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好看推荐 > 电影钢琴家简介

电影钢琴家简介

发布时间:2022-09-05 20:45:09

『壹』 电影《钢琴家》讲的是什么故事情节

1、电影《钢琴家》剧情简介:

作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钢琴家,瓦拉迪斯劳在纳粹占领前还坚持在电台做现场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他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在这里,即便所有热爱的东西都不得不放弃的时候,他仍旧顽强的活着。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撑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他的勇气为他赢得了丰厚的回报,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又找到了自己衷心热爱的艺术。

2、电影简介

中文名:钢琴家

外文名:The Pianist

其它译名:战地琴人,钢琴战曲

制片地区:法国,德国,波兰

拍摄地点:法国,德国,波兰

拍摄日期:2002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制片人:罗伯特·本穆萨

类型:剧情,战争,文艺情感

主演:阿德里安·布洛迪,托马斯·克莱舒曼,艾米丽雅·福克斯

片长:150分钟

上映时间:2002年

对白语言:英语

色彩:彩色

主要奖项:

第75届奥斯卡奖最佳电影提名
第5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钢琴家》是2002年上映的一部电影,该片是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阿德里安·布洛迪、艾米丽雅·福克斯、米乔·赞布罗斯基、爱德·斯托帕德等主演。

该片根据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席皮尔曼的自传改编,描写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事

『贰』 如何评价电影《钢琴家》

这部电影最可贵的是他的真实和其中反应的在迫害犹太人浪潮中的人性。

电影是由钢琴家维拉德斯娄·斯普尔曼的自传改编。斯普尔曼作为犹太人,虽然是一名如此有名气的钢琴家,在纳粹迫害犹太人的浪潮中也不能幸免。他为了生活卖掉了钢琴,为了生存东躲西藏。在华沙被占领的前夕还在电台录制钢琴曲,波兰犹太民族不断受到各种没有尊严、没有生活权利的要求,不能走人行道,搬到犹太特区,赶到集中营,携带现金有限制,生活物资没有任何保障,路上随时可见饿死的人。还没有搬到犹太特区前,他不能带多萝塔去咖啡店,不能在公园散步,不能坐公共长椅,只能在街上站着聊天。电影中被打死的穿越墙下下水道的孩子,发疯的找丈夫的女人,一排趴在地上等待脑袋被打个洞的犹太人。纳粹在街上任意戏耍犹太人,没有理由的枪毙任何人,把轮椅上的老人推出窗外摔死。犹太人充当犹太警察迫害犹太人,高价卖给犹太同胞生活用品。

电影中也有暖意。帮助他出逃的犹太人,在登上集中营的火车上最后一刻救他的人,全家分享的那一块糖,波兰人给他的安全的生活地点,还有最后一幕里救他并给他食物的德国军官。犹太人和波兰人也开始反抗。。。

看完整部电影之后内心很震撼,我相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在中国人民的苦难和故事一定不比电影中少,期待中国能出现这样一部影片。

这部电影的确令人感动。

所有制作精良的 历史 题材战争片都对衣着和武器相当考究,《钢琴家》也不例外。因为你可以看到在华沙大街上踢正步行军的德国军队,有铁丝网内各式各样被俘的德国军人,还有最后解放华沙的苏联军队。

本片除了大家都熟知的有关反战和人性的一些东西外,我第一次开始关注美国演员阿德里安·布劳迪,但是从后来的观察中并未发现他有多么大的突破。

除了上边的东西外,最重要的就是被大家津津乐道的德国军官专业户托马斯·克莱舒曼。他在后来的《刺杀希特勒》,《帝国的陷落》,两版《斯大林格勒》都有参演,都是德国军官。镜头时间并不多的T.K.最终博得了很多中国观众的青睐,他也渐渐成为了我们对德国军官的一个典型形象。

《钢琴师》——战争中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钢琴师》根据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维拉德斯娄·斯普尔曼的真实自传改编(有兴趣的可以看小说原著),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阿德里安·布洛迪主演,影片描写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如蝼蚁般艰难生存的故事,于2002年9月25日在法国上映。

这部电影我看了三次,每次看完,内心依然震撼,整部电影没有过于让人不适的血腥镜头,但是却真实的还原二战期间波兰犹太人的悲痛遭遇。导演罗曼·波兰斯凭借此片拿下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罗曼·波兰斯本是一位法籍犹太人,但是这部影片导演在隐忍自己的感受,是以一个中立的态度来揭露那段 历史 。

人性的光辉在战争中不分国籍,不分种族地闪耀着,可人性的自私与丑陋也是深不见底的枯井。

男主斯皮尔曼是由美国演员阿德里安·布劳迪饰演,因为他特有的外形,高挺的鼻子,深陷的眼窝,特别符合犹太人的特点再加上本就扎实的演技,与这个角色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成就了奥斯卡 历史 上最年轻的影帝。

斯皮尔曼,波兰籍犹太人,在当地电视台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也是家喻户晓的钢琴家。在战争来临之前,一家人幸福融洽地生活在一起。可是炮火毁灭了这一切,毁灭了男主的家庭,爱情,包括他的尊严。影片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德军要入侵波兰的时候,男主一家准备逃亡,但是在广播中听到英美有计划对德宣战,而放弃了逃亡的计划。当晚母亲还准备了丰富的晚餐来庆祝,却不知道这个不切实际的希望给他们带来了支离破碎的家庭。德军入侵波兰后,要求所有犹太人必须贴上标志性袖章,妹妹一开始拒绝,可最后也被迫屈服,这似乎象征了当时大部分的犹太人,认为退后一步,会换来海阔天空,却不知道每一步妥协的背后,是离深渊越来越近。

户口登记到袖章到隔离区再到集中营,大批大批的犹太人就像慢慢被圈养的牲畜,越来越无处可逃。影片中可以看到犹太人当街无辜被戏虐,被枪杀,甚至于晚上安静地在自家吃饭,都有可能随机被德军挑中扔下高楼活活摔死,这样的纳粹德军固然可恨,但是在隔离区内大批犹太人却没有任何反抗意识,甚至还听着音乐,数着手中金币,片中在大批送往集中营的等候广场上,一个犹太老人表示这是去往死亡的路,我们应该抵抗,反击,我们人数不少,我们会有赢的机会,但是却有人反对,德国人需要劳动力,他们不会白白浪费这样的人力,只要我们好好工作,会活着的。谁对谁错?导演把问题留给了我们的观众。

影片中最具矛盾的角色应该是男主斯皮尔曼的朋友伊扎克,家里是做钻石生意的,为了生存成为了一名为德军服务而残害同胞的犹太警察,知道男主在隔离区温饱困难,还特意送去了食物,希望男主斯皮尔曼为了家人的生存和他一同加入,但是被男主的弟弟羞辱一番后愤然离去,即使这样伊扎克还是冒险救过一次斯皮尔曼的弟弟,甚至在犹太人被大批送上死亡火车的时候在德军眼皮下将斯皮尔曼拽下,给了他再次活命的可能。人性的光辉在他身上闪耀过,但是当他拿起棒棍伤害自己同胞的时候,他的人性是自私的吗?导演同样把这个问题留给了我们。

男主斯皮尔曼本是生活一帆风顺,受人尊敬,自信,幽默有魅力。正常发展下去可能还会有一段唯美的爱情,但是老天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让这一切遥不可及,男主为了活下去,在集中营被鞭打的时候抱住德军的裤腿求饶,只为活命。最后在犹太朋友协助下逃出来,也只能借助波兰朋友,到处东躲西藏,如蝼蚁一般。可生命毕竟是顽强的,求生的欲望一次次刺激着男主,也一次次帮助他逃离死亡。演员阿德里安·布劳迪深邃的眼神完美的演绎了这位钢琴家跌宕的人生,剧情我不过多的透露,有兴趣的可以欣赏影片。

一首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成了拯救男主生命的高歌,斯皮尔曼像过街的老鼠一样东躲西藏寻找食物的时候,正好碰上了德国高级军官,影片中透过的一丝光明就像人性的光辉,照亮了,打动了军官的心,将影片的剧情带向了高潮。最后在德国军官的帮助下,斯皮尔曼顺利地等到了德国战败,波兰被苏联解放了,可是这位德国军官却以纳粹战俘的身份死在了苏联劳动营里。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呢?我想这个也是导演留给我们自己思考的,没有唯一的答案,也没有正确的答案。

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9.2,网上各种剧情分析的都有,有人控诉纳粹,有人批评犹太人,有人批评那个时代,但是我觉得这些应该都不是导演想要表达的意思,因为太表面,太简单,也太肤浅。就像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一样。

只是希望世界和平,没有战争,因为战争太丑陋,人性也经不起战争的摧残。

电影的剧情我并没有透露太多,希望留给大家空间,自己去评。

这部电影的细节非常多。其原因是这部电影改编于一部真实的纪实作品。你如果有心地关注一下人物的对话,就会从中获取大量的信息,对二战时期欧洲人民的众生相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这部电影非常实在。说他实在,是说给那些认为这部电影过于ridiculous、平淡和践踏人的尊严的人听的。这类人之所以会对这部电影产生这样的看法,我私心地以为是没有认清世界和人性的本质。

生活本身就具有ridiculous的一面。人性本身就具有自私的一面。当一个人为了生存而奔波的时候,他是可以不顾尊严的。

当纳粹轻描淡写地叩响扳机把犹太人的脑浆、额头上打出窟窿的时候。当小孩子被打断脊椎骨死掉的时候。当母亲把自己的孩子捂死而精神失常的时候。当轮椅上的老头被活活丢下阳台摔死的时候。

当犹太人反抗德国人,德国人屠杀犹太人,犹太人迫害犹太人,犹太人拯救犹太人,波兰人迫害犹太人,波兰人反抗德国人,苏联人迫害德国人的时候。

当主角从一个光鲜的钢琴家,最后成为了一名只为生存而有些麻木的亡命者的时候。

你会惊奇地发现,很多时候,现实是复杂的,战争是复杂的,人性也是复杂的。纳粹也会有尊敬艺术帮助犹太的军官,为纳粹卖命的犹太人在迫害自己同胞的时候也会救下主角,同是被德国人奴役的波兰人却大声叫嚷着要抓住犹太同胞,在德国人穷途末路之际隐忍胆小的波兰人也开始反抗起来,上层阶级的犹太人整天去酒馆闲聊不顾外面同胞死活。

你必须得承认,你所见的,都是事实。没有额外的东西来渲染,亦或是添加些别的作料来让你继续认为——啊,纳粹就是残忍的,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希望永远大于失望!

很可惜,现实并不是这样。影片结尾没有什么很大的希望,主角的家人或许已经惨遭不幸,那位恩人德国军官也死在了苏联人的手里。这个时候,主角重新成为了光鲜亮丽的钢琴家,在辉煌的音乐厅里奏起了肖邦的波兰舞曲。

很多时候,一部电影不需要主题,尤其是在涉及到 社会 文化民族状态下的题材,由于为现实过于复杂,那些火急火燎想要宣示主题的电影往往会给人“假”的感觉。

整篇看下来,主角是软弱的,是被某些具有崇高信仰的阶级所鄙视的“没有骨气的艺术家”。而我很欣赏主角,因为他具有绝佳的运气和顽强的生存渴望,最后重新坐在了辉煌的音乐厅内,演奏起波兰民族的肖邦舞曲。在他背后,是死去的亲人,远去的情人和失踪的恩人,以及无数二战时期死于非命的犹太人。

无需带有意识形态的阶级批判,无需故作高深和矫揉造作的煽情,光就这一点,很多电影无法望其项背。在华沙深夜的废墟里,一个衣着褴褛的亡命之徒,在德国纳粹的陪伴下弹奏肖邦的叙事曲。

谢谢您的邀请。这部电影改编一部真实的纪实作品,反映了当时 社会 。犹太人反抗德国人,德国人屠杀犹太人,犹太人迫害犹太人,波兰人迫害犹太人。苏联人迫害德国人的时候,主角从一个光鲜的钢琴家,成为一名只为生存而有些麻木的亡命者的时候。纳粹也会有尊重艺术家的军官,他在纳粹卖命的犹太人在迫害自己同胞的时候救下主角。影片的结局没有很大的希望。主角的家人或许已经惨遭不幸,那个恩人德国军官也死在苏联人的手里,这时候主角重新走上辉煌的音乐舞台,奏起肖邦的那首舞曲,成为光艳亮丽的钢琴家。这部电影中,主角是个没有骨气,软弱的艺术家,它有着顽强的生命渴望。重新走上舞台的那一刻,在他的背后是死去的亲人,远去的情人和失踪的恩人,以及无数的死于非命的犹太人,战争是复杂的,人性也是复杂的。

《钢琴家》讲述了二战时期,华沙被入侵后,电台著名的犹太人钢琴家在各界人士甚至德国中校的帮助下生存到战争结束。

真人真事的加持让这部反战影片无需什么剧作技巧来帮助讲故事。只遵循时间线,围绕主人公的事件,辐射出各种人在战争中的表现,就足够给人诸多思考。所以电影的呈现上,在其他电影中所忌讳的没有铺垫的转折,主人公缺乏的主动性推动力在这部电影都反而不是问题。

这是一部伟大的二战反思电影。

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导演没有将主角塑造成一个伟大的反抗战士,而是用一个极其普通的犹太人视角,平静客观地讲述了他逃生的故事。往往正是冷淡的残酷才最冲击人心,带给人深深的震撼。在电影中看主角的逃生历程,仿佛置身于彼时,亲身体会到纳粹的残暴,用独特的视角去冷静地观察这场人类浩劫,去细细体会绝境下的生存之艰。

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拉开序幕,很快首都华沙沦陷。

主角犹太裔波兰籍钢琴家,席皮尔曼便是在华沙电台工作。纳粹德军的血统政策在此时还未完全暴露,他们强制要求所有犹太人在右臂佩戴醒目的犹太臂章,以便隔离。

席皮尔曼一家也跟着命令,住进了临时划定的隔离区。在这里,生存是一件奢侈的东西,因为他们的性命在纳粹眼中毫无价值,可以以任何借口随时随地被剥夺。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次极其普通的晚餐中,纳粹突然在席皮尔曼对面楼进行检查,通过窗口看到对面有一家人也正在吃晚饭,纳粹让一个坐在轮椅上的老人站起来,老人挣扎无果后竟被直接扔出了窗外。

没有多余的镜头和音乐,就是平淡的像普通录像一样,一条生命结束了。

后来德军政策开始野蛮化,所有占领区的犹太人被有秩序的送进集中营进行大规模屠杀。席皮尔曼一家也跟着隔离区的所有人准备前往奥斯维辛集中营。

他们不知道即将面对什么,心中充满着希望与绝望,都期待着下一个地方比这里好,能够生存下去。

在即将登上火车的时候,一个犹太警察救下了席皮尔曼,他躲过了一劫。

但他漫长的如乞丐蝼蚁般逃亡由这一刻正式开始了…

呵呵,没看过!

从小到大,我看过许多的 历史 战争片,可是没有哪一次像这次的 历史 战争片给我这么大的震撼。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曾经年少,所以不能感知影片中战争的残酷,还是这部影片的导演和编剧太能抓住我的心。《钢琴师》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影片的开头是复古的黑白影像,音响中渐渐传来悠扬的钢琴曲。影片是战争类型,优雅的钢琴声被炮声掩盖,弹着钢琴的优雅男主角不得不逃离逐渐坍塌的广播室。此后,影片便开始了战争带来的无尽的压抑。才能将看电影的我们如此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这是一部以二战为背景,讲述了天才犹太人钢琴家瓦列迪克•席皮尔曼在二战期间,为躲避德国纳粹的追杀在朋友的帮助下而四处躲避、逃跑的经历。他面临着一次次的纳粹分子的猎杀,总能幸运的逃脱,最终从战争中存活下来。

忍受着影片带来的无奈 压抑 和忧伤将它看完。

影片中的萧邦的乐曲在脑中回荡。

永远不能忘记影片开头拉提琴的女孩深情的望着史标曼。他说“请叫我史标曼”

还有在集中营史标曼和家人一起将糖果分为了六块。那糖果我觉得含在嘴中并非是甜而是苦涩。

它在无奈下用手指弹奏无声的钢琴,那曲在回荡······

最伤心时是看他用似骷髅般的手弹奏着乐曲。

和旁边静静聆听德国军官。

音乐的震撼让人不再畏惧同样也不再残忍。

影片结束后发现下雨了。

想起曾在下雨时用钢琴弹奏的忧伤曲目。苦涩是让艺术升华的最佳途径。因为只有抽经断骨的经历才能弹奏出让人心中为之震撼的乐曲。影片最后是史标曼的原声录音

『叁』 请介绍一下电影《钢琴家》

史标曼(艾德里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饰)是波兰一家电台的钢琴师。二战即将爆发之时,他们全家被迫被赶进华沙的犹太区。在战争的颠沛流离中,家人和亲戚最终被纳粹杀害,而标曼本人也受尽种种羞辱和折磨,他侥幸得到一位朋友的帮助,暂时有了藏身之处。

战争愈加猛烈,朋友不得不抛下 他回老家寻得安全的住所养育儿女。此时史标曼恶病缠身,却还要在搜捕中逃亡。在废墟的阁楼上他遇见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要求下他弹奏了钢琴曲。美妙的琴声令德国军官萌发了恻隐之心,他暗暗帮助标曼直到俄军对波兰的解放到来……

(3)电影钢琴家简介扩展阅读:

《钢琴家》是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阿德里安·布洛迪、艾米丽雅·福克斯、米乔·赞布罗斯基、爱德·斯托帕德等主演的战争片。该片于2002年9月25日在法国上映。该片根据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席皮尔曼的自传改编,描写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事。

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演员阿德里安·布洛迪

作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钢琴家,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在纳粹占领前还坚持在电台做现场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他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

多萝塔:演员艾米丽雅·福克斯

多萝塔是一名大提琴音乐演奏家。质朴阳光的一个清纯女孩。她被钢琴师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演奏的肖邦进行曲所吸引,并成为了他的追随者,陪伴他度过了在华沙的犹太区轰炸的一段岁月。

亨里克:演员爱德·斯托帕德

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的弟弟,喜欢听广播。以卖书为生,但是因为波兰政府对犹太人的剥削太重,而生意越来越难做。汉奸海勒过来劝说他加入犹太人警察队伍时,他认为要是去做了警察,就会成为盖世太保一样打犹太人,所以便拒绝了海勒的请求。

威廉·霍森菲尔:演员托马斯·克莱舒曼

德国的纳粹军官,在一片废墟之中发现了瓦拉迪斯劳,但他没有杀害瓦拉迪斯劳,因为瓦拉迪斯劳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他,在他的冒死保护下,瓦拉迪斯劳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肆』 求电影《钢琴家》影评800字

一、对于鼎鼎大名的《钢琴家》,一直心而往之。因为是2002年的片子,再加上,听说获奖不少,冲着好莱坞模式的电影去看的,我又自以为是了一把。呵呵,还好自己之前的自以为是让我对这电影有了新的理解。

片中以二战为背景,以德国迫害犹太人为导火索,表现一个犹太钢琴家在长达近13年的战争时期内如何生存,并坚持下来。说实话,情节很简单,这么说下来,任何人想的都会是那个钢琴家是如何如何的坚毅,如何如何的坚强,如何如何的英雄,扛过那么久,并生存下来。其实,不然,片中的钢琴家就是一个人,一个超级普通的人,先是活着。

导演没有将我们的主人公描写的那么伟大,那么英雄,完全不是好莱坞喜欢的英雄模式。我们的钢琴家,会为了五斗米折腰,该有的气节在战争面前统统不见了。恼人的袖章,一边骂着不带,一边挂在自己的胳膊上;为了饭,乞求一份工作;为了家人,架子是啥?为了生存,跪了,求了,哭了;哪怕低声下气求之前的爱慕之人,哪怕装死人,哪怕那水到嗓子里快恶心的想吐,哪怕像过街老鼠一样居无定所……我们的主人公,在努力的,活着……

中间钢琴家对于自己的处境到处找人帮忙的时候,我有点气愤,为什么不站出来,为什么不跟他们一起去奋斗,哪怕死了,也是光荣的。

从一开始钢琴家拒绝朋友的当警察的介绍,到后来钢琴家被那个警察朋友救了,与父母分散,真的是成也钢琴,败也钢琴。到中间,钢琴家乞求朋友帮忙送信,朋友说“出去很容易,难的是你怎么在墙的那一边生活”,再到钢琴家卖表时说“饭比时间重要”,最后,钢琴家找到一个罐头,打开的时候撞见俄国上校,继而弹琴,继而交流,从始至终,钢琴家带着罐头,生怕不见了似的。处处彰显着一个人的活法。

电影终究是电影,就算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那终究是电影,那么就有电影特有的潜台词。德国大兵对一个犹太老人的羞辱;一个孩子的夭折;“若你刺我们,我们不会流血吗?若你们抓我们痒,我们不会笑么?若你对我们下毒,我们不会死去吗?若你加害于我们,我们不应该复仇吗?”;20波兰币一块牛奶糖,全家人最后的一餐;只有自己的时候,面对这钢琴只能动动手指头,使劲幻想着音符;生病的时候,手指依然在弹。

全片没有将钢琴家打造的像个英雄似的,就连搬砖的时候失误被德军打,一直受着,从未用手挡,朋友揶揄他说:真希望你弹钢琴比你搬砖强。我想做为一个年轻力壮的青年,出点力气应该不算什么,那么,就是我们的钢琴家在保护自己的手。

最后,翻过墙去,一片狼藉,渺小的他在废墟中无限被放大。在给德军上校弹琴的时候,那种自由奔放。战争从来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家庭、一个人的事情。上校手边的全家福,我想上校帮助钢琴家也不仅仅是因为他是钢琴家吧。

“战争结束后,你准备干什么?弹琴吧。”“你为什么穿那件德军的大衣?我冷。”
片中主人公台词不多,但是戏挺足。一个钢琴家,要演出的不仅仅是他的隐忍和坚毅,还有那双手。

二、战火中的无声演奏者音乐是他一生的热情,求生是他生命的杰作,——[钢琴家] “二战时,波兰斯基被无情地卷入了时代的风暴,最终,他独自一人逃离波兰的集中营,幼小的身躯里锲着无法磨灭的阴影顽强地活了下来。这个两世为人、现今七十多岁的老人,在垂暮之际,回首往昔,开始直面自己童年的巨大伤痛。为了记忆中碎片似闪烁的烙印,为了六十多年前那场人类的劫难,波兰斯基推出了一部私人小说性质的集中营电影——【钢琴家】。”影片刚开始,钢琴家正在波兰电台弹钢琴,他完全沉浸于优美的音乐之中。突然间,一声巨响破坏了他的演奏,电台遭到了德军的轰炸,他的指尖还在钢琴键上停留,他不愿意终止那首未完的曲子,可炮火也在继续,这一刻炸毁的是墙壁,下一刻可能就是他自己。在电台同事的崔促下, 他不得不停止录音,逃离了电台。现实总是那样残酷,无情的炮火不会怜惜再美妙的音乐,而是继续猖獗。而德军迫害一切犹太人,无论他是乞丐,还是钢琴家。看过这部电影我们就会发现,它的影像风格与波兰斯基一贯的黑色阴暗有所不同,反映战争残酷的电影,却用了较为明亮的色调。可正是这种明亮,反衬出战争所带来的那些残无人道德罪恶,使它们暴露于阳光之下,无可掩饰,真可谓是一场“白天的恶梦”。“影片的镜头清醒而体贴入微,它轻轻抚廖钢琴师忧郁的面庞,紧张关注着满街的尸首,冷静旁观生命在瞬间破碎。在这些镜头下缠绕着许多令人难忘的场景,流转着一幕幕真实的存在主义生死剧。”德国人让犹太人都要在袖子上戴一个六角星标志以易辨别,斯皮尔曼认为这是一种屈辱,他说:“我不戴。”很多人都这么说,可是他们最后只能妥协。再比如刚被赶到集中营的犹太人在德国士兵的皮鞭下奏起欢乐的乐曲,两眼含泪的跳着欢快的舞步。还有那个因残疾而无法向德国人起立鞠躬的老人,被连人带轮椅从楼上扔下捽死在路上。新年的夜晚,犹太苦力们挨了一顿皮鞭,理由是那帮德国兵在庆祝新年。而类似的场景在这部影片中比比皆是,战争中被压迫的人民,只能无奈的忍受痛苦,以求得一丝生的希望。对于一直在逃亡的钢琴师来说,音乐一定就是他求生的精神支柱。而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在那个用于藏身的屋子里,有一架钢琴,但钢琴师却不能出声,于是他将手指悬在琴键上尽情演奏,完全沉于一个存在于内心的纯粹而美好的音乐世界。也正是钢琴师弹奏的音乐,触动了他遇到的那位德国军官,那位军官的良知与善心也促使他帮助了钢琴师,使钢琴师得以在一片废墟中存活了下来。影片临近结尾处,还有一幕令人难忘。德国人已经被打败,这时终于敢走上街的钢琴师却又因穿着德国人的大衣而遭到误会,别人问他:“你怎么会穿着那鬼东西?”回答是:“因为冷。”这是最真实的回答。而真实的总是不会那么圆满,救过斯皮尔曼的那位德国军官最终死在了战俘营。影片的最后,在那场战后的音乐会上,钢琴家弹奏了一只完整的曲子,这一次将没有人会打断他。而观众们也在能这支曲子中,慢慢体会这部电影所赠与我们的一种真实的回望,和深入灵魂的震撼。

『伍』 还没有去看《钢琴家》,可以帮忙介绍一下这部电影吗

史标曼(艾德里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饰)是波兰一家电台的钢琴师。二战即将爆发之时,他们全家被迫被赶进华沙的犹太区。在战争的颠沛流离中,家人和亲戚最终被纳粹杀害,而标曼本人也受尽种种羞辱和折磨,他侥幸得到一位朋友的帮助,暂时有了藏身之处。

战争愈加猛烈,朋友不得不抛下 他回老家寻得安全的住所养育儿女。此时史标曼恶病缠身,却还要在搜捕中逃亡。在废墟的阁楼上他遇见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要求下他弹奏了钢琴曲。美妙的琴声令德国军官萌发了恻隐之心,他暗暗帮助标曼直到俄军对波兰的解放到来……

(5)电影钢琴家简介扩展阅读:

《钢琴家》是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阿德里安·布洛迪、艾米丽雅·福克斯、米乔·赞布罗斯基、爱德·斯托帕德等主演的战争片。该片于2002年9月25日在法国上映。该片根据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席皮尔曼的自传改编,描写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事。

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演员阿德里安·布洛迪

作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钢琴家,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在纳粹占领前还坚持在电台做现场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他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

多萝塔:演员艾米丽雅·福克斯

多萝塔是一名大提琴音乐演奏家。质朴阳光的一个清纯女孩。她被钢琴师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演奏的肖邦进行曲所吸引,并成为了他的追随者,陪伴他度过了在华沙的犹太区轰炸的一段岁月。

亨里克:演员爱德·斯托帕德

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的弟弟,喜欢听广播。以卖书为生,但是因为波兰政府对犹太人的剥削太重,而生意越来越难做。汉奸海勒过来劝说他加入犹太人警察队伍时,他认为要是去做了警察,就会成为盖世太保一样打犹太人,所以便拒绝了海勒的请求。

威廉·霍森菲尔:演员托马斯·克莱舒曼

德国的纳粹军官,在一片废墟之中发现了瓦拉迪斯劳,但他没有杀害瓦拉迪斯劳,因为瓦拉迪斯劳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他,在他的冒死保护下,瓦拉迪斯劳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陆』 电影《钢琴家》讲的是真实的事情吗

是的。

《钢琴家》根据符瓦迪斯瓦夫·席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1946年出版的回忆录改编。席皮尔曼是20世纪30年代纳粹占领时期,在波兰电台和咖啡厅圈子中非常著名的钢琴家。1939年9月,当华沙遭受野蛮轰炸时,波兰电台没有了播音员的声音,只有一个年轻钢琴家弹奏着肖邦的夜曲。六年之后,广播恢复,演奏的是同一曲目,表演者是同一位钢琴家——席皮尔曼。

其间席皮尔曼逃脱了去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命运,而是流落在华沙街头,在犹太人聚居区挣扎求存,用琴声抚慰每天生活在恐惧中的同胞。在一名富有同情心的德国军官的帮助下,席皮尔曼终于等到了纳粹被赶走的那一天,而那个军官自己却死于战俘营。

(6)电影钢琴家简介扩展阅读:

电影原型——瓦迪斯瓦夫·席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波兰钢琴家,生于1911年,于2000年7月6日辞世,享年88岁。一直住在华沙直到死去 。

1945年他开始撰写回忆录。凭着惊人的记忆力,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度过的每一段时光、交往过的每一个人的名字和住过的每一个地方。

这部回忆录于1946年出版,书名为《城市之死》,但由于书中描写了波兰犹太人对当时苏联的不信任,遭到苏联查禁。直到90年代,这本书才得以重见天日,改名为《钢琴家》在美国重新发行,一举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后来,这本小说被改编成电影《钢琴家》。

参考资料:

席皮尔曼——网络

钢琴家——网络

『柒』 钢琴家的剧情

自己写吧
钢琴家是波兰小镇的音乐家,在录音的时候德国炸弹打来了,然后他停止录音,跑了出来。晚上家里人开始商量怎么藏财产,但是他们没意识到这是白痴行径,第二天德军开始挨家挨户屠杀,很快就要到钢琴家家里了。次日,集中营开始了,他在路过城墙的时候看到一个为了从狗洞逃跑的小男孩被卡死了,很伤心。全家被押往集中营的过程中,他成功的跑了。然后饿了很久,他被发现了,他开始弹琴,纳粹军官发现了他,然后把他带回家里的密室保护起来,给了一架感情,但是不能弹奏,于是他把手指放在琴键上不出声的弹奏,过了很久,有几天没有送食物了,才发现城市毁了,军官走了,他除了密室,找食物,翻阅废墟,找到了爬满苍蝇的水和罐头,然后被军官发现了,军官放了他。
有几天后,一个夜晚,军官拿了食物找到他,说希望让他弹奏一曲,他艰难的谈了一曲,军官说他投降了,留了军大衣给他御寒,就走了。
俄罗斯人终于打来了,他们发现了废墟里的钢琴家,他穿着德军军大衣,俄罗斯人开枪,他出来跪下,说自己是波兰人,获救了。
艺术家们走出了集中营,愤怒的谩骂着德军俘虏。
不久后,钢琴家录了唱片,没有炸弹打扰了。剧终时,他在开独奏会,字幕说德军军官被抓去了苏联监狱,死在那了。
电影很震撼,虽然你只给了10分。

『捌』 《钢琴家》的角色的介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

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钢琴家》是奥斯卡唯一亮点

一双修长、优雅的艺术家的手,在键盘上潇洒地起伏、流动,肖邦那令人沉醉的小夜曲,随著电波,穿过凝重的波兰上空,抚慰著那些被迫在眉睫的战争而绷紧的心。纳粹德国的飞机、大炮声越来越近,艺术家的手在倔强地飞舞著,音乐在试图压倒隆隆的炮火声……但它终于被一颗炸弹淹没、窒息了。

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y)用艺术的美丽揭开了纳粹血腥屠杀的序幕。这部描写二战时一位波兰犹太艺术家幸存经历的电影《钢琴家》(The Pianist),风靡了欧洲,震撼了美国。它被法国、英国电影协会都评为“年度最佳影片”,并获坎城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在23日又赢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剧本改编等三个重要奖项。《芝加哥论坛报》评价它是“一部史诗般的杰作!”《洛杉矶时报》赞誉说,“《钢琴家》达到了伟大的程度!”

《钢琴家》并不是虚构作品,它是根据波兰钢琴家斯兹皮尔曼(Wiladyslaw Szpilman)的纪实回忆录改编,像《辛德勒的名单》一样,是个真实的故事。

斯兹皮尔曼的父亲是小提琴家,姐姐是律师,哥哥是喜欢文学的英语教师,母亲是家庭主妇,他是波兰国家电台音乐部首席钢琴家,在战前的华沙已相当有名气。这是一个典型的犹太知识份子家庭。他们也像无数的波兰人一样,不相信德国人会真的入侵,就像911事件之前,美国人绝不相信有人会用民航飞机撞毁两座世贸大厦一样,人类的天真是永恒的。

在德国军队已攻占了华沙之后,斯兹皮尔曼全家还在争论,到底把家里那点现金藏到哪里,姐姐说应藏到花盆里,父亲要把钱塞进提琴盒,那位酷爱文学、喜欢幻想的哥哥则坚持放在大厅餐桌上,覆盖一张报纸,理由是最显然的地方反而最安全。但他们绝没有想到的是,纳粹占领波兰后,迅速要求所有犹太人戴上标志,把50万犹太人赶到只能住20万人的隔离区(ghetto);不仅他们的一切财产都被没收,而且一场种族灭绝的屠杀开始了。

这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剧本改编奖的电影,真实地再现了斯兹皮尔曼书中记载的那些他亲眼目睹的人间惨剧:在隔离区中,家家户户都提心吊胆,不知哪一刻会被枪杀。有一天全家正在吃晚饭,突然纳粹的警车来了,手持冲锋枪的盖世太保冲上了隔街的楼房,他们全家挤在窗户前,惊恐地看到,对面一家犹太人也在晚餐,纳粹军官喝令他们站起来,其中一位做轮椅的老人由于病体和惊恐,怎么也站不起来,于是他被连人带椅一起从窗户扔了出去。老人和轮椅在半空中才分开,然后摔落在石头街道上。被带到楼外的十几个犹太人,被喝令沿著警车的光束奔跑,在半途中,突然全部被射杀……

如此疯狂的屠杀每天都在进行,据《钢琴家》原书,一个瘦弱的犹太孩子,正在大街上走著,忽然遇到了盖世太保,他由于恐惧和紧张忘记了按规矩给这几个德国兵脱帽致礼,立刻被一枪打死。不仅如此,人们还被饥饿和疾病吞噬著。,在1941到1942年的那个冬天,在隔离区里仅是死于伤寒病者,每月就达5000人。

斯兹皮尔曼全家在隔离区近三年之后,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和其他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一起,被集中到火车站;没有谁知道下一步的命运是什么,虽然毒气室的说法已有流传,但人们仍不相信。钢琴家的哥哥居然还在看牛津版的莎士比亚。在烈日暴晒和惊恐等待中,一个想乘机发财的孩子竟兜售糖果,斯兹皮尔曼的父亲凑了全家人身上所有的钱买了一块糖果,把它切成六份,每人一块,这成了全家“最后的晚餐”。

铁罐车终于来了,在纳粹枪托的殴打下,拥挤的人群被塞进了运载牲畜的车箱。在上火车的一瞬间,一个被纳粹雇用的犹太人警察突然把斯兹皮尔曼从人群拉出来。斯兹皮尔曼挣扎著要回父母兄妹身边,他高喊著:“爸爸……”但那个警察实在是怜惜这位全波兰知名的艺术家,死死地按住他,喝令他快点逃离,保住自己的命。斯兹皮尔曼在书中写道:“父亲向我走了几步,犹豫一下,站住了。他脸色苍白,嘴唇发抖。他试图微笑一下,但是无奈地、痛苦地举起了手,向我挥动著告别,犹如我要走向生命,而他则在坟墓边向我致意。”父亲和全家就这样永远地从他的生活中消失了。

失去家人之后,钢琴家被强迫在隔离区做苦工,那双弹钢琴的纤细的手,要去挖土、砌墙,做杂役。有时在结束劳役收工的路上,看押他们的纳粹士兵随意从队伍里拉出几个人,然后用手枪一个一个地把头颅打开花。惊恐的犹太人还在大街上被强迫跳舞、唱歌,供纳粹娱乐。他们让拄著拐杖的瘸子跳,让最胖的和最瘦的、最高和最矮的、老人和孩子配对。他们在拼命地跳,因为只要倒下,就会被欣赏这种恶作剧的德国兵打死。

当50万隔离区里的犹太人被一批批拉去奥斯维辛,最后只剩6万人时,斯兹皮尔曼被波兰地下音乐家反抗组织营救了出来,躲藏到一个公寓里。这个空荡的房间里竟有一架钢琴,已在隔离区里渡过三年,第一次见到乐器的钢琴家欣喜若狂,但他不敢弹奏,怕有人发现他藏在这里。坐在钢琴前,他遏住自己的欲望,只是默忆乐谱,做模拟演奏,让起伏的双手,在键盘上空挥出无声的音符,飞翔在想像的自由世界……

在做苦工的时刻,在废墟搜寻食物的日子里,钢琴家从没忘记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的双手。正是这种有一天还要弹琴、还要回到音乐世界的信念,使他坚强地活下去。在朋友无法送来食物的日子里,他曾靠一条面包,维持了整整10天的生命。后来他躲到残墙断瓦、四处浓烟、几近空城的一个楼区。从残存的碗柜中,他寻找任何可充饥的东西,曾靠用过的浴池水,维系生命。在那个被毁灭的楼区中,他是唯一的像鬼魂一样存在的生命。

在经历过无数次险情,全都奇迹般地躲过灭顶之灾,终于熬到苏联红军进攻波兰的1944年底时,有一天,钢琴家正在全神贯注地试图打开一个发现的罐头,忽然听到声响,一转身,一个德国军官站在面前。他顿时觉得一切全完了。在追问下,他承认是犹太人,是个钢琴家。这个德国军官把他带到一个有钢琴的半倒塌公寓里,让他弹一段。他用那双被战争摧残得已僵硬的手,再次流畅地奏出肖邦的小夜曲。

令他惊讶的是,那个德国军官既没枪毙他,也没有带走他,反而帮他在废墟般的一个阁楼中找到更安全的藏身处,并几次给他送来食物。当苏联红军逼近华沙,那位德国军官最后一次来看他时,不仅给他带来食物、报纸,还把自己的军大衣留给他御寒,因那时华沙已进入严寒。斯兹皮尔曼不知怎样感激这位德国军官,只有告诉了自己名字和在波兰电台工作的信息,希望将来能有机会回报。

最初从电影中看到这个情节,以为是导演改编时增加了一个人性闪光的结尾,就像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虚构的那个警察最后人性复归一样;这是艺术家对人类的一种希冀和理想。但随后读了《钢琴家》的原著才得知,这不仅完全不是艺术虚构,而且原书比电影描述的更加详细、感人:当钢琴家几乎无法相信这个军官的善意,问他是不是德国人时,他回答说,“是。我为发生的这一切感到耻辱。”然后他们握手告别。后来他每一次送食品来的时候都鼓励钢琴家“要坚持住”。在最后一次,钢琴家问他:“我在这里能躲过(苏联红军来后)街上的战火吗?”德国军官回答道:“如果你和我都熬过了这地狱般的五年,那就是上帝的意愿让我们活下去。”他不仅带来了很多食品,留下军大衣,还带来一条鸭绒被。

这位德国军官不仅救过这位钢琴家,还救过其他犹太人。他后来被苏联红军俘获,关进苏联集中营。他在被关押时给妻子写过信,提到几位他救过的犹太人名字,其中就有斯兹皮尔曼。但由于德国军官被关在苏联,虽然钢琴家找到波兰政府最高官员,恳求帮助寻找这位德国军官,但波兰当局说他们无法干预被关到苏联的德国人。

这真是一个荒诞的人间惨剧:在经历了将近六年、九死一生的磨难之后,最后由于这位德国军官的帮助,钢琴家得到幸存。但这位德国军官却在被关进集中营六年多后,由于帮助了犹太人而被折磨致死。因为他说救过犹太人,激怒了苏联人,认为他撒弥天大谎,反而把他摧残死了。

在这之后,钢琴家才和德国军官的妻子联系上。在新版的《钢琴家》一书中,列了几页这位德国军官在战争期间寄给妻子的战时日记。如果说电影“钢琴家”是近几年来我看到的最好电影之一的话,《钢琴家》一书同样是近年来我读到的最令人感动的书之一,而这本书中最让人震撼的是这个德国军官的日记,他当年的思考简直超过许多今天的所谓知识人。他不仅反对纳粹,同时早就对发生在苏联的红色暴政有清晰的认识。我在这里仅摘录几个片断:

“这里正进行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性的屠杀……法国的断头台,苏联# #的秘密警察都无法与之相比。……这是一个政权教给那些本来不会伤害别人的平民这样去做的。我们所有人都在犯罪……我们不能被饶恕。谎言是所有邪恶之最。所有恶行都由谎言开始。我们一直被灌输谎言。公众一直被欺骗,没有一张报纸不说谎……工人们都跟著纳粹走了,教会沉默不语,中产阶级吓得不敢有任何表示,知识份子同样。在过去十年来,任何个人都无法自由表达任何意愿。对那些谎言制造者必须以武力制服。”

这位真实的德国人的故事,更使我坚信,人绝不是以种族分类,无论在哪个种族中都有人性的美丽和人性的邪恶。斯兹皮尔曼的这部纪实作品早在1945年战争一结束就写出了,并在次年出版,但书很快被波兰当局查禁。因为他的书不仅写了纳粹的残忍,同样描写了乌克兰人、立陶宛人做纳粹帮凶的残暴;还有那些向纳粹出卖犹太人的波兰败类。同时也抨击了犹太人本身:那些被纳粹雇用的犹太人“在穿上警服、戴上警帽、拿起警棍的那一瞬间,他们的天性立刻变了,马上焕发出盖世太保精神。”这样的内容当然不被# # #的波兰当局容忍。

斯兹皮尔曼的书直到三年前才被重新发现。1999年底被译成英文后,立即成为畅销书,进入伦敦自传作品前五名,登上《洛杉矶时报》畅销榜,并获“全球犹太人文学奖”。也是浩劫幸存者的犹太导演波兰斯基去年把它搬上银幕之后,《钢琴家》上了《纽约时报》畅销榜。

《洛杉矶时报》书评家富兰克(Michael Frank)说,“它是传记文学的伟大贡献,是永恒的历史和人类价值的记录。”《华盛顿邮报》评论说,“斯兹皮尔曼的回忆录是一个清晰的声音,升起在这种声音消失的世界。我们幸运地有他这位见证人。”影评家说,“音乐是他的激情,而幸存成了他的杰作。”

虽然《钢琴家》今年没有获得最佳影片奖,但我丝毫不怀疑,它会像《辛德勒的名单》、《人生是美丽的》一样,被列入世界经典影片的行列。

影片开始时,是1939年9月纳粹进攻华沙,斯兹皮尔曼弹奏的肖邦小夜曲成为波兰电台播出的最后一支乐曲。影片结尾时,是1945年波兰获得自由后,波兰电台播出幸存的斯兹皮尔曼弹奏的6年前被迫中断的同一支乐曲(这一切都是真实发生过的!):

那双被砖头磨出老茧的手,那双扒开冒烟残墙的手,那双被严寒冻僵的手,那双捧起漂著死蚊虫的水送向嘴边的手,那双从德国军官手里接过面包果酱的手,再次奏起肖邦那轻柔、美丽的小夜曲——它是音符取代子弹,文明战胜邪恶的宣言……

『玖』 电影钢琴家,具体讲了什么

史标曼(艾德里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饰)是波兰一家电台的钢琴师。二战即将爆发之时,他们全家被迫被赶进华沙的犹太区。在战争的颠沛流离中,家人和亲戚最终被纳粹杀害,而标曼本人也受尽种种羞辱和折磨,他侥幸得到一位朋友的帮助,暂时有了藏身之处。战争愈加猛烈,朋友不得不抛下 他回老家寻得安全的住所养育儿女。此时史标曼恶病缠身,却还要在搜捕中逃亡。在废墟的阁楼上他遇见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要求下他弹奏了钢琴曲。美妙的琴声令德国军官萌发了恻隐之心,他暗暗帮助标曼直到俄军对波兰的解放到来……
影片根据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曼(Wladyslaw Szpilman)的自传体小说《死亡城市》改编。

『拾』 被称为人生必看电影的《钢琴家》,是否讲述的是一个真实故事

影片根据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曼(Władysław Szpilman)的自传体小说改编。斯皮曼生于1911年,从小就显露出钢琴天赋,几年后被保送到柏林深造,1933年他的第一场个人演奏会在欧洲音乐界得到高度评价。回国后成为波兰最年轻的钢琴家之一。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作为犹太人,斯皮曼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他的父母、亲戚相继被送到集中营。他被迫开始逃亡的生活,在朋友的帮助下四处躲避,等待救援,死亡的阴影时刻相伴。直到一位热爱音乐的德国军官被他的钢琴曲打动,决定冒险保护年轻的音乐家。在他的庇护下,斯皮曼苦撑到二战结束。他将这段经历写成小说《死亡的城市》,于 1946年出版。但由于书中描写了波兰犹太人对当时苏联的不信任,遭到苏联查禁。直到90年代,这本书才得以重见天日,改名为《钢琴家》在美国重新发行,一举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阅读全文

与电影钢琴家简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解剖美女恐怖电影 浏览:251
以和为贵电影粤语完整版 浏览:203
范伟网吧吃泡面电影名字叫什么 浏览:768
霸道总裁强行要了女主的电影 浏览:86
托雷基亚搞笑电影 浏览:364
无需vip的好看电影 浏览:410
自己如何拍电影 浏览:51
小孩子不喜欢看电影 浏览:241
英文电影好词带翻译 浏览:350
八佰电影儿童绘画 浏览:344
印度老头开车搞笑电影 浏览:146
哪个行刷卡看电影 浏览:745
猎狐行动电影女演员 浏览:238
电影兵临城下国语 浏览:695
电影少年插曲叫什么名字 浏览:919
外国看电影看不了下什么软件 浏览:708
电影悬疑破案类国产 浏览:903
啄木鸟电影的保镖女主是谁 浏览:791
刘德华白血病小女孩的电影 浏览:128
在线线恐怖电影 浏览: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