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评价电影《再见,在也不见》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在所有电影类型中,我比较偏爱成长型,或者说心灵疗愈型的电影。这种类型的电影,在电影的开头与结尾,人物变化会非常的明显,你可能看不到一个故事性特别强的故事,但是你可以看到一颗心的成长,变化,一般都是由不好的、负面的,甚至是悲惨的,向好的,美的,治愈方面发展。
Ⅱ 谁知道电影《再见在也不见》究竟演了什么
《再见,在也不见》是由三位青年导演共同完成,《心迷宫》(原名《殡棺》)导演忻钰坤执导了第一个单元《背影》,在中国广西完成;第二段《湖畔》由新加坡导演陈世杰在中国台湾和新加坡完成;最后一段《再见》则是泰国导演西瓦罗孔萨库在曼谷完成。有趣的是,三段剧情分别对应“亲情”、“友情”和“爱情”,主人公都由陈柏霖扮演,角色和故事之间并无关联,相同的是对人性的剖析,虽出自三地导演之手,影像基调却难得保持统一,淡淡的离愁别绪贯穿始终。
第一:《背影》:父子情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写的是父亲,这段影片则用这个片名来讲与父亲的“再见”。因为躲债而抛妻弃子的父亲,如今身在他乡垂垂老矣,因为出差意外遇见父亲的陈柏霖,心情复杂,他跟踪父亲的脚步和背影,窥探他新的家庭和生活,怨在心中,心底仍割舍不下那份亲情。
忻钰坤的叙事功力经过《心迷宫》之后,越发稳健,画面的阴暗冰冷,和父子间的对手戏,从跟踪到饭馆对谈,虽彼此试探,却慢慢揭开了温暖慈爱的一面,非常细腻动人。这也是全片个人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尤其是老戏骨秦沛扮演的父亲一角,表演已入化境,无需用力,淡然之间,便塑造出一位心怀愧疚、充满自责的父亲,“回去能干嘛?他们都不认识我了……”,陈柏霖不告而别,在阴暗的小巷里痛打了不懂孝顺、同父异母的兄弟,是对父亲离家出走的怨恨发泄,父爱在时不懂珍惜,分离了,就只能望著对方背影渐行渐远。
这一段的“再见”,虽有怨恨,但依然有爱,因为,始终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第二、《湖畔》:“兄弟”基情
这个故事最具意象,说是“兄弟情”,其实应该是一段青涩懵懂的“同志情”,只不过“友情之上、恋人未满”。双线并行的叙事手法,现实与过去交叉呈现。水波微澜的野湖、难以言说的心事,一段隐秘的往事、两个暧昧的少年,这一切都止于父亲的溺亡。成年结婚生子的陈柏霖,收到来自新加坡的挂号信,开启了这段尘封已久的“兄弟情”,远赴他乡为被判死刑的杨佑宁送行。过去和现在的对比,相隔二十年的“死亡”,举重若轻。
“同志情”一向是台湾电影最擅长表达的题材,因此,虽然导演来自新加皮,却最有台湾电影的风格,对白和配乐极为克制,只依靠画面和演员的互动来推进,两位少年演员的表现尤其惊艳,眼神之间的默契,游走于友情和爱情的边缘,甚至有些抢去成年后陈柏霖和杨佑宁的风头。
这一段的“再见”,是成年后的痛,是对年少轻狂的释怀,是面对的死亡的超然和放下。
第三、《再见》:忘年情
来自上海的年轻教授陈柏霖,远赴泰国曼谷讲学,遇到了十二年前的“旧爱”——侨居泰国的老师蒋雯丽。这个故事最具时代感,贴近现实生活,片中有一段戏,陈柏霖演讲时谈到了时下流行的电子社交工具,无论FACEBOOK还是微信,看似有上千个好友,真正在乎你的也许只不过只是其中的五个人而已,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反而变得日渐疏离。有意思的是,陈柏霖初到泰国,意外拨动了一位泰国女生的心弦,一如当年学子时代的他,对老师的那段情愫,若即若离,是为呼应。而最后的酒店一夜,相拥激吻,是十二年前的旧情复燃,却也是无奈的告别,一个事业有成,一个已为人母,终究挣不脱伦理道德的束缚。
蒋雯丽的表演老道,无论神态还是肢体语言都非常精准自然,让我想到了《山河故人》里的张艾嘉,这种“忘年情”,真的需要好的对手,才能避免尴尬。而那个泰国女演员,纯净的眼神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这一段的“再见”,是时过境迁,是再见时对美好青春的怀念,和再续前情之后的落寞。
总结:虽然是三个迥然不同的故事,却因为一个“情”字而紧密关联在一起,情感的延续也没有脱节,不过相对第三段的平铺直叙,前两段更能打动人心,而陈柏霖虽然扮演的是三个不同的角色,却予人感觉是同一个人,尤其是大段大段的内心戏,表演难度可谓不小,看得出,他也在用这部戏证明自己不再是“小鲜肉”,而是能够胜任复杂多变的角色,说实话,他的表现虽然有略为生硬的地方,总体还是非常不错,值得肯定。
Ⅲ 谁看了陈柏霖的电影《再见,在也不见》,谁看懂了,给我讲个梗概好吗
如果说相逢是一种缘分,那么再见则是一种勇气。因为时间这东西最会打磨人了,再见时的TA可还是分别时的TA?借马克李维的一句话:“距离已经产生,必须得有人先跨出一步,即使我们都同样腼腆。”
影片通过三个独立的故事描写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三个故事中的主人公之间的关系都非常尴尬:事业有成的儿子和当年抛弃妻子而现在公司破产腿脚不便家庭不幸的父亲,一起长大互生情愫却无意中害死了父亲的同性朋友和已经成婚且有一子的同志,爱恋已婚女老师并且也成为了老师的大学男学生和为了家庭的完整远走异乡的女老师。面对如此尴尬的情感关系,他们或是有意或是无意地再见。父亲与儿子的再见可以说是偶然的,他们没有对这份感情真正付出什么,就算是看到对方生活的困境自己内心抓心的疼,那也只是单方向的,他们之间的情感纽带似有若无。被迫分离的同志既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又是一定程度上的杀父仇人,一个与女子成家,一个被判死刑,即使如此,他们也拒绝尴尬的再见。好在生命最后的勇气驱使他渴望再一次的见面,让自己魂归故里。虽然他们再一次相见,却再也说不出更多的话语,这不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深情,而是好久不见自我封闭的隔阂。学生和老师则是三个故事中相对较暖的一个,虽然双方都落落大方地在人前谈论着过去,但是终于是把该说的话说出了口。而在这三个故事中,结尾唯一没有哭的就是第三个故事了,但是这个故事的结尾并不是笑,而是凝视。曾经的学生凝视着躺在自己的床上的曾经的老师,衣衫整齐,有些忧郁,有些释然,因为距离感始终存在着,无论人们多么亲。总的来说,三个故事的主人公一点点变得更加积极,而积极的沟通带来了12年遗憾的弥补,导演对于人类沟通困境的解法就在于原谅、勇敢、解放自我。
剧中对于人与人关系的论断通过第三个故事的陈志彬之口高谈阔论地抛出来,有点太过直白,并且如果做讲座的老师水平如此这般而学校老师未偿见同学们如此积极,那只能说,讲座的老师真TM帅。
另外女性形象在影片中从弱化的地位逐渐上升为主体地位,有点阴阳相调的思想。
Ⅳ 再见再也不见没看懂
爱情的起点
都是最美的瞬间
什么铁达尼的经典
罗密欧跟茱丽叶
那些最煽情的电影情节
都说爱能超越生死离别
曾经 我们都很坚决
爱了就不改变
不要对我说再见一句再见
就结束这一切
能否不要说再见
你的再见说得那么明确
怎么我和你之间
两个世界再也没有交接
如果告别
能不能再见
我们的照 片
纪录幸福到永远
只是再幸福的画面
只定格在 一瞬间
那些慢吞吞悲情的音乐
早说过爱过之后就是离别
早该相信那些预言
我们也没有多特别
不要对我说再见一句再见
让爱变得表 面
真的不用说再见
就算再见
结局不能改变
就算我和你之间
两个世界 再也没有交接
不用抱歉 就真的再见
如果有缘
我们会再遇见
反正地球本来就很圆
就算今天你要走得多远
反正就是 一条地平线
反正愿望不一定会实现
反正承诺不一定要兑现
反正睡醒是新的 一天
别对我说再见一句再见
让爱变得表 面
真的不用说再见
就算再见
结局不能改变
就算我和你之间
两个世界
再也没有交接
不用抱歉
就真的再见
爱情到终点
我们只能说再见
Ⅳ 再见,在也不见的剧情简介
《再见,在也不见》讲述了三个发生在不同地域又互有关联,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三段情感故事 。
一人串连起三段故事,并诠释“最陌生的父子情”、“暧昧兄弟情”、“忘年师生恋”等多种复杂的情感纠葛 。
Ⅵ 电影再见在也不见什么时候上映时间
《再见,在也不见》是广西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发行的一部剧情片。该片由忻钰坤、陈世杰、西瓦罗·孔萨库联合执导,蒋雯丽、陈柏霖、杨祐宁、秦沛等联合主演。该片于2016年5月13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该片讲述了三个发生在不同地域又互有关联,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故事[1] 。
Ⅶ 《再见,在也不见》是一部怎样的影片
影片的第一个故事是网络时代下的亲情挽歌。秦沛饰演的老者原本是工头大佬,却因为意外负债累累,更殃及家庭,从此落寞营生。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与陈柏霖饰演的儿子相遇。由于种种难以名状的情感因素,陈柏霖与秦沛并没有相认。与此同时,他发现秦沛与其尚在念中学的儿子关系生隙,并力图拯救其,以弥合这对父子情。
网络时代的中国,很多90后00后所依恋的都是网络。父母对他们的意义,不再是情感的寄托与维系,只是钱财的补足和物质的供给。网络时代下,亲情在被蚕食,被消弭。血缘被网络渐次替代,《再见,在也不见》的情感哀歌一再唱响。谁来拯救?!影片没有给出明确的理疗方案,却足以引发人们深省、反思。
第二个故事有些另类,因为,他介于淳朴友情与隐晦基情之间。这则名为《湖畔》的故事讲述的是两个男孩间纯洁却又有些暧昧的情愫,是友情还是基情?其实,从不同角度都可以得到不同的解读。这段小故事甚是凄厉惨绝。陈柏霖、杨佑宁小时候常在湖畔游泳嬉戏,情感渐深。陈父担心湖畔危险,常阻止陈柏霖与杨佑宁来往,并因此节外生枝,意外发生。十多年后,杨佑宁已经踏上不归路,而幸运的是,在他离开之前,还有机会再见陈柏霖一面。“再见,在也不见”的情感离歌再次唱响。
陈柏霖、蒋雯丽上演的师生忘年恋是影片的第三个故事。作为影片的结束,这段本是老生常谈的恋情却被拍出了新意,也因此令人深省、彻悟。在这则故事中,作为大学教授的陈柏霖前往蒋雯丽所在的泰国大学做关于“网络时代的我们”的主题演讲,其主题就是网络时代下,人们该如何维系亲情、爱情与友情。这个问题看似空泛,实则极能触及人的魂灵身处。而且从影片结构上讲,也与第一个故事形成了前呼后应之势。
有时候我常常在想,在经历过一段段生死印记的亲情、爱情、友情之后,即使生无可恋,此生非虚度,就好像片中陈柏霖饰演的三个角色。第一个故事中,虽然他没能与父亲相认,却间接弥合了弟弟与父亲的关系,让亲情打破了网恋(弟弟沉迷网络)的枷锁,让父子重归家庭的温暖,对他来说,人生再无遗憾。第二个故事中,陈柏霖见到了杨佑宁的最后一面,虽然两人话语不多,但从眉目传情中,却能读到这一面也是他们生而无憾的最后一面。第三个故事里,陈柏霖与蒋雯丽因为种种原因,姐弟、师生、母子恋情未能修成正果,但对有所经历的陈柏霖而言,有了这样美好到渴盼不可及的爱情,也算是有了生无可恋的境界。
Ⅷ 如何评价电影《再见,在也不见》
释然过往 坦然未来
文/梦里诗书
陈柏霖一人分饰三角,串联了关于亲情、友情、爱情三个各自独立又都有着对《再见,在也不见》以诠释的故事,但分属各国三位导演不同的呈现,从成片来看却显得参差不齐,难成一体,电影并没有能规避分段式影片这最为常见的诟病。
生活中相信很多人都会有着相遇和在也不见的离别,《再见,在也不见》正是以略带悲情色彩的重逢后的再别离,形成了电影情感上的脉络,分属父子亲情血浓于水的《背影》,友情上升到同性生离死别的《湖畔》,师生忘年之恋的《再见》,三组故事都是多年后久别重逢的再见,但电影所设置的境遇却不是突显那久别后的美好,而是填充出种种境况下的枷锁,突显出人物宿命式的悲情渲染,以此形成戏剧性的张力,为人动容于《再见,在也不见》的命题。
陈世杰的《湖畔》是此作个人之见最佳的故事,双线齐驱并进的叙事手法中又包含以隐忍的克制,对情绪的渲染可谓恰到好处,将一种友情上升到同性之爱的边缘化情感跃然光影,质朴中对情感的拿捏可谓举重若轻,而忻钰坤则是将自已《心迷宫》中出色的语境表述力带到了《背影》之中,那难以割舍的亲情令人回味,由西瓦罗·孔萨库执导的关乎爱情的《再见》却显得太过平淡,在逻辑上更倍感牵强,以至于这个最后压轴之作并没能为电影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分段式影片参差不齐的问题在此得到了最大化的暴露。
电影对情感的寄语凝重却又治愈,在首个故事中,陈柏霖饰演的儿子与离别多年父亲的重逢,昔日无从放下的仇怨都在此得以放下,第二个故事中,面对昔日与父亲之死有莫大关系一起长大的好友,在好友即将走向绞刑架的死亡之路上,他依然完成了好友的遗愿,将骨灰埋葬,同也是对过往的放下,而最后关于爱情的再见,是在伦理道德面前妥协的故事,一段尘封多年的师生之恋的再续前缘,最终依然亦只是落寞,三组故事实则都是对放下的告解,透过一个“见”字突显出“情”上的释怀。
三段不同的重逢离别,阐述的其实就人与人之间的缘,缘起再见,缘灭在也不见,释然过往,坦然未来,这便是生活。
Ⅸ 电影《再见,在也不见》
《再见,在也不见》是由三位青年导演共同完成,《心迷宫》(原名《殡棺》)导演忻钰坤执导了第一个单元《背影》,在中国广西完成;第二段《湖畔》由新加坡导演陈世杰在中国台湾和新加坡完成;最后一段《再见》则是泰国导演西瓦罗孔萨库在曼谷完成。有趣的是,三段剧情分别对应“亲情”、“友情”和“爱情”,主人公都由陈柏霖扮演,角色和故事之间并无关联,相同的是对人性的剖析,虽出自三地导演之手,影像基调却难得保持统一,淡淡的离愁别绪贯穿始终。
第一:《背影》:父子情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写的是父亲,这段影片则用这个片名来讲与父亲的“再见”。因为躲债而抛妻弃子的父亲,如今身在他乡垂垂老矣,因为出差意外遇见父亲的陈柏霖,心情复杂,他跟踪父亲的脚步和背影,窥探他新的家庭和生活,怨在心中,心底仍割舍不下那份亲情。
忻钰坤的叙事功力经过《心迷宫》之后,越发稳健,画面的阴暗冰冷,和父子间的对手戏,从跟踪到饭馆对谈,虽彼此试探,却慢慢揭开了温暖慈爱的一面,非常细腻动人。这也是全片个人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尤其是老戏骨秦沛扮演的父亲一角,表演已入化境,无需用力,淡然之间,便塑造出一位心怀愧疚、充满自责的父亲,“回去能干嘛?他们都不认识我了……”,陈柏霖不告而别,在阴暗的小巷里痛打了不懂孝顺、同父异母的兄弟,是对父亲离家出走的怨恨发泄,父爱在时不懂珍惜,分离了,就只能望著对方背影渐行渐远。
这一段的“再见”,虽有怨恨,但依然有爱,因为,始终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第二、《湖畔》:“兄弟”基情
这个故事最具意象,说是“兄弟情”,其实应该是一段青涩懵懂的“同志情”,只不过“友情之上、恋人未满”。双线并行的叙事手法,现实与过去交叉呈现。水波微澜的野湖、难以言说的心事,一段隐秘的往事、两个暧昧的少年,这一切都止于父亲的溺亡。成年结婚生子的陈柏霖,收到来自新加坡的挂号信,开启了这段尘封已久的“兄弟情”,远赴他乡为被判死刑的杨佑宁送行。过去和现在的对比,相隔二十年的“死亡”,举重若轻。
“同志情”一向是台湾电影最擅长表达的题材,因此,虽然导演来自新加皮,却最有台湾电影的风格,对白和配乐极为克制,只依靠画面和演员的互动来推进,两位少年演员的表现尤其惊艳,眼神之间的默契,游走于友情和爱情的边缘,甚至有些抢去成年后陈柏霖和杨佑宁的风头。
这一段的“再见”,是成年后的痛,是对年少轻狂的释怀,是面对的死亡的超然和放下。
第三、《再见》:忘年情
来自上海的年轻教授陈柏霖,远赴泰国曼谷讲学,遇到了十二年前的“旧爱”——侨居泰国的老师蒋雯丽。这个故事最具时代感,贴近现实生活,片中有一段戏,陈柏霖演讲时谈到了时下流行的电子社交工具,无论FACEBOOK还是微信,看似有上千个好友,真正在乎你的也许只不过只是其中的五个人而已,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反而变得日渐疏离。有意思的是,陈柏霖初到泰国,意外拨动了一位泰国女生的心弦,一如当年学子时代的他,对老师的那段情愫,若即若离,是为呼应。而最后的酒店一夜,相拥激吻,是十二年前的旧情复燃,却也是无奈的告别,一个事业有成,一个已为人母,终究挣不脱伦理道德的束缚。
蒋雯丽的表演老道,无论神态还是肢体语言都非常精准自然,让我想到了《山河故人》里的张艾嘉,这种“忘年情”,真的需要好的对手,才能避免尴尬。而那个泰国女演员,纯净的眼神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Ⅹ 谁知道电影《再见在也不见》究竟演了什么
《再见,在也不见》选择三段式,讲述了三个发生在不同地域又互有关联的故事,由《背影》陌生的父子情、《湖畔》暧昧的兄弟情、《再见》忘年师生恋三段故事组成,并分别由忻钰坤、陈世杰、西瓦罗·孔萨库三位80后导演执导。影片相比其他分段式电影,
最特别之处便在于,三个导演、三段故事、三段情感,却是由陈柏霖一人分饰三角来完成的,这算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还是蛮让人感到惊喜的。
全片看下来,如果我们不知道陈柏霖所饰演的三个角色的名字,我们真心会以为就是,一个人的人生,在不同的城市,见了不同的人,上演了三段不同的爱与别的情感故事。其实陈柏霖在角色塑造上并没有故意区分开来,演出来的感觉就是一个人生,我想忻钰坤、陈世杰、西瓦罗·孔萨三位导演之所以如此设计,就是想让我们知道,不管是父子情,还是“兄弟情”,或是忘年师生恋,有些人我们不珍惜,一旦错过了,从此便只是陌路。所以,人生无常,且行且珍惜!
三段不同地域不同情感的故事其实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在讲述人生就是不断的告别。过去是回不去的,无论过去的回忆多么美好,无论你怎样去追忆,过去的始终就是过去了。人在渐渐长大的同时,因为心智、年龄以及成长环境的变化,都可能渐渐的成为另一个人,这是无法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