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好看推荐 > 马戏之王电影中经典台词

马戏之王电影中经典台词

发布时间:2023-01-25 19:19:22

⑴ 《马戏之王》——裁缝家儿子的崛起

one two check one two check

这是一篇含剧透的影评

大概是从底层出身受尽人们白眼的人心中都会想起这样的声音——总有一天,我会成功,我要让你们所有人都看到我的成功,并且为之前对我的鄙薄而感到抱歉和羞愧。

所以从小时候开始,巴纳姆就不甘平庸。

他不甘于做一个裁缝的儿子。

他最初的成功应该是来自于他的妻子夏瑞蒂——从小时候那一杯茶的礼仪开始,两个人结下了羁绊,而不同于她的父母对巴纳姆的轻蔑,夏瑞蒂选择相信他,并和他共苦了很长很长你过一段时间。

本来她可以成为一颗父母手中的珍珠,却偏偏,要和巴纳姆在一起,和其他的沙砾混为一谈。

巴纳姆在船舶公司的工作也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勉强自己而为之,但是随着公司的倒闭,他不得不,或者说,他正好就脱离了原本按部就班的生活,开始做他那些大胆的设想。

她的妻子夏瑞蒂一如既往地支持他,还包括他们的两个可爱的女儿。

一开始用抖机灵的方式用已经沉入海底的船队获得了第一笔启动资金——当然,中间也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但是开始也并不顺利——只有死物的博物馆,并没有人光顾。

这时候女儿的建议和那个小插曲就起到了作用——你的博物馆里一应该多点活的东西。

于是巴纳姆开始四处募集那些因为身体上的缺陷而受到异样眼光的“怪胎”们——某种程度上他们有相同之处。

电影在“怪胎”募集上没有花多大的篇幅,但是我总觉得,这些心灵敏感的人,并不那么容易被说服。

特别是要在台上供人观赏那个,迎合那些或惊讶,或害怕,或厌恶的眼光。

出于意料的,或者应该说不出意料的,马戏团成功了,非常成功,有了越来越多的观看者,虽然也有些寻衅滋事的酒鬼,但是,这些都是小事情。

但是这成功来的太快,让人觉得不真实。

这成功在巴纳姆遇到歌剧家珍妮的时候,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身为妻子的夏瑞蒂其实早就意识到了不对,在珍妮在台上尽情歌唱,成为全场焦点的时候巴纳姆的那个眼神,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很快,快速且没有阻碍的成功让巴纳姆迷失了自己,甚至抛弃了自己的家庭,去和珍妮巡演。

而那些“怪胎”们,也在盛大的酒会上,被他照旧忽视,藏回阴暗的屋中。

急迫的想要成功的他心中燃起了火,而这些火最终烧伤了身边爱他的人,他爱的人,也烧毁了他精心营造的马戏团。

还好在最后他紧拉了缰绳,回到了妻女的身边。

也和曾经的伙伴们一起重建马戏团,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其中的歌舞更是没话说了。

补充一个小插曲

空中女飞人安和菲利普的爱情

菲利普对空中女飞人安的一见钟情,到悄悄试探,再到十指相扣。

真的是很符合少女心的设定,但是下一秒也能把你的少女心狠狠摔碎——菲利普看到了在马戏团现场的父母,放开了安的手。

所以在之后安挽着菲利普的胳膊兴高采烈地去剧院结果遇到菲利普的父母的时候,她也觉得,菲利普这样的“上层人士”是不会为她抗争的,所以在菲利普父亲出声羞辱她之后,她头也不回地走了。

幸好,菲利普终于认清了自己的内心,有情人终成眷属。

⑵ 电影推荐《马戏之王》:请永远做一个心怀乐趣的人

马戏之王



前言

《马戏之王》于2017年12月20日在美国上映;2018年2月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该片改编自真人真事, 讲述了美国马戏界传奇人物巴纳姆从无名小卒变成将欢乐与勇气融入至表演中,将希望散播至全世界的玩梦大师的故事



故事简介

年少的巴纳姆跟着裁缝父亲去一个富人家,因惹得富人的女儿夏丽蒂大笑,而被富人甩了一记耳光,正是这记耳光,让巴纳姆收获了夏丽蒂的友谊与芳心。 跟夏丽蒂有了两个女儿的巴纳姆,为了让妻女过上优越的生活,开始创业,开办马戏剧团。

一开始,他的事业经营惨淡,剧院门可罗雀。女儿的话激发了他要做独一无二马戏团的灵感, 巴纳姆四处寻找长相奇特但具有特殊才艺的人。很快,胡须女郎、长腿巨人、双胞胎飞人以及精通骑术能模仿拿破仑的侏儒相继加入剧团, 因为这些丑角的加入,巴纳姆的马戏剧团开始赢得观众的掌声。

机缘巧合下,巴纳姆参加英国女王的宴会,在上流 社会 的圈子里,他认识了瑞典女歌手珍妮·琳德,在巴纳姆的盛情邀请下,珍妮欣然应允前往美国巡演



经典台词

夸大其词又不是什么坏事,想象力匮乏比太丰富更让人痛苦

No one ever made a difference by being like everyone else.

要成为有影响力的人,不能只安于和别人相同。



观后感

《马戏之王》的音乐和编舞很精彩。其中巴纳姆与合伙人菲利浦在酒馆中讨价还价的一场舞戏, 巧妙地利用了酒吧的侍者、吧台和两人的酒杯,音乐和舞蹈的节奏与酒吧闪烁的灯光相互呼应,使两人的试探和博弈显得放松、幽默又充满动感。 菲利浦向空中秋千女孩安·惠勒表白心迹的一场戏,运用了空中秋千的道具编配了空中与地面相互交融的舞蹈,安·惠勒的突然升空、菲利浦的半空坠地都作为视听的补充语言,强烈地暗示了菲利浦和安·惠勒的身份和 社会 背景的悬殊差距。而安·惠勒在空中飞翔穿越的轻盈和自由,也是她对自身充满沮丧和质疑之后的理想状态的隐喻。 但是影片中的感情戏,性质就和另一大主题思想“面对内心,活出自我”一样,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表现,缺乏有力论据的论点,变成了强行标榜的政治正确,只会令人别扭。

⑶ 怎么评价电影《马戏之王》

由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出品,博纳影业集团投资,迈克尔·格雷西执导,“狼叔”休·杰克曼、扎克·埃夫隆、金球奖最佳女主角米歇尔·威廉姆斯、丽贝卡·弗格森、赞达亚出演的电影《马戏之王》已于昨日在全国公映,首日开画成绩不凡,为当日新上映影片票房第一。《马戏之王》在第八届音乐制作人工会奖上获得两项提名,入围了电影类最佳音乐制作奖,主题曲《This is Me》此前更是获得了金球奖最佳原创歌曲的肯定,并入围了奥斯卡提名。

据悉,《马戏之王》将经由IMAX专利的DMR(数字原底翻版)技术制作为IMAX版本,影片已经于2月1日起登陆全国IMAX影院,此外影片还将有中国巨幕、DOLBY ATMOS、GDC临境音、DBOX、4DX制式。全国观众可以与全家人在春节之前率先领略这场年度最不可错过的视听盛宴。

⑷ 马戏之王thisisme在哪一段

马戏之王thisisme在35分45秒钟那段。巴纳姆努力挣钱,给家人更好的物质条件,也希望摆脱裁缝儿子的身份收获社会尊重。博物馆的演出让他赚足金钱,始终得不到上层社会的认可,他出重金吸引出身优渥的年轻剧作家加入自己的团队,引荐结识著名女歌唱家,瑞典夜莺林德小姐。通过给林德小姐做全球巡演的经纪人,巴纳姆赚的盆钵满盈,也顺利地步入了上层社会。此时,已经不是最开始屈身求才的巴纳姆了,把马戏团那些出身卑微的演员关在门外,不让他们与上层社会的人结交,觉得他们不配出现在那样的场合,亲手舍弃了自己曾给予他们的尊重。接下来那一幕,大胡子女士唱起《Thisisme》,表达了自己的愤慨之情,也昭告天下他们作为一个人也有自尊。《奇迹男孩》里奥吉说,没有人是普通的,只要你用心去看。平等不在于出身、财富和地位,我们都拥有同等的灵魂,同样都要苦渡人生。Thisisme,这就是我。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尊重不单单是自己给自己挣的,更应该是自己给予别人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尊重别人才能换来同样的尊重。

⑸ 马戏之王观后感

《马戏之王》观后感:

毫不夸张地讲,马戏之王应该是不少人观影生涯中看过的最好的电影,在我们不长的一生中,名利终归是过眼云烟,陪伴我们的应该是真诚的友情和割舍不断的爱情。人的一生扎根在爱和友谊中,才能枝繁叶茂。

链接: https://pan..com/s/1i0cWy-qzbXBZZtQOO3V5uw

?pwd=kwie 提取码: kwie

这部剧中的歌词写得真好,值得玩味。“我就是我,汝之所向吾之所往,光芒万丈无人能挡,锋言利语袭来之时,我将排山倒海将其击退,所谓勇敢,所谓受伤,我注定与众不同。我将卷土重来,我将重整旗鼓,不惧言语不畏世俗,勇往直前至死不屈。我就是我。”

⑹ 励志英文电影经典台词20句

1、《泰坦尼克号》(RMS Titanic)

I figure life is a gift and I don't intend on wasting it. You neverknow what hand you're going to get dealt next. You learn to take lifeas it comes at you。

我认为生命是一份礼物,我不想浪费它。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手牌会是什么,要学会接受生活。

2、《荒野猎人》(The Revenant)

AS long as you can still grab a breath, you fight.

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血战到底。

3、《勇敢的心》(Braveheart)

Every man dies, but not every man really lives.

每个人都会死,但不是每个人都曾真正的活过。

14、《洛奇》(Rocky Balboa)

Nobody is gonna hit as hard as life, but it ain’t how hard you can hit. It’s how hard you can get hit and keep moving forward. It’s how much you can take, and keep moving forward. That’s how winning is done.

任何人可以攻击地像人生考验一样地残酷。但重点不是你出拳多有力。而是在于你能承受多重的打击,而且继续的走下去,在于你能程受更多的打击并且继续向前。这才叫做胜利!

15、《寻找佛罗斯特》(Finding Forrester)

Someone I once knew wrote that we walk away from our dreams afraid that we may fail or worse yet, afraid we may succeed.

我的一位故人曾经写道:我们总是不断远离自己的梦想,因为我们害怕因为梦想而失败,或者更糟的是,害怕因为梦想而成功。

16、《沙地传奇》(The Sandlot)

Kid, there are heroes and there are legends. Heroes get remembered, but legends never die. Follow your heart, kid, and you’ll never go wrong.

孩子,世上有英雄和神话。英雄死了会被人们记住,但是神话是永远存在的。孩子,追随你的心,你永远都不会走错的。

17、《哈利·波特与密室》(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

It is not our abilities that show what we truly are. It is our choices.

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人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18、《花木兰》(Mulan)

The flower that blooms in adversity is the most rare and beautiful of all.

在逆境中盛开的花是最稀有、最灿烂的花朵。

19、《怪物史莱克》(Shrek)

After a while, you learn to ignore the names people call you and just trust who you are. 过不了多久,你就能学会别管别人怎么看你,你只要相信自己就好。

20、《和平战士》(Peaceful Warrior)

The accident is your training.Life is choice.You can choose to be a victim or anything else you'd like to be.Accept that you don't control what will happen to you.

车祸只是生活的一次考验。你不能改变将要发生在你身上的东西。对于生活,积极的人会主动去采取行动,受害者会被动的接受。

⑺ 《马戏之王》:如此极致浪漫的寓言,你们却只看到狼叔的颜

猝不及防的开头

当你还在想着刚才的广告是多么无聊时,正片就这么猝不及防地开始了。

黑暗的舞台上,一个身影有力地挥动双臂。节拍响起来,世界刹那间辉煌无比。

旋转着的、飞跃着的,高高低低的身影,都在翩翩起舞。令人眼花缭乱的华美像视觉的烟花,一波接一波,不断绽放。

a million dreams的歌声响起,你没有任何防备就被拖入一场狂欢。你的眼角发着光,嘴角上扬,你中了魔一般想随着节奏打起拍子。

而休·杰克曼饰演的马戏之王伫立在舞台中央,眼神从骄傲到迷惘,音乐从激昂到低回,于是故事在倒叙中开始了。

不是电影,也不是歌舞剧,它就是个寓言

有人说这片子拍得不好,因为故事的原型、那个有着“马戏团鼻祖”之称的P.T.巴纳姆不只是娱乐大王,更是营销高手。可是该片却给他套上了励志热血的光环,弱化了他备受争议的广告手段,这算个什么事?

呵呵,吃瓜群众们,你们想太多了。

《马戏之王》不过是套用了P.T.巴纳姆的人生主线:心怀梦想、一朝功成、打落谷底、东山再起,同时插入了大众喜闻乐见的“出轨”与“回归”桥段, 以此来精致地、浪漫地、或许也是隐晦地呈现一部人生寓言。

这部寓言的关键词是:真实。

什么才是真实?如何抵达真实?

马戏团所招收的那些奇人们,有的长着胡子、却是女儿身;有的身材过高,仿佛大铁柱;有的浑身毛发,分不清是人是猿。而 加入马戏团,让他们从黑暗之中走出,以真实的样子面对大众;让他们得以为大众制造欢乐,而不是把自己变成笑料。

所以那首发自内心深处的Thisis me,才能如此催泪又燃情。

以当年的时代眼光来看,所谓的贵族口味,是衣着得体、去剧院听一场歌剧;而不入流的马戏,活该就是平民(贫民)们的无聊消遣。

这倒颇有些类似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和流行之争——接地气的备受追捧,动辄10万+的业绩和流量们撑起的庞大市场着实纸醉金迷;而学院派的照样对此嗤之以鼻,守着青灯黄卷,发着寂寞牢骚,依然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但实际上,你看不上的东西,未必没有其存在的理由。 最真实的笑与泪,可以来自殿堂、也可以来自江湖。

一场由“羡慕嫉妒恨”引发的大火烧毁了巴纳姆的马戏团、为他赚来大笔钞票的女歌星因为得不到巴纳姆的爱而黯然退出。一度辉煌无限的马戏之王,债务缠身、妻子离去,只能独自以酒浇愁。

所幸,他为了赢利也好、为了博眼球也好所召集来的奇人们依然不离不弃。 是活在最底层的他们,告诉了从高处跌下的他:没有了楼房,还有帐篷。形式皆是虚无,快乐才是真实。

而这部寓言的最核心、宛如耀眼光环一直紧紧环绕影片的,是最浪漫、也最深刻的一对意象:

功名利禄,家庭爱情

听上去很俗?那换个说法:

万千尘世浮华,扎根内心的真爱。

所以我说《马戏之王》是寓言。寓言不就是这样?用很文艺的话,讲俗到底的道理,写俗到底的现象。

在励志和热血的外壳下面,《马戏之王》讲了一段悲欣交集的人生历程:一个爱幻想的人经历一生的起落之后,才发现 幻想或许是获得幸福的手段,但绝不是幸福本身;而幻想变现之后的那一切,更是虚妄。

戳破功名的泡沫,家人和爱情才是生命中有力的、不倒的真实。

场场歌舞皆是象征

“在这部片子里,狼叔从第一秒帅到最后一秒。”网友们如此评价。

当然。但远不止。

如果说用文字写就的寓言,没有废话,字字珠玑;那么 这部用歌舞“讲”出的寓言,每一段旋律、每一次舞动都充满了精妙绝伦的象征意义。

在这里,歌与舞是不能分开的,它们如同水乳交融,又和人物的灵魂交融。 歌、舞、心、情完美契合,又燃又煽,让你的心脏和鼓点一起怦怦跳。

我个人最喜欢的一段,是男二号菲利普和秋千女之间的情衷互诉。菲利普是巴纳姆的助理,出身名门,曾是知名演员;千秋女却是以卖艺为生,进入马戏团以后才绽放了光彩。

门不当户不对,趁着一股子年轻倔劲非要在一起。我承认,刚开始看这段的时候我是出戏的,抱着慈爱老年人看小孩子乱折腾的心情……

然而,当浅吟低唱的音乐渐起,千秋女的绳索从空中垂下,两人或是飞翔、或是追逐,或是执手相看泪眼,时而缠绵时而决绝的舞动直接外化为了内心的冲突,多么荡气回肠的惊艳!

菲利普在这一段唱:

What if we rewrite the stars

Say you were made to be mine

秋千女在下一段回:

No one can rewrite the stars

How can you say you'll be mine

这一唱一和,竟然有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神韵。 一边是无限热诚,一边是更深沉的忧伤;一边是莽撞勇猛的男人志向,一边是细腻多虑的女儿情怀。虽有冲突、对抗,更有体恤、理解……这全部的复杂,只在一根绳索、一段舞蹈、一曲唱和间,不能再多!

对于历史上的P.T.巴纳姆,你不能只用“马戏之王”、或“营销之王”来概括他;对于这部《马戏之王》,你同样不能仅仅将他看作是“狼叔的歌舞秀”、“剧情弱歌舞棒”的普通电影。

在我看来,它是一部极致浪漫的寓言:

将悲凉浓重的人生底色,藏在欢腾热闹的画面之下;

将避无可避的人生困境,藏在明知不可而为之的热血之下。

  将世故藏在天真之下。

而世故了太久的我们,都需要这份天真,不是吗?

⑻ 《马戏之王》:This is me

《马戏之王》是近期上映的一部歌舞片,取材于真实人物事件,讲述马戏届的传奇人物巴纳姆的故事。

我上网查询了一些信息,得到的结论是这部影片中表现的主角形象和故事经历,与历史上真实的人物有很大的差别。即便如此,我也觉得这是一部很成功很感动人心的励志电影

写文章越久越有种感觉,就是写作是一种价值观的表达和输出。文学作品和电影、音乐等视听作品一样,都是价值观的展现形式。

艺术来源自生活,而高于生活。

如果在艺术表达中加入作者的理解,提炼好的部分,舍弃坏的部分,传达正能量,就能够称为一部优秀的作品。这部《马戏之王》在我眼中就是这样。

文中我们不论真实的巴纳姆如何,只说电影中表现的巴纳姆,在我眼里,他是一位充满着奇思妙想的人物,热情洋溢、乐观向上,努力追求尊贵身份又勇于承认错误的成熟男性。

饰演马戏大王巴纳姆的是“狼叔”扮演者休·杰克曼,记得第一次看《X战警》的时候就被金刚狼吸引了。《马戏之王》中的杰克曼就更不用说了,帅气、顾家、有追求、有激情,歌舞信手拈来,身材伟岸直挺,今年已经五十岁的狼叔不改往日风采,绝对是片中最吸引人的角色。

这是一部歌舞片,类似于去年情人节上映的《爱乐之城》,演员们演着演着就唱起来跳起来,所以不喜欢这种题材的朋友们就不用看了,今天我只说电影中传达的一些价值观。

首先就是主人公巴纳姆的奇思妙想。

片中的巴纳姆在公司破产后,拿着公司的沉船凭证向银行借款,买下了一座博物馆,但是死气沉沉的模型吸引不了任何人。

有一晚他回到家,女儿对他说,爸爸你的博物馆需要“活的”东西,活的东西才能吸引人,而那些活灵活现的东西其实一直都存在,它们就在你的脑袋里。

巴纳姆被女儿一语点醒,公开招募奇人异事,在博物馆举行展示演出后一举成名。满堂喝彩中仍然有异样的声音在左右着人们的评价,剧评家写文章攻击说他是个骗子。

巴纳姆反问剧评家,大家来到这里看演出都非常开心,但是你作为剧评家却在剧院里找不到快乐,到底谁才是骗子?(我认为这句话是巴纳姆讽刺剧评家发表评论的真实性)

我小时候总觉得大家都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不过是穿的衣服不一样,考试的分数不一样,也总是认为别人和我心里的想法都一样。

后来发现并不是这样,每个人都有一颗独特的心,思想也  因人而异。有的人思维就是更活络,有的人就是敢于冲破藩篱折腾,有的人做事就是直接不拖沓,脑子里的这些东西是人与人最大的不同。

巴纳姆之所以能成为历史上的“马戏之王”,决定性因素就在于他拥有不同于常人的奇思妙想。

思维的不同才是人与人最大的不同,也许成功的起点就掩藏在这些思想的火花中。

其次,电影表达了“尊重”这个词的涵义。

巴纳姆努力挣钱,除了给家人更好的物质条件,也希望摆脱裁缝儿子的身份收获社会尊重。

博物馆的演出让他赚足金钱,但是始终得不到上层社会的认可,所以他出重金吸引出身优渥的年轻剧作家加入自己的团队,并由他引荐结识著名女歌唱家,“瑞典夜莺”林德小姐。通过给林德小姐做全球巡演的经纪人,巴纳姆赚的盆钵满盈,也顺利地步入了上层社会。

但是此时,他已经不是最开始屈身求才的巴纳姆了,他把马戏团那些出身卑微的演员关在门外,不让他们与上层社会的人结交,因为觉得他们不配出现在那样的场合,如此他亲手舍弃了自己曾给予他们的尊重。

接下来那一幕,大胡子女士唱起《This is me》,表达了自己的愤慨之情,也昭告天下他们作为一个人也有自尊。

《奇迹男孩》里奥吉说,没有人是普通的,只要你用心去看。平等不在于出身、财富和地位,而在于我们都拥有同等的灵魂,同样都要苦渡人生。

This  is me,这就是我。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尊重不单单是自己给自己挣的,更应该是自己给予别人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尊重别人才能换来同样的尊重。

第三,追求目标和证明自己,是一回事吗?

影片最开始,巴纳姆娶了主人家的小姐,两个人在市区过着清贫的生活,以盥洗床单为生。巴纳姆和妻子在楼顶的那一段华尔兹唯美动人,纯白的床单随风轻摆、随舞步荡漾,幸福满溢眼间,这就是爱情吧!

接着两个女儿出生,怎么给她们更好的物质生活,是巴纳姆最操心的事。他做的每一件大事业,都是为了完成当初给妻子的承诺,但是慢慢地好像变了,他更多的是在不断的证明自己,赢取尊严。

当林德小姐向他表白时,当他意识到忽略了马戏团太久时,当他想起远在家乡守望的妻儿时,巴纳姆选择了回家。

这是一个浪子回头的圆满故事,但是影片中许多的细节让人回味无穷。巴纳姆第一次听林德小姐唱《Never enough》时怔住的表情,妻子便知道那一刻他已经不同了;他提着手提箱头也不回地奔向世界巡演时,妻子站在门前无言的送别,知道一切无法挽回。

这是我想要的幸福吗?妻子一直在问自己。在最初晾满床单的楼顶,她已经说了无数遍,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我想要的生活,但是这句话和巴纳姆理解的不一样。

我所谓的承诺,是你永远爱我陪伴着我;你所谓的承诺,是给我最好的生活。放在现实中,这两个目标也不是冲突的,端看人们怎么选择。

挣钱就等于没有时间陪家人吗?满足欲望就等于抛弃世俗相守的平凡生活吗?实现理想就等于把家人割裂在外吗?

这些问题每一个都是难题,而难题每一个都涉及人内心的价值观。

对影片中的巴纳姆而言,最开始追求成功是为了给家人优渥的生活,但是渐渐地变成为了完成自己的欲望。前者是为爱守护承诺,后者是为填充私欲。

表面看起来好像是一回事,挣更多的钱不就是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吗,但是内核是不一样的。因为他没有仔细倾听妻子是否在乎更多的钱,是否更在乎他回归家庭。

我想怎么做,与我和你一起商量我该怎么做,是不一样的。

一个是只顾着自己,一个是和你一起完善自己。

最后,怎么去面对失败?

去年看过一部很有趣的动画片《欢乐好声音》,讲述的也是一个剧院老板破产又雄起的故事。

所以当我看到影片过半,巴纳姆坐在烧毁的剧院门口哀叹那一幕,脑海中就浮现出《欢乐好声音》中月伯乐站在破损的剧院门口哀叹的场景,简直一模一样。

月伯乐说“你知道跌倒谷底的好处吗?你会只剩一条路,那就是向上走啦!”这句话让我记忆犹新。

每次看影视作品渲染失败,我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对于普通人来说,失败不是倒塌的大楼和被人唾骂、追杀,也不是欠下巨额的财产、亲人反目,失败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就是内心的失落、气愤、郁郁不得志、念念不忘却求之不得。

可能我们在努力很久之后突然知道有些事自己做不到,也需要花很长时间接受这个结果,然后再花很多时间找寻下一个目标,提起精神继续奋斗,更得接受不知道何时才能收获一个结局,完成一个心愿。

生活总有太多的事分散人的注意力,也有太多的选择左右着人能否坚持,有时候可能无意间走上一条路,无意识转到一个转角,这里面也有太多的不得已和不知不觉。

曾经的失败现在来看还是失败吗?不是吧,也许会庆幸没有走那一条路呢。

我们不是影片中光环加持的主人公,面对失败能做的,也只有默默地接受再默默地继续努力吧。

好的电影会在台词中传达很多的意义,这些就是浓缩的人生哲理吧。

剧中林德小姐对巴纳姆说:“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并不能真正理解权势。”从上往下俯视总是很容易,却不知道从下往上仰视看到的差距有多么高不可攀。

全球巡演中她对巴纳姆说:“我给了你全世界,但是你却把我当做另一个噱头。”我引领你走进阶层的高贵殿堂,你却只想用我赚取油腻的金钱。这和真实历史中林德小姐感到与巴纳姆合作不能帮助自己实现音乐和慈善事业而中断合约有异曲同工之妙,坚守的价值观不同,无法同谋事业。

巴纳姆对剧评家说:“人们不喜欢欺骗的乐趣,而喜欢真实的东西。”他只是把真实的不常见的事物展示给人看,但是人们却未必买剧评家虚伪文字的帐。就如巴纳姆说的名言那样:The noblest art is that of making others happy。(最高尚的艺术是给人带来快乐)

看完电影我只想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激情。整部影片无论装扮、场景、表演、节奏、故事情节等等,都非常完整,也看得激动人心。

每次从黑暗的电影院走出来,都有一种从梦境中回到现实的感觉,疏离,是我常有的感受。

一面是别人造的梦,一面是自己的生活,有时候挺让人泄气的,因为明知道眼里看到的繁花似锦都是南柯一梦,却不得不佩服电影人的巨大能量。

所以我总是忍不住想,电影落幕对我来说是一个抽离思想的过程,对其中的演员呢,导演呢,作者和编剧呢?他们的生活都是什么样?

隔着薄薄的屏幕,如此亲近又如此遥远。我想,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差不多的吧,吃饭、睡觉、喜怒哀乐、日复一日。

长大了以后也没有摆脱那种感觉,就是无聊,日日反复的生活,谁能说不无聊呢,但是日子总得过下去吧,那支撑人的信念是什么?

This  is  me,我还是忘不了电影中的这句歌词,如论怎样,这就是我啊。无论怎样,我都要找到自己的激情所在啊,电影,也许就有提醒我还有激情的这个作用吧。

⑼ 看尽人间繁华,依然想带你坐旋转木马|《马戏之王》

  前几天和朋友聚会,吃完饭后突发奇想地要一起去看电影。电影院只剩下《无问西东》和《马戏之王》的排片,我还没看过好评如潮的《无问西东》,但是我毅然地选了另一部(虽然我之前完全没听说过),我说那么多人呢,看什么文艺片啊,看个开心的片子。最后我们八个人,一起在影院里看了这部歌舞剧。

  这部片子以著名的“马戏之王”巴纳姆为原型,用歌舞的形式讲述了巴纳姆的爱情和事业。写这篇影评之前我粗略看了些评价,很多人说电影不真实,历史上的巴纳姆不是这样的,历史上的他为了钱财做了很多不好的事,虚张声势,疯狂至极,虚伪又狡猾。

  跟剧中善良、专一的男主形象很难重合。

但电影本来就是个虚拟的美好世界啊,大多电影给我们展示的都是真善美,就好像给世人一种信念:生活很糟吧,那也千万不要放弃,结局一定会是happy ending。

生活已经很苦了,电影里就圆满点好了。

  电影里的巴纳姆帅气、有才、创意十足。他一手创建一个由怪异人士组成的马戏团,并借此积累巨额财富,走上人生巅峰。

后来他被权力和欲望所驱使,疏远朋友,离开家人,赌上全部身家,投资一场巡回音乐会。最后他输了,一无所有。

原本想象中的衣锦还乡瞬间化为泡影,他独自回到家乡,狼狈地像一条狗。

但由于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场献给观众的美梦。所以,作为大艺术家,巴纳姆最终在朋友的帮助下重建了马戏团,并回归家庭,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其实电影最让我为之动容的,不是巴纳姆失败后不放弃的坚韧与勇气。而是隐藏在梦想之下,作为电影副线的两条爱情线。

这两对情侣, 一对是巴纳姆夫妇。巴纳姆年轻的时候孑然一身,什么都没有,仅凭爱意,就能同最爱的姑娘结婚,相伴到老。

  另一对是卡莱尔和安。卡莱尔来自上层社会,却对黑人姑娘安一见钟情,他深知这样的爱意会产生怎样的后果,他克制、理智。

最后却还是在找不到安的时候不顾危险地一头冲进火海中。金钱、名声,他都有,年轻有为,在上流社会中混得风生水起。

就是这样一个人,愿意放下自己的一切去靠近和保护另一个人。就算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这份动人的爱意。

“我固执地以为我爱的是金钱、是名声、是地位。于是多年来披荆斩棘,奋勇向前。最终拥有了所梦寐以求的一切,却发现这一切,竟比不过那天旁晚一起看的夕阳。”

这两场爱情啊,穷小子爱上富家女,王子遇上灰姑娘,在现实中都是很难遇到的,就算遇到了,也很难相守到最后。

毕竟现实中的男女,哪有几个人能只凭爱意就决定长厢厮守呢?谁还不是你来我往,暗自掂量。但在电影里,一定会有个人一直爱你,毫无保留地只爱你一人,非你不可。

被偏爱的那一方,真的能仅凭爱意就将富士山占为己有。

这样的故事从小到大其实有很多,但每一个故事都很让人心动啊。倒不是说爱做白日梦,只是从小到大,都还没见到过那种纯粹的、不含杂质与复杂关系的爱。

看尽繁花落尽,依旧想带你坐旋转木马。

这部电影就像是一座巨大的梦工厂,它告诉平凡又普通的观众们,总有一天,梦想会变为现实,也会有一个人穿越人海来拥抱你。至于是哪一天,不知道。或许明天,或许好多年后,说不准。

若是生活无趣毫无亮点,不如用短短两小时做一场好梦。现实的人生难免有时让人失望,希望在长大的过程中能成为不那么悲伤的大艺术家。

⑽ 《马戏之王》--一场人性的狂欢。论人性的自卑与自我的关系

昨天去看了《马戏之王》(The Greatest Showman),音乐舞蹈电影,非常出色,里面的很多歌曲也都非常好听,电影的立意也非常好,“A celebration of humanity.A real strong voice and proof of Perfect Match.”“一场人性的狂欢,一个对抗门当户对有力的发声和证明。”后半句我前段时间已经有写文章论述过了(可参阅 《被“门当户对”的“棒”打了鸳鸯?论门当户对的婚嫁观的局限性(不合理性)》 ),很欣慰正好赶上这样一部电影作品来更直观形象的加强我的观点。而我今天想谈的,是前半部分,即有关人性与自我的关系。

电影中,一群不同生理特点,在世俗人那里被称为丑陋或生理缺陷的人,在马戏团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价值,找到了归属感,有了绽放自我光芒的勇气,并最终获得自我认可和他人认可,实现了自我价值,扫除了自卑的阴影,获得精神的极大满足和自由。

其实,电影实际是运用夸张的手法,借助这些明显可以在外观上察觉到的与普通人有差异,且被世俗人看不起,排斥的人,想要反映的,恰恰是我们最为广大的一般大众。我们大多数没有这种不得不暴露于外在,被别人直接目睹的生理缺陷,从而避免了这种极端的自卑获得。

但是,我们每个人,却都如片中的男主角,巴纳姆,生理健康,却有着某种精神和心理的创伤和缺陷,这不易被人在外部察觉,但是,却可能悄无声息的影响我们每个人生活的点滴,以及生活的轨迹。巴纳姆就是因为爱情,突破内心自卑的恐惧,要娶门不当户不对的爱人为妻。我们虽然可以看到最初他去敲女方家门时的勇气,以及面对女方父亲不屑和排斥眼神的坚定,但是那一刻,假如我们真的去换位思考,就可以非常深刻的感受到一种心灵的被摧残,那是一种对男主角人格的鄙视,是悄无声息的富对贫的阶层偏见,那一刻,金钱成为衡量人格的最高价值标准,这是何其可悲,而反观我们当下中国社会,是不是也是有此悲哀?假如我们的心灵就像一个健康的人体,那一刻,那一个眼神,就是把我们的心灵的四肢斩断。即便巴纳姆成功的带走了心爱的人,即便心爱的人心甘情愿跟他一起,不管穷富,但是巴纳姆从此的心理创伤,就不可逆的铸成了。

所以,如果从我的角度看,我们每个人某种程度上都是巴纳姆,我们都有自己成长过程经历中被父母亲人,亲戚朋友,社会他人,或重大灾难事件,或某种经历的深刻记忆,而造成一些心理创伤,从而使得我们在自身人格层面,对于该创伤相关事物和经历,有着非常的敏感和保护。而这,就是我们每个人自卑的根本来源与根本作用机理。

可能因为个体差异不同的是,有的人创伤多且大,有些少且小。但都可能在成长过程中,因为一些人或事,形成创伤,这很正常。那自卑不就很正常吗?我们为什么需要去在意它呢?心理创伤不就应该安静的让它停在那,leave it alone,不去管,不去碰,自然愈合不是吗?为什么要重视我们人性中的自卑面?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假如重视和处理人性的自卑面是重要的,我们该如何对待人性中的自卑呢?如何借助心理学与自我的自卑调和呢?接下来,我们就针对以上问题,试做论述。

首先,人性的自卑,是每个人的很自然很普遍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构成部分,原因我们刚刚说过了,你说有没有人从来成长经历没有遇到任何外界的挫折和创伤,不可能。原因也不难理解,因为人无完人,你不可能擅长任何领域。你可能擅长跳舞,但你发现在篮球场上,你很差。你很擅长写字,但你发现在音乐课上,你唱跑调。这就是天造为人的基本规则,每个人有其相对易快速发展的能力和优势,就势必在与社会他人交往中,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优势,认识自己的非优势面。父母对孩子的认识和教育,学校老师对孩子的认识和教育,身处环境的外部舆论对自身的影响,等等因素,想要一个人成长经历中听不到杂音,不受挫折,很难实现。

有了创伤,就可能在自我人性中生成自卑。这需要每个人反省自己的经历经常性的自察,自省。因为创伤永远是自己才能感受和记忆的。对于同一事件,创伤施加者和受创伤者的记忆表述和感受表述,天壤之别,所以,创伤的确认是个体独特的,不能靠他人的回忆,来确认自己是不是有创伤。

刚我们有问到,那假如自卑来自创伤,我们就让leave it alone,不去管它,相信随着我们阅历丰富,慢慢成长,再回忆起来,曾经的创伤也许都不是事。即便是事,创伤的基础是记忆,而记忆的基础是时间,让时间帮助心灵平复一切创伤吧。此话从心理学角度看,非常愚蠢。原因如下:

1,记忆的工作机理。记忆按停留大脑时间分为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停留时间1分钟以内)。而但凡能够给我们造成心理创伤的事件或人物,当时都是至少超过一天,几天,甚至数月,数年的。而长时记忆,就会永久保存在我们的大脑中。(除去刚出生大脑记忆区发展还不完善健全的前2年时间),我们之所以觉得说有些经历我确实忘记了,那不是因为我们不记得,只是那些经历素材被放在大脑记忆仓库的最底层,也许是我们有意识的压抑,也许是无意识的不提及,总之,它还在,它需要的只是提取的线索。所以,也就有了当我们某时某刻,在某地,偶然感受到一阵风声,偶然看到某一个身影,偶然听到某一首熟悉的曲调,我们的大脑记忆会被瞬间激活,让我们穿越,把我们带回曾经的某种场景,体验到某种感受。所以,把创伤交给时间?Just weak up.

2,我们慢慢成长,也许回头看曾经的创伤都不是事。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也不在少数,而最大的问题在于,你犯了刻舟求剑的错误。即我们的创伤,从来不是我们所谓成长到可以不再受此创伤的时候产生的,而是在当时的时空条件下,当时的你的身心发展状态下。换句话说,那时的创伤,存在在那个时刻,你想和解,也只能是回到那个时刻和解,因为在当下,所有曾经的创伤,已然在那个时空条件下,铸成了记忆,它变成的是记忆,它留下的是心灵的创伤和腐化变质出的心灵深处的自卑。这是不可逆的,因为记忆和时空关系,是不可逆的。

所以,我们并不能够用当下时空的自己,说去和解当时的创伤。恰恰相反,我们要做的,正是要重新回到当时的时空,用当下的智慧和成长来理解当时的一切,理解自己被创伤的原因。然后继续寻着时间轴,回到当时时空条件,一点点往后推进,看看当时的那个创伤,是怎样从此以后一点点影响我们的言语和行为,与他人的互动,一直到现在,审视我们自己,很多做法和习惯是不是都有其潜在无意识的影响?

假如你真的想要所谓与过去自己造成的创伤达成一种“和解”(我这里理解的和解,是指我们心灵真正释怀,真正能够不再被其有意识或无意识影响和左右。),唯有这种细致化的操作,如同我们摆多米诺骨牌,你每找出一处当时时空的创伤对你自那以后的影响的事实,你就摆一块牌,摆的多了,你就会发现一些你人格中缺点面的思绪,这时候你就更容易在接下来的生活中去具体化针对性的在言语行为,与他人交往中克服,如同推翻了一次所有你摆的多米诺骨牌。等你一遍遍的捋顺自己的经历,一遍遍推翻这些人格中的缺点面,找到你认为能找到所有该创伤对你的影响,那么唯有这时候,我们才能说,我们达到了与创伤的最终“和解”。

那既然我们刚刚说,不能仅仅把创伤和自卑leave it alone,那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和重视人性的自卑面呢?它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请关注 系列(二)的文章 ,笔者将对该问题继续回答。)

阅读全文

与马戏之王电影中经典台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人间有大爱电影观后感小学生 浏览:604
新神榜哪咤重生电影免费突突兔 浏览:787
蜡笔小新最恐怖的十大电影 浏览:112
新疆人电影演员 浏览:156
一个人演的电影科幻 浏览:609
微信如何给对方发电影 浏览:585
如何把电影保存到优盘 浏览:770
有哪些特别好看的喜剧电影 浏览:639
适合离婚女人看的励志电影 浏览:86
去掉电影字幕的最好方法 浏览:772
玩命快递1电影国语版 浏览:526
扣扣看电影 浏览:408
哪些电影有二元对立 浏览:817
哪个平台漫威电影都有 浏览:666
僵尸恐怖看电影 浏览:507
怀孕三个半月能看电影吗 浏览:46
青柠影咖都有什么电影 浏览:198
找搞笑视频电影大全 浏览:98
买房子就像看电影一样 浏览:887
四个人的搞笑电影 浏览: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