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你是如何看待《流浪地球》这部电影
关注度很高前两年,说是要把刘慈欣的《三体》搬到大荧幕上,当时消息公布时受到关注度很高,话题性十足,大家期望着真正国产科幻电影终于来了。说是由游族出品冯绍峰、张静初、吴刚、唐嫣等主演,单部投资2个亿,至少这个资金投入在当时是噱头十足。然而大家也看到了最终不了了之。这次同样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流浪地球》上映,其中吐槽的也不乏一些对当时《三体》电影失望的人,还有一些人认为我们目前的水平来说想拍成功科幻片很难,相对来说国内科幻电影成功的例子比较少,毕竟不能和国外的成熟的电影工业相比,国外的可能拿到的钱往特效上砸,不像国内把钱往明星上砸,想想都没剩几个钱做特效,最后的渣特效出来观众也不买账。
至于势必会面对的吐槽问题,这个是一定的,一部硬核科幻电影,基本没有什么男女情爱搞笑情节,拿来当消遣来看肯定会让一大批观众感到无聊。不过我觉得作为同为80后看着科幻世界,看着世界著名科幻电影成长起来的这一批朋友,一定会像我一样,对这部作品充满着期望,希望中国科幻电影,从此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广阔天地。
② 推荐几部从心理学角度看,非常经典的电影
随着生活的进步,我们开始注重心理的修养,很多人开始注意起有关于心理的影片,下面的这几部都是经典哦。
希区柯克为电影大师名副其实,用梦的精神分析理论来支撑整个故事。结构严谨而坚实,结局令人惊叹。当然,这部电影不会让你失望的。”强烈推荐的一部。
还有迷魂记,希区柯克这部首映于1960年的电影,为以后所有这个类型电影的树立了标杆。一系列后来的精神病题材的电影都有借鉴,相当简练与震撼。
③ 从艺术学角度看电影和电视有什么不同
画面图像层面 电影与电视的差异,在于技术层面上不仅仅是一个用胶片,一个用录像带的不同,也不仅是胶片一次性使用,而录像带可以反复去拍的差别。胶片和录像带在技术上的差异,常常会影响到艺术形式与风格上的不同,如胶片那种颗粒的细腻性、对色彩的还原度、声音的高保真,以及画面的巨大,都使得电影在对现实世界的还原与重构上具有了极大的幻真性。但是相反的,电视录像带的颗粒就要粗糙得多,所以其无论是在色彩的还原度上,还是在声音的保真方面,都远远不如电影。而电视画面的缩小,严重地影响到了其视觉冲击力。
现实层面;电影和人们的现实生活是一种疏离的关系,而电视和现实生活有一种亲和力。在电影院完全是一个封闭的空间,灯光全部暗了,在黑暗中通过一块银幕观看,因此对于观众而言,电影有一种疏离化的艺术效果,在观看电影的时候电影院把每个观众从现实生活中拉出来,然后和现实生活产生一定的距离。而电视恰恰相反,电视是摆在家里客厅、卧室或其他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看,而且在看的过程中可以干各种事,电视讲求的实效性,报导的新闻就是你现实生活中时时处处所发生的事情,所以电视和现实生活有一种亲和作用,,电视成为了人们现实生活的有机组成某种意义部分
意识形态层面 但电视对意识形态的依赖性就非常大,电影具有相对创作的自由空间,具有相当大的自由,比如说被称作纪录片之父的英国人格里尔逊所处的时代,当时所有拍摄电影的机构都是政府设立的,拍电影的资金也是政府投资的,他在拍电影的时候有相
当的自由度,因为是电影,因此它和意识形态的关系相对远一些,但是电视就不可以,电视一经诞生,就与政府的意识形态方面的政治和官方结合得很紧密的,特别是在战争年代,这种控制会变得更加严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众传媒和政府的操作在控制新闻传播和形象构建方面被赋予了多种角色。……
题材内容层面: 电影在选材上可以说无所不包,特别是一些另类的题材,比如吸毒、滥交、暴力、色情、虐待、恐怖、凶杀等,都可以成为电影的重要题材。尽管电影在不同的政治体制与不同的意识形态下,有着严格的题材限制,甚至在许多国家还对其进行了严格的分级制度,然而相对于电视而言,电影在题材内容上的限制要少得多。
画面图像层面 麦克卢汉认为,电影是一种清晰度比较高的“热媒介”,而电视则是一种清晰度比较低的“冷媒介”,“为了对比电视图像和电影镜头,许多导演把电视图像称为‘低清晰度’,意思是说它提供的信息很少、信息度很低,很像是漫画一样。一个电视特写所提供的信息,只相当于电影一个长焦距镜头所提供信息的一小部 分。如果说电影侧重于全景式的、大场面的,那么电视则侧重于近景式和特写这种形式,电视镜头的特点是擅长表现近景和特写,特别是善于表现人物面部的丰富表情或内心复杂感受。电影相比,电视展
示的视觉效果比较零碎。
审美心理层面 从人类的社会心理层面看,电影是对人类窥视心理的满足与自虐倾向的宣泄。 电视以实现对人们信息需求的满足为其首要目的,因此与电影的满足于人们“窥视”的心理需求不同,电视首先以满足人们消费的现实需要为目的,所以如果说电影的主要功能是“造梦”,那么电视的主要功能则是“解梦”。
最后自己来个总结,电影是八大艺术之一,而电视是很俗套的。
④ 如何从导演的视角看一部电影
今天就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如何从导演的视角看一部电影?这里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导演是一部电影的主导者,如何能从导演的视角看一部电影呢?
01
在我看来一个顶级优秀的导演相比于次一点的导演(并不是说后一种导演就是一个不合格的烂导演,相反绝大多数异常优秀的导演都是后一种)的很大不同一点是,如何从他们的内在视角来看待他们的电影: 前一种导演一直在影像中表达着自己对这个世界,对生活的看法,他们不管讲什么样的故事,都是在试图通过故事性来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一种看法或是一种哲学的理解,你用心看,会发现他们在电影中一直在表达着自己内心的中心思想,这一点不会改变,你看完他们的一部电影,会发现整部电影都在为他们个人的这个中心思想服务,他们更倾向于表达自己那几乎未曾被外部世界所影响和改变的内心。这类型的导演几乎所有电影都在试图用电影表达导演自己的内心,电影本身跟他(她)本人有着莫大的关系。 后一种导演则更倾向于如何更优秀的讲好一个故事,他们利用自己对影像的直觉或天分,把视听语言各方面都能做到最优秀的状态,用来推动一个故事整体的发展,从而讲好一个故事,让大众更多更好更普遍的理解这部电影,所有视听语言都是为他正在拍的那一部电影所服务。这类型的导演几乎所有电影都在用自己最优秀的视听语言来表达自己所正在拍的那部电影,而电影本身跟他(她)本人的关系并不很大。 简单讲,前一种导演中心思想始终更加感性,后一种导演中心思想相比较则始终更加理性。 电影被称为最接近大众的艺术,导演也是艺术家,所以我个人是更倾向于喜爱前一种导演。 当然,无可置疑,这两种导演都能够拍出让我们大家欣喜异常的优秀电影。
02
首先,我们把导演和普通观众想象成两个姜饼人。
姜饼人1
姜饼人2
上边的一个是姜饼人1,我们把它们叫做普通观众。(非电影从业者)
下边的一个姜饼人2,指代导演。(也可以是任何电影从业者)
我们可以明显发现,他们都是人。只是右边的姜饼人2胖一些,可以理解为他们看的电影多一些。
但毫无疑问,对于一部新的电影,无论是胖胖的姜饼人还是瘦瘦的姜饼人,其起点和观点都是一样的都是一样的。
我们再把时间当成蛋糕切一切,很简单,切成两块。即“第一次看电影”和“第n次看电影(n>1)”
好了,万事俱备,接下来我们开始奇妙之旅,一探究竟。
Chapter1
以《让子弹飞》 “白马拉火车”这个镜头为例:
当电影开始时,姜饼人1和2舒适地坐在位子上,他们已经进入了故事。
然后他们同时看到了这个镜头,此时他们都已经融入到了故事里,他们脑子中的想法是一样的:卧槽,好酷炫,用白色的马拉黑色的火车。咦,车上是不是坐着什么重要的人物呢?
看到这个我想大家已经明白了:导演也是观众,所以导演在第一次看电影时和观众是一模一样的!他们都在看故事,融入故事,此时导演是不会想什么与众不同的深奥的东西的,除非他没再认真看电影。
事后,
姜饼人1:“嘿,老王,我今天看了一场超棒的电影,故事也超棒,人物也超棒。你有空也去看看呗”。然后,他就慢慢地把这部电影忘记了。因为影院明天,后天,大大后天,都有不一样的电影,他都想去看。顶多就是:若干年后,有人问起他,嘿,你看过《让子弹飞》吗,他说:对对对,我看过,看过!
而这时,姜饼人2连忙拿出本子,他想,这个故事这么棒,我得把里面的创意记下来。于是,这个故事,就成为了姜饼人2脑中图书馆里的一本书,它可以随时取用了。
这是导演看电影的视角之一。
继续走。
03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现在修养比较高的导演在成为导演之前研究的都是别的专业,但最后还是能够成为好导演。如昆汀塔伦蒂诺以前是印象租赁店老板,王家卫大学学的是理工学院平面设计,北野武最初是相声演员,卡梅隆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与物理学………
就是因为他们都有一种共同的视角—--------将生活幻化成为心中无尽盘旋着的小故事,并惊呼着“生活多么有趣”,同时将脑中所有学到的知识都融会贯通起来。
04
导演要做的就是要找到好的渠道去表达他想要说的东西 观众没有注意到 那说明导演在表达上没有成功 尽管在设计上花了很多心思 然后镜头闪太快 观众没看到 还是枉然 当然有的镜头 放太长 也会显得不自然 感觉是刻意为之 要做当刚好 不容易哦
05
答得很有新意,但似乎并不是题主想要的答案。
《认识电影.路易斯·贾内梯.插图第11版》
《故事》
《电影的戏剧艺术》
关于电影的理论知识书籍浩如烟海,在我看过的几本中,这三本当属上乘。看完之后应该多少会理解一点所谓的“导演般的专业角度”。
⑤ 在看电影时,坐在任何角度都能看到荧幕上的画面,这是为什么呢
银幕是凹凸不平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银幕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进入不同方向的人的眼睛,不同方向的人们都能看到.因此光在银幕上发生漫反射。
最重要的是要紧靠走廊,走向自由,不影响他人,也不脆弱。万一发生紧急情况,可以很快离开.这当然是战备,但总司令必须立即发现。所以我们建议大家以后看电影,最好选择离消防通道更近的地方。最后,他们并不急于去看电影(面容严肃)。这样,如果我受到零食和耳语的影响,那就好多了。所以选择座位避开座位,选择中间的座位,最好在后面。
电影院属于文化部门是有例外的。如果电影院接到新影片抵达的通知,就必须为当地主要人士预留部分门票。售票员一般多借一点,以免让大量的人不够,特别是在大人物中看电影时,我更喜欢坐在中间,靠在前面的点上,这样在看影的时候会更舒服。坐得太近了,因为屏幕很大,很难看到整个屏幕。颈部在一部电影中估计断了,而且会晃动眼睛,疼得看不清所有的画面,也无法进入电影情节。特别是大型战斗人员坐在前排,估计头晕目眩。
⑥ 电影专业从业者都是从哪些角度看电影的
我个人认为,如果是一个专业人士去欣赏电影的话,他首先会去看导演对这部片子的把控,然后就是演员对角色的掌握。
如果再深入一些的话,那就是整部电影的架构和社影的运用以及各种后期制作完成的手法,这都是专业人士去欣赏和看待一个电影的专业角度去评价的,这是我们这些外行人无法理解的,所以说才会有那句话,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专业人士对一部电影的审视是全方面的,不会是只看电影一个方面,而是要全方位的去分析一部电影。
⑦ 看电影的时候,为什么从各个角度都能看见屏幕上的画面
漫反射,是投射在粗糙表面上的光向各个方向反射的现象.当一束平行的入射光线射到粗糙的表面时,表面会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所以入射线虽然互相平行,由于各点的法线方向不一致,造成反射光线向不同的方向无规则地反射,
是因为射到银幕上的光发生了------的缘故.
2.人们根据漫反射原理,测量光通量的大小.各种用来接收光学系统所成实像的屏幕,均应采用漫反射率高的漫反射面做成.实验室中,常用毛玻璃的漫反射面做扩展光源.
⑧ 说说你们从哪些角度去看一部影片,怎么评定一部好影片
可以从内容,结构,叙事,镜头的运用,拍摄的手法等等,来解读一部电影。至于好与坏,从观众的角度讲,这是非常个人的问题,每个人喜好不同,对同一部影片的看法也会不同。甚至在看一部电影时候,每个人注重的方面也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