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好看推荐 > 电影一念无明结局

电影一念无明结局

发布时间:2022-08-28 02:04:30

① 如何评价电影《一念无明》

本片成本只有200万,拍摄周期只有16天。

以8项提名领跑香港电影金像奖。

最终拿下新晋导演,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三个大奖。

金燕玲只拍了1天戏,就凭借此片得到了金马奖和金像奖两项最佳女配角奖。

《一念无明》改编自社会真实新闻事件。

由新人导演黄进和编剧陈楚珩这对情侣共同创作,两年过程中听了很多社工、康复者、医生的真实故事,搜集了大量的访谈和资料。

余文乐和曾志伟都是被剧本打动,才决定零片酬演。

无明就是看不到的事情,一念就是一个念头,可是一念生万念,一个念头后还会有下一个,一个念头看不清楚,可能一直走下去方向都是错的 。

想比之下其英文名Mad world翻译过来是疯狂的世界,更加直白,更加残忍。

余文乐饰演的阿东患有躁郁症,当年因为误杀饱受病魔折磨的母亲(金燕玲饰)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生而为人,对不起了。

除了阿东这条躁郁症的故事主线外,影片还通过之言片语的方式,展现出香港,这个高速发展的城市下各种难以名状的阴暗面。

城市现代化水平越高伴随着人情的冷漠。

大陆妻,香港夫,身份尴尬的儿子,跨境上学的问题。

为求一处安身之所甘愿沦为房奴。

自杀频发,表面体面和内心崩坏的中产阶层,对心灵归宿的奢求和无处不在的无力感。

香港,一个平均每天都有三个人自杀的地方。楼房高耸,街道狭窄,并不是每幢楼后的街角都有春娇与志明相遇的爱情故事。

电影只给你展现一角,让你去想象冰山,没有高大上的立意和过度的现实批判,只用很让人感到真实的镜头语言和表演关注最底层的市井生活和弱势群体。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喜欢港片的原因——人情味。

影片最后,父子二人在天台上的无言拥抱,决定与这个对“异类”充满歧视的世界和解。

我们并不能消除痛苦,

所以在能拥抱的时候,

就尽力拥抱吧。

② 香港电影《一念无明》台词

香港电影《一念无明》台词

《一念无明》以写实却残忍的方法,展现一时三刻无法改变的社会现况。香港电影《一念无明》台词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香港电影《一念无明》台词

1.我都好想学你,但是我做不到

2.你和你混蛋老爸一模一样。

3.我不懂做人老公,不懂做人老爸!我不懂。我不懂

4.其实做个混蛋很容易的,搞不定的,就撒手不管

5.不是什么都可以外判给别人做

《一念无明》:灰色的家庭悲剧

《一念无明》是一出灰色的家庭悲剧,这个还在上映的香港电影获了很多奖项,但影院的上座率并不高。也许是更多人不喜欢这种压抑悲惨,没有什么温暖和正能量的电影。要吐槽的是,这个电影的名字太文艺抽象,不接地气。最大的惊喜是,它在影院放映用的是原版的粤语。这个电影要是翻译成普通话,味道就变了。很多粤语词跟地方口音一样,带着厚重的人情味和心酸味。

比如,曾志伟演的父亲,用了好多次「扑街」来形容,就是“混蛋”的意思。「扑街」当然最直白,都不用解释。还有他的几句台词:

升斗市民,有什么办法?

什么事都能交给别人吗?

做人左右为难,做一个扑街好容易。

故事从这几句台词就看出来了,一个普通的家庭悲剧,父亲是卡车司机,年轻时在大陆跑车也风光过,娶了一个心比天高、神经脆弱的老婆,被嫌弃因而不爱回家,受宠的小儿子学业有成远走高飞,大儿子阿东,就是男主角了,他成为这个家庭的支撑点。结果是他没能撑住,失手杀了母亲,被判为精神病,出院后想融入社会处处受困。

故事的焦点是从阿东出院开始,一半的重心落在父亲身上。他本来认为「升斗市民,有什么办法?」,香港的贫民窟真当可怕,横竖一个上下铺的空间,不超过五平米,他接儿子出院时,找了一把锤子放在枕头底下。前半辈子,他没管过这个儿子,这时也是没办法。所以,阿东抱怨说,“我不认识你,你也不认识我。”

如果阿东也像父亲、像弟弟一样,尽可能逃离,而不是被困在母亲的无助里,也许不至于发生人伦惨剧,他自己也不至于重蹈母亲的精神病。

这种可悲的疑问,故事结束时又发生了,父亲实在无力承担,唯一一次打电话给有出息的小儿子,电话那头说,你把他送回精神病院,你自己找一个养老院,钱不是问题……

这时曾志伟演的父亲从一个畏缩的「扑街」转变了,问了那句话,“什么事都能交给别人吗?”人人都说面对不幸的原生家庭,你有多远逃多远,真是这样的吗?真正逃掉了,就免掉了不幸和悲惨了吗?又有几个人能彻底地斩断自己身上那些尴尬龌龊的唯一联系呢?

事实是,在灰色的人生里,通常人们是「做好人不彻底,做坏人也不彻底」。卡车司机在最有能力做一个好人时,选择了逃避。在年老无力时,又选择了承担。该责怪谁呢?只要想一想,良心这回事并非与生俱来,也不会时时常在,最有能力的时候也许我们最有欲望,最有私心,最想过快乐日子,最难放眼以后……司机在好时候趋利避害,也许是因为有其它合理合情的幸福要追求;到了接近晚年,想得到的并没有得到,不该失去的却都失去了,已无力承担的时候,却要强撑着。这时候,一个做过混蛋的一事无成的父亲,也还是唯一的父亲,也还是绝望儿子的唯一依靠不是吗?

那个远在彼岸,逃离了这一切的,最成功的小儿子,他不过是做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会不会有遗憾呢?会不会在往后的全部长路里感到内疚,倍尝孤寂呢?

情绪这种东西,有时候我们会高估,有时候我们会低估。刚出院的阿东出席好友的婚宴,新人在台上致辞,眼泪汪汪,台下拍照,喧哗,议论纷纷,那眼泪是真的被自己感动了,被自己人生中庄重的有意义的一次经历感动了,可是台下的人谁不曾经历那样的时刻?本来也该是这样,想流泪的尽管流泪,想打岔的尽管打岔。在欢乐的隔壁住着悲惨,在庄重的时刻戏谑多么正常,我们用自己的位置判断,什么是「正常」,并且接受这种对正常的设定,妥协于自己的不重要,别人的不重要,人生中简直没有什么重要的值得庄重对待的事。可是,精神病阿东不这么看。他看出来婚礼的庄重与旁观者的轻浮是对立分裂的,是不可容忍的。

他甚至走到台上拿起话筒质问大家:今天是你结婚吗?你在拍什么?你在笑什么?你们为什么都在议论房价,议论婚礼的排场?为什么不能停下来听听新人的致辞,这是他们一生中重要的时刻……

假如我们只把这种精神病看做是更认真,更不可妥协的一种行为偏执,或行为失调,也许不是太难善意地理解。可是,这种时候,人的普通的善意哪里去了?谁不曾耻笑过他人?谁不曾被人耻笑?他人即地狱,在这个时候是成立的。

更严酷的是,生存作为一种现实,被他人逼迫、驱赶是真实存在的。当你的存在卑微到一种程度,你根本不可能奢望来自外部的一点点善意或帮助。你只是像蝼蚁一样活着,也会有人来驱赶你。那个方寸空间里,人人都是这样的蝼蚁。单亲母亲逼迫没有身份的儿子,冷漠的老人愤怒于空间的逼仄……他们都没有力量与外界抗争,却合力驱赶一对陷入困境的父子。

换一种情境,这对父子如果稍稍正常一点(曾志伟在不到五平方的房间里对躺在上铺不肯吃饭、不肯洗澡的儿子,用小声到不能再小声的声音说,“求求你,正常一点”),他们其实完全能调换成这群人里最有力量最有希望的人。就像他们的病,儿子的.精神病本来就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父亲的高血压、糖尿病,也是这个年龄人群的常见病。

他们没有伤害到任何人,却被怀疑这种精神病倾向是一种潜在的危害。

那个被单亲母亲殚精竭虑地保护的小男孩不是也有哮喘病吗?如果他也当街发病呢?

面对大家的驱赶,一个父亲的质问多么无力。他其实再清楚不过,病也是有隐喻,有高低贵贱的,与传染有关的,与声誉有关的,是否是绝症,方方面面,又哪里公平了?

当你处在弱者的境地,你就是被不公平对待的那个。所以,单亲妈妈逼迫儿子在这个逼仄的空间里发奋图强并没有错。错的是时代,是社会,是环境吗?它们是谁?它们又不会为某个真实的悲剧买单。

真实就是又灰色又残酷的。

07年有个法国影片《谷子和鲻鱼》,讲的也是一出灰色的家庭悲剧。那是个移民家庭,题目“谷子和鲻鱼”是一种阿拉伯烩饭,以谷子与鲻鱼作为原料。故事背景是法国前殖民地阿尔及利亚及其它北非国家的阿拉伯人在二战后开始移民法国。第一代移民往往居住在法国城市郊区,是克勤克俭的普通工人,但他们的后代出生在法国的土地上,却被正宗的法国人视为边缘人,他们的心理与物质诉求与父辈自然不同,与生活在市中心的正宗法国人也有着巨大矛盾,这种矛盾和差别既不容忽视又带来真实的社会问题。

那个故事围绕大家庭复杂的人际关系展开。主角西蒙也是一位父亲,年老被解雇的码头工人,他自己家里一团乱麻,有个情人住在附近,无计可施之中想到开一个船屋餐厅,做家乡的特色烩饭。所有人都指责他异想天开,只有情人的女儿陪他穿上西装,去跟各种管理人员周旋、办手续、填一堆表格。他干瘦、沉默的身影穿梭在灰色的现实风景里,到了公务大厅与办公人员交涉时,才露出尴尬、局促。这时,仅仅是官方语言的沟通困难就说明了一切背景问题、移民问题、底层生存问题。幸好有那个热情的名义上的女儿。要不是有她,这个电影压根就不用拍了。

这么多年,电影的结局一直令人难忘。天渐渐黑下来,经过反反复复的波折之后,餐馆终于开始试营业,邀请了一切有头有脸的人物,甚至连前妻、子女,情人及女儿都不计前嫌,用心合力想办好这万事开头难的第一餐。这种殚精竭虑的计划几乎让人心悬一线,明明就要出事,果真是要出事……老西蒙风流成性的儿子看到来宾中一个他有染的女人,居然是副市长的妻子,于是匆匆开车逃离,并关掉手机……车上偏偏放着最重要的谷子米饭,西蒙骑着摩托车去追,却被几个小孩子偷了车,百般戏耍。

他在夜晚的暮色里追他的谷子米饭,倒在了街头……另一头,宾客们等待得太久,慢慢失去了耐心。情人的女儿为了稳住人心,撩开衣服大跳特跳肚皮舞,那几乎有点艳俗的异族风情舞蹈配着女主角并不完美的身材,大滴大滴的汗珠落下来,落在她黝黑的长发上,黝黑的皮肤上,嘈杂的音乐旋律里,电影里的观众看得又期待又疲惫,电影外的观众却是又紧张又难过。

对底层生活来说,和解也许不太难,难的还是生活本身。所谓的“出头之日”不过意味着,只要一天陷在困局里不能出头,随时都容易重蹈覆辙。一个普通人,有多少信心给自己,又有多少信心支撑旁人?哪怕那个旁人是最紧密的家人?

说到底,阿东父子的困局和这个移民家庭的困局是一样的,简单的是物质,复杂的是人心。当人被环境困住,那个难以解脱的父亲的悲惨人生是他真实的一生,也许,也是将来的我们的一生。


相关精彩文章推荐:

;

③ 《一念无明》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一念无明》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nTq7KmOzRrjuzO4FBXPrzg

?pwd=ieg5 提取码: ieg5
《一念无明》
导演: 黄进
编剧: 黄进、陈楚珩
主演: 曾志伟、余文乐、方皓玟、金燕玲、陈学文、麦子乐、吴肇轩、税瀞熙、陈彼得、朱跃希、陈凤珍、曾洁卿
类型: 剧情、家庭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语言: 粤语
上映日期: 2017-04-07(中国大陆)、2017-03-30(中国香港)、2016-09-08(多伦多电影节)
片长: 101分钟
又名: Mad World
患有躁郁症的阿东(余文乐 饰)因为当年误杀饱受痛症折磨的妈妈(金燕玲 饰)被判入住青山医院,康复出院后住在当陆港司机的爸爸黄大海(曾志伟 饰)的板间房里。黄大海试图关心儿子,但阿东却并不领情,原来阿东一直对爸爸当年抛弃家庭的事耿耿于怀。阿东重投社会,却遭到身边的朋友歧视,唯然他尝试平复自己,同时阿东也想尽方法希望找回当天谈到近乎订婚的Jenny(方皓玟 饰),没想到当找到Jenny时,却有着另一番滋味。

④ 《一念无明》:有多惊喜就有多失望(一念无明)影评

下午终于看上了《一念无明》,虽然进场晚了点,错过了出片名前的部分,但还是很快投入进影片中。从一开始曾志伟带儿子余文乐回家掏钥匙开始,我这泪就吧嗒吧嗒掉下来。回想整个观影过程,其实我分不太清:到底是
1.电影剧本构思、台词设置上的优秀,让人看着转化为试听的影像那么日常、亲近且紧凑、却又不庸俗刻意的舒适感。
还是,2.演员的表演都突破先前银幕上留给我对他们的印象,施展更宽的演技。余文乐、曾志伟、金燕玲,包括出现过次数较少的方皓文。影片基本是以呈现每个人物“内心戏”来推动故事发展、影片进度的,因此镜头给人物的面部特写/近景也比较多。但,越是这种看起来似乎很寻找的家庭琐事(或是不幸家庭,但影片中哪个家庭是所谓有幸呢?),似乎每个人都能体会且自认为深知“不易”“责任”“主流”“爱”“信任”,并坚定自己的认知定义为“真实”(鉴定“真实与否”是“由大众态度一致、同感”的人伦理念为标准),但事实却离“真实”相去甚远的情况下,演员的演技越能彰显,具体以怎样的表演形式,尤其面部表情、情绪等,才能做到贴切到位的呈现给观众,又能让观众无缝隙的感受到人物内心的起伏波动、(挣扎、无望、痛苦、压抑、退缩、担当…)人物内外特征(尤其男主又设置为“精神病患者”,事实他的病症并不是精神病)、因果关系,成为一件相较于其他特征影片更难演绎的事情。稍加不当,影片便呈现给人“泄菜”的感觉,堆台词、靠配乐、人物形象生硬等等。而这部影片中人物却用“理智/本体的爆发张力、无声胜有声的蜷曲、嘴角渐近的抽动、用歇斯底里的吐食取代呐喊…将那种堵在内心的“塞子”拨开、又堵上、再拨开。
3. 剪辑上除了“在切换暴躁的母亲与汽车内撒尿的父亲那段有些不适”,整体流畅且意义丰富。
4、镜头运用上,除了特写,当仁不让的是余文乐黑夜中漫跑在那条不知有多少警匪、黑帮、爱情片…拍过的街道,如今的夜晚不是灯红酒绿、车水马龙,而是一个被视为不正常的正常灵魂在奔跑。此处用了跟镜、长镜。情绪随之波动的同时,街道也真的是物是人非。
5、心境与城市。香港与大陆;香港社会与精神状态;人人间的冷暖;亲人从矛盾到相依的顿悟;孩童与成人;“真实”的标尺等等更多方面,都是不言自明的可以戳到泪点的依据。但这些都还不足以让我接近全场抽泣。是,从一开始曾志伟掏出钥匙又掉在地下弯腰去捡的那个表演动作开始,我想起了我爸,想起了更多。心头涌上来的掺杂的情绪让我更透彻的领悟到电影里的每个人物每个动作每个眼神和每句话。这不就是过往星星点点的日常吗?

⑤ 《一念无明》电影观后感

导语:年度口碑佳作《一念无明》一举斩获新晋导演(黄进)、最佳女配角(金燕玲)和最佳男配角(曾志伟)三座重磅奖杯,成绩斐然。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电影《一念无明》的观后感,欢迎大家爱爱阅读参考!

《一念无明》电影观后感 篇1

这个社会对待病人真如我们想象般宽容吗?摔折腿,拄着拐杖,路人退避三舍,怕再把你绊出什么事故。突发感冒未准备口罩,地铁上咳嗽两声,身边人默默转过脸,在噼里啪啦打着字:隔篱有人感冒都唔戴口罩。身体虚弱头晕眼花不足与外人道,旁人看你并无大碍也不在意,个中痛苦,只有自己知道。

当这样的痛苦,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疾病,就更让人惊惧,对其表现出的嫌恶程度,也就更肆无忌惮。影片的开头,曾志伟饰演的父亲大海去精神病院接病愈出院的躁郁症儿子阿东(余文乐饰演)出院,而早前,妻子在被儿子照料的过程中突发意外身亡。虽医生称此事与儿子病症无关,但父亲的担忧写在脸上。他挤出笑容,故作轻松地与没什么表情、说话气若游丝的儿子打招呼,眼神里却全是防备。

父子许久没见,在那之前,父亲和在美国的小儿子都不知所踪,而本来前途一片光明、拥有稳定女友的长子阿东辞掉工作,独自陪伴病重且情绪不稳定的母亲(金燕玲饰演)。母亲用咒骂发泄怨恨,阿东在拼命隐忍和爆发中挣扎,终于把自己逼成了躁郁病人。于是他入院、治疗、出院、被父亲接回到逼仄杂乱的板间房,试图以一个正常人的姿态,再次获得这个社会的接纳。

病态的人:那个人样子好怪……他好像一条狗哎。

如果你将自己代入阿东的视角,会发现他所处的这个世界,如同电影英文片名一样,是一个mad world:

好友的婚礼上,所有人都在高谈阔论嬉笑怒骂,没人在意主角在说什么,阿东忍无可忍下的仗义执言,似乎更令好友尴尬;用人单位听到躁郁症后避之不及的状态,并不因他的坦诚和专业能力而改变;笑嘻嘻总是拜托自己和父亲的邻居,在他发病后,第一个落井下石;而狭小的空间,父亲枕头下发现的自卫用具,前女友宽容背后的强烈恨意,甚至令他找不到一个抒发情绪的角落……于是他冲去超市,大口大口吃着可以改善情绪的黑巧克力,换来的却是路人的指指点点……

于是他强拉起来的,脑袋里的那根弦,再次啪一声断掉,让他从兴奋且动力十足的躁期,滑去犹如万丈深渊般的郁期。

有关阿东的片段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茫然的他突然疾走乃至大步奔跑在深夜的街道,电影画面平行向后移动的样子。阿东像一个被抽离掉的人,在对他而言意义不明的世界里移动,空洞不知所踪。他看人的眼神,总夹杂悲伤与怀疑,令人不由担心,他下一秒会否作出什么极端行为?而比起那些选择主动去拒绝和伤害,没心没肺的看客,他的隐忍和善良,却又显得格外可贵。

好在总有温情场景弥补:下一秒,他和父亲说起年幼时去城门水塘的约定,二人无伤大雅地争执了几句,暂时和解,相互依靠着,走回他们的家。

病态的家庭:其实,是不是甚么都可以外判给别人做?

家当然不是万能的。而阿东的病因,显而易见来自他的母亲。苦等丈夫与小儿子却无限失望的母亲,没有其余的宣泄出口,只能把所有情感垃圾都倾倒在阿东身上。她是阿东世界里的第一个疯子——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需求无度,不懂感恩。她何尝不可怜,然而她也亲手毁掉了为他竭尽全力的阿东的人生。

在前不久上映的纪录片《伴生》中,其中一位为照顾年迈父母、中年仍未出嫁的女士,对着镜头流泪:我好想有时间,可以安静看一套戏、读一本书,做些自己的事情,但是做不到!为人子女,都想做到孝顺,然孝顺的界限在何处,孝顺分内事,究竟该亲力亲为,还是乐得交予他人,自己轻松?

影片中,束手无策的大海打电话给远在美国的大儿子,儿子一句话说得轻巧:你把阿东送回精神病院,自己选间条件不错的老人院,钱不是问题。绝望的大海,淡淡问出了这样一句:其实,是不是甚么都可以外判给别人做?

曾经他是逃避者:他努力工作,想给妻子更好的生活;他百般辛苦,却害怕妻子的失望和不满;他逃避家庭,酿成苦果,决定承担,却发现难度远超他想象。他和阿东在对峙中说出心声,而曾志伟在这一段落泪剖白的影帝级表现,实在无法不令人动容。

承担是给自己的枷锁,逃避是无视责任、把痛苦留给亲人……二者之间,有没有万全之策?如何在调适好自己心情的同时,也对家人多一份理解和包容?道理说来总是简单,做起来,却步步艰辛。

活在这个疯狂世界:我没事了

尚未被疯狂世界改变的邻家纯真小男孩,成了阿东的解药。在所有人都觉得他荒谬、不正常时,只有小男孩和他正常交流,与他相伴,听他讲话。他坐在天台上,对着急赶来的父亲说,我没事了。

他当然不是没事。他生活的世界依然逼仄、杂乱、充斥着形形色色自私而缺乏同情心的人类,他依然善良而软弱、恐惧而坚持,他的父亲依然无从理解他的内心,还要背着巨大的包袱寻求解决之道。但年年难过年年过,活下去便有希望,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这是影片一个颇为温馨的Happy Ending。

导演黄进说,这是一个很想带给香港人的故事:想呈现出如何直面问题、觉醒并寻求改变的状态。事实上,在压力巨大的城市里,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故事中的阿东——不久前,香港心理卫生会的一项调查还显示,香港人的抑郁指数创新高,有百分之五点五受访市民估计患有抑郁症,需要接受专业辅导及治疗,另有百分之九点一的受访者属应关注的组群。阿东非但不是边缘人,甚至还可能早已融入每个人的生活而未被发现。

编剧则强调伤害往往来自不了解,无知造成日常的邪恶。她认为电影最强大之处,就是让观众感受角色的.情感,学懂同理心,从而令世界更美丽。

这个故事整体来说,压抑又不开心,但曾志伟、余文乐、金燕玲一众大牌演员却毫不犹豫以低片酬甚至零片酬出演,更称之为十年一遇的好剧本(曾志伟语)。在快速发展、冷酷麻木的社会运转成一部失控机器的同时,能有这样一部充满人文关怀、专业水平也绝不逊色的新导演作品出炉,实为观众的幸运。

《一念无明》电影观后感 篇2

没有完整观看影片。本片讲述了现实世界的人情世故,瞅瞅身边的社会就可以读懂故事。导演和编剧忠实于生活,没有植入自己的观点立场。在现实中,每位观众都有各自的解读,答案因人而异。

笔者一直感到困扰,阿东(余文乐)弟弟,也是黄大海(曾志伟)二儿子,这一角色存在的意义?没有二儿子,故事依然完整,为什么安排这样一个角色?

妈妈的躁郁是一家人不幸的开始。关于妈妈的病因,会有不同解释,笔者给出自己认为,最合情合理的一种解释。

有一种男人顾家,有一种男人顾事业。顾家的男人工作认真,不求名利,只沉浸在家庭的幸福当中。顾事业的男人同样看重家庭,负有责任感,但更专注事业,难与家人团聚。顾家的男人常被唤作是窝囊废,事业型男人常被当成榜样。若你是女人,会选择哪一种?

妈妈出身名门,大家闺秀,家境好到何种程度影片没有述及,但看得出,家人早与她划清界限。妈妈年轻时追求者众多,可偏偏嫁给了黄大海,选货柜司机,而不是富二代,社会精英。这故事好像童话爱情故事的续集。公主爱上扫烟囱的穷光蛋,大小姐爱上平民百姓,为爱情抛弃地位和金钱,凄美委婉。但续集告诉我们,爱情是理想,婚姻是现实。

妈妈生长在富裕的家庭,自然会有一个顾事业的父亲,从小缺少家庭温暖。因此妈妈选择黄大海,认为他会是一个顾家的男人。

黄大海得到一颗明珠,必然压力重重。两钟阶层,两种生活。为给妻子原本的生活,他用尽全部时间挣钱弥补。这个结果妈妈万万没有想到,她重新陷入孤独冰冷的家庭中。妈妈为此躁郁,更增添了黄大海的压力。这种因果,使得矛盾愈加恶化,成了一本难念的家常经。

片中,妈妈总在喊:没人看我。她是在抱怨,是在懊悔,丈夫没能看懂自己,没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她改变不了丈夫,也改变不了社会的现实。

两个儿子恰是这两种男人。阿东顾家,弟弟顾事业。躁郁疯癫的妈妈毒打阿东,好像在抱怨,为什么留在身边的不是二儿子。事实刚好相反,妈妈一生都在被事业型男人折磨,她怎会对二儿子抱有幻想。她多么希望,丈夫能像大儿子那样,多陪陪自己。

影片讲得很彻底,黄大海直到最后才看透人情,才明白有问题的不是儿子,才醒悟妻子的苦衷,才意识到自己的错。可他改变不了社会的现实。

曾志伟把角色和剧本读透,搞懂导演的意图,理解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父亲黄大海,起初心情复杂,不知道儿子阿东出院是好是坏,他只想和儿子过上简单的生活,了此余生。阿东躁郁发作后,黄大海开始焦虑,他期盼儿子可以压制情绪,但目的还是和儿子苟且活下去,躲在社会的角落。直到阿东被生活击倒,出现自杀倾向,黄大海的父爱才被唤醒。我们甚至可以微弱感受到,在黄大海心中,妻子的死是一种解脱,可他不想让儿子再出事。

黄大海参加家属会谈,病友亲属给他支招,怎样把家人送回精神病院。医生也给了黄大海一个机会,只要说出阿东有自杀倾向,就可以彻底解脱。病友和医生也在逃避,黄大海逐渐反转观念,看清事实。原来这么多年,他没有为妻子付出过,也没有站在儿子一边,有问题的是自己,而不是她们母子!

片尾。黄大海和邻居辩论,开始承担做父亲的责任。阿东被人误会,邻居们嬉笑怒骂退出舞台。黄大海面对儿子微笑,此时,他终于理解了儿子一直以来的委屈。桃花树下,父子两人的意识,静静守护着他们温馨的小家。

阿东没有病,妈妈同样没病。母子二人看懂了现实,人生要活的自我,活的安心,活的真实,不被枷锁困扰。可母子均无力挣脱,世上又多了两个孤独的灵魂。丈夫没能看懂妻子,还好,父亲最终明白了儿子!

本片的讽刺,无疑是阿东好友的自杀。你不觉得好笑吗?好像真没听说过,有病人在精神病院成功自杀。精神病人怎么会自杀呢?精神病院是正常人的避难所,最正常的地方。

二儿子角色的意义,是让影片完整。影片并不存在正确答案,也没有对与错,是与非,因为导演和编剧依然改变不了社会的现实,改变不了观众的选择,也许你是阿东,也许你会是二儿子。大家都无法改变社会的现实。

笔者写这篇文字时,意外看到《颠佬正传》这部老港片。两部影片内容相近,都在反映精神病患者受到歧视,无法回归社会的现象。但《一念无明》寓意更加晦涩,更具深度。而且导演和编剧把影片定义成无解的状态,设计巧妙。

影片没有强调阿东误杀妈妈的过程,也许导演心慈手软,不知如何拿捏。笔者为此存有一丝幻想。妈妈是自杀,她看到了顾家男人的委屈,从儿子身上明白了丈夫的苦衷,她选择了离开无法摆脱的枷锁。

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却无法改变别人。婚姻亦是如此,你无法改变你的另一半。有了孩子,家庭更是一团乱麻,想改变的事情越来越多。何必改变,何必强加于亲人呢?也许错的是自己呀!?

⑥ 你怎么评价《一念无明》

由余文乐、曾志伟、金燕玲、方皓玟等主演,金马奖最佳新导演黄进执导的年度品质佳作《一念无明》,于4月7日正式登陆全国各大院线,发行方博纳影业为了奉献给影迷一部原汁原味的高分电影,大胆决定以粤语原声版本公映。
电影《一念无明》以8项重磅提名成为第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夺奖大热,并取得了最佳新晋导演和最佳导演两项创作大奖同时提名,令人期待。此前,这部戏也曾在九大国际电影节展映,并收获了不错的口碑,看过电影的许鞍华导演、谢飞导演等都给予了《一念无明》高度的认可。片中余文乐曾志伟等奉献的教科书级别的演技,震撼了张家辉惠英红杨千嬅等影帝影后,他们纷纷不吝夸赞之词,给影片点赞。
随着《一念无明》今日在内地公映,片中主角阿东遭受心理打击后,在超市疯狂吃巧克力的一场戏份也被曝光,余文乐极具爆发力的演技令观众感慨“金像奖影帝提名实至名归”!这部被评为“年度最佳香港电影”其他的几大看点也一一揭晓。
看点一:高品质佳作获九大国际电影节青睐
《一念无明》改编自真实的社会新闻,讲述了余文乐和曾志伟饰演的父子,由于家庭责任而互相误解和亏欠,最终相携着面对生活的动人故事。影片对现实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挖掘,得到了国内外各大电影节的一致青睐,并斩获诸多奖项,如金马奖的最佳新导演奖和最佳女配角奖,香港电影评论协会大奖等。凭借罕见的题材和真实动人的故事,《一念无明》被曾志伟夸赞是“十年一遇的好剧本”,也成功吸引了余文乐、金燕玲等影星零片酬加入。《一念无明》先后在国内外九大电影节上大放异彩,被影迷们评论为“媲美《海边的曼彻斯特》的佳作”,“在切身共鸣和‘亲近感’上,胜过《比海更深》”。
看点二:影帝影后为余文乐曾志伟教科书级别演技点赞余文乐曾志伟等人不仅是仗义地零片酬出演《一念无明》,还都在影片奉献了教科书级别的演技,这也是影片令广大影迷们极为期待之处。凭借和角色完全融为一体的表演,余文乐获得了本届香港金像奖的最佳男主角提名,这也是他从影以来的首个影帝奖项提名,巅峰的演技令观众充满期待。此外,该片主演曾志伟、金燕玲、方皓玟等也都凭借精湛的演技在金像奖获得提名。四位主演集体爆发的表演,震撼了影帝影后,张家辉、杨千嬅、惠英红等都不吝夸赞之词,张家辉评价道:“题材和人物跟我们日常生活很接近”,惠英红感慨演员表达的真实力量:“我不觉得自己看了一套戏,我觉得我分享了一个家庭的事实”,杨千嬅甚至感动到哭:“所有的演员非常出色,感动非常”。看点三:故事温暖表达深刻获赞“年度最佳香港电影”
《一念无明》中余文乐和曾志伟之间温暖的父子情,感动和治愈了许多观众:“无论什么时候,家都是永远的避风港”、“满含人情味儿和生活意义”、“温暖治愈,简单又充满温情”、“讲父子间母子间的多少嫌弃割舍都无法去除的亲情,很动人。这样的电影,看一部少一部了”等好评不断。《一念无明》也打动了其在金像奖上的竞争对手曾国祥导演,他给出了“很真诚的一个作品”的评价,知名导演谢飞称赞道:“新导演出手扎实”,陈德森导演评价道:“其实全世界的人,很多都有同样的问题”,甚至连大导演许鞍华都惊叹:“《一念无明》能完成简直是个奇迹!”感人至深的真实情感和对现实生活深刻的剖析,令《一念无明》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年度最佳香港电影”,影迷纷纷评价道:“非常坚定的一部作品”、“比现在国内拍的商业片好很多,反映社会现实让人深思”、“比起那些爆米花,我更推荐这部有思考的电影”。

⑦ 如何评价电影《一念无明》

《一念无明》由真实的社会新闻改编,讲述了因为母亲的意外去世,患躁郁症的儿子和曾志伟饰演的父亲不得不共同生活的故事。

对于片名,导演黄进表示 “无明就是看不到的事情,一念就是一个念头,可是一念生万念,一个念头后还会有下一个,一个念头看不清楚,可能我们一直走下去方向都是错的。戏里面也是差不多的意思,在我们相处的时候,有一些最重要的事情没有看到,就会互相伤害,可是本来我们是相爱的。”

导演黄进表示,希望《一念无明》可以让观众正视过去、直面生活,“并从中找到值得我们珍惜的人和事,去疗愈我们的心灵。”但看完片子,我悲观地觉得,这个世界真的好不了了。太多的痛苦,太多需要平复的伤害,而努力抗争的人终归是要回到生活里,等待一切慢慢被人遗忘。

⑧ 一念无明观后感

一念无明这是一部很真实的影片。冷郁的基调,写实的质感,普通的人物,这几个元素平淡地推进这部电影的节奏,不快不慢,不急不躁,情理之中,意料之内。不炫技,也不煽情,一部写实的片子,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阿东的故事是极端和个别的,但阿东的处境却是普遍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既不会处理与亲人爱人的关系,也不会处理与陌生人的关系。他们对待他人彬彬有礼,有礼中却带着冷漠,他们爱得如此笨拙,笨拙到甚至自我损伤。

我们是《一念无明》中的每一个人,既是阿东,也是阿东的亲人,更是那些不认识阿东的陌生人。而我们唯一能做的,或许只有用言语、用拥抱、用交流改变自己的一念万念,拨开无明的遮蔽,真正认识我们自己和他人。这无疑很难,却很必要。

⑨ 如何评价电影《一念无明》

看似亲近的关系反倒是成为了家人们之间最厚重的感情区隔,看着让人难受不过现实却是如此,心理疾病正确治疗早期治疗才更有帮助

阅读全文

与电影一念无明结局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听歌看电影的声卡 浏览:119
电影玛什么莲 浏览:347
重温经典感悟人生励志电影观后感 浏览:26
最近上映的电影好看的 浏览:636
抖音电影制作作品从哪里发 浏览:243
香港电影女主角替父还债 浏览:335
母亲带孩子旅游的电影 浏览:237
画皮老电影1979年播放 浏览:483
适合推荐给老师的电影 浏览:444
电影票的选座系统怎么写 浏览:822
你找一个老电影 浏览:474
洪金宝国语高清电影 浏览:452
电影复活前苏联哪里找 浏览:543
如何找电影公司合作 浏览:608
致敬老一辈电影演员 浏览:656
僵尸鬼片大全国语电影 浏览:530
韩国电影院为您中文 浏览:318
外国战斗片电影大全 浏览:242
大提琴老师电影在线 浏览:431
中国女排电影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浏览: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