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电影<<暖>>的结局是什么
为了帮助中学老师解决纠纷,在北京工作的林井河请假回到10年没有回过的农村老家,故乡的变化不大,当年考大学时的往事,依然历历在目。困扰了曹老师两年的纠纷由于井河的出面顺利解决了,就在井河准备返回县城的时候,他在家乡的桥头遇到了暖——一个他很怕见到,又从未忘记的人。暖瘸着腿,背着重物,对井河的出现反映平静。
多年以前,秋收时节村里的人喜欢荡秋千,井河和暖都还是中学生,两个人在同一
所中学里读书,暖因为长得漂亮,能歌善舞,在当地十分有名,大家都觉得暖迟早是要到外面去唱戏,当演员的。很多男生,包括井河在内,都很喜欢她,只有村子里放鸭子的哑巴,老是和暖过不去,为此,井河和哑巴还动过手。
井河决定推迟回城,曹老师并不意外,他告诉井河,暖和哑巴结婚七八年了,她们的女儿已经快六岁了,井河说自己以为暖早就远嫁他乡了,他没有想到暖会嫁给哑巴。
井河发现自己爱上了暖是在小武生出现之后,省里剧团来村里演出,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像过节一样,而吸引暖的不仅是剧团精彩的演出,还有一个长相英俊功夫出众的小武生,小武生也喜欢暖,他鼓励暖为实现当演员的理想而努力,暖也梦想着和他一起远走高飞。但是,秋千荡得再高也要回到原地,剧团走了,除了一句只要招生我一定通知你的承诺和一面小镜子,小武生什么也没有留下,暖陷入了等待和思念的痛苦之中,此时的井河因为自己不能使暖解脱而深感苦恼,哑巴也时常在村口眺望。
第二天早上,井河拿着他原本是带给曹老师的糖找到了暖和哑巴现在的家,哑巴对突然出现的井河有些敌意,暖用手语告诉哑巴,井河替曹老师解决了纠纷,井河在北京当干部,还娶了城里的女人做媳妇,儿子也有半岁了,小女孩很喜欢井河送她的糖果。暖留井河吃饭,井河一边帮哑巴干活,一边和暖聊天,他好象很难把自己的心情表达清楚,相比之下,暖倒很平静,说自己和哑巴一起生活没有什么不如意。
两年过去了,暖固执地等待着小武生的消息,甚至荒废了学业,井河反复说服暖,小武生不会回来了,她应该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实现自己的理想。暖为情所困,听不进去井河的劝告,但是她真心希望井河能够考上大学,她知道井河对自己的一片真心。感情的秋千正在荡起,不幸的是,牵引秋千的绳子断了,两个人摔了出去,暖摔断了脚腕。终于考上大学的井河在离开家乡前当着暖的父亲对暖说,上完大学我一定回来接你,于是,暖又开始了她的期望和等待,这次的旁观者是哑巴。
饭桌上,井河和哑巴喝起了白酒,哑巴很想在喝酒上压井河一头,小女孩却对井河描述的城市充满好奇,哑巴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井河看着哑巴,看着暖现在的生活,他深深歉疚,在暖送他出门的时候,他终于落泪,他说:暖,我把你忘了。虽然是暖不回信在先,但是井河心里在明白,这正是自己当时所希望的,他可以借此开脱自己并且寻找新的感情,见到暖之后,他才意识到自己多年以来根本没有想过暖的处境和感受。他感到很惭愧。哑巴也感到惭愧,因为他也曾经做过一件不应该做的事情。只有暖不想再提过去的事情,她觉得井河能来看看她,就很满足了。
第三天的早上,井河为了把小女孩非常喜欢的自动伞送给她,再次来到暖家,他对暖说,以后有什么事情可以找他,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哑巴会对他提出那样的要求……
② 关于电影《暖》,看过的请进来
没有走。
井回城市去了。
整个故事没有很具体的交代大家的结局。
但可以了解到,井是回去了,暖一家还在家乡继续生活。而井给了暖的女儿一个新的许诺,带他到城里念书,
③ 分析电影《暖》
电影《暖》,由导演霍建起执导,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白狗秋千架》,《暖》通过故事的形态和故事的各个侧面表现了世俗的泥沼怎样陷住了人们的身体及头脑,记录了一个真实而平凡的故事:男人和女人们挣扎着构成了婚姻的风景,人性的挣扎、疲惫的心灵陷在泥泞中,却又不甘心地抱有一点可怜的希望;然而,时间像流水,一去不复返,让我们相信这样的描述,正是这样的描述使一个平凡的故事具备了吸引人们去关注人物峰回路转的命运,体味着人生无常的无情而被惊慑。
④ 分析电影《暖》
你好,楼主,我为您找到的资料。如果满意,谢谢采纳。 在现实社会中,面对真诚的挑战,人们总是困惑不已,生活中我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回避真诚,并按照一种定势去选择面具,戴上且不停地更换,于是便有了双重人格与虚构。但是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挥之不去的记忆,都有最柔软的角落期待被抚慰和触摸,这却是无法回避与伪饰的“原罪”。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白狗秋千架》的影片《暖》以极其真诚的故事架构与飘逸唯美的影像,消融了长久以来人们借以藏身的伪善,唤起了人类原始的情感冲动,将我们带入那梦一般、诗一样的过往。
霍建起导演的电影《暖》是用“唐诗宋词的意境”(霍建起语)拍摄出来的一个现代农村的爱情故事,讲的是一个农村青年在城里生活了十年,一次偶然回到故乡,遇见了自己初恋的情人,由此牵出的一段情感往事……暖远远高飞的梦想与对爱情的渴望一起滋生,一次荡秋千不幸摔断了腿,也折断了她远飞的翅膀,打碎了她对爱情的梦想;林井河满腔热情化作一个无法兑现的承诺;哑巴的字典里没有“自卑”,他最终得到了他一生的爱。这是一部纯粹的情感影片,是一个漂亮女孩与三个男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是关于承诺与背叛的终极诠释,是企图振翅高飞却跌落尘埃的虚妄无力,是美丽与背叛,丑陋与真情的冥迷思辨。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但所包容的却很多:梦想、遗憾、理解,以及逝去的岁月。
一如既往的凡人小事,同样唯美温情的人生际遇,霍建起这次用凄美表述爱情,用记忆温暖伤痛。《暖》是一部很唯美的影片,忧伤、凄美,清新含蓄,舒缓深情,给人一种恬淡的意境。优美的画面配上舒缓却略带伤感的音乐,影片用一种朴实的风格表现了一段情,一段逝去的过去。导演用清新内敛的故事情节和影像风格打造了电影的美感,捍卫住了人性中的悲悯,又超越了悲悯,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平凡人性中的高尚情怀。
影片一开始,暖的出场就让人心头一酸。一个曾经美丽,充满了活力和灵气的女孩,如今已变成了一个步履蹒跚,弯腰驼背,眼如死灰,连擦身子都不避人的粗俗女人。面对井河的同情和悔恨,“好?啥叫好?合适?啥叫合适?”暖的一连串反问让人感到绝望,绝望带来了忧伤,带来了安于现状的妥协和沉默。其实,生活原本如此,面临生存的困境,每个人都需要义无反顾地承受。
影片中井河有这么一句台词:“遇到一个人,你对现实生活的全部感受就会突然改变。”这句类似对自己拷问的话并不是在煽情,而是一种普遍的人生感悟。难道尘世间所有人的烦恼、遗憾和伤痛都是相似的吗?回想一下,我们不也曾多次在一些回忆悄然来袭的瞬间,突然感到那些自以为苦心经营多年,已经坚固无比的心理防线就那么土崩瓦解了。就像刘忆斯说的:“我们的忘却就是我们的怀念。”
影片中最后送别井河的那场戏,是这部电影的高潮。暖拒绝了哑巴让她和女儿跟井河走,搀着哑巴一起向自己的家走去。这时,我很庆幸此前我种种庸俗的猜测最终都化解在释然中。暖和哑巴渐渐远去的背影,此时看起来是那么的和谐。也许生活就是这样,它既不是假设,也不是虚构,而是真真切切地在继续着。我们看着看着,走着走着,过着过着,就习惯了。一切都是那样的顺理成章,生命就是以如此坚强的姿态承受和化解着突如其来的非难。
霍建起的《暖》,真的给人一种暖暖的回味?熏它充盈、饱满、充满了张力和诗意,令人难忘。侯孝贤早期电影如《童年往事》里静谧的田园诗情与饱含眷恋感的画外回忆,以及小津电影里人物的安详平和,都在《暖》中找到了失落已久的归宿。霍建起试图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平衡,而这种平衡具体在影片中表现为对逝去时光的带着遗憾与伤感的缅怀与忏悔,以及面对迷茫未来不得不选择的面对。“暖”的女儿成为主人公的生命和希望的延续,而导演本人则明显地在通过这个寓言化的情节剧,为自己于现代与传统更替互动的风起云涌的电影创作时代里找到明晰定位。所以,暖既是人、也是情;而《暖》说的既是爱情与生命的“暖”,也是电影人记忆中的期待中的电影创作现实里的“暖”。
挥之不去的淡淡忧伤让电影《暖》不出意外的获得了当年的金鸡奖最佳影片,同时获得了最佳编剧;去年在由巩俐担任评委会主席的第1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它还获得了两项大奖:影片获金麒麟奖,日本演员香川照之获最佳男演员奖。霍建起电影不事张扬的频频获奖是当代中国一个独特的文化景观,他每部影片里的角色在开始都企图在价值观念上有所突破,但到影片结尾,在道德观念上都进行了回归。在霍建起的“电影镜界”中,人类的伦理禁忌他是不会触碰的,对主流价值取向的完全认同必然能够换取主流意识形态对他影片的认同,这是他的电影能够频频获奖的重要因素。在《暖》中,人物关系一直存在着重复性的三角结构,这一切使影片努力传达的忧伤温暖的情绪油然而生,呈现出霍建起坚守的中国传统的伦理情境。“艺术未必要直面现实”(霍建起语),影片精心选择的叙事角度和手法,加上刻意设计的恬淡含蓄的影像,霍建起努力在给现实的残酷罩上一层柔光镜。
霍建起的“镜语”温文尔雅,摄影机的运动不紧不慢,表达人物情绪的镜头节奏不慌不忙,情节叙事舒缓平和,影片极其内敛、节制,成就了东方“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若有若无的含蓄美感。正如导演自己所说:“我的影片特别安静,有时候自己从头看这些片子,也会沉浸在其中。我是有乡土中国情结的,影片全都是写人性、感情的,需要看的人能沉下心来,在特别安静的状态下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味道。”
霍建起就是用形式感颇为精致的影像、铺张的音乐与规避人物情感剧烈冲突和社会现实残酷性的叙事,去追求一个人类精神家园的“理想国”。无论是上个世纪末的精神困顿与这个世纪的虚无与狂欢都不能使他为之所动。美术师的出身使他的电影在影像的视觉构成上与他采用的叙事形态有一种很好的互文承接的关系。著名的美学家莱辛十分称道古希腊雕塑《拉奥孔》的表现方式:雕塑家没有采取拉奥孔与他的孩子们被毒蛇缠绕,痛苦、恐惧、绝望等强烈情感爆发的瞬间,而是将这种种情感爆发前得以顺利用雕塑这种空间艺术永远的保留下来。因为,作为空间艺术,如果在作品中将一切可能性都表现出来而不加任何节制,观众就丧失了想像的空间。作为时空艺术的电影也是一样,在电影的物理空间中,一切都可见,节制的方式可以在流动的画面中制造不可见的因素,增强情感的张力。于是,一场柏拉图式的恋爱或者无法得到满足的爱情悲剧才更能在观众心目中久久萦绕不去。所以,霍建起的这部“温和”的影片《暖》才会被我们记住。
影片的人工布光散发着诗情画意,充满着一种小布尔乔亚的情趣。其镜语章法精致无伦,构图色调的优美明丽,场面纯净漂亮,情景交融,细腻而生动地表达了这个多主题叙事。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电影中使用了许多蓝青色调油画质感的“静物”的特写镜头,一盆清水中浮着一条白毛巾;老旧的炉灶上老旧的水壶蒸汽,一支老旧的青花瓷罐立在一旁;白瓷碗中刚敲入的鸡蛋清清黄黄,撒上一些绿的葱花红的辣椒,出奇的优美干净,就像霍建起用的每一个演员,干净靓丽。霍建起无疑是个唯美主义者,显然在他眼里,美高于真,是至上的创作原则。电影里,无论主题、情节、人物、画面、细节都是按照美的原则打造,处处可看到导演的良苦用心。
当然,影片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唯美而富有质感的画面背后所架构的故事完全是霍氏自己的语境风格在演绎延续,全篇节奏沉缓,缺少现代节奏该有的紧凑和充实,用冗长频繁的台词表现人物的内心,使得剧情缺乏一种内在的张力。影片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白狗秋千架》,最大的改动可以说是将黄河文化移植易装为长江文化。虽然有了稻田、溪流、池塘、水牛、绵绵细雨等作为影片点缀或作为情绪与环境氛围的参与,《暖》却依然没有逃出张艺谋早期民俗电影的繁复。影片中对荡秋千、婚礼、灯节的铺排与仪式化的描述,乃至庭院里红灯笼的高高挂都可在张艺谋的电影里找到明确的参照。莫言确实通过《红高粱》影响了张艺谋,但《暖》从某种意义上看作为张氏民俗电影的南方镜像现代版的存在,必然地处在一种尴尬的境遇里——在虚构与写实、激情与温情、刻意与自然、传统和现代的冲突的漩涡里,正如影片中井河纠缠在过去“暖”和现在的“暖”中一样。
霍建起的影片内核总是淡然而不乏悠远的怀旧。不过霍建起式的怀旧,并非全然的哀悼,而是始终夹杂着一缕深情的凝视,所以,霍建起式的青春,忧伤而不疯狂,爱情虽有碎裂却最终能缝合成一道隽永的风景。英国残废的女诗人白朗宁夫人著名的十四行诗中曾有这样的句子:“听哪,那银铃般的声音?蛐不是死,而是爱!”我们“因为爱,所以懂得。”我们因为爱,所以记住,记住这样一部唯美的片子,将我们带进了原始情感的美丽漩涡,带进了那藏匿着忧伤与本真的过往。
⑤ 求电影《暖》结尾男主人公最后说的那段话!!~~
我的承诺就是我的忏悔
人都会做错事
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弥补过失
如此说来 我是幸运的
我的忘却就是我的怀念
一个人即便永不还乡
也逃不出自己的初恋
如此说来 哑巴是幸运的
我的忧虑就是我的安慰
哑巴给予暖的我并不具备
如此说来 暖是幸运的
⑥ 电影《暖》影评:爱你的人就在身边,别辜负!
电影《暖》根据莫言先生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而成,情节简单明了,画面唯美清新,略带些伤感。
电影用倒叙的方法,讲述女主人公暖与三个男人爱恨纠葛。她总把希望寄托于男人身上,不断期盼着,不断失望着。
第一个是浓烈的爱,飞蛾扑火的爱。当暖见到英俊潇洒的武生呆住了,沉溺于他一举一动。
电影中一个片段就把暖的痴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武生对着镜子上妆时,暖在一旁一动不动地望着他,眼里闪着光,这光从来没在别的男人身上投射过。
武生夸暖善良,能歌善舞,天生唱戏的料。暖心动了,想跟着武生走,求助于团长无果。
当天武生走了,两人都没有说话,武生递给她一个小镜子,他们笑了。
暖一直在等,等武生兑现他会回来的承诺,做好了只要他来她就嫁给他的准备,可惜他一去杳无音信。
第二个是始于秋千终于秋千、青梅竹马的爱,林井河大暖几岁,天长日久地相处,他对暖有了爱意。
在武生走后,他劝暖别等了,暖就说武生不回来就嫁给他。那一天,在秋千上,暖第一次把身体靠在他身上,他多希望就这样一直荡下去,永不停息。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井河考上大学那天,秋千意外地断了,暖跌落下来,腿瘸了。
上大学那天,井河郑重地对暖父亲说他会回来娶暖,但暖退缩了,她感觉她配不上他。但内心里还是相信了他的承诺,又一次开始翘首期盼,等来却是几封信和一双皮鞋。
第三段是命运折服,无奈之下的低嫁。暖是不幸的,但她又很幸运。命运的无常、残废的身体、执着的哑巴、对现实的低头让她和哑巴结了婚,生个女孩叫丫。
看完电影,最让感动就是哑巴,在与暖发生故事的三个男人中,哑巴是最执著的,同时他的爱是最没有竞争力,单恋的他孤独守着对暖的爱,含而不露。于是井河与暖度过快乐时光的秋千架,成了他释放情感最好的地方。
他的爱是伟大的、是成全的。当井河走时,他让暖和女儿跟他走,这是何等的胸怀。爱就是你高兴时我就高兴,你幸福时我就满足。
哑巴是个可以依靠的男人,这美德都不是井河和小武生所具备的。对于暖来说,无论何时都有一个男人在爱着她。
“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幸运的是,暖最后知道了,要不也不会推搡着哑巴远去。
虽然暖与哑巴的生活,贫穷辛劳,但中年人的生活,撕开本来的面目,日子揉碎了,都带着一丝悲凉,这就是生活本来的面目。
愿我们每个人,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⑦ 电影《暖》观后随记
《暖》是一部艺术性很强的电影,是十几年来难得的可以称得上经典的电影之一。无论从音乐的创制、画面的结构、演员的演技、情节的剪裁以及故事本身等哪个角度来说,都给人以美的感动和无限的享受。
至今,这部电影我已经看过六遍了,每看一遍总会有一点儿新的感受。我比较了莫言先生的《白狗秋千架》,觉着远没有电影《暖》好,也许是受到了电影《暖》里伤感气氛的强烈感染罢了。这种影视再创作后的艺术性超过原著的现象是很少见的,她让我心中产生了对演员、编剧和导演等全体创作人员的尊重来。
电影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艺术,是声、像、事和情的完美结合体,因此化妆、音乐、绘画、摄影、演员、剧本和导演等无论哪一个环节的疏忽或者谬误,都会影响电影的完美性和审美价值,“如此说来,《暖》是幸运的”。
看过《暖》的人也许都会感到它里面裹挟着一种甜美的感伤,正如男主角林井河所说:“感伤,像空气一样包括着你。”雨一直下着,整个场景如诗如画。小雨、花伞、老巷,这不正应和了《雨巷》的意境吗?忧郁不也正是林井河内心的感受吗?或许真的不是,是那份浓浓的感伤吧。
暖与井河的再次相见是在小河的木桥上,这里成了故事的起点,也是勾起暖和井河内心感情的触发点。小桥上,暖在井河迎面走过时,心中的哀怨迫使她沉默;井河与她打招呼,便成为她沉默中哀怨的发泄口,淡淡的几句话里面蕴含的感情如同桥下湍急的河水一样潜在地汹涌奔流着。
暖的再次出场是在镜子前面对自己的容貌进行修饰和重穿那双井河送给她的皮鞋时呈现在脸上的一丝甜蜜的笑意。暖仅仅是穿上那双皮鞋感受了一会儿,随即便脱了下来,并用衣襟擦了擦,放回盒子里。可以推测出,井河送给暖那双皮鞋之后,她只是常常会拿出来穿上片刻以示思念,但是并不曾真正地穿过,加之她对它的异常爱惜,因此那双皮鞋一直是新的。后来,丫丫穿着那双皮鞋一边走下楼梯一边说着“妈妈的新皮鞋”时,不就证实了我上述的推测吗?而那一刻,暖感到的是害羞、惶恐和难堪,但井河却在发愣。“发愣”可以说是平静,可又有谁能说得清平静下面那股酸涩的波澜呢?
家中来了客人,暖出来却尚未出来时,便从窗中看到了井河,她的内心是什么样的感受?是欢乐,是伤感,是平静中隐隐的痛吗?我不知道,只晓得暖从楼上和窗子里,两次静静地看了井河一会儿。
娇羞的暖,依然如往昔一样楚楚动人。那微低的头配上那双美丽的稍稍上翻着凝视井河的眼睛,加上强烈抑制却又不自禁在嘴角上挂着的微笑和那双不知所措的手,确胜过微风中频频低头的红荷花的美艳了。但在娇羞的背后是什么呢?难道不正是那平静的湖水在春风中的荡漾吗?
吃饭的时候哑巴要和客人拼酒,暖阻止了井河。她还趁着哑巴不注意时,快速地给井河夹了菜,然后冲着井河微笑,但是哑巴终于还是看到了,他那双呆滞的目光和上下嚼动的嘴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是,暖的笑容收敛起来,也为哑巴夹了菜。哑巴把菜夹给了丫丫,而丫丫却又将菜夹给了井河。这一个细节令人忍不住暗笑,却又让人难以平复内心的伤感。
暖看到井河和丫丫相处得很好,不觉然中,她的嘴角挂上了欣慰的微笑;而当问起井河的家庭时,我猜不出她内心的感受,不过看到她不愿意正视井河,只是冷冷漠漠地“批评”了一句——你们城里人生孩子,太晚了——时,我内心里涌动着丝丝的落寞。
暖端着菜走了过来,井河迎上去帮忙,结果却烫到了暖。井河的尴尬是可想而知的,不过暖却很从容。这份从容令井河心中的尴尬很快就释然了。或许这份特殊的从容,正是暖对井河关心自己而做出的特别的嘉奖罢了。
暖不是没有尴尬。丫丫把从井河那里拿来的一块糖递给了哑巴,哑巴在嘴里嚼了半天之后,又强制性地塞到了暖的嘴里。对于暖来说,这说不清是“受宠爱”还是“被侮辱”,总之,称得上是十足的尴尬。我相信暖的内心是十分不愿意在井河的面前享受这份粗鲁的“宠爱”的。
井河要回去了,暖站在庭院里用温柔而且美丽的眼神望着他。当井河把伞送给丫丫时,暖看着好奇的丫丫微笑,那是一种甜蜜的微笑,除了母爱之外,或许还有一种美好的情愫在内心翻腾着。后来,暖提着灯赶上了井河,把伞还给了他,然而这并不是他们之间故事的结束。
井河说他这样做是对过去令自己懊悔的事的一种弥补,可我觉得这句话是他对自己内心感受的一种逃避。
井河少年时和暖一起上学,听到暖唱的歌是自己心中默唱好久的同一首歌时,总以为那是十分神奇的事情,在那一刻,他便开始恋爱了,爱上了这位能歌善舞的美丽的暖。“遇到一个人,你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就突然改变了,感伤像空气一样包括着你,这时候,她就是要你的命,你也不会逃避。”
暖很害怕哑巴,可是哑巴却也很喜欢暖。哑巴常搞一些恶作剧来捉弄暖。那次哑巴把草籽撒在了暖的头上,使她的头发被绞成了一团一团的。在稻草垛上,暖依偎在井河身边,让井河帮她摘去头上的草籽。暖要求井河为她出气,边说着边将摘下来的草籽往身后的井河头上抛,于是井河又把摘下的草籽重新撒在了她的头上。暖的任性和井河对她的爱都完美地传递了出来。看到这里,我总是忍不住要笑,以为他们很幸福。此事之后,便有了井河对哑巴的报复,以及衍生出来的他们之间的磕磕绊绊。
一次,在小巷中,井河和赶着鸭子的哑巴迎面而过,他便将落后的几只鸭子往回赶,却“倒霉”地撞到了曹老师,被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后来,井河和哑巴又在河边大打了一架。
村里来了省城的剧团,情况发生了变化——暖爱上了漂亮的小武生。小武生吸引了暖的目光,而这种目光是井河从未得到过的。“有些东西被吸走了,就很难再拿回来放回原处。暖就是这样。”井河失恋了,和哑巴一样,他们成了同病相怜的人。一次哑巴为井河荡起了秋千,井河在秋千上看到的恰恰是暖和小武生肩并肩地走着。这之后的一段日子里,暖和小武生相处得很好,而这对井河来说无疑是一种煎熬,因为他还一直深深地爱着暖。
省剧团要搬走了,暖和井河又一同失恋了。吻过暖的小武生或者是因为生性懦弱,或者是出于无奈,也可能由于他根本没有喜欢过暖,最终没有将暖带走。这样,暖就开始了漫长而又毫无结果的等待。直到后来,井河陪着暖报考省里的剧团,但她还是以失败了。于是,暖对小武生的那段感情就彻底地破灭了,而这恰恰给了井河很大的可能性。命运就是这样捉弄人,或者说是缘分捉弄人吧。
井河从母亲那里得到了一条红纱巾,并把它送给了暖。正如井河所说,他懦弱,缺乏抱住她的勇气,而正是那架秋千掩饰了他的懦弱,成全了他:他和暖第一次拥抱在了一起。那是一个喜庆的日子,井河得到了暖的芳心;然而那又是一个不幸的日子,暖摔残了脚。
井河考上了大学,那个时候他和暖的关系已经在村子里公开了。井河向暖承诺,一定会回来接她,于是暖又开始了一次漫长而又毫无结果的等待。暖收到了井河的信,并焦急地等待着井河的下一封来信,可是她却始终没有回信。那次她撕了井河的信之后,就再也没有收到他的信了,除了那双井河所承诺的皮鞋之外。一方面暖那边一直没有回音,一方面井河渐渐地开始觉得城里有更值得珍惜的东西,于是他的心里也许倒希望暖不再来信。又过了一段时间,井河便不再给暖写信了。因此,井河对暖的承诺最终也没有实现。
哑巴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他的那双目光呆滞的眼睛和毫无表情的白痴似的脸庞。哑巴给暖送鸭蛋,可能是哑巴一生中最勇敢、最精彩的篇章。当撞见为小武生送豆子的暖时,哑巴的那副白痴似的表情渐渐地变成了诡异且又狰狞的笑容,再加上他对暖的穷追不舍,也难怪暖会感到极大的恐惧。最具戏剧性的莫过于他慢慢地打开草帽时,露出了几个破碎的鸭蛋,并且随着他急促的呼吸在一上一下慢慢地蠕动着。
哑巴可能是最合格同时又是最不合格的送信者:起始,他来回取井河给暖邮寄的信件,跑得最快也最勤;自从暖当着他的面撕了井河的来信后,她再也收不到井河写给她的信了,那是因为哑巴撕了所有的井河给她的信的缘故。哑巴的做法固然可恨,然而他还是功臣,是他从水中捞出了井河为暖买的皮鞋,那双暖十分珍惜的皮鞋。
哑巴看到井河注视着暖时,颇为生气,他摇动着手中的“茧山”,跺着脚吼着,呆滞的目光终于流露出了愤怒的成分;当他听到女儿说“叔要带我坐火车”时,绽放的面容,立马萎缩成了难看的干菊。
或许是由于内心的愧疚和不安,哑巴告诉了暖他撕掉井河写给她的所有的信件的事情,暖却只是机械地重复着一句话:“我没怨你,你现在告诉我有什么用!”或许这件事于暖的内心也是一种很大的打击,也许暖的心里还有着对井河的浓浓的愧疚和莫大的遗憾。
井河要离开家乡回城里了,暖要送他,哑巴抱着孩子也追了出来。离别时,哑巴要井河带暖和丫丫走,所有人物的心里又是什么样的感觉,我不晓得。最后,井河郑重地又给丫丫许下了承诺,于他来说承诺即是忏悔。
……
影片里人物的对话不多,没有赘余,然而每句话似乎都不可缺少。
这部电影的音乐优美、动听,带着浓浓的回忆的忧伤。那纯美的旋律和自然的声响相互辉映,让人听来,确实是一种美的享受。
影片的画面也很好,深深的芦苇,湍急的河流,树与草的绿色衬托下的平坦的田野等等,都是一幅幅异常美丽的风景画。
淅沥的雨几乎贯穿了整部影片,还有几次出现的月色和秋千架的场景,井河对儿时他和暖一起在雪中玩耍情景的回忆,以及村人结婚时放河灯的情景,都充满了浓浓的诗意,让人回味无穷。
镜头的拍摄角度和切换也很有特色。例如,井河和暖在小桥上迎面而过的瞬间,他们在秋千架上看旁边景物的镜头,暖父打暖的镜头及井河和暖从秋千架上摔下来的镜头等,处理得都很有独到之处。
我很佩服这部电影里的演员,能够把角色内心深处细微的感情准确细腻地传达出来,亲切自然、毫无造作,人物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显得那么真实感人。这可能是这部电影成功的最关键的因素吧。
最后,我也以男主人公林井河在电影结尾时的话来结束吧:
我的承诺就是我的忏悔,人都会作错事,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弥补自己的过失,如此说来,我是幸运的;我的忘却就是我的怀念,一个人即便永不还乡也逃不出自己的初恋,如此说来,哑巴是幸运的;我的忧虑就是我的安慰,哑巴给予暖的,我并不具备,如此说来,暖是幸运的。
⑧ 《暖》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暖》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白狗秋千架》,戏里有个标志物,就是这个秋千架,有时它载着主人公和心情一起高高扬起似乎可以摆脱引力的束缚自由地去飞。
暖也梦想着和他一起远走高飞。但是,秋千荡得再高也要回到原地,剧团走了,除了一句“只要招生我一定通知你”的承诺和一面小镜子,小武生什么也没有留下,暖陷入了等待和思念的痛苦之中,此时的井河因为自己不能使暖解脱而深感苦恼,哑巴也时常在村口眺望。
井河发现自己爱上了暖是在小武生出现之后,省里剧团来村里演出,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像过节一样,而吸引暖的不仅是剧团精彩的演出,还有一个长相英俊功夫出众的小武生,小武生也喜欢暖,他鼓励暖为实现当演员的理想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