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路上》是什么东西
编辑词条在路上
1.歌曲
"在路上"--中国大型励志电视节目《赢在中国》主题曲
《赢在中国》主题曲
词:王利芬、张瑞敏等
曲:王晓锋
演唱:刘欢 马云等CEO
Created by tyutboy
那一天
我不得已上路
为不安分的心
为自尊的生存
为自我的证明
路上的心酸
已融进我的眼睛
心灵的困境
已化作我的坚定
在路上
用我心灵的呼声
在路上
只为伴着我的人
在路上
是我生命的远行
在路上
只为温暖我的人
温暖我的人
那一天
我不得已上路
为不安分的心
为自尊的生存
为自我的证明
路上的心酸
已融进我的眼睛
心灵的困境
已化作我的坚定
在路上
用我心灵的呼声
在路上
只为伴着我的人
在路上
是我生命的远行
在路上
只为温暖我的人
温暖我的人
在路上
用我心灵的呼声
在路上
只为伴着我的人
在路上
是我生命的远行
在路上
只为温暖我的人
温暖我的人 ...
Over...
合唱CEO:
中粮集团董事长 宁高宁
软赢赛富投资顾问有限公司首席合伙人 阎炎
IDG全球常务副总裁 熊晓鸽
今日资本集团总裁 徐新
慧聪国际资讯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郭凡生
蒙牛集团董事长 牛根生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 马云
当当网联合总裁 俞渝
分众传媒董事长 江南春
UT斯达康(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吴鹰
2.小说
《在路上》[ON THE ROAD]
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
从1951年4月2日到22日,20天的时间里,杰克·凯鲁亚克用一部打字机和一卷120英尺长的打印纸完成了《在路上》的初稿。
“我旅游生活中堪称最伟大的一次经历即将开始。一辆后部拖有平板挂车的货车上,躺着约摸六七个小伙子……我跑上前去问道:‘有空位吗?’他们说:‘有,快上车,上车的人都有座。’还不等我在车厢里坐好,货车便开了。我的身子摇晃着,一个乘客扶着我,我趁机坐下。有人递给我一瓶劣质威士忌酒……内布拉斯加的天空中的细雨,一直不停地下着,然而别有一番诗意,我猛地将酒喝完。‘啊哈,咱们又上路了!’一个头戴棒球帽的小伙子叫起来……他们说这个夏天要搭车走遍美国。‘我们现在去洛杉矶。’……‘去干吗?’‘干吗?我们也说不准,这不用操心。’……”——《在路上》节选
《在路上》是凯鲁亚克的自传性代表作,小说主人公萨尔为了追求个性,与迪安、玛丽卢等几个年轻男女沿途搭车或开车,几次横越美国大陆,最终到了墨西哥,一路上他们狂喝滥饮,吸大麻,玩女人,高谈东方禅宗,走累了就挡道拦车,夜宿村落,从纽约游荡到旧金山,最后作鸟兽散……《在路上》1957年一经问世即令舆论哗然,毁誉参半。但不可否认的是,此书影响了整整一代美国人的生活方式,被公认为20世纪60年代嬉皮士运动的经典。
杰克·凯鲁亚克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古老的纺织工业城镇洛威尔,他的父母亲是来自加拿大魁北克的法国移民,直到六岁,凯鲁亚克才开始学习英语。凯鲁亚克的父母都是罗马天主教徒,父亲列奥·凯鲁亚克开了一家印刷厂,足以维持全家生计。凯鲁亚克排行老三,是家中最小的男孩,享受着平静而幸福的童年。四岁时,比他大五岁的哥哥杰拉德因病死去,凯鲁亚克对此印象极深。在他看来,杰拉德天资聪颖,对小动物尤其有怜悯之情,却被死神无情地带走了。家庭的宗教信仰及哥哥的过早夭折,使凯鲁亚克从小便相信再生来世,他后来笃信佛教可追溯到此事。
凯鲁亚克自幼生性腼腆,但却喜欢运动(骑马、棒球、足球),热衷于阅读文学作品。从中学起他便养成了随身携带笔记本的习惯,记录下周围的人和事——家人、朋友、邻居的日常谈话、广播节目、电影人物口中新奇的语言。他阅读广泛,从《哈佛文学经典》的英、法、俄、德、美国作家到当代作家的作品,例如海明威等。文学典故和街头下层人民的日常口语是凯鲁亚克作品中的两大特色,前者显然得益于他自幼对世界名著的酷爱与熟悉。
几代人的圣经:《在路上》
文/陈向军
记得几年前听过一首歌,有几句歌词是这样的:“背起行囊城市已在远方,对你挥挥手,不用说再见……”,这分明是一幅杰克·凯鲁亚克式的“在路上”的典型景观。最初阅读《在路上》一书,我是被作者那种东拉西扯、无所谓、一切都不过如此的语言所吸引,书中散发出的颓废气息很快把读者拉进那垮掉的一群人中,阅读的开始仿佛是一场旅行的开始,带着喜悦的心情欣赏他们漫游的传奇故事。
小说的核心人物是迪安,没有他就没有在路上的一切,在他的带动下,萨尔等人找个借口就上路了,他们搭车赶路,结识陌生人,放纵性情,随心所欲,在聚众旅行的狂欢中,几乎没有道德底限,即使落魄如乞丐,但只要“在路上”就是惬意的,萨尔曾经由衷地感叹:“啊,美好、温暖的夜晚,月光如水,搂着你的姑娘,喝喝酒,说说话,啐啐唾沫,简直是天上人间!” 在这种混乱、亢奋而筋疲力尽的得过且过的状态背后,《在路上》的主题远没有它的语言那样轻快。书中的人物不停地穿梭于公路与城市之间,每一段行程都有那么多人在路上,孤独的、忧郁的、快乐的、麻木的……纽约、丹佛、旧金山……城市只是符号,是路上歇息片刻的驿站,每当他们抵达一个地点,却发现梦想仍然在远方,于是只有继续前进。
这是一本注定属于年轻人的书。作者曾经借书中迪安之口对萨尔发问:“……你的道路是什么,老兄?——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的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怎么走呢?”我想这也正是对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提问,它以无与伦比的诱惑吸引着无数人上路,如今,“在路上”已经成为一种追逐精神自由飞扬的符号,它穿越了几代人,具有了普遍意义。背起行囊激动地上路,探求不可预知的旅途,似乎就可以“掌握开启通向神秘的种种可能和多姿多彩的历练本身之门”,“在路上”更像是一种自我标榜的仪式。
与《在路上》的迪安那伙人所不同的是,今天中国的年轻人相对理性,“垮掉的一代”是颓废地流浪着,今天中国的年轻人是极度渴望自由 ,他们从小受到的束缚比较多,所以虽然渴望自由精神,敢于蔑视传统,颠覆经典,恶搞名人,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并不敢冲破生活,也没有像书中的年轻人那样似乎逾越了大部分法律和道德界限。但对于一代又一代喜欢《在路上》的读者来说,凯鲁亚克表达出了大多数人心中的异化、不安和不满,因此这本书已经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种人生“想象的理想状态和醒悟的自由感觉”。
写到最后,我不由得想起这样一个情景,1995年暑假,我在塔里木盆地边缘的一间小客栈里遇到一位从北京来的女大学生,她正眯着近视眼在胡杨树下读书,书本封面上的名字赫然就是《在路上》,后来大家很快成了朋友,也许就是因为我口袋里也装了同样的一本书。
《在路上》是杰克·凯鲁亚克的第二部小说,在极度的时尚使人们的注意力变得支离破碎,敏感性变得迟钝薄弱的时代,如果说一件真正的艺术品的面世具有任何重大意义的话,该书的出版就是一个历史事件……[小说]写得十分出色,是多年前凯鲁亚克本人为主要代表,并称为“垮掉的”那一代最清晰、最重要的表述。
他和他的朋友们是“叛逆的一伙”,他们“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试图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他们认为这一切通过文学都可以实现,产生了要创造一种批判现有一切社会习俗的“新幻象”的念头。
《在路上》里的人物实际上是在“寻求,他们寻求的特定目标是精神领域的,虽然他们一有借口就横越全国来回奔波,沿途寻找刺激,他们真正的旅途却在精神层面;如果说他们似乎逾越了大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他们的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
《在路上》可以同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和弗·斯科特 ·菲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并列为美国的经典作品,被现为探索个人自由的主题和拷问“美国梦”承诺的小说。
作者简介 :
杰克·凯鲁亚克,一九二二年三月十二日,凯鲁亚克出生于马萨诸塞州洛厄尔,父母为法裔美国人,他是家中幼子。他曾在当地天主教和公立学校就读,以橄榄球奖学金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结识爱伦·金斯堡、威廉·巴勒斯和尼尔·卡萨迪等“垮掉的一代”。
凯鲁亚克大学二年级退学从事文学创作,并辗转于美国海军和商用航运公司等处。一九五0年,第一部小说《乡镇和城市》出版。一九五七年的《在路上》问世后,他成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跻身二十世纪最有争议的著名作家行列。他还著有《达摩流浪者》、《地下人》、《孤独的旅人》和《孤独天使》等作品。一九六九年十月二十一日,凯鲁亚克在佛罗里达圣彼得堡去世,享年四十七岁。
-------------------------------------------------------------------------------------
3. 专辑名称:《在路上……》
唱片公司:百代步升音乐
歌手姓名:许巍
发行日期:2006年02月16日
专辑语言:国语
专辑曲目:
01.晴朗 (2002 老狼 晴朗专辑 词曲:许巍)
02.彩虹 (2002 叶蓓 双鱼专辑 词曲:许巍)
03.你 (1998王菲 唱游 词:黄伟文 曲:许巍)
04.像风一样自由 (1996 谢东 为你再等候 词曲:许巍)
05.那里(空位)(2003 纪如景 寂寞的自由 词 张新宇 曲 许巍)
06.丁香 (1996 希莉娜依同名专辑 词:许巍 张新宇 曲:许巍)
07.纯粹 (2004 姜昕 纯粹 词:姜昕 曲:许巍)
08.自由自在 (1995 田震 野花专辑词:张新宇、宁江、栾述伟,曲:许巍)
09.幻觉 (1996 希莉纳依同名专辑词:许巍、张新宇曲:许巍)
10.执着 (1994 田震 红星一号 词曲:许巍)
Bonus Tracks
11.青鸟 (1994 许巍 红星二号 词曲:许巍)
12.两天 (1994 许巍 红星一号 词:许巍 盛立 曲:许巍)
4.歌曲:在路上
歌手:麦田守望者 专辑:麦田守望者乐队
在路上
也许我要得太多,都不想你难过
也许应该简单活着,快乐痛苦不说
我们没有理想,流浪没有方向
只是梦中的麦田,守着一片金~黄
想的美,美梦也无~常
那永远到不了的远~方
在路上和我~唱这一首歌
如果我有方向,那就是远方
钢铁是怎样炼成,流浪不靠坚强
如果我有枪,早就上了镗
如果能得到玫瑰,我只留下芳~香
想的美,美梦也无常
那永远到不了的远方
在路上和我唱这一首歌,oh~
总是梦中麦田,守着每一片金黄~
哦丧失我的理想~,用生命把它埋葬
总是梦中麦田,守着每一片金黄~
丧失我的理想,用生命把它埋葬
5.电视剧《在路上》
导 演:谷锦云
编 剧:谷锦云
监 制:王秀明
王常松
曹志勇
胡 蓉
出品人:易仁萍
制片人:姜金和
曹志勇
执行制片人:刘电利
制片主任:王晓艺 刘志武 赵庆钰
主要演员:王姬、史兰芽、张志忠、佟凡、张琳、 赵燕国章、尚于博
剧情简介:
这是一部展示内审人风采的长篇电视连续剧。
故事发生在龙城市全国百强企业之一的天海集团内。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天海集团作为全国钢铁行业的巨无霸,可谓是横扫龙城,它兼并了近二十个大中型企业,业务已扩展至机电、电子、组织、制药、房地产等多个行业,成为龙城举足轻重的特大型现代化企业。
而在这一系列事件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不是市长、书记、董事长,而是一个小小的内审处长——田浩然。正是他的这一特定的职位,以及这一职位赋予他的神圣的职责,构成了该剧极为错综复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他凭着深厚的专业知识、踏实深入的工作作风,从选项、立项,风险预测上层层把关,将兼并的企业重新整合、打造,不仅使龙城近万名下岗职工得到安置,也不断给海天集团注入新的新鲜血液,赢得了龙城市委市政府、集团董事会的高度赞扬,更使他的老上级董事长孟显龙对他刮目相看,给他及他的内审处一把尚方宝剑——内审报告对集团所有项目都有一票决定权。
他将海天集团过往的失误与败笔层层剥开,结合世界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内控制度,提交给了董事会,也将自己摆在了天海集团前任董事长现任龙城市市委书记陈启明的对立面……
天海集团要与国际巨头布鲁克集团合作了,上百亿美金眼见要落户龙城,是将“家丑”与辉煌一起外扬,还是捂住盖子,报喜不报忧?这是摆在政府、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更是考验内审人这一“企业良心”的诚信“底线”……
该剧从全新的角度,以当今国有企业改革为背景,热情颂扬与讴歌了以天浩然为代表的内审人,为国守财,为企业守信的风采,再一次展示了内审在我国经济格局中的重要性,他们不仅是企业自身的“免疫系统”还是向世界展示“国之信誉”的前沿阵地。
Ⅱ 跪求《在路上》2014年免费高清百度云资源,阿莉雅·布哈特主演的
《在路上》网络网盘高清资源下载 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rbKd5G_rEim_UMzYmE_5UA
《在路上》导演:伊姆提阿兹·阿里编剧:伊姆提阿兹·阿里主演:阿莉雅·布哈特、兰迪普·弘达、DurgeshKumar、PradeepNagar、SaharshKumarShukla类型:剧情、爱情制片国家/地区:印度语言:尼泊尔语、印地语上映日期:2014-02-13(柏林电影节)、2014-02-21(美国)片长:133分钟又名:高速公路一个姑娘。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的城里姑娘。与她的未婚夫,行进在深夜的高速公路上。他们预计四天后结婚。突然,她那充满锦衣玉食、金银珠宝的美妙婚姻生活,转变成为被人绑架的恶劣暴行。她被一帮质朴的罪犯劫走了。她的人生,不会再回归曾经的模样。同一天夜里,这个绑架团伙在沉浸于恐慌之中。这个女孩是一个大实业家的女儿。他仗着自己的权利与人脉,分文不付赎金,并派人追剿他们。但是团伙领头人非常坚定,他可不会因此送这个女孩回去。他会不惜一切代价让其他人看到他的决心。日子一天天过去,每分每秒对她而言都是难言的恐惧。但是,伴随着行进的速度与里程的推进,伴随着路旁风景的变换,车窗外的明暗渐变,日出日落,天气的变化,她觉得自己也变了。逐渐地,一种奇异的感情开始在这对受害者与压迫者之间发展。正是在这囚禁之地,她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了——自由。
Ⅲ 在路上电影几分钟
在路上,电影官方给出的是139分钟的时长。
上映的时间是2014-02-13在柏林电影节。
官方给出的简介是:
张扬回到乌鲁木齐的家时,才得知儿子被前妻寄养在苏哈的一个原房亲戚家。在赶往苏哈的路上,张扬遇上了刚刚失恋的林帆。为了能在沃尔图见到以前的男友,林帆借了一辆车,没想到刚开出不远,车就因为爆胎被撂在了路边。
尽管张扬帮林帆修好了车胎,但上路后,林帆依然保持着对陌生人的戒备,只答应把张扬带到最近的长途汽车站。在长途汽车站,张扬帮林帆识破小店主的伎俩,让林帆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出于感谢,林帆请张扬吃饭。在和一帮过往的旅客喝酒时,林帆不胜酒力。看着昏昏欲醉的林帆,张扬不得不留下来帮林帆安排好住宿。
在后来一路的接触中,张扬得知林帆是因为前男友嫌她任性而决定分手,而林帆也发现了张扬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在经历沙漠迷路后,由于时间的关系,急着赶回监狱消假的张扬最终也没能找到自己的儿子,林帆也没有见到前任男友。
一年后,林帆和男友在车站等车时,偶然看到了对面站台上也在等车的张扬和他的儿子。林帆看见张扬的那一刻,张扬也似乎看见了林帆。
Ⅳ 《在路上》简介和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
杰克·凯鲁亚克,一九二二年三月十二日,凯鲁亚克出生于马萨诸塞州洛厄尔,父母为法裔美国人,他是家中幼子。他曾在当地天主教和公立学校就读,以橄榄球奖学金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结识爱伦·金斯堡、威廉·巴勒斯和尼尔·卡萨迪等“垮掉的一代”。
凯鲁亚克大学二年级退学从事文学创作,并辗转于美国海军和商用航运公司等处。一九五0年,第一部小说《乡镇和城市》出版。一九五七年的《在路上》问世后,他成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跻身二十世纪最有争议的著名作家行列。他还著有《达摩流浪者》、《地下人》、《孤独的旅人》和《孤独天使》等作品。一九六九年十月二十一日,凯鲁亚克在佛罗里达圣彼得堡去世,享年四十七岁。
在路上
《在路上》
“我旅游生活中堪称最伟大的一次经历即将开始。一辆后部拖有平板挂车的货车上,躺着约摸六七个小伙子……我跑上前去问道:‘有空位吗?’他们说:‘有,快上车,上车的人都有座。’还不等我在车厢里坐好,货车便开了。我的身子摇晃着,一个乘客扶着我,我趁机坐下。有人递给我一瓶劣质威士忌酒……内布拉斯加的天空中的细雨,一直不停地下着,然而别有一番诗意,我猛地将酒喝完。‘啊哈,咱们又上路了!’一个头戴棒球帽的小伙子叫起来……他们说这个夏天要搭车走遍美国。‘我们现在去洛杉矶。’……‘去干吗?’‘干吗?我们也说不准,这不用操心。’……”——《在路上》节选
《在路上》是凯鲁亚克的自传性代表作,小说主人公萨尔为了追求个性,与迪安、玛丽卢等几个年轻男女沿途搭车或开车,几次横越美国大陆,最终到了墨西哥,一路上他们狂喝滥饮,吸大麻,玩女人,高谈东方禅宗,走累了就挡道拦车,夜宿村落,从纽约游荡到旧金山,最后作鸟兽散……《在路上》1957年一经问世即令舆论哗然,毁誉参半。但不可否认的是,此书影响了整整一代美国人的生活方式,被公认为20世纪60年代嬉皮士运动的经典。
杰克·凯鲁亚克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古老的纺织工业城镇洛威尔,他的父母亲是来自加拿大魁北克的法国移民,直到六岁,凯鲁亚克才开始学习英语。凯鲁亚克的父母都是罗马天主教徒,父亲列奥·凯鲁亚克开了一家印刷厂,足以维持全家生计。凯鲁亚克排行老三,是家中最小的男孩,享受着平静而幸福的童年。四岁时,比他大五岁的哥哥杰拉德因病死去,凯鲁亚克对此印象极深。在他看来,杰拉德天资聪颖,对小动物尤其有怜悯之情,却被死神无情地带走了。家庭的宗教信仰及哥哥的过早夭折,使凯鲁亚克从小便相信再生来世,他后来笃信佛教可追溯到此事。
凯鲁亚克自幼生性腼腆,但却喜欢运动(骑马、棒球、足球),热衷于阅读文学作品。从中学起他便养成了随身携带笔记本的习惯,记录下周围的人和事——家人、朋友、邻居的日常谈话、广播节目、电影人物口中新奇的语言。他阅读广泛,从《哈佛文学经典》的英、法、俄、德、美国作家到当代作家的作品,例如海明威等。文学典故和街头下层人民的日常口语是凯鲁亚克作品中的两大特色,前者显然得益于他自幼对世界名著的酷爱与熟悉。
几代人的圣经:《在路上》
文/陈向军
记得几年前听过一首歌,有几句歌词是这样的:“背起行囊城市已在远方,对你挥挥手,不用说再见……”,这分明是一幅杰克·凯鲁亚克式的“在路上”的典型景观。最初阅读《在路上》一书,我是被作者那种东拉西扯、无所谓、一切都不过如此的语言所吸引,书中散发出的颓废气息很快把读者拉进那垮掉的一群人中,阅读的开始仿佛是一场旅行的开始,带着喜悦的心情欣赏他们漫游的传奇故事。
小说的核心人物是迪安,没有他就没有在路上的一切,在他的带动下,萨尔等人找个借口就上路了,他们搭车赶路,结识陌生人,放纵性情,随心所欲,在聚众旅行的狂欢中,几乎没有道德底限,即使落魄如乞丐,但只要“在路上”就是惬意的,萨尔曾经由衷地感叹:“啊,美好、温暖的夜晚,月光如水,搂着你的姑娘,喝喝酒,说说话,啐啐唾沫,简直是天上人间!” 在这种混乱、亢奋而筋疲力尽的得过且过的状态背后,《在路上》的主题远没有它的语言那样轻快。书中的人物不停地穿梭于公路与城市之间,每一段行程都有那么多人在路上,孤独的、忧郁的、快乐的、麻木的……纽约、丹佛、旧金山……城市只是符号,是路上歇息片刻的驿站,每当他们抵达一个地点,却发现梦想仍然在远方,于是只有继续前进。
这是一本注定属于年轻人的书。作者曾经借书中迪安之口对萨尔发问:“……你的道路是什么,老兄?——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的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怎么走呢?”我想这也正是对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提问,它以无与伦比的诱惑吸引着无数人上路,如今,“在路上”已经成为一种追逐精神自由飞扬的符号,它穿越了几代人,具有了普遍意义。背起行囊激动地上路,探求不可预知的旅途,似乎就可以“掌握开启通向神秘的种种可能和多姿多彩的历练本身之门”,“在路上”更像是一种自我标榜的仪式。
与《在路上》的迪安那伙人所不同的是,今天中国的年轻人相对理性,“垮掉的一代”是颓废地流浪着,今天中国的年轻人是极度渴望自由 ,他们从小受到的束缚比较多,所以虽然渴望自由精神,敢于蔑视传统,颠覆经典,恶搞名人,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并不敢冲破生活,也没有像书中的年轻人那样似乎逾越了大部分法律和道德界限。但对于一代又一代喜欢《在路上》的读者来说,凯鲁亚克表达出了大多数人心中的异化、不安和不满,因此这本书已经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种人生“想象的理想状态和醒悟的自由感觉”。
写到最后,我不由得想起这样一个情景,1995年暑假,我在塔里木盆地边缘的一间小客栈里遇到一位从北京来的女大学生,她正眯着近视眼在胡杨树下读书,书本封面上的名字赫然就是《在路上》,后来大家很快成了朋友,也许就是因为我口袋里也装了同样的一本书。
《在路上》是杰克·凯鲁亚克的第二部小说,在极度的时尚使人们的注意力变得支离破碎,敏感性变得迟钝薄弱的时代,如果说一件真正的艺术品的面世具有任何重大意义的话,该书的出版就是一个历史事件……[小说]写得十分出色,是多年前凯鲁亚克本人为主要代表,并称为“垮掉的”那一代最清晰、最重要的表述。
他和他的朋友们是“叛逆的一伙”,他们“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试图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他们认为这一切通过文学都可以实现,产生了要创造一种批判现有一切社会习俗的“新幻象”的念头。
《在路上》里的人物实际上是在“寻求,他们寻求的特定目标是精神领域的,虽然他们一有借口就横越全国来回奔波,沿途寻找刺激,他们真正的旅途却在精神层面;如果说他们似乎逾越了大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他们的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
《在路上》可以同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和弗·斯科特 ·菲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并列为美国的经典作品,被现为探索个人自由的主题和拷问“美国梦”承诺的小说。
Ⅳ 《在路上》的作者是是谁
《在路上》的作者是美国小说家杰克·凯鲁亚克。
藏头诗航母根据各种相关资料,编辑出来的美国小说家杰克·凯鲁亚克的人生轨迹图如下:
1948年~1950年开始构思小说《在路上》,第一次同卡萨迪以《在路上》主人公狄安原型,横越美国,最后到达墨西哥城。
1950年《镇与城》出版,与第二任妻子哈维蒂结婚。
1951年4月,在纽约公寓内的一卷打字纸上写出了《在路上》。10月,提出“自发式写作”方法,开始修改《在路上》。
1951年~1952年在纽约和旧金山写作小说《戈迪的幻想》,该书于1972年出版。
1952年在墨西哥城写作小说《萨克斯医生》,该书于1959年出版。
1953年在纽约写作小说《玛吉·卡萨迪》和小说《地下人》。
1954年在纽约和加利福尼亚州开始研究佛学,在旧金山写成诗集《旧金山布鲁斯》。
1955年写作《墨西哥城布鲁斯》,在墨西哥城开始写作长篇小说《特丽斯特莎》。10月3日,同金斯堡等出席旧金山“六画廊”诗歌朗诵会,金斯堡朗诵《嚎叫》,大获成功。
1956年在墨西哥城完成小说《特丽斯特莎》,在北卡罗来纳开始写小说《杰拉德的幻想》,在华盛顿州和墨西哥城完成长篇小说《孤独的天使》第一部。
1957年3月到法国和英国作短暂旅游。同年9月初《在路上》由纽约维京出版社出版,9月5日,《纽约时报》登出了《在路上》的书评,作者吉尔伯特·米尔斯坦毫不吝啬地将赞美献给当时尚默默无闻的凯鲁亚克。接下来在佛罗里达即开始写小说《达摩流浪汉》,一名《法丐》。《达摩流浪汉》于1958年1月期间出版。
1958年~1960年写成小说《孤独的旅人》手稿。
1961年在新墨西哥城完成小说《孤独的天使》第二部,在佛罗里达写成小说《大瑟尔》。
《大瑟尔》1962年出版。在凯鲁亚克以往的半自传小说中,主人公一般为四处为家的流浪旅行者,但在这本书中,凯鲁亚克首次描绘了自己作为畅销作家、“垮掉的一代之王”的生活。他反思了自己如何从25岁的新锐作家转变为40岁的酗酒且愤世嫉俗的中年人,也表达了自己对美国从1940年代至1960年代的变化的失望:美国变得越来越冷酷了。2013年美国导演麦克·鲍力施,将其拍摄成同名电影。
《荒凉天使》是凯鲁亚克1964年创作完成的又一部不停地在路上探索的自传体小说。
1965年在佛罗里达写成小说《萨托里在巴黎》,该书于1966年出版。
1966年5月同母亲迁往故乡洛威尔,11月9日同第三任妻子斯特拉结婚。
1967年在洛威尔写作小说《杜洛阿兹的虚荣》。
1968年,杰克·凯鲁亚克到欧洲作短期旅行。《杜洛兹的虚荣(杰克·杜洛兹历险教育记1935-1946)》,杰克·凯鲁亚克生前的最后一部半自传性小说,发表于一九六八年。小说用给妻子写信的形式,记叙了一九三五年至一九四六年间,作者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洛厄尔高中和哥伦比亚大学的求学经历,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商船,海军,监狱等地的冒险历程。凯鲁亚克(杜洛兹),一个热情优秀的橄榄球运动员,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优秀运动员奖学金,从有着法国一加拿大文化背景的美国小镇劳工阶层家庭,一下子踏入了大部分学生都是富家子弟的美国常春藤名校,满怀美丽的憧憬,带着父母殷切的期盼,一心想成为橄榄球明星,在运动场上一鸣惊人,但因与教练关系不和,没法实现他成为著名运动员的理想。赛场的挫折更激发他刻苦读书,努力创作。为了汲取写作养料,他下海,吸毒,参军,入狱,亲身体验了美国底层形形色色人民的真实生活,他的经历从一个侧面非常生动地展现了这一时期美国人民,学生,士兵,TA,海员等各类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尤其是底层人士的生活状态,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幅美国百态图。
1969年10月21日病死于佛罗里达州圣彼德斯堡。
Ⅵ 在路上这部院线电影是谁主演的 主要什么题材
在路上 On the Road
导演:沃尔特·塞勒斯
编剧:何塞·里维拉/杰克·凯鲁亚克
主演:萨姆·赖利/加内特·赫德兰/克里斯汀·斯图尔特/艾米·亚当斯/汤姆·斯图里奇/更多...
类型:剧情/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 英国 / 法国 / 巴西
语言:英语 / 法语
上映日期:2012-05-23(法国)
片长:124分钟/ 137分钟
又名:浪荡青春(港) / 浪荡世代(台)
IMDb链接:tt0337692
赛尔(萨姆·赖利 Sam Riley 饰) 是一个追寻灵感,渴望遨游的年轻作家,迪安·莫里亚蒂(加内特·赫德兰 Garrett Hedlund 饰)则是个风流率性,曾几进监狱的不安少年,还娶了16岁的浪荡姑娘玛丽露(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Kristen Stewart 饰)为妻。然而赛尔十分喜欢迪安充满激情的生活,迪安则钦佩赛尔的风度与学识,三个迷恋自由的年轻人结识后,很快便决定抛下生活,一同行走在路上。他们一路搭便车,吸大麻,行时高歌,醉时沉思。在穿越美国东西的大道上,放浪形骸,追寻自我,燃烧青春。
影片改编自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自传性同名小说,该小说被奉为“跨掉的一代”的圣经。
作品鉴赏
同实际生活中的垮掉一代一样,《在路上》里的这些人物也是一些蔑视政治权威、世俗观念、传统道德和法规法纪的离经叛道的青年人。在麦卡锡时代高压而沉闷的社会里,这些青年人感到了难以忍受的压抑和束缚,总在寻求援脱。他们在美洲辽阔的大陆上疯狂地开着快车无休止地往返奔波,就因为他们在寻求本能的释放、自我的表达和精神的自由。他们吸毒、放纵性行为、沉浸于爵士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他们寻求灵魂解放的极端表现,而脱光衣服,赤身裸体,则是他们摆脱束缚的象征性行为。不过,《在路上》并非仅仅在反映这些育年人如何挑战主流文化,如何发泄对它的不满并竭力摆脱其束缚。也就是说,它并不仅仅是在否定,更重要的是,它还致力于表现这些青年人在痛苦地探索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信仰。凯鲁亚克的最深刻之处,也许还不在于他在作品中表现了垮掉一代极端的生活体验,他们的反叛与追求,以及他们的仿涅与痛苦,而更在于他对包括他本人在内的由迪恩所体现的那种垮掉一代运动本身的思考。正是这种思考最好地表现了凯鲁亚克和垮掉派作家们在精神上的不断追求和对自身的水无止境地超越。
《在路上》小说中的生活在巨大的矛盾中的年轻人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反叛,与所谓的一切社会的“正统”和“秩序”决裂并且决不妥协,固执地独自上路,抛开一切束缚性的枷锁。疯狂地寻找着出路、价值、爱情,或者其他。可是,选择归选择,在实际的疲惫奔波在路上的过程中,他们终究还是会忏悔。向世俗的道德、责任、价值忏悔。乖孩子的路,病人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路。那是一条在任何地方、给任何人走的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怎么走?无从回答,没人会回答。从某种意义上说,同样是在写人类共通的精神忏悔。《在路上》中体现的忏悔情绪、所反映的忏悔主题的产生,是有着多方面重要原因的,既有美国社会现实的混乱与荒诞的影响,又有西方文化历史传统的反思精神的作用,既有生命个体本身天法摆脱的矛盾因惑的原因,又受到作者凯鲁亚克本身具有的深重的个性化的忏悔意识的制约。
如同别的经典作品一样,凯鲁亚克的书也反映了当时主流社会对待妇女的态度。小说中萨尔和迪安用诸如“腰子”、“小姐”、“卖弄风骚”、“肥硕”等词语称呼他们见到的姑娘和女侍者,实则表现出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轻视和侮辱。虽然凯鲁亚克借萨尔之口几次表达了他对这些妇女的同情,但他做的更多的却是去适应,而不是改变。总之,《在路上》中的女性虽然不是整部书描写的主要对象,但正是因为有了她们的支撑和衬托,书中的男性形象才会如此鲜活。垮掉一代的疯狂和放纵才会如此真实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艺术特色
《在路上》的创作本身就是自发性写作的典范。从创作时间看,这部小说应该说是垮掉派的第一部杰作。这部小说,同其他垮掉派作家和诗人的创作一样,明显继承和进一步发扬了惠特曼诗歌传统,突出地表现出“自发性写作”的性质和特点,使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该书具有浓郁的象征主义色彩,这种象征手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人物生活变化的同时,也伴随着季节的变化二例如,在纽约、南方和新奥尔良的时候正值春季,在衣阿华、内布拉斯加、丹佛、内华达、圣路易和印第安纳的时候是秋季,而在布特、北达科他、波特兰和爱达荷的时候就变成了冬季;第二,色彩意象和高度个性化的象征主义;第三,宗教方面的象征主义二在整个故事中,叙述者不断追求的“它”,就是一个典型的追求形象。
作品影响
《在路上》出版后名列畅销书排行榜,除了1960年代初的迟滞,一直在美国和西欧国家销量稳定。至已售出300多万本,在美国、日本、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和中国出版发行,被译成25种语言。
这部作品对美国文学影响巨大,作为突破美国战后保守文化、追求个性解放的破冰之作,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从各个方面影响了美国的文化艺术与价值观念。1957年《在路上》出版后,凯鲁亚克一夜成名。美国售出了亿万条牛仔裤和百万台煮咖啡机,并且促使无数青年人踏上了漫游之路。据2007年新闻显示,本书仍以10万册的销量在美国风行。
《在路上》中文版最初以“黄皮书”的形式在中国流传,经过“文革”高潮时期的混乱流落到民间。一批经历过“文革”造反运动的年轻人秘密传阅着这些“黄皮书”,他们甚至手抄了这部几十万字的作品。尽管流传的范围并不大,仅限于北京、上海知青群体中的少部分人,但一些人被书中那些被禁锢的思想和情感所蛊惑。时为知青的芒克、彭刚等人在看了《在路上》后,甚至模仿着离开知青点,去四处流浪。当然,他们很快穷途末路,不得不求助于当地警方,才得以返回。这些人当中包括如北岛、多多、芒克、赵振先等“今天派”群体。
Ⅶ 电影在路上讲了什么
这部电影说白了就是讲主人公同一个狂热的垮掉分子迪安·莫里亚蒂以及其他几个朋友三次从美国西海岸到东海岸的穿梭旅行。就像中国同名电影那个讲述了男女主角由于某种偶然原因走到了一起。男人年届中年,沉默寡言;女孩二十出头,刁蛮任性。他们开着越野吉普一路西行,沿途没有落脚的地方,傍晚只好在荒郊野外升起篝火露宿。在路上,在无垠的旷野,在燃烧的火堆旁,两个落拓的男女彼此间产生微妙情感。男人渐渐敞开心扉,向女孩讲述自己的童年,不堪回首的过往;女孩也板掉任性的毛病,对这个中年男子述说自己的苦恼。两人抛开原初的成见,共同度过了几日情侣般甜蜜而短暂的时光。他们结束了旅程,分道扬镳,随后各自隐退到自己平静而平凡的生活之中。但造目光刹那间碰撞在一起。时间在那个时刻戛然而止,所有的言语一切的表情,千思万绪,都化作无限怅惘,凝滞在彼此脸上。火车相错开动,撕扯着他们相互眺望的视线。他们的脸庞,闪落在白驹过隙间。结局不是很好但是,特别令人沉思。可以从中理解所谓的垮掉的一代的意义
Ⅷ 在路上完整版电影
链接:https://pan..com/s/1fVbFfIqNnPK9dkYQQ5iwhg
提取码:ni28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网络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作品简介:《在路上》由沃尔特·塞勒斯执导,加内特·赫德兰、萨姆·赖利、克里斯汀·斯图尔特、艾米·亚当斯、汤姆·斯图里奇、克尔斯滕·邓斯特、维果·莫特森主演的剧情片,影片改编自杰克·凯鲁亚克的同名原著小说,讲述“我”同一个狂热的垮掉分子迪安·莫里亚蒂以及其他几个朋友三次从美国西海岸到东海岸的穿梭旅行。
Ⅸ 克里斯汀在路上时间点在哪
当地时间9月10日。克里斯汀斯图尔特为电影《在路上》站台,亮相纽约放映活动。电影简介:赛尔是一个追寻灵感,渴望遨游的年轻作家,迪安莫里亚蒂则是个风流率性,曾几进监狱的不安少年,还娶了16岁的浪荡姑娘玛丽露为妻。然而赛尔十分喜欢迪安充满激情的生活,迪安则钦佩赛尔的风度与学识,三个迷恋自由的年轻人结识后,很快便决定抛下生活,一同行走在路上。他们一路搭便车,吸大麻,行时高歌,醉时沉思。在穿越美国东西的大道上,放浪形骸,追寻自我,燃烧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