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启功先生“一朝证得黄金律”里的“一朝”是哪个年月
启功先生以有韵诗歌的形式用简明的语言阐释了结字黄金律的意义:“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并说“世俗流行之九宫格、米字格作字,上字之脚,每侵入下格,递侵之余,常或一行四格之中,只能容三字。以注意力必聚于格之中心也。偶以放大画图所用划有细小方格之坐标玻璃片,置于贴上,详量每字笔画之聚散高低,始知结字之秘。盖字中重点,并不在中心一处。其法将每大方格纵横各划十三小方格,中间三小格纵横成十字路,每行小格为五三五。自左上一交叉点言,其上其左俱为五,其下其右俱为八。此十字路中四交叉点,各为五比八之位置,合乎黄金分割之理焉。”启功先生在“论书随笔”贰《论结字》第九十九首一文中说:“……这种五比八,若往细里分,即0.382∶0.618,无论叫什么黄金律、黄金率、黄金分割法、优选法,都是这个而己矣”。启功先生的结字黄金分割律发现,传统米字格的中心点不是字的重心聚集处,把一个正方形方格纵横各画十三个正方小方格,即正方方格每条边均分为十三等份,字的重心在中间五:八处,即字的交叉点“其上其左俱为五,其下其右俱为八”,这四个交叉点就是汉字的结构中所注重的地方,也是汉字的重心和聚处,启功先生在谈到这一问题时专门强调:“第一,不要注意中宫,而要注意四个五比八的交叉点;第二,就是不要真正的横平竖直。凡是注意中宫这个观念和一定要横平竖直观念的,他再写一辈子也写不好。”根据结字黄金分割律的要求,汉字的结字重心应安排在中宫点偏上偏左的一个小范围内,按此法则写出来的字不仅体势舒展,端庄稳重,而且能够获得合适的透视角度,便于布置字面的疏密虚实,增加体势的立体感,避免出现四平八稳的僵硬和呆板。“结字黄金分割律”融入了时代的审美情趣,把汉字书写的美化推到了极致,启功先生锲而不舍地把“黄金分割律”践行于创作中,一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书法作品,这一理论和法则对学习书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赵仁珪先生所做的注释:“黄金律:即黄金分割率:把一条线段分成两部分,使其中的一部分与全长的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的比。即比值为0.618.这种比例在造型上比较悦目,容易引起美感,故称黄金分割。作者的一大发明即在于发现最佳的结字组合亦符合黄金率。”请采纳,谢谢。。。。。。。。。。
Ⅱ 启功,于右任,李鸿章,张之洞,康有为 的对联,你
启功、于右任、李鸿章、张之洞、康有为……的对联,你会挂谁的?
写了篇《双十一看五位书协主席的书法对联,我真没想到启功竟然能超越舒同》,发现启功的书法对联都在40万左右,我想,可能与许多对联是启功并书有关(并书,写自己的原创)
忽然想问:何为君子?
Ⅲ 电视电影版《红楼梦》那个版本的最经典,说明下原因,谢谢。
电影版的不了解,电视剧中87版毫无疑问应该是公认的最经典的。个人总结原因有下:
1.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剧本,就像楼上说的,87版不是按照120回通行本来拍的,而是忠于原著,因为我是读过甲戌和庚辰的脂批本红楼梦后又看的电视剧,所以看到后面的剧情是很是惊喜,心头一震。
2.其次从导演的角度来讲,王扶林导演曾立志要将我们的四大名著拍成电视,下了很多功夫,拍出的自然也是经典。演员选定后先在大观园里体验了几个月的生活,学习琴棋书画之类的,然后才开始拍。单看这件事,就足见其用心,不浮躁,不作秀,自然,不做作。
3.再次从审美的角度来讲,87版给人以美的感受,很多镜头都很唯美,很多剧照成为经典。新版红楼梦没有看过,因为没有开播时看了几张剧照,就实在看不下去了。只是谈一下感受,没有褒贬之意。
4.再有,演员的个人魅力也不可忽视。旁人不提,单是陈晓旭一个人,已经有多少人把她的红楼梦剧照视为真正的黛玉了吧。是晓旭复活了黛玉,还是黛玉塑造了晓旭,恐怕已经说不清了。只是,在提到林黛玉时,更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的还是晓旭吧。
暂时想到的就这些了,个人是红迷,力挺87版。lz采纳吧O(∩_∩)O~
Ⅳ 名言警句
Like a rat in a hole.
瓮中之鳖。
Like author, like book.
文如其人。
Like father, like son.
有其父必有其子。
Like for like.
一报还一报。
Like knows like.
惺惺相惜。
Like mother, like daughter.
有其母必有其女。
Like teacher, like pupil.
什么样的老师教什么样的学生。
Like tree, like fruit.
羊毛出在羊身上。
10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扣了环了(第30回 王熙凤)
11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第30回 金钏)
12九国贩骆驼的——到处兜揽生意(第46回 鸳鸯)
13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第46回 鸳鸯)
14状元痘儿灌的浆儿——又满是喜事(第46回 鸳鸯)
15黄柏木作磐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第53回 贾珍)
16聋子放炮仗——散了(第54回 王熙凤)
17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儿(第60回 芳官)
18仓老鼠和老鸹去借粮——守着的没有,飞着的有(第61回 柳氏)
19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第65回 尤三姐)
20见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好歹别戳破这层纸(第65回 尤三姐)
21耗子尾巴上长疮——多少脓血儿(第68回 王熙凤)
22顶梁骨走了真魂——吓得要命(第68回 王熙凤)
23锯了嘴子的葫芦——没口齿(第68回 王熙凤)
24小葱拌豆腐——清的清白的白(第74回 王夫人)
25可着头做帽子——要一点富余也不能(第75回 鸳鸯)
26羊群里跑出骆驼来了——就只你大(第88回 贾母)
27含着骨头露着肉——吞吞吐吐(第88回 王熙凤)
28焦了尾巴稍子——绝后(第117回 众人 )
经典语句:
1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2 花开易见落难寻
3 花落半身埋
4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5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6 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垅中,卿何薄命。
7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8 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掊净土掩风流
9 乱哄哄你发唱罢我登场
反认他乡作故乡
甚荒唐
到头来
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10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11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12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
13 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14 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丧。
15 得意浓时易接济,受恩深处胜亲朋。
16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17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18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19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低迟?
20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21 真做假时假亦真. 无到有时有还无.
22 花落人亡两不知!
23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24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青埂峰顽石偈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题石头记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春梦歌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
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又副册判词(睛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又副册判词之二(袭人)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副册判词一首(香菱)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正册判词之一(林黛玉、薛宝钗)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正册判词之二(贾元春)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芳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正册判词之三(贾探春)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正册判词之四(史湘云)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正册判词之五(妙玉)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正册判词之六(贾迎春)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正册判词之七(贾惜春)
堪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候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正册判词之八(王熙凤)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正册判词之九(贾巧姐)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正册判词之十(李纨)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正册判词之十一(秦可卿)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 只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 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 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 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 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 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 孝顺儿孙谁见了?
好了歌解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篷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引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都只为风月情浓。
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终生误(贾宝玉)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枉凝眉(林黛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恨无常(贾元春)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
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也去,莫牵连。
乐中悲(史湘云)
襁褓中,父母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厮配得才貌仙郎,搏得个地久天长。
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世难容(妙玉)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天生成孤癖人间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
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
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
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喜冤家(贾迎春)
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
一味的,骄奢淫荡贪欢媾。
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
作贱的,公府千金似下流。
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虚花悟(贾惜春)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
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
到头来,谁把秋捱过?
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
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
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
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
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聪明累(王熙风)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留馀庆(贾巧姐)
留馀庆,留馀庆,忽遇恩人;
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
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
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晚韶华(李纨)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
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
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
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
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
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好事终(秦可卿)
画梁春尽落香尘。
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
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
宿孽总因情。
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回答者:旋涡鸣猫 - 高级魔法师 七级 3-8 15:44
据统计,《红楼梦》中的俗语就有315条,其中加有“俗话说”这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48条,后四十回有7条,合计55条。加有“古人说”一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17条,后四十回有8条,合计25条;加有“常言“这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4条,后四十回无。研究者还归纳出,《红楼梦》一书人物引用俗语最多的是王熙凤,共57条。引用俗语最多的章回是六十五回,共计16条。民间谚语有268条,成语有11条,歇后语52条,曹雪芹自己创造的有7条。曹雪芹使用的俗语,是比较宽泛的概念,应该包括了民间谚语、成语、古人的诗句和歇后语。所以给《红楼梦》中使用的俗语定一个标准就是指民间谚语、古语、格言、歇后语等,由劳动人民创造并在人们口头流传的经验的总结。《礼记·大学》中就说:“谚,俗语也。”俗语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通俗性和普遍流传性。曹雪芹对俗语的态度早在第一回中就明确了:“我虽不学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不可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目,不亦宜乎?”其中的“村言”就是俗语。在文学作品中引用俗语,并不自曹雪芹才开始的。从宋元话本、杂剧以来,文学作品中引用俗语已是司空见惯的。据粗略统计《金瓶梅》所引用的俗语高达七百余条之多,几乎是《红楼梦》的一倍。</P>
下面讨论一下《红楼梦》俗语的来源问题。</P>
一是元明清初的小说戏曲,对《红楼梦》的创作有直接的影响。《西厢记》是对曹雪芹创作有最大影响的戏剧作品,无论是主题,还是情节,《红楼梦》原著有许多情节就是脱胎于《西厢记》的。如四十三回贾宝玉撮土为香私祭为王夫人迫害至死的金钏儿时茗烟代祝一回文字,脱胎于《西厢记》第一章第三折中鸳鸯降香第三柱则不语,而红娘代祝数语,道出鸳鸯心事一段。从语言上看,《西厢记》中许多唱词、道白,均为《红楼梦》所吸收。如“纱窗外定有红娘报”、“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等等。《红楼梦》还吸收了《西厢记》中一些富有表现力的俗语。最典型的例子是《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红娘骂张生道:“你原来苗而不秀。呸!你是个银样镴枪头。”《红楼梦》二十三回黛玉骂宝玉道:“呸!你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 二是历史典籍、古人诗词。《红楼梦》中第十五回“远水救不得近渴”,就出自《韩非子》;第六十五回所用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见于老子的《道德经》;“佳人薄命出自苏东坡的诗句“自古佳人多薄命”等等。</P>
三是最重要的一个来源,也是俗语最丰富的,就是民间的俗语。曹雪芹《红楼梦》中引用了许多当时流行于北京地区,尤其是流行于旗人社会的俗语。其中有一些是直接从口语中采撷来的。例如“没吃过猪肉也看见过猪跑”(十六回)、“摇车里的爷爷,拄拐杖的孙子”(二十四回)、“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六十五回)等等。这些在小说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新鲜有趣,朴实自然。</P>
四是自己的创造。《红楼梦》中有一些俗语是曹雪芹自己的创造。清人裕瑞在《枣窗闲笔》中,谓雪芹“善谈吐,风雅游戏,触境生春。闻其奇谈娓娓然,令人终日不倦。是以其书绝妙尽致。”可见曹雪芹是一个很风趣诙谐的人。例如作品中有主旨作用的护官符,还有有打油诗意味的好了歌等等 所以,《红楼梦》的俗语,大部分是来自于元明清小说戏曲,相当大部分来自当时的民间,小部分来自历史典籍、古人诗词,极少是曹雪芹在“时谚”基础上的创造。那么直接来自于民间的说唱艺术,子弟书的俗语运用极为广泛,其来源也大致是元明清戏曲、小说、前人诗歌、词曲、历史典籍,更多是来自于当时生活中流行的口头语、俗语、谚语等等。戏曲家、民俗学家傅惜华先生曾说过:“子弟书……词句虽有时近于俚浅,妇孺皆晓,然其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极其真善美之致。其意境之妙,恐元曲而外殊无能与伦者也。”∞这里的“妇孺皆晓”道出了子弟书语言的通俗性,甚至近于“俚浅”,以浅近的俗语、俚语来创作,才能在民间具有普及推广的优势。子弟书用七言律诗的句子,再用一些其他字数的碎句做衬垫,这是它的句法基凋。启功先生分析认为:“正是因为修养不深,也就是较少地受框子的限制,才能有这样的胆力”,“其实杜甫做诗时也未必像解诗的人想的那么多”,“子弟书的成就,恰在于胆,也恰在于浅。”</P>
那么28篇《红楼梦》子弟书中,运用了哪些俗语呢?笔者归纳如下:</P>
; 俗语出处备注</P>
1、俗语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咱们的腰也不抵他汗毛拔一根。《二入荣国府》第一回刘老老语</P>
《二入荣国府》第四回王熙凤语</P>
3、上年纪老人更与老人亲。 《二入荣国府》第五回叙述者语</P>
5、古人云菽水承欢膝下舞,又有那堂上斑衣乐老亲。 《二入荣国府》第八回叙述者语</P>
6、古人云爱亲并爱亲之母,能为孝子必为贤孙。 《二入荣国府》第九回宝玉语</P>
7、自古道贞节二字女自根本,从一而终无变更。 《芙蓉诔》第四回晴雯语</P>
8、人说是闻名不如来见面。 《芙蓉诔》第五回灯姑娘语(晴雯表嫂)</P>
9、要知道人死焉能会再生? 《芙蓉诔》第六回黛玉语</P>
10、薄命儿的红颜林黛玉。 《露泪缘》第一回叙述者语</P>
; 11、古人说穷乃攻书原不错,又道是书能解闷未必真。 《露泪缘》第五同黛玉语</P>
12、人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随缘随分莫追求。《露泪缘》第六回王熙凤语</P>
13、倒不如打开壁子说亮话。《露泪缘》第十回宝钗语</P>
15、没见过这两个不知好歹的冤家呕死个人。 《二玉论心》第一回贾母语</P>
《二玉论心》头回诗篇</P>
< 17、古人云韶光易过红颜易老&《葬花》第二回黛玉语</P>
18、深知你花言巧语呆里藏奸。&《葬花》第四回黛玉语</P>
、我与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待吾眠。& 《葬花》第四回宝玉语</P>
20、又谁知韶华有限悠然去,晚景无多一旦空。《悲秋》黛玉语</P>
21、低声说你是倾国倾城我便是多愁多病。&p; 《双玉埋红》宝玉语</P>
22、也是个银样镴枪头。; 《双玉埋红》黛玉语</P>
; 23、唱一声如花美眷音多惨,接一句似水流年意更柔。 《双玉埋红》叙述者语</P>
24、又听那流水落花春去也,人间天上两悠悠。; 《双玉埋红》叙述者语</P>
bsp; 《议宴陈园》二回刘老老语</P>
<P> 其中叙述者语言中所运用的俗语有8条,其他都是出自作品人物之口,可见人物语言中自然运用适当的口语、俗语是在《红楼梦》子弟书中是更多运用的。那么子弟书语言的通俗性,对俗语的运用还体现在对俗语词汇和口头词汇的运用上。人物对话中最能体现俗语、口头语的运用,在对话中体现人物的不同性格,这在前面人物论中有所涉及,这里我们不妨就语言来看一看。归纳《红楼梦》子弟书中最有特色的人物语言,运用俗语词汇、口头词汇最有特色的主要是宝玉、黛玉、刘老老、凤姐、灯姑娘(晴雯表嫂)、傻大姐这几个人物。先来看看宝黛所说的俗语和俗语词汇、口语词汇。黛玉作为贵族小姐,从她的口中说出了6条俗语,占了较大的比例,加上宝玉的3条,光这对公子小姐所说的俗语就有9条之多。而二人在一起独处的时候,对话也较为随意,运用的俗语词汇比较多,可见两个人非同一般的关系。</P>
例如《双玉埋红》中写宝黛在沁芳亭畔葬花,共读《西厢记》的温馨与和谐。</P>
; 又翻一过要留心记,这宝玉在姑娘的身后咂嘴摇头。</P>
低声说你是倾国倾城我便是多愁多病,这佳人听罢登时满面羞。</P>
说你看了邪书拿我凑趣,我成了爷们玩,意儿逗笑儿的丫头。</P>
一面说着一面就走,去到那太太房内去讲讲情由。</P>
<P> 这宝玉着忙复又赔不是,说好妹妹恕我言语不防头。</P>
<P> 我从此竞把绝大乌龟化,等妹妹百年之后叶落归秋。</P>
<P> 将妹妹贤德行书勒石上,我替妹妹驮于背上万载无休。</P>
<P> 林黛玉听言不免噗哧笑,说呸也是个银样躐枪头。</P>
<P> 宝玉说这个也就该罚你,我也到太太房内诉情由。</P>
<P> 黛玉说你当你能过目成诵,还有个一目十行在后头。</P>
<P> 这一段宝玉一时兴起,引用了《西厢记》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意。黛玉心里听着高兴,表面上还要佯装委屈,扬言要去太太房里告状。急得宝玉以趣语哄逗黛玉,说自己是“大乌龟”、“我替妹妹驼于背上万载不休”。这段有趣的自咒之语是对原著的化用,原著写宝玉急着赔不是道:“要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叫个掘头鼋吃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儿,我往你坟上替你驼一辈子碑去。”而黛玉也转怒为喜,同样引用《西厢记》中的话“呸也是个银样躐枪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两位主人公在一来一去,一退一进中,表现了亲昵随便、无拘无束的关系。而其中,俗语词汇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P>
<P> 再比如《悲秋》第四回中,宝黛二人又一次有了矛盾冲突,宝玉一再安慰讨好,也不能好佳人的怒气平息下去。黛玉对他的一番话也是极为口语化的:</P>
<P> 说起开罢那边给我斯文着坐,方才我出去了受不了外边的风。</P>
<P> 刚刚的睡醒你又来缠我,我知道你是我命中的小人魔难星。</P>
<P> 似这般拉拉扯扯成甚么样子,也不管人家的手腕子发酸骨节儿疼。</P>
<P> 动不动有人无人来上头上脸,讨人嫌更比从前说话儿疯。</P>
<P> 知道么一年小二年大也该把那脾气儿改,</P>
<P> 何苦呢传出去又惹的别人好说不好听。</P>
<P> 还有那一句言词奉劝你,二爷的话好歹别当耳傍风。</P>
<P> 谁像你终朝只在女孩儿们一处里搅,</P>
<P> 从没见一个胭脂儿常沾在爷们的嘴上红。</P>
<P> 这其中的“起开罢”、“你是我命中的小人魔难星”、“讨人嫌”、“话儿疯”、“耳傍风”等等词语,是通俗的口语词汇,从黛玉的口中说出,可见黛玉与宝玉的关系之亲密,黛玉可以这样毫不掩饰地批评宝玉,而“魔难星”、“讨人嫌”等词,又反映出一种名贬实褒的意味。宝黛的语言中所运用的俗语词汇和口语词汇,体现了二人亲密无间的关系,即使是从较有文学修养的贵族公子小姐的口中说出这些话,也显得风趣、自然,增添了情趣,也增进了二人之间的感情。</P>
<P> 再看看体现不同性格的、却又反映本色的自然口语从下面人物口中说出有什么样的效果。</P>
<P> 作为农村老妪的刘老老,前面已经有专门的章节做过讨论和分析。这里在略加举例说明,刘老老的语言可以说是目不识丁的农村老太太的真实反映。“二入荣国府”闹出了很多的笑话,其中最能体现子弟书作者创新的还是老祖宗见到刘老老的一问一答,这一文一俗,一个文话儿谦辞,一个是“有错岔批”,逗得满堂大笑。</P>
<P> 先看看老祖宗是怎么问的:</P>
<P> 因问道老亲家贵庚年多少?花甲还是七旬与六旬?</P>
<P> 为什么年来未见亲家的面,多因为事务儿匆忙疏淡了亲。</P>
<P> 你若是不嫌俭慢就请下榻,何妨呢旷几天儿在此处存。</P>
<P> “贵庚”、“花甲”、“七旬”、“下榻”,这样正式的文言话语,粗村的刘老老能听懂也就真是奇怪了。也难怪她会理解错误,答非所问了;</P>
<P> 忙应道少年时耕种我全都会,如今衰老了力难禁。</P>
<P> 老祖宗方才问我田多少,能多少呢二亩薄沙零四分。</P>
Ⅳ “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句话的意思为:要努力修养自己的道德,以超过一般人。要努力做好学问,有充足的知识和品格来教导学生。要努力树立自己的形象,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世人做个好的典范。
出自春秋孔子所写的《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
《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
(5)电影启功经典语录扩展阅读: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Ⅵ 上海的文化人为什么不讨厌北京话
在球场上,北京上海比赛从球员到球迷都不用动员。在网络上,凡是涉及到北京或者上海,两地人都互不服气,甚至看对方的优点也不顺眼(当然大多数人也没工夫扯这个闲篇,大多数上海人、北京人也是互相尊重)。
比如说到北京话,北京以外的一些人常常不满甚至讨厌北京话,认为牛、油、损、空??
但我发现上海的文化人并不讨厌北京话,有的甚至充满感情。中国当代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王安忆以一个上海文化人的眼光来看北京人的语言:“走在皇城根下的北京人有着深邃睿智的表情,他们的背影有一种从容追忆的神色。护城河则往事如烟地静淌。北京埋藏着许多辉煌的场景,还有惊心动魄的场景,如今已经沉寂在北京人心里。北京人的心是藏着许多事的。他们说出话来都有些源远流长似的,他们清脆的口音和如珠妙语已经过数朝数代的锤炼,他们的俏皮话也显得那么文雅,骂人也骂得有文明:瞧您这德行!他们个个都有些诗人的气质,出口成章的,他们还都有些历史学家的气质,语言的背后有着许多典故。
他们对人对事有一股潇洒劲,洞察世态的样子。”一个纯粹的上海人把北京人观察的这样透彻,而且不乏感情,也许值得北京人感谢和骄傲。
北京人的幽默语言不是自当代始,而是世代相传。
首先,幽默的语言智慧是从老北京文化传承而来。北京人说话就是逗。哪怕有的时候身陷囹圄,也会用幽默的语言化解。文革中“三家村”的吴晗和廖沫沙,那是被“全党共诛之、全民共讨之”的人物啊,那压力就别说了。他们关进一间房子,老北京的中共北京市委的统战部长廖沫沙对吴晗说:“我们两个成了名角,假如我们不来。这场戏就唱不成了。”吴晗说:“我们唱的是什么戏呀?”廖沫沙想吴晗是北京副市长,相当于古代的地方官,联想起陶渊明,说:“这出戏就叫《五斗米折腰》啊!”您看,咱北京市的老领导这个时候还这么幽默。
幽默不分贫富,不分文化高低,好像在这块土地生活的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幽默细胞。启功是中外闻名的文化名人,但是他不仅没有名人和泰斗的架子,反而幽默的对自己进行自嘲,他给自己写的《墓志铭》短短几十字,堪称老北京人幽默的经典:“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启功还有件趣事也是老北京人的做派和老北京人的幽默。他的字当然是洛阳纸贵,仿冒他的字发财的也不少。有次他到荣宝斋,一位仿冒者正用启功委托他卖字的谎言行骗,荣宝斋的工作人员告诉这个仿冒者:“启功先生就在店里呢。”接着就把老先生叫来,仿冒者顿时满头大汗,启功先生看了看他的字说:“其实你写的比我好。”启功又对画店工作人员说:“他用我的名字说明他有困难,这件事就算了。”仿冒者感激不尽,启功老先生又叮嘱他:“你可别用这种字写反动标语啊。”
启功作为一个学界泰斗如此,平民百姓也如此。北京人讲究“逗闷子”,说白了就是用嘴找乐儿。自己的嘴过了瘾,把别人说的全神贯注或者捧腹大笑,就是说话的人莫大的幸福。外地人来北京看电视、听广播,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侃谈节目特别多。不仅仅时政要闻会请来专家分析品评,就是娱乐也会引来众多的观众听众。人们发现,干这一行的评论员乃至观众都把侃谈做为一种乐趣,谁侃的好就像在台上唱了一手好歌能博得听者的满堂喝彩,而且幽默是侃的好坏的重要标准。这些年足球职业联赛,电台在球赛完的当晚“研讨”刚结束的比赛,热线忙得从来都打不通,外地来京的人很感惊异,有的广东人甚至说:“有这功夫做点生意不好吗?”他们不知道,北京人的侃谈尤其是喜欢逗闷子就如同广东人的早茶一样不可缺少。
有句话有些偏颇:“宁听北京人吵架,不听关外人说话”,多少也说明北京话受到喜爱。像老舍先生在《正红旗下》倾注全部感情的福海,他对福海说话也极尽赞美:“至于北京话呀,他说的是那么漂亮,以至使人认为他是这种高贵语言的创造者。即使这与历史不大相合,至少他也应该分享‘京腔’创造者的一份儿荣誉。”这何尝不是老舍先生自己对北京语言的追求呢!
王安忆这样的上海文化人高度评价北京话,可能与她接触下层北京市民较少有关,因为她毕竟属于上流社会。应该承认,北京近年来在语言方面也渐渐失去了早年的温情脉脉。北京人的语言优势常常因不节制乃至滥用而多有失去本色,这也是一部份北京人需要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