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俄国普希金的作品《黑桃皇后》主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9世纪初的俄国社会思想,受到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思想文化——启蒙主义的影响,宗教的独立地位丧失,宗教世界观作为精神创作活动的表现形式的意义改变了,理性主义迅速发展,人的作用和创造能力被重新认识,为以人为本的文化原则准备了条件。同时,资本文明之风还吹来了享乐主义,工业资本发展带来的直接物质利益在人身上的体现就是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对物质的享受。这种享乐主义和自由主义结合的产物就是享乐之风,这就必然会给社会带来混乱,甚至对社会风气造成严重影响。普希金经历了保罗一世、亚历山大一世和尼古拉一世三个时代,亲眼目睹和深切感受到了19世纪初俄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的变化,特别是金钱对人的思想的侵蚀。《黑桃皇后》所反映的正是19世纪初俄国社会的这种变化,它是19世纪初俄国社会转型的产物。
『贰』 《The Queen Of Spades》(黑桃皇后)简介与读后感用英文写
《黑桃皇后》是一部带有荒诞色彩的作品。它描写了青年军官葛尔曼为追寻一赌就赢的秘诀,故意去追求掌握此“秘诀”的伯爵夫人的养女伊万诺夫娜,最后已被葛尔曼吓死的伯爵夫人却神秘出现,将“秘诀”告诉葛,但葛在赌中违反“秘诀”规则,因赌场失意而发疯。
"Spade Empress" is one has the incredible color work.As soon as it described young military officer Ge you gracefully for to track down the secret which bet wins, intentionally pursued grasped this “the secret” countess's adopted daughter Ivanov to be elegant, finally countess who you is scared to death gracefully by Ge mystically appeared actually, “the secret” will tell Ge, but Ge violated “the secret” in the gambling the rule, because the gambling establishment was frustrated goes crazy
《The Queen Of Spades》读后感
" Four years ago, I live in St Petersburg, where he lived unrestrained life. In St Petersburg, we get to know new in different occasions idle about young people formed a group. Our life is quite loose. Everyone in the Andre family meal drink no appetite, no fun; we'll gain extreme notoriety casino boss C.A. (Sophia Ashtar Puff 's ) house. This is not necessary, just to use a pretend indifference to the poor old lady. We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the day, at night, we are together, sometimes to the house, sometimes to the home, took the card play all night." ( Zhang Jishuang. )This is the Russian poet Alexander sergeyevich Pushkin ( 1799-1837 ) to write a segment of words, he is creating his most famous novel" the queen of spades" ( II it K ) shortly before; in fact, it is his" Queen of spades" do the commentary notes. Also in" a night like this," the Russian born French writer Henry Troia in written by the poet 's biography says," Pushkin in chalk on their sleeves to write a few lines of the poem, as the" Queen of spades"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inscription: ' in the rainy days, * we often get together; * had * bet, -- may God forgive them, * from 50 to 100 rubles. Lose and win win win, lose, * * remember account with chalk, rainy days, * they while away the time method is betting. '" ( the inscription of Cao Manxi translation )" the queen of spades" manuscripts did not leave, experts believe that the creation of time in the autumn of 1833, October is a month and 11 month, poet in his manor through his" second" Baltic Jinnuo autumn these days; subsequently, Pushkin in 11 months to go to Moscow, the works finished draft read to his close friend Pavel NASS autumn gold ( II advanced k it ) listen. Pushkin's love of gambling, all his royalties to flow to the table up; he as a gambler 's reputation as a poet is not inferior to his reputation, so that the police put him among the thirty-sixth famous gambler. Good people to hear about gambling stories and anecdotal, Pushkin also have the interest. Once, his friend Vladimir Demiteliyeweiqi, Golitzen Duke ( 3 every it it finishing it it it f it allus ) told him about one thing: that day, he lost badly, to his grandmother. She did not give him the money, just tell him three cards, it is in Paris when she famous adventurer count St. Germain was imparted to her. " To have a try!" The old lady said. So, Sergei took these three cards to place bets, the results have lost all won back. Golitzen Duke story inspired Pushkin's inspiration, he created the" Queen of spades".As the novel," Queen of spades" Pushkin in the imagination and fiction, it works to enhance the attractiveness of. The novel was published, author of Pushkin's diary in April 7, 1834 wrote:" my" Queen of spades" become fashionable for a time. Gamblers bet on ' 3 ', ' 7 ' and ' A '. They found the old count and Natalya to Petrov 's similarity. Does not seem to call me." Pushkin in his poet 's imagination, the real and imaginary skillfully combined, so that the" Queen of spades" became his most famous novels.
『叁』 谁能告诉我《黑桃殿下红桃心》的主要内容
内容简介
“MM殿下”系列第三部:这是一曲传奇镜像国度中绚丽的卡通爱情童话!
这里有架空神话的反转世界,离奇明艳的镜像国度;
这里有史上最没有前途的黑桃殿下,史上最狗屎运的黑桃女王;
这里有校园偶像剧与魔幻力量的完美结合,贵族校园的高雅生活,以及不得不背负的无奈命运。
但是……它却比《爱丽丝梦游仙境》更华美绚丽,更甜蜜奢华!
内容简介:
黑桃殿下,拥有着最尊贵的地位与令人臣服的魅力。
反转世界,有着黑桃国与红桃国的美少年和美少女。
命运之人,镜像国度的人们天生命运便是紧密相连。
从未想过有一天会成为“黑桃殿下”候选人的平民米小亚,却在16岁生日时发生了命运大转折。不仅要进入蕾拉娜学院与魔法贵族们进行魔法PK,还要应付黑桃、红桃两国美男的刁难纠缠。
酷酷的伍十澜看似很坏其实心眼还不错,温柔的苏睦真像位大哥哥,还有红桃国的阴暗王子卓浔阳,怎么就是不放过米小亚?
难道,米小亚真的和“黑桃殿下”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还是“命运之人”除了天生注定还能后天养成?于是米小亚欲哭无泪,黑桃红桃什么的,其实我才不想要,只要一颗属于我的心!
神秘的国度中,魔力的故事不断滋长……
华丽的校园里,让人费解的事件不断上演……
在固执少女与迷般帅哥的重重交锋中,真相,越来越近!
勇气与智慧交融,真实与谎言交锋,一场跌宕起伏的爱情与魔法的终极挑战。
『肆』 黑桃皇后是什么意思
黑桃皇后
《黑桃皇后》
三幕悲歌剧,此剧的剧本是柴可夫斯基本人和弟弟莫德斯特根据诗人普希金的原著《黑桃女王》共同编写的。柴可夫斯基谱曲,1890年12月19日在圣彼得堡帝国歌剧院首次公演。
歌剧《黑桃女王》和普希金的原著之间尽管有相当的差距,但仍然以绝对能赌赢的三张扑克牌作为戏剧发展的中心,描写上流阶级沉溺于赌博的堕落生活,并穿插美丽少女丽莎的恋爱悲剧。剧中伯爵夫人幽灵出现的场面,会使人不寒而栗。又如在深夜运河堤岸上莉萨所唱的咏叹调也的确很美,随处出现的抒情旋律都很让人喜爱。这部歌剧的音乐素材是由19世纪俄罗斯城市浪漫曲和民歌音调发展而来的,从中可以清楚地听到悲凉凄楚的民间音调,催人泪下,它是一部举世闻名的音乐悲剧。
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18世纪末的彼得堡。出身贫寒的青年军官盖尔曼爱上了上流社会的丽莎小姐,但由于他们的阶级地位不同,他无法娶贵族小姐为妻。盖尔曼偶然了解到丽莎小姐的祖母伯爵夫人有赌博致胜的三张王牌,他妄想探出其中的奥妙,以求赌博发财。其实这三张王牌不过是一种谣传,盖尔曼致富心切,千方百计,费尽心机,不仅杀死了丽莎的祖母——伯爵夫人,还使得知真相后的丽莎小姐也深感爱情的破灭而自杀,盖尔曼本人也因在赌场上输了个精光,在绝望和悔恨中拔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剧中人物:
盖尔曼 爱着丽莎的近卫士官、赌场老手 男高音
伯爵夫人 女中音
丽莎 伯爵夫人的孙女 女高音
托姆斯基 伯爵盖尔曼的朋友 戏中戏里的普特斯 男中音
叶列茨基 公爵丽莎的未婚夫 男中音
波丽娜 丽莎的朋友 戏中戏里的达孚尼 女高音
玛夏 丽莎的女仆 戏中戏里的克罗伊 女高音
卡林斯基 近卫士官 盖尔曼的朋友 男高音
史林 盖尔曼的朋友 男低音
纳舅夫 赌徒 盖尔曼的朋友 男低音
柴普利兹基 赌徒, 盖尔曼的朋友 男高音
典仪官 男高音
家庭教师 次女高音
演奏时间:
第一幕:62分 第二幕:57分 第三幕:45分
时间:十八世纪末
地点: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城
剧情介绍:
序曲:在这序曲中简洁地叙述了整个歌剧的根本曲思。先是托姆斯基叙事曲开头的动机,然后是三张扑克牌的胁迫式动机,接着孕育出伯爵夫人可怕的主题。后半部是盖尔曼对丽莎之爱的主题,音响无比光辉,这是一首狂喜的情歌。
第一幕 第一场 圣彼得堡公园的广场。夏天
保姆、奶妈或家庭教师,各自带着孩子们在这里游戏。少年们学着兵操、列队走过来。儿童们就跟在少年们的队伍后走掉了,保姆赶紧跟着他们。
近卫士兵杰卡林斯基和史林,一面交谈着昨晚赌博的事一起登场。两人对于好友盖尔曼最近只沉默地喝酒的情形觉得很奇怪。这时候,盖尔曼和托姆斯基伯爵一起来到。当朋友们关心地问他:“最近为什么老是愁眉苦睑”时,盖尔曼坦白答说自己已经坠入情网了,于是唱出咏叹调《我还不知道她的芳名》。朋友们听了就表示,这太简单了,只要调查一下不就得了?但盖尔曼绝望地高喊说“她是出身名门的姑娘”,然后悒郁地离去。
公园里,男女老幼三五成群,前来散步、聊天,又陆续离开。盖尔曼和朋友们又回来了。这时从另一角落,出来散步的叶列茨基公爵,逐渐走近他们身边。大家知道这位年轻公爵最近刚订婚,于是争相为他庆贺。当大伙们好奇地问“新娘是谁”时,公爵便指着刚好跟伯爵夫人来到的丽莎,向大家介绍“就是这一位”。
这时,盖尔曼的脸色突然发青,托姆斯基顿时领悟她就是所谓的“不知芳名的情人”。丽莎对于盖尔曼那灼热的眼神,也感到恐惧。大家交换过例行的问候后,叶列茨基陪着伯爵夫人和丽莎先走了。目送伯爵夫人的背影,士官们交谈说这个老太婆的模样很邪恶时,托姆斯基就告诉大家,这位夫人年轻时在巴黎是响叮当的人物,他唱出三张扑克牌的叙事曲《某次在凡尔赛宫的皇后扑克牌聚会上》。他说:伯爵从前她是个美人,在巴黎被称为莫斯科的维纳斯,四周的人都对她很热情、殷勤。可是比起恋爱,她却更热中于赌博,所以对任何人都不领情。某一次在皇后的扑克牌赌局上输得很惨时,一直对她很着迷的圣杰尔曼伯爵就低语说:“你如果和我睡一个晚上,就教给你必胜的三张扑克牌秘密。”她接受他的要求,第二天的扑克牌赌局上,她果然把输掉的钱全都赢回来了。
后来,她就把这个扑克牌的秘密教给了自己的丈夫,接着又传授给一位英俊青年。可是当夜有个幽灵出现并预言说:“第三个男人为了知道这三张扑克牌的秘密,当他接近你的时候,你将有死亡的灾祸。”
当托姆斯基把这段故事讲完以后,卡林斯基等人愉快地表示,这或许不是真的,但相当有趣,然后嘲笑盖尔曼说:“你看如何?它可能带给你好运 !”这时,天上突然雷电交加,倾盆大雨随即来到,公园内的人争相跑开,各自避雨去了。独自留下的盖尔曼就大声高喊说:“她若不属于我,就只有死亡!”并快步离去。
第二场 丽莎的房间,后方有阳台
丽莎一边弹着琴,一边和好友波丽娜在唱歌,接着就由波丽娜一个人唱出浪漫曲《可爱的朋友们》。这时有人建议唱明亮一点的歌曲,于是就改唱了一首民谣,朋友们也跟着拍手唱和,并翩翩起舞。家庭教师觉得实在太喧闹了便前来制止,朋友们遂告别离去。
最后走的波丽娜在离开之前对丽莎说;“今天是你订婚喜庆的日子,不应该愁容满面,要露出笑容才好,说完就回去了。丽莎也要女仆退去,独自留在房里里,强忍着眼泪,唱出了咏叹调《为何热泪直流》。她说比起那身份高贵的、完美的未婚夫,却更喜欢那双眼燃烧的年轻人。
这时出人意料地,盖尔曼出现在阳台上。管弦乐中凝聚了一切,就像呼吸已经停止那样。自此出现一些乐句的片断,表示丽莎的犹豫,然后盖尔曼热情的情歌就流泻出来了,有如一道柔美的光波将丽莎的身体包围住。激烈的爱的告白逐渐变成热烈的祷告,这就是盖尔曼唱的短咏叹调。他唱道:“请宽恕我,天上女神,我破坏了你的宁静。请宽恕我,请不要拒绝这痛苦的告白,不要拒绝这苦恼的告别……。”接着他就从口袋中掏出手枪说:“你如果拒绝我,我就自杀。”丽莎请他回去,但没有说服力。这时像死亡威吓般的信号,传来了不吉祥的脚步声,伯爵夫人来了。盖尔曼自言自语说“墓场的阴风突然吹来了,死亡呵我需要你”,然后又对丽莎说“你打开我幸福的大门,我愿与你共生死。”
这时传来了敲门的声音。丽莎赶紧让盖尔曼躲起来,如果伯爵夫人查问为何屋内有走动声时,准备解释是自己在房里踱来踱去。所幸伯爵夫人并未进来,又回到自己房间。丽莎再催促盖尔曼回家,但他坚持不走,宁愿死在这里,最后她还是向他吐露了自己的爱。
第二幕
第一场 某一高官府邸的大客厅
这是假面舞会之夜。音乐流泻出名叫《牧童的真心》的古老牧歌旋律,衣着华丽的客人们载歌载舞。执事出来宣布说就要在花园燃放烟火,客人们就走到阳台去了。卡林斯基和史林一面交谈着不知何故,最近盖尔曼又恢复精神,一面迈出大厅。
大厅空无一人时,叶列茨基和丽莎一起登场。由于未婚妻闷闷不乐,他便关怀地探问原因,唱出咏叹凋《我爱着你》。两人走过大厅后,盖尔曼拿着一封信出现。此信是丽莎寄给他的,要他今晚在演完戏后在大厅等她。盖尔曼一面读信,一面心想如果这时能知道三张扑克牌的秘密,就要带着她远走高飞。
这时客人们又回到客厅。卡林斯基和史林混在人群中走到盖尔曼身边低语着“三张扑克牌”后又消失踪影,这虽然只是讽刺,但他却认为是幻觉。接着,大厅中上演牧歌剧《达孚尼和克罗伊》,当这余兴戏剧演完时,丽莎悄悄地走到盖尔曼身边,把花园秘密之门和伯爵夫人卧房的钥匙交给他,同时告诉他:“伯爵夫人卧房肖像画下,有通往我的房间的门,请你今晚一定前来,因为希笔此后就属于你!”
盖尔曼因这突如其来的好机会,紧握住手中的钥匙,心中盘算说:“这么一来,她和三张扑克牌的秘密,全都属于我!”这时传来沙皇莅临的信号曲,客人们兴奋地高喊:“艾卡特利纳陛下万岁!”。
第二场 伯爵夫人的卧房
深夜。中提琴奏出沙沙的声音。盖尔曼悄悄地潜进来。当他想按照丽莎的吩咐走入她的寝室时,由于在入口处看到伯爵夫人的肖像,就自言自语说:“我必须先问出扑克牌的秘密!”就在思考之间,伯爵夫人由女仆们送回屋里,他就赶紧躲在窗帘后。当伯爵夫人走入化妆室更衣时,丽莎进来对女仆玛夏说:“今晚他会来我的寝室,请你不要进来。”她要吃惊的玛夏成为自己的同伙,等她退去后便走入自己的寝室。
从化妆室出来的伯爵夫人回忆说“从前的舞会根本不是这种样子”,因发觉女仆们还站在那儿,就命令她们退去,然后躺下准备就寝。盖尔曼走到寝室边逼迫伯爵夫人说出三张扑克牌的秘密,但她因恐惧过度,话都说不出来。看到这情景,盖尔曼一不做二不休,拔出手枪恐吓她赶快说出。不料伯爵夫人因惊吓过度而引发心脏麻痹,当场死亡。
由于听到奇怪的声音,丽莎拿着蜡烛出现。亲眼目睹这可怕的结果后,绝望地怒斥说:“你的目的不是我,而是三张扑克牌的秘密。你这刽子手快滚出去!”然后就趴在伯爵夫人遗体上嚎啕大哭。
第三幕
第一场 兵营中的盖尔曼卧室
幕启时,盖尔曼坐在桌前读丽莎的来信。这时的丽莎由于确信盖尔曼不是故意杀害祖母的,所以,邀他今晚到运河河堤边幽会。当他读完信时,远方传来不吉祥的合唱声,盖尔曼就被可怕的幻觉所攫住,脑海回忆起伯爵夫人葬礼时的情景。
这时借着阴森森的风声,伯爵夫人那可怕的动机乐句出现了。窗外吹进一阵风后,屋里的蜡烛就熄灭了。当被恐怖袭击的盖尔曼准备夺门而出时,门却自己开了。伯爵夫人的幽灵出现了,并对全身打颤的盖尔曼说:“幽灵来到你这里,并非自己的本意。是为了救丽莎才来告诉你三张扑克牌秘密的,这三张是三、七和一,你要牢牢记住。”说完就失去踪影。而盖尔曼则疯狂般反复念着“三、七、一”。
第二场 运河的河堤边,远方有彼得洛包罗夫斯克要塞。
这是酷寒的冬夜,借着月光,丽莎穿着黑色衣服登场。虽然已经敲过午夜十二时的钟声,但盖尔曼却还没来。丽莎悲伤地唱出咏叹调《阿,我疲困不堪》她说:“日夜思念的只有他一人,快乐已过去,你在何方?”
当她觉得自己的情人是魔鬼一样的男人时,自己又反驳自己说绝对不是如此。因为这样胡思乱想,只会增加自己内心的绞痛。
这时盖尔曼来了,丽莎很高兴地把自己的脸埋在他的怀里,然后紧紧抱住他说:“忘掉过去的一切,我只爱你一人!” 盖尔曼回答说:“我们一块儿逃亡吧!”但丽莎却问他:“你想逃到哪里去呢?只要和你在一起即使是天涯海角我也与你同行。”但她没想到自己的情人却发疯般的大叫:“到何处去?当然是赌场!”
丽莎要他镇定,不要胡说,但盖尔曼却兴奋地说:“我从老太婆那儿已经知道扑克牌的秘密,那就是三、七、一!”然后甩掉缠着他的丽莎,发狂般往赌场而去。丽莎绝望地喊道:“那个人已经死了,我要跟他一起走!”说罢便跳河自尽了。
第三场 赌场
赌客们一边喝酒一边玩扑克牌。当卡林斯基和史林在赌牌时, 叶列茨基公爵也来了。他说对恋爱无缘的男人在赌博上一定比别人强,然后也加入牌局,而且请大家不要盘东问西的,因为他的婚约已经解除。
由于有人建议即兴唱一首歌,托姆斯基伯爵就快活地唱出小调:“如果可爱的姑娘能像小鸟般飞翔,那么我愿意变成树枝。这么一来,一定会有上千的姑娘停憩在我身上……。”大家听了都同声叫好。
就在骚闹中盖尔曼出现了,而且坐在扑克牌的赌桌上。对于盖尔曼那寻常的举止,大家不约而同地转过头来注视着。盖尔曼一共赌了两次,果然以三点和七点接连赌赢。赢了很多钱后又他唱出了《人生是什么?》他说:“人生就是赌博!善与恶都一样,那只是让姑娘们听的故事……。”他唱出了被命运戏弄的、虚无飘渺的人生观。
这时叶列茨基走到他身边,希望和他赌一次。就在众目睽睽下发牌,盖尔曼把赢来的钱孤注一掷,然后大叫说“一点”。公爵翻过牌后答说:“你的牌不是一点,是黑桃皇后!”发愣的盖尔曼就一直注视着这张牌,牌中的黑桃皇后变成了伯爵夫人的脸,眯着眼睛对他笑着。这时盖尔曼疯狂地大叫:“你想要什么?是我的命吗?那我就给你吧 !”说罢就举起短剑刺进了自己的胸膛。
濒死的盖尔曼乞求叶列茨基公爵的宽恕,然后低语说:“丽莎啊,我是真心爱你的。”说完就在血泊中断气。众人用合唱祈求这颗疲困的灵魂能得到安息与宁静。幕落
『伍』 黑桃皇后的内容简介
这是俄罗斯著名诗人普希金的小说选集,内收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杜勃罗夫斯基》、《黑桃皇后》等六个中篇和冠以《别尔金小说集》之名的五个短篇。
其中《黑桃皇后》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全书通过对彼得堡上流社会赌徒生活的描写,刻画了主人公赫尔曼的坚强性格和贪婪野心,预示了俄国资本主义的临近……
『陆』 黑桃女皇组织人多吗
不是组织。组织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根据查询可知,《黑桃皇后》是俄国作家普希金创作的短篇小说。《黑桃女皇》讲述了出身贫寒的青年军官格尔曼爱上了上流社会的丽莎小姐,但由于所处的阶级地位不同,无法娶贵族小姐为妻的故事。
『柒』 黑桃皇后的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18世纪末的彼得堡。出身贫寒的具有德国血统的青年军官盖尔曼爱上了上流社会的丽莎小姐,但由于他们的阶级地位不同,他无法娶贵族小姐为妻。
盖尔曼偶然听说丽莎的祖母伯爵夫人有每赌必胜的三张王牌,他妄想探出其中的奥妙,以求靠赌博发财改善境遇从而能够成为富人并娶到心上人。于是他千方百计、费尽心机地潜入深府内院,竟在无意间吓死了丽莎年迈的祖母——年轻时有“莫斯科维纳斯”美称的伯爵夫人。后来,老伯爵夫人的幽灵现身在军营中向盖尔曼道出了三张纸牌的秘密,但必须让盖尔曼允诺娶其孙女丽莎为妻,无心致死人命的懊恼加上幽灵到来的惊吓以及得知三张纸牌秘密的狂喜使得本来性格内向、内心阴郁的盖尔曼最终精神混乱,他拒绝了温柔的心上人丽莎爱的挽留,最终疯狂的奔向赌场。得知真相后的丽莎深感爱情的破灭无助地跳进运河至涅瓦河的入口自杀。
连胜两场的盖尔曼因为没有顾及伯爵夫人幽灵的嘱托娶其孙女为妻而在最后一场赌局中输给了公爵叶列茨基,最后一张纸牌失效了,他志在必得的1点变成黑桃皇后,那张脸就像伯爵夫人幽灵恐怖的面容!在绝望和悔恨中盖尔曼拔刀自尽。
『捌』 苏联电影的发展历程
1896年,法国L.卢米埃尔的电影在莫斯科和彼得堡等地开始放映,同时俄国的电影爱好者(如.沙申、.费捷茨基等)也做了拍摄电影的尝试。
沙皇俄国的电影生产从20世纪初开始。1908年,.德朗科夫拍摄了俄国第一部故事片《伏尔加河下游的自由人》(又名《斯捷潘?拉辛》)。1908~1916年,俄国共拍摄了1376部长短故事片,其中有根据古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也有表现俄国历史的影片,但更多的是比较粗糙的娱乐片。当时电影生产掌握在私营企业手中,影片生产技术条件也很差,这些都限制了电影作品艺术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水平的影片有:普洛塔占诺夫的《黑桃皇后》(1916,根据普希金作品改编)、《安德列?科如霍夫》(1917),加尔金的《贵族之家》(1915,根据屠格涅夫作品改编)等。 十月革命后,彼得格勒、莫斯科,后来还有乌克兰,都很快成立了电影委员会。1919年 8月27日,颁布了列宁签署的法令,决定将照相、电影生产及发行移交人民教育委员会领导。这一天标志着苏联电影的诞生。此后,列宁对电影工作做了一系列指示。他指出:“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根据列宁指示的精神,拍摄了大量的新闻片和纪录片,这些影片反映了国内生活中的重要事件。1918~1920年间,还拍摄了一些古典文学改编的影片,如《谢尔盖神父》(1918,原著.托尔斯泰,导演普洛塔占诺夫)、《偷东西的喜鹊》(1920,原著..赫尔岑,导演.萨宁)等。高尔基的《母亲》也在此期间第一次被搬上银幕(1920,导演.拉朱姆内依)。根据形势的需要,十月革命后拍摄了一批表现国内迫切政治问题的故事片,它们被称为“宣传鼓动片”。1921年,国立第一电影学校全体师生在加尔金领导下拍摄了《镰刀与斧头》,这是苏联第一部大型革命题材故事片。影片表现十月革命期间贫富农之间的斗争1923年,格鲁吉亚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另一部著名的革命题材故事片《红小鬼》(导演比列斯基阿尼)。影片表现了布琼尼第一骑兵军和马赫诺匪帮的斗争。
这一期间,苏联电影工作者的艺术探索比较活跃。库里肖夫领导国立电影实验工作室,除了在蒙太奇手法上进行实验外,还创立了“电影模特儿”理论这种理论把演员比做操作中的机器,把导演比做设计工程师。库里肖夫根据这一理论拍摄了《西方先生在布尔什维克国家的不平凡的冒险》(1924)和《死光》(1925)等影片另外两名青年导演科津采夫和塔拉乌别尔格创办了“奇异演员养成所”。他们力图把类似杂耍的夸张的表演方式带到银幕上来,拍摄了《十月姑娘的奇遇》(1924)和《米施卡反对尤登尼奇》(1925)等影片。这些探索包含着一定的积极因素,有些影片在主题上也有价值,但由于对形式技巧的过分迷恋而影响了作品的完整与深度。1924年,俄共(布)十三大关于电影的决议指出,必须加强党对电影的领导。从这一年起,健全了领导机构,取消了私营发行公司,出版了《电影报》、《苏联银幕》、《苏联电影》等杂志,成立了“革命电影协会”。1925年又成立了由捷尔任斯基领导的“苏联电影之友”协会。1924~1925年,苏联拍摄了142部影片,其中故事片70部。在这中间,最重要的收获是,出现了《战舰波将金号》(1925,导演爱森斯坦)和《母亲》(1926,导演普多夫金),这两部影片成为苏联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一期间, 乌克兰导演杜甫仁科拍摄的影片《兹文尼郭拉》(1928)、《兵工厂》(1929)、《土地》(1930)也取得了重要成就。杜甫仁科孜孜不倦地探索着表现革命主题的电影手段。他的诗意手法产生了鲜明的表现力,充满了革命的激情。
20年代后半期,苏联还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电影作品,如爱森斯坦导演的《罢工》(1925)、《十月》(1927)、《旧与新》(1929),普多夫金导演的《圣彼得堡的末日》(1927)、《成吉思汗后代》(1929),普洛塔占诺夫导演的《他的号召》(1925)、《董?介果和别拉嘉》(1928)。此外还有《新巴比仑》(1929,导演科津采夫和塔拉乌别尔格)、帝国的废墟(1929,导演艾尔姆列尔)等。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表现了革命的主题。它们标志着电影艺术开始成为宣传革命思想的有力武器。
20年代的苏联纪录电影也出现了新的面貌,涌现了一批反映革命现实的纪录片和新闻片。许多影片反映了列宁的活动。以新闻杂志片《电影真理报》为中心,出现了电影眼睛派团体,其领导人是维尔托夫。他的影片《前进吧,苏维埃》、《关于列宁的三只歌》等,对于苏联纪录电影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与电影事业发展的同时,苏联电影理论探索也很活跃。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不仅对于苏联电影,而且对于世界电影的创作和理论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0年代是苏联无声电影最辉煌的时期,为此后苏联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0年代,苏联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有声电影的出现使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更为丰富。苏联文艺的创作方法确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原则。革命的电影艺术的发展,使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出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夏伯阳》(1934,导演瓦西里耶夫兄弟),被誉为里程碑式的作品。
30年代苏联电影的突出特点是革命斗争和建设的题材在创作中占据主导地位。《生路》(1931,导演.艾克)《金山》(1931,导演尤特凯维奇)、《献礼》(旧译《迎展计划》,1932,导演艾尔姆列尔和尤特凯维奇)、《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1936,导演吉甘、《波罗的海代表》(1937,导演扎尔赫依和赫依费茨)、《马克辛三部曲》(1935~1939,导演科津采夫和塔拉乌别尔格)、《伟大的公民》(1938~1939,导演艾尔姆列尔)、《政府委员》(1939,导演扎尔赫依和赫依费茨)、《肖尔斯》(1939,导演.杜甫仁科)以及格拉西莫夫导演的《七勇士》(1935)、《共青城》(1937)、《教师》(1939)等影片反映了苏维埃人──新生活的建设者的精神面貌,表现了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反映了革命思想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这一期间还拍摄了一批优秀的历史题材影片如《彼得大帝》(1937~1939,导演.彼得罗夫、《苏沃洛夫大元帅》(1940,导演普多夫金)、《亚历山大?涅夫斯基》(1938,导演爱森斯坦);喜剧片如《富裕未婚妻》(1938,导演培利耶夫)、《拖拉机手》(1939,导演培利耶夫)、《快乐的人们》(1934,导演亚力山大洛夫)《伏尔加──伏尔加》(1938,导演.亚历山大洛夫);根据高尔基原著改编(1939顿斯阔依导演的影片《童年》(1937)、《在人间》(1938)、《我的大学》(1939)等。
30~40年代初,苏联生产故事片近400部,动画片100多部,苏联电影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指导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40年代的苏联电影生产由于卫国战争而受到影响。1941~1945年间,苏联的主要电影生产企业迁往后方,减少了产量。在对敌斗争热情的鼓舞下,苏联电影工作者拍摄了一批反法西斯斗争题材的影片:如《区委书记》(1942,导演培利耶夫)、《玛申卡》(1942,导演莱兹曼)、《她在保卫祖国》(1943,导演艾尔姆列尔)、《虹》(1944,导演顿斯阔依)、《卓娅》(1945,导演.阿伦什坦)、《伟大的转折》(1945,导演艾尔姆列尔)等。同时还拍摄了表现爱国主义思想的历史题材影片,如《库图佐夫》(1944,导演彼得洛夫)、《伊凡雷帝》(上集,1945,导演爱森斯坦)等。
这一期间苏联电影的创作力量主要放在拍摄反映卫国战争的新闻纪录片上1941~1945年间共拍摄了489期新闻杂志片、67部短片、347部大型纪录片其中如《战争的一天》(1942)、《斯大林格勒》(1943)、《为我们苏维埃乌克兰而战》(1943)、《解放法兰西》(1944)、《柏林》(1945)、《歼灭日寇》(1945)、《人民的审判》(1945)等对于鼓舞人民的斗志,激发抗敌的热情,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卫国战争结束后,反法西斯斗争仍然是电影创作的重要主题导演格拉西莫夫于1948年根据A.法捷耶夫的同名原著拍摄了影片青年近卫军,表现了苏联青年的反法西斯斗争。同一题材的影片还有《侦察员的功勋》(1947,导演.巴尔涅特)、《真正的人》(1948,导演.斯托尔堡)等。这一期间还出现了一些其他题材的优秀作品,如《米丘林》(1948,导演杜甫仁科)、《乡村女教师》(1947,导演顿斯阔依)、《俄罗斯问题》(1947,导演罗姆)、《西伯利亚交响曲》(1948,导演培利耶夫)等。
从战争结束以后直至50年代前期,苏联电影创作处于低潮状态。由于战争的影响、政治上的个人迷信和创作理论上流行无冲突论,影片产量减少,1940年苏联故事片年产量54部,1951年则不到5部;青年创作力量得不到成长的机会;与国外的文化交流陷于半停顿状态;在创作中,出现了一些过分颂扬领袖人物的影片;一些表现当代生活的影片则回避生活矛盾,粉饰现实。公式化、概念化成为这一时期电影创作的显著特点。 1956年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之后,到1962年,故事片产量达到 104部。同时,大批青年创作人员陆续涌现。各加盟共和国的电影事业也得到发展。在创作中,最明显的变化是题材样式的扩大。50年代中期和后期出现了一系列优秀影片,如《狂欢之夜》(1956,导演梁赞诺夫)、《保尔?柯察金》(1957,导演.阿洛夫和纳乌莫夫)、《序幕》(1956,导演.吉甘)、《第四十一》(1956,导演丘赫莱依)《共产党员》(1957,导演莱兹曼)、《列宁的故事》(1957,导演尤特凯维奇)、《鲁勉采夫案件》(1956,导演赫依费茨)、《不称心的女婿》(1956,导演.施维泽尔)、滨河街的春天(1956,导演.米隆涅尔和胡齐耶夫)高空(1957,导演扎尔赫依)《海之歌》(1958,导演.桑采娃)此外,还拍摄了多部成功的现代和古典文学巨著改编的影片,如《静静的顿河》(1957~1958,导演格拉西莫夫)、苦难的历程(1957~1959,导演罗沙里)、《奥赛罗》(1955,导演尤特凯维奇)、《堂吉诃德》(1957,导演科津采夫)等。
50年代后半期至60年代前期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批战争题材作品如邦达尔丘克导演的一个人的遭遇(1959)和丘赫莱依导演的《士兵之歌》(1959)。丘赫莱依导演的另一部战争题材影片《晴朗的天空》(1961),除了表现前方战士和后方人民作出的贡献外,还通过对个人迷信的批判提出了“信任人”的主题。这些显示了苏联战争题材电影创作的深入发展。另一些影片,如雁南飞(1958,导演卡拉托佐夫)临风而立(1962,导演罗斯托茨基)、我住的房子(1957,导演库里让诺夫)、《伊凡的童年》(1959,导演塔尔可夫斯基)等,在人物心理刻画和表现环境的真实性方面也显示了特色。
从50年代中期开始,除“非英雄化”倾向外,“非情节化”,“生活流”,“意识流”等倾向在一些影片中也有所反映。
60年代以后,在前一阶段探索的基础上,苏联影片从数量到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这一时期的重要影片有:战争题材作品《士兵的父亲》(1965,导演赤赫依捷)和《生者与死者》(1964,导演.斯托尔堡);农业题材作品《主席》(1965,导演.萨尔蒂科夫);表现列宁的影片《蓝色笔记本》(1963,导演库里让诺夫)和《列宁在波兰》(1966,导演尤特凯维奇);表现战后农村阶级斗争的影片《谁也不想死》(1965,导演.热拉凯维丘斯)。格拉西莫夫拍摄了道德题材三部曲:《人与兽》(1962)、《记者》(1965)、《湖畔》(1970);导演罗姆拍摄了大型纪录片《普通的法西斯》(1966);导演邦达尔丘克拍摄了根据托尔斯泰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战争与和平》(1965~1969);柯静采夫改编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1964)和《李尔王》(1971);塔尔可夫斯基拍摄了历史传记片《安德列?鲁布廖夫》(1966)。60年代,苏联电影理论仍较活跃,罗姆、尤特凯维奇等导演提出“思考电影”的概念,与此同时,在20和30年代曾展开过的诗电影和散文电影的争论,这时又进一步展开。 1972年,苏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发展苏联电影事业的措施”的决议,要求电影创作应体现时代精神,现代题材应在创作中占据主导地位,塑造当代主人公形像应成为苏联电影创作的主要课题。70年代苏联电影出现了4大题材创作热潮:政治题材、军事爱国主义题材、生产题材和道德题材。
政治题材作品一般称为政治电影,它以表现当代国际政治事件为主。这些作品的主题思想反映了苏联政府的对外政策的观点。如这是一个甜蜜的字眼──自由(1972,导演.热拉凯维丘斯)《礼节性的访问》(1973,导演莱兹曼)、《信任》(1976,导演.特列古勃维奇)、《野蛮人》(1978,导演热拉凯维丘斯)、《生活是美好的》(1979,导演丘赫莱依)等。在军事爱国主义题材方面,主要出现了 3类作品:①史诗性影片,这些作品力图全面反映卫国战争,如奥泽罗夫导演的5集影片《解放》(1969~1972)和4集影片自由士兵(1974~1977)、导演.叶尔肖夫拍摄的4集影片围困(1973~1978)等,这类影片气魄宏伟,出场人物众多,力图真实再现战争的全貌。②英雄主义和人道主义相结合的作品。这类影片在军事爱国主义题材创作中占多数。它们表现的往往是局部战役,重点是刻画战争中人的心理状态,通过个人的遭遇表现红军战士的英勇精神。如《这里黎明静悄悄……》(1972,导演罗斯托茨基)、《他们为祖国而战》(1975,导演邦达尔丘克)、《升华》(1977,导演.舍皮钦柯)等。③歌颂军功的作品。这类作品主题比较单一,如《崇高的称号》(1973,导演.卡列洛夫)等。在生产题材方面,一些影片通过工农业生产中的矛盾冲突,力图表现科技革命时代先进人物的精神面貌,如影片《奖金》(1975,导演.米凯良)、《反馈》(1977,导演.特列古勃维奇)、《适得其所的人》(1973,导演.萨哈罗夫)、4集影片《面包的味道》(1979,导演萨哈罗夫)等。在道德题材方面,苏联电影工作者取得的进展最大,许多作品真实、深刻地反映了苏联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反映了个人、家庭、集体之间的冲突,刻画了在今天现实环境中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这些作品中,有些从塑造正面主人公着手,反映苏联社会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如《莫斯科不相信眼泪》(1980,导演.敏绍夫)、《个人问题访问记》(1979,导演.戈戈别里捷)、《恋人曲》(1974,导演米哈尔科夫-康查洛夫斯基)。有些影片从揭露反面现象着手,表现各种落后、腐朽的势力如何阻碍着社会的前进,如《辩护词》(1976,导演阿布得拉什托夫)、《白轮船》(1975,导演.沙姆希耶夫)、《审讯》(1979,P.奥若果夫);有些影片通过个人遭遇,提出每个人所面临的人生道路问题,追求个人理想问题,如《奇怪的女人》(1976,导演莱兹曼)、《红莓》(1974,导演舒克申);有一些影片通过平淡无奇的生活现象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存在的“障碍”,从而提出人的生活态度问题,如《白比姆黑耳朵》(1979,导演罗斯托茨基)、《个人生活》(1980,导演莱兹曼)等。以上各类影片虽然取得的成就不完全一致,但它们都反映了作者积极干预生活的热情。这些作品使电影创作更接近于今天的现实,因而受到观众的欢迎。
70年代以来苏联电影工作者还创作出一些其他题材和样式的作品,如史诗片《西伯利亚颂》(1978,导演米哈尔科夫-康查洛夫斯基)、喜剧片《办公室的故事》(1977,导演梁赞诺夫)和《秋天马拉松》(1979,导演达涅里亚)、儿童片《童年过后的一百天》(1975,导演C.索洛维约夫)和《无权转交的钥匙》(1976,导演.阿萨诺娃)、科幻片《索良利斯》(1973,导演塔尔可夫斯基)和《潜行者》( 1979,导演.塔尔可夫斯基)、古典文学改编作品《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1976,导演米哈尔科夫)和《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1979,导演米哈尔科夫)以及表现革命前格鲁吉亚人民生活的诗电影《愿望树》(1978,导演.阿布拉捷)。
70年代以来苏联纪录电影也有不少成绩。如20集大型纪录片《伟大的卫国战争》(1965~1978,总导演卡尔曼) 反映了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全貌。《矿工们》、《秋明王国》、《路旁的家》等片反映了国内的建设。此外,还有一些为苏联对外政策服务的纪录片。在科普片、美术片方面,苏联电影工作者也都做出了一定成绩。 80年代以来,苏联电影积极向主题的深化,新题材的开拓以及样式多样化方面发展。从1981~1985年,苏联共拍摄了750部故事片。在战争题材方面,除了继续创作史诗性作品如莫斯科保卫战(1985,导演奥泽洛夫)、《胜利》(1985,导演.马特维耶夫)以外,电影艺术家主要致力于表现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精神力量的源泉,如《源泉》(1982,导演.西连科);研究法西斯产生的根源,如《自己去看》(1985,导演克利莫夫);从今天的角度思考战争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如《岸》(1983,导演阿洛夫和纳乌莫夫)。有的作品通过对苏联军人形像的塑造力图把人道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如《小亚历山大》(1982,导演.弗金)。在道德题材方面,电影创作把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研究在复杂的生活矛盾中,人的处世态度以及因此给个人及社会带来的影响,如《愿望的年代》(1983,导演莱兹曼)、《没有证人》(1983,导演米哈尔科夫)、《后记》(1983,导演胡齐耶夫)。有些作品在展示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关心人、尊重人的思想时努力深化人道主义的主题,如《生活、眼泪和爱情》(1984,导演古宾科)、《稻草人》(1984,导演P.贝可夫)、《冬天的樱桃》(1985,导演.马斯连尼柯夫)。在生产题材方面,电影创作更多地注意改革的主题,注意表现经济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如《第二梯队开始行动》(1984,导演.雅桑)、《从工资到工资》(1985,导演A.玛纳萨罗娃)。在革命历史题材方面,1981年拍摄的《列宁在巴黎》(导演尤特凯维奇)通过新颖的艺术手法把过去和现在联系在一起,突出了列宁思想的价值。1982年拍摄的《红钟》(导演邦达尔丘克)1985年拍摄的《雾中的岸》(导演.卡拉西克)都再现了20世纪革命历史的发展。80年代苏联还拍摄了一些优秀的传记片,如《列夫?托尔斯泰》(1984,导演.格拉西莫夫)、文学改编作品如《瓦萨》(1983,导演潘菲洛夫)、《残酷的罗曼史》(1984,导演梁赞诺夫)、惊险片《密探》(1981,导演.弗金)及《为胡狼准备的陷阱》(1985,导演.马赫穆多夫)、讽刺喜剧片《青山,或不可思议的故事》(1984,导演.申盖拉雅)及《骗术》(1984,导演.特列古勃维奇)。
80年代苏联电影创作的特点之一是致力于题材和样式的融合不少影片打破了传统的分类界限,使影片产生更大的艺术感染力。1984年制作的《战地浪漫曲》(导演.托多罗夫斯基),既从道德探索的角度探讨战争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又通过战争事件展示人物之间的复杂的心理变化。《德黑兰1943年》(1983,导演阿洛夫和纳乌莫夫)把政治样式和惊险样式结合起来,突出国际政治斗争的内在紧张性。喜剧片《两个人的车站》(1984,导演梁赞诺夫)中糅合着悲剧的因素。《机组人员》(1981,导演.米塔)把情节??作了尝试。《宇宙检阅》(1985,导演.阿布德拉什托夫和.敏达杰)通过半童话半寓言的样式对人生价值进行哲理性思考。 苏联电影家协会成立于1965年(筹委会成立于1957年),各加盟共和国(除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外)均有自己的协会。
培养干部的最高学府为全苏国立电影学院(成立于1919年,初为电影学校,几经演变,自1934年起用此名)与列宁格勒电影工程学院(成立于1919年,初为照相与照相技术高级学校,1930年起用此名),前者培养艺术创作人员,后者培养技术人员。基辅戏剧学院自1968年起设有电影系,此外,国家电影委员会还和影协联合主办一个电影编导二年制高级培训班(自1964年起),专门培训各加盟共和国和制片厂选送来的进修人员。研究机构有全苏电影艺术研究所(1973年成立)、全苏电影与照相科技研究所(1929年成立)、全苏艺术理论研究所(1944年成立,属文化部建制,所内设有电影研究部门)。新闻电影的正负片由中央国家电影与照相资料档案馆保存,其余片种正负片均由苏联国家电影资料馆保存。负责影片进出口业务的是苏联影片输出输入公司。主要电影刊物有《电影艺术》(1931年创办,月刊)、《苏联银幕》(1925年创办,双周刊),以上两刊均由国家电影委员会与影协合办;《电影放映员》(1937年创办、月刊)、《苏联电影》及《电影与电视技术》等。 苏联举办的电影节有:全苏电影节,始于1958年,初不定期,后为二年一次,自1964年起每年举行,为国产片电影节;塔什干国际电影节,始于1968年,每二年一次,由苏联国家电影委员会与全苏影协和乌兹别克共和国电影委员会与影协联合主办,是亚非拉国际电影展览,属非竞赛性,群众团体可向不同影片授奖;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始于1935年,自1959年起每二年举办一次,是国际上大型竞赛性电影节,由苏联国家电影委员会和影协主办。
苏联国内设有电影评奖制度,最高荣誉是列宁奖金。1959年以来,先后获得过列宁奖金的电影工作者有杜甫仁科等26人。此外,还有苏联国家奖金、俄罗斯国家奖金、列宁主义共青团奖金电影部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