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好看推荐 > 看电影学佛法

看电影学佛法

发布时间:2022-11-20 12:47:56

① 请问同修:我念佛已有两年了,念佛已经进入入定的状态,有一次学校组织去看电影,我一心系念南无阿弥陀...

净空法师---瑞相现前,见到了你完全不理会,是好境界,如果你理会它,你就着相,那就叫魔境界。

日日常念,念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我们也不要去要求,天天想着佛怎么还不来,我念这么久了?那叫打闲岔,那叫做妄念,念佛里头夹杂着妄念,佛就不会现前;一个妄念没有,偶然真的见到佛。见到佛也别欢喜,也别到处宣扬,「你看我的功夫不错,我见佛了」,别人还没见到,好像我比别人高一点,这错了!那不是见佛,那是见魔,他已经把你的正念破坏了。佛现前的时候,你根本不起念头,这叫正念,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也不觉得这是稀奇。在传记里头,我们看到慧远大师,我们净土宗初祖,第一代祖师。东晋时代在江西庐山建第一个念佛堂,中国第一个念佛堂,东林念佛堂,邀集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个人,在那边专修念佛法门。那时候就一部经,就《无量寿经》,一句佛号,真正做到不夹杂。他老人家往生的时候告诉大家,往生的时候才说,往生之前没说过,他在念佛的定中见到西方极乐世界,过去有三次,都没说。告诉大家,今天我又见到了,我要往生了,这才跟大家宣布。这是祖师大德们示现给我们看的,心中真是有定,这是感应。

《楞严经》上佛教导我们,这些瑞相现前,见到了你完全不理会,是好境界,如果你理会它,你就着相,那就叫魔境界。所以是佛是魔不在外面,在你的心,你心不动是佛,你心动了就是魔。你见到阿弥陀佛、见到西方极乐世界,若无其事,不去想它,不去理它,这是好境界,这就是佛境界;如果你见到很欢喜,到处跟人宣扬我自己功夫不错,那是魔境界,为什么?已经把你的清净心破坏掉了。所以为什么佛菩萨不现相,道理在此地,现相你受不了,现相对你没好处,让你胡思乱想。佛菩萨慈悲,不现相给你看。你真的像慧远大师那种定功,佛就会现相。你看佛现三次他都不动心,第四次他往生了,才跟大家宣布,这些都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日日常念,无有废忘」,这两句话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忆佛念佛」。心里头常想佛,心里头真有佛,口里头念佛,心想口念都不能中断,决定得生。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一一集)

② 我是一个在校大学生,因为我刚接触佛法,不知从何学起,请师父慈悲开示一下。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③ 如何感受佛菩萨的真实存在 学诚法师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自己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来皈依?要来听我讲佛法?第二个问题呢,大家此时此刻,在听我讲佛法的时候,内心是一个什么状态?第三个问题呢,我讲了佛法以后,大家听了,传授了皈依以后,大家回去了,自己要怎么办?也就是说,我现在呢,用一个什么心情,用一个什么态度,用一个什么样子的思想的认识,来听我讲佛法,来认识到皈依的重要性。那么这个问题呢,很重要。好多居士们来到龙泉寺,几乎我们常常会强调,听闻佛法的重要性,那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为什么要强调听闻的重要性呢?那么原因就是,我们从小到大,在社会上面所接受到的教育,跟佛法的教育,是有差异的,甚至是有本质上面的不同。我们在世俗社会上所接受到的教育,它是告诉人谋生的方法,谋生的手段,也就是说,如何让自己的生活越过越好。那么这个前提只是说要让自己的生活越过越好,它很难考虑到说要让大家的生活越过越好,要让所有众生的,整个地球上面的人,动物,他们的生活越过越好,这个是不一样的。那佛法普渡众生,它考虑问题的基点,要面对一切的生命,尊重一切的生命,要解脱一切生命的痛苦,而不仅仅说只考虑到一部分人,考虑到少数人,不仅说考虑到个人。

那当我们在学校里面上学的时候,分数对一个学生来说就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他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有一个好的分数。那在社会上面工作的时候,自己的地位,财富,就是最重要的,到老一点的时候,健康就是最重要的。反过来说,我们在青年,少年,青少年的时候,中年的时候,老年的时候,他无非就是自己的学习,以自己的工作,以自己的健康为主,为自己的生活在世间上面的目的和意义。那么我们的学习我们的工作我们的健康,这个只是我们生命外在表现的方式而已,是我们生命的现象而已,而不是我们的生命。那我们的佛法是如何来认识自己的生命,如何要来提升自己生命的品质,那么这是一个生命的教育,心灵的教育,佛法的教育。佛法的教育就要让我们开智慧,开大智慧,这是我们主要的目的,那我们佛法的教育,就要让我们以佛法的观点,去认识人世间的万事万物,大家要注意,这个前提,是以佛法的观点来认识时间,而不是以时间的观点来认识世间,更不是以世间的观点来认识佛法。那么现在社会上面,很多新华书店里面,也在兜售一些有佛言佛语的这样的一些书籍。那么很多人买回去看,看来看去看半天,似乎自己就是懂了佛法,甚至认为自己懂了很多的佛法,而实际上那些完全都不是佛法,那些都是佛法的一些概念。充其量仅仅是一些佛法的,佛教的文化而已。甚至是比较低的佛教的文化。它和佛法的本意不太一样。佛法的本意它是要引导一切众生,究竟离苦得乐,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质,那么这样子必须是要真正有修,有证,有境界的佛菩萨,大德法师,那么他们所讲出来的,才能够在我们自己生命的内心的最深层次里面,点燃热情,照亮我们内心当中最黑暗的部分。那么许许多多的人,在不同的时候,他都会有一些不同的需求。那么这些需求,无非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眼前的需要,我自己热了,就需要电风扇,需要空调,冷了就需要暖气,病了就需要吃药,渴了就需要喝水,心情不好到外面旅游散散心,很寂寞了就给朋友打电话聊聊天,困了就去睡觉,肚子饿了就去吃饭。这些就是人的自然的生活状态,他没有很好去考虑,自己的生命到底是什么,就不晓得。其实呢,我们社会上面很多人,知识分子,事业有成的人,他们一天就是因为偏重一个领域,研究数学,研究物理,研究化学,研究计算机,研究企业的管理,社会的管理,诸如此类,把自己一生的时间,精力,工作,都专注在某一点上。那么当然我们不能说,这一点没有意义,这一点对社会来说也是有意义,也是有积极的意义,也是有贡献的。但是和自己的生命问题,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加有内涵,如何能够来扩充自己生命对宇宙人生的一个非常正确非常深刻的认识,让自己的内心越来越实在,让自己的内心越来越幸福,越来越快乐,让自己越来越充满智慧,让自己能够最大限度去帮助社会,帮助众生解决问题,这是不一样的,那么一个可能,能力,知识,文化,智力比较差的人,但是他通过佛法以后,慢慢慢慢,就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长进,越来越对大家有帮助有意义。那么我们文化知识比较高的,智商比较高的,能力比较强的人,如果来学佛法的话,不会因为说我们学佛法以后,我们的文化素质就降低了,我们的能力就减少了,我们的智力就衰退了,不会这样子。反过来说,用我们比较好的条件,比较好的能力来学佛法以后,就会更加增强自己生命的动力,更加认清自己生命的方向,对社会,对众生会有更大的帮助。不会说学了佛法以后,就消极了就落伍了,不是那么一回事。那么也就是自己在世间上面所拥有的这些条件,学了佛法以后如虎添翼,就会更好,好上加好,这个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来皈依佛门的人都是那些层次比较低的人,问题比较多的人需要,那这个认识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就是片面的一种认识。那么佛法要度的人,需要的人,恰恰是各方面条件比较好的人,他才能接受佛法,理解佛法讲的是什么。自己学了以后,才能够真正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有利益。那么这样子是非常辩证的一种关系。

那我们听了佛法,那么我们首先要去听,我所讲的这些是什么道理。我们要去认识,去理解,它是什么意义,其次呢,理解以后,要跟自己的生命去联系,然后慢慢慢慢去消化,变成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己生命的动力。我们皈依三宝,佛法僧,非常重要,为什么说非常重要呢?你皈依了之后就意味着自己是一个佛教徒,这一点呢,就是生命重大的变革,就是自己在思想上面的认识有一个彻底的转变。那么自己是一个佛教徒,那么就不仅仅是一个人了。当然佛教徒也是一个人,他本身我们就是人,人来接受皈依,但是接受皈依以后他就变成佛教徒。所谓佛教徒就是佛教里头的人,佛教大家庭的一员,那我们就要根据佛法的标准去行事,做事,要根据佛法的标准和要求,佛法的道理去思考问题,去认识世间,去改造自己。我们皈依以后就要学习佛法,如果不学习佛法,那我们作为一名佛教徒仅仅是徒有其名,甚至呢,是一个似是而非的佛教徒。就是我们虽然接受了皈依,但我们所理解的佛法,同佛法的本意相差甚远,甚至背道而驰,这都是非常悲哀的,非常可怜的人。

因为我们一个人,长期以来在世俗社会生活,都是靠眼睛看,靠耳朵听,通过眼睛看通过耳朵听,然后呢在自己的第六意识里面,在自己的心里,就会有些概念,那么心里有些概念,我们才会表达出来给人家听。心里面的概念,写在书本上就变成文字给人家看,发在语言上面,就变成声音,那么所有世间上面的语言文字都是我们思想意识流的一个符号,就是说语言文字是我们思想思考的符号,反过来说,我们是根据这些符号来思想生活。那这些符号本身就是世间的语言文字的符号,那么我们现在怎么办呢?我们要根据佛经,要根据佛法,要根据佛法的符号去思考,要根据佛法的符号去说话,要根据佛法的语言文字的符号去做事,要根据佛法的语言文字的符号与人相处,来指导自己的身心,让自己的身心的一切行为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善良,让我们内在里面那些不健康的,那些不善良的,那些黑暗的负面的那些不好的情绪全部去掉。学习佛法如果有受益,它首先表现在自己的身心非常和乐。心情非常快乐,身心非常和谐,协调,法喜充满,得到佛法的欢喜,得到佛法的快乐。那么自己有佛法的人,在身心上面的和跟乐,那么你同家里面的人相处,自然而然,你家里面的人也会受到你这样的一种氛围的影响和感染,家庭也就和睦了。那么每一个家庭的和睦了,社会自然而然就会和谐。所以我们皈依学习佛法,对个人的目的就是让身心和乐,对家庭来讲就是家庭和睦,对社会来讲就是社会和谐。它是能够产生实实在在的作用和力量。那我刚才谈到佛法僧三宝。僧宝嘛我们看到龙泉寺有很多的法师,法么,我们常常会给大家开示,讲佛法。那么佛呢,大家都能看到佛像。佛像,实际上我们应该把它当成佛。但是很多人,他很难把佛像当成是佛,这是很不容易的。因为看到的仅仅是佛菩萨的形象,他还是很难把他真正当成佛。那怎么办呢?那如何来在自己的心里认识上确认佛菩萨的存在?那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如何来培养对佛菩萨的信心,就是如何来认识佛菩萨的存在。因为对佛经的认识,对出家人的认识,存在性是比较容易,但是对佛菩萨如何来认识到他的存在,那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那么,我们不能认识到佛菩萨的存在,那么我们是不是认识到说佛菩萨不存在?那么很少人敢下这个定论,说没有佛菩萨,不会。那么为什么这么讲呢?那么佛在印度,他实实在在有这样的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在历史上面也都是真实存在的,都是实实在在存在,发生过的事情。那么好了,在历史上面存在,它能不能对我们有帮助,能不能对我们有作用。在历史上面的存在性,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现在就存在或者说现在就不存在?我们中国历史上面出了很多皇帝,出来很多民族英雄,出了很多有成就有作为的人,那么他在历史上面存在,那么,我们就不能说现在不存在。现在不存在只是表示说我们现在不存在他在过去历史中的那一种状态,但是他的作用不能说不能影响到我们现在。那么佛菩萨他本身就不是一个非常具体非常有形象的人,非常具体非常有形象的人他仅仅是佛菩萨的表现的人,佛菩萨的示现而已。佛菩萨他本身是一个清静圆满的境界,他已经圆满了,他已经代表一切了。就犹如我们世间上一切的信息一样,信息它是无时无处不存在的。那么只要我们拥有能接收到信息的这样的一个仪器,就能够接受到信息。那么佛菩萨也是一样,如果佛菩萨不存在,不会存在的话,那么为什么我们来的寺庙里面,大家的身心能够非常的宁静,大家的内心为什么如此的善良?我们念经的时候,就跟看世间上面的杂书,世间上面的小说不一样。我们参加法会的时候,就不会同于我们看戏看电影,那种感受完全不一样,这大家肯定会有所体会。我们打坐的时候,我们礼拜的时候,我们念经的时候,那样的一种心情,一种信仰的力量,一种虔诚的力量,一种对佛菩萨的一种恭敬,虔诚,祈求,慢慢慢慢我们内心越来越清净,对佛菩萨的认识和感受就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清明,越来越有力量,那么这种力量产生以后,我们对外在的人外在的事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清楚,越来越善良。那么我们对佛菩萨的认识不到,他一个真实的存在就说明说,我们内心有问题,我们内心信心有问题。因为我们内心信心有问题,我们就不容易认识到那些无形无相的东西的存在,这是很重要的。那么正是因为我们内心的问题,我们内心里面有时候听到说,某某地方某一个人有多了不起,他做了多少的好事,我们即刻就会排斥,就会想没有这么回事,这些都是骗人的,这些都是为了要宣传,都是有目的的。谁谁谁来帮助你,你就想他没有那么好心,这是因为我们内心里面的分别,内心里面贪嗔痴的写照。就是不容易去认识到,去接受和承认,世间上面有那么多好人,有那么多好事,那么多能够帮助我们自己的人,那么多对我们自己生命有意义,有影响有帮助的人,我们不容易去认识到这一点的存在。因为我们这一点有形有相的人和事,善良,它的存在性都认识不到,更何况是一个清静圆满的佛菩萨。我们更不容易去认识到,因为你认识不到,你就说没有,或者说,可有可无,或者说,我不能下结论。那么当一个人能真实的感受到佛菩萨的存在,那么这是非常了不起,非常有善根的。要说明它存在,并不一定非要拿出来给你看,那才叫存在。不如我说话,大家认识到存在不存在,因为你耳朵听得到嘛。所以不一定说你要看得到,你才能够说他存在。那我对大家表示一个动作,大家都知道说我对大家是有善意,那么你就会认识到这种存在,对你好这种存在,你就能够认识到。反过来说我们看到佛菩萨的形象,看到佛像,那我们内心觉得,佛菩萨非常清净,非常圆满,非常慈悲,那他就是存在的。所以我们学佛法,就要要培养一种信心。信心怎么培养?就是认识不到佛菩萨的存在,那么慢慢慢慢培养,我们已经认识到了他的存在,他对我们有感应,对我们有加持。那么这种力量就能在我们内心里面不断增正,不断坚固,不断广大,这样的话我们才会根据佛菩萨的开示,根据佛教的理论,根据经纶去学习,去实践。因为你前提都有怀疑,自然而然我们对佛法就不容易去认真,去学习了,所以大家要非常清楚说佛菩萨的存在和他的意义是什么。

因为佛菩萨他不是一个凡人,他是圣者,他是一切智智,他是圣者的世界,圣人的世界,他不是凡夫的世界。我们不要说圣者的世界,我们能够理解到外星球的世界它是怎么存在的,外星球的生命是否存在,他的存在是什么样的状态,我们都很难下结论。狗的世界,猫的世界,鱼的世界,毛毛虫的世界,我们能认识吗?我们都很难了解,当然了我们对饿鬼的世界,地狱的世界我们就不好理解,因为我们对畜牲道的世界都不好理解。当我们看到地上有很多的蚂蚁,很多的小鸟,很多的蝴蝶,但是我们知道说他们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他们彼此之间怎么认识对方的存在和意义,他们动物是如何思考的,他们如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意志,彼此之间是如何进行沟通和交流,我们是不知道的,知道的很少很少。可能只有搞动物的这些专家,会了解一点。那我要说明的是什么呢?就是说,我们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是很少很少的,是非常非常的有限,非常片面的,只有一点点一点点。对有形有相的现实世界的认识都是如此的缺乏,更何况对佛菩萨这样子一个清净无为无染,究竟圆满的一个世界,它的认识它的存在,认识更加缺乏。那我们认识不到,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就是信,就是培养信心,相信就是不能怀疑,这是很重要的。那我们在寺庙里面听法师讲法,其目的就是要让大家对佛法僧三宝生起信心,生起信心以后,其他的问题自然而然好解决,迎刃而解。因为我们出家的法师是长期以来在庙里面是根据释迦牟尼佛这样一套理论,一直在思维,一直在实践,一直在身体力行,有一定的经验。那我们通过用功的经验分享给大家,传递给大家,让大家在这样一个对佛法修学经验的基础上,能够有所帮助,能够真正去认识到佛法的本质,尝到佛法的甜头,改变自己的生命的方向,提升自己生命的品质,以此祝福大家,谢谢。

④ 如何办好一所理想的佛学院

中轮沙门道源 一、振兴今日佛教必须办佛学院 我国办佛教衰败的原因,固然有多种,但其基本原因,则在于出家二众之无学识。现在的出家人,除了极少数的法师外,最大多数都在犯着愚痴病!这种愚病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根本不识字的人,他们出家以吃素为目的。只要吃素得得清,就是修行修的好,其他既非所问。其实根本不知尚有其他应为所问。另一种是识字的,又可分两种:一种是童真入道的,或者是国民学校毕业,或者是初中高中毕业,未曾结婚而来出家的。一种是半路出家的,在世俗中做了半辈子的事,结果一无所得,于是看破红尘而来披剃的。以上两种出家人,虽有识字与不识字之分,但其所犯的愚痴病则一。因为通统不懂佛法,住持佛法的出家人,通统不懂佛法,佛教不衰,尚何所得! 不识字的出家人不懂佛法,这道理容易明白。识字的出家人为甚么也不懂佛法呢?这就是因为现在各寺院,皆没有佛法教育所致。不论你是甚么学校毕业,也不管你做过甚么大事,既然出了家,就得与出家人一起生活,在都市的寺院里,就得赶经忏,做佛事。天天这样忙,从来没有闻过佛法。在乡村的寺院里,就得种田地,做杂工,天天这样忙,从来没有闻过佛法。闻尚未曾闻,懂从何处懂?所以振兴佛教,非办佛教育不可。 我们知道,我国佛法在唐朝时,是黄金时代。因为那时候龙象辈出,僧才济济。但是我们不要忽视了当时教育的背景,例如唐三藏玄奘法师,是大家都知道的,这位有名的大法师,一定是乘愿再来的菩萨。但是必须注意!“乘愿再来”那是他的“善因”;出家以后,受到佛法教育,才是他的“良缘”。善因良缘和合起来,才能成就这位大法师。我们看看他受的佛法教育吧。玄奘法师十三岁出家,他的兄长,长捷法师,就是一位大法师,就是一位佛学教授,所以奘师一出家就受到良好的佛法教育。不但他的兄长教他佛法,而且带着他遍访名师。在洛阳,就慧景法师听涅槃经,于严法师受摄大乘论。入汉川,逢空法师及景法师,从之受学。又随从这二位法师,进向成都,虽在行旅、恒执经随问,及至成都,更就宝暹法师学摄大乘论,道基法师学阿毗昙论,就震法师听发智论。二十一岁,受具足戒后,坐夏学律。又往相州,谒慧休法师,质问疑碍。往赵州,谒道深法师,学成实论。更入长安,就道岳法师学俱舍论。亲近法常、僧办二大法师,学摄大乘论。以上是奘师在国内所受的佛法教育。我们再看看他出国以后,所受的佛法教育吧。 奘师二十九岁,出国求学。路经砾迦国,从僧般若羯罗,读毗婆沙论。入印度境,至迦湿弥罗国,就僧称法师,学俱舍论,顺正理论,因明论,声明论等。兼与大乘学僧毗成陀僧诃等,研究诸经论。至砾迦国,于长寿婆罗门,受百论,广百论等。至那仆底国,就毗腻多钵腊婆,学对法论,显宗论,理门论等。至阇烂达罗国,从旃达罗伐摩,受众事分毗婆沙。至窣禄勤那国,就阇耶鞠多,听经部毗婆沙。入秣底补罗国,就德光弟子蜜多斯那,学辩真论,随发智论。至羯若鞠阇国,与毗离耶犀那,读佛使毗婆沙。于吠多补罗城,得菩萨藏经。遂至摩揭陀国,入那烂陀寺,以戒贤论师为师,学瑜伽论等。又听讲顺正理论,显扬论,对法论等,及研钻梵书。后赴伊烂拿钵伐多国,与怛他揭多鞠多等,共读毗婆沙等诸论。至侨萨罗国,就婆罗门,受集量论。赴驮那羯磔迦国,从大众部僧苏部底等,学大众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大乘诸经论。至钵伐多国,从诸大德,学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等。还摩揭陀国,至杖林山,胜军论师所,学唯识决择论,意义理论,庄严经论等。奘师四十五岁,学成回国。带回来梵本经论六百五十七部,于长安弘福寺传译之。所译之经论,凡七十五部,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创立唯识宗,为开宗的祖师。 看看这一段略史,我们应该知道,玄奘法师是怎么成功的?一言以蔽之,曰“学”成功的!在教授奘师的诸位法师方面说,则是“教育”成功的。 再举个例:道宣律师一生听大律二十遍。道宣律师是南山律宗的开宗祖师,当然也是一位乘愿再来的菩萨。但是我们不要忽略了他“一生听大律二十遍”。听讲一遍“大律”,至少须要一年的时间。决定不是一位律师在一个寺院里连续着讲二十遍,一定是这位律师在这个寺院里讲大律,宣师就去听一遍。如是至少听了二十年,终于“学”成功一位律师祖师。在讲大律的诸位律师方面说,即是“教育”成功一位律宗师。 我们佛教讲的是“因缘生法”。唐朝佛教为么出那么多的祖师,每个出家人,都发心求学佛法,这是“因”好。每个寺院,都在讲经说法-办僧教育,这是“缘”好。因缘皆好,其结果自然好了。玄奘法师生在唐朝时代,国内寺院,处处都在讲演佛法。国外寺院,也是处处讲演佛法,所以他结果学成一位法师。现在的出家人,出了几十年的家了,从来没有遇到过讲经的道场!怎么能学成功个法师?道宣律师也是生在唐朝,走到这个寺院里,这里在讲大律。走到那个寺院里,那里也在讲大师。所以他结果学成一位律师。现在的出家人,受戒之后,希望听听“戒本”就无处去听!又到那里去听讲“大律”呢?所以说“良缘”最要紧。 或有人说:现在是“末法时代”了,与“正法”、“像法”何能相比?纵令怎样发心,佛法也是振兴不起来了。这话似是而非,要知道!“末法时代”不是“无法时代”,倘若大家都不发心,佛法迅速灭亡,岂不成了“无法时代”了吗?!而况佛教是“因缘论”,不是“定命论”。若是死板的在讲正法、像法、末法,则变成外道了。 我们现在认定振兴佛教的基本工作,在增加出家人的学识?增加出家人的学识,必须办佛学院。 二、佛学院如何才能得好 甲、认定目的 “一切法从因缘生。”发生求学佛法,是“因”;办僧教育,是“缘”。现在是研究办佛学院的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能够给与出家人求学佛法的“良缘”。过去的每一个寺院,即是一座学府。现在不行了,寺院里没有佛法可学了,因此不得不另办佛学院了。在大陆上办佛学院,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可是功效未着,弊端丛生,因之颇受人之指责。在台湾办佛学院,不过数年的历史,亦颇受人之批评。然而我们要知道,这不是办佛学院的目的错了,只是办佛学院的方法不好。因为我们佛教,过去没有办过佛学院,没有成规,足资遵循。于是采取世间学校的方法,来办出世间的学校,其结果教育出来的学生,变成“僧不僧,俗不俗”了。方法不好,应当研究改进,不应因噎废食。谨就管见所及,聊供刍议于后。 乙、改进方法 1.须有行解并重的依止师 首先应知佛学院,不是社会学校,这里的学生,毕业之后,优秀的要去当法师,去做弘法利生,续佛慧命的工作。中等的或当住持,或当监院,要去为三宝服务。普通的也要品行端正,律仪精严,做一个规规矩矩的出家人。必须这样,佛教才有复兴希望,然而学生们怎样才能学得好呢?这里有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每一所佛学院,至少须有一位行解并重的依止师。本来佛学院的院长或者主讲,应当称为“亲教师”。现在称为“依止师”者,是强调这位法师既然担任了佛学院的职务,就不可东跑西跑,一定要常住在佛学院中,为学生们作依止。更重要的是这位依止师,必须具有正知正见。既不可偏于解,也不可偏于行,必须行解并重。过去的佛学院,怎样会办坏了的?就是我领导的法师们,重于解而不重于行,生出来的弊病。但是我所说的重于行,并不是说每天要学生坐几支香,每年打几个禅七,也不是说每天念几次佛,每年打几个念佛七。因为这里是讲堂,不是禅堂,也不是念佛堂。相反的是除了朝暮功课以外,绝对不可另加“行持课”!因为学生们研究佛学课程,已感负担太重;若为“出卖老修行”妄加行持课,则学生体力必不能支持。然则,何以名为“重于行”呢?这问题完全在于“依止师”。 第一是“身教”:依止师的日常生活,一举一动,必须合乎戒律,合乎威仪。因为青年学生本来富于模彷性,再加上宗教性的信仰力,他们以为所信仰的法师,一举一动,都是好的。倘若依止师的生活行为,样样都能合乎律仪;则学生们慢慢都会学好的。假使依止师行为不知检束,则学生很快就会学坏的。 第二是“言教”:对着出家学生,切切不可大发其“学佛不必出家”的怪论。因为这样“说法”,将会引生学生们“自惭形秽”的感觉,以为出家出错了,则不待毕业,即会还俗了。必须在讲课的时候,以权巧方便,说明因果报应,以启发其去恶行善之心。赞叹出家功德,以启发其自尊向上之心。引证轮回之苦,以启发其了生脱死之决心。令观众生之苦,以启发其大菩提心。如是“身教”与“言教”并用,循循善诱,使学生们于不知不觉之中,发起修行辨道之心,则行持自然加重了。所以要想把佛学院办好,必须有一位行解并重的依止师。 2.需有清静无杂的好环境 佛学院最好设在山林之中,次之也要设在郊外,设在都市之内,是绝对不相宜的。因为都市中的诱惑力太大,很容易使学生堕落。例如邻近有食品店,学生便容易习惯吃零食,都市人士的衣着华美,学生便容易打妄想穿好衣服。看见青年男女挽臂搂腰谈情说爱,学生便容易升起羡慕之念。还有一个引人堕落的深坑,那便是电影院,现在的电影,十之八九都是诲淫的片子。青年学生,血气未定,道心未坚,看了这些教诲淫欲的电影,焉有不动心之理?!当然,佛学院的规矩,是不许学生看电影的。但是要知道,我们是仿照社会学校的规矩,星期日是例行放假的。我们在讲堂上讲佛法,开示淫欲之害,甚于恶兽,甚于毒蛇,甚于勐火!苦口婆心劝导了六天,可是抵不过星期日看一次电影!因为淫欲是无始以来的习气,何况学生们正在青年时代呢!我们的学生,不是我们自己教坏的,是给社会环境教坏的,反而遭受批评,说是“佛学院上不得,一上佛学院就学坏了!”这不是太冤枉了吗!过去孟子母亲,尚知择邻而处。现在社会学校,也不主张设在都市之内,何况是佛教的学校呢!所以要想把佛学院办好,必须设在清静无杂的环境中。 3.需有实际获益的教科书 现在各佛学院的课本,除了佛学以外,都是用的初中学校的教材。因为佛教过去没有办过学校,所以没有成规堪资取法。一切规矩,都是学人家“在家学校”的。因之,历史、地理、国文、公民,都成了必修之课。因为不这样就不像个“学校”了。所以谁也不敢说不对。殊不知我们的学校,只能算个私塾。我们的学生,学力不等。有高中毕业的,有初中毕业的,有国民学校毕业的。还有没进过学校,其程度等于小学二三年级的。如是则对于初中课本就不太适合了。程度浅的听不懂,空过了时间。程度高的不愿再听,以前在社会学校都听过了,现在硬要他们再听一遍,岂不是浪费光阴?而且一天上八节课或六节课,学生只有听课的时间,没有读诵的时间,如何能以记得?没有研究的时间,如何能以了解?所以我在北平宏慈佛学院的时候,就大胆的改革一下;只要佛学与国文两门课。其他的历史地理等课,悉皆取消。盖学国文可以辅助佛经,故独留国文课。至于历史地理等课,虽为世间常识,但因有的学生已经学过了,不必再学。有的学生虽然没有学过,将来学问进步时,自己可以看得懂,现在不必急着学。要知道我们出家人,被人家看不起,是因为不懂佛学!并不是因为不懂历史、地理。然而单这一门国文课,我仍感觉不满意。第一、是关于教材方面:当时所讲的都是“古文观止”的文章,例如“郑伯克段于鄢”,对于小学程度的学生,讲这篇文章,真不容易懂!郑国是什么朝代?鄢在什么地方?纵令讲师讲的很清楚,学生听起来仍然很淼茫。正等于在台湾幼稚园,讲“堆雪人”一样的不合适。就算学生听得懂吧,这篇古文究竟对于研究佛学能有多大的帮助?所以我当时有这样的想法:学其讲古文观止,不如选择经论中的序跋。第二、是关于文法方面:现在做的文章,都是语体文。古文的文句,学生如何能以应用?这讲国文的时间,岂不也等于白费?因此我现在又想:应该选择现代佛教刊物中语体文,以作国文课本。材料既是佛教的材料,文法也是语体,则学生当能得到较多的利益。若有大心之士,作这件有意义的工作,我当馨香祷祝之了。至于佛学课程,我主张先讲戒,次讲经,后讲论。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在菩提树发表过。现在我希望:有那位菩提发心,依着初中、高中、大学的深浅程度,把可以作课本的经、律、论,编定一下。不但利益了学生,而且利益了法师,真是功德无量了! 4.须有单纯独立的经济力 过去寺院的经济,大都依靠田地。自从“耕者有其田”以后,我们不是耕者,自然不应有其田了。因此寺院的生活,愈来愈艰难了。现在的佛学院,都是由某一寺院发心创办的。其经济完全由某一寺院负担。以前有田产的时候,经济力比较稳定,负担佛学院的经济,也就比较容易。现在田产没有了,经济力薄弱了,开办佛学院也就益感困难了。前面说过,佛学院是不宜设在都市中的。现在从权就算可以设在都市中吧,也不是长久之计。因为都市寺院的经济来源,是靠赶经忏的,这种收入也是不稳定的。经忏收入多,只要当事人肯发心,办佛学院自然不成问题了。倘若经忏不多,收入减少,即使当事人肯发心,也必感觉到有心无力徒换奈何了。因此现在办佛学院,都成了“了愿心”式的,办了三年就不办了。佛学院要想办法,必须三年一期,三年一期,长久的办下去,于其中间,革其弊,兴其利,逐渐改进,方能有理想的佛学院出现。只办三年就终止了,如何能把佛学院办的好呢?所以要想把佛学院办好,必须有单纯独立的经济力。然而这种经济力又如何才能成就呢?这有两种方法:第一、联络一般发心办僧教育的信徒,组织护法会,每人每年负担若干。这是暂时性的。第二、广事募化,筹集钜款以作基金,存在银行里,只用其利,不动其本,这是永久性的。当然,谈到筹款,不是说话那么简单。然而“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了。 5.必须去除学生师长的畏惧心 我们想尽方法,费尽心力,把佛学院办好,为的是教育学生呀!假若招不来学生,怎么开课呢?学生之不来,乃由于师长之阻碍。但其师长为什么不欲其徒弟求学呢?一则由于师长之愚痴自私,欲令其徒弟常在寺中作杂工之故。此其过在师长,暂且不谈。一则由于佛学院办理不善,引生了其师长之恐惧心,其过在院方,如是则需谈谈,以供参考。据近年所闻,约有以下数端:一、学生另拜师父,师长之栽培徒弟求学,原有“望子成龙”之心。希望徒弟学成归来,光大寺宇。讵知徒弟另拜别人为师,一去不返,岂不大失所望!二、令学生代院方化缘,学生没有化缘能力,必返寺转求其师。甚至有指定数目者,不达额数,学生自感羞耻,只有苦求其师,以遂目的,而便消差。如是,岂不令其师长大加为难?三、学生毕业回寺,贡高我慢,不再执劳服役,徒弟未求学之前,尚能帮忙做些小事。求了三年学之后,不但法师未学成,简直学成一个废物!岂不令其师长灰心?!以上三则,乃举其障碍性之大者,愿办佛学院者,其注意及之。 三、希望理想成为事实 上来所谈的理想,并不是悬空的幻想。只是就事论事,只要我们肯发心做,没有做不到的。现在所办的佛学院,每一处的学生都是二十名至三十名(屏东市东山佛学院有八十名学生算是希有的了),实在规模太小了。然而事实是事实,实际做起来,就这样小规模的佛学院,仍然困难重重,不能完全符合理想。所以我希望这个小小的理想能以成为事实。(菩提树第一三二期,民国五十四年七月)

⑤ 关于信仰佛教的一点问题

这问题很好回答,这人估计光学哲学不看科学了。你让他关注一下美国最近关于灵魂,空间和时间的科学发现。一下是一个例子,其他的还有很多。建议您可以具体的看些佛经,读些佛经。自然会有所得,祝你好运!
太空物理学新发现的启示

澳洲昆士兰大学

钟茂森博士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Australia

(此文曾在2003年7月4-6日举行的澳洲宗教研究协会学术会议上用英文宣讲)

佛法与科学常常是互相揭示、互相说明的。最近,我从太空物理学上又得到了一些启示。净公上人(净空老法师)曾在宣讲华严经时多次提到,佛陀教育是关于宇宙人生真相的教育,现代科学已在逐步证实释迦牟尼佛在经中所讲的真相。净公上人的这些开示引发了我发掘太空物理学与佛法关系的兴趣。我最近浏览了美国国家航天航空管理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简称NASA)的网络文献。美国NASA于1958年创建之后,成为世界领先的航天物理中心。我阅读了NASA科学家们的有关宇宙形成及发展的文献,很受启发,近代科学在宏观世界的研究中,证实了佛教《华严经》、《般若经》、《大乘无量寿经》所描述的许多真相。

现代太空物理学研究的是我们这个宇宙的形成与发展。这门学科是建立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著名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理论基础上的,许多的发现都是*高深的数学推导出来的,普通没有数学和物理学背景的人可能很难去理解。不过,我们今天不必去钻研那些数学公式,重要的是我们从这些科学研究中去领悟一些讯息。下面我将详细为各位分析,这些现代的科学研究发现与释迦牟尼佛在约三千年前所讲的宇宙真相如此惊人的相似。这里我将用平实的语言,尽量避免数学推导,着重在让大家理解其中的理念,并结合佛对宇宙真相的阐述做对照性的说明。我将论述以下三点:

1、时空是假相

2、无中可生有

3、宇宙之起源

1、时空是假相

在物理上要证明这个现象不是一件容易事,虽然我们在这里不过分去强调数学推导,然而要说明这个理念多少还是要借助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论是爱因斯坦在二十世纪初提出的关于在「非牛顿系统」中的匀速与加速度运动的理论。十七世纪中到十八世纪初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建立的物理学,适用于三度空间的物体运动,尤其是地球上小型缓慢物体的运动,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汽车、火车的运动,飞机的飞行等等。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却是完全不同的系统。在牛顿理论中,空间和时间是绝对不变的,而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空间、时间、质量、能量都是相对可变的。这个理论完全改变了现代物理学的方向,为宇宙探索奠定了理论基础。爱因斯坦本人于1922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的伟人」。他被后人尊为「现代科学之父」。(注:他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实际上是在光电效应方面的贡献。)

相对论有两个层次的理论:特殊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特殊相对论适用于匀速运动的物体,而广义相对论适用于加速运动的物体。爱因斯坦第一篇相对论的论文发表在1905年一个学术杂志《物理学年志》上。同一期中还刊载了他关于布朗式运动与光电效应的论文,使他于1922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爱因斯坦和其他几位学者,发现当物体在接近光速运动中,许多物理特性会改变,例如物体的长度、体积等。物体的长度与速度的关系可以用以下的数学公式来说明:

Lv是运动中物体的长度

Lo是静止时物体的长度

V是运动物体的速度

C是光的速度,即每秒约30万公里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当物体在高速运动时(接近光速时),在我们的眼中,它的长度会缩减。下图描述了物体长度与速度的函数关系。

图一:物体的长度与速度的关系

因此,当一个物体以光速运动时,那么V=C,→V∕C=1,则。我们此时会看到物体没有任何长度和体积(Lv=0)。也就是说,根据爱因斯坦的公式推理,物体的大小、长短、距离在光速状态下统统消失。打个比方说,在一定条件下,你看澳洲与美国之间没有距离。用另一个比喻看,在一定条件下,你可以同一时刻在地球与火星上出现,因为地球与火星的距离在此条件下没有了!正如美国NASA的太空物理学家斯丹·奥顿沃博士讲的,物体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同时出现。所以远近的距离不是绝对的,它是依赖观察者之状态而定。因此,绝对独立的空间和距离是不存在的,那只是人的错觉而已。

作者:221.193.222.*2004-11-5 23:46 回复此发言

--------------------------------------------------------------------------------

2 太空物理学新发现的启示

作者: 218.98.141.* 2004-9-28 12:03 回复此发言

--------------------------------------------------------------------------------

2 太空物理学新发现的启示

在观察者眼中,物体处于光速状态时,物体的体积、空间和长短、距离就突破了。如果观察者处于深度禅定状态,他眼中的空间和距离也突破了。据记载,中国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在禅定之中到达天上(兜率天内院),听弥勒菩萨讲经说法,这个真实的记载,成为当代中国佛教的佳话。而自古至今,在禅定之中突破空间、距离者不乏其人。

佛与大菩萨们都有这种能力。普贤菩萨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讲「我以普贤行愿力故,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释迦牟尼佛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中说「彼佛(阿弥陀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又说:(大菩萨)「诸佛刹中,皆能示现,譬善幻师,现众异相」。以上我们可以看到,突破空间、距离已不是神话,这完全取决于观察者的状态,用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可以解释。因此佛家讲「此方即净土。净土即此方」,西方极乐世界就在当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以上论述的是空间距离是假相,而至于时间也是假相,在物理学的相对论中也有精辟的论证。在爱因斯坦物理学中一个关键的假设前提,便是光的速度是宇宙中最高速度,并且是永远不变的。也就是说,光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以每秒299,792公里(约30万公里∕秒)运行,这是物体可以达到的最高速度。特殊相对论是在这一前提下提出来的。

那么,让我们先考虑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例子。假设我们现在在一辆快速行驶的火车上踱步。我们在火车里感到自己在走得很缓慢,因为我们用火车作为我们的参照物。而一个火车外的观察者看到我们正在快速地超过他,这是因为我们相对火车的速度慢,但相对于车外观察者的速度很快的缘故。

现在我们再考虑一个例子。假设我们乘上一架太空飞船,这架太空飞船正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飞离地球。假设现在我们在太空飞船上用一个特定的时光仪器,每秒钟向地球观察人员发出一个光的讯号。在我们这些太空船员眼中,相对于地球观察员的相对速度极快(接近于光速)。我们在太空船中看到时钟信号仪器每秒钟发出的光信号很正常,每秒钟的时间长度没有增加或减少。而对于地球观察员来讲,他们所收到的光信号比较缓慢,因为光从高速飞离的太空船上返回地球需要一定的时间。也就是说地球观察员每次收到信号的间隔,比太空船上的一秒钟要拉长(即一秒钟又加上光返回地球所需的时间)。在这种情形下,地球的观察员观察到的每秒钟的时间间隔拉长了,时间走的缓慢了。这种现象称为“时间蔓延”(Time Dilation)。理论上讲,你可以将很短的刹那延长至极限长的时间,而你自己身体都几乎没有任何老化。这便容易理解无量寿经中讲的「如来正觉,其智难量,无有障碍,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身及诸根,无有增减,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所以如果我们证得了如来的定慧,这种超越时间的能力便是自然而然的了。

另外一个关于时间蔓延效应的著名例子,是爱因斯坦的「孪生兄弟」的例子。刚才讲的太空飞船,假设离开地球高速运行二十年,当然这个二十年是按我们地球日历来算的。假设有两个孪生兄弟同一天出生后,便分成两种生活方式,一个留在地球上过普通人的生活,另一个被送上这一艘高速运行的太空飞船,二十年之后再返回地球。二十年过后怎么样呢?我们看到地球上的兄弟变成二十岁的青年了,而从太空飞船上返回的这个孪生兄弟还很年幼,比方说可能只有三岁而已。这是因为对于太空高速飞行的孪生兄弟,二十年缩短为三年的时间,而他的身体功能的成长也相对缓慢。

再进一步来讲,太空飞行员返回地球实际上是一种进入「未来」(即从三岁进入二十岁)。另一方面讲,对于太空飞行员来讲,如果时间可以进一步的减慢,乃至于减成一个负数,那么这个太空飞行员便可以从「现在」回到了「过去」。

作者:221.193.222.*2004-11-5 23:46 回复此发言

--------------------------------------------------------------------------------

3 太空物理学新发现的启示

佛和菩萨有这种能力,能在同一时刻返回无限的过去和进入无限的未来。《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到「我(普贤菩萨)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作者: 218.98.141.* 2004-9-28 12:03 回复此发言

--------------------------------------------------------------------------------

3 太空物理学新发现的启示

综上所述,空间与时间是可变的错觉现象。在一定条件下,空间与时间可能会完全变样。事实上,最近所发现的宇宙黑洞就证明了这个理念。根据美国NASA太空物理学家的说法,黑洞中的时间与空间可能互相替换。这意味着空间可能变成时间的样子,时间可能变成空间的形状。佛法称时间与空间都是「不相应行法」,意思就是抽象概念,并非真实。再举一个生活中最容易感受的例子。比方我们乘飞机从香港20号起飞,到美国还是20号。所以诸位不要执着时间的概念,因为时间是假的!最近净公上人正好讲到《华严经华藏世界品》一段「无有始终,若觅始终,如空中求迹,如影中求人」(这里「始终」是指时间)。

2、无中可生有

谈到这个理念,让我们先引用美国NASA太空物理学家斯丹·奥敦沃博士的一段结论「自然界为我们揭示的物理现象往往同我们一般观察和认为的现象有天渊之别。例如,人在运动中的老化方式完全不同;空间可以变形;物质可以从纯能量中产生;物质可以在真空状态下忽然出现。」只要有足够的能量,物质便会从此产生,所谓「无中生有」。要证明这一点,我们可以借用一下爱因斯坦的质能守恒定律。这个定律讲,在一定条件下,能量可以凝聚成有质量的物质,物质的质量也可以分解为能量。这个守恒公式是:

E=mc2

这里,c 是光的速度,即每秒约三十万公里;E是能量;m是质量。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反过来,质量也可以从纯能量中产生。我们只要将这个公式倒装一下,变成:

m=E∕c2

也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能量可以在一无所有的真空中变现出物质。换句话说,东西可以无中生有。事实上,在量子的微观世界中,我们常看到物质在虚空中自然出现。

这个物理学的发现,证实了佛经里所讲的「空即是色」(「色」指物质),令我们想起《无量寿经、受用具足品》中所讲的:(极乐世界)「受用种种,一切丰足。宫殿、服饰、香花、幡盖,庄严之具,随意所需,悉皆如念。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事已化去,时至复现」。极乐世界中这种自在的生活状况,用现代的物理学完全解释得通。也就是说,极乐世界的人,可以随时将能量变现出物质来用,用完之后,又将物质变为能量而化去。他们的能量从何而来?他们是从一心念佛的念力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可随心所欲地变现物质。诚如《无量寿经》上所讲的「应念现前,无不具足。」

无中可生有,有也可归于无。现代物理学认为,物质实质只是「场」而已。爱因斯坦说「物质是由场强很大的空间组成的」。又说「并非既有场又有物质,因为场才是唯一的存在」。并认为物质只是人的错觉,所谓「色即是空」。这一点在佛教中,许多修行者都证实了。中国50年代的高僧大德圆瑛法师曾在禅定状态中穿过关锁的大门而出去。这就证明了物质是人的错觉。

3、宇宙之起源

物理学中认为在量子世界里,物质可以从空无中产生。这里量子是指最小的能量单位。那么我们的宇宙从何产生的呢?科学家告诉我们,宇宙也是从空无中产生的。

美国NASA的奥敦沃博士说:当物理学家讲到这个「空」字,他们是在搞一个文字谜,因为我们平常观念中以为真空便是「空」,便是什么都没有,而实际上,物理学家很清楚,真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空」。而宇宙形成以前的这个状态,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连真空都没有。这个状态,并非我们一般心目当中所思量的空无状态。

作者:221.193.222.*2004-11-5 23:46 回复此发言

--------------------------------------------------------------------------------

4 太空物理学新发现的启示

奥敦沃博士承认说【我们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数学理论来描述这个宇宙前的状态,但是可以推断它是多维次。产生现在这个大宇宙的空灵状态并不是毫无一物,也不是我们今天所懂得的任何一物。我们用「空无」这个词,是不得已的说法。这样看来,《牛津大辞典》中讲的「空无」,于今天我们所发现的「空无」是完全不同的物理概念】。

作者: 218.98.141.* 2004-9-28 12:03 回复此发言

--------------------------------------------------------------------------------

4 太空物理学新发现的启示

佛家讲:宇宙本来的状态,在佛经上用「自性」或「佛性」或「心性」来表达。它并无形相,但确实存在,不得已才称之为「空」。打个比方说就容易理解,这个「空」就好比是磁铁的磁性,磁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不能说它没有,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磁性的作用极大,发电机与电动机都因磁力而显功用。佛家用「八不」来表达这种状态「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佛家认为这种空灵能现妙有,能现宇宙万物之相。佛在三千年前就指出这种空灵是我们的心性。《首楞严经》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这里讲的「心」,就是自性,就是本来面目。最近,日本东京的科学工作者江本胜博士经过八年对水的微观观察,发现水的结晶体的形状能随着人的思想语言而变化。善心善言对水,水的结晶体形状就很美丽。恶意恶语对水,水的结晶体形状就很丑陋。证明佛经上所讲的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现在我们来看看科学家认为的宇宙形成的那一刹那是什么样子的。科学界目前广泛所接受的是所谓「宇宙大爆炸」的形成理论。根据大爆炸的理论,我们的宇宙是在大约100至150亿年以前在一个宇宙大爆炸中产生的。大爆炸以前,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那一种状态不是我们可以想像出来的。就连许多宇宙的定律在当时也不适用。佛用「不可思议」来描述这种状态,而科学家也承认这种状态我们可能永远不能用思维去理解。然而,佛告诉我们用「不思不议」的禅定方法,在精神意志深度集中时,所有的念头都放下,这时一切障碍我们了解真相的东西都去除了,那么宇宙的本来面目便完全显现,这种境界称为「明心见性」。那么我们的宇宙在出生之前有多大呢?根据科学家的计算,宇宙的大小当时只有10-33厘米。即0.00…001(33个0)厘米。这一个极微小的数字无法用我们常规思维去想像。打个比方来说,如果我们头上一根头发直径是0.01毫米,切取这根头发的直径平面,将这个宇宙原点放入我们的这个头发中,可以在这根头发的直径距离上平行放置多少个这样的原点呢?通过计算,我们可以放置一百万亿亿亿个这样的宇宙原点!

要知道,我们目前广袤的宇宙所蕴藏的全部信息原本存在于这样小的微粒之中!这些信息包括宇宙中所有的时空,所有的星系,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也包括你跟我!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我们身上的一根头发竟能包容这么多亿亿亿个宇宙!难怪佛给我们讲,「大小不二,大小平等」,《华严经》中讲的「一多相容」。原来,无限大和无限小是没有差别的。佛常讲,不可计数的世界国土可以从一个人的汗毛孔中现出来。我们也可以从身边的例子中理解「大小不二」,例如:澳洲净宗学院图书馆所藏的一套大藏经有八十多册。我们知道,现在有大藏经的CD,仅两片而已。八十多册的大藏经体积很大,两片CD的体积很小,然而它们所容纳的信息却完全相同。这也是「大小不二」。

另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是,从这个小微粒扩张成大宇宙,所需的时间极其的短促。太空物理学家告诉我们,在10-33秒内,这个微粒扩张了1026倍。按这样的扩张速度来讲,在千分之一秒内,这个极小的微粒已扩张成比目前我们的太阳系还要大!我们平时看电影,电影机的底片每1∕24秒换一张,我们已无法觉察画面的分断了。千分之一秒比1∕24秒更短好多倍,我们何以能觉察呢?宇宙的产生原来是瞬间完成的!佛家讲大千世界「一时顿现」。那么,「一时顿现」是什么时候呢?正是当下!一时顿现宇宙全体,顿现之后,马上又顿时消失。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容易理解,在黑暗的大厅里一开灯,厅内全景一时顿现,一关灯,全景顿消。《首楞严经》云「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此之谓也。

作者:221.193.222.*2004-11-5 23:46 回复此发言

--------------------------------------------------------------------------------

5 太空物理学新发现的启示

所以,现代科学讲的宇宙起源可归结如下:宇宙原本是「空」,在「空」中忽然产生了一个微粒,微粒在瞬间形成了宇宙,而从此便开始不断的向无限推展。由宇宙原点变成大千世界。对于这个原点,现代科学只有一个数学的描述,并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而佛明白的告诉我们,这个微粒是一种无明妄动的幻相。本来是清净无有一物的,忽然起了妄想,产生幻相,从而由细的幻相进入粗的幻相,世界宇宙随之展开。而整个宇宙是本来无所有,实际不可得,当下毕竟空。

⑥ 佛教电影影响好吗

都是弘扬佛法,很励志的,就算你不信佛,也应该被那些高僧大德为了追求信仰远大志向,把生死置之度外,无私无畏的精神所感动。

⑦ 少林寺的和尚可以上网,听歌,看电影吗

如果是少林寺的佛教僧侣,那么上网是可以,因为学习佛法,查找资料或是与其他人沟通,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实现。至于听歌、看电影,那么基本原则是不允许的,除非是特别的开缘,或是个人行为。

如果是打着少林旗号的一些工作者,那本身就不是佛教僧人,只是为了混口饭,这个连方丈都没办法管理,就看个人的自觉性,问有关部门领导的意图了,O(∩_∩)O~

少林寺的管理,大权在有关部门手里,只有少部分才在僧人手中,这点大家要知道啊

祝吉祥如意

⑧ 有什么佛教电影列举一下。谢谢。

佛教电影:学僧
佛教电影:释迦牟尼佛传奇(小活佛)
佛教电影:香火
电影:刀见笑
传统越剧:观音出世
传统越剧:观音得道
佛教电影:达摩为何东渡
最新佛教纪实电影《心经》
佛教电影:无常(繁华过后…)
印度佛教电影:阿育王
韩国佛教电影:天云寺
韩国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
佛教电影:十二因缘的故事
佛教话剧:维摩诘居士传
佛教电影:莲花生大士传
玄奘大师(堪称佛教纪录片之最)
佛教老电影:观世音(邵氏电影)
佛教电影:观世音菩萨显灵传奇
佛教电影:十殿阎罗
佛教电影:地藏王
佛教电影:印光大师
让你泪奔的电影:《天堂午餐》
电影:大块头有大智慧
韩国佛教电影:童僧
电影:秋翁遇仙记
佛教电影:弘一大师
佛教电影:常无常
佛教电影:了凡四训(达式常版)
佛教电影:解怨
佛教电影:讨债鬼
佛教电影:镜子
地狱变相图语音解说导览
佛教电影:达摩祖师传(清晰版)
佛教电影:佛说长寿灭罪经
佛教电影:现世报应
佛教电影:逆缘(念佛生西)
佛教电影:都市和尚
佛教电影:喜马拉雅
佛教电影:佛祖传
佛教电影:改变人生
公益佛教电影:地球公民
佛教电影:助念新星
佛教电影:宇宙真相
佛教电影:出家
佛教电影:了凡四训(经典老版本)
佛教电影:栖霞寺1937
佛教电影:一轮明月(高清版)
日本佛教电影:禅
佛教电影:超越轮回
观世音与海龙王
佛教电影:涅槃祭
日本电影:入殓师
佛教电影:清凉寺钟声
佛教电影:六祖慧能传
佛教电影:密勒日巴
佛教电影:念佛灭罪
佛教电影:冤魂索命
佛教电影:十八层地狱
韩国佛教电影:元晓大师
佛教电影:旅行者与魔术师
佛教电影:铁眼
佛教电影:夜海航灯
佛教电影:肉身菩萨
佛教电影:释迦牟尼佛传奇(完整版)
电影:济公
佛教电影:静静的嘛呢石(完整版)
佛教电影:良辰满愿
电影:《新少林寺》
电影:空山灵雨
电影:少林寺(李连杰版)
佛教电影:曼荼罗
佛教电影:暖春
佛教电影:侠僧(客舫奇缘)
佛教电影:八百罗汉
佛教电影:业障
佛教电影:目连救母
佛教电影:妈妈的恩德
佛教电影:再世人狗缘
佛教电影:转运汉奇遇
电影:《大话西游之仙履奇缘》
佛教电影:新少林五

⑨ 请推荐几本白话佛经,古文看不懂

.建议先在网上搜佛教电影看,或佛教动画片,比如《了凡四训》,《佛典故事》,《布袋和尚》等等。
通过看电影能学习佛教基础知识,有一定佛教基础后再读佛经。读佛经开始不必求懂,只是读诵,书读千遍其意自现。
《心经》、《阿弥陀经》、《地藏经》、《金刚经》等,都是初学人常读的佛经。读熟后,想解义就在网上听法师的讲经。

⑩ 学佛的人能看电影吗

可以看……电影眼前过,佛祖心中留……

阅读全文

与看电影学佛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王新演过的电影 浏览:283
一年级儿童电影 浏览:454
科幻狮子王电影 浏览:140
歪歪怎么播放电影 浏览:70
草民一起看宅吉伦理电影 浏览:972
狗蛋大兵国语免费完整电影版 浏览:185
狮子王电影英文版双语字幕 浏览:162
爱奇艺里好看的电影 浏览:950
电影天赐良缘粤语小调 浏览:632
今日奥斯卡电影 浏览:290
蜡笔小新最搞笑的电影 浏览:321
8个字的日本电影有哪些 浏览:342
哪些是最恐怖的电影 浏览:270
中国真人版动画电影有哪些 浏览:427
怎么样在抖音上知道电影名字 浏览:688
演员李明电影 浏览:251
拍在电影院看电影场景 浏览:566
哪里可以看电影流金岁月 浏览:358
香港沥青电影合集 浏览:63
白雪公主动漫电影中文字幕 浏览: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