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从《我不是潘金莲》到《路西法》看电影中圆形构图妙用
《我不是潘金莲》为什么要拍成圆形画幅?冯小刚已经被一拨拨媒体问过同一个问题。他每次的答案都不一样,曾温和表示观众怎么理解“都行”,也爆过粗口说“我TM就想拍成圆的”,也曾巧妙绕过话题:“你不说是圆的我都忘了。”
其实,把影片拍成圆形的道理很简单,《潘金莲》的故事有小说原著, 电影《潘金莲》要自成一格,当然要忠于原著的同时还得高于原著,使电影这种艺术手段可以最大化地表现人物与故事之间的真实与荒诞。
一、想与张艺谋《秋菊打官司》区别开
张艺谋导演拍过《秋菊打官司》,而表面上看题材两者有一点像。一个非常写实的、准确反映了中国社会现状的一部电影,但是整部电影又让你觉得很荒诞,纪录的方案在形式上,现在很流行的就是把摄影机扛在肩上,跟着演员随便跑。
而冯小刚看了加拿大导演多兰拍摄的电影《妈咪》使用了1:1的正方形画幅,表达青少年压抑的生活空间,而当剧情发展到全片最欢快的阶段时,男主角在飞行的单车上冲着银幕用自己的双手将画幅缓缓“打开”,这一巧妙的设计轰动了戛纳电影节。他也因此受到启发。
最终,冯小刚选择了圆形画幅,或许正是希望提醒被宽银幕宠溺坏了的观众,现实主义的故事不是童话、不是寓言,是就在我们身边发生的真实,那个圆就是要明确观众在这个电影中扮演的中立角色——观众既是上帝视角(知道所有),又是路人视角(目击所有),既不在此中,又身在此中。
画幅变小了,内容变少了,观众会不自觉地更专注和聚焦于方寸里发生的故事。同时让影片多了一份精致感。
二、圆形画幅从视觉上来看更加中国
画面中的构图往往可以将画面中的韵律、节奏、聚散、疏密、幅度等方面对物象的形态进行描述。
圆形构图通常指画面中的主体呈圆形。而在视觉上给人以旋转、运动和收缩的审美,产生强烈的向心力。因此,在国画中圆形构图经常出现。如果说单讲在绘画中的应用不足以说明问题,那么早在商代就出现的团扇,则将圆形构图实实在在的应用到了生活中。
中国古代那些文人画是圆的,圆形画幅很有中国味道,会使李雪莲的故事从视觉上更中国。为了让圆形构图中的内容更丰满,更具有中国韵味,剧组选择在南方古镇进行拍摄,使影片,加上后期的调色处理,让古典的绘画意味更加浓厚。
在结构上,宋朝的潘金莲和现代的李雪莲通过画面感相互叠交在一起也颇有趣味。
冯小刚认为,“中国会用方圆两个字来形容规矩规则,所以我觉得用方圆的转换来表现这个故事特别好。中国过去几千年来是一个人情社会,这个圆就是要把所有的事做得很圆滑,不像法律是带有很强的约束性和规则、是硬线条的。李雪莲的故事就是中国社会从人情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过渡期出现的故事。 ”
农村与城市(圆形与方形)构图在实质上是对不同地点的印象。
随着李雪莲去了北京,画幅变成了正方形,以此表现权力中心地的“规矩”。
探讨了,中国风的圆形构图后,再来说说这部影片却是在2014年10月份上映。比《我不是潘金莲》要早,但是风味上又有很大的不同,这是 第一部采用圆形构图的剧情片 。
一、故事内容与展现方式紧密结合
这是导演Gust Van den Berghe的"宗教题材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为了深入未知领域,影片采用的了圆形镜头的新技术,这种镜头是专门针对这部电影与布鲁塞尔大学联合开发的。
用物理方法打磨镜头,生成一种360°反射/折射的光学锥形反射镜头来表现,美其名曰“圆形(Tondoscope)”,像一个虹膜图像,完全将导演心中对于封闭式天堂的概念转化成影像。
二、西方美学传承与表达
说起这个封闭式天堂的概念,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教堂天顶画,圆形的构图更显恢宏的景象和多维度透视空间。且形式更适用于教堂本身的核心价值,同时让教堂比较严肃的背景下多了一些浪漫色彩。
而后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圆形浮雕(tondo,——室内装饰画的常见样式)。画家们在绘画时使用的工具是这种镜头的主要灵感来源。
依照导演的说法是他想象上帝造物之前的样子,于是只用一个圆来展现。这种方式具有哲学思维,来连接微观宇宙与宏观宇宙,我们从天堂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它就应该是一种星球的样子。同时,也是一种通过显微镜来看世界的方式,可以体验世界的分子结构。
和《路西法》更是全部使用了圆形画幅来拍摄不同,《我不是潘金莲》是用后期圆形遮罩式的拍法,即使是圆形画幅,画面依旧是完整的,而《路西法》则更像是方形画幅被强行裁成了圆形画幅,经常出现人物的一部分出现在画面外的情况。作为艺术影片,这和导演想要表达的哲学观点暗中呼应。
不论影片的形式如何变化,首先,内容是主线,一切变化要跟内容更好的结合,两者互相作用表达。二、文化积淀最终会影响你,甚至你的作品。除了,这两部以圆形构图为主的影片之外。
我还有几部电影有着很不一样的构图方式。从最早的1.33:1,如格里菲斯1915年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到沉迷构图和画幅的“强迫症晚期患者”安德森,层层递进的《布达佩斯大饭店》从小女孩在作家雕像前打开小说开始,然后作家出现,开始引入Zero这一人物,紧接着Zero开始讲述他和古斯塔夫的故事……也是使用了各种比例的画幅。
Ⅱ 电影构图方法有哪些
1、电路组成
线构图是用垂直于画面上下帧的线元素构图电影。直线的构图一般具有高、直、庄严、有力的特点,充分体现了景物的高度和深度。影片中的瀑布和高大的树木可以作为线性组合。
2、水平的作文
它传达了一种平静、宁静、舒适和稳定的感觉,经常被用来拍摄一个平坦的湖。
3、对角线构图
它可以分为垂直斜线和水平斜线。它经常表现运动、流动、倾斜、颠簸、不平衡、紧张、危险、千里等场景。有些图片用斜线来指出特定的物体,起到固定的引导作用。
4、年代的形式
屏幕上的场景以s形曲线的形式呈现,具有延伸和变化的特点,使人看起来有节奏、美观、优雅、和谐。当我们需要用曲线的形式来表达一个主题时,首先要想到s形的构图。常用于河流、小溪、曲径、小径等。
5、对角线构图
当主体排列在对角线上时,可以有效地利用画面对角线的长度,也可以产生伴奏与主体之间的直接关系。充满动感、活泼、易于产生的线条融合趋势,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突出主体的效果。
Ⅲ 哪些影视剧里的经典画面可以让摄影爱好者借鉴构图技巧
好的摄影作品除了画面本身让人赏心悦目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画面传递情绪与感情。
一些经典的影视剧镜头确实拍摄得极具美感,比如张艺谋的《英雄》和《影》。虽然电影总体质量差强人意,但纯粹从摄影角度去看,画面的构图合理、色彩和谐、主次分明,可以说随便定格都是一张精美的壁纸。
但是在情绪和感情的传递上,或许是电影本身故事太过经典吧,我觉得周星驰《大话西游》中的一些镜头做得更好。请大家多多点赞支持关注。
Ⅳ 求几张电影中的开放式构图与封闭式构图,谢谢急用
封闭式构图指画面中不需要借助画框外的空间进行叙事,其叙事所需的元素都已包含在画框之中。比如下图《华盛顿邮报》中的一个聚餐场景,主角、配角围绕着餐桌并对某事件进行议论交谈。
(4)经典电影中的特殊画面构图扩展阅读:
封闭式构图与开放式构图的区别
封闭式构图与开放式构图。用框架去截取生活中的形象,并运用空间角度、光线、镜头等手段重新组合框架内部的新秩序时,就把这种构图方式称为封闭式构图。把框架之内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天地,追求的是画面内部的统一、完整、和谐、均衡等视觉效果。
封闭式构图比较适合于要求和谐、严谨等美感的抒情性风光、静物的拍摄题材,对于一些表达严肃、庄重、优美、平静、稳健等感情色彩的人物、生活场面,用内向的、严谨的、均衡的封闭式构图也是有利的。
开放式构图在安排画面上的形象元素时,着重于向画面外部的冲击力,强调画面内外的联系。画面上和人物视线和行为和落点常常在画面之外,暗示与画面外的某些事物有着呼应和联系。不讲究画面的均衡与严谨,不要求画面内的形象元素完成内容的表达。
Ⅳ 影视画面构图分析
影视画面构图分析
电影构图有讲究,下面是影视画面构图分析,分为13个手法,为大家详解。
1.均衡式构图。
给人以满足的感觉,画面结构完美无缺,安排巧妙,对应而平衡。常用于月夜、水面、夜景、新闻等题材。
2.对称式构图。
具有平衡、稳定、相对的特点。缺点:呆板、缺少变化。常用于表现对称的物体、建筑、特殊风格的物体。
3.变化式构图。
景物故意安排在某一角或某一边,能给人以思考和想象,并留下进一步判断的余地。富于韵味和情趣。常用于山水小景、体育运动、艺术摄影、幽默照片等。
4.对角线构图。
把主体安排在对角线上,能有效利用画面对角线的长度,同时也能使陪体与主体发生直接关系。富于动感,显得活泼,容易产生线条的汇聚趋势,吸引人的视线,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例如聚光灯照射主体)。
5.X形构图。
线条、影调按X形布局,透视感强,有利于把人们视线由四周引向中心,或景物具有从中心向四周逐渐放大的特点。常用于建筑、大桥、公路、田野等题材。
6.紧凑式构图。
将景物主体以特写的形式加以放大,使其以局部布满画面,具有紧凑、细腻、微观等特点。常用于人物肖像、显微摄影,或者表现局部细节。对刻画人物的面部往往能达到传神的境地,令人难忘。
7.三角形构图。
以三个视觉中心为景物的主要位置,有时是以三点成一面的几何形成安排景物的位置,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这种三角形可以是正三角、也可以是斜三角或倒三角。其中斜三角形较为常用,也较为灵活。三角形构图具有安定、均衡、灵活等特点。
8.S型构图。
画面上的景物呈S形曲线的构图形式,具有延长、变化的特点,使人看上去有韵律感,产生优美、雅致、协调的感觉。当需要采用曲线形式表现被摄体时,应首先想到使用S形构图。常用于河流、溪水、曲径、小路等。
9.九宫格构图 。
将被摄主体或重要景物放在“九宫格”交叉点的位置上。“井”字的四个交叉点就是主体的最佳位置。一般认为,右上方的交叉点最为理想,其次为右下方的交叉点。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构图格式较为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使主体自然成为视觉中心,具有突出主体,并使画面趋向均衡的特点。
10.小品式构图。
通过近摄等手段,并根据思想把本来不足为奇的小景物变成富有情趣、寓意深刻的.幽默画面的一种构图方式。具有自由想象、不拘一格的特点。本构图没有一定的章法。
11.向心式构图。
主体处于中心位置,而四周景物呈朝中心集中的构图形式,能将人的视线强烈引向主体中心,并起到聚集的作用。具有突出主体的鲜明特点,但有时也可产生压迫中心,局促沉重的感觉。
12.垂直式构图。
能充分显示景物的高大和深度。常用于表现万木争荣的森林参天大树、险峻的山石、飞泻的瀑布、摩天大楼,以及竖直线形组成的其他画面。
13.对分式构图。
将画面左右或上下一分为比例2:1的两部分,形成左右呼应或上下呼应,表现的空间比较宽阔。其中画面的一部分是主体,另一半是陪体。常用于表现人物、运动、风景、建筑等题材。
;Ⅵ 电影构图有哪几种
1,在决定画面构图之前,我们首先要决定的是画面的画幅。画面宽度与高度的比例称为宽高比。不同的拍摄格式会有不同的画幅宽高比。最常见的宽高比有1:2.39、1:185(美国院线标准)、1:1.66(欧洲院线标准)、1:1.78(高清电视标准,也称为“16:9”,高清摄像机用的就是此格式)。
了解拍摄的宽高比及展映、发行的宽高比都很重要,在制作过程中,可以保证作为视觉策略组成部分的画面构图保持不变。
1:1.66的银幕宽高比2电影画框是二维的,电影画面用两个坐标来定义,即横坐标(x轴)和纵坐标(y轴)。
此外,用来表示画面深度的第三个坐标(即z轴)可以通过纵深线索来加强画面的纵深感,也可有意使之弱化。3,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与发展中人们总结出了一些和谐构图的程式。三分构图法,是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沿画面水平、垂直方向将画面分成三等份,分割线的交叉点就是趣味中心,将画面里重要的元素安排在趣味点上可以获得生动的构图。按照三分构图法,人物的眼睛通常被安排在这些趣味点上。如果角色向画面右侧看,那眼睛就放到左上角的趣味点上;如果角色向左侧看,眼睛就安排在右上角的趣味点上。4,《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一书中提到,希区柯克曾向他分享了一个简单但有效的构图法:画面中物体大小应与物体所处故事中的重要性直接关联起来。这条构图法则适用于画面中有一个或多个视觉元素的情形,来制造紧张或悬疑效果,这在观众还不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在视觉上如此强调某一物体时尤为明显。下图是《盗梦空间》(Inception.2010年)的截图。影片开篇,一个陀螺占据了一个画面的很大比例,因为这个陀螺暗示着主角的现实或梦境。画面中的物体的大小、颜色、亮度及摆放位置等都会对其相对应的视觉分量产生影响。尽管均衡与非均衡这类名词在画面构图中并没有实际的测量数值,但我们不难发现,当物体均匀分布于画面时就能创造出均衡的构图,达到一种整齐性、一致性。比如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中,用到了很多均衡画面,给人传递一种整齐、严肃、冷静的感觉。
均衡构图——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
均衡构图——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
而当视觉比重仅集中于画面某一区域的时候,其画面构图就是非均衡的,这种构图方式经常与追逐、局促或紧张联系在一起。均衡构图或非均衡构图所传达的效果将在很大程度上由叙事情境决定。下面的截来是电影《斯隆女士》中斯隆正在重组她的团队的画面,拍摄主角的镜头倾斜,画面非均衡的构图同样产生了集中、紧张感。虽然是非均衡构图,但大多数的视觉分量都位于画面的左上角,主体还是根据三分构图法来安排的。
Ⅶ 电影画面有哪些常见的构图方法
电影画面构图其实有很多种方式,摄影师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画面的成分位置。我们所说的是通常情况下的构图方式。遵循了平衡原则,由导演指引目光到对比最强区域。构图过程中要注意的是:人们习惯从左到右观看,所以右比左重,上比下重。如果影像重心低,画面会平稳很多。单独个体会比群体显得重要,画面倾斜要比画面水平更具有张力。
我认为观影者应该适当了解一些构图的原理,这有利于进一步理解电影,虽然说导演设置镜头时所造成的情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举个例子,即使你不知道这个构图是居中构图,你也会很清楚这个人重要。但是有些镜头就不好感觉出来,例如《踏雪寻梅》中杀人那一段镜头是倾斜的,不细看不会发觉,除了一些敏感的人会觉得不舒服。这种不舒服就是导演通过影像传达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