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评价电影《浪潮》
《浪潮》上映后引起了影评人以及众多学者的强烈反响。该片是一个实验,更是一曲极权主义的葬歌。影片以一个极贝戏剧张力的悲剧结尾告终,并且对于这场闹剧注入了导演深沉的思考以及深刻的批判。该片给观众提供了一副生动的集权主义画卷,同时也对现实世界中的"乌合之众"进行了形象的描摹。
⑵ 德国电影浪潮,最后男主角坐在警车里看见了什么
老师被带上警车之后,满脸悔很茫然,但马上转变为惊恐的表情。他意识到事情没有这么简单,社会、年轻人状况依旧,一个专制集体的雏形诞生了。
⑶ 电影浪潮观后感
看完《浪潮》,觉得是部让人思索,引人思考的电影。影片所蕴含的思想耐人寻味,下面我想就信仰的缺失,民主与专制两个方面谈谈自己浅薄的看法。
一、信仰的缺失
当心中已没有对信仰的追求,价值的坚守,为统治者的意志所禁锢,为掌权者的思想所束缚,或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纵然表面太平的社会却是暗流涌动,危机四伏。影片中为何众多同学对独裁统治极力追随,崇拜?探根溯源,我认为时一种信仰的缺失与内心的空虚。纳粹,独裁,专制,虽说不至于魂飞魄散般夸张,但也往往令人谈之色变,闻之心惊。他们或许生活于所谓的民主社会当中,但这是为统治者所标榜的民主还是他们内心所期待的民主,是为统治者所强加的意识还是他们内心所追随的价值,他们对浪潮的狂热源于一时的冲动还是已久的期盼,是纯属巧合还是实属必然?
我觉得这是一种必然,强扭的瓜不甜,强加的思想不牢,纵然一定时期,一定阶段达到统治民意的效果,但结局往往却是差强人意,人民总有幡然醒悟的时候。于是人们厌倦了这种所谓的正统思想,便去寻求新的思想,哪怕是偏激乃至错误的思想(思想其实没有正误之分,现在正确的思想置于一定历史时期也许就是错误的思想,现在错误的思想置于一定历史时期也许会是正确的思想)。民众心中并无真正的信仰,但他们却又极力想追求些什么,因为人们的内心总要有一种价值去维系,一种精神去支撑,一种道德去约束,否者无异于水中浮萍,无异于行尸走肉,人既生于世,长于世,价值不存,意义不在,人生便也索然无味。而统治者的精神强制造就的不是虔诚的信仰,而是信仰的缺失。
对马列信仰者寥寥无几,虔诚者屈指可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虽有些许绝对,但适用于大部分党员党员却恰如其分,追名逐利,升官发财。用貌似科学的理论去强加灌输,我只想说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没有一成不变的理论,一面强调毫不动摇,一面强调与时俱进,一面强调司法独立,一面强调党的利益至上。剥夺了民众信仰的渠道与权利,又如何期待民众的`信仰根深蒂固,又如何不引发诸多食品安全问题,真正的信仰是能使人全力而为,极力而做的。
大学之中开设思修、马原、毛概。用此种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实际效果却是适得其反,大多数老师不会照本宣科,大多数的学生也不会深信不疑,反而更加叛逆。真正的信仰应该是真心而发,真心趋同的。最近,学校大搞唱红歌,倍感荒唐之意,搞得不伦不类,令人啼笑皆非。不是真情所发,不是真情所至,全是假话,空话,套话,简直不是人话,尽显矫揉造作之态,尽露虚情假意之媚。“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的大学生风范荡然无存,领导强加意志,学生奉命而为,奈然为之,实属不易,为那群所谓的领导哀之叹之。没有真正的信仰,怎可能流露出真挚的感情,让学生被服从,让耳朵被强奸。
信仰的构建需要包容性的思想,兼容并蓄,让民众有选择的权利,让民众有发言的机会。
二、 民主与专制
何谓民主,何谓专制?对于人文社会科学而言,恐怕没有正确的答案,有人将民主界定为大多数人的统治,有人讲民主界定为:民即是人民大众,主即是当家做主,民主即人民当家做主。我觉得民主与专制都是相对而言,绝对的民主有时会成为绝对的专制,绝对的专制未尝没有民主的踪影。
人是理性动物,毋庸置疑,但很多时候人却表现为极致的不理性,前段时间,抢盐风波,抢购日化品风波,便是最好的佐证。人的意志与激情总会在不经意间被发掘,激发,一发不可收拾。譬如人们都说要把一个无罪的人处死,结果无罪的人无辜而死。这种民主建立与非理性的基础之上,权利无所约束,肆意而为,任意而行,于民无益,于事无济,与法西斯何异。
我认为民主不能因为它是一种普世价值观念,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就一定好,民主的实施还需依赖一定的政治,经济与民众基础。专制也不一定就一无是处,强权之下的效率恐怕是其他制度无可比拟的。无论民主还是专制,不应该仅仅追求一个过程,更应该对目的加以考量。心怀民众,兼济天下,真正能使民众从中受益,让利于民。要做到心怀民众,就必须对权力加以限制和制约,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败,绝对的权力也意味着绝对的专制。对权力的限制和制约必须通过合理的制度加以规范,并得到严格的遵循。这种合理的制度最终还是利益的分配,它需要制度的设计能统筹兼顾,对平等的主体不偏不倚。
法律在很多时候是制度构建的最好形式,以其成文性,稳定性,规范性而占绝对优势。统治者的权力经过法律的制约,很大程度上能够规避这种非理性的民主,让权力在制度下运行,处于一种相对公开的方式,也可谓之“透明的权力”。法律的功用在很大程度上防治利力的滥用,约束非理性的发生,维持着社会公平正义,从而保障民主的实现。
⑷ 德国电影浪潮的结局是文格尔被警察带走,从法律角度讲,他犯了什么罪
作为教师 不管目的如何,他有煽动学生并导致上升至暴力刑事案件。性质还是很严重的
⑸ 如何评价电影《浪潮》和《死亡诗社》
《浪潮》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讲的是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组织新法西斯主义仅仅需要一星期。
电影中文格尔老师本来只是想通过这样一个试验让学生来认清独裁专制的法西斯主义的本质。但是这群一开始只是想混学分的学生们的头脑迅速被强大的精神力量给格式化了。他们马上陷入到一种强大的集体无意识中去,他们给自己的组织取名“浪潮”,还自发地统一了制服,越来越多的学生给快速洗脑,他们自己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绘制了统一的图标,还统一了见面打招呼的手势——右手在胸前做浪潮状。狂热的学生占据了运动场,不让别人进入,一位叫蒂姆的学生还从网上购买了手枪,并寸步不离文格尔先生,称要保护好“领袖”……
事情发展得不可收拾了,文格尔先生在手球比赛中发现了事态的严重性,决定停止浪潮,但是事态已经不可控制,最后在集会上文格尔宣布解散浪潮并由此告诉同学们这就是法西斯主义的由来。这时,悲剧不可避免的发生了,狂热的蒂姆不愿意看到浪潮的解散,于是开枪在同学射击,并饮弹自杀……
《死亡诗社》讲述的是威尔顿预科学院一向都是以传统、守旧的方法来教授学生,可是新学期来校的新文学老师基廷却一改学校的常规,让自己班上的学生们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能力。他告诉学生们要“把握当下”,并以该原则行事。在教学的第一堂课上,基廷并没有在教室里上课,而是领同学们看校史楼内的照片,让他们去聆听死者的声音,并去领悟的生命的真谛。基廷甚至要求学生将课本中古板老套的内容撕去,自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开始懂得自己的兴趣、爱好、前途和目标。他的学生们甚至于反抗学校的禁令,重新成立基廷曾于该校学生时代参与过的秘密小组——死亡诗社,在校外很远的山洞中探讨诗歌、人生。但不久后,学校发现这个小组,校方对基廷老师教育方法十分反对。
基廷的学生尼尔热爱表演,并在一次演出上大获成功。但他父亲坚决反对,并将他带回家决定第二天让其转学。尼尔极度痛苦却无法倾诉,在当晚自杀了。小组成员之一卡梅隆出卖了他们。校方逼小组成员在声明上签字,将责任推卸与基廷身上,将他开除出学校。在老师要离开学校的时候,学生们站立在桌上,说着"哦,船长,我的船长!"
两部电影的结局都是老师作为了替罪羊,黯然离开。《死亡诗社》讲述精英私立学校的学生们如何在老师的影响下开始独立思考,试图摆脱学校专制守旧的的桎锢。《浪潮》描述如今的公立学校,素来标榜崇尚自由与个性的学生在老师突发奇想开始的一个独裁试验里,如何进入一种法西斯式的集体无意识。
相隔二十年的这两部片子倒像是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二十年前敲响的希望的钟,二十年后却回响着警示的余音。《死亡诗社》中追求人格之独立、精神之自由的主题相对简单,《浪潮》中学生们如何从自由散漫的无政府主义倾向主动转变成激进的高度集体主义的团体更为令人深思。
真正的精神自由需要的从来都是理性,而不是激情。两部片中的学生都包含激情,他们个性丰富、多才多艺。他们愿意改变以及大胆尝试,所以当一位与众不同的老师出现在他们身边引导他们的时候,他们会听老师的话,赞同老师的做法甚至盲目地崇拜他。《浪潮》中的老师为了让学生了解法西斯主义的生成,自己当了一次独裁者,一开始他的头脑很清醒,还想方设法营造这样的一种氛围。可是过了三天,老师慢慢地变成独裁者,他很享受这种“万人之上”的感觉,他与妻子闹僵,说出了很伤人的话。还好他最终回头,避免了更大悲剧的发生。
《死亡诗社》里的那个学校有点象我们现在的高中,注重的是升学率,注重的是纪律。而纪律就意味着排斥多样性,排斥不同意见,用刚性的手段求得划一。老师是作为一名知识的灌输者的角色存在着。而这时出现了一位英语老师,他的口号是享受生活,他的信念是让学生们自己思考,自己选择。我不反对老师的想法,但是他的教育理念与学校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冲突,结局已经注定。
特别是撕书这一段,我觉得做得非常不地道。首先,他先叫学生们撕书,然后才告诉他们具体理由。所以孩子们在撕书的时候,脸上兴奋的表情不是因为自己懂得了什么真理,而是这一纯粹的“叛逆行动”引发的荷尔蒙增加。当然这也可以说是基廷的一种策略,先叫他们行动,然后在进行理论说教的时候就会获得一种共同情感上的支持。其次,这种行为从表面上看是引发孩子们自由思考,不被规矩束缚。但是换个角度看,他只是因为不认同另一位博士的教学理念,就强迫学生们全部撕掉他的导言——这难道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专制思想吗?如果是自己一个人做学问,对别人的理解不赞同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基廷是老师。当他强迫所有人接受他的思维时,不管他的思维是要求自由还是要求束缚——这已与思维内容无关——这种做法本身就已经带有了他所批判的东西的色彩。
两部电影都是由于教师教育方式的无节制性与教育理念的片面化,导致这些本身正确的情感最终走向反面。老师针对青年学生这一易情绪化、渴望先锋思维的特殊群体没有把握好教育的“度”。
两部电影内容上可以说对立也可以说相同,《死亡诗社》中的“自由独立”思想恰好对立《浪潮》的“极权主义”,内容相反但模式几乎一模一样的教育路线。最后的悲剧结尾与这部影片也惊人的类似,一个孩子吞枪自杀了,少数几个保持头脑清醒的学生也没能挽回这个悲剧。虽然《浪潮》我更愿意用一种非理性化的思路考虑,它的重点并不在教育上,但是也不妨碍从这个方面稍作对比。不听从于自己者,必将听命于他人。人一生总会有一些阶段需要“听于他人”的。而这个“他人”究竟值不值得听,怎样去听,听些什么,实在是很重要啊。
⑹ 德国电影《浪潮》 德语影评/简介
影片根据陶德·史崔塞Todd Strasser的小说《浪潮》(The Wave,1981)改编而来,其笔名为Morton Rhue。小说取材于真实历史时间,1967年4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所高中里,教师Ron Jones大胆地进的一场实验,为了让学生们理解法西斯主义,利用五天的时间向他的班级灌输纪律性和集体精神。导演将这一事件搬到了现代的德国。教师莱纳·文格尔在学校活动周中给班上的同学讲授独裁政治,并突发奇想进行了一个为期五天的试验,却没想到事情发展到无法收拾的地步并最终引发悲剧
结尾处老师莱纳·文格尔读学生交的作业——关于“浪潮”的体会与感受:
“我想要的我应该都有了,衣服、零花钱,诸如此类,但我却时常感到无聊。(台下有学生对旁边的人小声说:这是我写的)这几天的经历很有趣,谁最漂亮、谁成绩最好都不再重要,“浪潮”让我们人人平等。出身、信仰、家庭环境都不再重要,我们都是一场运动的一份子。“浪潮”让我们的生活重新有了意义,给了我们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
说的很好,如果说一开始给这些年轻人灌输的“纪律铸就力量”等思想是独裁者借以操纵他人的手段,那么上述学生的内心感受深刻地表明团体的巨大影响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在物质上得到了满足,可是精神上去缺乏归属感、认同感,没有人在乎你对什么感兴趣,没人在乎你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生活漫无目的、索然乏味。可是一旦我们组成一个团体,一个有着令人甘愿跟随的精神领袖、严明的纪律;有统一的制服、统一的手势、统一的LOGO;有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的团体,情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人得以被平等对待,团体中的每个人似乎都充满激情,眼中时刻闪现着激动的光芒,满腔热血地做着自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极度崇敬高高在上的精神领袖。。。一个小型的独裁体制就这样轻易地实现了。
⑺ 如何评价德国电影《浪潮》
《浪潮》中的多彩对应民主,单色对应独裁;影片通过这种形象的色彩语言表达了抽象理性的政治概念,本真地传达了对政治话语的情感态度。片中的多彩颜色与白、红、黑单色的对照营造出一种对民主与独裁关系的反思之势。但是,影片的封闭性结尾容易导致民主好、独裁坏的简单区分,从而影响到观众对于民主与独裁关系的深层反思。影片的死亡结局显示了独裁的血腥与惨败,但是就这样定论独裁的死刑则显得过于简单化。
⑻ 关于德国电影《浪潮Die Welle》的一些疑惑
狂热是一种灵魂的疾病”,它一旦散播开就像瘟疫一样不容易消除,群众运动一旦反动起来,它的走向和控制是难把握的,在《浪潮》的最后,电影中的教师并没有像真实故事里的教师一样控制住局势,“悲愤在希望即将得到补偿的时候最为蚀骨”,而这愤怒最后导致了惨剧的发生。德国人有意给出的这个结局,似乎是在提醒人们,狂热这种东西一旦养成猛兽,是可以反噬的。在《浪潮》里让我十分吃惊的一点,是教师复制了很多纳粹控制党徒的手段,竟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被认为是正常的一部分,比如教室里重新排列桌椅的方式,比如学生们要穿校服,要喊口号,好学生和差学生被安排在一起坐,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反复被宣讲的集体主义,集体荣誉感。对了,还有踢正步,踢正步的奥妙在于“让人心无二用,踢正步可以扼杀思想。踢正步可以泯灭个性。”
这些东西再熟悉不过。也让我触目惊心,看看他们都对我们干了什么?这也让我想我们的一些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如果说,这些生活在民主的国家里的孩子因为一时的蛊惑而成为了狂热分子的话,那么我们的年轻人,只能是比这些孩子更无望的年轻人,而我们的教育又是什么教育呢?我们这个国家又是在培养什么样的年轻人?我们造就了什么样的狂热分子,这片土地上有多少失意的年轻人?他们没有自由,也看不到希望,按照霍弗理论,他们都是群众运动的潜在皈依者,只要动用宣传的力量,给他们指定出一个“魔鬼”,他们就可以扑过去,用最残忍和粗暴的方式去撕咬。霍弗说,“当我们在群众运动中丧失了自我的独立性,我们就得到一种新的自由——一种无愧无疚的去恨,去恫吓,去撒谎、去凌虐、去背叛的自由。”而那些赤贫中的年轻人,他们甚至连这样的狂热也不曾持有,要么成为罪犯,要么去跳楼。
⑼ 《浪潮》影片最后,那个老师究竟看到了什么
最后一个眼神的顿悟,绝对是没有结束的浪潮。老师一直在懊悔,潜意识是想浪潮结束了,转变的表情,惊讶的眼神,说明浪潮还没有结束,还有一点就是,一直有个隐秘的人,或者说,一个组织。比如红衣女孩上传资料总是断网,回家时被关灯,被锁门,都没有交代,说明这个故事还有更深的一面~有地下组织还在潜伏。
⑽ 影片《浪潮》最后,老师的眼神是什么意思。
《浪潮》是我最喜欢的电影,最后一个镜头我仔细看了好多遍。
我就讲讲我自己的理解吧,毕竟这个电影含义太深刻了。
在车上,刚开始他看向车窗外:熟悉的环境却物是人非,给人一种不真实感;
然后他埋着头,双手搓脸:不敢相信这一切是自己做的,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
再次看向车窗外:怀疑、疑惑……在如此和谐的社会环境下,怎么可能造就这么极端的团体,极端的人;
转头看向前方(明显有个无意间发现什么的动作),使劲的一眨眼(发现了什么很重要的事),变成最经典的表情(害怕,焦急,吃惊):
可能性1,引申电影主题,最有可能的解释(文学、电影作品的惯用伎俩)。5天时间就能创造一个小型的****(和谐)主义团体,他产生了极大的危机感,一个小小的老师都能做到,那么整个国家呢?乃至整个世界呢?(警惕啊!世界随时都处在危机边缘!)
可能性2,发现浪潮的强大,浪潮还没结束(欧美大片惯用伎俩,续集呢?三部曲?本句吐槽)。最后自杀的那个学生只是个代表,那么多的参与者,有很多都不希望”浪潮“结束……所以说,”浪潮“失控了(这也是真实事件的结局,虽然最终悬崖勒马)。可以想象后面的发展,核心成员转入地下工作,继续发展对现实不满的人。自杀事件的发生并没有消灭浪潮,而是让浪潮升华了,从一个课程变成了一个恶性的组织,遇到机会就会爆发出强大的毁灭性。所以表情如此。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原创内容,谢绝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