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刮痧电影观后感
电影《刮痧》是一部反映中美文化冲突的优秀影片。《刮痧》只是一滴水,而蕴藏在其中的却是因种族,区域,传统和文化不同而形成的激情澎湃的汪洋大海。
这个故事发生在旅美华人一家身上,儿子是一个游戏公司的工程师,他研发的一款游戏获奖了,因此,他决定带着独居的父亲来美国生活。到了美国之后,父亲为小孙儿用中国的传统中医——刮痧来治病,但没想到,因为他的这一次无心之举,却引发了一场家庭动荡。
本片算是有特色的,也算是没有特色的。这个电影本身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无外乎将两种不同的文化进行了碰撞,但最终的结果看上去令人欢喜,其实很无奈。而选取的这个故事却很有中国特色,中美两国之间的问题大都来源于相互不了解,其中美方对于中方的不了解往往会令问题的解决陷入到僵局。这也是影片着重要表现的。
㈡ 《刮痧》这部影片的立意是什么
《刮痧》应该是一部能够引发我们许多联想的影片。由“刮痧”引起的这场诉讼风波终于结束在圣诞之夜,给这个温馨的夜晚增加了更多的人情味儿。许大同可以放心地回家与他的妻子和儿子团聚了,等着他的不再是美国的法律和警察,而是两个对古老中国特有的“刮痧”表示尊重和理解的朋友。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好莱坞式的结尾,说明郑晓龙这些年在美国总算没有白呆。
故事发生的精神文化背景是叙述者对于中美两国存在着某种差异的认可。具体情节有可能受到一个类似案件的启发,但这并不重要。事实上,差异可以被叙述者制造无数的故事出来。一个中国的老人用了“刮痧”这种方式给他的小孙子治病,在中国,这当然不会成为问题,但一个美国的儿童保护组织却可以因此把这个孩子的父母告上法庭。影片特别强调了这个孩子的父亲,一个叫许大同的中国移民在整个事件中受到的伤害。从这件事当中,我们不难发现美国人所坚持的一些原则其实包含着深刻的矛盾。以保护儿童权益为理由的这场诉讼,居然无视父亲与儿子之间的情感,甚至置事实于不顾,人为地切断这种情感,这难道是公正的吗?是不是也有点不太人道呢?这可能是影片最有价值的部分,它发现了自启蒙时代以来就被人们普遍认可的那些法则,其实也是可以被挑剔、被质疑的,先天就带有不可摆脱的局限性。
文化相对主义倾向于强调非西方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这一点即使是在西方以外也是很容易得到理性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共鸣的。所以,和《洗澡》把目标观众定位于西方不同,《刮痧》倒显然是拍给国内观众看的。但这么快就让文化相对主义取得胜利还是显得匆忙了一点,有概念化和简单化的嫌疑。实际生活恐怕要比电影所表达的复杂得多。有一个细节不仅被叙述者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也被那几个儿童保护组织的志愿者忽略了,而这个细节有可能改变整个叙事的走向。
我们也许还记得,许大同在那个证明他已经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发奖会后,为了讨好他的老板,曾打了儿子一个耳光。作为一个父亲,许大同也许会有自己的理由,但从启蒙主义的普遍性立场来看,这个耳光应该比“刮痧”更有分量,也更能说明问题,是不能轻易放过去的。一般说来,“刮痧”更像是一场误会,因为它是可以通过实践来证实的。影片最终就是用了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而这个耳光说起来却有许多麻烦,至少它提醒我们注意,除了需要别人理解和认同的文化特殊性之外,全体人类还有没有应该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我们应该怎样处理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这种复杂的辩证关系?如果普遍性是西方的一种权力话语的话,那么,我们对自身特殊性的强调,会不会加强了普遍主义的逻辑与力量?
这样看来,《刮痧》就显得有点就事论事了,而且急于解决问题。为什么不能留一点疑问让观众思考呢?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高。(解玺璋)
㈢ 刮痧电影简介 刮痧电影简介是什么
1、简介:故事发生在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圣路易斯。许大同(梁家辉饰)来美八年,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在年度行业颁奖大会上,他激动地告诉大家:我爱美国,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但是随后降临的一件意外却使许大同梦中惊醒。五岁的丹尼斯闹肚发烧,在家的爷爷(朱旭饰)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而这就成了丹尼斯一次意外事故后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法庭上,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证人和证词,使许大同百口莫辩。而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理论又无法解释通过口耳相传的经验中医学。面对控方律师对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规范的“全新解释”,许大同最后终于失去冷静和理智……法官当庭宣布剥夺许大同的监护权,不准他与儿子见面。恼怒的许大同与朋友昆兰之间产生误解和冲突;为让儿子能留在家里得到母亲的照顾,许大同搬出了家;父亲也决定回国,为了让老人临行再见一面孙子,许大同从儿童监护所偷出儿子丹尼斯到机场送别。受到通缉的许大同带着儿子逃逸,和大动干戈围追堵截的警察兜圈子,玩了一场追车游戏,“从容地”在逃亡中享受父子团聚的片刻快乐。父子分离,夫妻分居,朋友决裂,工作丢失。接连不断的灾难恶梦般降临,一个原来美好幸福的家庭转眼间变得支离破碎,努力多年、以为已经实现了的美国梦,被这场从天而降的官司彻底粉碎。贫民区的破旧公寓里,偷偷相聚的大同夫妇借酒浇愁,抱头痛哭。圣诞之夜,许大同思家团圆盼子心切,只有铤而走险,装扮成“圣诞老人”,从公寓大厦楼外的水管向高高的十楼——自己家的窗户悄悄爬去,结果引来警车呼啸而至。
2、《刮痧》是由郑晓龙执导,由梁家辉、蒋雯丽、朱旭主演,于2001年出品的一部电影。讲述了华人在国外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而陷入种种困境,最后又因人们的诚恳与爱心,困境最终被冲破的故事。
㈣ 求关于电影刮痧的影评,长点的,深刻点的。
郑晓龙2001年的影视作品《刮痧》,油梁家辉和蒋雯丽主演,在以美国为背景的环境中,以中医疗法“刮痧”为线索,展示了中西文化差异或者说是矛盾,综观整个影片,令人思索···
一.关于文化
中国由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开始,到汉代的独尊儒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伦理观,讲究尊老爱幼,讲究祖先崇拜,讲究后代的繁衍,由此也形成了我们中国特色的“打是亲,骂是爱”的传统观念,只有在我们这个国土之上生长起来的人才能够真正的理解其内涵。影片中许大同的儿子小丹尼斯对此就是一个不理解,以致和他的玩伴矛盾不断。这个是家庭伦理上中西文化的差异。
另外一个,医学上的差异也是让西方人很难理解中国的刮痧治疗术。在法庭上,许大同说到中医的脉络,律师和法官都茫茫然。其实,别说西方人,就是中国人,即便是中医医生,很多人都不能很好的理解中医理论的阴阳、五行、经络,何况时外国人呢?
按“百家讲坛”中王新陆教授的《解读中医》的讲座来说,中西方在开始的时候,医学基本都是一致的,都是从生产生活种积累起来的经验,都讲究整体论治,起初都是巫医不分。只是随着历史的进程,在后来才逐渐逐渐地走向了不同的方向,有了各自的理论体系。西方从盖伦的《子宫图谱解剖》走向了实证论,走向了微观;我国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伤寒论》奠定了辩证施治的基础。
其实这部电影也可以让我们思索一下中医的出路究竟在何方?由于中医学的时间长,且需记的特别多,悟性亦很重要,在急功近利的今天,想要把已经式微的中医学再度焕发活力和口碑,尤其是在世界上赢得普遍的认可,尤其显得艰难和意义重大!
可幸的是,中医学在治疗好些疑难杂症的疗效上引起了世界上很多人的关注,它的个性化治疗亦逐渐受到了重视。
二.关于友谊
许大同的老板,本来去法庭时为了帮助其一臂之力的,但看到照片上的小丹尼斯因刮痧而其的伤痕时,缄口不再发言。由此也引起了许大同的强烈不满,认为他不够朋友,从法庭出来后直接辞工,还对那个老板兼朋友者说“道不同不相为谋”。
看到这里,可以引起我们的思考。确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因为他人与自己的关系亲疏而或多或少地给予方便。但许大同的那个老板加朋友的人不是如此,当他以为许大同虐待小孩时,不再帮其辩护。这是个对事不对人的态度。他从许父口中得知刮痧是一种中医治疗法时,不辞千里迢迢来到中国求证,为许大同一家的重新团圆和完整付出了不小的努力。这友谊难道不足以珍惜吗?
在这个故事中,亦可看出欧美世界法治观念的深入人心,与中国人治的点点痕迹。
三.关于教育
说到教育,离不开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观念。在开篇为许大同举行的庆功会上,小丹尼斯和老板的儿子干了一架,许大同要他向老板的儿子道歉,小丹尼斯没有接受,于是把小丹尼斯揍了一顿。在后来,许大同跟老板说,这是给他面子,但他的老板觉得很难理解。
中国人讲求个人自扫门前雪,讲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方人讲求己所欲施于人。同同是从自身出发,但一个是从所不欲出发,一个是从己所欲出发。这就让两个地域的人有了完全不同的观念。在影片中,护士发现小丹尼斯背上的刮痧所致的伤痕时,马上报案,其他人也为了小孩不生活在自己认为的虐待环境中而不惜出庭作证,连许大同的老板兼朋友那个人同样出席,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为了对小孩好。想想咱们中国,会为了他人家庭因教育小孩而出庭作证吗?会为了这种不利己得罪人的事挺身而出吗?
四.关于脾气
法庭中,那个儿童权利保护中心的律师为了赢得官司,任意曲解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精神实质,终于激怒了许大同而让这事走向了诉讼。在此,引用一个网友的话来说就是,中国的暴躁正好掉进了美国的冷静陷阱里。
在这里,看到许大同被激怒得近乎失去理智的表现,我们观众可能都会深深地给予同情,而对那个律师厌恶之。
实际生活中,愤怒往往于事无补,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愤怒是一把双刃剑,让爱自己的人受伤,也让自己受伤;是让亲者痛,仇者快的的东西。也许,一个人只有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愤怒,很理智的对待所发生的事情时,才是一个真正成熟的应有的态度。
这里有一些关于电影《刮痧》的影评,不妨进去看一看!
http://movie.mtime.com/17784/comment.html#menu
㈤ 电影刮痧观后感
电影《刮痧》是一部反映中美文化冲突的优秀影片。那么在观看电影刮痧之后都有怎样的观后感呢?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刮痧》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该片讲述了一个移民家庭在美国生活时发生的故事:5岁的华裔孩子丹尼斯闹肚子发烧,在家的爷爷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而这就成了丹尼斯一次意外事故后父亲许大同欺负孩子的证据,继而在法庭上下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一个原来美好幸福的家庭转眼间变得支离破碎。
看了这篇影片后感想颇深,我总体上感受到了影片中要表达的东西。
父子之爱,母子之爱,夫妻之爱,祖孙之爱,朋友之爱。
通过很多的细节描写让人感受到父爱温暖博大。许大同与其父亲的爱及许大同和丹尼斯的爱。许大同在法庭上的一段独白最能代表所有父亲的心声。…现在我不这样想了,我只希望他能平平安安,希望他幸福、健康、快乐。我为自己是一个父亲而自豪,像所有的父亲那样,我爱我的儿子胜过一切。值得注意的是,许大同的父亲在给大同的信中写道:我如今别无他求,就是盼着你们一家三口,能平平安安的…均用了平安二字。恐怕这是父子之爱的最好表达,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还有,影片中许大同在听证会上表现的急躁冲动,与他作为一位工程师的性格完全不同,我认为是因为他对将要丧失孩子监护权的焦虑以及恐惧造成的。影片中许大同冒着触法的威胁,偷偷带走孩子。随后警察发现他们。为了不让孩子知道真相,他带孩子玩起了警察捉小偷的。这个场面轻松快活,孩子在愉快中睡了。而影片结尾许大同攀爬9层楼,把他对孩子的爱推向顶峰。影片另一场父爱是许大同的父亲对许大同的爱。如他找到检查官说明刮痧的实情,如机场泪流满面的父亲,以及痛斥大同逃避的父亲。这就是父亲对孩子的爱啊!
《刮痧》中许大同夫妇在事情发展中的不同表现,很好的展现了父母对孩子的爱的不同表现,同时也表现出夫妻之爱的不同。许大同对妻子的爱是深沉的,简宁对丈夫的爱是细致的。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大概都不会忘记许大同夫妻二人喝酒的场面。在这之前,简宁先做的是收拾大同的房间和阻止大同喝酒。当两人喝醉之后,简宁说大同是臭狗屎,大同表示了认同,这是对由于自己不冷静失去儿子的最深的自责。但当简宁说自己贱时,大同却表现出无比的激动,阻止妻子这么说。在这里表现出男人的爱,不善措辞,却又深沉如海。这里也表现出男人坚强背后的软弱一面。
上周周末观看了老师推荐的电影《刮痧》,感觉影片非常好看,有几个出彩的看点,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因此想跟大家在这分享一下。我认为《刮痧》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适合不同文化程度的观众观看,具有诸多的成功之处。
《刮痧》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北京移民家庭在美国生活时发生的故事:5岁的华裔孩子丹尼斯闹肚子发烧,他的爷爷由于刚从北京到美国,不懂得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已久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没想到这却成为了丹尼斯父亲许大同欺负孩子的证据,闹到了法庭上去。在法庭上,一连串的矛盾冲突更是接踵而来,一个原来幸福美好的家庭就这样转眼间变得支离破碎。
对中国人来说只是一件小小事情的刮痧,为什么一到美国就变成了一件要打官司的麻烦事了呢?刮痧在中国经历了几百年甚至是几千年的历史,为什么一到美国也变成了欺负儿童的违法行为了呢?这些问题都很自然而然地引起人们对它的思考。
在很多人看来,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许大同一家的飞来横祸归根到底也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但是,在我看来,与其说许大同一家飞来横祸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所致,还不如说是由于法院没有对违法证据进行正确认识与核实所致。因为中西文化差异对法院判案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着的因素,它不可能会成为许大同一家飞来横祸的直接制造者。只有当文化差异或者说文化盲区不被认识时,才可能造成法律的不公正,才可能给许大同一家带来横祸。
这部片子中的主要线索——刮痧来说。刮痧作为中国的一种医学文化,在中国流传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然而,在美国的文化里就没有对刮痧进行“科学”的解释。因而,刮痧不为美国人所知也不奇怪,丹尼斯背部所留下的刮痧的痕迹被美国人认为是一种欺负儿童的证据,这也是不足为奇的。但是,作为一个法治的国家,不能因为人们对刮痧的不了解或是不承认而没有对刮痧这一证据进行认识和核实,也不能因为中国文化的与美国文化的不同而进行排斥不加以考虑。
因为法律讲求的是正义,法院判案讲求的是事实。然而,在这部影片中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还没有真正了解刮痧,还没有真正了解文化差异或是文化盲区的情况下,法庭就作出了剥夺许大同对儿子扶养权的决定。这无疑就是对违法证据没有进行正确认识与核实,从而造成法律与正义的背道而驰,最终造成许大同一家悲剧的产生。
设想下,如果法院能够切实地去了解刮痧,去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对违法证据进行正确认识与核实。它还会作出如此荒唐的判决吗?我想那绝对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许大同一家的不幸,与其说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所致,还不如说是隐藏在中西文化差异背后的没有对违法证据进行正确认识与核实所致。
另一方面,也可以清楚地看得出这是那位美国律师为了赢得这场官司所采取的一种手段。这一切的一切在中国人看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然而,在这部影片中,这些不可思议的做法却成为了说明许大同有暴力倾向的证据,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一证据还得到了法院的认同。这难道是中西文化的差异的错?不,在我看来,这更多的是没有对指控许大同有暴力倾向的证据进行正确认识与核实的错。那位美国律师还能把它作为赢取官司胜利的手段吗?我想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一言以蔽之,这也说明了许大同一家的不幸,是由于没有对违法证据进行正确认识与核实所致。
父爱,这是影片另一个闪光点。影片中许大同在听证会上表现的急躁冲动,与他作为一位工程师的性格完全不同,我认为是因为他对将要丧失孩子监护权的焦虑以及恐惧造成的。影片中许大同冒着触法的威胁,偷偷带走孩子。随后警察发现他们。为了不让孩子知道真相,他带孩子玩起了警察捉小偷的游戏。这个场面轻松快活,孩子在愉快中睡了。而影片结尾许大同攀爬9层楼,把他对孩子的爱推向顶峰。影片另一场父爱是许大同的父亲对许大同的爱。如他找到检查官说明刮痧的实情,如机场泪流满面的父亲,以及痛斥大同乡逃避的父亲。这就是父亲对孩子的爱啊!
综上可见,在《刮痧》这部影片中,许大同一家的不幸归根到底是由于没有对违法证据进行正确认识与核实,从而致使法律与正义背道而驰所致。具体来说,许大同一家的不幸是隐藏在中西文化差异背后的没有对客观存在的违法证据进行正确认识与核实,从而造成判决的不公证,法律与正义的背道而驰所致。
《刮痧》影片中许大同一家的不幸,就是由于没有对违法证据进行正确的认识与核实从而造成判决不公正的结果。在这个时候,最容易让我们想到的一句话,就是弗兰西斯·培根曾所说的:“一次不公正的判决,其恶果相当于十次犯罪。”也许有人会说《刮痧》只不过是一部影片,只是一种艺术,不足以说明什么。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艺术除了高于生活之外,它还是来自于生活。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不缺乏由于对违法犯罪证据没有进行正确认识与核实而造成不公正判决的案例。
看完《刮痧》这部影片之后,再联系我国当前的法治现实想想,真是感慨万端。到底法律成为正义的代名词还需要多长的时间呢?记得曾经我在班中做过这样的一个调查,就是对法律的可信度的调查。但调查结果却令人感伤,大部分的人都认为法律不可信,这不是因为法律的本身是恶法,而是因为司法的不公正从而导致法律不能代表正义的不可信。但愿意在不久的将来,法律不会因为司法的不公正而与正义背道而驰,至少也不会由于没有对违法犯罪的证据进行正确认识与核实而造成法律与正义背道而驰。那时,法律真的能够成为正义的代名词,在再一次对法律的可信度调查中,人们的回答都是这样:“是的,我相信法律”。
《刮痧》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适合不同文化程度的观众观看,有诸多的成功之处,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当然,事情最后得到圆满解决,法庭的起诉撤销。这种结果的产生,除了人正常的良知以外,更多的是由于相互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我想,《刮痧》中男主人公的名字叫“大同”,其目的或者其象征也就在此吧!如果说这部电影是一个寓言,其寓意也正在与此。
《刮痧》这部电影虽然只有100多分钟的片长,但是它所折射出来的精神内涵却不容小觑。透过《刮痧》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中美文化差异,更好在全球化的今天走向世界。但是我们还需要更多好得作品来开拓我们的视野。
《刮痧》这部电影借一件小事反映了中美文化(或者说东西方文化)的冲突。电影中许大同的父亲的一句话最能说明这个问题。他说,刮痧在中国已经几千年了,怎么一到美国就说不清楚了呢?其实说不清楚的何止是刮痧这种传统的中医疗法。象许大同代替父亲承认是自己给孩子“刮痧”,许大同对上司说的“我打孩子是对你的尊重”等等中国的传统道德规范,在上司桑兰那里又何曾得到理解和认同。中国传统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与民族传统,两千年儒家文化孕育下的华夏民族,忠孝礼仪深入人心。民族思想,爱国情操,是每一个公民,更加感性化。
美国现代文明国家,区区三百年历史,但短暂的历史恰恰使这个国家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没有思想的累赘。现代的国家,主要体现在他的法律之上。法理,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部分,依法办事,是这个国家更制度化,更规范化。
当两个文明国家相撞时,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中国,两千年的发展与延绵,社会每个方面,人们都拥有他们祖先的经验,人们的行为准则,更多的是来自于社会的默许,也就是一套自己人公认的行为规范。美国,短暂的历史,决定他必须有一套自己人必须承认的社会准则。而此要在短暂的时间里是实现,就必须依靠明文规定也就是法。
两个文明各自独立,没有好与坏,中国,你不能说他不行,因为他的民族依靠这个几千年就没有走过灭亡的道路。美国,你不能说他不行,因为他的现代民主,是美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望尘莫及。
美国,法律深入到社会每一个角度,每件事都将法律,涉及到人的就要讲人权,孩子,一个敏感的话题,父母教育孩子,在中国人眼里,天经地义,深入人心,对于美国人来说,他们要保护孩子的合法权利,不允许他受到不合理的待遇。在这个问题上的巨大分歧,就要求必须要交流,才能解决彼此的分歧,才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才能避免一些重大的错误。
《刮痧》只是一滴水,而蕴藏在其中的却是因种族,区域,传统和文化不同而形成的激情澎湃的汪洋大海。在美国,尤其是在以保守和“居民顽固”著称的密苏里州,最能体现出这种对外来文化的排斥,因此影片把故事的发生地放在了这里。虽然影片是从“教子”这个角度去反映不同文化冲突的,但我们仍能从故事的一些其他侧面加深对这种冲突的认识和了解。比如主人公许大同为了自己和洋人老板的所谓“面子”,当着洋人老板的面打了自己儿子一记耳光,非但没有找回自己和洋人老板的面子,还落得一个有严重暴力的恶名,连他的好朋友——就是那个洋人老板都不能理解和原谅他。起因是因为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在和洋人老板的儿子一起玩儿时,互相打闹。洋人老板的儿子来告状,许大同让丹尼斯给人家道歉。丹尼斯拒绝了,许大同怒了,就给了儿子一巴掌。
许大同的这一巴掌,第一是为了给自己找回面子。
父道尊严是古老中国千年儒家文化的典型特征。君臣父子,天常地纲,不得僭越。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教子亡,子不能不亡。按许大同看来,他叫丹尼斯给小朋友道歉,丹尼斯必须无条件执行。拒绝就是抗命,就是不给自己面子,就是挑战尊严。于是他给了儿子一掌。
许大同的这一巴掌,第二是为了给自己的老板一个面子。
许大同在美国混的小有成就,皆因有老板大力提携和扶助,因此他们也成了好朋友。老板的儿子被自己的儿子打了,当着老板的面让儿子给对方道个歉,老板一定觉得很有面子。儿子不听话,挨了打,老板的面子就找回来了。甚至许大同的父亲都当面夸大同这一巴掌打得好,说:“当面教子,背后教妻,”一幅自诩的表情。
但许氏父子全都错了。
从洋人老板和妻子目睹许大同打儿子那一巴掌时错愕的表情里,观众读懂了,中美两种文化的碰撞和摩擦开始了。
林语堂先生在《脸与法制》一文中说,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有时好像争脸是人生第一要义,甚至倾家荡产而为之也不为过。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既无财产也无地位,但却有的是面子,一旦被人伤了面子,比父母死了还难受。面子几乎统治了中国人的心灵,“人要脸,树要皮”,“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足见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之大之先。
而美国人则不同。美国人不是不讲面子,只是不像中国人把面子摆在那么重要的位置。他们在原则问题上,绝不讲面子。比如在法庭调查时,许大同的老板当着许大同的面,承认许大同打了自己的儿子。事后当许大同责备他“不够朋友”出卖自己时,他嗫嚅着说,“那我也不能撒谎啊”。
造成中美文化差异的原因是复杂的,表现在讲面子问题上,更突出了这种差异的互不包容。中国人是一个非常看重集体主义原则的群体,人与人之间讲究和谐,互相依存,互相帮助,这是几千年农耕文明培育的一种生存法则。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实际上是一种非常脆弱的生存纽带,维系在上面的人们,无法脱离它的束缚。冲突的'结果必然是毁灭现存的秩序,造成生产关系的又一次调整,使得苦难得以无休止的轮回。因此中国人愿意忍让,尊重别人,把和谐看得比天都大,把集体看的比天大,把面子看得比天大,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轻言战端,绝不轻易得罪别人。这也是中华大一统历经离乱,而中华民族一直统一不散的一个重要原因。
许大同想给自己的老板面子,没想到自己落得一个很没面子的结局,他那关于面子的几
乎全是来自中国的理论和做法,使他陷入绝望。儿子被儿童福利局监护;妻子分居;父亲怆然回国,他只能自嘲自己为一堆“臭狗屎”。
《刮痧》所表现的冲突,只是中西文化全部冲突的一个缩影,这种冲突还将长久的继续存在。重要的不是改变,因为无法改变——两个民族几千年形成的思维和认知,只能随着交流的加深而逐渐融合。重要的是习惯和相互适应——当观众们看到影片结尾许大同一家人激情的相拥在一起接受包括公诉人在内的那么多美国人的祝福时,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相互适应和融合呢。
刮痧,一个不能阐述自己想法的单纯的6岁孩子,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已婚女人,一个想要述说却因为文化的差异而变的“愤怒”和无力的所谓成功的男人,一个只想为孩子付出的老人。这样的一个家庭,用残酷到近乎残酷的剧情述说了一段中国文化在美国环境下不能表述的“爱”。
许大同的一个巴掌,打开了故事,也把儿子打出了自己的身边。这一个“巴掌”,在中国只是父亲教育孩子或者是像他在剧情里说的那样,是给自己朋友一份尊重;而在美国却成为了欺负儿子,有暴力倾向的表达。剧情突出了许大同对儿子的爱,里面有一段很让我感动的独白,是许大同在听证会上面的那段:“丹丹是个早产儿,生下来的时候只有四榜,弱小的像只可怜的小猴子,他是我的儿子,是我生命的延续,他会长大成人,结婚生子,延续许家的血脉,每当我想到丹尼斯,想到他漫长的人生,变肃然意识到做父亲的责任,我很高兴承担这个责任,当丹尼斯睁开天真的眼睛,看着充满斗争的世界时,我要他看到美好的事物,有力量去面对争取,我要把希望给他……我曾经很高兴我儿子出生在美国,我对他的未来有着各种梦想,希望他成为一个科学家、艺术家,一个百万富翁、甚至总统。但现在我不这样想了,我只希望他能平平安安,希望他幸福、降、快乐。法官大人,我为自己是个父亲而自豪,像所有的父亲一样,我爱我的儿子胜过一切。”这样的一段独白,表述了一个父亲在文化差异下的无奈和对自己儿子的那份伟大的爱。用着那些陈述和证据争取着本就是“自己”的儿子。在这同时,也用一个男人的愤怒,保护这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或许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和我们国家的文化有着差异,但所有的一切,都不是你放弃原本的文化变成真真正正一个所谓外地人的理由。
随着剧情的发展,中西文化的差异,更让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变得那样的脆弱。当居中事情告一段落,当许大同夫妻为了儿子像美国法律低头,判决以后丹尼斯活动的周围许大同不能出现后,一个女人对自己的丈夫说:“你是混蛋、臭狗屎,一堆臭狗屎……”这么无力的语言,这么软弱的一个女人,却像一块石头一样砸在了我的心上。所谓的尊严在生活在美国的一对中国夫妇,像是一座高山脚下的一根小草,显的那样的弱不经风,但却从不曾消逝。
这是一部我认为Very Good的影视作品,用一个普通的家庭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突出的这么的鲜明。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规则,中国的文化传统,美国的民主自由,都没有错。不过相对于一个生长在中国的我,我更喜欢中国的文化,剧中那位老先生的讲述,更是突出了,中国父亲对儿子那种不能描述的爱,记得当许大同的父亲为了不给儿子一家带来麻烦,放弃了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最想要的天伦之乐回到国内,给许大同写信,是这样说的:“同儿,我已经平安到达了,我儿勿念。此行美国,看到你能远在异国他乡有所成就,我真是欣慰呀。我在北京买了基本刮痧的书,先给你们寄去,我还听说一家电视台正在制作一部刮痧的资料片,我托人去复制了,不久也会寄去,也许对问题的解决会有帮助。我啊,一生坎坷,磋跎成翁,如今别无他求,就是盼着你们一家三口能平平安安的,平平安安……”,这是一位多么单纯的老人,多么脆弱的父亲。
一个家庭的爱,在他乡的环境下,在庞大的规则面前显的这样的不堪一击。也正是这样的一部有点残酷的电影,把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我们的眼里放大了这么多倍,让我们更深刻和痛彻的了解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这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不过我想最后如果能把平安夜改为除夕之夜,我们国内的人会更喜欢。
㈥ 电影《刮痧》中哪些词语是我们知道,外国人却很难理解的
刮痧、精气神脉统一等。
刮痧》是由郑晓龙执导,由梁家辉、蒋雯丽、朱旭主演,于2001年出品的一部电影。该片以中医刮痧疗法产生的误会为主线,讲述了华人在国外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而陷入种种困境,最后又因人们的诚恳与爱心,困境最终被冲破的故事。
《刮痧》以中医刮痧疗法产生的误会为主线,反映了华人在国外由于文化的冲突而陷入种种困境,后又因人们的诚恳与爱心使困境最终被冲破的感人故事。将主题集中在了反映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不理解上面,引起了更多海外和国内华人的注意力甚至是共鸣。
㈦ 电影《刮痧》观后感
电影《刮痧》,导演郑晓龙,于2001年上映,由梁家辉和蒋雯丽主演,以美国作为背景,以中医疗法“刮痧”为线索,给我们展示了中西方文化碰撞、冲突、与融合的一个过程。但在感动、嘘唏不已之余,其中很多的问题也不乏令人深思。
影片从正面描写了很多的中西文化的差异,尤其是中国疗法刮痧,引起了一系列的纠纷,给主人公许大同造成极大地不便乃至痛苦,美国之梦最终幻灭。许大同对老板(同时也是自己的朋友)那种对事不对人的态度非常恼怒,尤其对美国儿童监管局“横刀夺爱”充满了拒斥乃至仇恨,在与之对薄公堂时,对已留传两千多年的中国疗法刮痧的解释又显得那么力不从心,理屈词穷。监管局的律师对代表中华文化及价值观的《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恶意曲解,直接把许大同逼于失控的愤怒。许大同当着老板的面打自己儿子以显示对老板的尊重,老板认为“什么乱七八糟的逻辑”,他对中国人的孝道甚是困惑,一团雾水。几经波折,和美的家庭差点妻离子散,朋友几乎终结于“道不同不相与谋”。结局虽皆大欢喜,但中西文化的融合似乎显得过于简单,不免有故作之嫌。
影片中提供了一条暗线,间接地做了回应。从祖孙三代在美国的遭际,反映了中西文化处还处于碰撞、交锋、冲突的状态,走向融合任重而道远。
首先,许大同的父亲,一个传统的中国父亲,在北京算是一个知识分子(在老霍墓前的独白),来到而美国成了“哑巴”“聋子”,语言的障碍,这也在所难免。可他在儿子的家里也很难实现自己的沟通诉求,因为儿子与儿媳也尽量讲英语,为给孙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环境。原本一家人,说的是两家话。表面上看是两代人之间存在鸿沟,实则是另一种文化隐形横旦其间,父辈要想融入美国道路将是多么的艰难与漫长。
影片中的老霍是一个很好列子。他从出现到结束只有三个镜头:工作,生活,死亡。在晚宴上扮演兵马俑,以这些活计为生,工作不稳定,生活穷困潦倒;生活中的消遣就是赌博,而好赌之人往往是被边缘化的人,这说明老霍在美国的生活只不过大众化的,浅层的,根本算不上融入美国社会。赚着微薄的工资,在赌场中挥霍,最后死于心脏病。老霍的结束也是给父亲的回国做的伏笔,除了客死他乡,落叶不能归根之外,就是打道回国。
许大同及妻子简宁看似是美国人,在美国摸爬滚打七八年,事业上小有成就,不可否认,他们在语言、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乃至某些价值观念上具有美国色彩,他们已经不是完整的、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从许大同的获奖感言中发现,他自认为自己已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一个真正的、成功的美国人,完全沉浸在美国之梦中,但其实他只不过是个在美国居住、谋生的中国人,他骨子里还是中国人,血液里积淀的是中国文化,只是他没有意识到。刮痧风波之后,他才如梦清醒,哪怕操一口流利的英语,持有美国绿卡又怎么样呢,还是不能真正的融进美国,也不可能成为美利坚民族中的一员。因为真正决定一个人的种族身份的,不是语言,不是国籍,甚至不是生理基因,而是一个人的文化基因。当然文化基因不像生理基因,有时间的先后顺序,会遗传,只会被其感染,受其熏陶。
至于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不仅取的是西方名字,而且他土生土长于美国,基本不会讲汉语,中国及中国文化对于他太遥远了,没有中国这个大的环境,没有在中国活一遭,中国传统文化基因渗透在他的血液中少之又少。相反,他在思维方式上与西方基本是一致的,当他父亲许大同跟他讲打他是爱他,他的反应是,那我打他(许大同老板的儿子)也是爱他啊,觉得他好可爱,忍不住发笑,可仔细一想发现,这是丹尼斯的逻辑,这种推理也没错,这与西方的逻辑思维有什么不同吗?他小小年纪具备的这种逻辑推理的思维习惯,难道不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吗?不难想像,如果丹尼斯一直呆在美国知道长大成人,在家庭教育中也少有中国文化的熏陶,那么他即使是黄皮肤黑眼睛,哪怕还是中国国籍,他还算是龙的传人吗?他还能融入中国吗?我想很难,中国文化的传承在他这代人上出现了断层。
可见肤色、语言、国籍在某种程度上对确认一个人的身份有很大的欺骗性,这些只不过是生理基因留下的胎记,文化上的不断吮吸才是挥之不去的烙印,真正一个种族特性的泯灭,就是从文化上对其进行断奶,而喂之以各式各样的奶粉,不同的奶粉喝多了也就分不清到底是谁了!这种文化上的“奶娘”是否合理?能不能这样?愿不愿意这样?这样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好不好?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大概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时期的看法也不同。
电影的最后是许大同和妻子简宁教儿子丹尼斯认汉字,讲汉语,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他们以前对丹尼斯很少有这样的要求,也很少给他提供这样的机会,是刮痧事件之后的转变。或许是在美国文化带来伤痛之后警醒,或许是在对两种文化权衡下做出的取舍,又或是对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的一种回归,一种自然地响应。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中国文化在经历了曲折之后又传承下去了,又回到原点。给我们留下的是两种文化实体激荡的回声,如旷野上的嘶鸣,久久挥之不去。许大同类似的事件还会接连不断地发生,文化的融合,民族的融合不是几代人能完成的,会不会走向融合?怎样融合?怎样才是融合?不融合,各国文化又将走向哪里?我们不得而知。
㈧ 电影《刮痧》中中美文化差异的比较
价值观念的不同,这是文化特质的深层结构。中美对于动与静的认知不同,中国人强调静,更加注重做人。而西方包括美国则强调动,更加注重做事,注重个人主义,注重隐私。
如影片中,在颁奖晚会上大同对自己儿子的教育,采用拍打甚至被朋友看作是暴力的手段,这种对人的教育方式是不被美国人所接受的。
再就是对待变化的态度上,中国人注重求稳而美国人则注重求变。这一点在影片中通过大同的父亲体现的尤为明显。大同的父亲看到自己的老朋友老霍在美国的工作、生活状况,并最终客死他乡让他很是伤感,这也是最终使自己返回北京落叶归根的一大因素。
(8)电影刮痧简介扩展阅读
影片《刮痧》以中医传统疗法刮痧为线索,讲述了中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跨文化交际的失败给许大同一家带来的不幸。
许大同从开始自以为实现了自己"美国梦",到最后父子分离、夫妻分居、丢掉工作,这场悲剧没有孰对孰错,而是在中美文化影响下,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孩子教育、亲情、友情的不同方式而引起的必然结果。
㈨ 《刮痧》的结局是什么呢
电影《刮痧》讲述的是一个在美国生活了八年的中国家庭,因为孩子的一次意外发烧,刚来美国,不懂英文的爷爷用了中国传统的刮痧治疗方法为小孙子治病,但在医院里被护士发现了因刮痧而留下的血痕,怀疑是其家人虐待孩子所致。于是,儿童福利院便把孩子的父亲许大同告上了法庭,在法庭上,许大同因为无法解析刮痧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治疗法,又因为律师的曲意刁难,许大同最终被判决与孩子隔离,并且搞得失去了工作、朋友和与妻子分居,幸亏许大同的朋友去了一趟中国,知道了刮痧是一种治疗方法,为其作证,故事也就有了完满结局。 许大同一家在美国的遭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华人在外国生活的种种不适,而这些不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造成的,随之而来的必然有隔阂,对立与冲突。首先是医学领域的认识差异。刮痧是故事冲突引发的导火索,刮痧疗法在中国民间很常见,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确实能够治愈一些常见病。但是,这种疗法搬到美国,就成了大同对孩子施以暴力的罪证。 二是法律观念的不同。在西方社会里,法律存在于每一个角落,每一种纠纷都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而每一件事实都是要讲求证据的。如美国的法庭及儿童福利院虽被大同的满腔激情,真挚而忘情的诉说所震慑,却仍要求有“爱的证据”,以供法庭判决。而中国人比较看重的是人情冷暖,尤其是对于亲情特别看重。 三是对尊重的理解不同。在故事开头,许大同因为自己的儿子没有向老板的儿子道歉,便用手打了自己儿子一下,老板看了觉得不可思议,许大同对约翰解释这一举动说:“我为什么打我儿子,那是出于我对你的尊重,那是我给你面子。”这样的解释让这个典型的西方人迷惑不已,他并不知道眼前这个东方小伙子的这一耳光竟然是出于这样的逻辑,作为西方人的约翰,他是无法理解这个东方爸爸打他儿子时的那种复杂心情的,他只知道,打人是违法的,这是对人权的不尊重。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说明这样一个道理:由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形成的观念上的差异,在相互交织、碰撞中必然发生尖锐的冲突。四是对爱,对家庭的理解的差别。这也是《刮痧》中冲突的本质所在。许大同对付美国社会的生活和工作都游刃有余,这并不意味着他在成长中濡染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就已经烟消云散。在许大同的心里,家庭也是他的精神支柱。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的幸福与团圆。三世同堂,其乐融融,是他奋斗的动力和意义所在。为了爷爷能在美国拿到绿卡,他还把给孩子刮痧这事称是自己刮的;为了儿子能回家宁愿分居;为了爷爷能看一眼孙子,偷偷把儿子从福利院了带出来;在法庭上,许大同爱子心切,甚至和对方辩护打了起来;为了给孩子送圣诞礼物,不顾危险爬到九层,完全有可能“坠楼而亡”…… 爱就是付出和负责任,可能会表现为严厉,表现为分居,甚至表现为欺骗,表现为劫持……正是这种爱把孩子和父亲以及这个家和二为一体,这种爱超越了其自己的尊严,平等,自由和选择自身幸福的权利。 而在西方人眼里这些都是不可思议的,甚至是犯法的! 这部《刮痧》,让我们意识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如此之大,若不在了解双方的文化前提下,引出的问题确实令人头疼。看来世界的大同文化要经历长时间的碰撞,相互交织,尖锐的冲突,磨合,才能融合与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