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好看推荐 > 电影频道包公传奇之端州案结局

电影频道包公传奇之端州案结局

发布时间:2022-09-13 03:56:04

Ⅰ 包拯有那些故事 谢谢!!!!!!!!!!!!

传说中的包公简直是个神,任何复杂的案件,经过他的审理,总能水落石出。任何狡猾的罪犯,在他的逼问下,总是原形毕露。他明察秋毫,摘奸发覆,洗冤雪枉,因而赢得“包青天”的称号。一部洋洋洒洒、50余万言的《包公案》讲述了包公许多精彩的断狱故事。其实,这些断案故事绝大多数都是后人虚构添加的。
确实见于历史记载的、有关包拯的断案只有一件,就是他在天长县任知县时遇到的一件事:有一个无赖,将一个农民告到县衙,包拯对那农民说:“你回家把牛杀了,自己留一点吃,其余拿到市场上去卖。”按当时宋朝的法律规定,民间私杀耕牛是要犯法的,但有县老爷的许可,那位农民回到家中就真的把耕牛杀了。第二天,就有人向包拯控告那位杀牛的农民,反而将这告状的人扣押起来,怒问道:“你为什么把人家牛的舌头割了?”那人被这突如其来的追问弄得惊慌失措,只得如实招供。这个无赖再也没有想到,这是包拯使了个“引蛇出洞”之计。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报案后,马上意识到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这个农民。

如果让那个农民把牛杀了,就触犯了法律,那仇家一定会进一步告发。所以包拯叫那农民回家把牛杀了,借以引诱割牛舌者前来告状。此计果然很灵。这件事反映了包拯的机智。

包拯在历史上当然不至于只断过这上个案件,可惜其他的案例在史书上没有留下记载。包拯是人不是神,他不是时时事事都能做到“明察秋毫”的。他也不过失误,有过被人愚弄的事情。历史上倒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在他任开封府知府时,有个人犯了法,按法律规定,应当杖脊。于是犯人贿赂了包拯身边的小吏。小吏深知包拯的性格,乃对那个罪犯说:“明天你见到包大人,他必定先交给我审问,你别的话不要说,只管喊冤自辩,我自有办法。”第二天,罪犯来见包拯,包拯果然吩咐上小吏审问。罪犯按照小吏的提示,只是喊冤,自辨不已。这个小吏故意装出盛气凌人的样子,大声呵车斥道:“少废话,给我老老实实地受杖!”包拯生平最恨以强凌弱,如今看到小吏这样狐假虎威,不禁大怒,当场将小吏打了17杖,而对那罪犯却从轻发落了。包拯这样做,其目的是想压一压小吏的气焰,殊不知却中了小吏之计,为他所卖了。

传说中的包拯家世清贫,命运偃蹇,生下来就是个“黑漆漆、亮油油”的小儿,被父母遗弃。幸蒙兄嫂怜爱,将其抚养成人,并聘请恩师,教悔他一举成名。这也不符合实际。事实上,包拯的幼年、少年时代,深受父母恩爱和教养。包拯长大后也极为孝顺父母,所以史书上说他“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正因为他孝顺父母,故在他29岁中进士后,竟辞官归里,颐养双亲,以终天年。直到先后给父母送终,并且守制满期后,包拯才出去做官。先任天长县知县,后又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端州出产一种名砚——端砚,作为向朝廷进贡的贡品。由于过粗官吏大量贪污,每年进贡端砚数不断增加,人民不堪负担。包拯上任后,下令只按规定数进贡,任何官员不得加码、贪污,一扫往日贪风,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而包拯自己后来在离任时,连一方端砚也没有带走。

包拯的廉洁无私、受到人们的赞赏。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包拯被调往京城任监察御史,这虽没有多大实权,但包拯能够尽职尽责,对宋朝的内政外交提出许多批评和建议。三年后,包拯调任三司户部判官,协助三司使掌管全国户口和税务。他曾先后担任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负责一路(相当于后来的省)的财政、监察事务,工作干得很出色,故两年后又升为户部副使。

皇祜二年(公元1050年),包拯升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天章阁是存放朝廷图书文献的地方,待制之衔,有名无权。包拯又称包待制,就是由此而来。知谏院,即兼任谏官之职,这倒是很重要的职务,可以指出朝政的种种弊病。在此任上,他曾多次抨击不法的权臣,而且对时政提出种种批评和建议。然而包拯在此任上并未干多久。两年后,包拯被改命为龙图阁学士,龙图阁是皇家“图书档案馆”,这也是包龙图这一称号的由来。龙图阁学士是个虚衔,包拯带着这个虚衔又先后在河北、庐州、池州、江宁等地任地方官,十几年后他才回到京城,任开封府尹。在开封府任上,他只干了三年,就升为权三司使之职。第二年又升任三司使和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之职。传说中说包拯是宰相,甚至是首相,人们呼之为“包相爷”,恐怕就是据此夸张而来,其实包拯从未任过宰相。

不过,此时包拯已是年过六旬的垂垂老翁了,两年后,包拯就病死在开封。弥留之际,仁宗还亲临包拯府第看望。包拯死后,宋朝追认他为礼部尚书,谥号“孝肃”。所以人们也称包公为“包孝肃”。

包拯无论在什么任上,也确实能做到不畏权势。他最受到百姓爱戴,还是在开封府任上。因为在此任上,他经常直接处理百姓中的事情。据历史记载,他在任开封府知府期间,有两件事比较突出:

一是简化了民众告状的手续。当时尽管朝廷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但一个平民百姓要想告状,还是难于上青天。不但手续繁多,机时且根本见不到长官的面,这就为那些奸吏豪强舞弊创造了条件。包拯到开封府上任后,作出新规定:大开官衙正门,凡是告状之人,都可以进去直接见官,当面陈述案情,任何人不得刁难。这一改革,深受百姓欢迎。

二是疏通惠民河。开封城内有一条惠民河,河两岸既有平民百姓的住宅,也有达官贵人的府第。一年天下大雨,河水泛滥,淹没街道,使许多平民无家可归。包拯经过调查,发现河水泛滥,在于河流淤塞不通。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一些达官贵人在河上筑堤修坝,将坝内之水据为己有,种花养鱼,并和自己的住宅连成一片,建成水上花园。要疏通河流,必须拆毁堤坝,冲走水上花园。包拯不顾达官贵人们的反对,毅然下令将所有堤坝和花园拆毁。虽然后来权贵们告到仁宗那儿,由于包拯做得完全正确,仁宗也只得缄口不言。

正因为包拯敢于为民作主,不畏权贵,所以京城流传一句民谣:“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意思是说,尽管百姓打不通关节也不要紧,因为有包拯为我们做主。

但是,包拯毕竟权力有限,并非像传说中的那样法力无边,凭着皇帝赐给的三口“钢铡”,可以“先斩后奏”。因为当时宋朝法律规定,该判流刑和死刑的罪犯,地方上是无权判决的,必须上报中央审批,经皇帝钦定后才能实行,任何人包括包拯在内都没有“先斩后奏”的权力。包拯也从来没有所谓权威无边的三口“钢铡”。而且宋朝的死刑执行方式也只有斩、绞二种,尽管后来出现过“凌迟”(即千刀万剐),但也是极个别的特例罢了。

历史上的真包拯确实大公无私,做了官以后对家里人的要求也很严。他曾写过一则“家训”,刻在家中壁上:“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已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谁要是做官犯了贪赃,死后不得葬进包家祖坟。所以包拯一直被人们视为心中的清官偶像也就不奇怪了。

有一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千古流芳。这就是清正廉洁、万世景仰的包拯。在宋代,他因整顿吏治、惩治贪官、解除民困而被称为“包青天”,后世则敬称他为包公。包公出生于合肥,成名在端州(今肇庆),扬名于开封。然而如今关于包公的故事大都来自开封。有几人知晓包公与广东肇庆的历史渊源——包公于公元1040年到端州任知州,即端州最高行政长官,当时他42岁,是第一次担任州级长官。
包公主政端州3年,政声斐然。他因地制宜,开创了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式农业之雏形;他创建了端州第一个交通和邮政总站,创办了端州第一所公立学校;他设立了一座庞大的储粮备荒的谷仓——丰济仓。这几件大事,是包公为端州成为西江中下游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而作的筹划与贡献。包公主政端州期间,还促进了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共同繁荣,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而在端州流传最广的一件事是包公“不持一砚归”。当时端州出产的砚十分珍贵,被作为献给皇帝的贡品,实行限额开采。过去端州的地方官都以“进贡”名义层层加码掠夺百姓,而包公离开端州时,却“不持一砚归”,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后来更衍变为一个美丽的传说。
包公在端州不仅政绩突出,还留下了一些不可多得的文化遗迹。其中,七星岩的题字是现在仅存的包拯手迹,弥足珍贵。
所有这一切形成了独特的“包公文化”。“包公文化”不仅是宋代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宋史研究上很有价值,还在岭南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广东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虽坐拥灿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肇庆长期以来却开发利用不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曾多次指出,包拯在开封府1年零3个月名扬天下,在肇庆为官3年而世人知之甚少。在建设文化大省的今天,肇庆市明确提出了以“包公文化”为切入点建设文化名市的战略。肇庆正在抓紧开发与“包公文化”相关的砚洲岛以及端砚文化,恢复包公府衙,出版《包公兴端州》一书,创作拍摄电视连续剧《包公端州传奇》,与开封、合肥联合开发“包公文化”旅游线路,等等。可以相信,擦亮“包公文化”品牌,将为广东文化大省建设写下光辉的一页。

记者目击

砚渚清风今犹在 包公胜迹处处寻
在迷茫的烟雨中,沿途的木棉花开始零落,记者一行来到肇庆,我们的脚正踩在近千年前包公执政的地方,我们寻访了包公祠、包公井、包公楼、包公府衙、砚洲岛等,寻找包公在端州执政时期的遗迹。“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当年包拯心中奔涌的诗思,在今天同样很有意义。

包公祠
清忠福绩著端州 正直遗型传稗史
巍峨挺立的包公祠在周围村庄的反衬下格外醒目。高耸的牌坊、别致的山门、雄伟的大殿及配殿,亭、台、楼、阁、廊、井浑然一体,透露出古朴大方、庄严肃穆,还夹杂了些许岭南古建筑的风韵。
步入主殿,但见正中是金色的包公坐像,一派伟岸威严,旁绕四虎将立像,备显英姿。两旁的配殿,陈列着有关包公在端州“丹心明志、挖井除疾、筑堤修路、兴教办学、为民伸冤”等几幅壁画,记载了包公在肇庆的政绩。
据肇庆市文化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眼前这座包公祠重建于新千年之际,成为怀“青天”,寄嘱托,诉心迹,祈平安的去处。
包公祠陈列着后人赞颂之诗词、楹联,这里还不断举办有关包公的文化艺术活动。

砚洲岛
贤明正直万民景仰颂青天 维德清廉一砚不持留圣迹
砚洲岛位于肇庆市之东,羚羊峡出西江下游之江心,面积达6平方公里。近年这里开始发展旅游业,开发“砚洲沙滩度假村”。度假村有河滩近2平方公里,风景如画。滩上金沙闪烁,绿树婆娑。西望羚羊峡,碧波千里,端水悠悠,让人不禁联想起砚洲富有神话色彩的故事。
据传,包公离任时,端州男女老幼都来码头送行。一些名流、士绅携物相赠,都被包公一一谢绝。官船在一片赞扬声中解缆沿西江而下,不久就到了羚羊峡。本来风和日丽,天色晴朗,但这时风云突变,乌云翻滚,浊浪排空。包公感到事有蹊跷,便命家人包兴把随行人员叫来查问。随从书僮忽然跪下:“大人,有一事我忘了禀告,离开端州之前,绅士徐乐天特地送给大人端砚一件,因小的认为是小事,没有启禀,私下替大人收了,现放在船上。”包公一听,当即命令书僮从速将砚取出,果然是方好砚,外包黄布袱,砚身雕龙刻凤。包公一拿端砚到手,旋即抛到了江里。说也奇怪,砚一落江,顿时风平浪静,云开日出。随后,就在端砚下沉的地方隆起了一片沙洲。包裹端砚的黄布,掉进水里,顺流而下,一片黄光,后来成为沙滩。这便是传说中的“砚洲”和“黄布沙”。
包公“不持一砚归”之说,在《宋史•包拯传》中确有记载。

包公楼
空中气象清新楼有三层高百尺 世上风波如此囊无一砚竟千秋
包公楼坐落于砚洲岛东部,在茫茫的田野中,楼宇巍峨,蔚为壮观。包公楼始建于清朝道光十四年,是洲人合力募捐所筑,原称“包公祠”,楼层3叠,四合院式建筑,四周环以墙,后植以木。到了清同治七年,年久失修,将原楼3叠改为两层,后来终因风霜侵蚀、于1984年被台风摧毁。
新建的包公楼于1990年告竣,1995年砚洲管理区投入300多万元进行了扩建。步入包公楼,第一进为微孝肃牌坊,前面为放生池。第二进为大门口,横额有“包公楼”3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穿过牌坊,内有包公楼主楼建筑及浩然亭、南北厢廊、天井、聚宝塔、五义桥等,楹联、匾额、钟鼓、神台、香案、宫灯等陈设俱全。在首层殿堂正中,端坐包公圣像,铁面包公威严表情让人肃然起敬。

包公井
江水何如井水清 一挖甘洌福斯民
在肇庆市区一处尚未落成的宿舍建筑工地的角落,我们找到了被石灰墙围拢的一口包公井。路过此地的一位老者告诉我们,由于担心建筑工地落下杂物污染井水,市里派人搭了这间小小的石灰房。井口被井绳多年来勒下的痕迹,依稀透出历史的气息。
当年包拯莅临端州时,洪水肆虐,瘴疠横行,居民因饮用西江水和沥湖水常导致瘟疫流行。对此,包公牵挂于怀,直到游览惠能井时受到启示,后来就按照北斗七星的形状排列开凿了7口井。而我们见到的这口井是7口包公井中仅存的两口之一。虽然年代久远,但是井水仍然清澈甘甜。
据清代张渠《粤东闻见录》卷“井水”条云:“肇庆昔有7井,包公守郡时凿。内五外二,以象七星。”但如今,7口“包公井”只剩下龙顶岗井和今米仓巷高要市委宿舍大院内的一口井。而据张渠记载:“各署日需岭峡泉,雇夫舟运,穷日之力而往返。论者谓幽溪邃涧之水,饮之消人肌体,不如浚治龙冈旧井,多益而省费。”可见历史上包公井对于民生的重要性。在不少史籍中对于包公井水的“泉清滑甘”、“食无患害”、“端州之人咸受其福”都有记载。

包公府衙
星岩朗曜光山海 砚渚清风播古今
肇庆的宋城墙经历千年风霜仍然屹立不倒,在全国来讲,除了江西赣州的宋城墙,别无他处。在古城中心,我们看到了供奉宋徽宗御书的丽谯楼,御书“肇庆府”3个瘦金体大字笔力遒劲。环顾四周,密密麻麻的居民建筑已经将古宋城的痕迹掩埋,而我们身后的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正是当年包公办公的地方——包公府衙。
据史料记载,包公府衙始建于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内有10多座建筑物,形成独具岭南特色的园林建筑群;中央为大厅,西有枕书堂,东有清心堂,周边有相魁堂、节堂、敬简堂、双瑞堂、秋霜堂、宅生堂;大厅西侧建有菊圃,行10多步即见有轩,轩前垒土为山,砥石为基,书榜曰:“烂柯洞天”,左有包公井,西北还凿有洗砚池。如今,这些早已被岁月尘封,但是包拯当年写在府衙中央大厅墙壁上的那首明志诗《书端州君斋壁》却依然让我们感受到包公当年的意气风发: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燕雀喜,草尽兔狐愁。
往哲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康定元年,42岁的包拯自扬州天长县知县,以殿中丞知端州。任端州知州,是包拯第一次担任州级长官,在政治上步入了成熟阶段。他深知做官难,要上忧其君,下忧其民,都非易事,所以明确提出了自己的为政宗旨,这成为他的一篇施政纲领,更成为他一生为官的政治准则。他在入宦之初,即宣告“清心直道”,可见志向高远。他以毕生时间践行了这个宣言。而这篇《书端州君斋壁》是包公一生仅存于史册、流传于后世的惟一诗篇,诉说了包公和端州不解的渊源。
在不久的将来,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将搬迁,在原址上将原样恢复包拯府衙,突出披云楼、丽谯楼的景观效果,重现当年包公执政的风采。

包公生平及贡献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安徽合肥人。29岁中进士,初授大理评事。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由天长县令调任端州知州,任职3年。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任龙图阁直学士,人称包龙图;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任开封知府。后任京官枢密副使。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病逝任上,终年64岁。死后追授礼部尚书。
包拯在端州掌政3年,甚有政绩。
治理水患 为民兴利:宋时西江水患频繁。每当洪水季节,端州城郊变成泽国。包拯到任后,继前人在城西、城东扩筑西江堤围,与城墙连成一体,把西江河水堵截在城南主河道上。同时,指导民众在城郊开渠、凿池,改造沥湖(今称星湖),排渍水、筑鱼塘、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在城内打井7口,改变居民历年来饮用西江河水或沥湖水的习惯,减少疾病的发生。
储粮备荒 兴文办学:在今城内中衙巷与米巷之间,兴建丰济仓,以储粮备荒。为了纪念包拯建粮仓,端州人民把丰济仓所在地命名为“米仓巷”,沿用至今。在宝月台兴建星岩书院,是为端州历史上第一所公立学校。
为政清廉 品德高尚:传说中的“不持一砚归”具有足够的说服力。,
当然比较有名的是狸猫换太子和铡美案1、铡美案 (6集)——001~006* 2、真假状元 (5集)——007~011* 3、狸猫换太子 (7集)——012~018 4、双钉记 (3集) ——019~021 5、探阴山 (4集)——022~025 6、红花记 (4集)——026~029 7、铡庞昱 (5集)——030~034 8、铡包勉 (9集)——035~043* 9、乌盆记 (3集)——044~046* 10、秋娘 (5集)——047~051* 11、铡王爷 (4集)——052~055 12、古琴怨 (5集)——056~060* 13、三击鼓 (9集)——061~069* 14、孪生劫 (5集)——070~074 15、报恩亭 (5集)——075~079 16、真假女婿 (5集)——080~084 17、紫金锤 (4集)——085~088 18、天下第一庄 (9集)——089~097 19、寸草心 (5集)——098~102 20、屠龙记 (8集)——103~110 21、鸳鸯·蝴蝶·梦 (5集)——111~115 22、天伦劫 (6集)——116~121 23、孔雀胆 (6集)——122~127 24、真假包公 (6集)——128~133 25、贞节牌坊 (6集)——134~139 26、血云幡传奇 (5集)——140~144 27、生死恋 (7集)——145~151 28、寻亲记 (6集)——152~157 29、踏雪寻梅 (6集)——158~163 30、青龙珠 (6集)——164~169 31、鱼美人 (6集)——170~175 32、狄青 (5集)——175~180 33、孝子章洛 (7集)——181~187 34、雷霆怒 (7集)——188~194 35、阴阳判 (7集)——195~201 36、九道本 (6集)——202~207 37、菩萨岭 (6集)——208~213 38、画中话 (6集)——214~219 39、庞妃有喜 (6集)——220~225 40、乞丐王孙 (6集)——226~231 41、五鼠闹东京 (5集)——232~236

Ⅱ 2020年11月27日下午电影频道都放的什么片子

你好,关于电影频道都放什么片子,我在网上帮你咨询一下热心网友,然后再回复你可以吗?还有什么可以帮到你的呢?请留言,谢谢。

Ⅲ 包公传奇之端州案结局的凶手是谁

庞太师。包公传奇之端州案结局的凶手是庞太师,,楚孟简在赈灾中对包公帮助极大,却毫无征兆地死在府中,这座深宅中每个人都对楚孟简有着复杂的情感,在看似的意外中,包公却发现了疑点,最终他用破碎的线索还原出一幅罪犯的真实样貌,最终确定凶手是庞太师,《包公传奇之端州案》是由安徽陆地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陈立军执导,王亦霏编剧的电影,于2019年2月1日上映。

Ⅳ 包青天端州砚台是第几集

包青天端州砚台是第35集。

第35集,包公前往端州越衙查案。包公将仁宗赐予的端州美砚收入府衙库房,以示公私分明;公孙策道出端州盛产贡砚,故而知州一职为人觊觎。

周栋以石玉“私藏贡砚”为名将其抓来,逼其交出血砚。铁牛带领砚山村青壮村民到州衙外聚集,要求放人,被师爷王权驱散。

简介

《包青天之七侠五义》是由陈烈、唐浩、王圻生联合执导,曲伟、宋冠仪编剧,金超群、范鸿轩、何家劲、江宏恩等主演的古装电视剧。该剧于2009年7月22日在中国大陆首播。

该剧讲述了北宋清官包拯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传奇故事。

Ⅳ 包公传奇之端州案演员名单

由陈立军导演
徐杰、呼延晓辉、张洪伟、王政主演的 包公传奇之端州案 包公传奇之天长案 于2018年10月9日(周二)在CCTV6套连续播出
18:25分播出 包公传奇之端州案
20:25分播出 包公传奇之天长案

Ⅵ 谁知道包拯的所有故事

包公无私 流芳百世

为了父母辞官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倒坐开封府

包公先任天长(今属安徽)知县,后又升为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两任满后,他刚正清廉的英名已经传遍天下,因此调到了京城,任殿中丞,后来又历任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副使、天章阁待制(所以后人称他为"包待制")、知谏院,还曾多次任地方官,如转运使。

在公元1052年,包公因为弹劾外戚张尧佐而触犯了仁宗,让他离开京城去任河北督转运使,加龙图阁直学士的虚衔。宋代的官制和其他朝代有很大的区别,有"官"、"职"、"差遣"之分,历史上称为"差遣制"。其中官名只表示官位和俸禄的高低,叫做正官、寄禄官,简称为官。其他一些文官还有学士、直阁等头衔,是一种荣誉称号,叫做"贴职",简称为"职"。而担任的实际职务叫做"差遣"或"职事",有实际权力。但是前边还要加上"判"、"知"等限制词,表示你的官职也是暂时的,随时可以撤换,这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如"知县"就是临时让你做县长官的意思。如果官员没有"职",就是吃国家闲饭的人。所以宋朝官员太多,造成了很大的弊端。加上军队数量大,军费开支多。官多、兵多,造成了宋朝的贫、弱,所以宋朝和辽、西夏、金的对抗一直处于下风。

转运使的职务在地方上也是很高的,仁宗并没有极力打击他,只是让他离开京城。因为这次所加的龙图阁直学士的虚衔,所以后来的人们就称他为"包龙图"。

这次离京后四年,包公又被调回了京城,任开封府的知府。这是个很重要的职位,相当于现在北京市的市长,在整个国家中的地位是很显要的。在这个位置上,包公为了表示对皇帝向南而坐的尊重,在升堂办公时他就向着北面坐着,所以,后来的戏词中便有了一句"包龙图倒坐南衙开封府"。后来,包公又任右谏议大夫、三司使,最高的官职是枢密副使,是主管军事事务的副职,相当于副宰相。

包公无私 流芳百世

名声千古
在公元1062年,包公病到了府衙,不久便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虚岁,中国古代及现在民间的习惯)。朝廷追封为礼部尚书,并赠谥号为"孝肃",即孝道和铁面无私。由于包公一生为官正直无私,百姓称他为包青天,包老爷,士大夫们则尊为包公。

包公去世后,宋仁宗亲自率领百官吊唁,还派专使护送灵柩回到合肥,安葬在合肥城东五十里的大兴集,现在的包公祠有一副对联:"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赈灾黎,慈善无量,依然菩萨心肠。"总结了包公无私爱民的品格。

包公的声名流传极远,在世时已到了塞外,根据《甲申杂记》的记载,西羌的于龙呵在归顺宋朝后,对宋神宗说:"我平生最仰慕包公,他是朝廷的忠臣,我现在既然已经归顺汉族朝廷,就请求陛下赐我姓包吧。"神宗很高兴,于是赐他姓名"包顺"。"顺"即归顺。

以民为贵 开仓放粮

在包公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时,常常不辞辛劳,深入下层体察民情,救民于水火之中。江南地区有一次发生了旱灾,百姓们饥饿得难以生活,包公了解到情况后,立即下令开仓放粮救济,以解燃眉之急。如果按照当时的惯例,开仓放粮是件大事,必须事先请示皇帝,等批准以后才能打开粮仓救济百姓。但当时情况紧急,如果将文书送到京城,再等待批示下来,要等上几个月的时间,到时候百姓不知要饿死多少人。所以,包公一边派人急奏朝廷,一边就果断地开始放粮了,终于使很多百姓免于灾难。

还有一次,江淮大地的人民大范围受灾,百姓已缺粮断炊,而地方的官吏们为了虚报政绩、讨好上级,以利升迁,便隐瞒了灾情,置人民生命于不顾。不仅如此,还反过来逼迫百姓们交粮卖米。包公了解到灾情后,就给皇帝写下了《请救济江淮灾民疏》,要求立即纠正不法官员误国害民的行为,并予严惩。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从此,包公被江淮人民称为"再生父母"。现在仍然在上海地区上演的戏剧《陈州放粮》就是根据这件事编写而成的,并非凭空设想。

劝止食盐专卖法

在公元1042年,宋仁宗实行食盐官营专卖制度,出现了很多的弊端。由于工作非常辛苦,食盐极为沉重,致使很多的差役、士兵、牲畜都不堪重负,人则逃亡他乡,牲畜累得常常倒地而亡。食盐供应成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这也影响了人民生活。

包公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专门去了陕西的解州(今山西运城)考察民情,并及时上奏朝廷,请求废止官营专卖制度,让商贩们自由经营,国家可以收税增加收入,这样就可以双方获利,百姓也方便。

仁宗采纳了包公的建议。施行新的食盐通商法后,国家的收入不但没有减少,还增加了很多,人民也不再为吃盐而犯愁了。稍后的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也对此制度赞叹道:"行之几十年,至今以为利。"

Ⅶ 包拯的小故事

您这属于奇闻轶事啦

1. 包拯一生清廉,从不贪污受贿。他在端州,即今天的广东肇(zhao)庆市,当了将近三年官。端州有一种著名的特产——端砚。笔、墨、纸、砚合称为“文房四宝”,而湖笔、徽墨、宣纸、端砚被称为“四宝之最”。端砚石质坚实温润,纹理细密,发墨快而不易干,书写流利生辉,从唐代起就很有名,是上贡皇帝的贡品。包拯以前的县官常征收老百姓的端砚,用来贿赂朝中权贵。包拯当县官时不加征端砚,也不贿赂权贵。虽然他十分喜爱书法,但他离开端州时竟然连一块端砚也没带走。

2. 包拯是庐州合肥人,早年做过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的县令。有一次,县里发生一个案件,有个农民夜里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起来,发现牛躺倒在地上,嘴里淌着血,掰开牛嘴一看,原来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这个农民又气又心痛,就赶到县衙门告状,要求包拯为他查究割牛舌的人。这个无头案该往哪里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状的农民说:“你先别声张,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说。”农民本来舍不得宰耕牛,按当时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一来,割掉了舌头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来,县官叫他宰牛,也用不到怕犯法。那农民回家后,果真把耕牛杀掉了。第二天,天长县衙门里就有人来告发那农民私宰耕牛。包拯问明情况,立刻沉下脸,吆喝一声说:“好大胆的家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头,反倒来告人私宰耕牛?”那个家伙一听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头,老老实实供认是他干的。原来,割牛舌的人跟那个农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发牛主人宰牛。打那以后,包拯审案的名声就传开了。

先就这些,其他都很长,除非弄成文言文。。。

最后,赠送楼主看包拯判案心得:包拯断案如神,除了他有过人的智慧,也因为他日常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够准确地把握常人的心理。这就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后,要擅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出发去寻求解决之道

Ⅷ 谁知道包拯的廉洁故事

包拯(999—1062),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过了很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担任了天长县的知县。有盗贼将人家牛的舌头割掉了,牛的主人前来上诉。包拯说:“你只管回家,把牛杀掉卖了。”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包拯道:“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这个盗贼听罢又是吃惊又是佩服。移任端州知州,升为殿中丞。端州这地方出产砚台,他的前任知州假借上贡的名义,随意多征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权贵们。包拯命令工匠只按照上贡朝廷的数目制造。一年过去,他没有拿一块砚台回家。
不久,包拯被授为监察御史里行,改任监察御史。当时张尧佐被任命为节度使兼宣徽两院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和包拯一齐对此进行辩论,话语十分恳切。又曾建议说:“国家每年用岁币贿赂契丹,这并非防御戎狄的良策,应该训练士卒、选拔将领,致力于充实和巩固边防。”又请求朝廷重视门下省封驳制度,以及废罢和禁铜贪赃枉法的官吏,选拔地方长官,实行对补荫弟子进行考试的制度。当时各路转运使都兼任按察使,往往摘取无关紧要的小节来上奏弹劾官吏,专门以苛刻的考察来相互标榜、自诩高明,使得地方官吏十分不安,包拯于是请求朝廷废罢了按察使之职。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让典礼官对包拯说:“雄州城新开了一个便门,是不是想招诱我国叛逆之人以刺探边疆情报呀?”包拯说:“涿州城也曾经开过便门,刺探边境情报何必用开便门的方式呢?”那人于是无言以对。
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出任京东转运使,改授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移任陕西,又移任河北,进京担任三司户部副使。秦陇斜谷专门置办造船用的木材,随意向老百姓摊派征取,而且这里的七个州负责提供造河桥用的竹索,常常多达几十万,包拯都上奏朝廷,停止了这些摊派。契丹在边境附近集结军队,边境的州郡逐渐紧张起来,朝廷命令包拯到河北调发军粮。包拯说:“漳河地区土地肥沃,百姓却不能耕种,邢、氵名、赵三州有民田一万五千顷,都用来牧马,请求全部给老百姓耕种。”朝廷答应了他的请求。解州盐法往往给百姓造成负担,包拯前往经营治理,请求朝廷全部进行通商贸易。
包拯被任命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多次议论和斥责受宠信的权臣,请求朝廷废止所有内授官职等不正当的恩宠。又罗列上陈唐代魏征的三篇奏疏,希望皇帝把它们当作座右铭和借鉴。又上章陈述天子应当明智地听取和采纳臣下的意见,辨清结党营私的人,爱借有才能的人,不能坚持先入为主的主观意见,一共是七件事;又请求去除刻薄的风气,抑制投机取巧的人,端正刑典,明确禁令,不要轻易大兴土木,禁止妖妄荒诞的事情,朝廷大多实施推行了这些意见。
包拯被任命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曾建议在边境无事时将军队移到内地,但没有得到答复。现在,包拯请求:“罢除河北的屯兵,将他们分别安置在黄河以南的兖、郓、齐、濮、曹、济各州,即使边境告急,也无需担心来不及调遣。如果说边境的守兵不能一下子减少,那么就请求朝廷训练义勇,减少干粮,每年的花费,比不上屯兵一个月的费用,一州的财赋就很充足了。”没有得到答复。
移任瀛州知州,各州用公家的钱进行贸易,每年累计亏损十多万,包拯上奏全部罢除。因为儿子去世,包拯请求在方便的州郡任职,做扬州知州,又移任庐州5升为刑部郎中。因为保荐官员有失而获罪,被降为兵部员外郎、池州知州。
官复原职,移任江宁府知府,朝廷召任权知开封府,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毅,贵成宦官为之收敛,听说过包拯的人都很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黄河水清了,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为“包待制”。京城称他说:“关节不到,有阎王爷包老。”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谢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升任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上奏说:“太子空缺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天下人都很担忧,陛下长时间犹豫不决,这是为什么?”仁宗说:“你想让谁立为太子呢?”包拯说:“微臣我没什么才能而担任朝廷官职,之所以请求皇上预立太子,是为国家长远着想。陛下问我想让谁做太子,这是怀疑我啊。我已年届七十,又没有儿子,并不是谋求好处的人。”皇帝高兴地说:“我会慢慢考虑这件事的。”包拯请求裁减内廷侍臣的人数,减损和节约浩大的开支,责成各路行政机构尽职尽业,御史府可以自行推荐属官,减少每年的休假日期,这些事情都得到了实行。
张方平任三司使,因购买豪民的财产而获罪、包拯上奏弹劾,罢免了张的官职;但宋祁取代张方平,包拯又加以指责;宋祁被罢免后,包拯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权兼三司使。欧阳修说道:“包拯真是《左传》中所说的‘牵牛踩了别人的地而地的主人把牛抢夺过来’,这种惩罚已经过重了,又贪恋三司使的肥缺,不也太过分了吗!”包拯因此呆在家里回避,过了很长时间才出来。他在三司任职时,凡是各库的供上物品,以前都向外地的州郡摊派,老百姓负担很重、深受困扰。包拯特地设置榷场进行公平买卖,百姓得以免遭困扰。官吏负欠公家钱帛的多被拘禁,一有机会就逃走,又把他的妻儿抓起来,包拯都给放了。升给事中,担任三司使。几天后,被任命为枢密副使。随即又升为礼部侍郎,包拯推辞不受。很快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四岁。朝廷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为“孝肃”。

Ⅸ 包公传奇端州案凶手是谁

由陈立军导演徐杰、呼延晓辉、张洪伟、王政主演的 包公传奇之端州案 包公传奇之天长案 于2018年10月9日(周二)在CCTV6套连续播出 18:25分播出 包公传奇之端州案 20:25分播出 包公传奇之天长案

Ⅹ 历史上的包青天,他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我们喜欢看包公案,对于他的钢直不阿公正廉洁,秉公执法、不畏权贵,铁面无私,赞叹不已,特别是他哪虎头铡,更是让贪官,奸人为之胆寒。他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呢包拯因患病逝世,终年六十四岁。

据《宋史包拯传》记载:

1.为孝敬父母,辞官不做

包拯是宋仁宗年间人,字希仁,是庐州合肥县人。当初考取进士,朝廷委任他为大理评事、建昌知县。因为父母年事已高,他辞掉不去就职,后朝廷委任调和州监税,因父母不愿离开家乡,他也未就职。

后来父母相继去世,包拯为父母守墓,到服丧期满,徘徊不愿离去。乡亲们劝他,他才离去。

2.出使契丹,不辱使命

包拯奉朝廷之命,出使契丹。契丹国要刻意为难一下这位大宋的使臣,授意接待官员,问包拯:“你们在雄州城新近开辟了便门是打算引诱我们的叛人,用来刺探我们的边防情报吗?”


包拯有一小妾,被包拯逐出家门,在娘家生了个男孩,崔氏一直悄悄接济他们母子。丈夫死后,崔氏就接回了这位小妾的儿子,取名为包延。包拯共有奏章十五卷。

【参考文献:《宋史包拯传》】

阅读全文

与电影频道包公传奇之端州案结局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读电影学院就一定能当演员吗 浏览:497
丧尸围城电影高清 浏览:801
万能钥匙电影结局 浏览:339
新救世主电影完整版 浏览:192
电影里让人抑郁的经典台词 浏览:778
刺杀小说家电影英语 浏览:434
美国最近有什么新电影上映 浏览:591
黄渤水里放药是什么电影 浏览:726
明天喊他是什么电影 浏览:974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国产电影 浏览:332
老电影老汉 浏览:114
上电影院买什么3d眼镜 浏览:652
爱情故事百度云电影盘搜索 浏览:421
大人变回小孩子的电影 浏览:754
香港的复仇电影排行榜 浏览:47
好看的新国漫电影 浏览:5
蜡笔小新森林里的暴风雨电影中文 浏览:911
电影大全动作国语甄子丹叶问 浏览:449
法国电影网伦理片 浏览:328
歌曲电影岳家小将小百合花 浏览: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