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新中国第一大案》观后感
40年后的今天,将山、张子善重新曝光,不能不令人深思!
影片中正义和邪恶搏斗,光明和龌龊较量,感人至深,我几次情不自禁,泪洗满面。诸多感慨中有三点印象最深:
中国的老百姓真好
中国人民以勤劳刻苦著称于世。解放了的老百姓对解救他们跳出苦海的共产党感恩戴德,情深义重。共产党号令如山,老百姓群起响应。影片展示了河北地区一个挖河工程的情况:工地上的全体民工日夜兼程,挑灯夜战,人拉肩扛,热火朝天。粮食供应多次被扣留,十次就有七八次放空车回来,粮食发霉,缺斤短两经常发生,老百姓忍饥受饿但毫无怨言,勒着裤腰带继续干活。
他们体谅国家的难处,主动分担政府的困难。世界上哪有这样好的老百姓?
过去的干部真棒
过去的干部真棒 在人来人往的工地上,有谁分得清谁是平头百姓,谁是县委书记? 周大兴和工地上的民工一样,一样的忍饥受饿,一样的挑土抬筐,没有开小灶,没有吃偏饭......如果说县委书记和老百姓有什么不同,就是吃得比别人少,干的比别人多。别人挑两个筐,他挑四个筐。一年苦到头,盼到一顿饺子,别人吃掉了,他却让给了一位失明的老人。
他在饥饿中倒下去,他在人民心中立起来。工地上老少中青全体民工,长跪不起在周大兴的坟前,以最古老最传统的礼节,表达人民群众对党的好干部周大兴的怀念和崇敬的心情。镜头不是很多,但是像周大兴、林克俭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与人民同甘共苦的领导干部形像便耸立在观众心头。
做官做到周大兴、林克俭这个份上,才配做共产党的领导;如果我们有像周大兴、林克俭这样一大批党的好干部,又有什么可以难倒今天的中国人呢? 改革开放又有什么不成功的呢?
人们不无遗憾地说:现在这样的官不多!
党的纪律严明
党的纪律严明
攀登,很难,几十年东征西杀,用鲜血铸就了"人民功臣"的光环;堕落,很快,才一两年时间,就堕落成不顾人民死活的贪污变节分子,成为人民的罪人......
天津地委书记山、专员张子善犯了罪,一个严肃的问题提到全党、全国人民面前。能不能对在枪林弹雨中立过功劳的干部将功补过?能不能对这样的高级干部网开一面,手下留情? 党中央、毛主席严明党纪国法,不殉私情,将权倾一时、腐化堕落的山、张子善绳之以法,处于极刑,成为新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多得的反面教材,以示后人。
今日的山、张子善为数不少。他们贪赃枉法、目无法纪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他们侵吞国家财物、收受贿赂到丧心病狂的地步,中国的老百姓对此痛心疾首,义愤填膺!走出影院的观众七嘴八舌议论纷纷,都说不是看看电影、受受教育的时候了,而是要动真的,来硬的,杀一儆百,以正视听的时候了。
40年前的山、张子善杀得? 今天对那些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就杀不得?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建新最近指出:加强审判,严处大案要案,不管涉及到什么人,无论他职务多高,地位多显赫,就要坚决抓到底,查个水落石出,依法惩处。全国人民拭目以待: 倒要看看这些完全丧失了共产党人气味,肆虐人民心灵的人的可耻下场!
不知今天的大大小小的山、张子善抱着一种怎样的心情观看此片,是不是从山、张子善堕落的轨迹中依稀看到自己的影子,因此吓出一身冷汗,心灵有所震颤? 随着两声清脆的枪响,是不是唤起他们人格、良知与党性的觉醒?从此恶行有所收敛? 还是压根就没当回事,觉得不过隔靴挠痒, 吓唬吓唬胆小怕事的而已!
㈡ 一部反映我党法制的电影
是1992年上映的电影《新中国第一大案》,讲述的是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以及行署专员张子善贪污军用物资的事。
㈢ 讲述张青山、刘子善的电影叫什么
新中国第一大案
电影名:新中国第一大案导 演:高天红 编 剧:蓝夫 卢冰 肖畅 石玉新 主 演:李国华李永田杜源于小慧 上 映:1992年 地 区:中国大陆 类 型:剧情片 制作公司:长春电影制片厂[中国] 胶片长度: 10本 故事梗概 1950年夏,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副书记林克俭,行署专员张子善等地,县干部来到遭洪灾的地区视察灾情。机关干部赵子平建议用机关生产方面部分资金资金,来补贴伙食,并为刘青山,张子善设立特需费。 刘青山,林克俭等人来到治河工程,赵子平打来电话通知刘青山去天津住院治疗。刘到津后,住进了一栋豪华小洋楼。文仪建议让刘青山做买卖,办工厂,刘同意了。从此,刘青山只对做买卖和办工厂感兴趣。由于有刘青山做后盾,赵子平大肆挪用河工粮款,用变质的霉米做口粮发给河工。对此,林克俭多次警告无效。刘,张二人私欲膨胀,发展到挪用机场修建费,倒卖军用物资使国家蒙受10亿元的损失。林克俭向省委汇报了天津地委的问题。1951年11月,12月,张子善,刘青山被逮捕。1952年春节,林克俭来到保定监狱看望昔日的战友,当年的红军战士共产党员,现在却是堕落腐化分子,让林克俭感到十分痛心。 1952年2月10日,两声枪响结束了刘青山,张子善的一生,这枪声在全党,全国人民心中久久震荡。
㈣ 新中国第一大案电影好看吗
看自己的喜好了吧,应该不错
《新中国第一大案》是由高天红执导,李国华等人主演的一部剧情片。
影片讲述了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行署专员张子善倒卖军用物资使国家蒙受10亿元的损失的故事。
㈤ 第一大案的陈怀邦原型是谁
电影第一大案的历史原型为刘青山。
使影片中每一个细节都是对历史的真实还原,将历史性、现实性与艺术性完美的统一起来,在全党上下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反腐倡廉深入人心的时代背景下,《第一大案》的上映无疑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电影介绍:《第一大案》是以新中国反腐第一大案——刘青山、张子善案侦办始末为蓝本,讲述1951年,陈怀邦在反特行动中,挖出了地委书记刘青山的惊天秘密,昔日战斗英雄成为巨贪。
陈怀邦并没有因旧时情谊而放弃内心所追求的正义,而是选择了忠诚于党纪国法,忠诚于人民,终将其送上了人民审判台的故事。
电影《第一大案》将围绕反特专员陈怀邦(郑昊饰)与刘青山(郭广平饰)、张子善(邢岷山饰)、敌特“青盲”(贡米饰)斗智斗勇的故事展开。
人物:电影《第一大案》是以新中国反腐第一大案——刘青山、张子善案侦办始末为蓝本,由河南省纪委、河南省委宣传部联合摄制,郑州报业集团、河南郑大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由冯诗卉担任总制片 。
著名编剧邵钧林担任艺术总监,沈悦任导演,郭广平、郑昊、邢岷山、贡米、洪卫主演,斯琴高娃、陶玉玲、侯勇、曾黎、韩童生、王劲松、王正军、居文沛、邵峰等实力派演员加盟的院线电影巨作。该片于2015年10月17日于上海开机,11月21日于郑州杀青。
㈥ 毛主席下令枪毙刘青山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是电影《第一大案》,主要讲述了以新中国反腐第一大案——刘青山、张子善案侦办始末为蓝本,讲述1951年,陈怀邦在反特行动中,挖出了地委书记刘青山的惊天秘密,昔日战斗英雄成为巨贪,陈怀邦并没有因旧时情谊而放弃内心所追求的正义,而是选择了忠诚于党纪国法,忠诚于人民,终将其送上了人民审判台的故事!
㈦ 电影<新中国第一大案>下载地址
新中国第一大案(清晰版)
http://www.591620.cn/thread-33011-1-1.html
㈧ 李克才的故事
李克才,这个名字,对老一代人来说,也许永远都不会陌生。
他是一个穿越大半世纪历史烟云的传奇人物。他半生戎马,20岁从行唐参加革命,30岁已是冀东十五专署专员,后任天津专署副专员、专员,衡水地委副书记、沧州地区第一书记。直到1990年,他73岁,才从河北省顾委常委的位置上退下,离职休养。
他一生嫉恶如仇,有“廉洁癖”,眼里容不得一点给共产党抹黑的沙子,被誉为共和国反贪第一人。因他的揭发,建国后“天字第一号”——刘青山、张子善特大贪污腐化案大白于天下。90年代中期,因他的上书,原河北省高级法院院长平义杰贪图生活享受,受到中共中央的严肃查处。
他是一个严于律己的真正的共产党员。生前,他兢兢业业为革命,从没为自己的子女谋过什么“前程”,他去世的时候,子女中最大的“官儿”是科长。他死后,留给家人的只是一个一贫如洗的家。因为生性耿直,他曾得罪过不少人。但就像恩格斯悼念他的亲密战友马克思时所说的一样,在他得罪的人中,没有一个是他的私敌。
死如秋叶之静美
2001年6月30日下午3时,天津胸科医院,一位老人永远闭上了他如炬的双眸,走完了他84年生命的历程。在解放前的一次战斗中,敌人的一颗子弹击中了他,他右肺中弹。1956年,就是在这家胸科医院,他做了右肺中叶摘除手术,那颗罪恶的子弹才被取出。这一次,夺去他生命的直接原因,仍是那可恶的老病灶。医生的死亡诊断是,肺不张导致窒息。
这位老人就是李克才。
他是4月27日从沧州市第一医院转院到天津胸科医院的。
两个多月时间,天津有关专家多次会诊,我省及沧州市的领导多次看望,请求院方不惜代价进行抢救。但这一切都没能阻止老人离去的脚步。
悄无声息的,他走了,死如秋叶之静美。
但他生前的“绚烂”与传奇,却令人万分景仰。
老人的主治医生是位姓李的青年专家,曾在沧州市的黄骅挂职锻炼过,曾无数次听过当地干部、群众讲到李克才的故事,讲到李克才如何两袖清风,如何与贪污腐化官员作斗争。那时,他觉得能见到这样的老人一面都很荣幸。当老人转院来到眼前时,他主动承担主治工作。
他对别人说,当写下“李克才”三个字,他手都在颤,心里抑制不住对这位英雄般人物的尊重与感动。老人走后,当载着他的车辆缓缓从医院出发,医院的医生、护士都眼噙泪水,自动肃立道旁,默默送行。
李克才的灵棚就临时搭在老人在沧州生活了20多年的普通小院里。数百人闻讯赶来为老人送行。有他的故交旧识,有他的部下、同事。还有从市里县里来的大大小小的领导。
泪洒灵前,唤不回老人往日的音容笑貌;一纸祭奠,都是一段抹不去的深情回忆。
地委大院的一个锅炉工来了,60多岁,早已退休,进来就跪在灵前,呜呜直哭,什么也不说。
老人的家属上街买菜,连卖菜的都向老人致哀。其实,李克才的名字他们只听说过,他们根本都不认识老人。
当地组织在“李克才同志生平”中写有这样的话:“李克才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党员、好领导,失去了一位良师和诤友。”
人们从不吝啬在一个人死后给他过分的恭维,在某些人那里,这也许是几句被用滥了的悼词,但用在李克才同志身上,每个字都显得是那么中肯,那么真诚。
他捅出了惊天大案
回忆李克才,必须从建国初刘青山、张子善特大贪污案说起。
1952年2月10日,农历正月十五,古城保定东关大校场,两声枪响震惊全国。原天津地区地委书记刘青山、专员张子善因巨额贪污罪,经毛泽东主席亲自批示,在河北省省会保定被人民法院依法处决。
这是一段已尘封了半个世纪的历史,然而对李克才老人来说,记忆却是刻骨铭心的清晰。
人们也许还记得,90年代初,由蓝夫、鲁斌等人编剧、高天红导演的《新中国第一大案》在全国上映。剧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叫林克俭,带着战友的嘱托,为了挽救刘青山和张子善,在多次苦口婆心劝说无效之后,毅然向上级领导举报了他们的贪污行为。
李克才就是剧中林克俭的原型。
1989年在沧州市李克才的家里,《共产党员》杂志记者、现任河北有线电视台副台长鲁斌就刘青山、张子善案采访了这位英雄般的人物。
李克才,1917年3月出生于河北省行唐县两岭口村。1937年参加革命,同年入党,历任行唐县一区区委组织干事、组织委员,六区区委书记、四区区长;1945年2月任迁滦丰联合县长,后任丰润县县长;1947年12月任冀东十五专区专员,1949年8月任天津专署副专员,和当时任天津地委书记、专员的刘张二人在一起工作。
据他本人回忆,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且抗美援朝刚开始,年轻的共和国国民经济十分困难,全国很多人还饿着肚子。
但在我们党内,一种居功自傲贪图享受,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苗头正在抬头。当时天津地委、专署在津西30里的杨柳青镇,下辖11县3镇,人口400多万。1950年,地处九河下梢的天津专区暴雨成灾,使刚刚翻身解放的广大农民的生活又处于极为困难的境地。
刘青山、张子善就是在这种情形下不顾灾民苦难,大搞腐败的。
1950年秋至1951年春,河北省政府决定以工代赈,治理天津专区内的河流。以工代赈是指民工出工,国家以适当粮款补贴代替救济。可刘青山、张子善却把这当成了捞钱的机会。他们利用抬高粮油供应价格、就地拨粮虚报运费、以次充好等手段,大肆苛剥政府的救灾粮款,调拨霉坏的玉米20万斤,以至造成静海、宝坻等地数十名民工病亡。
除此之外,这二人还盗用“飞机场占地赔款”及国库粮,违法动支水利专款、骗贷银行贷款,挪用灾民造船款、勾结奸商、公行贿赂、投机倒把、牟取暴利,对公有资产,随意调拨侵吞。
刘张二人相互勾结,狼狈为奸。刘青山无耻地说,“我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天津的具体化!”于是在天津专区,又出现了一个所谓“刘青山思想”。另有无耻之徒在“七·一”纪念大会上向张子善高呼:“在英明领袖张专员领导下前进!”刘青山有句口头禅说,“革命胜利了,老子该享受享受了!”
二人在大搞特权的同时,大搞腐败行为。刘青山长期住在天津马场道的一座宫殿般的别墅里,吸毒、嫖妓,在广大灾民忍饥挨饿的困难时期,每天出入酒楼饭店、舞厅戏院,锦衣玉食。就是在国民经济那么困难的情况下,他动用3亿6千万元(旧人民币),从香港进口了两辆最新式样的美国高级轿车。
至于张子善,仅从其公款“参观”妓院、每月吸高级香烟八至十条,擅自动用地方粮款9亿元(旧人民币)买汽车5辆来看,比刘青山毫不逊色。
刘、张二人的这种错误行为,既非一时,引起了当地许多干部群众的强烈不满。
在多次规劝不果的情况下,李克才冒着被诬陷反党的危险,勇敢地站了出来。
1951年11月,中共河北省委召开第三次党代会,在小组讨论会上,李克才揭发了刘张二人一意孤行背叛人民的错误事实。后来事情的发展,就像电影里演的一样的,刘青山、张子善被推上了历史的审判台。
两个共产党的高级干部,两个为建立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的高级干部,因贪污腐败被处决,这在我们新生的共和国历史上,尚属首次,也是我们党建国之初反腐败的第一大案。在新中国的反腐史上,李克才写下浓重的一笔。
刘青山、张子善事件之后,党和人民给了李克才高度评价,但也有人背后说他是因为工作不合、私人恩怨才做出如此惊天之举。对此,熟悉李克才的人都为他抱不平。因为李克才清正廉洁的一生,就足以说明。
公者千古,私者一时
李克才相信百姓心中那杆秤最公平。他又举报了平义杰1995年5月,原河北省委委员、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平义杰落马。
由于平义杰位高权重,这一事件影响全国。
让人敬佩的是,在这一起反腐事件中,年已老迈的李克才又一次挺身而出!
1991年12月平义杰出任河北省沧州地委书记时,地委就已为他配备了一辆新购置的“尼桑”轿车,但他不满足,在沧州地区财政相当困难的情况下,于次年9月从北京某单位租用了一辆“奔驰”轿车供自己使用,租期3年,租金36万元。
1993年5月,平义杰调任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他又将这辆“奔驰”轿车带走,而且不顾省法院经费紧张的情况,让法院付给了沧州地区24万元转租费。此外,平义杰在沧州地委工作期间,还让地委办公室为其“租用”了家具28件,彩色电视机2台,电暖器2台,以及被子、毛毯、窗帘等日用品,并安装了1台空调器。“租用”期间,租金分文未付。调离沧州时,他还带走了2台彩电、1张席梦思床、7件家具、2台电暖器以及被子、窗帘、毛毯等,仅作价3065元(在组织调查期间,又补交了1800元)。
平义杰的这些行为让沧州的一些知情的干部群众很看不惯,,特别是一些老同志对这种领导干部搞特殊、追求享受的行为很愤怒,他们说,这种事情发展下去,就是新的刘青山、张子善。
出于一个老共产党员对党的无限热爱和忠诚,在老迈之年,他再一次举起愤怒的笔。
他向中央写下一封举报信,在信的结尾,他用激动的手,庄严地签上自己的名字:李克才。
中共中央纪委在河北省委、省纪委的协助下,于1995年5月严肃查处了原河北省委委员、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平义杰为追逐个人享受,用公款长期租用高级轿车和无偿使用公物的错误。
经中央纪委研究并报中共中央批准,决定给予平义杰撤销党内职务处分。全国人大常委会也批准撤销其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职务。
斯人长已矣儿女共沾襟
李克才去了,除了一身正气和廉洁的品格,并没有给他的5个子女留下多少“福荫”。
李克才耿直倔强,从没想过为子女谋什么前程。他对自己的五个孩子要求极严,经常对他们说,“好好学习,将来靠个人的本事为国家做事,甭指望我帮你们。”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李克才有3个儿子2个女儿,但没有一个仰仗他的福荫在政治上有个“发展”。到目前,他们兄妹5人里最大的“官”是老大李春耕,52岁,是沧州市公安局通信处长,科级。
老二李夏青小大哥两岁,现在秦皇岛,和朋友一起做生意。
老三李秋风,在沧州市商业银行上班,只是一名看金库的保安人员,他的妻子,因工厂没活儿,长休在家,一个月开支就100多块钱。
老四李霞,是李克才的大女儿,靠个人努力在美国攻读博士。
最小的女儿李虹在沧州市人民银行上班,普通职工。
李克才一生对农村怀有特殊的感情。据他的子女们回忆,老人早年最大的理想是为河北省的老百姓每人每年搞到450斤粮食。他是给地主扛长活出身,穷怕了,自然懂得粮食的重要。所以,在给儿子起名字的时候,也少不了春种秋收的季节变换。
在沧州,随便问问谁,就有人告诉你,李克才的几个子女都“安排”得不算太好,就因为老爷子根本不过问这事。
开始,几个子女对此多少也有些抱怨。老二李夏青说,看着从小一个院里玩耍的子弟个个都沾父母的光混得像模像样,自己心里也酸酸的,但老爷子一贯就是这脾气,时间久摸透了,渐渐也理解了。至今,他还记得20多年前的一个小“插曲”。老爷子当时在衡水当副专员,他去探望。按说,把他安排在招待所里,并不算过分,但老爷子执意在自己办公室另支一张床让他住下,也不给组织添一点麻烦。
老大李春耕告诉记者,他在公安局工作,局领导有时来家看望老人,老人从不主动提儿子的事,提到了,说的也都是“严格要求,该管就管,该批就批”之类的话。
李春耕说,他父亲当沧州地区地委书记,后又任省顾委常委,享受副省级待遇,但家里基本沾不到什么便宜。比如用个车,要想通过老爷子是不可能的。
接受采访时,李克才的几个子女反复强调,虽然老爷子没给子女太多的关照,但李春耕兄妹几个仍能感受到老爷子的“福荫”,特别是在沧州市工作的李春耕兄妹三个,调动、安排工作,一说是李克才的子女,各级领导无不照顾。老爷子一生以身作则,光明磊落,在当地,提起他的大名,许多人都充满敬意。但要让老爷子自己替子女说句话,比登天还难。
记者到沧州市委老干部科采访,一位姓邢的科长正忙,他没时间多说,只给记者举了两个小例子。他说,一件是李克才的一个儿媳,曾在市委附近卖过馄饨。他说,以老人的名望和地位,给市里有关部门打个招呼,安排一个人工作问题不会太大。就算他不亲自提,给他们老干部科说说,老干部科反映上去,问题也能有个眉目,但老人决不为个人家的私利开一次口,破一回例。老人的话似乎很不通情但又非常达理:现在全国下岗的多了,都能通过照顾解决吗?别人能过,咱就能过。
另一件事是李克才离休时,组织上为他配备了一辆专车。李克才说,不能这样,我不用,老干部们都可以用。于是,他本人的专车就成了老干部们的公车了。司机跑医院找医生全熟,给其他老干部们带来极大的方便。“坐车的都念李克才的好,这就是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觉悟与境界!”和李克才相处了十几年,邢科长深有感触。最清贫,也最富有沧州市地委家属院36排。一栋普通的平房,一个极简单的小院,这就是李克才老人生前的家。
走进这个家,很多人都会惊讶,一个从1937年就参加革命,1946年就是地区行署专员的副省级老干部的家怎么会这样朴素,朴素得近于简陋。
七八平方米的小客厅,仅能容纳几张沙发。地面还是20几年前住进来时的水泥地面,沙发样式很陈旧,面上已有很多洗不掉的污渍。茶几上放几把暖壶,不到10块钱一把的那种塑料壶。靠窗的角落,摆着一台电视机,老式的17寸电视。
里面两间就是李克才和他老伴李冰老人的卧室,条件也极其简单。
李冰老人今年77岁,是省供销社的离休干部,她说,沧州市领导非常关心他们,为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给他们分配了新房,但他们老两口已习惯于这样俭朴的生活。
老二李夏青告诉记者,他们作子女的看到革命一辈子的老两口如此俭朴,心里过意不去。他说,他的一个朋友从秦皇岛到沧州出差,顺便去看看老人,回去就埋怨他做儿子的太不够意思了。李夏青说,朋友不了解老人,老人始终认为自己就是老百姓,普通的百姓啥样,他们就啥样,没必要搞特殊化。所以子女试图帮他们换换家具装修一下屋子什么的,老两口全不领情。他们觉得,这样的生活就很幸福。
老人的女儿李霞,1986年去美国读书,现在美国一所大学当公共管理学教授。对父亲清廉质朴的一生,李霞有更刻骨的感受与欣慰。她的丈夫是个美国人,1994年她带丈夫回国探亲。在沧州她父母家里,这个美国人看到了一个中国高干家庭的生活水平,惊诧不已。他在中国经常去别人家做客,去给人讲课,在各种场合都应付过,对当时中国的国情基本了解。他无论如何不敢相信,他中国“高干”的岳父家是如此寒酸。连普通市民的条件都达不到。来中国前,他听了太多的有关中国一些官员的贪污腐化的故事,但他知道他的岳父是百分之百的廉洁、正直。这位洋女婿对自己的岳父充满敬意。
不久前,李霞在美国的大学开设有关中国问题的讲座,谈到中国官员在百姓中的形象问题,她以切身的体会提起了她的父亲,提到她的父亲刚直不阿义无返顾同腐败做坚决斗争的一生,谈到她的父亲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一生,她说,中国是存在腐败的问题,但坚持正义清廉的干部还大有人在。她讲完,所有在场的人都为她鼓掌,为她有这么值得骄傲的父亲鼓掌。那一时刻,李霞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自豪与欣慰。
一个人,一生做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已经很难了,然而,更难的是,一个人终生坚持一种操守,贫贱不移富贵不屈。
据他的几个子女说,老人生前从不愿提自己过去的功绩,却经常给子女讲过去党员、干部大公无私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他说,解放初,天津地委设在杨柳青小镇,那时候,多数机关干部没带家属,吃住在食堂,尽管很艰苦,可没有一个叫苦的。所有机关干部,穿的都是自己染的灰布衣服,平常下乡机关没车,有时去远处一个县,一走就是几百里好几天。那时,刚实行工资制,尽管大家工资都不高,但许多同志还是从平日生活中尽量多节省点钱,来支援抗美援朝和国家经济建设。平时连一个信封、一张信纸,也不沾公家便宜,公私分明。李克才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也同样严格要求子女。
李克才一生确实没留下什么财富,但他一生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的高尚品格,正是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本色。他的一生是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勇于同腐败现象作斗争光明磊落的一生,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与浩然正气。他一生追求真理率先垂范的高风亮节,他一生淡泊名利艰苦朴素生活作风,都是他留给后人无尽的精神财富。
一个人到底有多少钱才算富有,缺多少钱才算贫穷?美国人哈里·克罗斯比说得好,“一个人有多少财富应根据他所不需要的东西来估计。”物质上追求得越少,哪怕每天粗茶淡饭,出无车,居陋室,他内心也可能非常富有。因为和那些身家亿万仍贪污腐化无止境的败类相比,他不需要的东西太多太多。
正因他一生清贫,李克才的名字才在沧州百姓那里口口相传;
也正因他终身“富有”,李克才这位真正的共产党员将活在人民心间。
㈨ 第一大案为什么不能看
应该是有的视频播放器没有版权,换一个就行。
《第一大案》是一部由导演沈悦执导、编剧谈锐操刀的反贪电影。影片故事改编自新中国第一贪腐大案——刘青山、张子善案,有知名演员郑昊、邢岷山、贡米、洪卫、王正军等领衔主演,主要讲述了反特专员陈怀邦(郑昊饰)与敌特“青盲”(贡米饰)、刘青山(郭广平饰)刘子善(邢岷山饰)斗智斗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