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遇上1967的女神的介绍
《遇上1967的女神》是由罗卓瑶执导,罗斯·拜恩(Rose Byrne )、黑川力矢(Rikiya KUROKAWA)等明星主演的电影,片中的女神是一部1967年生产的雪铁龙跑车。日本人JM(永濑正敏饰)来到澳大利亚买车,车主离奇暴毙。他巧遇盲女BG,二人以试车为名,驾着“女神穿州过省。在此期间勾起了BG几代人的迷离往事。该片在2000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曾获最佳女主角殊荣。
Ⅱ 澳大利亚最好的经典电影是什么
包括新西兰在内的澳洲电影:悬岩野餐(1975):在一次乡村夏日野餐中,一所澳大利亚女子学校的几名学生和一名老师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的离去让那些被遗弃的人感到沮丧和困扰。
Breaker Morant(1980):三名澳大利亚中尉被军事法庭审判,他们处决囚犯是为了转移人们对其上级犯下的战争罪行的注意力。
《危险的生活年》(1982):一名年轻的澳大利亚记者在一位身材矮小的摄影师的帮助下,试图了解印尼总统苏加诺统治时期的政治动荡。甜心(1989):一位自省的年轻女子的生活被她那不适应环境的妹妹的到来颠覆了。
Ⅲ 电影 《女神 澳大利亚版 英语 2013 》里面的插曲
往日时光 - 谭维维
词:克明
曲:乌兰托嘎
人生中最美的珍藏
正是那些往日时光
虽然穷得只剩下快乐
身上穿着旧衣裳
海拉尔多雪的冬天
传来三套车的歌唱
伊敏河旁温柔的夏夜
手风琴声在飘荡
如今我们变了模样
为了生活天天奔忙
但是只要想起往日时光
你的眼睛就会发亮
人生中最美的珍藏
还是那些往日时光
朋友们举起了啤酒
桌上只有半根香肠
我们曾是最好的伙伴
共同分享欢乐悲伤
我们总唱啊朋友再见
还有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如今我们变了模样
为了生活天天奔忙
但是只要想起往日时光
你的眼睛就会发亮
如今我们变了模样
生命依然充满渴望
假如能够回到往日时光
哪怕只有一个晚上
假如能够回到往日时光
哪怕只有一个晚上
Ⅳ 帮忙找一下电影《Australia》的英文简介,而且要用中文翻译过来。不要太长,300词以内就够了
"Australia" is Baz Luhrmann's first feature film since the 2001 musical success Moulin Rouge! The highly anticipated film centres on an English aristocrat in the 1930s, played by Nicole Kidman, who comes to northern Australia to sell a cattle property the size of Belgium. After an epic journey across the country with a rough-hewn drover, Hugh Jackman, they are caught in the bombing of Darwin ring World War II. Filming began late April 2007 & concluded December 19th 2007. The film was released November 26 2008.
Ⅳ 澳大利亚电影的电影简史
自19世纪末期人类发明了电影这门技术起,澳大利亚人就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将全部热情投入到这一全新的媒体中,澳大利亚电影业也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很快,澳大利亚电影工业就成为世界上最强盛和最多产的国营电影业之一。
1905年澳大利亚出品了世界上第一部故事长片:《凯利帮的故事》。享誉全球的澳籍导演Charles Chauvel,Ken Hall 和Raymond Longford是默片时代电影领域的先锋。他们摄制了包括《多情小子》(Sentimental Bloke),《终生监禁》(For the Term of his Natural Life)等电影经典作品。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两国的电影业通过垂直一体化系统(即电影厂拥有发行和放映连锁公司)以及大批量预定电影院等运营方式在国际电影业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致使澳大利亚本土制作难以获得放映的机会。 随着录音技术的发明世界上出现了第一部“说话”电影。Cinesound公司(雇佣了Ken Hall和Charles Chauvel)在新闻影片和故事片领域很快就起了主导作用。在早期有声时代制作的大部分电影如Ken Hall的《父亲和戴维》(Dad and Dave)和《马修的儿子》(Sons of Matthew)均是涉及这个年轻的国家的殖民背景的。
此外,澳大利亚也出现了一些形式独特的与国外合作制作的电影如Ealing电影厂的《累赘》(Shiralee)和《夕阳西下》(The Sundowner)。然而,本土的电影业正在呈下坡状态。为制止滑坡现象,澳大利亚政府设立了联邦电影组织以便当地的电影制作人获得更多的制作经验。联邦电影组织主要是鼓励纪录片的制作,但这也只不过是一种经验。
1956年,当电视开始渗透每个角落时,电影业人士觉得电影业可能事实上会受这种新的媒体的威胁。结果却是,由于澳大利亚政府要求电视广告必须加入澳大利亚元素,使本土的电影制作人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同时也使电影业受益。也就是说,所有在澳大利亚播映的广告必须由澳大利亚人在澳大利亚本土制作。 电视出现在澳大利亚后,观众依然持续涌向电影院。然而本土电影业却受到一个保守、崇尚沉闷的艺术的政府和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损害。由于这个原因,1951年至1966年间,澳大利亚竟然没有制作过一部故事片。除此之外,在六十年代后期制作的电影主要都是合制片,和直接由外国人(多数是由英格兰人Michael Powell)导演的。
1960年代,在保守的Menzies政府领导下的澳大利亚电影的前景看起来很黯淡。幸运的是,他崇尚沉闷艺术的政权被Gorton政府取而代之。 Gorton政府意识到,通过艺术这条可行之路,澳大利亚这个年轻的国家可以被国内外认知并由助于显示其独特的身份。Gorton政府设立了一个实验电影基金(EFF),其目的是培养国内有创造性的人才。通过这个项目发掘的优秀电影制作人将会被邀请就入国家电影学校学习。这是澳大利亚电影业复苏的开始。
就在电影学校成立前,Gorton政府也被Gough Whitlam政府取而代之。幸运的是,Whitlam 似乎比Gorton更支持艺术的发展。Whitlam政府向电影业投下大量资金,设立了计划中的澳大利亚电影、电视和广播学校。而且,还设立了AFDC,一个联邦电影基金组织,以刺激本土的电影制作。
同时,澳大利亚电影制作人中充满热情的一代从国际电影节(如当时新成立的康城电影节)以及从一系列具争议性而当局又允许放映的本土和外国R级电影(一定年龄以下的少儿除有家长和监护人陪同外不得观看的电影)中获得巨大的灵感。在R级电影分级制发明和有电影节之前,澳大利亚人只能观看到美国和英国的文化产品。
1970年代涌现了新一浪的澳大利亚电影制作人开始了新一轮的合作制片,而澳大利亚电影、电视和广播学校也为这个国家的电影业奠下新的基础。诸如Peter Weir,George Miller,Bruce Bersford,Fred Schepisi 和Gillian Armstrong等人终于有机会可以制作在本土和海外既获得支持又受尊敬的影片。
在这个时期主要有两种类型的影片。第一种是被电影学者称为澳大利亚电影委员会派、灵感来自欧洲的艺术电影。此类电影通常基于文学作品,故事节奏缓慢,角色研究深刻。Weir的《悬崖上的野餐》(1975)和Armstrong的《我的璀璨生涯》(1979)就是这种流派的缩影。第二种类型的电影被广泛称为推销型或利用色情型。此类影片被称为具有商业倾向的作品。Miller的《疯狂的麦克斯》,以及Beresford的《疯狂派对》和Tim Burstall 的《阿尔文紫色》均属于这种影片,它们成功地使澳大利亚的电影再次受到公众的赏识和认可。 随着1980年代的爆发期和另一个电影基金组织FFC在1988年的成立,澳大利亚的电影业获得另一次重生。新浪潮带来了天才导演Jane Campion,P. J. Hogan, Jocelyn Moorehouse,Bax Luhrmann和Geoffrey Wright等。这些电影制作人均是电影学校的毕业生(主要毕业于AFTRS或维多利亚州的Swinburne 电影学校。)他们制作了一系列具有个人风格、详细而精确和“奇特”色彩的电影,如《舞出爱火花》(1992),《无法无天》(1992),《穆丽尔的婚礼》(1994),《钢琴别恋》 (1993)《沙漠妖姬》(1994)和《闪亮的风采》。这些电影在本土和国外都有很好的票房,使这一时期成为澳大利亚电影史上最成功的时期。
本土电影制作的繁荣使澳大利亚电影越来越受到国际的关注。很多杰出的电影导演和演员也从此走向国际影坛,活跃在好莱坞的大银幕。
Ⅵ 睡美人(澳大利亚电影)要表达什么意义 画面很美,Lucy也很美,就是不知道到底再讲什么,或者说太深刻。
写写自己的观点 希望可以帮到你
这些年轻时胡乱挥霍自己的男人在年老后无法有‘反应’ 只能靠着貌美的年轻少女的胴体来得以满足 懊悔 并让其陪伴自己走过人生的最后阶段 这种类乎怪异的性癖在此却又显得无比可悲和讽刺。 女孩无力的生活环境以及冷漠看待一切的态度 她出卖自己的身体和灵魂 不为所动的表面实际却又暗自痛苦着。
而影片中几乎没有配乐 这也更体现了惨白而冰冷的整个影片氛围 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冷漠和压抑的现实感。最为强烈的一幕应该就是女孩的男友死之前自己默默悲痛流泪与不知所措,这里情感色彩占据着上风,但当男友去后 似乎一切又归为零 现实依然是现实 自己依然得面对无力的生活以及不得不需求的物质,以至于在之后可以忘却一切 面无表情的再向另一个的男人吐出同样的话语“will you marry me?”
女孩半夜爬起来穿起了内裤 这幕略微不经意的画面却又表明着其心理的暗示,存在于冰冷的社会 做出违心的行为 但是内心却又渴望着被谁庇护着 这部看似男权主义占据上风的影片 在这里女孩这种就算是毫无意义的作为 实际上却又像是想要维护着自己最后的仅存的女权心理一样。
至于结尾那里个人认为 女孩歇斯底里的原因其一是因为得知自己工作的内幕 即是送这些的年老男人死去 陪其走完人生最后一晚,但另一点我认为是 女孩心爱的男友死前 女孩褪去上衣依偎在其怀里让男友慢慢的死去,这种作为让女孩内心痛苦却又无能为力 但这却也是自己仅能为其所做的最后一件事。而女孩最后在陪睡的房间醒来,无需任何解释 她便下意识的得知自己工作的一切内幕 一瞬间伴随而来的我认为不仅仅是惊讶与恐惧,更多的会是一种撕心的回忆。这就好像一个在梦里不停地梦见自己杀了人的人 在醒来的瞬间却得知一切皆为现实的这种欲疯般的冲击感。 女孩曾痛苦的感受着男友死在自己的体温下 而如今的自己却又在做着这种陪死的工作。强烈的现实与内心相冲的讽刺让人不禁觉得很心痛。。。。
而这里被揭露的真相不仅仅是讽刺着这些占据主导性的男权主义的变态性癖和当下社会的种种病态现象。 更像在讽刺着为物质与性而不惜一切的少女。 真相给予惩罚 这种惩罚对于少女来说也许显得有些太过残忍 但似乎又是这种惩罚救赎了少女冷漠不堪的内心世界 而真相想要给与少女的不仅仅是残酷的现实惩罚 更多的是希望在经历过各种摧残后的少女能洗涤自身的一切污垢后 回归本质与最纯真的自我。。。。
其实觉得这部电影很平淡但却又很深刻。伴随着看客的心情和想法其电影的价值也会变得不一样吧。。。
Ⅶ 澳大利亚电影的简介
1896年 8月在墨尔本的歌剧院首次放映了英国人R.W.保罗摄制的关于伦敦威斯敏斯特桥的纪录短片。同时,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派出的摄影师在墨尔本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反映盛大的墨尔本杯赛马活动。这部影片在墨尔本和悉尼上映达 3个月之久,是外国人在澳大利亚拍摄的最早的一部影片。20世纪初,英国人类学家C.斯潘塞来澳拍摄了关于土著居民的风俗习尚的纪录片,开创了以研究土著居民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人类学纪录片之先河,救世军也在这个时候开始拍摄宣传宗教的短故事片,如《早期的基督教殉难者》(1899)。第一部澳大利亚人摄制的影片《凯利帮的故事》是1906年上映的,它标志着澳大利亚电影的诞生。影片是由C.泰特摄制的,内容描写侠盗凯利兄弟和警察之间的斗争故事。这显然是受到当时美国畅销影片《火车大劫案》(1903)的影响。《凯利帮的故事》放映时间为66分钟,并用演员在银幕后配音,这很可能是世界上第一部长故事片。这部影片的畅销导致了这种类似美国西部片电影的泛滥。当时没有随波逐流的导演只有R.朗福特他出身演员,自当上导演以后,一贯注意影片的质量,作品具有现实主义风格。他拍摄的《邦蒂号的叛变》(1915)、《我们的选择》(1919)和《多愁善感的家伙》(1920)都得到了较高的评价。特别是后者,成功地塑造了澳大利亚人的性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英国的影片开始进入澳大利亚,与新生的澳大利亚电影展开竞争。从20年代起,廉价的英美影片逐步侵占了澳大利亚电影市场。澳大利亚的民族电影因成本高、题材贫乏等问题,陷于一蹶不振的境地,很多电影工作者被迫放弃故事片的拍摄,转向新闻纪录片。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60年代,以美国影片独霸澳大利亚银幕而达到极点。在这段时期内,只有少数几位导演在为繁荣本国电影而辛勤地进行创作。他们中影响较大的是G.E.乔维尔。从1925年的《蒙比的蠢虫》一片开始,到他1959年死于贫困为止,乔维尔摄制了许多真正澳大利亚题材的影片,如反映澳大利亚军队在第一、二次大战期间英勇作战的《四万骑兵》(1941)和《托勃鲁克人的老鼠》(1948)等。他最后一部重要作品是《杰达》(1955),由于他在影片中处理种族问题不当,这部影片遭到失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新闻宣传的需要,澳大利亚的新闻纪录片有长足的进步,同时也吸收和培养了很多电影工作者。这时,在悉尼大学学过人类学的I.邓洛普进入了电影界。从1957年开始,他多次进入澳大利亚西部的沙漠,拍摄了不少关于土著居民生活的纪录片,逐步成为澳大利亚人类学电影的权威人士。
从70年代开始,由于政府的重视和鼓励(如建立电影委员会,对影片进行资助,开办电影、电视学校,创办电影资料馆等),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澳大利亚电影进入了复兴时期。这首先表现在长故事片产量的稳步上升。澳大利亚1969年只发行了5部国产片,而到1971年则上升为11部。整个70年代,平均每年发行15.2部国产片,之后这个数字又有所上升。其次,电影创作人员和技术人员队伍不断扩大并日趋成熟,特别是一批中青年编导人员在70年代初陆续走上影坛,促进了国产影片的发展。这些新生力量中有:T.伯斯塔尔、P.韦尔、B.贝雷斯福德、J.杜伊甘、D.克龙比、F.谢皮西、戴维威廉森、艾戈尔?奥津斯、G.阿姆斯特朗等。这批编导的大部分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澳大利亚的,例如,由P.韦尔导演的《悬崖上的野餐》(1975)和《加利波利》(1981);由B.贝雷斯福德导演的《获得智慧》(1977)和《驯马手》(1980);由G.米勒导演的《从雪河来的人》(1981)等影片,都是新生的澳大利亚民族电影中的佼佼者。这些影片的内容虽然取材于历史,不直接反映现实,但却往往能引起观众对今天社会问题的联想和思考。有些影片的内容层次较多、涉及面较广,耐人寻味。这些影片一般来讲构图讲究,光和色彩的运用恰到好处;镜头流畅,善于利用大自然的景色作背景。随着国产片的发展,在澳大利亚银幕上也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本国电影明星:梅尔吉布森、约翰哈格里夫斯、杰克汤浦森、布赖恩、布朗、海伦莫斯等。
80年代以来的澳大利亚影片在发挥上述特点的同时,还在某些方面有新的突破。这首先表现在内容已不仅限于历史,也采用了现实题材,如反映吸毒问题的故事片《冬天的梦》(1981)等。更重要的是反映土著居民的影片再度出现。它们已从早期的纪录片发展到以故事片形式来反映他们的生活和问题,一般都有较强的感染力。如约翰?霍尼的《曼加妮妮》(1980)和艾戈尔?奥津斯的《我们的偏僻地区》(1982)。80年代,澳大利亚电影的复兴处于开始阶段,这首先是因为在澳大利亚影坛上,国产片还处于少数地位,外国影片仍占绝对优势,其中主要是美国片,一般每年进口 200部左右;另据澳大利亚发行商协会的统计,1963~1981年,在澳大利亚公演的100部最畅销的影片中,国产片只占8部。其次,上述有特色的影片在整个国产影片的产量中也只占少数。毫无特色的平庸之作、充斥着性的内容的影片,还大量存在。就是一些较好的作品中,间或也出现色情镜头。
澳大利亚年产影片约20部,有影院900余座(包括汽车电影场),年观众3500万人次,票房收入1亿美元。联邦政府设有电影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出资援助编写电影剧本和摄制影片,管理澳大利亚妇女电影基金、澳大利亚制片公司,和国家图书馆一起负责维护电影资料。联邦政府还设有电影电视学校、新南威尔斯电影公司、电影检查委员会和属于国家图书馆组成部分的电影资料馆。电影检查委员会负责对在影院公开上映的国产片和进口片检查,其重点除了政治问题外,还包括性与暴力。
澳大利亚电影界的群众组织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澳大利亚电影学会。它除了设置电影资料馆、研究中心和出版刊物以外,每年还举办澳大利亚电影奖活动,这是每年举办的六、七个电影奖中最重要的一个。澳大利亚每年约举办10余个电影节,其中较有影响的是:已举办过40余次的悉尼国际电影节和已举办过30余届的墨尔本国际电影节。
Ⅷ 缪斯女神的剧情简介
一个美好的夜晚,编写过17部电影剧本的中年编剧史蒂夫·菲力浦斯荣幸地获得了某电影协会授予的“人文主义奖项”,他的妻子劳拉与两个女儿也为此兴奋不已。不过圈内有消息说,此奖项是专门授给奥斯卡颁奖晚会上的失意人,这个奖项得主的作品通常会给人商业性过于薄弱之嫌。
果然,任职于派拉蒙公司的史蒂文第二日便被公司高层告知他那些太过于平淡的剧作早已调不起观众胃口,鉴于其已失去创作灵感,公司决定终止与他合作另外三部影片的合约。失业后的史蒂文开始向斯皮尔伯格等大导演求助,结果却屡屡被这些大导演拒之于千里之外。
最后,史蒂文来到刚获奥斯卡奖的好友杰克·沃瑞克处求救,这位天才编剧向他透露了一个使他走向成功的秘密:原来一位居住在北加州名叫莎拉的女子实际上是天神宙斯的九个女儿之一,这九个女神在希腊神话中被称为缪斯女神,每人分管从绘画到音乐等诸多艺术中的一种,这些女神最能激发艺术家创作灵感。而莎拉正好是分管作家与导演们的女神,好莱坞许多成功的大导演都得到过她的指点。史蒂文虽不相信真有缪斯女神存在,但他还是在杰克的安排下与莎拉见了面,莎拉果然具有女神般的气质。
史蒂文与缪斯女神很快开始了合作。当然,文艺女神的出场费自不会太低,莎拉对史蒂文来说更像一个大牌明星:她要求住四季饭店最豪华的套间,配戴蒂凡尼金品店的饰品,甚至要史蒂文为其提供24小时的全天候服务。最后,莎拉甚至提出要搬到史蒂文家中与其家人同住。
莎拉与劳拉很快成了无所不谈的密友,而史蒂文的生活则由此乱了套。倒是劳拉烤面包的灵感得到了女神的激发,这位全职的家庭主妇不仅面包越烤越好,而且还开起了生意红火的面包房。莎拉帮史蒂文构思的剧本则像极了《神探飞机头》,并且还将主演锁定为吉姆·凯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