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出的女主角叫什么名字
扮演日出的女主角陈白露叫方舒。
《日出》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剧情片,由于本正执导,方舒主演,于1985年上映。
该片根据曹禺的同名话剧改编,以20世纪30年代的天津为背景,讲述青年女性陈白露受社会影响走向堕落,最终因失去新生的希望而自杀的故事。
幕后花絮
为拍好影片,导演于本正看了能找到的所有与《日出》有关的资料,总计有几十万字,还去天津实地采访,接触了许多过去的茶房、银行职员、老板、混混。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曹禺多次为于本正介绍时代背景、人物性格,对具体人物的化妆、服装也给予了指导。为了更了解合作者,他还特意看了于本正执导的影片、同样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漂泊奇遇》 。
方舒是看到报纸上登载的影片征选“陈白露”的启事后,自告奋勇要求扮演陈白露的。
2. 日出的意思是什么
日出,指太阳初升出地平线或最初看到的太阳的出现。另有中国著名戏剧家曹禺先生所著同名话剧,其主要剧情为:交际花 陈白露受银行家潘月亭供养,整日与一群游手好闲的寄生虫相周旋,虽厌恶和鄙视周围的一切,但只能抱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昔日的恋人方达生希图拯救她,但她无力自拔。潘月亭投机失败,陈白露债台高筑,深感前途渺茫,终于服毒自杀。另还有根据同名剧作改编的同名中国电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85年,于本正导演,方舒、严翔主演。此外尚有同名散文(刘白羽著)、越剧、诗歌、美国电影等。
3. 日出的影片评价
评析此片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影片的制作背景。这是Murnau从欧洲渡海来到好莱坞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第一部有声片(其实是半默片)。其主题便是诱惑与冲突:默片对于当时艺术水准尚嫌低劣的有声片的抗拒,商业化的好莱坞对于Murnau这位电影艺术家的诱惑,城市与乡村,日与夜的对抗,贞洁VS放荡。
影片的男女主人公分别以the Man, the Woman名之(以下简称丈夫,妻子),谕其普遍性(也可理解为亚当夏娃),而作为堕落与诱惑象征的城市放荡女郎/蛇则以the Womanofthe City名之。这两个Woman的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表现在服装、发式等各方面。城市完全是人造的场景,乡村则是实景拍摄。影片从一开始便建立起冲突的主题,第一个镜头中的火车站先是用绘画,再用活动模型来表现。第二个镜头一列火车沿对角线向右上方驶去,与另一列火车交错而过,形成X形,这种对角线构图也多见于其后河心预谋杀妻的场景。
两个Woman的服装,发式均相对立。妻子的衣帽都是浅色的(纯洁),城市女郎的衣帽都是黑色的(邪恶)。城市女郎是蕾丝胸衣,丝袜, 高跟鞋(画面中被她遮住了), 镜不离手,烟不离口, 处处点出诱惑;而妻子则是鲜花(innocence),围裙(质朴)。发式也具有特定的意义,观者可以比较以下两人的发型。另外影片后来有一个理发的情节(喻丈夫悔过自新),当理发师想要为妻子理发时,妻子却逃走了(不愿改变发式)。
视听手法上,此片很好地总结了默片的成就,又积极发展了声音的表现力。
先说说所谓默片的成就,首先表现在对于二十年代欧洲先锋电影各流派手法的继承上。
1、法国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手法。影片前半段中相当常见。用叠画,虚影等等手法表现主观感受,思维等等。左:这里用了一个相当长的溶(long dissolve)来剪辑。叠画的河水动荡,涟漪暗示人心的动荡,其后河心那场戏亦是如此。右:幻化的人物虚影,也是典型的Impressionism手法。
2、德国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手法。Murnau从前是表现主义运动的一员主将(但他的问题其实比较复杂)。影片的灯光,构图,字卡的运用等都体现出表现主义的特征。
此片还涉及的两个重要手法,也与德国表现主义有关。一个是移动摄影。20年代中期推轨镜头(tracking shot)的风行,其后的Last Laugh(Murnau本人的作品), Variety(也是UFA出品)更使得移动摄影的风尚达到顶峰。另一点是运用虚假透视与模型。表现主义前期对于布景的强调对此应有影响,Murnau自己的前作Last Laugh, Faust中都有这些手法的运用。
3、苏联蒙太奇学派(Montage School)手法。影片倒不见得有多少典型的苏联学派的剪辑,但一些镜头无疑体现出蒙太奇思维,比如第二个镜头那个半分屏半叠画的X形,很典型地体现了Eisenstein所说的conflict btw/within shot。
以上着重强调了几个流派对电影语言各方面的影响。综合起来,就是流畅的视觉叙事(visual storytelling),如何运用镜头语言(剪接、场面调度)来叙事,这或许可以说是默片美学最重要的部分。比如下面这个镜内蒙太奇的手法。
城市女郎从自己的住处来到男主人公家里,整个过程用一个运动镜头完成,可以分成四段。第一段有前后两个表演区,后景是女郎从住处走出,前景是一对村民在说话,联系前一镜头:女郎梳妆打扮(见第一张截图),这个镜头容易给人他们在议论那个女郎的感觉(默片的好处就在于你并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一切都由你自己想象)。然后第二段,女郎走在路上,后面一个男人牵着一匹马走上来。第三段,女郎路过一户人家,探头窥侧。最后第四段,女郎来到男主人公家,吹口哨向男人示意。整个过程由一个镜头完成,每一部分还都可分成两个表演区,通过她的口哨,她对陌生人的窥测(这可以跟她intrude男主人公家庭联系起来)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女郎这个人物的性格。(那匹马的意义我不是很清楚,不过我不认为这是个多余的事件,看官有知道的还望指点一二)。
随着Murnau来到好莱坞,也将德国学派的各种技巧(特别是移动摄影与虚假透视)带入美国。一些美国导演(比如Ford,Hawks)也曾一度深受Sunrise的影响。
影片所有的对白都用插卡字幕(intertitle)而不用声音,所以我把它叫半默片。不用对话的好处是保留了默片视觉叙事的美学;同时,因为这种对声音的选择性/限制性使用,片中所有的diegetic sound都具有一定的意义,看时要分外留心。
大致可以把影片中的diegetic sound分成两种:
一种表现城市的喧嚣,包括疯狂演奏的铜管乐声,街道车流声(特别有一个情节是丈夫与妻子走在马路中央,堵塞了交通,这时四面八方的vehicle都向他们涌来,车马齐鸣,带有明显的威胁意味),娱乐场所的喧嚣声等等。
另一种则是教堂钟声,这种钟声很有象征意味。片中第一次响起是清晨报晓,点出日出-人性之歌的主题。其后响起是在丈夫行将动手将妻子推入河中时,带有谴责、警醒的意味,终于唤起了丈夫的良知。第三次是夫妇在城里时,妻子尚在哭泣时,钟声因一对新人的婚礼而响起,似乎是某种召唤,两人步入教堂,聆听牧师的教诲:God is giving you, in the holy bonds of matrimony, a trust... She is young, and inexperienced. Guide her and love her. keep and protect her, from all harm. 丈夫听到这些时已是泪眼婆娑,哭着将头埋进妻子怀里,嘴里哆嗦着'Forgive me! 妻子原谅了他,两人相依在墙边,钟声再次响起,夫妇俩步出教堂,宛如一对新人,钟声此时又成为了祝福声。在影片中,这种声音始终与人性相连,并与城市的喧嚣声构成一对矛盾。
影片有许多精彩段落,开初丈夫会见妖妇那,丈夫所走的那条乡间小路雾气弥漫,象征他的犹豫,思想斗争。此处的声效尤佳,一顿一顿的,像沉重的脚步,象征丈夫一步步踏入深渊,陷入人性的迷雾。其后丈夫找到妖妇,两人拥抱,Murnau很巧妙的一个平行剪接,接妻子抱着孩子痛苦。相似的影像,却是一悲一喜。再后妖妇一句Come to the City! 两人躺在草地上,想象城市的场景:刺眼的霓虹灯,疯狂的铜管乐队吹奏/舞蹈的split-screen, 眩目的摇摄,声音亦眩,Murnau将两种音乐叠合(sound mixing),形成sound deep-focus(Robert Altman挺喜欢这玩意)。此外,这段中的摄影机运动也是unmotivated camera movement的重要例子,而在技术实现上也颇富巧思,为时人称道。
4. 求电影《日出》影评一篇~急!!!!!!1
日出,一曲人性之歌.
评析此片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影片制作的历史背景。这是Murnau从欧洲来到好莱坞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第一部有声片(其实是半默片)。其主题便是诱惑与冲突:默片对于当时艺术水准低劣的有声片的抗拒,商业化的好莱坞对于Murnau这位电影艺术家的诱惑,城市与乡村,日与夜的对抗,人性的纯真、美德抵御诱惑。
5. 78岁的原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朱永德去世了,他生前有哪些代表作品
原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朱永德于2021年2月5日去世,其生前曾担任上海电影制片厂第一创作室主任、制片人办公室主任,上海电影电视集团公司总经理,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等职务,是国家一级摄影师。网友都去其的去世表示太突然了,纷纷哀悼,祝老人家一路走好。为何一个电影制片厂的厂长会引起网友的广泛关注,是因为其生前给大众带来了不少好的作品,而他生前有哪些代表作品:
《牧马人》《牧马人》由谢晋执导,朱永德利用自己丰富的拍摄经验指导美术师到摄影棚中搭景,呈现出契合影片主题表达的效果。此影片获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荣誉奖。
以上为个人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6. 电影日出 陈露 扮演者
《日出》演员表 :
侯天来
饰 李石清
徐帆
饰 陈白露
尹昭德
饰 胡四
李志奇
饰 张乔治
斯琴高娃
饰 顾八奶奶
7. 关于日出的剧名
1、《东边日出西边雨》
《东边日出西边雨》是由赵宝刚导演,王志文和许晴主演的爱情电视剧。该剧讲述的是以陆建平为中心,演绎出一组组现代都市人的情感纠葛故事。
2、《日出》
《日出》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剧情片,由于本正执导,方舒主演,于1985年上映。
该片根据曹禺的同名话剧改编,以20世纪30年代的天津为背景,讲述青年女性陈白露受社会影响走向堕落,最终因失去新生的希望而自杀的故事。
18岁的宋小林放弃高考来到某海滨城市,替因打工受伤的父亲宋有福讨要赔偿金,遇到同乡张青松和漂亮农村女孩程静,因各种机缘三个90后农村青年走进了海港成为农民工。在班长任成伟的带领下,小林和青松从一个连简单装卸设备都不会操作的农民娃娃成长为技术标兵。
在这个城市他们也都收获了爱情,也实现了从普通农民工到掌握现代工业技术的新型产业工人的成功转型。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日出琴岛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日出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东边日出西边雨
8. <日出>是谁的作品
话剧剧本,曹禺作于1935年。四幕话剧《日出》是曹禺先生的代表作。《日出》以鲜明的时代性和深广的历史内容在曹禺剧作中居于领衔地位。剧本以陈白露和方达生为中心,以陈的客厅和三等妓院宝和下处为活动场所,把社会各阶层各色人等的生活展现在观众面前,揭露剥削制度“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本质。在艺术创作上,作者采用横断面的描写,力求写出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因而《日出》具有纪实性特点,一切都像生活本身而不像“戏”。
【原作者】
曹禺(1910 -1996),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他的姓氏“万”的繁体字为一个“草字头”和“禺”字,草字头与“曹”谐音,故“曹禺”即“万”)。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故事梗概
交际花陈白露受银行家潘月亭供养,整日与一群游手好闲的寄生虫相周旋,虽厌恶和鄙视周围的一切,但只能抱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昔日的恋人方达生希图拯救她,但她无力自拔。潘月亭投机股票失败,陈白露债台高筑,深感前途渺茫,终于服毒自杀。
主体思想
《日出》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日出》的思想是暴露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
一、剧本通过对半殖民地都是群丑的出色描绘暴露社会的黑暗糜烂。有工于心计的银行家潘月亭、卑躬屈膝的李石清、俗不可耐的顾八奶奶、洋奴张乔治等。这些都市群丑聚在陈白露的寓所里寻欢作乐,而又尔虞我诈,充分暴露了被金钱扭曲了的畸形人性。
二、描绘“不足”者的被受欺凌。“小东西”被卖进妓院;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描写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们善良、忠厚和倔强的平性。
剧本正是通过对都市群丑和下层被侮辱被剥夺者的描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中国大都市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图景,一方面是剥削者、“有余者” 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侮辱。“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社会的主题。
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一、《雷雨》和《日出》的发表,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剧作戏剧冲突尖锐复杂,结构严谨;人物性格鲜明独特,富有典型意义;戏剧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和抒情性。剧作的这些特点,是话剧创作成熟的标志。
二、促进了话剧从“案头剧”向“剧场剧”的发展。曹禺以前,多数剧本主要以阅读欣赏为主。曹禺的《雷雨》《日出》等剧作,具有极好的舞台效果。
三、促进了大型多幕戏剧的发展。曹禺以前,现代剧作多数为独幕剧和中型戏剧。《雷雨》等剧作,都是大型戏剧,演出时间2、3小时,剧情比较复杂,反映的生活内容更丰富广泛。《雷雨》《日出》以后,现代大型戏剧创作多起来了。
改编作品
故事片,根据曹禺的同名话剧剧本改编,由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85年摄制。本片于1986年获第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女配角奖(王馥荔),第九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演员奖(方舒)、最佳女配角奖(王馥荔),广播电影电视部1985年优秀影片奖。
【编剧】曹禺、万方
制作人员:导演:于本正 摄影:朱永德 美术:瞿然馨 作曲:徐景新
【主要演员】
方舒-陈白露 王诗槐-方达生
王夫棠-潘月亭 严翔-李石清
王馥荔-翠喜 刘青-小东西
沙惟-黄省三
【故事梗概】
陈白露是一个纯洁的少女,因生活所迫,只身走进大上海十里洋场,成了名噪一时的高级交际花。她终日周旋于潘月亭、张乔治等巨商富贾身旁,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旧时恋人方达生的到来,唤起陈白露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新生活的憧憬,她虽厌恶和鄙视周围的一切,但已无力摆脱奢侈的生活。然而,方达生的劝说,对陈白露毕竟还是有所触动。一日,陈白露从流氓黑三手中救下一个小女孩——小东西,并认她做了干女儿。她竭尽全力保护小东西,但小东西仍未逃出黑三的魔爪,被卖入妓院。在那里,虽有好心的妓女翠喜照应,但小东西终因不堪凌辱,上吊自尽。陈白露和方达生闻讯赶到,见到的只是破席裹着的尸体。面对号啕痛哭的翠喜,陈白露感到恍惚和凄凉。潘月亭做投机生意,栽倒在黑社会头目金八爷手里破了产,陈白露的欠帐单也越积越厚。当她得知金八爷已为她付清了一切债务,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已换了主人。从小东西和翠喜身上,陈白露看到自己的影子,她麻痹痛苦的心灵在复苏。她不愿再做上流社会的玩物,在茫茫的黑夜中,陈白露静静地吞下安眠药,悄然离开了人世。
23集电视剧,是根据我国著名的戏剧家曹禺先生的剧作《日出》改编而成的悲剧故事。
【编剧】万方、程式鉴
【制作人员】导演:谢飞 制片:郑凯南
【主要演员】
徐帆-陈白露 斯琴高娃-顾八奶奶
马跃-方达生 侯天来-李石清
李志奇-张乔治 许还山-潘月亭
尹昭德-胡四 郭宝昌-金八爷
朱琳-关老太
【故事梗概】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知识女性陈白露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情,与浪漫诗人许光夫私自结合,并生下可爱的女儿。然而严酷的生活,使诗人变得性格暴躁和女儿夭折,陈白露孤身投奔远房亲戚、前清大太监的遗孀关老太太,并做了她的干女儿。陈白露以美貌、舞姿和歌喉在"哈斯曼"歌舞厅渐渐走红。大丰银行总经理潘月亭在银行只剩下一个空壳之际仍虚张声势,夜夜笙歌、花天酒地,以此蒙骗客户。他发现了舞女陈白露后,顿蒙爱意,捧红陈白露成为“舞会皇后”和电影明星。从此,陈白露就处在潘月亭、关老太太、富孀顾八奶奶、黑社会头子金八、妓院流氓黑三、骗财贪色的张乔治、戏子胡四、阴诈而有心计的李石清等各色社会渣滓的包围而沉湎于醉生梦死的生活之中。诗集《日出》,成了她回忆与诗人真挚爱情唯一的纪念物。陈白露大学的初恋情人方达生为了把陈白露唤醒,走向新生而进行的一切努力均告失败。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东西”,黄省三、妓女翠花等也难逃悲惨的命运。丧失了对生命和自由追求的陈白露,最终在黑暗势力的压力下和社会动荡中结束生命,陪伴她的,只有许光夫的《日出》诗集中的词:“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而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
9. 《日出》的全部人物的简介和故事概要
一、人物的简介
1、陈白露
与诗人有过一段浪漫的婚姻,婚姻关系的破裂,使她在无奈中走向风尘,成为红极一时的歌星、舞女,过上纸醉金迷的生活。陈白露从闺阁走向交际圈,是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沉沦。
2、潘月亭
潘月亭是大丰银行的经理,他会耍权术、善投机,心狠毒。从他的活动中,可以看到当时都市经济恐慌的面貌:工厂停工,银行倒闭,地皮跌价,公债投机盛行。
他为了挽救自己的厄运,在与李石清针锋相对的搏斗中,他笼络了对自己造成威胁的对方,但一旦投机得手,他又狠心地剪除心患;他裁员、克扣工钱等,也都显示出他丑恶的灵魂和挽救厄运的挣扎。
3、金八
《日出》里金八是社会恶势力的代表,无时无地不使人感到他在操纵着那个金融社会的一切,但作者有意不让他出场。这无影无踪的金八,却张开命运之网,使很多人不能摆脱他的控制。
这个人物始终隐藏在幕后而不露“庐山真面目”,多少有些神秘色彩,是一个具有高度艺术概括性的典型形象。
二、故事概要
四幕话剧《日出》是曹禺的代表作。1936年发表于《文学月刊》1卷1-4期。学生出身的交际花陈白露住在大旅馆,靠银行家潘月亭的供养生活。童年和学生时代的好友方达生闻知她堕落了,从家乡跑来"感化"她,让她跟自己结婚并随自己回去。
但对社会和生活都已失望的陈白露拒绝了他。此时同楼的孤女"小东西"为了逃避蹂躏闯到她的房间,她虽全力救助,但终于还是被黑帮头子金八手下的人卖到妓院里,不堪凌辱而死。
潘月亭也被金八挤垮,银行倒闭。陈白露慑于黑暗之浓重,看不见出路,黯然自杀。方达生则表示要与黑暗势力抗争,迎着日出而去。
《日出》以鲜明的时代性和深广的历史内容在曹禺剧作中居于领衔地位。剧本以陈白露和方达生为中心,以陈的客厅和三等妓院宝和下处为活动场所,把社会各阶层各色人等的生活展现在观众面前,揭露剥削制度"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本质。
在艺术创作上,作者采用横断面的描写,力求写出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因而《日出》具有纪实性特点,一切都像生活本身而不像"戏"。
(9)日出1985电影剧情介绍扩展阅读
《日出》是继《雷雨》之后问世的一部四幕部,它在题材和形式上与《雷雨》都有很大的不同,体现着剧作家努力超越已有成就的探索精神和卓越才华。
曹禺认为《雷雨》“太像戏”了,在技巧上“用得过分”,因此,他决定舍弃在《雷雨》中所用的结构,而在《日出》中采用了“横断面的描写”,一改过去高度压缩紧凑的结构模式,通过“片断的方法”展现不同人物各自生活面貌,使观众对当时的社会人生产生整体的印象。
《日出》以旅馆里一间华丽的休息室为背景,通过交际花陈白露耳闻目睹了当时大都市的种种丑恶现象,将社会各个阶层众多的人物、事件整合成一个特殊的典型,反映出那个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中血淋淋的世态惨象。
其中既有官僚买办资本家对劳动群众的压榨欺凌,也有资产阶级内部奢靡腐化和尔虞我诈,同时还充满了一群小人物为求生存而苦苦挣扎的场面。
10. 求电影《日出》影评,一千字左右。
这首夫妻之歌不属于何方,又属于任何一处,你在哪一个地方都可听得到。无论日出日落,混乱的城市或乡村的广阔天空下,生命大都相似,有时苦涩,有时甜蜜。”开场字幕道出了茂瑙的主题思想,这不是一个精彩迂变的故事,它更像一首歌,唱人间朴素的生命,命运交织的欲望与多厄的爱情。正如侯孝贤讲的,真正的电影大师,是能拍出既简单又深刻的电影,真是数不出几个人。
我看电影一直都以泪点作为评价好电影的其中一个标准,因为这说明电影是一门爱的感官艺术,你看见,你感觉如同你生活里爱的体验被影像浓缩。当然决定泪点高低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要看你的人格部分真善美的平衡。演员就算要用眼泪撒谎,也需要调动内心的情感。然而这部杰作放到四分之一的时候就已经让我掉眼泪,因为Janet Gaynor演得太好了,她长得就已经十分另人心生疼爱。
尽管我习惯性的特别注意影片的镜头运动和场面调度,但很快就不知不觉进入主角的世界。不过在开场到12分钟的时候,有一个长镜头足以让后来的雷诺阿,布列松,塔可夫斯基,沟口健二,侯孝贤等场面调度大师暂且化作浮云。当时男人听到口哨声出去和小三到河边会面。全景镜头跟着男人的背影走在一片雾气弥漫的草地(那里将是他迷失方向的地方),头顶高挂圆月,镜头跟拍并慢慢推进男人的背影,男人走过小桥转右,镜头右移也跟至右侧面,男人再往左走,镜头移到背影之后穿过树丛跟拍男人左侧面,男人翻过一道栅栏,镜头已经移到了男人的正面,男人走向了镜头,镜头停止移动,摇过90度角变成男人的视角,然后穿过树丛停止在一个全景镜头:情人在河边化妆等候,月亮又重新完美的出现在天上,稍后男人从镜头左侧进入,最终回到全知视角!在电影本性的真实感面前,蒙太奇也暂时凉快一边去(交叉剪辑用得很多)。这个让我心生崇敬的镜运还只是开始。表现主义,印象主义,超现实这些就不说了,这些手法的运用成就了日出的艺术性,什么是电影?电影就是实现幻想。
在城市的戏里面涉及电车,街道,餐厅,教堂,理发店,照相馆,游乐园,舞厅,餐馆。从教堂出来之后男人和女人再次回到结婚初始的蜜月状态,由此展开了一系列刘别谦式的温情喜剧,尤其是照相馆的没头的雕塑,和那只奋力奔跑最终醉酒的小猪。如同我们笑过可怜的小查理之后对他愈加喜爱,这时候正是编剧最能伤你的时候,希区柯克有句名言说,坏人越坏,电影越卖座。于是剧情地点循环回到电车,再循回到船上,暴风雨充当了要杀死我们感同身受的主角的坏人,到了关键时候,有一样被大家遗忘的物件会出现改变一点局面,这里是之前置于船里计划杀妻后准备自救的一捆芦苇。这是很多电影都会使用的物件伏笔,比如本年度最爱的电影金色梦乡那个ipod classic,他要是用nano就死定了。
日出有很多强烈的视觉对比和物体隐喻,比如月亮和太阳,男人去见情人是在一个月满之夜,月满将缺,预示男人将会失去妻子,日出的太阳又预示他们重聚一起的圆满。
仅用视觉语言讲故事的默片(已经出现了声音),更接近于我对电影的纯粹幻想,如果我生在那个年代,一定也会跟着卓别林为捍卫默片而反对有声电影的出现。很不幸的是下个月Cine Dore狂放一个月伍迪艾伦的片子,假如哪天默片电影光复了,他应该是第一个被封杀的吧。
茂瑙没有在片子里用男女主人公的名字,表明了他的意图,即我们从电影里所感受到的可以是任何人的爱情。这场厄运还告诉我们只要不放弃希望就能换来完美的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