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麦克白人物分析
麦克白人格分析
麦克白人格分析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最后一部,莎士比亚着重描绘了麦克白从一个气势非凡的英雄沉沦为一个祸国殃民的暴君的过程,深刻揭示了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对人性的吞噬,表现了极端个人主义生活道路的反人道的实质。麦克白悲剧的发生存在着内在必然性,这就是他天性中的野心欲望、恶性循环的罪恶感以 及虚妄的执着和自信。他的悲剧是性格悲剧 ,也是社会悲剧。
[关键词]莎士比亚;《麦克白》;悲剧;命运;选择;
[Abstract]"Macbeth" is the last of the four tragedies written by Shakespeare, Shakespeare depicted how Macbeth, who was once a powerful hero, sank into a tyrant bringing calamity to the country and people. That reflected his indivial ambition and lust for power, which destroyed human nature and showed us the essence of anti-humanity caused by the extreme indivialism. There exists inner certainty in Macbeth's tragedy, which is the ambitious desire, the sense of guilty for vicious circle and unfounded persistence and confidence. Macbeth's tragedy was not only the tragedy of disposition, but also the society.
[Key Words]Shakespeare; Macbeth; tragedy; fate; choice;
一、引言
对麦克白的悲剧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研究。
在国内,麦克白的形象和社会悲剧性质的阐释在历来的《麦克白》研究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在《麦克白》研究中“社会悲剧说”影响最大,且在20世纪80到90年代,国内相当一批研究者持此看法。研究者普遍认为,麦克白的悲剧在于野心战胜了善良的天性。莎氏批判了现实世界存在的野心的强烈腐蚀作用,肯定了人文主义者的“仁爱”原则,呼唤和肯定了“良知”,指出野心同仁爱是势不两立的;仁爱是人的“天性”,残暴是违反“人性”的。麦克白是“人性化”的暴君。他曾为理想而斗争,只是由于理想变质为野心才发展为万恶不赦的杀人犯。这实际上是他双重人格的真实表现。麦克白的悲剧命运反映了资产阶级个人野心无限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根本上说,是由他的阶级性所决定的。如果仅仅认为这是一出命运悲剧,那只是从表面现象看问题。麦克白内在的矛盾,究其原因是当时社会上激化了的尖锐的客观现实矛盾在他内心刮起的风暴。悲剧的全部内容并不限于个人的命运,而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宫廷斗争、宫廷矛盾的一个普遍规律和公式。莎士比亚揭示权势欲望使人毁灭的同时,也深刻地描写了暴君、暴政毁灭社稷,给社会、人民带来的灾难。它显示的是人民的灾难、人民命运的多舛,通过大胆揭示悲惨、恐怖的社会图景和生活气氛来反映时代的本质。麦克白的罪恶既是社会的重大灾难,又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展现的是英国封建暴政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之下的人民的处境,反映了现实和理想之间的遥远距离。所以,“麦克白这一人物形象是政治冒险家兼野心家的艺术概括”,其形象非常明显地构成了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鲜明特点。
在国外:14世纪至17世纪初,文艺复兴在意大利最初萌芽,然后以掩耳不及迅雷之势席卷了整个欧洲国家。这场社会性质的政治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中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与封建制度的精神枷锁——教会独裁直面战斗。文学,毫无疑问成为了这一斗争的有力武器。许多作家以人文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创作作品,以独到的视角和超越时代束缚的精神内涵,给予了封建教会以有力的打击。在这个时候,莎士比亚应运而生,成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的代表。西方研究者认为,《麦克白》是三个因素的结合体:莎士比亚——古典西方(英国)传统戏剧文本;实验性小剧场——当今西方(泛指欧美)现代戏剧(而非传统)的样式。从后现代、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出发研究莎士比亚的著作,使人们能够换一种眼光看莎士比亚的著作。近年来也有人从“语言的悲剧”角度和比较文学角度重新阐释了麦克白悲剧的根源,给《麦克白》研究带来了新的变化。麦克白斯夫妇是野心家的形象,他们的野心和行动是黑暗势力包围、蛊惑的结果。麦克白身上有人性和魔性之间的激烈冲突,人性的沦落和人生价值的丧失,读者对麦克白憎恨和恐惧的同时,又表示了同情和怜悯,显示出人的渺小与卑微。
中西方在研究悲剧的方法上有所区别:中国悲剧冲突的基础重在伦理道德引发的矛盾,而西方悲剧冲突的基础主要表现人物与命运、性格、社会的抗争上;西方悲剧人物多是身居高位的伟大人物,中国悲剧则既有身居高位的人物也有处于底层的普通百姓;中西悲剧都具有能引起观众思考、怜悯的“悲剧快感”,形成中西悲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各民族、国家不同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环境。
麦克白悲剧的发生存在着内在必然性,这就是他天性中的野心欲望、恶性循环的罪恶感以及虚妄的执着和自信。他的悲剧不仅仅是社会悲剧 ,也是性格悲剧。
二、莎士比亚及其悲剧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戏剧家和诗人。尽管他只活了不算长的52年,但他却留下了37篇伟大而不朽的剧本以及2部长诗和154首脍炙人口的十四行诗(The Sonnets),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的最杰出代表,对后代作家的影响颇为深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他是当时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首席剧作家,此时正值伊丽莎白女王当权时期,也是英国拓展海上霸权的时代,这个时代有人称之为“莎士比亚时代”,这就足以显示莎士比亚受人推崇的程度,直到400年后的今天,他的魅力尤存。莎士比亚的剧往往能激起人们的想象力,而其对人物心性的描写和强烈生命力的刻画更可以使我们去探索人类的内在精神的无限性。而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塞罗》、《麦克白》和《李尔王》就是这样的。它们是在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第二个时期(1601~1607)完成的。在这一时期其创作风格从第一时期(1590-1600)的乐观明快转为悲观抑郁,创作思想从歌颂人文主义理想转而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而《麦克白》是莎士比亚最浓缩、最激烈的一部更具“纯粹”的悲剧特性的悲剧。塑造的主人公是雄心勃勃地想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终于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了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的具有人文精神的青年。这部悲剧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仅因为它描述的历史上不鲜见的阴谋篡位的故事,而且是因为它对于麦克白这个本性并非大恶却做出大恶之事的人物的性格深刻而生动的刻画,以及对于人的内心的细致入微的剖析。《麦克白》这一部悲剧有别于另三部不朽悲剧:《奥塞罗》中悲剧的成因是伊阿古这个人的挑拨和奥塞罗本身性格的缺陷——嫉妒;《李尔王》和《哈姆雷特》的结局也是基于人性本身的弱点:前者的虚荣,后者的优柔寡断与忧郁多思。相对而言,《麦克白》悲剧的产生,虽则依赖于麦克白本人的野心欲望与其妻子恶意的怂恿,但是却更多的体现了宿命的因素,而这个因素使麦克白最后的死更具悲剧色彩。在平常我们也并不觉得那些“小小的”缺失有什么大不了的,是的,就一般人的生活,这些缺点只是人们无伤大雅的个人特质,但是,倘若位高如君王——国民之楷模,那么所涉及的范围便不再是个人的事情了。
莎士比亚的作品是世界戏剧史、诗歌史上的瑰宝,他笔下的世界是那么广博辽阔,令人叹为观止。诗人凭借他的天才造物赋形,但这种创造毕竟不像神的造物那样,可以无中生有。从诗人天才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知到诗人生活体验的深厚积淀,感知到多种文化对他的孕育。
三、麦克白人格分析
3.1不安分的天性决定了麦克白的堕落
哈兹里特认为麦克白的悲剧是由环境造成的“他是被适宜的机运,妻子和预言的唆弄推上犯罪道路的。”但是通过文本中关于麦克白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麦克白的本性中存在着巨大的不安分,也正是这不安分的本性最终决定了麦克白的堕落。作品中麦克白夫人准确地描述了麦克白,“你希望作一个伟大的人物,你不是没有野心,可是你却缺少和那种野心相联属的奸恶;你的欲望很大,但又希望只用正当的手段;一方面不愿玩弄机诈,一方面却又要作非分的攫夺”,可见麦克白天性中就存在着巨大的不安分,他即使没有女巫的预言,妻子的唆使也终会暴发出来,“跃跃欲试的野心”总有一天会扫除一切思想道德的障碍展露在白昼,没有外的推动,麦克白也必然会走上“弑君”之路。
麦克白是国王邓肯的表弟,根据当时苏格兰的王位继承制,他也拥有王室继承权,更重要的是在“征讨叛逆”“保卫祖国”的战斗中屡建奇功,可谓功高盖主,邓肯都感叹道,“你的功劳太超越寻常了,飞得最快的报酬都追不上你;要是它再微小一点,那么也许我可以按照适当的名分,给你应得的感谢和酬劳;现在我只能这样说,一切的报酬都不能抵偿你的伟大的勋绩。”而麦克白当时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若要使他的功绩与名分相当,那也只有国王一职了。邓肯显然深切地感到了麦克白对他王室的威胁,所以才会在接见麦克白的同时,急忙宣布立长子“玛尔康为王储,封为肯勃兰亲王”。邓肯这一行为,无疑在麦克白强烈燃烧的欲望上,跃跃欲试的野心中泼了一盆冷水,破灭了麦克白用“正当的手段”满足野心的希望,扼杀了麦克白“也许命运会替我加上王冠,用不着我自己费力”的想法。可他天生不是安分守己的人,“欲望很大”又想做“非分的攫夺”,邓肯的一盆冷水在麦克白野心的驱使、欲望的膨胀下反而使火烧的更烈,就像风可以熄灭小小的火花,却会使狂野的大火越燃越烈一样。天性中无法克制的野心和欲望,必然使其走上“弑君”之路。
还有很多学者都把麦克白“弑君”一举归罪于麦克白夫人的鼓动,认为麦克白夫人若善良地劝阻麦克白,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其实麦克白悲剧之所以具有悲剧性,是因为麦克白无论在周围的人如何善良的情况下都会犯下罪恶,天性中的不安分注定使他作出“弑君”的疯狂举措。麦克白之所以犹豫不决,迟疑不动,只是在给自己寻找一个杀人的借口。麦克白夫人的作用只不过是在麦克白未给自己找到一个所谓的正当理由的情况下,刺激他做“男子汉做的事”。因为麦克白夫人清楚麦克白天性中“太多事前的顾及”,她仅仅是帮助麦克白抓住了一个谋杀邓肯的绝好时机。麦克白的“弑君”举动是注定的,不安分的天性注定了他的疯狂。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剧作的创作背景也可以推断出莎士比亚的目的是暴露人的本性的贪婪和由此所导致的堕落。文艺复兴初期,针对一千多年来的黑暗的中世纪宗教对人欲的压抑,人文主义者肯定人的世俗欲望,强调人的个性解放和主体价值。可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与生俱来的恶的本性也恶性膨胀,到了16世纪末期,由于人欲的膨胀,激发出了种种血腥的罪恶,人欲横流的结果是带来了一个人间地狱。曾经发挥过巨大进步作用的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与个性解放已发展和派生出严重的冒险主义、拜金主义、自我中心主义。被邪恶欲望控制了心灵的人,丧失了高贵的理性和德行,变成了残暴而卑贱的野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使他们相信,只有爬上至高的权位,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只有占有金钱
和名利,才能实现人生价值。为此,他们不惜以牺牲别人的自由与权利为代价,甚至不惜双手沾满鲜血。面对这“美即丑恶丑恶即美”的颠倒混乱的社会现实,看到这一幕又一幕丑恶吞噬美好,美好向丑恶降服的社会悲剧,一向追求真善美的莎士比亚不能不悲愤,不能不忧郁。他再也不能像当年创作《亨利四世》那样去描画浪子回头的贤君形象,也不能像早年写《查理三世》时为了暴露恶棍而刻画恶棍典型了。他现在要表现的是权欲和野心竟会使一个人,一个堂堂正正的英雄蜕变为祸国殃民的恶棍。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创作思想,我们说莎士比亚着重要展现的是人性的恶以及由这恶所导致的悲剧,所以,我们说,麦克白的堕落更大程度上源于他的不安分的天性。
3.2恶性循环的罪恶感使他成了嗜杀成性的暴君
亚里士多德认为“无行为不成为悲剧”[12](P314),主张通过行为表现人物。试分析麦克白悲剧过程中的三次较大罪恶行为,如果说麦克白“弑君”时还曾有一丝怜悯之心,犹豫不决,在暗杀班戈父子时已只剩下残酷了,而在屠杀麦克德夫一家时更把残酷狂暴之情暴露无遗。从一个“有太多人情味”的人到一个“残忍狂暴”的暴君,这难道是一个有懊悔之心的人的必然结果吗?一个有深深懊悔之情的人怎么会一次次地以残暴继续残暴,以罪恶掩饰罪恶,显然从始至终麦克白对自己的行为不曾有过懊悔。那些认为麦克白一直处于懊悔之中乃至有些精神失常,甚至认为麦克白的悲剧就在于他犯罪的同时在内心还有着“怜悯心”,充斥着懊悔感的评论者,显然没有看清麦克白内心的本质。
我们说其实麦克白的恐惧和失常,以及“杀害了睡眠”的惴惴不安,并非懊悔导致,而是内心深处深深的罪恶感。麦克白对自己的杀人始终有着清醒的罪恶感,但罪恶感不同于懊悔之情,麦克白在谋杀邓肯之后长叹,“我怎么了,什么声音都叫我心惊?这双是什么手?嘿,要给我挖眼睛。大洋里所有的水,能够洗净我手上的血迹吗?”。麦克白并没有察觉他的罪的根源,这种对既成事实的痛苦只能表明他对自己的罪恶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不能演变为彻底的“心灵悔恨”。
麦克白深深的罪恶感一直折磨着他,他继续他的罪恶只为对得起以前的罪恶,所以他必须用更大的罪恶来维护以前用罪恶得来的一切,这必然使麦克白越来越迷失,越来越疯狂,终成为一个嗜杀成性的疯狂的暴君。
综上所述,麦克白悲剧的内在必然性正是由于他的不安分的天性,弑君之后的罪恶感及对虚妄的执着造成的。这正是莎士比亚对人性理解的深刻透彻之处,人的自由是有限的,仅有人欲的解放和满足,并不能把人引向自然、平等的理想世界,人必须在自然欲求与社会道德律令、伦理关系、原欲与理性、出世与入世、个体与群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方面作出准确的把握。
四、结束语
莎士比亚的剧中人物,是真实的、是活着的,是具有强烈生命力的,因此,他总能震撼我们,让我们去思考。麦克白一生由兴衰交织而成。欲望带来的兴,因此令人满足,却也容易地导致了他迷失方向而走向衰败;如何处理好自己的人生起伏,更是我们一个重要的课题。总而言之,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带给我们的启发,不只是我们的行事方针,也会是我们生活的智慧。其文学作品的哲学内容,也指导着我们去思考,去探索我们该用何种态度去面对我们的生活。
⑵ 求《麦克白》读后感一篇 高中水平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旦走错路,铸成大错,误入歧途,就后悔莫及,只能自食其果。在很多情况下,一个人的失足,并非天生是坏蛋,天性要作恶,而是他意志不够坚强,在诱惑面前经不起考验,终于失足堕落了沦为有罪的人。
悲剧《麦克白》约写于1606年,是莎士比亚戏剧中心理描写的佳作。该剧中主要寓意了个人野心和利己主义的潜在祸患;野心和利欲的存在,足以将一个本为良好的人腐蚀为堕落的魔鬼。当然,在野心的膨胀和驱使中,也有外围因素的影响与蛊惑。不过,最终的恶之暴戾会受到惩罚的。
它讲述的是中世纪英国一名将军麦克白,在一次征战回国途中,碰到女巫。女巫预言他将成为国王,同时也预言了另一个将军班戈的子孙将世代为王,而这三女巫只是因为受到一个村妇的气而把这些秘密对他们说了罢了,是带有一种泄气、泄愁的因素。可是,当麦克白的考特爵士被预言成真后,麦克白他那还只是蒙昧的野心一下子被唤醒了开始膨胀,一个潜伏在内心深处的一个暧昧不明的秘密被突然挑明了,他被眼前浮起的可怕的幻象吓得毛骨悚然、心惊肉跳,从此失去了心理的平衡。其实他的人性还是在的,当他要向国王行刺时,内心也在进行着一场可怕的争斗,他即希望永远保住最高荣誉,又非常渴望着封建王国的最高权势。后来,在其夫人的鼓动和教唆下,他杀死国王,取得王权。国王的儿子被迫跑到海外。为了稳固王位传续子孙,麦克白找来刺客杀死了大将班戈,本想了断女巫的另一个预言,但班戈的孩子也逃到了国外。麦克白自登上王位后,暴虐无道,滥杀无辜,引发反抗和战争,最终可悲而死。
如果在麦克白的野心被唤醒、内心失去平衡之时,麦克白夫人能够抓住这关键时刻,能够响应他良心上痛苦的呼声,帮助他恢复内心的平衡,唤回失去的理智,他就可以守住人生的正道,安全地度过人生中的这一场危机;那么他们就得救了,他们仍将是受举国上下尊敬的一对好夫妻享受着荣华美誉,可是这位夫人她没有什么良心上、道德上的顾忌,甚至用“懦夫”这一使男人承受不了的词去嘲弄、刺激他,用她火辣辣的舌头尖去煽动他,直到被煽旺的野心燃烧起来。他们虽然是同谋,可是那女人的气质与他的丈夫完全不一样“……解除我女性的柔弱,用最凶恶的残忍自顶至踵贯注在我的全身;凝结我的血液,不要让悔恨通过我的心头,不要让天性中的恻隐摇动我的狠毒的决意!来,你们这些杀人的助手,你们无形的躯体散满在空间,到处找寻为非所恶的机会,进入我的妇人的胸中,把我的乳水当作胆汁吧!来!阴沉的黑夜,用最昏暗的地狱中的浓烟罩住你自己,让我的锐利的刀瞧不见它自己切下的伤口,让青天不能从黑暗的重衾里探出头来,高喊着‘住手,住手!’”
麦克白是有野心,可那还是埋在心底的一个私密,还处于半眠状态,就算他碰上了能知过去未来的女巫也没有甘心堕落,也曾怀恐惧的心情竭力抵拒过那强烈的诱惑,他既不是天生的坏人,也不是注定要做民族的罪人。可是他的身边还有这么一个女人,女巫没有做完的事,留给她来完成,这么理应外和、前拉后推,他终于为了他的政治野心而抛弃一切、牺牲一切,跳进了罪恶的深渊。
麦克白夫人本是女人,可她有一颗比女巫、比蛇蝎更毒的心,为了自己能够享有更高的地位、权利,为了女巫的话,她失去了女人善良的本性,教唆、帮助自己的丈夫弑君并嫁祸给无辜的人,事后若无其事地伸出一又血手,几乎带着得意的口气,开导那也是一双血手的丈夫“只消一点儿水就可以把我们洗刷得干干净净,一点儿也不费事!”
他们不曾想过杀了这个国王,后面还会有更多想杀他们和他们想杀的人,他们为了自己的王位,想了断女巫的另一个预言而杀了班戈,可是他的儿子活着逃跑了,而国王的两个儿子也同样活着并逃到了海外。麦克白夫人承受不了人性无情的扭曲和挤压,终于使她垮了下来,精神负担已超过她心理承受能力,只落得成为一个精神分裂症、一个梦游者,在睡梦中还不断洗手,她那双小手就算用上所有的香料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香起来了,最终死于分裂症。而麦克白为了巩固地位最终成了人人唾弃的暴君,被子两位王子和班戈的儿子回来复仇而死了。
那两位王子刚开始的时候或许会认为他们逃跑而让人觉得他们懦弱、胆小怕事,可是不能说他们是聪明的、勇敢的,在明知道自己斗不过别人的时候又何必逞一时之强而葬送自己呢?不正是因为他们逃到海外而最终报了仇同时也夺回了自己的国家吗?其实更多的时候一个国家、一个家庭的灭亡并不是毁于外人之人,而是毁在了内部人的争斗、内部人的手中。
其实他们遭受到这样的结果也都是一个“欲”字和不满足现状而引起的,我们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个人能够满足于现状,看到别人好的生活、好的东西不眼红。人生是在不断拥有欲望和努力满足欲望的过程中行进的。婴儿声声呼唤的奶水是欲望,孩子期冀已久的玩具是欲望,人们辛勤劳作的果实是欲望,强盗杀人越货是欲望,罪犯刀下的亡魂也是欲望……欲望就是我们活着的目的。
有“欲”本是好事,我们正因为有了“欲”才会努力、才会付出自己的劳动来换取这一个“欲”的满足后那星星点点的喜悦,这喜悦便是幸福,幸福是我们生活的动力,追逐幸福便是我们活着的理由。没有“欲”的人生,便不再是人生,只是活着,不论快乐与痛苦,它不再是一个过程,只是一种状态
《麦克白》被列为沙翁四大悲剧之一。在看《麦克白》的时候,本人自然而然地带着探询到底哪里体现悲剧的成分。或许,事先对沙翁的所谓的悲剧期望过高,看完后,了无悲痛怜惜的情绪。是我麻木了呢?还是没有体会到《麦克白》的悲剧成分。于是乎,看完后并没有立马写此剧的读后感。而是在空闲的时间里想想故事情节,想想沙翁笔下的主人公麦克白是如何成为悲剧的主角的。
即使是现在的我,还没深切感受到悲剧,或者悲剧的思想。那么,便让我在对《麦克白》的些许感悟以及边写边想的过程,来好好体会其为何能够成为悲剧,还是沙翁笔下四大悲剧之一。
请允许我以带找寻悲剧色彩为线索,分析我心中所疑惑的麦克白。
首先,《麦克白》的故事梗概是这样的:作为男主人公的麦克白是苏格兰军中的一名大将。在大败叛徒的归途中,听信三位女巫的模糊的预言,随之而来的被封为考特爵士的事件得以应验女巫的预言。麦克白并没有感恩戴德,而是为了最高的预言——未来的君王,而起了歹心,并在麦克白夫人的怂恿下,合谋把苏格兰的国王邓肯刺杀于麦克白的城堡里,并稼祸给守卫国王的两名近身侍卫。当国王被谋杀的消息传到人们的耳中的时候,麦克白以诚挚的愤怒杀死了那两名冤枉的侍卫。在国王被刺杀的元凶还没找到的时候,国王邓肯的两名儿子马尔康以及道纳本为了自身安全分别逃亡英格兰和爱尔兰。不明真相的苏格兰贵族们,却给他两兄弟以谋杀国王的嫌疑定论。不久,为了巩固国王的地位,麦克白暗派了三名刺客,不惜代价地杀害了曾经出生入死的战友,同是苏格兰大将的班柯。与班柯同行的儿子弗里恩斯借着夜色成功套离了暗杀。
不久,麦克白的所干所为得以败露,引起贵族们的内部意见不一。与此同时,另一方面苏格兰国王邓肯的两名儿子马尔康、道纳本以及班柯的儿子弗里恩斯连同英国军中大将西华德和其子小西华德带领一万精兵征讨麦克白。最终以麦克白夫人自杀,麦克白首级被取而拉下帷幕。
悲剧体现在哪里呢?
本来麦克白前途一片光明。苏格兰国王邓肯这样赞誉麦克白,“你的功劳太超越寻常了,飞得最快的报酬都追不上你;要是它再微小一点,那么也许我可以按照适当的名分,给你应得的感谢和酬劳;现在我只能这样说,一切的报酬都不能抵偿你的伟大的勋绩。”“我已经开始把你栽培,我要努力使你繁茂。”
面对如此的赞誉,同是苏格兰大将的班柯与麦克白形成鲜明的对比。班柯是如此说的,“要是我能够在陛下的心头生长,那收获是属于陛下的。”而麦克白在得知国王宣布立他的长子马尔康为储君,册封为肯勃兰亲王,将来要继承国王的王位后。麦克白旁白道:“肯勃兰亲王!这是一块横在我的前途的阶石,我必须跳过这块阶石,否则就要颠仆在它的上面。星星啊,收起你们的火焰!不要让光亮照见我的黑暗幽深的欲望。眼睛啊,别望这双手吧;可是我仍要下手,不管干下的事会吓得眼睛不敢看。”从对比里我们可以看出,麦克白对于女巫的预言还是挺上心的。麦克白夫人是这样形容她的丈夫的,“你本是葛莱密斯爵士,现在又做了考特爵士,将来还会达到那预言所告诉你的那样高位。可是我却为你的天性忧虑:它充满了太多的人情的乳臭,使你不敢采取最近的捷径;你希望做一个伟大的人物,你不是没有野心,可是你却缺少和那种野心相联属的奸恶;你的欲望很大,但又希望只用正当的手段;一方面不愿玩弄机诈,一方面却又要作非分的攫夺;伟大的爵士,你想要的那东西正在喊:‘你要到手,就得这样干!’你也不是不肯这样干,而是怕干。”麦克白夫人评价其丈夫是很中肯、很妥切的。
“每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位成功的女人”,按照这样的说法,每个失败的男人背后都是一位失败的女人。使麦克白的道路从此不同的,引向罪恶深渊的,既有其内心魔鬼起的贪念成分,是内因。而外因,更多的在于,麦克白夫人的怂恿:“赶快回来吧,让我把我的精神力量倾注在你的耳中;命运和玄奇的力量分明已经准备把黄金的宝冠罩在你的头上,让我用舌尖的勇气,把那阻止你得到那项王冠的一切障碍驱扫一空吧。”男人其实是懦弱的动物,要不是听信于其女人的话语或者说是意见,女人最喜欢把自己的一己之见,个人的好恶以甜言密语来强加于男人的身上。无论其后果是好是坏。最后的承担者只有一个,便是男人。俗语说得好,“小人与女子难养也。”
悲剧的色彩便由此铺开浓重的开端。试想,一位名誉与权利双收的大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必要为了更高的权利舞台而把自己的前路置于未解的黑洞中吗?果其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何许人也?曰麦克白夫人也。
此悲剧一,悲剧二是麦克白及其夫人既然已把苏格兰国王邓肯给刺杀了,大权已握,凭着自我以往树立的威信及人脉,足可以服众,假以勤加朝政,笼络人心,王位之固指日可待。但是,心术不正的他,却认为班柯是其心中的一大患,除之而后快,便加害于他。伐戮便由此展开。“我要去突袭麦克德夫的城堡;把费辅攫取下来;把他的妻子儿女和一切跟他有血缘之亲的不幸的人们一齐杀死。”这便激起仇恨的果实,用以塞满敌人的喉咙。马尔康、道纳本和麦克德夫与少数贵族内应外合,打着除掉暴君的正义旗帜堂而皇之对战麦克白。
悲剧三是麦克白当了国王后,对预言的深信不矣,想知道未来是如何,或者准确地说,如何防微杜渐。找到女巫后,麦克白“凭着你们的法术,我吩咐你们回答我,不管你们的秘法是从哪里得来的”,麦克白便认真听从女巫的主人——精灵的忠言警告:“你要残忍、勇敢、坚决;你可以把人类的力量付之一笑,因为没有一个妇人所生下的人可以伤害麦克白。”“你要像狮子一样骄傲而无畏,不要关心人家的怨怒,也不要担忧有谁在算计你。麦克白永远不会给打败,除非有一天勃南的树林会冲着他向邓西嫩高山移动。”麦克白沾沾自喜,以为这便意味着其王位固若金汤。从故事的发展并不如他想。正义之师来到勃南森林附近的乡野,马尔康说道:“每一个兵士都砍下一根树枝来,把它举起在各人的面前;这样我们可以隐匿我们全军的人数,让敌人无从知道我们的实力。”另一头的邓西嫩城堡内,使者说道:“当我站在山头守望的时候,我向勃南一眼望去,好象那边的树木都在开始行动了。”麦克白回应:“要是你说了谎话,我要把你活活吊在最近的一株树上,让你饿死;要是你的话是真的,我也希望你把我吊死了吧。我的决心已经有些动摇了,我开始怀疑起那魔鬼所说的似是而非的暧昧的谎话了。”当正义之师攻打到邓西嫩城堡时,麦克德夫与麦克白的对话,也同样让人有所同感:
麦克白 你不过白费了气力;你要使我流血,正像用你锐利的剑锋在空气上划一道痕迹一样困难。让你的刀刃降落在别人的头上吧;我的生命是有魔法保护的,没有一个妇人所生的人可以把它伤害。
麦克德夫 不要再信任你的魔法了吧;让你所信奉的神告诉你,麦克德夫是没有足月就从他母亲的腹中剖出来的。
麦克白 愿那告诉我这样的话的舌头永受诅咒,因为它使我失去了男子汉的勇气!愿这些欺人的魔鬼再也不要被人相信,他们用模棱两可的话愚弄我们,听来好象大有希望,结果却完全和我们原来的期望相反。我不愿跟你交战。
悲剧色彩便从此体现出来,对于女巫的预言,正如麦克白所说,“听来好象大有希望,结果却完全和我们原来的期望相反。”或许,麦克白根本就不应该听信于女巫,更深层的是,或许女巫在此剧的开头就不应该出现。可是,要是没有了女巫的预言,要是没有了内心贪念的麦克白,要是没有妇人之道的麦克白夫人,那么,《麦克白》也就成不了沙翁的四大悲剧之一,那么,也就成不了我此次的作业。
⑶ 《麦克白》内容简介
《麦克白》内容简介:麦克白将军是苏格兰国王邓肯的表弟,他为国王成功的平叛和抵御了入侵者,在归来的路上遇到三个女巫。女巫对他说了一些预言和隐语,说他将进爵为王,但他并无子嗣能继承王位,反而是同僚班柯将军的后代要做王。
野心勃勃的麦克白,在夫人的怂恿下谋杀了邓肯,自己做了国王。为掩人耳目和防止他人夺位,他有害死了邓肯的侍卫、班柯和麦克德夫妻儿。恐惧和猜疑使麦克白心里越来越有鬼,也越来越冷酷。麦克白夫人精神失常而死,麦克白竟然无一丝难过。
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麦克白面对邓肯之子和英格兰援军的围攻,落得削首的下场。麦克白一出场即心怀异志,弑王篡位,为了巩固王位,又残暴屠杀人民,使全国血流成河,置社会于混乱,陷人民于水火,可谓与理查三世是同样的暴君。这样的暴君,其痛苦与覆亡乃罪有应得。
(3)麦克白夫人电影结局扩展阅读:
作品鉴赏: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戏剧中心理描写的佳作。全剧弥漫着一种阴郁可怕的气氛。莎士比亚通过对曾经屡建奇勋的英雄麦克白变成一个残忍暴君的过程的描述,批判了野心对良知的侵蚀作用。
由于女巫的蛊惑和夫人的影响,不乏善良本性的麦克白想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蜕变成野心,而野心实现又导致了一连串新的犯罪,结果是倒行逆施,必然死亡。
在迷信、罪恶、恐怖的氛围里,作者不时让他笔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内心,麦克白夫妇弑君前后的心理变化显得层次分明,这就更加增大了悲剧的深度。
《麦克白》毕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命运悲剧。这一点与古希腊的悲剧一比较便非常明白了。在古希腊的命运悲剧中,命运的力量是直接作用于人的。因此,从人物自身我们无法得出对他们命运的任何合乎逻辑的解释,最多也只是家庭遗传,或是祖辈的罪孽。
但在莎剧《麦克白》,命运并不直接作用于人,而是通过人类自身的欲望、罪恶、性格等间接作用于人的。就像赫卡忒所说,命运让“种种虚伪的幻影迷乱他的本性”,让他在自身欲望的驱使下,一步步地走向自己既定的结局。
⑷ 麦克白怎么死的
死于自杀。麦克白是个伟大的诗人,他的诗集广为流传。
⑸ 关于麦克白人物形象的分析
摘要:“激情洋溢,巨人辈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特质,莎士比亚作为这个时代杰出的反映者,在其剧作中塑造了大量巨人形象,麦克白就是其中之一。麦克白作为大悲剧《麦克白》的主人公,是一个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篡位者,是一个罪不容赦的罪人。不同于西方悲剧传统主人公形象,他是一个反面悲剧人物。本文立足于剧本,从麦克白的心理变化和人物性格两方面,分析其独特的悲剧性和意义。
关键词:麦克白,人物形象,心理,人性,悲剧性,意义
概述:
“现在大家都知道莎士比亚是熟悉人类的,他在这一方面是如此出类拔萃,以至无愧被公正地称为人类心灵道德大师。”莎士比亚在其剧作中塑造了大量巨人形象,他在人物刻画方面的技巧是难以企及的,本文选取他的四大悲剧中的《麦克白》中的主人公麦克白进行简要分析。麦克白本是一个保卫国家的英雄,因为女巫的预言,对命运发起了挑战,一步步成为了一个弑君篡位、残杀无辜的反面形象,最后在众叛亲离之中走向毁灭。本文从麦克白的心理变化和人物性格两方面分析他的悲剧性,并且认为作者对麦克白的反面悲剧形象的塑造,达到了更加有力的表达效果。
一:从弗洛伊德三个人格模式分析麦克白心理
弗罗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遵循快乐原则。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则。
从第一幕的第三场女巫的出现,对麦克白未来的预言,考特爵士封号的降临,使麦克白相信了女巫的说辞,“葛莱密斯,考特爵士;最大的尊荣还在后面。”这里充分体现了麦克白的野心和原始欲望。而内疚感体现了他的超我。从剧中第一幕第四场读者可以看出:“星星啊。收起你们的火焰! 不要让光亮照见我的黑暗幽深的欲望。眼睛啊,看着这双手吧;可是我仍要下手,就算干下的事会让眼睛不敢卒睹。这里星星是他的超我的具象化体现。在这段独白中,他的本我正试图逃脱超我的审查和惩罚。
事实上,麦克白的本我不止一次的想要掩盖他的超我。邓肯秉性仁慈,处理国政,从来没有过失,要是把他杀死了,他生前的美德,将要像天使一般发出喇一样清澈的声音,向世人阳告麦克白的弑君重罪……可是麦克白的跃跃欲试的野心,却不顾一切地驱着他去冒颠踬的危险。虽然他内心有着极强的道德观念却被自己的欲望驱使着走向罪恶的源头。从第二幕的第一场:“坚固结实的大地啊,不要听见我的脚步声音是向什么地方去的,我怕路上的砖石会泄漏了我的行踪。把黑夜中一派阴森可怕的气氛破坏了。我正在这儿威胁他的生命,他却在那人活得好好的。在紧张的行动中间言语不过是一口冷气。我去,就这么干;钟声在招引我。不要听他。邓肯,这是召唤你上天或者下地狱的丧钟。”他内心的不安与害怕致使他产生一次又一次恐怖的错觉。然而,还是被内心邪恶的意愿所蛊惑。最终走向弑君的罪恶深渊。
在杀害邓肯的同时,他也杀害了自己的睡眠。“他长叹:那打门的声音是从什么地方来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一点点的声音都会吓得我心惊肉跳。这是什么手,嘿!他们要挖出我的眼睛。”他饱受着罪恶感的折磨而惴惴不安。这时候他的超我体现得尤为明显。然而,为了掩饰以前的罪恶,他选择了用更大的罪恶来维护自己所得的一切。从而导致麦克白这个有着强烈的是非观的人在弑君之后又犯下杀友屠幼之罪。而再次的嗜杀成性的麦克白,没有了原有的罪恶和恐惧。他只是维护着他至高无上的王权。而这一切的行为只是他自我的表现。
在一系列的本我与超我的矛盾中,他不断寻求自我想要从中调和。但悲哀的是,自我的不够强大使自己一步一步屈服于自己的欲望,形成了他罪恶的自我观念。并最终失去自我。加深了戏剧的悲剧性。
二.麦克白---人性的弱点
麦克白作为莎翁笔下经典的悲剧人物形象,但他弑君的罪恶,让人对他产生悲悯的同时不禁有更些感慨。我认为麦克白的悲剧源于人性的弱点。
麦克白原本是个受人尊敬的将军,战无不胜。人都是有欲望的,他也会想得到更大的权利。但欲望也需要催化,在没有催化的时候,这份野心不会轻易展露出来。对于三个女巫的预言,麦克白是有所怀疑的,然在他得胜归来之际,女巫的第一个预言实现了一一麦克白成为了考特爵士。在这之后,麦克白对于至高权力的欲望开始被催化、慢慢膨胀。麦克白借助着女巫们的预言,毫无顾忌地展示自己的欲望和野心。他对预言的深信不疑,其实是把预言当做他夺取权力的底气,这里是人性的第一个弱点。人的欲望没有止境,麦克白被封考特爵士后,他希望女巫的第二个预言能够实现,他渴望国王的冠冕与权杖,即使现任国王是他的表哥。
当得知自己有可能成为国王之后,麦克白心里还是有点犹豫,心中的善恶开始交锋。然而,他此时还是更想要当国王,只是催化还不够。于是,麦克白夫人站了出来,不断劝说麦克白弑君,此时麦克白的欲望被催化到了极致,他和麦克白夫人一起杀害了邓肯,犯下了弑君大罪,这里是人性的第二个弱点。当心中充斥欲望后,极易受他人挑唆。那个时候的麦克白只是需要一个人帮他分担罪恶,即使那个人不是麦克白夫人,他最终也会下手的。只是麦克白夫人他更为信任,使得他受挑唆的影响更大,犹豫的时间更短而已。
不惜一切代价获得的王位,患得即会患失。麦克白在弑君的那一刻,他就已经没有回头路了。他生活在了失去王位以及杀人的恐惧之中,只能用下一个噩梦,填补上一个噩梦的空虚,麦克白夫人也是一样。欲望并不能泯灭人尚存的良知。当一个人的欲望通过非常手段得以满足后,良知开始占据上风。只是麦克白与麦克白夫人有所不同,恐惧使麦克白夫人噩梦缠身,夜不能寐,最终发了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麦克白,恐惧却使他更为疯狂暴戾,最终的结局也更为悲惨。
在某种意义上,麦克白的悲剧早已经被女巫预言了,剩下的就是一步一步去实现这个预言。首先,三个女巫的预言为麦克白的沉沦做足了铺垫,为麦克白植入了一颗可怕的种子;其次,在麦克白夫人的唆使下,麦克白鼓足勇气杀了邓肯,自此麦克白走上了邪恶的道路,但是最主要的还是麦克白的野心,女巫的欲言使他有了为恶的动力,但是同时班柯也听了女巫的预言,可是班柯并没有动摇自己的立场,这个对比明显地表现了麦克白的悲剧是由他一手酿成的;麦克白夫人确实怂恿他杀了邓肯,但班柯之死是麦克白一人所为,并且麦克白还杀了其他无辜的人。从这可以看出,麦克白残忍的杀戮实际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所以麦克白的悲剧的产生还是由于他自己。
我觉得贪婪的欲望,其实就是每个人心中的麦克白,就好比是人性的弱点,看我们怎么有效地去遏制了。
三.麦克白的悲剧性—迷路的人
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是一个残暴的君主,他弑君篡位,凶狠残暴…似乎世间所有的坏的词语都可以用在他身上,但对于他的死亡,并没有大快人心,反而让人感到有些悲悯。深究其缘由,不过是一个可怜的迷路人罢了!
麦克白最初的时候是一名骁勇善战的赤胆忠心的苏格兰大将,曾凭一己之力平定了一场叛乱。麦克白身份尊贵,身为王室贵族,自己又军功赫赫,心内隐隐觊觎那近在咫尺的王位。他是一位野心家,然而在他遇见三个女巫之前,他的野心并未展露出来。当他听见女巫预言后,深埋心里的那丝丝欲望开始发酵,他的野心开始浮出水面。随着王位距离的拉远,他开始浮躁。现实的难题、内心的欲望,他纠结着,对于自己前进的方向,他开始有些混乱。最后,在内心善与恶的交接之下,他遵从了内心的欲望,他开始迷路了。麦克白夫人很了解他丈夫,在麦克白一再退缩时,她敦促着,用力的把他向迷失的方向推着。弑君计划开始了,那满手的血告诉麦克白,他再也走不回来了。弑君以后,他再也得不到睡眠,再也无法面对自己。他看着自己沾满鲜血的双手说:大洋里所有的水都无法洗净这双手,倒要把水染得殷红。
在迷失的路上快到终点时,他感慨:“自己不过是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一切都是过眼云烟,内心麻木,这人生在走下去,也不过是这样罢了。
书中其实有提到“迷路的人的说法”。赫卡特第一次出场时,就称麦克白为“迷路的儿子”,“…你们所做的一切,更糟糕的是,不过是为了一个迷路的儿子,他残忍恶毒,怨天尤人,如同凡夫俗子,珍爱的并不是你们,而是他的私刑。”在有些学者看来,赫卡特是异教代表,对异教徒而言,麦克白不过是暂时偏离了上帝之路,最终还是要回到正路上去的,而且他追求的只是自己的私利,所以与他们并不同路,更不是他们的同类。但此文的“迷路”并不是指麦克白在所谓正教与异教之间的纠葛,而是其迷失在权欲下,走错的进程。从某一方面来说,读者对于麦克白的同情和谅解,何尝又不是其“迷路的人”的形象。
那最终麦克白有没有回到正轨上,是有的。他在死前的最后一秒,仍积极捍卫自己用鲜血堆积的王位。对于手上所沾染的鲜血,他已经变得麻木,似乎已经治好了刚登上王位的“恐惧”,又或许是习惯了那恐惧。但迷路的终点,是解脱。是安心的睡一觉,不会被噩梦侵扰;是终于告别这喧哗的世界;是终于可以同死去的人同在。
定义为悲剧的《麦克白》,作为悲剧人物的麦克白,最后留在读者心里的,也就是个可怜人。他,一步一步,走向那权欲的最高峰。站在山顶,本可以看得更远,但他无暇去顾及那些景色,内心被爬山时踹下山脚的人们占据着,被担心后来者的恐惧占据着,原来,身在高处除了指点江山外,所剩下的唯有孤独。
四.麦克白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
《麦克白》这部戏剧的一大特点是其中所塑造的麦克白、邓肯、马尔康等人物形象是历史上真正存在的,麦克白弑君以及最后被马尔康所杀也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上的麦克白原是苏格兰莫瑞地区贵族,因邓肯一世统治后期征战不断,与境内外多地发生冲突,引发不满,故在莫瑞交战时,邓肯一世被杀。麦克白以王室后裔身份继任苏格兰国王,在位十七年,最后被邓肯一世之子马尔康所杀。而戏剧中的麦克白本是战功赫赫的英雄,被女巫的预言勾起权欲和野心,在妻子的鼓动下弑君,又派人暗杀班柯父子,后来更是以及其残酷暴虐的方式杀害了麦克德夫的家眷。他因女巫的预言而担忧恐惧,于是不断铲除异己,在杀戮中逐渐变得麻木,直至最终被马尔康所杀。戏剧《麦克白》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弑君篡位的故事,主人公麦克白雄心勃勃地想发展、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终于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了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麦克白的堕落更大程度上源于他的不安分的天性,莎士比亚通过麦克白所表现的是一个堂堂正正的英雄在权欲与野心的驱使下变成了一个杀戮成性、残暴不仁的恶棍。个人野心和利己主义可以毁灭一个原本并非邪恶的人物,这正是莎士比亚所要展现的人性的恶以及这种恶所导致的悲剧。
莎士比亚之所以要将麦克白塑造成一个被权欲控制的暴君形象,是由于当时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人欲横流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莎士比亚诞生于16世纪60年代,正是欧洲文艺复兴蓬勃展开的时候。对于一千多年黑暗的中世纪宗教对人欲的压抑,人文主义者肯定人的世俗欲望,强调人的个性解放和主体价值。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恶的本性也开始膨胀。曾经发挥过巨大进步作用的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与个性解放,发展和派生出了严重的冒险主义、拜金主义、自我中心主义等。欲望的膨胀激发了人们对金钱、名利、权力的狂热,使人丧失了美好的德行与理性,从而引发种种血腥的罪恶。莎士比亚正是看到了新兴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势利对人性的毁灭,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已开始出现的社会罪恶、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领悟到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于是,《麦克白》便应运而生,在抨击人性的恶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深刻的反思。
有些时候,读者对于书中主人公的同情何尝又不是因为触动了心理的那一点。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麦克白。或许今天的麦克白,就是明日被心理欲望驱使的不折手段的自己。斯人已逝,生活仍在继续。悲剧给人的感悟,牢记在心,好好走路,不要迷路了。
⑹ 跪求《麦克白夫人(2016)》百度网盘无删减完整版在线观看,弗洛伦丝·皮尤主演的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