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好看推荐 > 建筑师必看电影

建筑师必看电影

发布时间:2022-11-15 04:57:36

⑴ 电影《建筑师》讲述的是什么

电影《建筑师》讲述内容如下:

:建筑师文新(韩立饰)从新加坡赶回故乡,和父亲一起为母亲迁骨灰。在回到家乡后他不仅遇见了旧时的恋人李梅(吴可熙饰),还因一次老同学聚会卷进了老城改造工程中,世事变迁在曾经的少年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而因母亲骨灰安葬事宜回家的文新与父亲的关系也面临着新的困境。

建筑师

幕后制作

导演丁文剑为建筑工程师出身,虽然是新位新导演,但此前作为制片人参与过多部文艺片的创作,丁文剑认为该片是基于城市改造背景下人的情感和生命的关系为背景而创作的。该片剧本创作前后花了十多年,都是按照实景写的,开拍前,有些建筑里的居民都已经不见了,有的建筑即将被拆。

⑵ 【高分】推荐几部关于涉及建筑工程类的电影和电视剧

电视:

胡兵演的——缘来一家人
《建筑有情天》 方中信
《廉正行动2004》
《廉正行动2007》
《奋斗》 陆毅

电影:

众多名建筑师出场的纪录片——《柏林巴比伦》
My.Architect.A.Sons.Journey.《我的建筑师》
《我脑中橡皮檫》 男主角是个建筑师

《建筑大师盖瑞速写》Sketches Of Frank Gehry

年代:2005产地:美国

导演:西德尼·波拉克

主演:丹尼斯·霍珀 西德尼·波拉克 朱利安·施纳贝尔 ...

类型:传记 / 纪录片

《游戏时间》Playtime
导演:雅克.塔蒂Jacques Tati

《<建筑师》Der Architekt
导演: Ina Weisse
主演: 马提亚斯·施维赫夫 桑德拉·惠勒 苏菲·罗艺斯 更多>>
类型: 剧情

⑶ 有哪些关于建筑设计的电影推荐

建构非洲,这片大陆的建筑,阿尔瓦.阿尔托:科技与自然。窄地建造。

⑷ 《这9部电影,串联了现代建筑史》

午夜巴黎(2011)

电影《午夜巴黎》

      《午夜巴黎》,这部带有伍迪·艾伦典型特征的电影描述了剧作家吉尔游离于过去与现在的巴黎,与他所憧憬的艺术家和文学家相遇的故事(如毕加索、海明威、达利、斯泰因)。显然,文艺、浪漫、喜剧、梦幻等商业元素足以成为文艺青年们极力追捧的格调之作,而来自新艺术运动中波浪般的曲线与曲面,也作为背景元素贯穿整部电影。

       无论室内、室外都透露出新艺术运动的波浪曲线

       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源于Samuel Bing 在巴黎开设的新艺术之家商店,后来以德国青年派、奥地利分离派,意大利自由风格而闻名于世,其主要特征就是使用充满活力的波浪形曲线与曲面,加深对自然这一元素的关注。运动在1890年后进入高潮,为欧洲现代主义拉开了序幕。

1909-1914 未来主义

×

第五元素(1997)

       密集的摩天大楼集群和高效快速的垂直交通体系

       虽然《第五元素》电影中所出现的建筑物,貌似带有一种特殊的折衷主义风格,但电影中200年后的纽约显然是未来派的幻想所至。在故事中作为背景出现的未来纽约市,充斥着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垂直的立体式交通,还有无数的廊道。

       新艺术运动所声称的: 世纪更替(指19-20世纪)对于建筑学来说是一个实验性时刻。未来主义者迷恋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成果:工厂、噪音、效率、暴力与危险。这些概念源于机械时代的到来,随着电力,内燃机等近代工业产品的陆续完善,他们坚信未来必将是高速、工业化与激进的。而《第五元素》中的纽约市则完美契合了大多数未来主义者对未来建筑的想象。

       圣伊利亚:新城市的梯度建筑

       未来主义第一批发起人是由意大利诗人和艺术家群体组成,随后著名建筑师安东尼奥·圣伊利亚也被这种猛烈的新思潮所影响。虽然历史上表明在1912年之前,圣伊利亚还和未来主义没有半毛钱关系。

       1912年圣伊利亚回到米兰,参加中央车站的设计竞赛,并与他的朋友们成立新倾向小组(Nuove Tendenze),而在该小组1914年的首展之中,他则展出了为未来派所做的以“新城市”命名的系列绘画,可以看出那时的他已经开始被未来主义所影响了。

        1912-1929 装饰艺术运动

×

大都会(1927)

电影《大都会》

       底层阶级居住于阴暗的地下城

       影片中统治阶级的精英们居住在中央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而劳动者和贫民则隐藏于肮脏黑暗的地下世界中。虽然这部电影中的建筑具有哥特和未来主义风格,但是仍能明显看出这些摩天大楼集群受到了Art Deco(装饰艺术运动)的深刻影响。

纽约市市政厅

        Art Deco起源于法国,名称来自1925年巴黎举办的“巴黎国际现代化工业装饰艺术展览会”(The exposition des Arts Decoratifs)。它反对古典主义单纯手工艺的倾向,而主张机械化的美,所以大量使用直线、对称和几何图形的构成,并大量使用了当时的新材料,如钢筋混凝土和合成树脂玻璃。

       德国是Art Deco建筑风格发展最成熟的国家。相对于工业相对发展较早的英国,德国无法像其他殖民国家一样通过殖民地经营为本国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 所以与其参与激烈的海外竞争,不如通过工艺和品质的提升占据欧洲商业市场,这种对机械工艺的热衷至今仍根植在每个德国人的心里。Art Deco被普遍认为是现代主义的萌芽,而电影《大都会》正是这一形态的完美体现。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草原学派

×

西北偏北(1959)

电影《西北偏北》

       草原式住宅(Prairie Style)美国著名建筑师弗兰克·赖特(Frank Wright )于1900年前后设计的一系列住宅,这类住宅大多坐落在郊外平坦的草地上,周围是树林,用地宽阔,环境优美。电影《西北偏北》里的其中一个场景,正用到了这类型的建筑。

赖特设计的芝加哥罗比住宅(Robie House)

       是草原学派最佳的诠释范例

       事实上,赖特设计的住宅,强调水平型的宽阔屋顶,内部空间总有一种想与自然环境相关联的轴线倾向。

       1922-1942 法西斯建筑

×

撕裂的末日(2002)

电影《撕裂的末日》

       从表面上看,法西斯建筑并不那么易于识别,电影《撕裂的末日》展示了一个如同乔治·奥威尔在小说《1984》中所描述的世界——情感限制与精英集权。影片大多数拍摄背景取材于柏林及东德部分地区,这些地区有许多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所遗留的法西斯建筑。这些法西斯建筑大多具有非常巨型的尺度和独具特色的小部件,并具有压迫感和对称性。

意大利文明宫

斯佩尔负责的柏林更新计划

       当墨索里尼在1922年第一次执掌大权,法西斯建筑开始在德国和意大利迅速生长。法西斯建筑带有一种融合了现代理性主义(钢和玻璃等现代材料)和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风格。在这两个法西斯国家中,德国的法西斯建筑更具有一种巨大化的倾向和集权的压迫感,在电影《撕裂的末日》中东德地区的建筑很忠实地呈现了这些特色。

       20世纪早期至今 现代主义

×

玩乐时间(1967)

电影《玩乐时间》

       影片中构建了一个巨型的集合体,其中包括机场、办公室、商贸展区、公寓、皇家花园和一个“旋转木马”,秩序与效率融合的现代欧洲极简风格与影片的矛盾不合理性产生了对比。影片通过无旁白的手段,巧妙展现了这个井然有序也异常荒诞的世界。这种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色彩的建筑,被称为现代派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

       1949-1959 新野性主义

×

特警判官(2012)奇幻人生(2006)

电影《特警判官》

       新野性主义的风格通常与廉价成本、保障性住房、城市颓败和实验性这些概念相互关联。在电影《特警判官》中,巨大的塔型公寓,其粗糙感和力量感的建造方式使人很容易联想起这种新野性主义的建筑风格。

电影《奇幻人生》

        而在电影《奇幻人生》中,大多数场景取材于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校区(UIC),校园本身就是新野性主义被大范围运用的建筑聚集之所。

马赛公寓

       “新野性主义”可能含有戏谑之意,是表示年轻一代建筑师使用清教徒似的手法,将“明示而诚实地表现结构和材料”的现代主义原则推向极致。风格特色:将混凝土用做造型材料;混凝土的表面纹理能够反映出建造方法;严肃的、不妥协的纪念形式;忠实地表现建筑材料和各种装置设施。

        当代 参数化设计

×

创:战记

马赛公寓

       “新野性主义”可能含有戏谑之意,是表示年轻一代建筑师使用清教徒似的手法,将“明示而诚实地表现结构和材料”的现代主义原则推向极致。风格特色:将混凝土用做造型材料;混凝土的表面纹理能够反映出建造方法;严肃的、不妥协的纪念形式;忠实地表现建筑材料和各种装置设施。

       当代 参数化设计

×

创:战记

21世纪艺术博物馆

云杉街8号

       明星建筑师哈迪德、盖里都在尝试使用这种方式创造出更多兼具流动性的有机建筑。参数化设计,为建筑创造新的形态提供了无限可能。

⑸ 有关于建筑的电视电影吗

《我的建筑师》(My Architect)

这是美国费城著名建筑师路易斯·I·康因的儿子纳撒尼尔·康恩对父亲事业和生活的回忆,路易斯生前设计了许多著名建筑,其中有沙克学院、孟加拉首都达卡的国会大厦,1974年他在潘站的浴室里由于心脏病发作而去逝,是位共认的上个世纪最有影响的建筑师之一。路易斯有着三个不同家庭的生活,他和妻子及和妻子的女儿生活在一起,同时他还有两个情人,每个情人有一个儿子,其中一个就是纳撒尼尔·康恩,当父亲去逝时,纳撒尼尔只有11岁。

emule下载:http://lib.verycd.com/2005/02/22/0000039878.html

⑹ 有关于土木工程师或建筑师的电影或纪录片吗

《埃姆斯夫妇:建筑师与画家》他们的爱就是一直在一起,做好多好多设计

她是不怎么画画的画家,他是中途辍学且没有执照的建筑师。两人合体成为现代家居设计界的标杆,他们设计的“埃姆斯椅”历经半个多世纪仍是当代设计师们借鉴的经典。本片是埃姆斯夫妇逝世后第一部纪录这对伉俪爱情与艺术的影片,导演整理了他们的私人影像与历史照片,并邀请夫妇俩的前同事、学生及家人叙述这对“现代家居设计先驱”鲜为人知的故事。

本片由詹姆斯·弗兰科(主演《蜘蛛侠》系列)担任旁白。

▲ Charles与Ray相遇时,男方已婚有女且整日“耽于幻想”,但这丝毫不妨碍女方爱上他。Charles不停歇地向Ray发射近乎疯狂的爱情之火,在往来的书信里一遍一遍阐述“埃姆斯椅”的构想以及双方作为艺术家在一起生活的共同未来。相较于Charles的任性执拗,作为女性的Ray则对两人可能的未来迟疑不决。最终妻子Catherine清醒地意识到丈夫的心之所向,决定同时放三人一条生路。

▲ 随后charles与Ray离开故地,搬到加州,成立“埃姆斯工作室”,新生活下的他们开始着手于“埃姆斯椅”的实体设计。“埃姆斯椅”的理念是摒弃家居界素来惯用的繁复奢华又笨重无用的装饰,代之以简约风格。他们率先使用轻便的胶合板作为原材料,以更符合人体工学的方式处理椅子的外观形状、承压力及相应的比例与尺寸。投入市场后的“埃姆斯椅”大受欢迎,它的物美价廉迎合了二战后美国中产阶级的消费能力与需求,而它标新立异的设计也成为设计们投向现代主义美学的标杆。

▲ 然而围绕在“埃姆斯椅”巨大成功背后的争议也甚嚣尘上。曾参与“埃姆斯椅”制造全过程的设计们不满将荣誉全部归于Charles一人,他们认为自己也为这把“20世纪最伟大的设计”呕心沥血。对于作品署名的争议,TED创始人理查德·沃曼在片中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一个充满良知和才华的作者,有权将他的名字署在最棒的作品上,哪怕创作的过程中占有了他人的劳动成果。”

▲ 另一个关于埃姆斯夫妇的热议话题就是Ray作为主要设计师之一在媒体公众前的被边缘化,后者似乎仅仅将她看作埃姆斯夫人。这与当时(1950年代)美国正处于微妙的性别政治时期有关。女权意识尚未抬头,女性艺术家所作的贡献往往轻易地被无视。不过,Charles喜欢在媒体面前强调Ray精准有远见的艺术家眼光。师从抽象派大师汉斯·霍夫曼的Ray把自己习得的拼贴、并置的绘画技法和现代主义色彩学应用到“埃姆斯椅”及工作室别的项目中,她的重要性已然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贤内助”。

▲ 埃姆斯夫妇涉猎的领域不单限于设计,还包括建筑、装置、摄影、电影,而他们的艺术活动也紧紧裹挟在时代的政治氛围与信息化潮流中。他们向冷战时期的苏联民众“兜售政治审查润色过的美国”影像,在电影的最后一幕一朵象征友谊的勿忘我让赫鲁晓夫留下了热泪;他们为IBM公司解决公众对电脑的接受度问题,用卡通片的方式将电脑人格化消除了公众把它视为异己的心理,从而颠覆了人们接受信息的传统。

▲ 但月有阴晴圆缺。两人的“琴瑟和谐”也抵挡不了Charles在婚姻中的走神,他再一次陷入到“年轻版Ray”的爱情中,向第三者陈述自己现今的疲倦与对未来的激情。卷入到这场轰动的婚外恋中的ray选择了隐忍,默默等待着丈夫回归家庭。其实说实在的是Charles根本离不开Ray,后者是他爱情与艺术完美融合的缪斯及并肩作战的战士,每一件出自“埃姆斯工作室”的作品都象征着两个Eames的通力合作。

▲ 1978年8月21日,一辈子耽于奇思怪想的Charles逝世,留下Ray潜心编录工作室半个世纪以来浩繁如星的作品。她另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帮助年轻设计师们走出“Charles Eames”巨大光环下的阴影,让他们追寻自己的风格,青出于蓝而胜于蓝。10年后的同一天,Ray也走向了生命的尽头。好友透露与Charles同日逝世是Ray“故意所为”,她内心对丈夫的爱从未改变过。两颗Eames星闪耀于宇宙,那一句“我们不搞艺术,我们解决问题”仍余音回绕。

欢迎关注DOCO热纪录,一年365天

DOCO君陪你 悦享真实世界

⑺ 建筑师看电影(26):窃居者诛——易卜生和他的《建筑大师》

        舞台正中一张红色沙发,左边一个花架,架下一个花环,右边三只马扎。

        背景,一大片不着光的白色粗布上几条可明灭的几何结构白线。

        左右侧幕暴露几只射灯,白色光源为配合剧情明灭,有时射灯会在背景大面积的白色粗布上打出隐隐的窗格。

        剧终,白色粗布“奇迹”般地展开、消失,仅剩下几条建筑结构的线,一架白色天梯从台面直插最后一道顶幕,一束阳光从顶幕照亮天梯……

        这是林兆华导演改编自易卜生的戏剧《建筑大师》。

        作为西方戏剧代表人物,易卜生的生平可谓是传奇的,其突出贡献是在欧洲现实主义戏剧走向衰落,自然主义和颓废派文学十分泛滥的时代,高举现实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旗帜,并创造了以设疑性构思、论辩性对白和追溯性手法为基本艺术特征的“社会问题剧”体裁。其创作实践和社会影响,也足可与莎士比亚、莫里哀等戏剧大师媲美。

        《建筑大师》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易卜生的后期作品。如果按照“情节剧”的逻辑去理解《建筑大师》,观众肯定会觉得有些莫名其妙:

        《建筑大师》讲述了一位毁灭性的天才———索尔尼斯的故事。一场神秘的大火成就了他成为建筑大师的梦想,功成名就的他在晚年渴望登上巅峰。超常的活力、不羁的魅力吸引了年轻女子簇拥在他身边;年迈的大师行走在道德的边缘,对青春无限向往,但又惧怕青春的威胁。惹人艳羡的声誉背后,索尔尼斯的生活并不快乐。

        索尔尼斯是本片中的主人公建筑大师,这个单词(Solness)可以拆解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Sol有太阳之意,后半部分ness指的是伸入到海峡中的陆地,两个单词连起来我们就可以联想到易卜生的誉号“照亮挪威的太阳”,而这部作品中的太阳,其实也就是易卜生对他自己的形容。

        另一边,妻子艾琳始终无法摆脱大火带给她的创伤,家庭中的气氛也因她而变得沉闷压抑。年轻女助手开雅被索尔尼斯所吸引,和他关系暧昧。绘图员瑞格纳逐渐展露出建筑设计才华,令大师倍感压力。瑞格纳也因未婚妻开雅迷恋索尔尼斯而对他怀有敌意。瑞格纳的父亲当年是索尔尼斯的老板,但后来变成他的下属,临终前只希望儿子能有一个出头的机会。建筑师在事务所内面临着年轻人的有力竞争,在家庭中与妻子的关系更为微妙。

        在这时,建筑师事务所来了一个早年认识建筑师的年轻女子,她一口咬定索尔尼斯对她许过诺,要登上他即将完成的最高建筑。奇怪的是,这年轻女子妄想症的坚持,竟然说服了建筑师登上了自己刚完成的最高建筑——毁灭是其必然的结局。

        《建筑大师》是64岁时完成的作品。从手稿中反常的大量小错误和省略来看,恐怕是他以极快的速度完成的。《建筑大师》在欧洲出版前被寄予很大期待,但后来被认为是易卜生最具争议性的作品,因为它让各国的读者都无比困惑。

         在易卜生的作品中,索尔尼斯这个人物是他第一次接近自画像的尝试。易卜生一直把自己看作一个建造者,并把自己的戏剧比作建筑作品。正如索尔尼斯一样,易卜生惧怕从高处向下或从平地向深渊中看,这种恐惧更随着他的衰老而日益加重。索尔尼斯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可以随时牺牲那些他身边最亲近的人的利益。他向往又惧怕青春,他的内心审美与道德交战——这一切都是易卜生本人所具有的特质。

        《建筑大师》着力的就是这样一种悖论带来的巨大心理冲突。这冲突很内在,似乎很难把握。但观众只要观赏过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的作品,主人公沉默、等待与喃喃细语之处就会听到易卜生角色的呼吸与心跳。如果观众感受过伯格曼创造出的心理时空,再去与林兆华在舞台上构建的戏剧时空相碰撞,或许就能触摸到在现实主义僵硬面貌下——易卜生的生动面容。

        在易卜生的眼中,戏剧如同建筑,而在诸多建筑师的眼中,建筑亦如同文学,是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创作结晶。戏剧所面临的道德与艺术坚持之间的矛盾,在建筑中亦有体现,《建筑大师》已经改编话剧并陆续上演,这是一场空间与文字的华彩碰撞,亦是文学大师易卜生的创作之魂在建筑学中燃烧过的痕迹。

(本文部分观点和文字来自于网络)

⑻ 有建筑师的电影吗

46. Solaris Tarkovsky, Andrey 1972(《索拉里斯/飞向太空》,塔尔柯夫斯基) 47. Stalker Tarkovsky, Andrey 1979(《潜行者》,塔尔柯夫斯基) 48. Tampopo Itami, Juzo 1986(《蒲公英》,伊丹十三) 49. Tati Shorts Tati, Jacques 1930-67(雅克-塔蒂的短片)
50. Things to Come Menzies, William Cameron 1936(《科幻双故事》) 51. Tokyo Story Ozu, Yasuijiro 1953(《东京物语》,小津安二郎)
52. Man and a Woman, A Lelouch, Claude 1966(《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克劳德?勒鲁什) 53. Wings of Desire Wenders, Wim 1987(《柏林苍穹下》,文德斯)
54. Birth of a Nation, The Griffith, D.W. 1915(《一个国家的诞生》,格里菲斯) 55. Theorem Pasolini, Pier Paolo 1968(《定理》,帕索里尼) 56. Week-End Godard, Jean-Luc 1967(《周末》,戈达尔) 57. Brothers Quay, The Brothers Quay 1980s
58. Andalusian Dog, An Bunuel, Luis/Dali, Salvador 1928(《一条叫安德鲁的狗》,达利,布努埃尔)
59. Rome, Open City Rossellini, Roberto 1945(《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罗西里尼) 60. Intruder, The Corman, Roger 1961(《入侵者》,罗杰科尔曼)
61. Visions of Light Glassman, Arnold 1992(《光影的美丽》,阿诺德格拉斯曼) 62. Svankmajer : vol 1 Svankmajer, Jan 1960s 63. Svankmajer : vol 2 Svankmajer, Jan 1960s
64. Contempt Godard, Jean-Luc 1963(《轻蔑》,戈达尔) 65. One plus One Godard, Jean-Luc 1968(《一加一》,戈达尔)
66. Night in Casablanca, A Mayo, Archie 1946(《卡萨布兰卡之夜》,阿尔其?梅奥) 67. Rashomon Kurosawa, Akiro 1950(《罗生门》,黑泽明) 68. Yojimbo Kurosawa, Akiro 1961(《用心棒》,黑泽明)

69. Early Cinema : vol 1 BFI 70. Early Cinema : vol 2 BFI
71. Red Desert Antonioni, Michaelangelo 1964(《红色沙漠》,安东尼奥尼) 72. Annie Hall Allen, Woody 1977(《安妮?荷尔》,伍迪?艾伦) 73. Brazil Gilliam, Terry 1985(《巴西》,特里?吉列姆)
74. After Hours Scorsese, Martin 1985(《下班之后》,斯科西斯) 75. Wizard of Oz, The Fleming, Victor 1939(《绿野仙踪》,弗莱明)
76. Promise, The Von Trotter, Margarethe 1995(《许诺》,玛格丽特?冯?特洛塔) 77. Hudsucker Proxy, The Coen, Joel 1994(《金钱帝国》,科恩兄弟)
78.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 A Powell, Michael 1946(《平步青云》,迈克尔?鲍威尔) 79. Thelma and Louise Scott, Ridley 1991(《末路狂花》,雷德利?斯科特) 80. Antonia's Line Gorris, Marleen 1995(《不靠男人的女人》,玛琳?格里斯) 81. Man Who Fell to Earth, The Roeg, Nic 1973
82. Wings of the Dove Softley, Iain 1997(《三颗翼动的心》,伊恩?索夫特雷) 83. Portrait of a Lady Campion, Jane 1996(《淑女本色》,简?康萍) 84. Sense and Sensibility Lee, Ang 1995(《理智与情感》,李安)
85. Fanny and Alexander Bergman, Ingmar 1982(《芬尼与亚历山大》,伯格曼) 86. Don't Look Now Roeg, Nic 1973
87. Blow Up Antonioni, Michaelangelo 1966(《放大》,安东尼奥尼) 88. Mrs Dalloway Gorris, Marleen 1997(《达洛威夫人》) 89. Orlando Potter, Sally 1992(《奥兰多》,萨利?波特)
90. Colour of Pomegranates, The/Legend of the Suram Fortress, The Paradjanov, Sergo 1969 (《石榴的颜色/苏拉姆城堡的传说》,帕拉杰诺夫)
91. Sunset Boulevard Wilder, Billy 1950(《日落大道》,比利?怀尔德)

92. Citizen Kane Welles, Orson 1941(《公民凯恩》,威尔斯)
93. Blood of a Poet, The Cocteau, Jean 1930(《诗人之血》,让?考科多) 94. Crimes and Misdemeanors Allen, Woody 1989(《罪与罚》,伍迪?艾伦) 95. His Girl Friday Hawks, Howard 1940(《女友礼拜五》霍华德?霍克斯) 96. Batman Burton, Tim 1989(《蝙蝠侠》,提姆?波顿)
97. Strange Days Bigelow, Kathryn 1995(《世纪末暴潮》,凯瑟琳?碧罗格) 98. Age of Innocence, The Scorsese, Martin 1993(《纯真的年代》,斯科西斯)
99.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The Reisz, Karel 1981(《法国中尉的女人》,卡尔?雷兹) 100. Little Dorrit : Part 1 Edzard, Christine 1988(《小杜瑞特》) 101. Little Dorrit : Part 2 Edzard, Christine 1988
102. Clueless Heckerling, Amy 1995(《独领风骚》,艾米·海克林) 103. Third Man, The Reed, Carol 1949(《第三个人》,卡洛尔·里德) 104. Fellini's Roma Fellini, Frederico 1972(《罗马》,费里尼) 105. It's A Wonderful Life Capra, Frank 1946(《美好人生》,卡普拉) 106. Edward Scissorhands Burton, Tim 1993(《剪刀手爱德华》,提姆·波顿) 107. Dracula - 1992 Coppola, Francis Ford 1992(《吸血惊情四百年》,科波拉) 108. Elephant Man, The Lynch, David 1980(《象人》,大卫·里恩) 109. Jane Eyre Stevenson, Robert 1943(《简爱》,罗伯特·斯蒂文森) 110. Performance Roeg, Nic and Cammell, Donald 1970
111. Flash, The Iscove, Robert 1990(《闪电侠》,罗伯特·伊斯科夫) 112. Apartment, The Wilder, Billy 1960(《公寓》,比利·怀尔德)
113. My Girlfriend's Boyfriend Rohmer. Eric 1987(《我女朋友的男朋友》,侯麦) 114. Silences of the Palaces, The Tlatli, Moufida 1996(《沉默的宫殿》) 115. Oliver! Reed, Carol 1968(《奥利弗》,卡洛尔·里德)

116. Rope Hitchcock, Alfred 1948(《绳索》,希区柯克)
117. Apocalypse Now Coppola, Francis Ford 1979(《现代启示录》,科波拉)
118. I've Heard The Mermaids Singing Rozema, Patricia 1996(《我听到美人鱼在唱歌》) 119. Intimate Lighting Passer, Ivan 1965(《逝水年华》,伊万·帕瑟)
120.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Speilberg, Steven 1977(《第三类接触》,斯皮尔博格) 121. Haunting, The Wise, Robert 1963(《猛鬼屋》,罗伯特·怀斯) 122. Short Cuts Altman, Robert 1993(《短片集》,罗伯特·阿尔特曼) 123. Yellow Submarine Dunning, George 1968(《黄色潜水艇》,乔治·唐宁) 124. 8 1/2 Fellini, Federico 1968(《八又二分之一》,费里尼) 125. Mirror Tarkovsky, Andrei 1974(《镜子》,塔尔柯夫斯基) 126. Dick Tracy Beatty, Warren 1990(《至尊神探》,沃伦·比蒂) 127. Lola Demy, Jacques 1960(《劳拉》,雅克·德米) 128. Fathers of Pop Arts Council ?
129. Conan the Barbarian Milius, John 1981(《霸王神剑》) 130. Piano, The Campion, Jane 1993(《钢琴课》,简·康萍)
131. Blade Runner: The Director's Cut Scott, Ridley 1991(《银翼杀手导演版》,雷德利·斯科特)
132. Red Shoes, The Powell, Michael 1948(《红菱艳》,迈克尔·鲍威尔) 133. Gormanghast: Episode 1 Wilson, Andy 2000 134. M Lang, Fritz 1931(《M》佛列兹·朗) 135. Gormanghast: Episode 2 Wilson, Andy 2000
136. Enigma of Kasper Hauser, The Herzog, Werner 1974(《加斯·荷伯之迷》,赫尔佐格) 137. Dark City Proyas, Alex 1998(《黑暗之城》)

138. Gormanghast: Episode 3 Wilson, Andy 2000
139. Fistful of Dollars, A Leone, Sergio 1964(《为了几块钱/荒原大镖客》,莱昂内) 140. For a Few Dollars More Leone, Sergio 1965(《为了更多几块钱/黄昏双镖客》,莱昂内) 141.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The Leone, Sergio 1966(《好的坏的和丑的/黄金三镖客》,莱昂内)
142. L'Atalante Vigo, Jean 1934(《亚特兰大号》,让·维果)
143. Conformist, The Bertolucci, Bernardo 1970(《同流》,贝尔托鲁奇) 144. Rear Window Hitchcock, Alfred 1954(《后窗》,希区柯克) 145. Kino-Eye Vertov, Dziga 1924(《电影眼》,维尔托夫)
146. A Nous La Liberte Clair, Rene 1931(《自由属于我们》,雷内·克莱尔) 147. Alphaville Godard, Jean-Luc 1965(《阿尔法城》,戈达尔)
148. Touch of Evil Welles, Orson 1958(《历劫佳人/邪恶的接触》,奥逊·威尔斯) 149. Fat City Huston, John 1971(《富城》,约翰·休斯顿)
150. Under the Roofs of Paris Clair, Rene 1930(《巴黎屋檐下》,雷内·克莱尔

⑼ 关于建筑的电影和动漫!

边境王子之月桂树的王子们

⑽ 建筑师看电影(19):盘点那些建筑师出身的电影人

【壹】谢尔盖·艾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

         苏联导演,建筑师出身的世界电影先驱。第一次把蒙太奇概念从建筑学引入电影创作,将电影艺术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代表作《战舰波将金号》(Bronenosets Potemkin)。

        谢尔盖·艾森斯坦是俄罗斯功勋艺术家(1935),艺术学博士(1939)、教授。1898年1月22日生于里加一个建筑师家庭,祖上父系是犹太人,1915年毕业于里加实用学校,进圣彼得堡土木工程学院学习建筑学。后来决心从事造型艺术,转入美术学校。1917年10月革命爆发,他参加红军,设计防御工事,同时积极参加部队文艺活动。1920年到莫斯科第一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工人剧院工作。他以美工师和导演的身份参加了根据杰克·伦敦的小说改编的话剧《墨西哥人》(The Mexican)的演出。1921~1922年,他进入由梅耶荷德指导的高级导演班学习。1922年,在《左翼艺术战线》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纲领性的美学宣言《杂耍蒙太奇》(The Montage of Attractions),引起了长期的争论,并对整个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蒙太奇”一词是法语音译,原为建筑学概念,本义为结构、装配、综合图纸等。当爱森斯坦将蒙太奇观念从建筑学引入电影创作后,使得电影“从一种影像记录技术走向一种影像创作艺术”。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和实践对电影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

【贰】弗里兹·朗(Fritz Lang)

        魏玛时期德国最重要的导演之一,生于奥地利一个建筑商的家庭,曾在维也纳学习建筑学。弗里茨·朗1918年进入德克拉影片公司任编剧,也曾从事剪辑工作,后升为导演。

        当时德国是表现主义的天下,因为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特别是德国,弥漫着反思人类行为的气氛。在这一思潮下,涌现了一大批表现主义作家、导演和艺术家,而弗里茨·朗也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表现主义的特征是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对人性中复杂和阴暗的东西进行变形揭示,对人类社会比较悲观,这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欧洲人的毁灭和挫折有关。代表作电影《大都会》(Cosmopolis)以影像世界践行了柯布西耶的“托柱城市”。自幼喜欢绘画,十分崇拜奥地利画家阿道夫·席勒(Egon LeoAdo1f Schiele,不是希特勒),席勒绘画作品中对死亡的崇拜给朗日后的电影艺术风格带来深远影响。因其贡献而常与希区柯克、卓别林等人并列于电影百人之列,被认为是电影史上影响力的导演之一。

【叁】伊姆斯夫妇(Charles & Ray Eames)

        是1950年代结合电影和建筑艺术的建筑师夫妇,是影像艺术和新媒体的开拓者。代表作短片《住宅》,使用了大量的剪辑手法。

        查尔斯·伊姆斯(Charles Eames,1907-1978),集建筑师、发明家、设计师、工艺师、科学家、电影人、教授于一身,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一位勤奋的天才设计家。并进入华盛顿大学建筑系学习。当时的华盛顿大学仍是古典学院派的天下,而伊姆斯却被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设计所吸引。1929年伊姆斯去欧洲旅行,目睹了第一代现代大师们的许多作品,促使他回国后便开创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

        依姆斯夫妇是20世纪美国设计界最完美的一对伴侣,在分工上依姆斯主要从技术、材料和生产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雷则更多地考虑形式、空间和审美。这种结合有助于他们将结构、功能、心理、美学以及文化等诸多问题结合起来贯穿于产品设计的各个方面。他们的设计实践极大地丰富了现代设计的理论。

【肆】塞德里克·吉本斯(Cedric Gibbons)

        吉本斯是出身建筑世家的美工师,奥斯卡小金人的设计者。当过爱迪生的助手,后长期服务于米高梅公司,其中包括《傲慢与偏见》、《沉与浮》等传世名片。他是历史上获得一个奖项次数最多的个人。一生在数百部影片中担任过美工师,十一次获奥斯卡最佳美工奖,包括《圣路易雷的桥》(The Bridge of San Luis Rey,1929)、《快乐的寡妇》(Merry Widow,1934)、《傲慢与偏见》(Pride & Prejudice,1940)、《煤气灯下》(Gaslight,1944)、《鹿苑长春》(The Yearling,1946)、《小妇人》(Little Women,1949)、《一个美国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1951)、《邪恶的和美丽的》(1952)、《凯撒大帝》(Gaius Julius Caesar,1953)和《上帝喜欢我》(1956)。

        据说吉本斯的小金人设计灵感来源非常神奇,只是灵光一闪就出现了这样的想法,快速的用纸笔记了下来就定稿了。他早期以坚持用三维布景取代绘画背景而广为人知,后参加巴黎现代工业和装饰艺术博览会,将艺术装饰风格带回好莱坞,并创作出《摩登女郎》(Our Modern Maidens,1929)、《大饭店》(Grand Hotel,1932)等装饰艺术风格的巅峰作品。他对电影的视觉效果有富有想象力的构思,对于作品的掌控力度极强。在米高梅期间,他独立掌控米高梅的每一部电影,对于美术部分有决定权,致使其经手的作品都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也因此成为电影美术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大师。

【伍】肯·亚当(Klaus Hugo Adam)

        著名电影制片人,美术总监,被称为“007设计师”。1921年2月生于德国柏林,1934年随家人从德国迁居英国。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建筑设计。其最出名的作品包括1960年代至1970年代的詹姆斯·邦德,以及《奇爱博士》(Dr. StrangeLove,1964)。他在1975年和1994年,获得两次奥斯卡奖。

        在二战期间参加英国皇家空军,成为整个二战英军中唯一的德裔飞行员。战后退役投身电影业,曾参与制作过著名的007系列中的《诺博士》(Dr. No,1962)、《金手指》(Goldfinger,1964)、《黄金眼》(Golden Eye,1995)、《霹雳弹》(Thunderball,1965)、《雷霆谷》(You Only Live Twice,1967)、《金刚钻》(Diamonds Are Forever,1971)、《海底城》(The Spy Who Loved Me,1977)、《太空城》(Moonraker,1979)等影片。以其在电影场景设计方面的奇思妙想获奖颇丰,拿过两次奥斯卡奖,多次被提名。肯·亚当的场景设计未来感十足,同时又不失可行性。电影镜头里的室内场景往往布置得异常整洁,比如《诺博士》里的拘禁室。体现了他个人设计的不少细节,和对点线面体的组合的敏感性——方形房间与圆形采光窗、单调的色彩、纤细的坐具,简洁而纯粹的极简主义风格等。风格出奇的场景设计随后成为007电影必不可少的看点,成为这一系列冒险电影的独特特征。到1979年,为呼应一年后才正式升空的航天飞机,《太空城》将太空也大胆化为邦德战斗的舞台。肯·亚当设计的最具科幻的太空城刻画了当时可达到的技术成果,也为载人航天的未来作了严谨的想象。除了大道具的建筑内部空间设计,还有一系列的小设备,比如《雷霆谷》里的微型单人飞机,以及《海底城》里的潜水船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陆】杨占家

        元老级电影美术师杨占家先生出生于1936年,曾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建筑美术系(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攻读建筑造型设计。毕业后留校任教,1972年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任美术师。由于电影美术师所处理的场景空间大部分都是建筑空间,所以杨先生拥有的关于建筑样式、建筑审美、建筑装饰、建筑结构、建筑尺度比例、建筑空间处理、建筑制图等方面的知识经验及技巧让他在电影美术行业游刃有余。他把建筑学严格科学的制图标准带进了中国电影工业。

        在杨占家先生的电影美术作品集里,记录了他为《十面埋伏》、《霸王别姬》、《卧虎藏龙》、《满城尽带黄金甲》、《木乃伊3》等电影大片绘制的气氛图、设计图以及构思草稿。他的手绘草稿充满灵性,是北京电影学院美术教学临摹范本之一。他的手稿,一点一线一轻一重之间,彰显大师艺匠精神。此外他还参与浙江横店影视城“明清宫苑”、“江南水乡”和“本山影视基地”设计。

【柒】费尔南多·梅里尔斯(Fernando Meirelles)

        费尔南多·梅里尔斯出生在一个巴西中产阶级家庭,在圣保罗大学学习建筑学。代表作《上帝之城》(Cidade de Deus,2002)反映里约热内卢贫民区变迁的电影上映后立即席卷世界影坛,入围了第76届奥斯卡四项大奖。他的《不朽的园丁》(The Constant Gardener,2005)同样广受赞誉。

        费尔南多·梅里尔斯在圣保罗大学学习建筑学时,发现他非常喜欢电影,于是他开始在朋友的小组里做实验性短片,并成立了一个独立制片公司Olhar Eletranico。这几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不久就拍摄出了优秀的作品,并在80年代巴西主要电影节中屡获奖项,他们的公司也在独立制片业内打响了名气。初始牛刀后成功的梅里尔斯又开始涉足商业广告等领域,并取得不错的成绩。90年代后期,他在拍广告的同时也开始拍摄电影,先后拍摄了两部短片和两部长片。

        2000年他开始筹拍电影《上帝之城》,并于2001年拍摄完成。这部反映里约热内卢贫民区变迁的电影上映后立即席卷世界影坛,在西方各大影展、电影节中屡屡折桂,还入围了第76届奥斯卡奖的四项大奖,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

【捌】约翰·博克斯(John Box)

        出生在伦敦,幼时就读于海格学院,由于他父亲的工作是土木工程师,他童年的大部分时间在斯里兰卡。曾在北伦敦理工学校(现伦敦城市大学)学习建筑。参与制作《雾都孤儿》等知名作品,四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三次获得英国电影和电视学院奖。伯克斯作为著名电影幻象大师,也被人称为“魔术师”。他极善于在电影中以光影及镜头使用技巧创造若有似无的幻像,在大卫·利恩的《日瓦戈医生》(Doctor Zhivago,1965)中利用烛蜡在西班牙阿梅利亚沙漠的盛夏拍摄俄罗斯雪宫。在利恩导演的另一部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1962)中,把沙漠涂成黑色从而产生一种海市蜃楼的构图,形成地平线隐隐若现的景象。在《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1983)中天衣无缝地将相隔数百里的实景混合在一起。作品《雾都孤儿》(Oliver,1968)获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是20世纪最后一部获得奥斯卡大奖的歌舞片,片中的歌舞不仅处理得当,而且妙趣横生。1992年被授予皇家工业设计师称号。

【玖】丹特·费雷蒂(Dante Ferretti)

        1943年生于意大利马切拉塔城,十六岁就离家到了罗马,学习美术和建筑。十八岁第一次踏入片场,他在两部同时拍摄的电影里担任助理美术师。这份工作让他得以跟随著名场景设计师路易吉·斯卡齐亚诺赛(Luigi Scaccianoce)做了十年美术指导。

        作为一名最直观大胆和表现主义的设计师,丹特·费雷蒂把伟大的欧洲电影和好莱坞结合起来。他因为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飞行家》获得了2004年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凭借蒂姆·波顿的《理发师陶德》获得奥斯卡提名奖。此外还包括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的《马太福音》(The Gospel Accordingto St. Matthew 1964 ),《俄狄浦斯王》( Oedipus Rex 1907)。帕索里尼教会他“以绘画的方式理解电影”,对其影响颇深。他获得过三次奥斯卡奖,四次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费雷蒂将制作设计过程总结为“建造导演的世界”,以极强的合作精神还原合作导演心中的设想。他偏爱于实景拍摄,从《飞行家》(The Aviator,2004)、《吹牛大王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Baron Munchausen,1988)到《玫瑰之名》(Name der Rose,1986),都以搭建和技术还原真实场景见长。擅长使用“电影魔法”来创造虚拟世界,如电影《玫瑰之名》中复杂精妙的空间视错觉均为布景下的真实拍摄,视觉体验却能以假乱真。

【壹拾】斯图尔特·克莱格(Stuart Craig)

        1942年生于英国诺福克郡诺维奇市,他为一些现代电影设计过最具标志性的影像。作为弘赛艺术学院(现在的密德萨斯大学)的大学毕业生和皇家艺术学院电影和电视专业的研究生,他初始在美术部里为英国设计师迈克尔·斯特林格(Michael Stringer)工作。克莱格在创造哈利·波特的世界之前的大部分作品都有奢华、壮观的布景,比如《秘密花园》(The Secret Garden 1993),《英国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 1996)等等,但也创造过更现代的电影世界,包括《诺丁山》(Notting Hill 1999)和由科恩兄弟(the Coen Brothers)编剧的2012年版《神偷艳贼》(Gambit )。他设计的其他古装片包括《孟菲斯美女号》(Memphis Belle 1990),《卓别林》(Chaplin 1992)等。克莱格最广为人知的作品莫过于近乎完美地完成了哈利波特系列的魔幻世界还原,在十年里,他为所有八部哈利·波特电影延续了清晰的创作线索。与四位导演分别合作拍摄,创造了宏伟的布景,并复兴了英国的电影产业,这些设计成果如今保留在华纳兄弟的利维斯顿拍摄基地。克莱格凭借《甘地传》、《危险关系》和《英国病人》获得了三座奥斯卡金像奖,另外还获得过七次提名,并被授予皇家工业设计师的称号。

【壹拾壹】格兰特·梅杰(Grant Major)

        好莱坞顶级艺术大师格兰特·梅杰于1955年出生于新西兰,早年在新西兰电视台从事设计工作。在他的设计生涯中,曾负责过英联邦运动会的整体仪式设计、也曾为澳大利亚和西班牙世博会设计过新西兰场馆。从90年代开始,格兰特开始以艺术指导的身份参与电影制作。他因《金刚》(KingKong2005)、《指环王》(The Lord of the Rings 2001-2003)三部曲而声名远播,曾获得四次奥斯卡提名,并最终因《指环王:双塔奇兵》获得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龙之谷:破晓奇兵》(DragonNest 2014)是格兰特·梅杰第一次担任动画片的艺术指导,在影片中打造出了一个与《指环王》中土世界相同级别的剑与魔法的世界。格兰特以巨型构筑场景见长。《指环王》系列三部电影将近四百个布景,实景与虚拟场景相结合,细化步骤及执行过程极其复杂,更多场景采用了实景建造而不是单纯的3D虚拟创造。在《金刚》中采取全景搭建的方式,整部电影均在摄影棚及露天片场完成,甚至为此建造“SS历险号”巨轮。格兰特·梅杰完成的魔幻场景气势恢宏,场面真实,犹如身临其境。

【壹拾贰】伊芙·斯图尔特(Eve Stewart)

        伊芙·斯图尔特1961年生于伦敦,曾凭借《国王的演讲》(The King's Speech2010)和《酣歌畅戏》(Topsy-Turvy Mike Leigh Untitled1999)获得两次奥斯卡提名。她曾在英国中央圣马丁学院攻读戏剧设计,然后在皇家艺术学院获得了建筑学的硕士学位。她最初是一名戏剧设计师,曾经在伦敦汉普斯特德剧院和迈克·李(Mike Leigh )合作,然后她转型为电影美术指导,拍摄了迈克·李的《赤裸裸》(Naked, 1993)和《秘密和谎言》(Secrets & Lies 1996)。在她和迈克·李合作的下一步电影《酣歌畅戏》中,她担任的是制作设计。此外,她还设计了这位导演的《一无所有》( All Nothing 2002 )和《维拉·德雷克》(Vera Drake,2004)。电视剧《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 2005)让她赢得了2006年艾美奖的最佳设计奖,也开启了她和导演汤姆·霍珀(Tom Hooper)的长期合作。从那以后,他们又合作了《魔鬼联队》(The Damned United,2009)和《国王的演讲》。最近,她设计了精美的BBC连续剧《演讲时刻》( The Hour, 2011),以及万众期待的、改编自世界最著名音乐剧的《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 2012)。她的作品细节丰富而装饰效果显著,画面往往色泽饱满而极具个人风格,在电影《酣歌畅戏》中,以染料绘制布景成功将戏剧效果呈现于大荧幕。

【壹拾叁】内森·克劳利(Nathan Crowley)

        伦敦北部长大,之后在布莱顿理工学院(Brighton Polytechnic)学习3D设计,一学期后他就辍学去洛杉矶学习建筑。后在斯皮尔伯格《铁钩船长》(Hook1991)中担任画手。《铁钩船长》让他学会如何在必要的时候构建巨大的布景,而《惊情四百年》(Dracula1992)让他发现了摄像机的奥妙。这两部电影的奠定了克劳利电影制作的核心:坚持用纯手工的方式构建宏大与开阔的场景。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将二者联系起来,寻找合适的拍摄环境来创造真实场景,而不使用模拟替代的方式。内森·克劳利成为好莱坞最富创意、最受欢迎的艺术指导之一。作品中有热映的爆米花电影,也有敢于揭露政府黑暗、细致描绘黑帮的传记电影《公众之敌》(Public Enemies),还有科幻电影《异星战场》(John Carter)以及家庭影院HBO频道播出的《西部世界》(West World)。但是他最有名的作品(包括两部奥斯卡提名作品),都是跟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合作拍摄的,因为诺兰的美学标准与克劳利最为接近。他们共同策划出《白夜追凶》(Insomnia)中惊险刺激的极地冰景,《致命魔术》(The Prestige)中蒸汽朋克的伦敦街景,《蝙蝠侠:黑暗骑士》三部曲(The Dark Knight Trilogy)中黑暗杂乱的哥谭市等。

【壹拾肆】保尔·汉宁森(Poul Henningsen)

        Poul Henningsen1894—1967)汉宁森是丹麦著名设计师,出生于奥德拉普,被誉为丹麦最杰出的设计理论家,他曾在哥本哈根的技术学校和丹麦科技学院学习。1920年,汉宁森成为哥本哈根市独立建筑师,他成功地设计了几幢住宅、工厂和两个剧院的室内。汉宁森的成名作是他于1924年设计的多片灯罩灯具,这件作品于1925年在巴黎国际博览会上展出。获得很高评价,并摘取金牌,这种灯具获得“巴黎灯”的美誉。汉宁森的一生都保持了“巴黎灯”的精妙设计原则。除此之外,他还为几家报纸和期刊撰写文章,为剧院编写滑稽剧、创作诗歌。由他的文字作品可以看出,他还是一名犀利的社会和建筑批评家。

        汉宁森是世界上第一位强调科学、人性化照明的设计师,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他就提出了要提供种无眩光的光线,并创造出舒适的氛围。汉宁森的设计风格体现了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完美地把现代工业设计和传统手工艺相结合。作品精致典雅,手工制作的味道浓郁。造型简洁明了,注重形式构成感,而不依赖于细节装饰。同时大量运用自然材料,给人以亲切感和充满人情味,形式与功能完美结合。

本文部分观点和文字来自网络

阅读全文

与建筑师必看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吸血鬼咬女人电影 浏览:350
雅安太平洋电影院在哪里 浏览:234
刘德华国语电影完整版 浏览:589
励志儿童舞蹈电影 浏览:539
苏联电影雁南飞剧情 浏览:936
我最喜欢的电影人物小王子 浏览:699
中国2017电影影展 浏览:413
电影对发光的道具在哪里找 浏览:656
渴望剧情电影 浏览:727
今年国产的电影 浏览:457
军团电影剧情 浏览:731
丁丁历险记英文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332
夜场电影是怎么事 浏览:549
依兰爱情故事在电影哪里 浏览:83
儿童电影真人版日本 浏览:541
插满刀子的大胡子外国电影 浏览:435
经常在家看电影的孩子 浏览:401
迅雷下载好的电影在哪里 浏览:443
破袭战国语完整版老电影 浏览:445
香港电影罪与罚粤语百度云 浏览: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