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奉节县电影院10月9日有什么电影看吗
《我和我的家乡》《姜子牙》《夺冠》《急先锋》《一点就到家》等。奉节县隶属重庆市,是重庆市的东大门,奉节县电影院10月9日有《我和我的家乡》《姜子牙》《夺冠》《急先锋》《一点就到家》等,可以在保利万和国际影城观看。
『贰』 <三峡好人》电影在1:05:35之后的场景内为什么有一个大楼一样的东西发射起来
《三峡好人》中火箭的真实意义
移民纪念碑烂尾楼就是相关官员的耻辱风景。那群懵懂的孩子哪里知道,这个设计为“华”字的移民纪念碑2000年开始修建,修到中途缺钱就停工了,和所有大城市里烂尾楼一样都是当地政府的耻辱柱(将人民的血汗钱堆成无数垃圾)。此外,三峡移民纪念碑更是对140万移民的亵渎和侮辱。贾樟柯说:“初到奉节的时候,看着江边的那座移民纪念碑,我觉得它和周围的一切都很不协调,就想让它飞走,所以,电影里,就让它像外星飞船那样飞走了。”于是,影片中纪念碑像神六一样升空了。愤怒的贾樟柯让全国老百姓的愤怒得到瞬间的释放。
『叁』 三峡好人影片分析
剧情介绍:
三明的老婆是花钱从四川买来的,两人结婚生子后,公安将三明老婆拯救出来,遣返回四川。但在这几年,两人已有了感情,三明决定来四川寻找老婆。
一位35岁左右的妇女来四川是为找老公,老公多年前离开家乡来四川做生意,在找寻老公的过程中,她决定和老公离婚。
一个山西汉子(由贾樟柯的表弟扮演)到四川寻找跑掉的媳妇。他的媳妇是买来的,生下孩子后,被救回了四川。另一个山西女人( 赵涛扮演) 到四川寻找打工多年,失去音信的丈夫。结果,前者那段不合法的婚姻,只好作罢。而后者那段合法的婚姻,在女人找到丈夫,看到他的第一眼时,却被舍弃了。
煤矿工人韩三明从汾阳来到奉节,寻找他十六年未见的前妻。两人在长江边相会,彼此相望,决定复婚。
女护士沈红从太原来到奉节,寻找她两年未归的丈夫,他们在三峡大坝前相拥相抱,一只舞后黯然分手,决定离婚。
老县城已经淹没,新县城还未盖好,一些该拿起的要拿起,一些该舍弃的要舍弃。
一句话评论:
很多外国人仍觉得中国是个贫困的国度,因此贾樟柯的片子拍得越真实,给人的震撼越大———我们自己看了都觉得苦得讲不出话,怎么能指望从小吃牛排长大的意大利人搞清楚状况呢,他们看到那些连面包都吃不上的工人,无论如何也会动一点恻隐之心的。
—— 影评人张小北
画面美丽、故事出众。我们非常感动,非常吃惊。这是一部非常、非常特别的电影。
—— 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凯瑟琳·德纳芙
《三峡好人》其实是在讲述生命与社会里慢慢流淌的东西,是时间,也是空间,人被它左右着,并悄悄地改变着。
—— 孙孟晋
幕后制作:
导演阐述
有一天闯入一间无人的房间,看到主人桌子上布满尘土的物品,似乎突然发现了静物的秘密,那些长年不变的摆设,桌子上布满灰尘的器物,窗台上的酒瓶,墙上的饰物都突然具有了一种忧伤的诗意。静物代表着一种被我们忽略的现实,虽然它深深地留有时间的痕迹,但它依旧沉默,保守着生活的秘密。
这部电影拍摄于古老的奉节县城,这里因为三峡水利工程的进行而发生着巨大的动荡: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无数家庭被迁往外地,两千年历史的旧县城在两年之内拆掉并将永远沉没于水底。
带着摄影机闯入这座即将消失的城市,看拆毁、爆炸、坍塌,在喧嚣的噪音和飞舞的尘土中,我慢慢感觉到即使在如此绝望的地方,生命本身都会绽放灿烂的颜色。
镜头前一批又一批劳动者来来去去,他们如静物般沉默无语的表情让我肃然起敬。
关于剧情
贾樟柯说:“电影的素材,来源于一次三峡之行的灵感爆发,从有了想法,到整理出故事梗概,再到送审,前后短短11天。如果说以前的电影作品是一种慢慢释放,那这次完全是生命的突然燃烧,现在想来都让我心潮澎湃。
拥有几千年历史的老城奉节很快就要被淹没了! 那是一座有狂欢气息的县城,那里的人特别有激情,喜欢交朋友喜欢外地人。比如我在当地遇到一个13 岁的小男孩,他整天不停唱流行歌,《红高粱》和《老鼠爱大米》,非常热情。他们很贫穷,但他们就像被石头压着的草一样,没有穿破石头,自己就蹿出来了。
以前我的电影人物都是‘窒息而死’,苟且地生活下去,而这部电影里的人物都是狂欢而死的。过去我描写的基本上是人面对生存时的压力,从根源看生命。而这次我截取了生命的一个片段。在生命的每个片段,生命都是要延续下去,都是很有活力的。虽然视角变了,但从总体来说,三峡地区还是悲情的,那么少的资源,那么苦的生活,但是近距离地看他们的每一天,每个人都是茁壮的、狂欢的。
刚拍电影时我还年轻,觉得眼前的生活不是生命的本质,所以会去寻找。现在,我觉得生命的本质没有变化,但我会去感受每一天的生活。怎么说呢?譬如在这部电影开场,长江里的一艘船,慢慢开着。然后镜头拉进,我很仔细地拍摄每一个人,一共拍摄了80 多个,有人在说闲话、有的人在打牌,有的人在看手机短信,有的人在算卦。众生相看上去没有什么痛苦,但是镜头一收,其实那是一条很孤独的小船,在长江上漂流着。”
关于剧中演员
电影中的两个主人公,一个是有女儿的男人,还有一个有丈夫的女人。和我表弟搭戏的女演员,是一个小卖部的女老板。我们在奉节县城拍戏时,天很热,总去她那个冷饮摊买饮料喝。她见人就笑,没有不笑的时候。但我一直被她笑容背后的苦涩底色所吸引,那种底色,就是她的经历。我请她来演,大家都觉得特别不靠谱。因为角色的经历和复杂——她被卖给人家做老婆,生了孩子,被解救出来后,去跑船,船老板的老婆瘫痪了,她跟船老板有了关系?到了拍摄现场,我给她讲剧情,她还在笑,摄影机开的时候,她还在笑,但开始拍摄的时候,她马上不笑了,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当地一个76 岁的旅店老板,他一个在山麓上走,就像一个民国人在走。他永远戴一顶礼帽,衣着整洁,见人就作揖,说话用古语。从解放战争到现在,那个地方的生生死死,他都见过。拍戏时,我们让他站在县城的高处,在夜色中看着即将消失的县城。他根本不用演,本人就有很多历史讯息,特别好。
赵涛的表演在片中的表演特别好,甚至这是赵涛所有电影里演得最好的一部。她以前一直演少女,这次演中年妇女。她的造型被我们做得特别狠,她被拔光了眉毛,画成中年妇女的纹眉,有一道浓浓的黑印。头发也扎成一个大圈,很老气,整个人看起来老了10 岁。
关于剧中爱情
以前我拍摄的爱情都是顾虑重重的爱情,到现在为止还是如此。因为我觉得大多数人没有爱情,或者说,没有得到爱情。我觉得没有让人爽的爱情,这可能跟我从中学到现在看到的所有爱情有关。在中学,不能谈恋爱,在大学,爱情是一瞬间、单方面的。
在我电影里,感情也是刹那间的快乐。可能在生活里,爱情不一定是这样,但在我精神世界里,它就是这样的。
“大巧若拙”的叙事手法
本片讲述手法简单朴实,将叙事重点放在故事的每一个小细节上,却又饱含了寓意。
主线条由两个独立的故事组成:一个是山西煤矿工人韩山明,为了能再次看到自己十六年前跟被拐卖到山西的妻子所生的女儿,他凭着一纸发黄的地址到奉节去寻找妻女;一个普通的护士,独自一人找寻两年来音讯杳无的丈夫。故事在他们的寻找之路上展开。
随着叙事重心的转变影片共分烟、酒、茶、糖四大部分,贾樟柯说这四件东西都是中国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代表了中国人的普通生活,但同时又各有蕴意。这些普通元素不断以各种直接或暗示地形式出现,犹如“静物画”,在“静中”传递深意传达感情。
本片仍旧采用方言对白,用朴实的方言传达底层人民被迫离开家园的沉重主题。贾樟柯沿用其一贯坚持的“朴素手法”,不做渲染夜不煽情,只是将镜头对准普通人的生活,点到为止。故事结尾,那些在奉节的拆迁工人,和山西矿工一起背上包袱离开家园,为了生存找寻新的驻足之地。苍凉的歌声中远处有人在三峡高处独走钢丝。这是影片中最后悲壮煽情的一幕,也是唯一的一幕。
花絮:
·影片的片名来自布莱西特的《四川好人》
·本片的英文片名为“静物”。
·贾樟柯同期拍摄的记录片《东》在用观点说话,而《三峡好人》则是用故事阐述观点。
·贾樟柯说:“三峡是一个江湖。来来往往的人,漂泊不定的码头。”也许正是这个江湖吸引了他,在拍摄纪录片《东》的同时,拍摄了这部故事片。
·本片男主角的扮演者韩三明是贾樟柯的表弟,也是之前贾樟柯作品《站台》中的煤矿工人、《世界》中乡下到北京的劳工,表现这样的小人物是他的拿手好戏。
·本片对音乐的选择可圈可点,电影结束后,影片中那个以“发哥”为英雄榜样的“小马哥”的悲剧还在脑海里摇晃,此刻电视连续剧《上海滩》中的这首主题歌,再次在影片中响起,令人倍感悲凉。
·本片在威尼斯选片工作结束以后,因为威尼斯电影节主席的关注和坚持,终于在最后一刻完成影片的后期制作,赶上电影节的末班车,最终以“惊喜电影”的身份入围竞赛单元。最终在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金狮大奖。
『肆』 求电影《三峡好人》影评
“我确实很想看看,在这个崇拜黄金的社会里,到底还有多少人关注好人!”
当贾樟柯以这么一句包含暗示的话结束他在北大百年讲堂的演讲之后,我们发现除了看到的《三峡好人》,听到的创作初衷之外,还有一股压制不住的硬气和冲动从这个个子不高,貌不惊人,语气平缓的导演身上散发出来。对于即将到来的14号,制片人的评价完整的概括了他的心理:这是要拿大陆的票房来殉情。一个十年来一直把镜头对准他热爱的人群的导演,此时像个倔强的孩子,在这个几乎没有胜算的决斗面前,依然昂着头。
在这个时候,我们甚至可以忘掉那个就放在离他几米远的威尼斯金狮奖,再好好的看看贾樟柯,普通的装束,谦虚的态度,就像是刚刚在银幕上放的三峡好人,朴实无华;他说,在拍摄纪录片《东》的过程中,看到奉节人民的生活,感受到他们在承受家乡变迁的苦楚之后,心里那种潮湿的感觉慢慢的发展成了一种不吐不快的创作冲动,所以就有了这部《三峡好人》。
在中国电影大片风潮正浓的今天, 《三峡好人》却用简单的故事,质朴的人物,甚至有些粗糙的画面让整个礼堂的观众深深的感动.贾彰柯在讲述使用他的表弟韩三明担任主角的时候,两次哽咽,他说,他们表兄弟小时候关系很好,但是长大了见面时却常常相对默然.这种无言的情感在《三峡好人》中成了主要的表达方式:幕布上,一群普通的人在那里分分合合,艰难却又不失尊严的生活,虽然他们时常表露出一些世故的小聪明,来应对这个变化无常的社会,但是他们的情感,却在沉默中缓缓地流了出来.
一个英文名
Still life这个英文名和三峡好人有些相去甚远,它来自于一个落满灰尘的啤酒瓶带给贾彰柯的触动.那个时候,他和画家刘晓东一起去看望一个死去工人的家属,那个工人是记录片《东》之中拍摄的一个人.他说,当他看到那个啤酒瓶的时候,就在想这瓶啤酒,可能是主人过节,或者过生日时喝过的,当主人离去的时候,它却还是静静的立在那里.
可是在电影中,这种对比反过来了.本来可以作为静物的东西一个个的被毁掉,整个电影里充满了建筑倒掉的画面,一个两千多年的城市,在一点点的变成一座废墟,即将要被淹没.而那些人们,那些没有了家园,销毁了记忆的人们却还是在奔忙.在巨大的变革背景之下,人变成了一个个的符号,在银幕上出现又离开,就象是影片一开始那个镜头,缓缓得把一条船的人都拍了下来,他们各忙各的,却表现出一个群体的生活状态,直到镜头打到剧中的主角:韩三明.
两个故事
韩三明是那个船上唯一一个没有什么活动的人,在别人打扑克,聊天的时候.他就坐在靠出口的地方,心事重重,背面的光让他那张愁苦的脸更加暗.他当年花了三千块钱买了一个从三峡出来的女人做老婆,生了孩子。但是警方又把女人解救回家乡了,十六年过去了,他突然决定来找这个女人,看看孩子.
在整个影片中,三明都是木讷的,话不多,但是出奇的执着,当去找到老婆家被人踢了几脚之后,只是胸腔起伏了几下,便走上前去把从家里带来的酒交给大舅子.当得知老婆在宜昌跟船,一时半会回不来的时候,他就和当地人一起拆房子,赚点钱,顺便等老婆回来.他对于奉节和他遇到的人都表现出一种适应和坚忍的态度.可以说韩三明代表的是那种顺从的性格,十六年的时间,发生的事情在他看来,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就算是他老婆问他早不来,晚不来,十六年之后才来的时候,他也还是沉默以对.
沈红,另一个故事的主角,来这找两年没见的丈夫。与三明不同的地方在于,她对这个陌生的地方有着极大的不适应,整个故事中她始终拎着一个矿泉水瓶,不停的喝水,最为精彩的地方,就是那个由扮演者赵涛提出来的吹电扇的镜头,把这个地方的潮湿,闷热连同她内心的那种焦躁不安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这个地方的人,她也表现出比三明高明许多的应对方式,她得体的应对碰到的每一个人,巧妙的打探丈夫在这边的情况。这种性格上的差异也成为最后两人故事结局的注脚。
最后,三明等到了自己的老婆,同样的沉默,同样的执着,三明还是用他惯有的方式来处理,终于,十六年没见的他们决定复婚。而沈红那边,也是大段的沉默,直到被丈夫拉着跳了一段舞之后,看着往日里从不跳舞的丈夫舞步娴熟的样子,联系起问出来的那个事业有成的女企业家,便毅然决定离婚,就像她开头用锤子敲开锈掉的锁头一样干脆。
三个异类
在这个反应现实生活中低层人物生活的片子里,现实是主旋律,但是其中出现的三个可以说是异类的东西却起到了很好的点缀作用。就像是导演说的:现实中也充满了非现实的东西。
第一个就是将镜头切到沈红时的那个飞碟,第二个是个飞起来的纪念物,第三个是三明要回家的时候,转身看到的走钢丝的人。
第一个感觉很好玩,贾樟柯说,奉节的天气非常的不好,经常下雨,他坐在江边的时候就觉得应该有个飞碟飞过,所以就出现了这么一个飞碟。在影片已经为两个线索建立联系(那个厂长,唱歌的孩子,沈红的丈夫)的同时,仍然使用这种东西作为过渡来用,很有意思。
第二个感觉很自然,相信大家看片子的时候,也是一眼就觉得那个东西特别的扎眼,跟背景人物根本不搭调,所以让它升空显得特别的自然。
第三个用的很好,三明和老婆,还有一帮要去山西挖煤的兄弟一起走的时候,看到了这个东西,让人又一次感受到了在沉默中去揣摩影片中人物心理的快乐,同时也激发了每个人的内心想象。
四个段落
烟酒糖茶;这四样东西以实体的方式出现在影片的不同时刻,引领了四个段落,这些过去让人感觉到幸福的东西依然在影片中催生着人们的情感,我们熟悉的一幕幕在段落中一一出现,小马哥,好人一生平安,现在的流行歌曲,江湖气……这些东西被那些人当作是一种自我的符号。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心地笑出声来,人在社会变迁下的那种适应能力,那种极力保住的尊严,如同一种黑色幽默,反映了这个阶层的生活态度。
和往常一样,贾樟柯依然对于生活的无常有相当的表达欲望,三明认识的女人因为丈夫手断了,决定去广东。自称小马哥的年轻人出去摆平别人,第二天,三明却在拆房子的砖头堆里发现了他的尸体。旅店老板的房子被拆,住到了桥底下……也许对于一直都放不下山西那片地方的他来说,镜头下的人,就像是去挖煤的工人,下去了就不知道还能不能再出来。
也许正是因为有这种认知,他始终对生活有一种敬畏之心,始终对平凡人情有独钟。这部《三峡好人》,也正因为这种情感的投入,才具有一种慑人心魄的美感。当我们的心沉静下来,才能体会到隐忍的情感像是片中流淌的长江水,不一定每时每刻都出现,却一直都能感觉得到。
『伍』 《等到满山红叶时》影片中那个奉节信号台还在吗
《等到满山红叶时》___1979年的奉节回忆
1979年,一部即将轰动整个中国的优秀生活故事片《等到满山红叶时》正在三峡奉节外景地紧张拍摄。故事以倒序的方式,采用当时最流行的“音乐风光片”叙事手法,讲述了长江“朝云号”轮船上一个奉节女三副凄美的爱情故事!
影片回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艘从上海始发上行,向着当时最热门的旅游景点长江三峡进发的江轮上.....奉节瞿塘峡川江边,住着一户只有父子两人的瞿塘人家,父亲是奉节长航的信号员,儿子杨明还是一个7、8岁的少年。有一次,他们在抢救一艘即将在瞿塘峡沉没的行船时,救起一个只有2岁的女孩,父子俩收养了这个可怜的女孩,取名杨英,从此三人相依为命。
今天,早已纯情不再的中国,有一个叫庐山的地方,电影院里常年坚持放映着一部电影,叫《庐山恋》!已成为庐山的标志旅游项目,到庐山看电影《庐山恋》,是外地人到庐山旅游的保留节目。而对同样曾经家喻户晓的电影《等到满山红叶时》,奉节人却没能倾心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浪漫恋城,实在可惜!
电影插曲《满山红叶似彩霞》
演唱:朱逢博 钱曼华
满山那个红叶哎~似彩霞
彩霞年年映三峡
满山红叶似彩霞
红叶彩霞千般好
怎比阿妹在山崖
手捧红叶望阿哥
红叶映在妹心窝
哥是川江长流水
妹是川江水上波
『陆』 《三峡好人》属于什么类型的电影
[影片类型] 情感片
剧情简介
煤矿工人韩三明从汾阳来到奉节,寻找他十六年未见的前妻。两人在长江边相会,彼此相望,决定复婚。
女护士沈红从太原来到奉节,寻找她两年未归的丈夫,他们在三峡大坝前相拥相抱,一只舞后黯然分手,决定离婚……
导演阐述
有一天闯入一间无人的房间,看到主人桌子上布满尘土的物品,似乎突然发现了静物的秘密,那些长年不变的摆设,桌子上布满灰尘的器物,窗台上的酒瓶,墙上的饰物都突然具有了一种忧伤的诗意。静物代表着一种被我们忽略的现实,虽然它深深地留有时间的痕迹,但它依旧沉默,保守着生活的秘密。
这部电影拍摄于古老的奉节县城,这里因为三峡水利工程的进行而发生着巨大的动荡: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无数家庭被迁往外地,两千年历史的旧县城在两年之内拆掉并将永远沉没于水底。
带着摄影机闯入这座即将消失的城市,看拆毁、爆炸、坍塌,在喧嚣的噪音和飞舞的尘土中,我慢慢感觉到即使在如此绝望的地方,生命本身都会绽放灿烂的颜色。
镜头前一批又一批劳动者来来去去,他们如静物般沉默无语的表情让我肃然起敬
影片简评
三峡是一个江湖。来来往往的人,漂泊不定的码头。”贾樟柯这样说。也许正是这个江湖吸引了他,在拍摄纪录片《东》的同时,他还拍摄了故事片《三峡好人》。看《三峡好人》之前,担心在同一个背景之下拍出的两部影片会给人以重叠的影像,看过之后,才觉得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故事阐述观点
《三峡好人》男主角的扮演者韩三明是贾樟柯的表弟,也是之前贾樟柯作品《站台》中的煤矿工人、《世界》中乡下到北京的劳工,表现这样的小人物是他的拿手好戏。被人欺诈或是粗暴对待的时候,都温和迟钝,但对于自己所认定的目标,却丝毫不肯动摇,眼神无辜却坚定,有特别的行动能力。韩三明的身影也曾经出现在《东》中,但在纪录片里,他只是三峡变化背景的一部分,只是导演拍摄的一点素材,但在《三峡好人》里,他却成了一个行动着的外来客,一个见证者。《东》在用观点说话,而《三峡好人》则是用故事阐述观点。
镜头展现内心
影片的英文名被翻译成“静物”,三峡在变化,房子街道被淹没在水底,人们离开了旧居,四散到中国的各个地方,旧的生活被改变了,但新的生活还要继续。那些尚未清除的废墟、新居里的摆设、看旅店的老人,都已经从最初的纷乱里安静了下来,在三峡的阳光里透出了生活的气息,影片正是通过四处走动的韩三明的眼睛,表达出这样一种意味。《东》虽然直接记录了主人公的语言,但这样直接表述的感染力是有限的,而在《三峡好人》里,主人公没有向观众刻意说教,而是通过镜头语言展现内心,用韩三明的眼睛看三峡的人们面对新生活的自我调适,这个江湖风平浪静。
风格流畅平实
影片流畅平实的风格颇为赏心悦目,即便是不了解三峡工程背景的外国观众,也能够感受到那种平静流淌着的情绪。但导演似乎对这样的平静并不满意,特意增加了两处特别处理。每隔一段,导演就会将某一件物品单独抽离出来,在银幕右下方打出说明,并停顿数秒,比如“烟”“酒”“糖”“茶”。而韩三明和赵涛在寻找爱人的过程中,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地方,大白天都看到空中有UFO飞过。影片最后,一幢废旧建筑突然变成了火箭,直冲而上消失不见。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影片有一种荒诞的感觉,与之前的平静叙事完全不搭调,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一个煤矿工人被强行换上了朋克装束,有些手足无措的茫然在里面。(特派记者 夏琦)
《三峡好人》梗概
山西的一个普通煤矿工人,16年前买回了一个四川媳妇,媳妇刚怀孕,就被公安局解救回去了。16年天各一方之后,煤矿工人去三峡地区寻找他的女儿,而因三峡工程的缘故,前妻家所在的县城早已被淹没在水底,前妻的家人对他也不怎么友善,几次三番折腾之后,他终于见到了前妻,两人决定结婚。另外一个寻找的故事,结局没那么皆大欢喜,赵涛演的护士虽然找到了自己的丈夫,但心知感情不再,终于还是黯然分手。
『柒』 奉节华泰对面电影院白天放映么
奉节华泰对面的电影院叫保利万和影院
白天也有电影放映
『捌』 求奉节电影院的电话号码
023-56516496 奉节保利国际电影城
永安镇中华路 ,新华书店对面
『玖』 奉节天佑电影院那个社区
落夔州街道天佑公园城28栋3楼的中影南方影城开业,是奉节县第2家电影院,填补了夔州街道区域影院空白,为附近居民带来休闲消费带来新去处...
『拾』 电影 长江三峡 的观后感 谁能帮帮忙200字即可
在朋友的邀约下,我有幸观看了这部贾樟柯执导的、荣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被媒体普遍报道为“叫好不叫座”的小成本电影。看完后,我忍不住想说些什么。不全是因为这部电影打动人,更是为了人们对这部电影的反应。 这部电影的大致情节是:在因“三峡工程”需要而对奉节县城进行拆迁的背景下,穿插了两个寻亲的故事。一个故事是山西民工到奉节县来寻其用钱买来又跑掉了的媳妇;另一个故事是山西护士到奉节县来寻其两年无消息的丈夫。两个寻亲的故事中,奉节这个有两千多年历史却一下子就给砸碎了的城市残迹及其社会生态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眼前。其中带入了一个下岗工人外出打工弄断了手臂、而原单位又因易主而不予照顾、妻子只好以卖淫为生的情节。这个情节和另一个情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某脑满肠肥的官员只一个电话,夜色中的公路桥上的彩灯立即“光彩”了起来。 后来,两个寻亲者都找到了自己的爱人。民工韩某的老婆跟船老大跑船,船老大答应只要交两万元就放人。民工决定回去下矿,挣钱赎人。而女护士的丈夫早已堕落成与当地官员勾结、靠损民拆迁发了财的黑社会的老大。护士找了个借口决定与他离婚。 简单的故事结构中,不时象标点符号般加入了一些或玄乎或吓人一跳的“插曲”。比如一只出现在天上的不明飞行物、象火箭般腾空而起的雕塑、忽然跳闸的电路板、废墟中忽然蹿出的一只恶狗以及不时插入的意味深长的流行歌曲等等,在在透出了一种世事苍凉的无奈感,仿佛是电影导演对故事情节的特意批注。 最后,当一群民工跟着山西民工去下矿,镜头摇向了远处一个走钢丝的人,仿佛为这群民工的命运、或者说为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最为弱势的人群的生存状态,下了个注脚。 在这部电影的放映过程中,我注意到最先起身离座的是一些时尚小青年。我想,可能是因为他们那漂浮在都市生活的物欲间的、习惯了来自好莱坞的视听轰炸的感觉器官早已和人类拉开了距离,他们或许就是弄不明白,为什么并不好笑的民工形象和破烂房子可以被放在电影银幕上而有资格被他们看见。毕竟,社会并没有告诉这些小青年们,同情是一种美德。他们为什么一定要假装显得有同情心呢? 电影结束后,一个老太婆则显得似乎感慨万端。她说:“虽然仍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好象经历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过去,我说惯了假话,觉得没什么不正常的。今天,看了这部电影,发现居然也可以说真话,觉得简直有些不可思议。···”我不知道这位太婆是不是一位离休干部,如果是的话,我将很希望老太婆能把这话说给那些尚未离休的人听。 一个中年男人(似乎跟政协挺熟)则对这部电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该片宣扬了中国禅文化的亮点,”···“我们应该向片中那个以卖淫为生的女人学习,因为她在房子被拆迁后,断然地作了一个决定———去广东。”这位中年男人提醒人们,在这个大家都象是在走钢丝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当作“禅宗”式的“当下的决断”。说实话,中年男人的话,我委实没听明白。我不明白那个被逼得只好换个地方卖淫的女人怎么就作“禅宗式的决断”了?是不是说,当我们一旦面临与那女人类似的境遇时,则应当机立断地去卖淫?或当机立断地去组织卖淫? 一位设计师朋友似乎对贾樟柯的这部电影评价不高。认为其手法显得生硬。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替这部电影辩解道:“说出老百姓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的真话,不可以为它叫一声好吗?”他说,说真话是艺术的起点。我说:“为什么,就连愿意站在这个起点上的人也很少呢?” 一位女士看后,情绪似乎很低落,一直在叹气。说:“我们的生活就是这个样子,我们连自己的生活都不敢正视,又何必看这样的电影?” 一位带眼镜的哥们儿则显得很激动。他说:“被毁坏的难道只是一座城市吗?不,那是一种传统,一种固有的价值系统,是我们的心灵得以依傍的‘大地’。可是,为了所谓的‘发展’、所谓的‘崛起’、我们却一刀砍断了自己的灵魂,···社会之成其为社会,就在于人与人之间是可以相互理解、可以相互信任的。但随着这场断裂,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人道主义情怀也随之断裂了,人之相视,犹如异类。民工们视官,如同猛兽,官之视民,不过一串用来装饰GDP的数字。还有比这更令人担忧的吗?···”旁边的人们,瞅着这哥们儿,一脸茫然,不知道他说的是啥。 恰好,做在我身边的青年,正好也是一位“三峡移民”。我问他对这部片子怎么看,他只是笑了笑,并不回答。我知道他正在埋头写一篇史诗般的神话作品,好象要用它来探究生命之谜。说实话,我不知道该如何解读他那玄妙的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