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关於电影《罗生门》与原著。
《罗生门》本是芥川龙之介的一篇小说,而黑泽明编导的同名电影,则取材于芥川的另一篇小说《竹丛中》,两篇小说本来是毫无关联的。影片借“罗生门”为场景,让三个在这里避雨的人谈论“竹丛中”的杀人案;而小说的结构,则是胪列案件的几个证人和当事人在巡捕官署的陈述记录,除此之外,不着一字。影片结构上这样重新安排,使案子当事者陈述的不同的案情版本,通过与案子无关的对话者逐个讲述出来,更有效地唤起观者的强烈悬念: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抑或,事实的真相是否根本不可知?又通过对话者的议论“演绎”出这样的意思:人对事实的陈述不可信,是由于人心的根本缺陷,而这缺陷几乎不可克服;这意思在小说里是引而不发的。文字的艺术不妨“隐”,视听的艺术则必须一定程度地“显”。
Ⅱ 电影版的罗生门,和原著比起来有什么修改
修改谈不上,更多的应该是对原著的尊敬。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是由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和《罗生门》改编而来,也就是说电影版的《罗生门》是结合了两部优秀的作品,电影很好的将两个故事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异样而新奇的样子,给我们讲述了深层次的人性问题,他似乎好像在一步一步拉扯着你,进入到这个迷幻却真实的世界。这两部作品,看起来似乎就是编和导的关系。其实不然。
我们常常会侥幸,会因为逃过一些惩罚而暗自欣喜,但是心灵最深处最深处的内疚会慢慢长出来,不过有些人对这些内疚熟若无睹,他们麻木,他们冷漠,他们宁愿永远背负都不愿承认错误,就是这么可怜,可怜到低处。性本善,这是永远都无须怀疑的定论,只要相信人心终归是向着善的,就不要觉得《罗生门》有多么可怕,也不要害怕直面人性。
Ⅲ 《罗生门》这部电影,真的值得那么高的评价吗
我觉得《罗生门》这部电影,真的值得这么高的评价,毕竟这部电影的的剧情非常的流畅,而且很吸引人,而且她的演员的演技也非常的不错,而且他的题型也是很受别人喜欢的,整部的电影非常的让人值得去深思。
Ⅳ 《罗生门》的评价
一楼关于罗生门小说内容上看就有失偏颇。不知楼主看到的是哪个译本,还是自己臆想,原版上家将刚看到老太婆是六分恐惧四分好奇的,上来罗生门也是小心翼翼,毛线心怀鬼胎,罗生门开始可是死人跟狐狸祝的地方,强盗文中没提到,要是有老太婆估计不敢去偷头发!再说老太婆不怕威胁就更是胡扯了,她怕的连话都不敢说,还是家将用了计谋骗她的。。。
Ⅳ 日本黑白电影《罗生门》观后感
2008年9月,正值黑泽明导演逝世十周年。在大师一生的电影创作生涯中,《罗生门》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沉重的人文思索最为影迷称道。这部创作于1950年的黑白电影时长88分钟,虽然没有《七武士》那样好看,也不如《用心棒》那样诙谐,但依然为成千上万电影人推崇备至。《罗生门》的摄影风格以及剧情架构一再为后人效仿,而大师对于人生的反思足以让所有人沉浸其中扪心自问。
《罗生门》的故事改编自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竹林中》,《罗生门》则是他的另一部小说。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代小说家,其一生全力创作短篇小说,取材新颖情节诡异,多关注社会丑恶现象,笔锋冷峻简洁有力。1922年刚从中国旅行归国的芥川龙之介创作《竹林中》,效仿英国现代侦破小说鼻祖威尔基·柯林斯《月亮宝石》的结构,对同一桩案件听取各方证词,布设一个将所有人牵涉其中的迷局,透过故事反思人性。1927年芥川龙之介服安眠药自杀身亡后,日本文坛为了对其表示纪念,特别设立“芥川赏”鼓励新人,该奖项在日本文学界与“直木赏”齐名。黑泽明采用《竹林中》的故事,完成惊世之作《罗生门》。故事发生在战乱连绵天灾不断的平安朝代,罗生门就位于京都大城圈正南门。黑泽明搭建的这个罗生门建筑风格很诡异,亦是对岁月时局和人生的象征。故事开场天下着雨,樵夫路人和一个游僧构成三人组,开始对一桩发生在竹林中的凶杀事件议论纷纷。案件围绕着一个强盗和一对路经竹林的武士夫妻展开,这又是一个三人组。黑泽明继《姿三四郎》后再度涉足三角关系,而此次意图更为明显,就是要让人性在这看似三位一体的组合中分崩离析,而观众也和剧中人以及影片创作团队形成隐含的三角关系。
嫌疑犯被抓到,五花大绑地送审公堂,原来是三船敏郎饰演的强盗多襄丸。多襄丸在竹林中小睡,偶遇了路过的武士金泽武弘和他的妻子真砂。一阵风吹过,真砂的真容被多襄丸看见,后者顿时心花怒放动了邪念。他诱骗武士到竹林深处,将其打倒后捆绑,又将真砂骗到武士面前,欲在此地凌辱女子给其夫君看,满足自己变态的欲念。到这里前因基本交待清楚,而后果就是武士身中一刀死了,尸体被樵夫撞见后报官。影片中使用了倒叙手法先给出樵夫撞尸的情节,再把事情的起因托出,也是一种常见的设置悬念的手法。
看上去本片似乎就是一个普通的侦探破案故事,但黑泽明显然不想被人误解成爱伦坡。接下去故事开始有点儿意思了,围绕着武士是被谁杀死的,几位当事人开始各抒己见。第一个受审的是主犯多襄丸,他一副嘻嘻哈哈事不关己的表情,让人觉得就是那种杀人不眨眼的主。多襄丸对自己杀死武士的罪行供认不讳,对于自己能够和武士大战二十回合,以及轻而易举地捕获美女芳心的举动,甚至颇为自豪。在他的故事里,早坂文雄编写的配乐高亢激烈,衬托着多襄丸的英雄壮举。
既然疑犯主动招供,看似可以结案了,但当事人真砂又给出了另一种说法。真砂承认了自己的受辱,其面对丈夫冷漠的眼神自觉羞愧,所以意图让丈夫结果了自己成全名节,但一不留神她昏了过去,也许在摔倒的过程中不慎刺死了丈夫。伴着真砂的倾诉,音乐变得平缓而又略带哀伤。案情又一次陷入扑朔迷离。
为了彻底弄清案情,小日本把神神叨叨的招魂术也发挥了出来。本间文子扮演的巫婆故弄玄虚一番,竟然把死去的武士鬼魂附上了身。武士说了一个更为伤感的故事,看到妻子在自己面前受辱后居然还要求强盗杀死自己,更觉悲愤。即使心里原谅了强盗,但对妻子仍是充满了诅咒和怨恨。怀着这种激愤的情绪,他挥刀自尽,以一种武士道精神实现救赎。音乐在这里有些阴森而诡异。同一个故事,却因为当事人不同的陈述,出现了三种说法。伴随着这三种各自为政的说法,是三种完全不同的背景配乐。时而激昂时而幽怨时而诡异的音乐,衬托着陈述者不同的情绪状态,将三个故事的界限划清。张艺谋在《英雄》中尝试复制《罗生门》的结构,但用不同的色调替换了不同的音乐,在大银幕上看来风格化更趋明显。
三个故事的经过不同,但起因和结果都是一样的。因为一时的冲动,多襄丸看上了不该看上的女子,于是兴起这一番荒唐事,其结果就是武士死了。但武士的死法各不相同,关键在于作案凶器。在多襄丸的故事里,武士是被长刀劈死的,而在后面两个故事里,武士则是被属于真砂的短刀刺死的。究竟谁在说谎,衙门看一眼尸体就知道。但黑泽明无心纠缠于事实真相,因为这不是一个查案子的故事,导演想要表达的深远得多。
于是便有了最后一个故事,也就是站在罗生门下的樵夫讲的亲眼目睹的事情经过。多襄丸在侮辱真砂后哀求她跟自己走,不愿做决定的真砂要多襄丸同丈夫决斗,没想到丈夫却因为嫌弃被人侮辱过的自己不愿意跟多襄丸较量,同样多襄丸也丢了胆子不敢跟武士拼命。在被近乎精神崩溃的真砂挑唆后两人终于大战一场,场面却是丢盔卸甲十分难看,最终误打误撞多襄丸占了上风杀死了武士。这个故事没有配乐的伴奏,就如同我们的平凡人生那样毫无渲染,暗示着这才是事情的真实经过。至此真相大白,杀死武士的是多襄丸,用的是长刀。那么那把短刀哪里去了呢?黑泽明在这里埋下伏笔,直到后文才揭开真相。通过路人的口,观众得知短刀原来是被贪心的樵夫拿走了,而樵夫之所以在公堂上做伪证,也是出于这个原因,而不仅仅是如其所言担心被纠缠到案情之中。
这个谜团一解开,看似解答了案件中所有疑点,实则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上面四个故事中有真有假,我们还基本知道了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但我们还想知道,他们各自为什么说了一些假话,这些谎言究竟维护了什么?细加分析便知,樵夫用谎言维护了自己的贪财,多襄丸用谎言维护了自己的虚荣,真砂用谎言维护了自己的名节,武士用谎言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樵夫的谎言代价最小,由于案件无关自身,他在乎的只是很小的财物。即使是一把短刀那么小的事情,毕竟也是丢面子的,所以他没有对路人和游僧道出。多襄丸明知自己要死了,所以尽量往自己的脸上抹金,试图用英雄壮举来满足自己被认作强贼的虚荣心,掩盖自己其实不过是一胆小毛贼的本质。真砂是女人,发生了这种事情,她最在乎的是自己的名节。所以在她的故事里,掩盖掉了自己因为爱欲快感而放弃抵抗的细节,而把自己伪装成一个烈女形象。武士既不勇猛也不高贵,他打不过人家,而且还胆怯如鼠。对于他而言,最要考虑的是维护自己的武士道精神,所以编造出一个剖腹自尽的壮烈故事。出身于武士世家的导演本人在此唏嘘武士道精神业已不再。案情终了,因果也都有了报。但导演还是觉得意犹未尽,因而让罗生门的那场雨继续下。为了拍出雨的效果,摄制组还往水中加了墨汁。而演员们要长时间在这摇摇欲坠的罗生门布景下工作,也实是敬业万分。一声婴儿的啼哭划破雨声,樵夫发现路人在偷弃婴的外衣欲加阻拦,这才让路人将自己偷去短刀的心事挑明。路人语不惊人死不休,顺带着道出世界上所有人都在欺骗的事实,一句“人间即是地狱”惊醒所有看电影的梦中人。此时的黑泽明已不仅仅是剧中戏的导演,而是要以上帝的姿态向世人发出哲学语气的质问。
在这时影片格外沉默,剧中人在沉思,观影者也陷入深深的思索。在这世界里,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在欺骗,更为甚者我们都已经习惯了信口开河。当为了获得一些格外利益,或者是为了维护一些自我形象,我们都会不断地欺骗别人,久而久之却是一直在欺骗着自己的良心。当人世间失去了真诚的价值,这世界还值不值得去为之奋斗?探讨此类题材的文艺作品不少,吉姆·凯瑞在《大话王》里嬉笑着慨叹人生,匹诺曹被教导着不能说谎否则鼻子会变长。但黑泽明的思索格外沉重,他以一种大家风范高屋建瓴,又以一种末世姿态对人类表示绝望。我们都是人类的一分子,由彼及身地联系到自己,因而也生出一份莫名的悲哀来。
影片拍摄时正值日本处于战后政权交替时期,国家衰败经济颓废生产力严重下降,国民的自信心都在逐渐缺失。黑泽明借用人类共同的心灵思索对国家未来的走向表示了身为艺术家的迷茫和忧虑,而如今再看《罗生门》,也依然为其深入人心的发问而感到震撼。当今影坛愈来愈多的作者开始关注人性在物质大潮冲击下的流失,《黑客帝国》《28天之后》《人工智能》《三峡好人》等或多或少皆有所提及,但都不能达到50年前《罗生门》的哲学高度。都说电影是娱乐,黑泽明却用电影写了一本充满哲学思辨的书。他的西方弟子库布里克也十分赞同大师的情怀,在后者的影片中也总是充满了对人性的解构和反思。
《罗生门》没有一黑到底。在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原作里,老婆婆的衣服被夺走,作家给出了悲观和绝望的答案。但黑泽明终究还是在影片末尾给出了一点希望,故事最后雨过天晴,沉默良久的樵夫从游僧手中抱走弃婴决定收养,游僧则表达了对人间尚有光明和美好的信心。游僧的设置一眼就能看出,他代表了一种道义,一种只有东方人才能理解的哲学思想。导演试图用传统的道义来教化新新人类的意图也很明显,而伴着这种有一些希望的结局,音乐变得平静而优美,樵夫渐行渐远的背影亦是观众对于美好未来的一种期待和向往。婴儿即是我们的未来,是人类怀抱的希望。只要有希望,那么未来就有可能是美好的。大师在最后展露了自己的慈悲心,而我们观影者则不该沉醉在这份假象的痴情里,而应以身作则地思索自身的价值,并且力所能及地去做真诚的事情。电影只能探讨生命的意义,惟有每个人的行动才对生命有实际价值。除了思想上的超前,《罗生门》在技术上的突破也是显而易见的,其划时代的意义丝毫不逊色于奥森·威尔斯的《公民凯恩》。本片不仅是电影史上第一次走进森林拍摄,更是第一次将镜头直接对着太阳拍摄。技术上的实验成功,让我们有幸观摩到如此瑰丽迷人的《罗生门》。主要故事都发生在斑驳陆离的树叶下,光和影交相辉映,一如人心的叵测与未知。黑泽明对移动机位的把握炉火纯青,在竹林中的几场戏,很少出现单调的反打镜头,取而代之的是构思精巧的镜头移动。角色视角的移动不仅自然,而且成功地过度了情绪。在50年代就能达到在画面和思想上如此完美的结合,难怪世界也为之倾倒。
本片卡司也是实力超群。和黑泽明有过多次合作的三船敏郎,是日本影坛的传奇人物。这个出生在愚人节逝世在平安夜的男人,从小生长在中国,回国后参与电影拍摄,在《泥醉天使》中一鸣惊人。本片中他将一个看似牛气冲天实则熊包一个的多襄丸表演得入木三分,嬉笑怒骂把握得恰到好处。之后他凭借《保镖》和《红胡子》两度夺下威尼斯影帝,和黑泽明一起被誉为“国际的黑泽,世界的三船”。60年代后三船敏郎和黑泽明发生不和,之后再未合作过,不得不说是电影界的一大遗憾。
在《罗生门》的优异表演中仅次于三船的就是饰演真砂的京町子了,她将一个时而坚毅时而软弱时而疯癫的受辱女子形象表演得淋漓尽致,举手投足见优雅,蹙眉转眼现忧伤。京町子被称作“最优秀赏女演员”,从上台表演至今始终是单身。
和三船敏郎演对手戏的森雅之,是黑泽明班底中的优雅美男。他沉着理智的表演,和激越放纵的三船敏郎恰好形成鲜明对比,被人称为“静的森雅之”。1973年他因直肠癌去世,他的女儿中岛葵也是一名演员。
另外扮演樵夫的志村乔和饰演僧侣的千秋实,也都一直活跃在日本影坛上。《罗生门》公映后震撼了全世界,次年接连夺下威尼斯金狮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日本电影震惊了世界影坛,而《罗生门》也一举将黑泽明扶上电影大师的王座。
大师离开人间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而《罗生门》的诞生也接近六十年。如今的世界愈加惟利是图,连专心做电影的人也都少而又少。在娱乐大片充斥眼球的时代,我们需要经常静下心来,欣赏一下《罗生门》这样的电影。如同喝惯了可乐,也需要坐下来品一杯香茗一样。《罗生门》有这样一种宁静致远的情怀,让人省身,让人回味。
许多人都说,《罗生门》这部电影,是一辈子都要看的好电影。竹林里犯了错无法翻案,那就不要在人生里再犯这样的错了,大师在天堂看着呢。
Ⅵ 《罗生门》怎么样
“罗生门”,一个读出来很好听的词汇。罗生门,这三个繁体字的组合同样也很漂亮。可是偶至今没弄懂这三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但这并不防碍人们熟悉它。至于将这个词汇普及的功劳,应归于大师黑泽明。
罗生门是大师一部作品的名称。在这部作品中,罗生门是一个标志性的建筑物。一切的故事都是从这里开始的。下面就准备正式说说这部片子。如果您看明白了这部片子,希望我说的您能有同感;如果您没看明白这部片子,希望下面的可以为您答疑解惑;如果您根本就没有看过这部片子,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您,这部片子很好看。
全片的主要人物有六人,而演员只用了九个(包括结尾处出现的婴儿)。这六个人交错出现在三个不同的时空,将他们串联在一起的是一位樵夫。在滂沱的大雨中(在看过的几部片子中,都有大师对雨的巧妙运用。《七武士》中在雨中那最后的一场恶战成了后世争相模仿的对象。而本片中的大雨是分隔现实与回忆这两个时空的道具。),破败的罗生门下,借由一位来避雨的樵夫(不是上面提到的那个樵夫,此人在后面将用樵夫Ⅱ来表示)的耳朵我们听到了过程不尽相同,但起因与结果却是一致的四个事件(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事件的四个版本)……。
樵夫、多襄丸、妇人和借巫女还魂的武士分别是这个事件四个版本的叙述者,而他们四人也是在这事件中共存的人物。没看过这部片子的同学,听到这里已经有些糊涂了吧?为了照顾大多数现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事件的起因与结果:多襄丸是个享誉京城的大盗,因见到武士貌美的妻子而起了歹念,设计把武士骗到林中将其捆缚。又把他的妻子带到林中,在她丈夫的面前对其施暴。这是起因。结果是三天后樵夫发现了武士的尸体,而他的妻子出了家,报官后又刚好捉到了在逃的多襄丸。现在明白一些了吧?OK!我们来比较一下四个版本的区别。
第一个版本是多襄丸叙述的,在他的版本里自己是杀人凶手。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版本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敢做敢当的武士(他自己),与另一位武士(他对这位能与他过招的武士也颇为赞赏)堂堂正正的较量。在这里的妇人被描述成一个失身前还是个烈妇,而在失身后却怂恿自己去杀害其丈夫的龌龊的人。
第二个版本是武士的妻子叙述的,在她的版本里自己才是杀人凶手。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她却变成了一个贞节烈妇。而多襄丸只是发泄完欲望,掉头就跑的禽兽。她的丈夫也是如此轻蔑的鄙视她。正是由于受不了他那种眼神,妇人才准备杀死他,然后再自杀,但自己却是求死不得。俨然是一个背负着痛苦命运的生者。
第三个版本是借身还魂的武士叙述的,在他的版本里自己才是杀人凶手(按理说死鬼是没必要说瞎话的吧!)。更重要的是他不仅激烈的控诉了妻子的不忠,还使自己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傲然立于天地间的武士。他原谅了多襄丸的罪行,而且不惜用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替妻子赎罪。
第四个版本是樵夫叙述的,在他的版本里多襄丸才是杀人凶手。原来他(樵夫)不是第一个发现尸体的人,而是一直在案发现场。在他的叙述中以上三个人的形象被彻底的颠覆。多襄丸并不像他说的那样只看重武士的大义,他曾恳求妇人跟他走,并许诺给她后半生的幸福。妇人也并没有因为失身就要死要活的,而是希望两个人决斗,自己好选择强者。那位武士也不是自己形容的那样伟岸,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甚至愿意将妻子拱手相让。
没想到这才是事情的真相。但这是真相么?应该是吧。因为樵夫整起事件并没有牵扯到樵夫的利益,所以他没有必要撒谎。但是有一个细节被樵夫Ⅱ发现了。在前三个版本中都有一把短刀(在有的版本中它甚至是杀人凶器),但是樵夫对此却只字未提。樵夫Ⅱ一语道破天机,正是他(樵夫)将那把价值不菲的短刀拿走了,这也可以解释当天他为什么没有报案。大师的用意终于浮出水面了。原来我们看到的只是为了达到私人利益,有选择的,片面的真相。但至此真相如何还重要么?为什么三个人都承认自己是凶手了,却还要撒谎?难道还有比这个更难让他们面对的么?
再来看看另外的三个人物:樵夫是一个游弋在善恶边缘的人;而樵夫Ⅱ则是被现实的生活打磨成一个玩世不恭、冷酷无情的真小人;行脚僧人是一位冷眼看客,像神一样怀着悲世悯人的心观察着这一切。好在大师给了我们一个光明的结尾,滂沱的大雨终于制住,看着樵夫抱着婴儿远去的身影,行脚僧人(神)露出了微笑。
人生会给你安排各种机遇,但请不要忘记,选择权永远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
Ⅶ 求《罗生门》的影评
罗生门》本是芥川龙之介的一篇小说,而黑泽明编导的同名电影,则取材于芥川的另一篇小说《竹丛中》,两篇小说本来是毫无关联的。影片借“罗生门”为场景,让三个在这里避雨的人谈论“竹丛中”的杀人案;而小说的结构,则是胪列案件的几个证人和当事人在巡捕官署的陈述记录,除此之外,不着一字。影片结构上这样重新安排,使案子当事者陈述的不同的案情版本,通过与案子无关的对话者逐个讲述出来,更有效地唤起观者的强烈悬念: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抑或,事实的真相是否根本不可知?又通过对话者的议论“演绎”出这样的意思:人对事实的陈述不可信,是由于人心的根本缺陷,而这缺陷几乎不可克服;这意思在小说里是引而不发的。文字的艺术不妨“隐”,视听的艺术则必须一定程度地“显”。
说罗生门下的对话者与案件无关,其实多少有点关系,其中的两位在巡捕官署做过证人:那个和尚三天前的中午曾在山路上遇见一个武士牵着马对面走过,马上坐着他的妻子,和尚认出胸口被扎过一刀的死者就是武士;那个樵夫则是首先发现死者的报案人,他说死者倒毙在离山路不远的林子里。第三位对话者确与案件无关,但很重要,正因为他不住地追问,悲天悯人的和尚和心事重重的樵夫才把旁听到的3个案情版本一一道出;这个似乎看透了一切的汉子还发挥了不少人间不如地狱、人性不如兽性的议论,以及事实真相不可得知的虚无主义“认识论”,竟使对人心之善尚存一线希望的和尚都差点同意了他。
3个版本分别属于远近闻名的强盗多襄丸、死者武士的妻子和死者本人;死者的话是借女巫之口说出的,这是艺术手法,可以信为死者本人想说的话,不必横生枝节。强盗骑着武士的马,带着武士的弓箭和腰刀,在逃逸的路上突然腹痛倒地,因此被捕手擒获,他当然是嫌犯;武士的妻子也在附近的庙里找到,两人被带到巡捕官署;女巫代言也在官署进行。强盗供认不讳,武士是他杀死的;女子则说,是她用自己的护身匕首刺死了丈夫;武士却说,他是自杀的。
强盗供述:他在山路边息凉,见那女子经过,便起了邪念。他将武士骗离山路,突然袭击,绊倒武士,将其捆绑在树上;又跑去骗那女子,说她丈夫突发急病,拉着她跑近武士身边,当着武士的面强暴了她。强盗既遂所欲,想要离开,女子挡住说:“我不能在两个男人的面前出丑,你们两人必须有一个死。”强盗用长刀挑断捆绑武士的绳子,武士立即跳起,拔刀应战,经过20多个回合,强盗终于取胜,杀死了武士。
女人泣诉:强盗凌辱了她之后就溜之大吉,她跪伏在丈夫面前失声痛哭,丈夫却一言不发,那眼神既不是悲伤,也不是愤怒,而是充满着鄙视,冷酷无比,令她战栗。女人苦苦哀求,请丈夫原谅,那武士始终一动不动,一言不发,冷酷的眼光直诛女人之心。她从草间拾回反抗强盗时掉落的护身匕首,割断绳子,递匕首给丈夫,宁愿他杀了自己,丈夫仍旧不言不动,眼光如剑。她绝望之下想与丈夫同归于尽,便以匕尖对准了丈夫,自己昏过去了;醒来后看到丈夫胸口插着那把短刀。
武士的版本最离奇:那强盗完事后,又花言巧语引诱女人随他去,做他的浑家,那女人不仅意肯言从,竟还指着被绑的丈夫要求强盗:“先杀了他!”闻言连强盗都大惊失色,一把将她掀倒在地,反问武士如何处置这个女人:“是杀了她!还是饶了她!”因这一言,武士从心底宽恕了强盗;女人逃走,强盗追之不及,回转来割断武士身上的绳索,也悻悻然走了。妻子的“背叛”和“狠毒”,使武士痛不欲生,拾起短刀,毅然自尽。
案情的真相究竟如何呢?罗生门下那个汉子的评论似乎可以作为总结:“人都自以为老实,都把对自己合适的话当作真话,而把对自己不合适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这样才心里舒坦。”可不是吗?人们说谎,往往并非有意说谎,而是真的以为自己说的是事实;心理陷溺在需要中,就会启动一种机制,能把自己不肯承认的事情,对自己不合适的事情,下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忘记掉,修改掉,以求得心里舒坦。当事人各说各的,看来真相是真的不可得知了。
然而,影片添加了小说中没有的第4个版本,是属于那个樵夫的。他其实躲在树丛后面,目睹了案情的全过程,只因事后从案发现场偷走了那把嵌螺钿、颇值些钱的匕首,心中有愧,所以开始不说,漏出的一句两句被那敏感的汉子抓住,追问不休,才说出他的版本:强盗强暴过武士的妻子后,请求原谅,还请求女人跟他走,他愿意金盆洗手,改恶从善,用劳动来养活她。女人二话没说,拾起匕首,跑近丈夫,割断绳索,两个男人明白她的意思,是要他们用决斗来决定她的命运。但两个男人都很怯懦,都怕死,不想战斗。武士说:“我才不愿意为一个女人拼命呢。”还骂女人:“在两个男人面前出丑,为什么不自尽。”那强盗也顺水推舟地奚落女人。女人气极,破口大骂,骂他们胆小鬼,骂他们名不副实。两人不得已才出手,且都本事平平,刀法不准,一个砍进树里,一个插进地里,拔不出来,决斗成了毫无章法的扭打。强盗终于碰巧从地里拔出长刀,刺死了武士,自己还在索索发抖。
这个版本可以认为(也应该认为)至少是基本真实的,否则黑泽明添这一笔岂不成了蛇足?黑氏这一增笔似乎又转进了一层意思:妨碍认知事实真相的道德缺陷和心理障碍,虽然难以克服,毕竟不是不可克服;樵夫既已承认了自己的过失(偷匕首),他就不受过失的障碍了,他能够道出事实的真相。影片末尾,罗生门后壁角下传出啼哭声,原来是个弃婴,那个以“人人都在作恶,我也不妨作恶”为人生哲理的汉子,剥下婴儿的外套就走。樵夫则抱起婴儿,准备带回家养,他对和尚说:“我已经有6个孩子,再添一个也不过一样的辛苦。”和尚感谢他:“幸亏你,我还可以相信人。”
但是,影片中仍有伏笔,仍留下了问题,值得深思,即,强盗用来刺死武士的究竟是长刀还是匕首?既然樵夫的版本为基本真实,我们不妨以此作参照来分析一下强盗、女人和武士的版本,连带也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强盗的版本比较接近真实,因为确是他杀了武士。他把女人无言地割断绳索,改为女人主动说要两个男人决斗,是夸张了点,但女人确有这个意思。他的心理需要表现在把当时的怯懦怕死说成勇敢威猛,为此他还不惜夸赞武士的勇敢威猛来陪衬自己:“能和我斗到20回合以上的,只有他一人。”他当然不肯承认“决斗”中曾失手丢刀,所以刺死武士的只能是一直在手的长刀。
武士憎恨妻子,是因为受到强盗强暴其妻子得手过程(包括种种细节)的强烈刺激,从而把内心痛苦投射为无辜女人的“罪恶”,这是怯懦胆小而又妄自尊大、男尊女卑思想顽固的男人常会有的心理指向方式。武士说是自杀,其实想怪罪女人杀了他,女人割断绳子,要他与强盗决斗,确是他的间接死因。同时,他不肯承认输给强盗,说为自杀,也出于这种心理需要。因心理需要而下意识地编谎说事,分析起来,故事里总会有一两个事实的基点。武士说他死在匕首下,应该是事实,因为他临死知道刺进胸口的是匕首,心理并不需要在这种地方说谎。
女人其实未逃走,而是极度恐惧地旁观战斗。她看到匕尖对准丈夫时吓得昏死过去,醒来又看到丈夫胸前插的是匕首,而这场战斗正是她用匕首割断绳子挑起的,所以她自责自罪,认为是自己刺死了丈夫。她的心理需要是强调自己的行为另有原因,即丈夫那冷酷鄙视的眼光,以稍稍减轻一点自己并没有的罪责。这女人的心理需要实在很可怜,她完全不必要地自己跳进18层地狱,惟一的需要是往上升一层。而刺死武士的是匕首,这一点她也没有必要说谎。
这样看来,扭打中强盗幸而到手的不是长刀,而是短刀,樵夫到底还是说了谎。樵夫是说了谎了,所以当武士说到“我死了,一个人的脚步轻轻地走来,从我的胸口拔去匕首”时,他坐不住了,霍地跳起,大声抗辩:“不对不对,他说的是假话,插在他胸口的是长刀不是短刀。”武士的假话多了,樵夫何以独独抗议这一条呢?是长刀还是短刀的问题,对别人不重要,对樵夫却最关重要。因为若是短刀,那么他的偷,就不是从草间顺手牵羊地拾取,而是从死人血淋淋的伤口拔取,性质要严重得多。樵夫心理上不肯承认,自己竟会这么忍心,所以他对和尚说:“有时候,我连自己的心思都摸不清。”
小说《竹丛中》的最后一节是“借巫师的口,死者幽灵的话”,而他的话最后一句也是:“我感到胸口的匕首被拔了出来,我的鲜血汩汩地往外冒。我就这样死了。”不管芥川写这句话是就事论事(刀总要被拔出来),还是另有寓意让读者去推演想象,电影《罗生门》的所有增笔,就是靠这句话与小说完美无缝地贴接在一起。小说是完整的,又是开放的,没有终止符;电影把小说的意思深进了一层,也是完整的,又仍然是开放的,同样没有终止符。人心缺陷与认知事实真相的关系问题,黑泽明并未给出最终的答案。
Ⅷ 罗生门电影赏析
《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于1915年发表的一部精致短篇小说,小说情节取材于日本古典故事集《今昔物语》第十九卷“罗生门楼上遇尸记”,虽是旧题材却赋予了新意。
《罗生门》应该是黑泽明最广为人熟知的一部电影,与其以往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不同的是,这部只是围绕一个很小的一个故事的几段叙述而已,这部电一影之所以受到如此关注在于,她比其他作品更加直面揭露人一性一的黑暗。
故事透过四个人的嘴巴,呈现四种不同的状态。故事的主角只有三人:强盗、武士、女人,他们都为了掩饰自己的龌龊与软弱而粉饰自己而说谎。武士和强盗一样,都是为了给世人表现自己的“男子汉”气概而把自己说成是“侠士”或“勇士”,其实都是一样懦弱,自私,更加可笑的是死去的人也要说谎。
女人阴险和恶毒,本身不止婬荡而且还在武士与强盗之间挑拨,要让他们自相残杀。她这样做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坏名声得以流传。最后透过了樵夫的讲述呈现了故事的真相。
故事虽然简单,但其中透露出来许多人寰的悲剧,人性的龌龊。人一性一的黑暗比魔鬼还可怕。女人可以为了自己的名声而教唆人杀害自己的丈夫;武士可以为了保命而出卖自己的妻子。
强盗可以为了自己的兽欲而去玷污别人的妻子,这样组成了一个因果的环,人们在这个环里唯一做的事就是出卖别人。但这个故事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她只是为了表现社会的一个状态。
回到罗生门前,如果说上面的故事只是一个故事,就让我们真正见识现实中的“恶”。乞丐最后夺去婴儿的外衣,为了自己能买几个钱。整个影片呈现出的是一个疯狂而自私的世界,人们都为了自己而编织各种谎言,都是虚伪地隐藏自身的险恶,以至于每个人都不信任别人。
可能每个人都是“自私”的,但自私不一定都为“恶”,世上也有善意的谎言。樵夫同样说了谎,同样偷了别人的东西,但他并没有给别人带来伤害,而且他是为了抚养家里的6个孩子。最后他收养了罗生门下的弃婴,这个婴儿象征着新生命,也是新希望。
黑泽明对于这个疯狂的世界并没有完全放弃,他还是“抱有希望”并借由樵夫的手来表现。暴雨过后,樵夫身后重回了一阳一光。不过社会再黑暗都要坚信有善和光明存在,永远都不要放弃希望,因为如果放弃了希望就会堕入黑暗之中。
Ⅸ 《罗生门》观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罗生门》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罗生门》应该是黑泽明最广为人熟知的一部电影吧,《罗生门》观后感。与其以往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不同的是,这部只是围绕一个很小的一个故事的几段叙述而已,这部电影之所以受到如此关注在于,她比其他作品更加直面揭露人性的黑暗。
故事透过四个人的嘴巴,呈现四种不同的状态。故事的主角只有三人:强盗、武士、女人,他们都为了掩饰自己的龌龊与软弱而粉饰自己而说谎。武士和强盗一样,都是为了给世人表现自己的"男子汉"气概而把自己说成是"侠士"或"勇士",其实都是一样懦弱,自私,更加可笑的是死去的人也要说谎。女人阴险和恶毒,本身不止淫x而且还在武士与强盗之间挑拨,要让他们自相残杀。她这样做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坏名声得以流传。最后透过了樵夫的讲述呈现了故事的真相。
故事虽然简单,但其中透露出来许多人寰的悲剧,人性的龌龊。人性的黑暗比魔鬼还可怕!女人可以为了自己的名声而教唆人杀害自己的丈夫;武士可以为了保命而出卖自己的妻子;强盗可以为了自己的兽x而去玷污别人的妻子,这样组成了一个因果的环,人们在这个环里唯一做的.事就是出卖别人。但这个故事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她只是为了表现社会的一个状态。
让我们回到罗生门前,如果说上面的故事只是一个故事,就让我们真正见识现实中的"恶"。乞丐最后夺去婴儿的外衣,为了自己能买几个钱。几间衣服能抵几个钱?!就可以这样残害一个生命?!(包括弃婴的父母)整个影片呈现出的是一个疯狂而自私的世界,人们都为了自己而编织各种谎言,都是虚伪地隐藏自身的险恶,以至于每个人都不信任别人。
可能每个人都是"自私"的,但自私不一定都为"恶",世上也有善意的谎言。樵夫同样说了谎,同样偷了别人的东西,但他并没有给别人带来伤害,而且他是为了抚养家里的6个孩子。最后他收养了罗生门下的弃婴,这个婴儿象征着新生命,也是新希望。黑泽明对于这个疯狂的世界并没有完全放弃,他还是"抱有希望"并借由樵夫的手来表现。暴雨过后,樵夫身后重回了阳光。不过社会再黑暗都要坚信有善和光明存在,永远都不要放弃希望。因为如果放弃了希望就会堕入黑暗之中。
作为现代人,说谎应该是我们经常做的事儿,没感觉到有多么的丑恶和罪恶。在现代,比如律师在给人打官司时,为了保证自己的当事人的无关性,总会适当的美化自己,从而,丑恶对自己不利的人,来获取减刑活着释放。但是电影中也是正常人的思维,在自己陈述事件时,美化自己,丑化别人,但是,最大的不同就是,三个当事人都承认是自己杀死的死者。当然我们都相信死人说的话,但是那个死人借尸还魂承认自杀,真是不可思议!那个年代,导演想表达的思想是“社会的黑暗,人性的丑恶,没有真实,每个人都是自私的”。虽然在整部电影中,阳光是非常充足的,真实展现了那时人们胆大妄为,在神圣面前做尽坏事,丝毫没有悔改的意思!最后屈从于多襄丸的真砂是睁着眼睛看着太阳的。导演安排了贯穿整部电影的暴雨(纯粹的自我探索),我认为是想让雨水来洗干净人们肮脏的心灵。
仿佛人们都在真相的迷宫里穿行,走不出来,也不想走出来。武士的妻子被侮辱和武士之死已经成为事实,但是当事人与旁观者所说的都不相同,不管谁说的是真话,都代表了另一些人的自私。
影片的结尾,樵夫,行脚僧,打杂的听到外面有小孩子在哭泣,打杂的第一个跑出去并将小孩身上的和服拔下紧紧拿着,任凭樵夫抢夺;行脚僧将孩子抱起。最后的最后樵夫是又善良的人性的,收养了孩子(人性从黑暗回到了光明),行脚僧说:“你让我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是有真善美的”。导演黑泽明告诉观众:人时间确实存在着自私自利、泯灭人性的严酷现实。但是,与之相对,人道主义也是永恒的,人终究是可以相信的。
在佐藤忠男的阐述很精辟,《罗生门》中的太阳、暴雨并非只是故事情节可有可无的背景与环境,而是一种“纯粹得自我探索”的样式,就像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中的暴风雨一样,是一个人的自我面对,在大自然中的自我放逐,一种灵魂的历练与洗礼。
人性真是最恐怖的电影,小说,故事。你不去探究还好,只要一接触,就将是痛苦的深渊。
但是,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对于这人性丑恶,人性的堕落已经习以为常,也许根本不用担心。真正的真善美也只是个人的一种坚持与信仰了;也只能存在那人心灵的最深处。
对于《罗生门》了解的还是很肤浅,还需要进一步的去学习去领悟导演的想法!
这是日本导演黑泽明的作品,1950年上映,黑白影像,关于世道人心的故事。
武士鬼魂附体的女巫、女人、强盗,在武士死后,公堂上,鬼魂和两人都各执一词。鬼魂说是自杀,女人说是可能无意中杀死了他,强盗说是自己杀死了武士。但又都在表达自己很无奈,为各自的自私自利辩护。究竟谁是凶手,观众从电影上映以来一直猜到今天,可能每一位看了这部电影的观众,都会疑问重重,同时也深感人性的可怕之处,自私自利,人与人没有信任可言,以及人性的多变。
樵夫、和尚、乞丐三人到罗生门避雨,樵夫与和尚很沮丧,在看到前面鬼魂和女人与强盗在公堂上的供述以后,怎么也想不通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是樵夫发现了尸体,可前面的供述里有一件物证,镶着贵重之物的短刀不见了。乞丐说是樵夫拿走了,樵夫为自己辩护,说武士是被长刀刺死的。罗生门传来婴儿的哭声,他们三人发现了那个弃婴。乞丐把婴儿的被子衣服据为己有,樵夫说他没有爱心,乞丐也为自己的自私自利辩护。乞丐走后,和尚抱着婴儿很是难过,樵夫说自己已有六个孩子,不多这一个弃婴,之后,抱着孩子走了。谁相信他真的能收养弃婴,也许他会为了生活所需卖掉这个孩子。和尚很少言语,只是愁上加愁,感叹世道人心,绝非人们所能想象。
这部电影有三个场景地点,罗生门、树林、公堂。场景简单,大部分是自述和对话,但人物内心的自私自利,虽然有自述时语言的掩盖,但也已经显露无疑。大胆的评价一句,他们为了达到自私自利的目的,甚至不惜承认自杀和杀人,但却把罪责的原因归于他人,自己实在是被迫无奈之举,以达到为自己所有自私自利行为辩护的目的。对于自私自利的人性,杀人与自杀都是其次的行为了,如此的话,还有谁会被相信呢?这难道不就是人性的可怕之处吗?
人物刻画彰显了演员的演技,武士鬼魂附体的女巫、女人、强盗、樵夫、和尚、乞丐、婴儿,共七人,除婴儿外,每个人都能称得上是主角,形象各异。能如此清晰看出有几个人物,又把人物形象塑造的几近完美,缺一不可,应该是很经典了。由人物串连出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又牵连出另一个接近主题的结局。由故事中的人物各执一词与电影结局,表达了人性自私自利的深刻内容。
这部电影的主旨,就是影片中的人物所言:世道人心,人性愚懦,对自己都不能完全坦白。当每个人都不被信任,就是地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