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就是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的重要拍摄场景,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作玄武池训练水兵,并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随即于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万南征荆州(约今湖北、湖南),欲一统南北。便率领20多万人马(号称80万)南下。而依附荆州牧刘表的刘备,联合孙权,进图中原的策略,并在樊城大练水陆军。孙权不顾主降派张昭等反对,命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3万精锐水兵,与刘备合军共约5万,溯江水而上,进驻夏口。孙刘联军在夏口部署后,溯江迎击曹军,遇于赤壁。曹军步骑面对大江,失去威势,新改编及荆州新附水兵,战斗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战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乌林(今湖北洪湖境),与联军隔江对峙。曹操下令将战船相连,部将黄盖针对曹军“连环船”的弱点,建议火攻,得到赞许。黄盖立即遣人送伪降书给曹操,戒备松懈的曹军皆争相观看黄盖来降。此时,黄盖下令点燃柴草,各自换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边营屯。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败局,下令烧余船,引军退走。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B. 曹操∙《短歌行》|英雄骚雅,对酒当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其一
钟嵘在《诗品序》里说:“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建安时期的文风之胜,与曹氏父子的爱好和提倡密不可分。他们努力摆脱“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儒家诗学影响,有意识地逐步淡化先秦以来诗歌与政治及教化的关系。他们的诗歌创作,直击现实的同时直抒胸臆,文风刚健明朗的同时情真意切,他们对诗歌独立价值的自觉反省、充分肯定与共同建构,成为中国诗歌演进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赤壁》这部电影里有一组镜头,是曹操在大战之前,临风把酒,阵前吟诗,吟的就是他的这首传世名篇,古乐府《短歌行》其一。电影场景的细节从《三国演义》里借来,充满艺术的想像与夸张,肯定不完全符合历史的真实,倒不折不扣演绎出了我想象里的曹操:睥睨天下,文武双全,临危不乱,一上来就先声夺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古乐府不讲究对仗,“对”和“当”这两个字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同义的两个及物动词,面对好酒好歌;也可以是一个及物动词和一个能愿动词,面对好酒应当高歌。不管怎么解,都是人生难得几回有,都是良辰美景休辜负,毕竟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光阴似箭呢!
赤壁之战当时,曹孟德已经年过半百,难免感到时间紧迫。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当不当皇帝是一回事,统一天下的大业总要完成。他志在千里的情怀在大战当前格外激越,一发不可收拾,“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慨慷”其实就是“慷慨”,曹操为了配合句式的需要把两个字展开成四个字,意思并没有变,形容自己的情绪很激动。忧思尽管“难忘”,也不能沉溺其中;惟其“难忘”,才格外需要“被忘”。如果外面的世界总少不了腥风血雨,总免不了令人紧张,那就自己借一壶酒来换一个角度,转一种心态吧。“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把酒高歌的姿势如此洒脱、乐观而豪迈。
这种姿势和李太白是完全不一样的。李诗仙手中那杯酒似乎片刻都没放下来过,不论狂放之情如何高潮迭起,总脱不掉借酒浇愁的阴影。“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背后是并未“得意”,一饮三百杯也浇不平胸中郁结的不平、不满、不忿。那是才子的纵情,诗人的任性。曹操却不仅是诗人,他首先是一个杰出政治家。再怎么眼花耳热,酒力都难以模糊他逻辑思维的理性,行为方式的惯性,他不可能像李白那样放浪形骸。即便他想要暂时抛却的那一缕“忧思”,也不是私己的,小儿女的小情绪,而是关于家国天下的思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沉吟”,对什么人或什么事念念不忘,日思夜想,想着想着不由自主地嘟囔出来。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儿女情长,英雄气短。《赤壁》这部电影里就把曹操笔下的这个“君”踏踏实实地指向乔家那个小美女,将谋夺小乔作为曹操取江东的目的之一。唉。实在很潦草,也实在唐突了英雄。这几句诗不是曹操自己写的,他只是把《诗经∙郑风∙子衿》里面现成的句子顺口吟出来了而已。《毛诗传》里解《子衿》篇的题意,说这首诗是讽刺世道太乱,学校都荒废了,学生都不来念书。“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让曹操“沉吟”至今的是孙权,还有刘表的儿子刘琦。曹孟德絮絮叨叨地说,我这么看重你们二位,你们怎么就不来归附我呢?
曹孟德求贤若渴,他关心的是才子,不是美女。不过他真的喝高了,接下来的一段又是《诗经》里现成的句子:“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反正那时候也没有版权这回事,他觉得哪些现成的句子能够表述他的心境,拿过来就用。他说要是你们肯来归附我啊,我有大把好吃好喝好音乐招待你们。曹孟德说他不当皇帝,他确实也没当皇帝,可他心底深处那种霸主之气根深蒂固,这一喝高更表露无遗,因为他引用的这几句在《诗经∙小雅》开篇的第一章《鹿鸣》当中,那是国君设宴招待群臣用的。
从孙权和刘琦,他又想到刘备。“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说,你那个像明月一样高大上的人哪,不知何时能为我所用,我因此而产生的忧虑,无法断绝。我总觉得曹操此时不可断绝的这个“忧”,还不完全是忧伤或者忧虑,更多的是我们今天说的郁闷——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第一句中的“越”和“度”是同义的两个动词,都是过、通过的意思。阡陌是东西南北的路。第二句的“枉”和“用”是两个反义的形容词,就是曲和直。“契阔”和“谈讌”是两个反义词的叠加,别离和相聚。这四句合起来的意思是:你那时跑了这么多七弯八拐的路辛辛苦苦来看我,纵然现在不在一起,我们也曾相聚过,应该珍惜旧日的友情啊。刘备当初打了败仗孤身来投,曹操出兵帮他去打吕布,又接回了两位夫人,不是没有帮过他的。如今两军阵前刀兵相向,曹操怎么能不郁闷?怎么能不的很郁闷地追问一句:我曾经对你那么好,你怎么都不记得?
后面四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一匝,就是绕一圈儿。夜深了,乌鹊们该去睡觉了,曹操借景发挥,给他念念不忘的贤士们、才子们指点迷津:良禽尚且懂得要择木而栖,你们不来归我,还有啥好地方可去?紧接着顺势而下,最后四句的归结铿锵有力: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前面一联从《管子》的文字里化出来,原文叫做“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后一联中的“周公吐哺”这个典故,指的是周公在周武王死了以后,辅佐他的侄子皇帝周成王的故事。为了广纳贤才以图天下大治,但凡有才能的人找来,周公即便正在吃饭,也要把嘴里的东西吐出来,赶紧先去迎接人家。时常“一饭三吐哺”,吃一顿饭折腾三回。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言外之意,我礼贤下士的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天下才子迟早都要归我的!
曹操存诗二十一首皆为乐府诗,有四言、五言、杂言三体,大部分为十六句或二十句以上的长篇。《短歌行》本是两首联章,其二《周西伯昌》的内容以史事为主线。商朝末年,西伯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犹尊奉殷王室,此为“臣节不隆”;春秋时期,齐桓公“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晋文公“躬奉天王”、“威服诸侯”,都是殚精竭虑辅佐中央王权的传统典范。曹操剪裁他们的事迹,礼赞他们的功勋和节操,既是对“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进一步阐释,也是自己决无篡汉自立之心的直接剖白。两首《短歌行》一借景抒情,一咏史明志,相辅相成,全面展现了曹操的文学才华、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负。
汉末的豪门士族崇尚“清议”,写什么都要搬出儒家教义来渲染一番,动不动道德绑架,文风虚伪、矫情、浮夸。曹操曾经明令他们上表章想说什么就直接说,力求直抒胸臆,简约严明。曹操率先以乐府旧题写时事,充分利用诗歌的抒情性去宣扬他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寓理于情,以情感人,这种创作手法后来被唐代诗人们大大发扬了。而一首真正的好诗,离不开真情,离不开实意,更离不开“气势”。所谓“真情实意”或许没有好坏之分,“气势”却有高下之别。曹操即便写到苍凉处,也总蕴含着一种开阔的襟怀,雄浑的气魄和博大刚强的意志,那是有大才情的大英雄的文字。《对酒当歌》之所以比《周西伯昌》流传更广,对后世诗坛的影响也更大,还要归功于诗句间自然流露的政治家情怀,披肝沥胆的抒情意境。
格式上,《对酒当歌》虽也是整齐的四言,但已不是此前的四言诗了。《诗经》四言诗基本上是两句一行,单句意思不能独立,还有各种重复的,堆叠的,排偶的句式序列。而曹操这一首当中,除了借用《诗经》成句和沿用《诗经》的诗行结构之外,“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这样的诗句,每四个字构成一个完整的句意,句法上各自独立,上下两句之间主要靠诗意来连贯,已不存在语法结构上的依存关系,也不着意追求重叠排偶。这是曹操在形式上对《诗经》结构大刀阔斧地改造。第二首,《周西伯昌》又有新变化,加入了五言、六言句式,还有不少散文句式。可见曹操为诗,惟求尽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并不拘泥于固定格式的限制。
挑战传统,革故布新,不是人人都敢于去做的,更不是仅凭胆气就能做到。所以鲁迅先生才会说,曹操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改造文章的祖师”。
C. 你认为拍摄三国题材的电影的话,谁最适合做主角
陈建斌老师在新三国中饰演的曹操一角色代入感极强,是三国代表性演员的不二人选。
大多数三国题材电影或者电视剧都以蜀汉为第一视角,因为三国乱世也是始于东汉末年的战乱不止、诸侯割据,而以匡扶汉室为重任的蜀汉便成了正义的代表、三国的主人公,但过多的以蜀汉为第一人称拍摄也会让观众产生视觉疲劳,而曹操作为三国中的政治奇才、乱世枭雄在三国中也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而新三国中曹操的饰演者陈建斌老师,更是将曹操的雄心抱负、阴险狡诈、足智多谋、爱惜人才、贪图女色的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如果有三国题材的电影拍摄,不妨以曹操作为第一视角,陈建斌老师担任主演,那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活灵活现并且代入感极强了。
无论是在三国中曹操的地位还是陈建斌老师饰演曹操的能力都是值得肯定的,因此在三国题材电影的拍摄中,若让陈建斌老师再度饰演曹操担任主角,那将是三国的历史再现。
D. 如果拍摄《三国演义》,谁更加适合曹操这个角色
如果重新拍摄《三国演义》这部作品,我觉得最适合的人依然是鲍国安 。没有对比,也许我们就看不出其中的差距,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曾经演绎过《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这个角色的人物都有谁,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了解到谁更加适合演绎这个曹操。
对于陈建斌所演绎的笑,其实也是非常的出色的,他的笑有一种枭雄的感觉,唯我独尊的感觉。那种笑声声音很大,但这种笑声当中又隐藏着一种奸诈,这也正是陈建斌让人喜欢的一个原因吧。当然他并不能够超越鲍国安,毕竟他的这个演绎其实有了参考和模仿鲍国安的元素在里面,而且陈建斌也没有拿到最佳男主角奖,所以最合适的其实还是鲍国安。
E. 三国演义经典5个场面和点评
猛将类:
1三英战吕布
http://ke..com/view/391560.htm
2单骑救主
http://ke..com/view/914082.htm
3单刀赴会
http://ke..com/view/104746.htm
4赤膊上阵
http://ke..com/view/44766.htm
5拨矢啖睛
http://ke..com/view/7793.htm
智计类:
1舌战群儒
http://bk..com/view/391886.htm
2草船借箭
http://bk..com/view/41515.htm
3七擒孟获
http://ke..com/view/22771.htm
4智筑冰城
http://ke..com/view/1002539.htm
5偃旗息鼓
http://ke..com/view/82408.htm
英雄类:
1煮酒论英雄
http://bk..com/view/43706.htm
2横槊赋诗
http://ke..com/view/245023.htm
3桃园三结义
http://ke..com/view/19331.htm
4床头捉刀人
http://ke..com/view/491354.htm
5孙策渡江
http://ke..com/view/2589.htm
德行类:
1三顾茅庐
http://ke..com/view/3708.htm
2割发代首
http://ke..com/view/916404.htm
3击鼓骂曹
http://ke..com/view/88899.htm
4挂印封金
http://ke..com/view/650927.htm
5关云长义释曹操
http://ke..com/view/62732.htm
战役类:
1官渡之战
http://ke..com/view/21261.htm
2赤壁之战
http://ke..com/view/22710.htm
3逍遥津之战
http://ke..com/view/45138.htm
4樊城之战
http://ke..com/view/915412.htm
5火烧新野
http://ke..com/view/214346.htm
6六出祁山
http://ke..com/view/22714.htm
三国经典场景数不胜数
若是有心,看看《三国演义》的章节目录应可了解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