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格列佛游记》电影与书上的内容有什么区别
电影中人物塑造最形象的当然还是里梅尔·格列佛这个主人公。电影与原著相比实在是粗糙太多。很多内容与原著不符,因为电影时间的限制,内容当然也就不全。
原著中格列佛出海以后在8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大人国、小人国、飞岛国、贤马国等等。电影由于技术与资金的原因,只保留了小人国Lilliput的段落。电影只能说以不少的笑点来吸引观众。这是一部比较幽默的电影。
而原著所包含的思想就比较多了,格列佛是个英国外科医生,后升任船长;他受过良好教育,为祖国而自豪,在职业和政治两方面似乎都颇有见识,可是他本质上却是一个平庸的人,而作者斯威夫特正是利用了主人公的这种局限达到了最充分的讽刺效果。电影中的格列佛则是一个邮政室小职员,岁数也不小了,却事业爱情一无所成。一次阴差阳错的公派任务,把他带到了百慕大群岛,不想,出海即遭遇到大风暴。风平浪静之后,格列佛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地图上没有的神秘小岛Lilliput。原著作者想要表达的政治讽刺,电影中无一体现。
B. 格列佛游记内容简介
格列佛游记
(乔纳森·斯威夫特创作长篇小说)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又译为江奈生·斯威夫特)创作的一部长篇游记体讽刺小说,首次出版于1726年。
作品以里梅尔·格列佛(又译为莱缪尔·格列佛)船长的口气叙述周游四国的经历。通过格列佛在利立浦特、布罗卜丁奈格、飞岛国、慧骃国的奇遇,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还以较为完美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念,作者用了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的幻想写出了荒诞而离奇的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英国议会中毫无意义的党派斗争,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和唯利是图,对殖民战争的残酷暴戾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同时它在一定程度上歌颂了殖民地人民反抗统治者的英勇斗争。
《格列佛游记》1726年在英国首次出版便受到读者追捧,一周之内售空。出版几个世纪以来,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在中国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外国文学作品之一,被列为语文新课程标准必读书目。根据其内容改编的电影分别于1977年、1996年、2010年被搬上大荧幕。
内容简介
第一卷
格列佛游记图书图片(20张)
作者的文笔朴素而简练。例如文中写到格列佛在小人国抄录了一段官方文告,它赞颂国王是“举世拥戴”的“万王之王”,“脚踏地心、头顶太阳”,等等。格列佛还在括号里不动声色地解释道:“周界约十二英里”。随着这句解释,那“直抵地球四极”的无边领土陡然缩为周边不过十余里的弹丸之地。这种反差令人捧腹。括号里的话显示出作者朴素又实事求是的叙述风格,他似乎无意对此评论,只是在客观忠实地为我们解释利立浦特的尺度。他曾经声明:“我宁愿用最简单朴素的文笔把平凡的事实叙述出来,因为我写这本书主要是向你报道,而不是供你消遣。”尽管小人国、大人国、慧骃国的情景各异,主人公的境遇也不相同,但整部小说的布局、风格前后一致,格列佛每次出海的前因后果都有详尽的交待,复杂纷繁的情节均按时间、空间顺序依次描述,文字简洁生动,故事性强。
作品影响
编辑
1726年在英国首次出版,受到读者喜爱,一周之内售空;三周售出一万册。出版几个多世纪以来,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在中国是初中生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作品评价
斯威夫特以幽默丰富了作品的道德含义,以讽刺揭露荒诞,并通过人物性格和叙述框架使人难以置信的事件成为现实,即使《鲁滨逊漂流记》也难以在叙述的刻薄性和多样性方面与其媲美。——英国作家司各特[8]
作者简介
乔纳桑·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一个贫困家 庭,由叔父抚养成人。英国18世纪的讽刺文学作家,也是散文家。[9]
C. 一句佳话成就《格列佛游记》,这部电影讲述了怎么样的故事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格列佛游记》吧,讲述的是一个人,他因为各种原因来到了小人国和大人国,在里面成功历险的故事。这个小说也被翻拍成了电影,在电影里面,他也被列为喜剧冒险片。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格列佛他还是一个小职员的时候,但是他却没有很好的爱情和事业。面对这样的情况,他根据公司的命令去执行任务。
当时把他带到了大群岛,在出海的时候遭到了风暴。在风浪过去之后,格列佛就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神秘的小岛,里面住着很小的人。他们将格列佛当成一个巨大的巨人,以为是侵略者,就将他钉在海滩上。随着故事的发展,格列佛慢慢的也变成这里的英雄。
电影《格列佛游记》进行改编之后,他更倾向于娱乐性,可以供那些小孩子进行观看。虽然票房不是很理想,但是影片里面还是很精彩的。这部影片里面有不少的恶搞场面,让大家觉得实在是不恰当。所以在香港里面,这部影片的心只有三星,总是会落人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