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电影的标志
以香港电影标志,举例子如下。
1982年电影进入现代化,标志就是「香港新浪潮电影」的诞生。
我对香港电影最早的感知也差不多是这个时段的电影,但「新浪潮」完全不在我的视野中。
最早进入我视野中的香港电影是成龙的功夫喜剧,《A计划》、《警察故事》、《飞鹰行动》等等。之后陆续还有《英雄本色》、《龙虎风云》、《喋血双雄》、《天若有情》等一系列英雄片/枭雄片。
这些电影几乎就是我最早对于电影的认识,算得上是启蒙意义,而即便今时今日这些电影仍旧能够吸引到我。
这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不断反思一个问题,香港电影的根本魅力到底何在?
我的结论是,原因有两个:
一、香港电影绝少取材文学作品(反倒有不少改编自漫画),电影剧本都是原创;
二、剧本很多时候都是现拍现写(即是香港人称的「飞纸仔」),有时甚至无剧本拍摄(不仅仅王家卫如此)。
《阿飞正传》(1990)
这在全世界的电影业中都是罕见的,好莱坞、日本、欧洲都不可能有这种拍法,印象中只有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电影是如此为之(正是要以此与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法国旧电影传统决裂)。
电影之于文学作品,它首先是一种感知,观众是先从影像中产生感知,产生快感(有强弱之分),然后才会产生认知,继而形成一种意义。
换言之,它是从感知到表意的一个过程。文学作品的接受恰恰相反,它是先从文字符号中产生一种表意系统,然后才会慢慢产生一种感知。
再简单点说,电影是快感在先,意义在后。无有快感,毋论意义。伯格曼、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无论有多么复杂的表意,但首先他们都会把感知放在第一位,最极端的《假面》《蚀》都是如此。
《假面》(1966)
即便是对真理性问题(终极表意)始终纠结不放的戈达尔,哪怕在他那些最意识形态显露的电影中,都会有最强烈的感知表达方式。
香港电影即是因为这种绝对「原创」的剧本写作法以及各种阴差阳错(电影工业机制、历史缘由、文化传统、天生布景板式的城市构造等)的原因,准确的把握到了这种电影的特质。
一切以创造感知为第一要义,这在哪怕最小众、最文艺的艺术片中也是如此。
香港电影对于文学/文字符号的决绝放弃,造就了影像表达系统的无限丰富性。
香港电影的类型也是完全依据感知与快感出发,我印象中最深刻最历久弥新的香港电影类型──英雄片、赌片、三级片(包括情色风月、施虐残暴两种)、鬼片──都是将感知,将生产快感放在第一位,将意义留在其后。
❷ 为什么看中国电影开头都会有这个标志
哪个是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审核通过的标志!
中国电影公映许可证的取得,依据《电影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进行,相关条款包括:
国家实行电影审查制度。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简称广电总局)审查通过的电影片,不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行、放映、进口、出口。
电影审查机构应当自收到报送审查的电影片之日起30日内,将审查决定书面通知送审单位。审查合格的,由广电总局发给《电影片公映许可证》及《电影片公映许可证》证号片头,该片头由广电总局统一制作。
电影制片单位或者电影进口经营单位应当将《电影片公映许可证》证号片头印制在该电影片拷贝第一本片头处。
(2)看电影的标志扩展阅读:
大家每次在影院看电影时,出现在片头的绿底龙头标志,因上面写有“公映许可证”以及电审字号,一直被视为电影的“准生证”。
2018年12月,国家电影局启用了新版“龙标”(公映许可证),龙标片头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已经正式变更为“国家电影局”。新版“龙标”对图案的视觉效果也进行了升级,时长也从5秒缩短成了4秒。
国产影片从最初的立项到上映,在审查的环节上一般要经历3个关卡,第一关就是影片的“立项关”。
所谓立项很简单,就是电影剧情梗概、片名、片种、影片题材等材料。立项没有行政费用。在材料齐全的情况下,7个工作日内会通过。但是以现在审查部门的效率,5个工作日一般都可以给明确答复。”
❸ 在电影院看电影开演之前我们会看到一个金色的龙的标志,俗称“通过令”是什么标志
公映许可证 电影片公映许可证,俗称"影片通过令"。每次在影院看电影时,出现在片头的绿底龙头标志,因上面写有"公映许可证"以及电审字号,一直被视为电影的"准生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