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商业化是中国电影的推手还是杀手
万事都有利与弊!~商业化可以是电影拍的越来越精彩!~我认为商业化能推动电影事业走的更远
『贰』 当前中国电影产业是否存在过度商业化现象
2013年2月,我国影院的放映场次达200多万场,环比1月份基本持平;观影人次达5700多万,增长近1000万人次,增幅达19%;共产出票房21亿多元,大增近5亿元,增幅高达近30%。
前瞻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生产故事影片745部(含电影频道出品的数字电影92部),生产各类电影总量达893部;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170.73亿元,中国电影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电影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认为,2012年,我国3D数字放映、IMAX巨幕放映设备普及率进一步提升,其中中国巨幕数字放映系统开始投入商业运营,打破了美国IMAX格式的垄断;国产3D、巨幕电影的制作水平取得突破,12部国产3D影片登陆市场,《十二生肖》、《一九四二》、《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等尝试通过IMAX。报告分析认为,正是由于各种类型电影均发力,才使得我国电影市场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植入式广告运营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的数据显示,2002年中国电影实行产业化改革之初,全国票房只有9.2亿,仅仅10年的时间,2012年中国电影的年票房就超过了170亿,是2002年票房的18.5倍,平均年增长率达到33.90%,2013年只要保持20%左右的增幅,全年票房就将突破200亿大关,而这只是一个保守估计。相信随着我国电影市场的繁荣,电影植入式广告市场发展前景也将十分广阔。
『叁』 如何看待电影商业化
电影商业化切莫舍本求末杂言碎语
这是个资讯泛滥成灾却又是极度缺乏有效资讯的时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近些年来全球商业化思维,让更多的媒体及媒体人忘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有些媒体利用其影响力一味地靠揭露隐私或是极尽一切手段来搏得观众眼球以达到商业目的,虽赢得了商业利益,却制造了无数的垃圾资讯,有的甚至误导民众,对内贻害百姓,对外丑化民族。在商业利益面前,“凡事娱乐化”似乎成了传媒人生存发展的趋势。殊不知,这种凡事“娱乐化”做法取悦了一部分观众,但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教坏甚至“谋害”我们的下一代。
最近听闻《满城尽带黄金甲》落败奥斯卡的消息,有好多人发出叹息,觉得可惜,但在我看来此事见怪不怪,水平如此,落选奥斯卡自然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这表明,在中国电影面临大改革的时代,任何模仿甚至是照搬照抄好莱坞商业套路的路线都是错误的。所谓的一些“大导演”可以对观众蒙骗一时发点不义之财,但要一直成名搏利下去,肯定是行不通的。
一直以来,中国电影的商业化运作只停留在外在形式的表现上,舍本而求末,真正文化环境上的差异及其所造就的内在精神并没有表现出来。因此,这些年来中国所谓的商业大片真是乏善可陈,反倒是盲目模仿好莱坞模式的习气多了起来。同样想角逐奥斯卡但落选的还有与《黄金甲》命运相似的《夜晏》,这两部影片同样以西方人学中国太极时只看“花拳绣腿”而无视内在功力一样,“形”相近而“神”相远,可以一时靠铺陈大场面兼用明星来吸引观众的眼球,但终究却逃不脱评委的锐利眼神,也不可能成为口碑相传的好电影的。在中国目前电影商业化水平普遍低下的情况下尚可蒙骗一下观众,但在新一代奥斯卡的评委面前,终究逃脱不了落败的命运。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位长期久来往于中西之间的中国商人写的,内容说的是至今为止很多西方人还认为中国仍然如《红高粱》剧情中所描绘的野蛮和愚昧。事实上,即便是当时那个年代,也不像这部电影里所展示的情况那样。大家其实都很清楚,一般的西方人通常少有机会到中国走访,所以也只能从中国电影上了解中国,而他们最有机会看的,是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而张艺谋的电影他们看得最多。于是,在这些人的眼中,贫穷落后与愚昧就成了中国的代名词。
回顾一下张艺谋的发家历程,可以发现他的真正所好:从充斥“偷情”、“乱伦”等低俗情节令其声名远播的《红高粱》,到后来的《菊豆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等许多电影,都极度显示出张艺谋拙劣地“形式主义”手法。而《黄金甲》仍旧摆脱不了此类恶俗手法,“偷情”与“乱伦”不绝于“目”。除了这些,老谋子还能拍些什么?
20多年来,中国几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相当多的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却并未有多大变化。中国贫穷、落后、愚昧的形象充斥了他们的心里,极大的丑化中国及中国人的形象,而造成这种状况的恰恰是那些所谓的“大导演”。作为传播文化艺术及民族精神的电影人,肩上的责任是宣传教化人性中的真善美、唾弃假恶丑,但他们却并未如此。
如今,《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一部部电影出来了,制片方的确赚翻了天,但观众不知不觉中被忽悠。在最近《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影片中除了花里胡哨的浓墨重彩能够刺激到人的眼球之外,就是近乎“赤裸裸”的宫女胸脯。老谋子还将这部影片拿去角逐“奥斯卡”,结果可想而知。
在这个到处充斥着“赤裸裸”的铜臭气息的时代,即便是一堆文化垃圾,只要经过不负责任的商业炒作与不负责任媒体的胡吹瞎捧,都可以堂而皇之地穿上华丽外衣,来忽悠甚至是蒙骗观众。真希望那些所谓的“大导演”们能够多点良心,多点责任,不要只靠“拍脑袋”来拍电影,“要深入群众”,走出去的同时能够走回来,真正立足人性根本,传播真善美,才能不辱民族使命!
参考如下地址:
http://cool728.blog.163.com/blog/static/103759620070210470369/
『肆』 中国的电影为什么拍的越来越商业化和中国的经济有什么关系
分级都没有,类型片混乱,每年固定几个大片扫一片票房,投资大肯定就商业化啊,不然哪儿来钱。导演光研究怎么植入广告了能不商业吗,所谓的新生代导演没几个靠谱,拿电影当mv拍,不贴钱不错了。商业才有大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肯定需要一些快餐性的东西,现在文化消费需求是大,但是层次都不高,你能拿小众文艺片参加电影下乡活动吗,整体市场需要一些快,刺激,大众的东西。电影的商业和房地产,股市其实本质上没有不同,但我相信这都只是过程,就是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那个成熟的结果了。(纯属个人观点,一个字一个字在pad上敲下来的,也很片面,就参考一下吧)
『伍』 电影商业化的商业推广成风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赵宁宇在贺岁档研究中指出,为扩大宣传效应,片方经常有意识地泄漏或干脆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消息,如绯闻、争斗、事故、粗口、走光等。不幸的是,这些低俗的招数大多效果良好,为贺岁片票房的飙升贡献了奇特的力量。“贺岁片在宣传营销方面的进步,远远快于电影本身的进步。这使得贺岁片在营销方面,产生了过度宣传、过度包装的现象。”
相比之下,另一些业内人士却认为,目前中国电影营销做得还远不够。“我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早已成为历史,商业化运作是中国电影财富增长的必由之路。”据新影联副总经理高军介绍,中国电影的宣传经费比例跟好莱坞相比,还差得远呢。有影院经理就感慨,这次《让子弹飞》的营销绝对值得研究,竟然导致网上口碑一边倒。事实上,该片投入1.1亿元制作费,却投入5000万元做宣发,比例远远超过了总成本10%的通例。制片人马珂认为,要让至少两亿人知道这部电影,舍不得花钱根本不行。这部影片的投资比例基本上达到了好莱坞的水准。
作为后发性的中国商业电影,大规模商业化包装推广之风,肇始于2002年张艺谋的大片《英雄》。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研究员金燕的看法也颇具代表性:“原来我很反感大规模营销,当年对《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宣传炒作很反感,但现在觉得制片方怎么吆喝也不过分。你弄出一个商品来肯定会炒作,要不然也达不到好票房。可能观众会有恶心的反应,但还是一边烦一边看。”
这就是过度商业化吗
2010年贺岁档最为夺目的影片当属《让子弹飞》,但这部影片也充满了争议。一边是众多网友“交口”称赞,另一边却又引来一些观众的激烈批评。央视主播郭志坚指责该片充斥脏话、血腥场面和性暗示,属于少儿不宜。作家陆天明则撰文斥责道:“有人批评《让子弹飞》粗话连篇、色情。这真是非常滑稽的一件事。”清华大学教授肖鹰更声称,中国电影不缺少“血腥”,缺的是艺术。这类完全相反的论调,如今在电影界屡见不鲜。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更加尖锐地指出,中国电影不能以“文化贫血症”来迎合票房GDP。他以《让子弹飞》为例,猛烈批评该片把原著小说的历史背景掏空,把大悲剧改成一场匪与霸的“双雄会”,与原著相比,堪称“化神奇为腐朽”,影片所有的荒诞情节都脱离历史,“践踏原作,娱乐过度,丧失精神文化的社会功能,不敬畏历史和文化,只追求感官刺激,这就是过度商业化”。
究竟是过度商业化,还是在过度山寨化
《让子弹飞》中的“拳头加枕头”,《大笑江湖》的恶俗搞笑,在一些人看来,具备了当下国产电影内容商业化的典型特征。让观众感到不满足的是,一部电影看的时候挺乐,走出影院就忘了内容,甚至看了就后悔。“过去对娱乐的理解非常狭隘,认为拳头、裸露等低俗的镜头就受观众欢迎”,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接受采访时指出,今天的娱乐早已超出低俗的水平,而国产商业片为追求票房,娱乐观众的方式还是那么低级趣味,手法显得很幼稚。
尹鸿认为,中国电影与欧美电影相比,还处在市场化的初级阶段,在商业诉求上显得太浮躁、太急功近利。某些商业电影过度依赖明星资源,过度依赖商业炒作,过度依赖暴力情色,过度依赖插科打诨,难免出现叫座不叫好、养眼不养心、雅俗不共赏等负面现象。这也导致电影文化品质受到影响,被过度山寨化搞得不伦不类。
对于国产电影内容是否过于商业化,一些专家认为,其实还不够商业化,国产类型片还太少,看来看去就是冯小刚、陈凯歌、张艺谋等几个导演的作品。不仅如此,就类型本身而言,也还开发得很不够。在2010年所有上亿的影片中,占比例最高的还是动作片,或古装历史剧情片,2010年虽有《让子弹飞》、《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2》算是例外,但类型仍显得十分单调,中国电影市场暂时还谈不到产品多样性的问题。导演高群书认为,中国电影必须学习好莱坞模式,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
『陆』 中国电影什么时候开始商业化的
从90年代开始提倡电影商业化。
『柒』 中国电影商业化后为什么越拍越烂拜托了各位 谢谢
以前电影产业是国家养着的,所以导演会按照自己的风格演。如第5代更注重艺术性。现在是电影产业养着国家,成为为了国家赚钱的工具。所以电影就开始迎合观众,以商业价值为住。电影产业就跟国家养的小鸡一样现在小鸡长大了,国家对电影说“你以后给我下蛋吧”
『捌』 商业化电影的生产要素
商业化电影要有投资商,导演,演员,制片系统,宣传机构,炒作团体等。2010年岁末的中国影坛充满了喜庆狂欢的气氛。进入12月,票房急剧增长,全年票房破百亿元已成定局。但在票房高速增长的同时,关于中国电影是否过度商业化的争论也一浪高过一浪。眼下的电影市场,观众不难发现,一部电影尚未上映,前期宣传已狂轰滥炸,除去奢华的首映仪式、导演明星集束访谈之外,更不乏恶性营销、炒作的手段。一部电影放映之前,各大网络论坛、贴吧、微博中便有很多人大肆赞美这些作品,这些评论引诱观众走进影院,但看过之后却发现电影根本没有网上点评得那么好。这种恶性营销手段,也被观众认为是电影过度商业化操作的典型。相比之下,另一些业内人士却认为,目前中国电影营销做得还远不够。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更加尖锐地指出,中国电影不能以“文化贫血症”来迎合票房GDP。
『玖』 尽道当下中国电影缺少文化气质,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当下中国电影缺少文化气息的原因有三点。第一点,中国电影日趋商业化。第二点,中国电影市场的文艺片不亲民。第三点,相比拥有文化气质的电影,人们对于能够刺激感官的画面更加喜欢。
第三点原因,在中国的电影市场,观众更加愿意去欣赏对感官产生最大刺激的画面。放眼近几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备受人们欢迎的电影,要么就是,国外进口的商业科幻大片,要么就是国内自己以玄幻,赛车,战争等为题材的电影。这种电影会对人体的感官带来一定的刺激,相比于平平淡淡的文艺片,在影视作品中嵌入深层次文化的内容,观众在观影的时候得不到一种快感,自然就会被摒弃。
『拾』 如何评价巩俐所说的“中国电影越来越商业化,只看票房,越走越偏的观点
巩俐说的?原来她最近在思考这么深层次的问题(但愿用的是脑,而不是某个部位)。
来看看中国的一个小省份,台湾,最近一些年我们看到的一些所谓的文艺片,小成本,小制作,票房不高,观感那是杠杠的好。轻度商业化影响它成为好电影的事实了吗?所以中国电影,要想发展的更好似乎并不一定要靠重度商业化,还是那句话,要想抓住一个男人,先要抓住他的胃。电影市场的好坏,取决于观众想吃哪口。
中国电影未来的出路在于有那么一些人,目光深邃,看的够远,通过泡沫尘埃,把帆对准未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