨德昌十分满意,也得到了同期香港导演徐克的称赞。在这个时期,杜笃之还为杨德昌的其他两部作品《青梅竹马》、《恐怖分子》录音,并为侯孝贤的《风柜来的人》、《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等电影录音。
1955年出生於台北。1973年参加中影的电影技术训练班,学习录音工程技术。1978年进入中影担任助理。1981年第一次为电影《1905年的冬天》录音。1982年正式升任录音师,担任《光阴的故事》的录音工作。其后多次与台湾新电影导演合作,许多重要的台湾新电影作品如《恐怖份子》(1986)、《悲情城市》(1989)、《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等片的录音工作皆出自其手。杜笃之对台湾录音工作之发展有显著且重要的贡献,
例如1988年他在《悲情城市》一片中首度采用同步录音,立下良好的典范;2001更以《千禧曼波》及《你那边几点》两片获得第五十四届坎城影展最佳技术奖。
杜笃之从早期接触录音工作开始即对当时电影配音的模式感到怀疑,时常有些新的想法却苦无实现的机会,直到后来与重视写实的新电影导演合
[杜笃之]
杜笃之
作,才逐渐让他得以发挥对声音的想法。「没有被察觉的声音就是最好的声音」,这是杜笃之时常告诉自己的一句话,他认为做再多的东西,如果无法让人相信,也是徒劳。
杜笃之以录音工作上的杰出表现及丰富的经验,至今已赢得了七座金马奖最佳录音奖,2001年并以《千禧曼波》及《你那边几点》获得第五十四届坎城影展高等技术大奖,2004年获颁第八届国家文艺奖。
录音作品包含1983《风柜来的人》、1983《油麻菜籽》、1992《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7《春光乍泄》、1997《蓝月》、2000《花样年华》、2000《一一》、2002《蓝色大门》、2003《不散》、2004《月光下,我记得》、2004《天边一朵云》、2004《翻滚吧!男孩》、2004《2046》、2006《黑眼圈》、2006《诡丝》、2006《姨妈的后现代生活》、2006《练习曲》、2007《刺青》、2007《最遥远的距离》等上百部作品。
编辑本段得奖纪录
◎1984 《小逃犯》第二十九届亚太影展最佳音效奖。
◎1985 《超级市民》第二十二届金马奖最佳录音。
◎1988 《怨女》第一届中时晚报电影奖商业映演类特别奖。
◎1992 《少年?,安啦!》第二十九届金马奖最佳录音。
◎1993 《戏梦人生》第三十届金马奖最佳录音。
◎1994 《戏梦人生》第一届珠海电影节最佳录音。
◎1995 《好男好女》第三十二届金马奖最佳录音。
◎2001 《千禧曼波》及《你那边几点》获第五十四届坎城影展「高等技术大奖」。
《千禧曼波》第三十八届金马奖「最佳音效」。
◎2004 获得第八届国家文艺奖。
◎2005 《微笑的鱼》获得第二十八届金穗奖最佳录音奖。
◎2006 《松鼠自杀事件》获得第四十三届金马奖最佳音效。(与郭礼杞、柯宜均共同获得)。
◎2007 《最遥远的距离》获得第四十四届金马奖最佳音效(与汤湘竹、郭礼杞共同获得)。
编辑本段《悲情城市》与同期录音
不过随着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发展,后期录音还是逐渐显示出其弊端,原因固然包括这种录音技术先天的缺陷,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新电影运动的导演喜欢用群众演员,这大大提高了对现场声音还原性的要求,如果使用配音员,那么配音员格式化的声音与语气同群众演员的口语化的言说方式会存在较大差异,这会导致片中人物情感的一定程度上的不真实,杜笃之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1986年,在侯孝贤的《恋恋风尘》中,杜笃之开始了现场录音的尝试,按照他本人的回忆,台湾电影史上的同期录音,就是从侯孝贤拍阿公李天禄的声音时开始的。
在侯孝贤的另一部拍摄于1989年的电影《悲情城市》中,杜笃之将录音室搬到现场,开创了台湾电影同期录音的时代。《悲情城市》是第一部完全采用同期录音方式进行的台湾电影,它的巨大成功与杜笃之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在《悲情城市》获得威尼斯金狮奖之后,侯孝贤一掷千金,购买价值100多万台币的全套录音设备赠与杜笃之,鼓励他继续进行录音工作。侯孝贤给杜笃之带来了一种人与人之间为了同一个事业而奋斗的精神,一种对功利心的鄙夷,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的信任、扶持,使杜笃之深受感动,它们逐渐内化为其日后为人处世的一个基本准则。
编辑本段技术的精进与国际的声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台湾电影逐渐衰落,电影市场萎靡不振,杜笃之的录音功力却是日益见长,他在1992年徐小明的《少年,安啦!》首度采用杜比立体声系统,这部电影连同侯孝贤导演于1993年的杰作《戏梦人生》和1995年的《好男好女》一起,为杜笃之在四年之内赢得三个金马奖最佳录音奖项。 2001年,杜笃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凭借《千禧曼波:蔷薇的名字》和《你那边几点》两部影片获得第54届戛纳电影节最佳技术奖,获得世界范围的肯定。 2004年, 南特三大洲国际影展以“向杜笃之致敬”为口号,举办“杜笃之回顾展”,以表彰他对世界电影录音技术的贡献。同年,他还获得台湾“国家”文艺奖的肯定,成为第一个获得文艺奖的台湾电影工作者。这一年,杜笃之还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声色盒子有限公司”,这标志着他的电影录音生涯开始迈入新的阶段。
编辑本段言论
杜笃之说
电影是这样的东西,所以你说,我是什么角色?有时是主角,有时是配角,但大部份时间是配角。而且台湾电影又不是专门真正玩声音的一个设计,但是声音你没弄好,就会扣分;你弄得好,它会加分,不是加在声音上,而是加在电影上,这是重点,你帮这个电影加分,而不是帮你自己加分,要努力的是这方面,不要强出头,我是比较这样看。
看电影时,我经常不看字幕,我的反应是去听声音、看动作、看嘴型。
我们运气很好,遇到台湾新电影崛起,导演们都支持这些观念及做法,因为他们也想要这个。
包括台湾新电影多是非职业演员,拍摄的氛围与气氛都是很自然的,要配音很不容易,同步录音就此发展出来。
我们是走交情的,走朋友的相处,这种方式比较中国,我们是用这套中国人的方式和人工作,这是侯导告诉我的。
为什么电影一定要看得懂,或一定要发挥市场效果?
说杜笃之
侯孝贤:他是半夜听到好声音也会拿个录音机去录的音痴。
杨德昌:杜笃之是个典型的浪漫的例子:喜爱一件事物,于是变得理想主义,花费许多时间投入,专注克服困难,从失败经验当中汲取有用的经验。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在喜爱的专业上已达世界顶尖。
朱天文:因为小杜,我才知道有所谓“空声”,我以为那是无声,但小杜叫它空声,空间的声音。譬如《悲情城市》,拍完之后补录音的部分如牢房难友们唱《幌马车之歌》,要有空声故不在录音室录,开拨到金瓜石矿区废置的福利站空屋去唱,四个人,侯孝贤、唐诺、朱天心,跟唯一会日文的我母亲,日文歌词用注音符号标识发音而录成。
小杜的声音资料库里什么都有。地铁的环境声在东京、巴黎、上海、台北,完全不同。到任何地方,他跟他训练出来的子弟们已是本能反应的必先收录当地的环境声,他赞叹这些声音是买不到的珍稀物。
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5. 与好莱坞相比,国内电影编剧产业是一个什么样的现状
提起编剧,每个对电影行业有点了解的人都会有个模糊的概念,但是又很难三言两语总结明白。
“在台湾,编剧其实也不是一个非常清晰明确的职务。我是影迷出身,年轻时,因为和杨德昌、侯孝贤那一批导演聊得来,他们在拍片过程中,有时会征求我的看法。后来在哥伦比亚公司工作时,经常也会被一些导演要求从顾问的角度来提意见。于是慢慢的就被挂上了监制的名头。”陈国富说。
远观好莱坞,有不少优秀导演在做监制,像我们熟悉的斯皮尔伯格、梅尔吉布森等,都有相当产量的监制作品。而在国内,虽然打上监制标签的作品越来越多,但总的说,能从事监制工作的人很少,优秀的监制更少。
他接着跟我们解释道,这是中国电影行业工业化程度低,分工不清晰的必然结果。
原因一:能做好导演已经很不容易,没办法同时在做好监制
因为中国电影工业水平的不成熟,以及更多时候是中层和基层从业者的不够专业,让导演需要投入过多的心血在每一件事务上亲力亲为。因此,在大多数电影中,导演都需要身兼数职,以至于自顾不暇。
6. 我认为的台湾电影十佳分别有哪些
台湾电影和音乐伴随着我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代,在纯真的心灵深处留下了很深的烙印。以至于当我涉足台湾的每一个角落,头脑中浮现的总是那些在岁月的流逝中逐渐模糊,又猛然清晰的熟悉镜头。带着深深的怀旧情结,梳理了一番几十年时光飞逝之后,仍然萦绕于心间的台湾电影,以缅怀将逝的青春,那些血气方刚的岁月。
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台湾电视剧,你们认同吗?
7. 在台湾新电影运动中被称作新电影真正的开山第一片是下列的哪部电影
《儿子的大玩偶》
改编自乡土作家黄春明的作品,和《光阴的故事》一样是集锦片,但该片批判和讽刺的力度更为辛辣,三段小人物各自的酸甜苦辣,更为直观地反映台湾底层人群的生活。该片颇具里程碑式的意义,被称作是新电影真正的“开山第一片”。自此后,新电影开始作为一个新的电影现象和潮流而存在。
http://ke..com/link?url=jqkbAHKww_PUSVna
8. 台湾新电影运动的特征
http://cache..com/c?m=&p=882a9443999f18fc57ea8c62525f&user=
这里有详细的
9. 电影《集结号》是有谁导演的此影片获得了什么奖项
冯小刚重回贺岁档,这次带来了《集结号》。此时中国电影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这一年进口好莱坞《变形金刚》国内票房的官方统计数字达到2.7亿人民币。现在不是电影没人看,而是在看谁的影片——国产影片的吸引力显然没有好莱坞影片的大,国产电影依然面临着为好莱坞培育了市场后,黯然退出舞台的尴尬。因此,中国电影应该是什么面貌依然和十年前一样,紧迫而模糊。
从《集结号》来说,这个未必是国内最好的战争电影,正如《甲方乙方》不是国内最好的喜剧电影,但是如果《集结号》能够像《甲方乙方》一样,为中国电影指明未来的道路,一样功莫大焉。
10. 儿子的大玩偶的幕后故事
出品于1983年的《儿子的大玩偶》,是根据台湾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黄春明的同名小说所改编,是由三个不同的小故事组成,分别是《儿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顶帽子》以及《苹果的滋味》。由候孝贤、曾壮祥和万仁各自执导其中的一段。影片是新电影开展以来最为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影片取材自台湾当局一直给予封杀的“乡土文学”,原著作本就已经处在了官方的禁忌边缘,而且官方向来防电影更甚于控制文字传播,“中影”拍摄这种电影,是承担了一定的风险的。影片在拍摄完毕送交新闻局审查之际,由万仁导演的那一段《苹果的滋味》则引发了一场风波,后来被称为“削苹果事件”。在那个尚未解严的时代,故事内容黑色而嘲讽,对社会的批判色彩较为浓重,这不符合台湾当局与新闻局对台湾电影的指导纲领(参考台湾电影对社会负面描写的禁令)。尤其是故事内容呈现台湾人民卑微、麻木的社会心态,则更令当局恼火,一度要求将《苹果的滋味》一段修改或删除。事件最终在联合报记者杨士琪的批评与呼吁下,《儿子的大玩偶》才最终能保持原貌出现。这次的削苹果事件,虽然只是一两镜头的删存之争,但却代表电影自由的重大胜利,并为尔后新电影创作奠定了强大的舆论基础。
侯孝贤确立台湾新电影的存在
上个世纪80年代,台湾的电影有几种流派:武侠片、社会奇情片、琼瑶式文艺片及军教片,内容流于俗套。于是一批新锐导演,包括侯孝贤、吴念真、刘家昌、小野等人开始推动“台湾新电影运动”,企图推翻旧电影的窠臼。继《光阴的故事》成功后,侯孝贤、曾壮祥、万仁也拍了一部三段式电影———《儿子的大玩偶》。该片以台湾社会开始转型的20世纪60年代为背景,三段不同的故事都呈现当时小人物的辛酸。《儿子的大玩偶》被认为是正式确立了“台湾新电影”一词的存在,它的写实风格为往后的新电影奠定了主题与方向。
原作:旨在唤起民族意识
台湾在历史上曾经先后被荷兰、西班牙、日本殖民者侵占,蒋介石统治集团在大陆失败后溃迁到台湾,又依靠美国、日本,使得台湾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极为复杂,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崇美崇日的思想,台湾一批作家认识到唤醒民族意识的重要性,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创作出一批批判美日等外国经济和文化对台湾支配性影响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影响较大的就包括黄春明的《儿子的大玩偶》。
《儿子的大玩偶》的摄制是由编剧吴念真提出来的,他的理由是准备参加亚太影展,题材当然要反映亚太国家和地区发展过程中深受先进强国的影响。影片基本保持了原作精神,选角平实,多采用实景拍摄,片中使用国语、台语、英语等语言,务求什么人说什么话,使本片的每一段都自然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内容和形式达到求真的统一,体现了新电影的纪实风格。
电影:由三段各自独立的故事组成
侯孝贤执导的《儿子的大玩偶》,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一个小镇上,青年坤树把自己打扮成小丑模样,走街串巷替戏院作广告招揽观众。回到家中,让儿子阿龙快乐是他最大的安慰。有一天,戏院老板叫他不必走街串巷,改用三轮车把电影广告散布到每个角落。他的儿子看惯了他的小丑形象,当坤树不再将自己打扮成小丑模样想要抱儿子时,儿子反而大哭起来。坤树为了使儿子高兴,只好又拿出白粉,把自己打扮成小丑的形象……
曾壮祥执导的《小琪的那顶帽子》,描述两个青年人为了养家糊口,到一个小乡镇推销一种他们自己也怀疑其安全性的日本快锅,其中一个推销员林再发在亲身示范用快锅炖猪蹄时,发生爆炸,意外丧生。而他怀孕的太太此时却因摔了一跤住院待产,打电话来要林再发去医院。
万仁执导的《苹果的滋味》,讲述一个从南部到北部工作的工人阿发被一辆美军的轿车撞倒而轧断了双腿,阿发的妻子阿桂和孩子第一次从贫民区搭着大型轿车去一栋全白色的教会医院探望阿发的伤势,肇事的格雷上校为了“道义上”的责任,口头允诺要把阿发的一个哑巴女儿接到美国去读书,同时还付了两万元给他们。这种情形引起来探病人的工头的羡慕,以为他是故意找一辆美国车撞上去的。一家人吃着外国教会医院看护给的苹果,觉得它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甜美可口……
影响:削苹果事件
虽然《儿子的大玩偶》中的“苹果的滋味”探讨台湾对美国的依存心理并不十分深刻,仍然引起了一场“削苹果的风波”。国民党文工会一些观念守旧的官员要求电检单位对影片中几个片段作出删剪,电检单位只好照办。这可以说是对当时所标榜的“电影创作自由”、“电影艺术创作独立性”的提法是一个极大的讽刺。这出电检删剪风波,使得导演万仁十分引人瞩目。而万仁一气之下,赋闲在家两年,几乎想放弃电影。联合报记者杨士琪在报纸上公开揭发并抨击此事,该文刊出后,舆论大哗,批判官方、中影与影评人协会之声不断,《儿子的大玩偶》终于才能保持原貌出现。
这次的削苹果事件,虽然只是一两个镜头的删存之争,但却代表电影自由的重大胜利,并为以后新电影创作奠定了舆论基础。同时,这次事件也使得代表过去“观众电影”影评角色的影评人协会、以及代表政治力量的文工会,明显落入下风。整个事件也被认为是失去地盘的旧陈述势力对新一代影评人的一次失败反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