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邵逸夫生平
邵逸夫 *** ,自由的网络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邵逸夫(1907年10月4日—),原名邵仁楞、字逸夫),生于浙江宁波镇海,中国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主席,电影公司邵氏兄弟的创办人之一,中国香港著名的电影制作者,娱乐业大亨。 目录[隐藏] 1 简历 2 家庭 3 捐献 4 参见 5 外部连结 [编辑] 简历 邵逸夫父亲是上海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故后来人称「六叔」。邵受教于美国,19岁中学毕业便随兄长邵仁枚到新加坡开拓电影市场,从此对电影制作产生兴趣。他与兄长于1920年代活跃于中国的电影业。 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曾与粤剧名伶薛觉先合作,拍摄全中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粤语)。 1928年,邵逸夫赴星马等地协助兄长发展电影发行公司。 1958年,与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中国香港)有限公司”,在中国香港已生产超过一千部电影。 1974年获英女皇颁发CBE勋衔以表扬他在娱乐事业的成就,港督麦理浩爵士主持授勋。 1977年获英女皇册封为 Knight Bachelor,赐予爵士衔头。 1990年,中国 *** ,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名为「邵逸夫星」。 1991年,美国三藩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以表彰在社会公益贡献。 1998年,获特区 *** 颁发大紫荆勋章(GBM)。 2002年邵逸夫创立“邵逸夫奖”,第1届于2004年举行。奖项仿效诺贝尔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及天文学3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颁授一百万美元奖金以作表扬,而这些领域是诺贝尔奖未所涵括的。 [编辑] 家庭 邵逸夫的发妻为黄美珍小姐,于1937年结婚,育有两子两女,长子维铭、次女素雯、三女素云及幼子维钟,及后黄美珍于1987年在洛杉矶病逝,享年85岁。在1997年,邵逸夫与方逸华小姐于美国拉斯维加斯注册再婚。 [编辑] 捐献 多年来,邵逸夫捐助超过数以十亿计款项,为中港两地建设教育、医疗设施等。中国香港多间专上院校的建设曾得邵逸夫捐助,例如中国香港中文大学的逸夫书院、邵逸夫堂及邵逸夫夫人楼、中国香港大学的邵逸夫楼、中国香港理工大学的邵逸夫体育馆、中国香港城市大学的邵逸夫图书馆、中国香港浸会大学的逸夫校园等。 2005年,邵逸夫捐出1000万港元予南亚海啸受灾地区。 [编辑] 参见 邵逸夫家族 电视广播有限公司 邵逸夫奖 [编辑] 外部连结 中国香港电影资料馆-邵氏大事记 邵逸夫奖 来自“zh. *** /wiki/%E9%82%B5%E9%80%B8%E5%A4%AB” 页面分类: 1907年出生 | 中国香港企业家 | 宁波人 | 中国香港大紫荆勋贤 | 无线电视 | 邵逸夫家族 | 邵姓 | 耄
邵逸夫(Run Run Shaw)(1907年10月4日—),原名邵仁楞、字逸夫,生于浙江宁波镇海,中国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主席,电影公司邵氏兄弟的创办人之一,中国香港著名的电影制作者,娱乐业大亨。 邵逸夫父亲是上海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故后来人称「六叔」。邵受教于美国,19岁中学毕业便随兄长邵仁枚到新加坡开拓电影市场,从此对电影制作产生兴趣。他与兄长于1920年代活跃于中国的电影业。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曾与粤剧名伶薛觉先合作,拍摄全中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粤语)。1928年,邵逸夫赴星马等地协助兄长发展电影发行公司。 1958年,与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中国香港)有限公司」,在中国香港已生产超过一千部电影。 多年来,邵逸夫捐助超过数以十亿计款项,为中港两地建设教育、医疗设施等。中国香港多间专上院校的建设曾得邵逸夫捐助,例如中国香港中文大学的逸夫书院、中国香港大学的邵逸夫楼、中国香港城市大学的邵逸夫图书馆等。2005年,邵逸夫捐出1000万港元予南亚海啸受灾地区。 1974年获英女王颁发CBE勋衔以表扬他在娱乐事业的成就,港督麦理浩爵士主持授勋。1977年获英女皇册封为 KNIGHT BACHELOR ,赐予爵士衔头。1990年,中国 *** ,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名为「邵逸夫星」。1991年,美国三藩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以表彰在社会公益贡献。1998 年,获特区 *** 颁发GBM勋衔。 2002年邵逸夫创立「邵逸夫奖」,第1届于2004年举行。奖项模仿诺贝尔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3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颁授一百万美元奖金以作表扬。第一届的数学奖得主是陈省身;天文学奖为 P. James E. Peebles;生命科学与医学奖为Stanley N. Cohen、Herbert W. Boyer、简悦威和Richard Doll。 邵逸夫的发妻为黄美珍小姐,于1937年结婚,育有两子两女。而黄于1987年在美国病逝,享年85岁。在1997年,邵逸夫与方逸华小姐于美国拉斯维加斯注册再婚。 邵逸夫对中国贡献巨大 从1985年起,邵逸夫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祖国内地。当年他向中国保护敦煌画展工程和浙江大学分别捐资1000万元。有关部门特立碑予以纪念。甬上文化人王重光先生1996年曾前往敦煌考察。大漠深处,类似的纪念碑不止一个,但惟有同乡邵逸夫是炎黄子孙。 1985年后,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对于中国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正如他所说:“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邵逸夫视教育为立国之本,为此多年来他尽心尽责,不遗余力。据不完全统计,迄今,邵逸夫捐助内地科教文卫事业的资金达25亿元,捐助项目超过3000个,其中80%以上为教育项目。如今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他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全国各地。几年来邵逸夫还不顾耆耋之躯,多次亲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视察捐赠项目。此外
邵逸夫在英国、美国、新加坡及中国香港等地都有巨额捐赠,合计金额早已超过30亿元。在古令中外捐资助学史上,邵逸夫当之无愧可称为第一人!
邵逸夫简介 原 名:邵仁楞 姓 名:邵逸夫 出生日期:一九零七年 出生地点:上海 生 平: 邵逸夫,一九零七年出生于上海,浙江宁波镇海人,家中排行第六,父亲邵玉轩是当地漂染业商人。 一九二四年与亲兄成立上海「天一影片」,邵逸夫负责外埠发行。 一九二六年毕业于美国人办的上海青年会中学。同年往新加坡协助三哥邵仁枚打理电影业务,开拓电影市场,自始便与电影圈结下不解缘。 一九三零年,邵逸夫与三哥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先后购入多间戏院﹔更到欧美搜集西方的先进电影及器材。 一九三二年,日军侵华,「天一」于中国香港另起炉灶。 一九三四年,邵氏兄弟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在港推出。 一九三七年,邵逸夫与黄美珍在新加坡结婚,并诞下两子两女。 沦陷前,邵逸夫的二哥成立「南洋影片」。光复后,易名「邵氏兄弟」。 一九五七年,邵逸夫从新加坡正式来港发展,接管邵氏公司业务,建立清水湾影城。 一九七四年,邵逸夫获英女皇颁授CBE勋衔。 一九七七年获英女皇册封KNIGHT BACHELOR爵士勋衔。 一九八零年,邵逸夫成为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最大股东,担任中国香港电视董事局主席。此后数十年,邵逸夫捐助数以十亿计款项,为中港两地建设学府、医院等。 一九八七年,邵太黄美珍病逝美国,享年85岁。同年邵氏停产。 一九九一年,美国三藩市将每年的九月八日定为「邵逸夫日」,以表彰其贡献。 一九九七年,邵逸夫与方逸华于美国拉斯维加斯共谐连理。 一九九八年,邵逸夫获 *** 颁发大紫荆勋章。 邵氏兄弟促成了六十年代的国语片电影的蓬勃发展﹔所摄制的电影更经常于亚洲影展中夺得奖项﹔旗下拥有大量著名影星,十数年间,推出多部脍炙人口之电影,如《貂蝉》、《江山美人》及《独臂刀》等,开创电影发展的新路向。 邵逸夫,祖籍浙江宁波,1910年出生在上海一个富有的商人家庭。他父亲邵玉轩,是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上海小有名气的有钱人。邵逸 夫兄妹8人,他排行老六,上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当逸夫7岁时,父亲把他送进了美国人在上海办的一所英文学习,不但使他能讲一口流利 的英语,而且形成了他中西融合的文化观念。从上中学起,他就经常出入于上海繁华的娱乐场所,尤其痴迷于戏剧与电影。1923年,他的几个哥哥 成立了“天一电影公司”,开始在上海拍制电影。1925年,他三哥将“天一公司”的电影打进新加坡。邵逸夫中学毕业后,应三哥之邀赴新加坡, 开始涉足电影业。邵逸夫一手创办了邵氏(兄弟)电影有限公司,并一直把持着公司的决策大权,从而把持着中国香港电影的命脉,影响着东南亚乃至 世界电影市场。1957年,邵逸夫携带着巨额资金,携带着经营电影业20多年的经验,从新加坡来到中国香港,成立了中国香港邵氏兄弟影业公司。邵逸夫如 今身为邵氏(兄弟)中国香港有限公司及中国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主席,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大富豪,他究竟拥有多少财富,难以统计清楚。据汉威估计, 把地产、电视、电影、控股等都包括在内,他的财富超过100亿港元。 邵逸夫从南洋创业到超级富豪,他取得成功的赚钱之道是什么呢? 邵氏兄弟刚在南洋创业 时,历尽了艰难。在新加坡,他们在租到的简陋的房间里,整理片子,制作海报,什么都要亲自干。到马来西亚拓展业务时,就更加辛苦了,白 天,他们行走在道路上,饱受颠箕之苦﹔晚上,就在露天,顶着星星、冒着露水放映电影。在炎热的夏季,太阳炙烤著大地,雷雨说来就来,他 们常常是刚刚还热得头晕眼花,霎时又被淋得浑身湿透像“落汤鸡”。出生并成长在富裕家庭和大都市的邵氏兄弟很多次都想不干了,但是他们 最终战胜了艰苦,坚持了下来。几十年之后,邵逸夫回忆起那段日子,感慨地说:“……在那样的生活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这些东西让我一 辈子受益。如果我不经历这一段生活,不会有今天。现在的青年人,心很高,学问也很深,但是不能够吃苦,是一大缺陷。” 邵氏兄弟事业的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小 小的坎坷不算,大的磨难就有好几次。一是1929年,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也波及到新加坡,当地的许多商店相继倒闭,人们连生 活都难以维持,哪还有心看电影呢?电影院的观众大减少,虽然他们把电影票价一再降低,仍然收入甚少,使他们经受了第一次考验。二是当他们在新加坡举步维艰时,1931年8月6日,一场大火又吞噬了他大哥设在中国香港的天一公司,天一制片厂的所有厂房和影片拷贝都被烧光,他大哥苦心经营了数年的家当毁于一旦。三是当他们弟兄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拼搏和苦心经营,在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又发展起来,拥有139家戏院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又给他们带来了厄运,1941年12月,日攻陷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在日本侵略军燃起的战火中,邵氏兄弟的百余家影院被全部 化为灰烬,邵逸夫并被以“拍摄反日电影”的罪名而投入地牢,后经朋友帮助才得台出狱。四是1970年,当邵氏的业务蒸蒸日上之际,公司内部 发生了较大的人事震荡,邵氏公司制片主任邹文怀离开邵氏公司,由于素有“宣传鬼才”之称的邹文怀能力出众,在职员中颇有口碑,他一走带 走不少很有才干的演职员,差一点使邵氏公司陷入“人去楼空”的窘迫境地。但是,这些磨难,都没有动摇邵逸夫把邵氏兄弟公司办下去的决心, 并且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力挽狂澜,安然度过难关,又使邵氏兄弟公司一步一步发展起来。 邵逸夫自己搞电影,因此一心要成为精通电 影的专家。他每天最低限度看一部电影,几十年来坚持不辍。好的电影和坏的电影他同样喜欢看,他要看好的电影好在哪里、坏的电影怎样坏。他不但是看电影最多的中国人,而且他也是中国最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早在50年代,他就精通了电影中的任何工作:剪辑、摄影、化妆、剧本、导演,样样内行。 使他取得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他做事认真。他曾说:“我做事的态度,便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即使是最微细的部分,也要彻底做好。 一样事情不做到十全十美,我是绝对不放松的。同时我自己的工作时间也很长,一早就来(上班),很晚很晚才下班”。追随他多年的朱旭华先生 私下说:“我们办公室的工作人员5时下班,但邵先生晚上9时仍在灯下工作。” 黄金脑智囊群认为邵逸夫创业以来,一直要 求自己和公司员工做到“顾客第一”,且非常注意在公众面前塑“可人形象”,是为最大的成功因素。他拍每一部影片,首先考虑的顾客喜欢不 喜欢。凡是顾客不喜欢的,就坚决不拍。因此,他拍的电影上座率很好,常常观众场场爆满。据统计,从1959年到1973年,从第5届到第16届亚 洲电影节,“邵氏兄弟影业公司”出口的电影屡获殊荣,共得大小奖46项,创下中国电影史纪录。此外邵逸夫他在中国香港人面前,总是表现出谦逊有 礼,态度安详,笑容可掬,使人觉得他是一位锋芒内敛、儒雅外流的长者,从来没有因“财大”而显露出“气粗”。在影视圈内,他为人也面面 俱圆,每有请柬,总尽量抽空出席,不摆架子。
B. 献县泰昌电影院价格学生证半价吗
有学生证的半价。
C. 邵醉翁的人物经历
邵醉翁,镇海县庄市朱家桥老邵人。其父邵玉轩,早年在上海经营锦泰昌颜料行。醉翁生于1896年,原名同章,字仁杰,号醉翁,在他创办天一影片公司后,以号行。
1914年,邵醉翁在神州大学法科毕业后,任上海地方法院及会审公廨执业律师。嗣后,先后与人在上海、天津、镇江、宁波、嘉兴、湖州等地,合股开办颜料、北货、绸布、纸张、钱庄等商号,还与朱葆三、张小松、倪幼丹、卢子嘉等合资创办中法振业银行,并被推为经理。后因经营华友蛋厂失败,感到商业活动中,有的不讲诚信,甚至尔虞我诈。认为要感化人心,移风易俗,舞台剧(当时称文明戏)投资不多,通俗易懂,倒可试试。 1921年改行从商,在津、沪、浙与人合办30余家商号。由于经营失败,于1922年和张石川等集股经营“笑舞台”演出文明戏,并创办了“和平社”剧团,演出自编讽世剧本。不久,张石川离“笑舞台”
1922年初,邵醉翁在上海与人合作,经营笑舞台,由张石川任顾问,(张,镇海县霞浦人,后为明星影片公司创办人),张石川为前台经理,郑正秋(我国著名戏剧活动家)为后台经理,从事文明戏演出。不久,张石川兄弟,郑正秋等,创办了明星影片公司。这样,笑舞台失去了两个骨干台柱,邵醉翁对搞文明戏又产生了动摇。
1923年底,张石川,郑正秋等,以8个月时间拍摄的《孤儿救祖记》获得成功,观众拥跃,票房收入甚丰。这对邵醉翁是一个有力的吸引,于是决心投身电影事业。 1925年6月,邵醉公司以原来笑舞台文明戏赏为班底,投资1万银元,在闸北横浜桥,创办了天一影片公司,自任总经理兼导演,他二弟邵村人(仁棣)任会计,三弟邵仁枚任发行,六弟邵逸夫(仁楞)任外埠发行,在南洋建立发行网。
天一公司成立后,第一部影片是《立地成佛》,接下去是《女侠李飞飞》,《忠孝节义》,三部片子都是邵醉翁自己导演,使他赚了不少钱。
由于拍电影能赚钱,一时电影公司如雨后春笋,上海一地多达40余家。片子内容大都雷同,很快失去市场。邵醉翁另辟蹊征,专拍以民间故事和古典小说为兰本的古装本。如《梁祝痛史》、《义妖白蛇传》、《珍珠塔》、《孟姜女》等。故事内容观众比较熟悉,因此很受欢迎,特别是在南洋一带。于是邵醉翁便把发行重点放到南洋,并与南洋制版商开设的青年影片公司合资拍片,把“天一”改名为“天一青年影片公司”。拍摄了《刘关张大破黄巾》、《西游记女儿国》等近10部这类影片。在这期间,邵醉翁还以天元公司,天生公司名义,独资拍摄了《宏碧缘》、(连续4集)、《滑稽空城计》、《裁缝店》以及《狸猫换太子》、《五鼠闹东京》、《七侠五义》等连续集。
1927年,又设法在南洋建立和发展电影机构。后改名天一青年影片公司(1928年下半年复原名),复以天元公司、天生公司名独资拍摄《七侠五义》等。邵醉翁的如夫人陈玉梅,既是“天一”的“老板娘”,又是“天一”的“台柱”,曾经主演过不少影片。 1928年秋,“天一”与“青年”合作终止,邵醉翁又恢复了天一公司原名。这时的天一,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邵氏兄弟经过商量决定在南洋各地建立放映网点,开设电影院,并在新加坡建立邵氏电影机构,由邵仁枚和邵逸夫负责;同时在上海继续拍摄武打神怪片,抓经济效益。如《火烧百花台》、《唐皇游地府》、《乾隆游江南》等。邵醉翁在拍片中运用电影特技,剧中人物能腾云驾雾,御风而行,再加刀光剑影,飞檐走壁,观众惊奇之余,成为闲谈中热门话题,提高了片子卖产率。有声电影是1926年在美国试制成功,当年8月6日开始公映。当年就传到我国,12月16日在上海虹口新中央大戏院试映有声短片。
1928年11月,上海青年会装有一台特福莱有声机,只是在片中插入几段歌曲。 1929年,美国有声影片大星进入中国,垄断了整个上海电影市场,各家首轮影院纷纷改换设备,放映有声影片。形势逼人,上海各影片公司面临挑战。邵氏兄弟分析形势,认为市面上尚有不少默片影院,默片仍有一定市场,但非长远之计,必须跟上时代潮流,才能与洋商抗衡,因此,邵醉翁积极筹备有声影片的试拍工作。
当时有声影片有蜡盘配音与片上发音两种。前者制作简单,成本低,但质量差,往往影声不能同步。后者制作复杂,成本高,而且美国西电公司和亚尔西爱公司拥有专利权,他们规定要拍有声片要签订合同,除了摄制费外,发行时还要提取版权费,放映电影院的发音装置,也得由其承装包办。
1930年,天一公司开始蜡盘发声的短片《钟声》试制。不料,中途摄影棚失火,影片烧毁。邵醉翁并不灰心,决定:一,选址法租界甘世东路(今嘉善路),重建摄影棚。二,不惜重舍,从美国聘请了摄音师凯恩,录音师白立登、克林等人来华,并租借了这些美国人的有声器材。在苛刻条件下,拍摄了片上发声的《歌场春色》。为了加强号召力,还罗致了别家影片厂的著名女演员来客串演出。1931年10月10日,天一公司片上发声的《歌场春色》,在上海“光陵”、“南京”两家电影院首映。因是国产第一部片上发声影片,曾轰动一时。此后,在国内和南洋各地映出,都很卖座,邵醉翁各利双收。但天一公司在这几个美国人身上,确也花了不少钱。次年,天一公司的技术人员邵维鹤(邵醉翁的儿子)等人,掌握了有声片制作技术后,邵醉翁便把这几个外国人都辞退了。
当天一拍《歌场春色》时,明星影片公司也于1931年6月,派洪深去美国聘用美国技师,洽购有声器材。8月,洪深回国时,带来美国制片人茄逊,摄影师司密斯,助于威廉逊和其他人员一共15人,拍摄片上发声《旧时京华》,到1932年1月底完成。原来计划春节时在卡尔登大戏院上映,不料一二八战事发生,票房收入受到不少影响。 一二八战事发生,在民族存亡关键时刻,广大爱国同胞抗日情绪高涨,纷纷向电影工作者提出摄制进步电影的要求。邵醉翁很快拍摄了《上海浩劫记》等宣传抗日的有声纪录片,此片很快在国内和南洋上映,得到广大观众和舆论的肯定。同时,天一公司还吸收了汤晓丹、沈西苓、司徒慧敏(中共地下党员,建国后中央影局技术处长),田方(建国后中央电影局副局长、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等一批进步文艺工作者,请他们分别担任编剧、导演、演员、美工、录音等工作。在当时左翼电影运动开展情况下,邵醉翁当年拍摄的9部影片中,有抨击封建婚姻制度的《芸兰姑娘》,根据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改编的,在一定适度上针对部分城市妇女爱慕虚荣的《一夜豪华》,宣传抗日的《东北二女子》等。
1932年5月,国民党政府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对上海各影片厂发出了禁拍抗日片的通知。天一的纪录片《上海浩劫记》和故事片《东北二女子》被禁映。一二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危机到来,邵醉翁在制片路线方面也作了些改变,吸收一部分左翼电影工作者担任导演﹑编剧﹑摄影等工作,制作抨击封建婚姻制度的《芸兰姑娘》﹑《挣扎》(被禁止在租界公映)等影片,并将改编自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的电影剧本《一夜豪华》搬上银幕。
1933年初,天一公司除原有的摄片部外,又增加了代摄部、播音部、机器部、唱片部和印刷部。这一年,天一公司共拍了10部片子,为适应尚未改装的无声电影院放映需要,拍了4部无声片。6部为有声片。其中有反帝反封建内容的《挣扎》,深受左翼电影评论界的赞扬,但也引起帝国主义分子的不满,被上海租界当局禁止在租界上映。当年,天一公司还为百代公司拍摄了由谭富英主演的中国第一部有声戏曲纪录片《四郎探母》。替香港公司拍摄了有声故事片《白金龙》。
1933年,国民党政府为配合第五次反共围剿,加紧了对电影的检查,他们任意剪删进步电影,或将片子扣压,迟迟不得上映。11月12日国民党特务组织蓝衣社派出三十余名打手,捣毁了田汉任编导的艺华影片公司,并对各影片公司和电影院进行威吓。一时白色恐怖,笼罩上海电影界;邵醉翁只好重走老路,拍社会言情片。
1934年天一公司共拍摄了18部片子,多半是鸳鸯蝴蝶派题材,比较有影响的是根据叶浅予同名连环画改编的《王先生》,另一部是《诲葬》,该片比较真实地描写了当时社会穷苦涣民的悲惨苦难生活。经过邵仁枚、邵逸夫在南洋近十年的艰苦努力,他们在当地己有一定的经营基础。 1934年夏,邵醉翁把上海的一部份资料运到了香港,在九龙清水湾设立香港分厂,专摄粤语片。
1935年开始,相继推出《泣荆花》、《哥哥我爱你》、《乡下佬游埠》、《梁山伯祝英台》、《火烧阿房宫》等10余部片子。当时,奥语片除港澳外,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尼、缅甸、菲律宾、澳大利亚,以及南北美洲,都有大量华侨观众,因此业务发展很快。相反,自1935年后,天一在上海的制片活动逐渐下降,
1937年上半年,勉强完成《王先生奇侠传》等7部影片后,八一三日军发动对上海的进攻,邵醉翁把天一公司的资金器材,全部迁往香港。不久,改名为南洋影片公司,以拍粤语片为主,其中宣传抗日的有《回祖国去》和《女战士》两部影片,一部以揭露汉奸丑恶面目的《国难财主》。
1938年,邵醉翁和他的弟弟们创建的南洋影片公司,和在新加坡的邵氏机构,己拥有设在香港九龙清水湾制片厂的4座摄影棚,和设在香港以及东南亚的79家电影院。后又在新加坡建立摄影棚,可以在香港和新加坡,两地同时拍片。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香港沦陷,邵氏兄弟电影事业陷入困境。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邵氏兄弟重振雄风。邵醉翁因家着住在上海,经常往返港、沪两地,此时他己年过半百,留港时间逐渐减少;事业大权也就逐步移交邵仁枚,邵逸夫。
1949年上海解放后,他就长住上海了。曾任上海市政协第三、四届委员会委员。
D. 光陆电影院放映时间表
是7点啊
E. 邵逸夫家族传的商品描述
《邵逸夫家族传》由华夏出版社出版。
披荆斩棘的拓荒者,永不停息的追梦人。一生见证中国电影兴衰百年打造香港娱乐王国。
有钱、有名、有爱心,邵逸夫的百岁人生经历近乎完美。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他所展现出来的勤奋、敬业、精明、魄力和社会责任感,均值得新一代富豪及创业者学习。
邵逸夫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诸多“第一”和“之最”,邵逸夫所执掌的香港无线电视(TVB)已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中文电视节目制作公司。“邵氏出品”的影响力巨大,只要是有电视机的华人家庭,没有谁敢说自己没看过TVB制作的电视剧。在香港娱乐文化界,邵逸夫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标杆性人物。在中国的电影史上,邵氏家族是一群当之无愧的拓荒英雄。 序100年的传奇
第一章 邵氏申城起家
1 十里洋场“锦泰昌”
2 邵氏商家人丁兴旺
3 “天一”,梦开始的地方
4 首次触电,梦想确定
5 “天一电影”遭“六合围剿”
第二章 初涉南洋遇知音
6 独辟蹊径的“电影车”巡映
7 新加坡中国电影放映周
8 邂逅黄美珍,怦然心动
第三章 东南亚造势
9 幽会不谈爱情谈商机
10 南洋首次大手笔,收购“新世界”
11 收购“大世界”,垄断狮城娱乐业
12 问鼎东南亚第一电影大亨
第四章 电影,从无声到有声
13 美国之行,好莱坞取经
14 《白金龙》,第一部有声电影
15 香港“天一”连遭大火灾
第五章 国难当头,虎落平阳
16 迎娶黄美珍,婚礼轰动星马
17 香港沦陷,邵兄成日本兵囚徒
18 三年生死两茫茫
第六章 邵氏电影名存实亡
19 南洋初识方逸华
20 身世凄凉感邵君
21 香港邵氏电影名存实亡
第七章 再续前缘,一生相伴
22 清水湾,邵氏东山再起
23 香港再遇方逸华
24 相思一载情未了
25 东方桃丽丝黛,英国乐队客座歌手
第八章 清水湾的崛起
26 “邵氏兄弟”挂牌,敦请李翰祥出山
27 《貂蝉》一炮打响,捷报频传
28 从“江山美人”到“香港小姐”
第九章 黄梅调风靡东南亚
29 李翰祥请战,黄梅调再掀高潮
30 凌波金汉忤逆
31 长子邵维铭遭绑架,有惊无险
第十章 邵氏主将:亦友亦敌
32 张彻挑大梁拍武侠“救驾”邵氏
33 翰祥另谋发展,邵氏遇重创
34 沧桑几载,物是人非
35 红颜干政引发邵氏大震荡
第十一章 邵氏电影的“下坡路”
36 主将邹文怀另立门户建嘉禾
37 “李小龙旋风”威胁邵氏
38 翰祥回邵氏,《大军阀》成功
第十二章 峰回路转,倾国倾城
39 倾国倾城,金玉良缘红楼梦
40 《武松》再获奖,邵氏再创辉煌
41 投资亚视,做香港电视领头人
42 90岁的新郎
43 将军澳,崛起的电视城
44 裁员就是新陈代谢
附录 邵氏家族大事简记 100年的传奇
2007年9月11日,维多利亚海湾灯火辉煌。
位于湾仔的香港会展中心大楼贵客如云,香港各界知名人士和特区政府的高官们都云集于此,正在恭候一位重要人物的光临,他就是邵氏影视王国的总裁、著名企业家和电影家邵逸夫先生。再过几天。他就年届百岁高龄了。屈指算来,邵逸夫在香港电影界已经驰骋半个多世纪了。今天晚上,邵逸夫先生将在香港会展中心大楼里,出席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盛大颁奖晚会。
忽然,大厅里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只见香港特区署理行政长官唐英年,还有跟随邵逸夫共同走过50多年风雨坎坷的红颜知己方逸华女士,簇拥着邵逸夫出现在大厅的门口。这时,众人都把敬仰的目光投向虽然耄耋高龄,但身体仍然硬朗的邵逸夫身上。
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出现在邵逸夫面前的是一条长达百米的鲜红地毯,众人的掌声一直把老人送到前面高高的主席台上。邵逸夫坐定后环顾四座,发现掌声仍然没有停歇,他情不自禁地站起来,向台下那些熟悉的和不熟悉的脸孔频频地挥手,掌声更加热烈了。台下的宾客中有些曾是邵逸夫商海中共度风雨的挚友,有些是电影电视事业上携手共进的同仁,当然,更多的是邵逸夫亲手提携的电影明星和电视新秀。邵逸夫再次向台下拱拳致意,他那矍铄的神情和有力的手势,很难让人相信他是年届百岁的老人。
就在一年前的冬天——2006年12月14日,已经99岁高龄的邵逸夫,令人难以置信地完成了一次马来西亚之旅。他是乘坐轮椅上飞机的,许多友人担心邵逸夫在隆冬的远行是一种冒险,谁能保证老人在旅途中不发生不测?可是邵逸夫平安无虞地完成了这次长达4小时的飞行。邵逸夫前去吉隆坡,并非因为久卧思动,而是为了一位名叫刘家昌的导演在息影多年以后再次出山所组织的一场音乐会。刘家昌原是港台电影界的精英,早年曾经多得邵逸夫提携。如今他在吉隆坡举办这次音乐会,事前也曾得到邵逸夫的鼓励。提携后辈是邵逸夫一贯为人的准则。尽管老人已行走不便,不过邵逸夫仍然还像从前那样不惜一切地扶持后辈。在马来西亚的四天三夜中,邵逸夫不仅广泛接触各界友人,而且亲自到场为刘家昌和其他后辈艺人捧场助威,从而完成了他人生暮年最有意义的一次东南亚之行。
就在“邵逸夫奖”颁奖晚会之前,香港诸多媒体就开始报道邵逸夫百岁寿诞的消息了。各报都以整版篇幅隆重刊登邵逸夫专版,以及他入行以来各历史时期的图片和文字介绍。一个隆重热烈的祝寿活动已在民间徐徐拉开了序幕。
其中《东周刊》为邵逸夫百岁寿辰出版的专辑中载文称:
“本周四(10月4日)便是邵逸夫先生的100岁生日。百岁高寿仍然领导影视企业王国的富豪,他堪称香江第一人,世界上也极为少见。这位影视巨人至今仍不言休,坚持继续上班工作,最近还周游内地,考察他捐款修建的学校,其精力和气魄都令人惊叹,各地读者都想知道邵逸夫的养生和成功秘诀。本刊找到六叔(邵逸夫)身边的重臣和好友,希望了解他生活上的秘密,以期透视他大半生的养生之道……在六叔百岁寿辰之时,我们也预祝他健康长寿,为香港影视的更加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另一家杂志《明报周刊》也发表文章,介绍邵逸夫在商海浮沉中长生不老的养生之功,该刊称:
“年届100岁的邵逸夫先生,近年来仍然非常精灵健旺,在将军澳影视城里他总是步履矫健,甚至出入都不用拐杖。其实邵逸夫从事影视80多年,他是有一套特殊的养生之道的。原来他进入60岁以后,每天晚上只睡5个小时,然后黎明时起床,花最少45分钟时间打坐。然后就是到户外去打太极和练习由武当山气功师教授的气功。就算在家中他也经常走来走去,每天始终都保持足够的运动量。六叔又非常喜欢上班,即便年事已高,仍然坚持每周都到电视城去上班,一度传说他已经退休的说法不攻自破。他的行事准则是一辈子也不言休。”
自邵逸夫1958年从新加坡到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以来,50个寒暑春秋过去了,在他的邵氏影城里已先后拍摄各种故事片1000部以上。自1959年以来,邵逸夫主持的邵氏兄弟公司硕果累累,其中获奖的电影就有《江山美人》、《后门》、《杨贵妃》、《梁山伯与祝英台》、《花团锦簇》、《武则天》、《小儿女》、《万花迎春》、《血染牡丹红》、《万古流芳》、《蓝与黑》、《烽火万里情》、《珊珊》、《三笑》、《十二金牌》、《吉祥赌坊》、《水浒传》、《大军阀》、《十四女英豪》、《双星伴月》、《倾国倾城》、《乾隆下江南》、《多情剑客无情剑》和《金玉良缘红楼梦》等数十部,堪称香港影界获奖最多的电影公司之一。
邵逸夫不仅从影赚钱,而且他还广行善事。其中他在香港先后筹资兴建香港艺术中心,购买文华戏院、翡翠戏院和明珠戏院,独资修建高档碧丽宫戏楼等,许多剧场一直被邵氏用于公益性演出。早从1985年起,邵逸夫就开始把自己的慈善经费用于国内的教育文化事业,例如邵逸夫1985年对甘肃敦煌艺术保护的捐款、1987年捐献1000万兴建宁波大学教学楼、1998年捐资筹建浙江大学科技馆等。此外,邵逸夫还以个人名义向内地各师范院校捐款,为内地15所高等院校筹建科技馆和图书馆捐款,向内地众多医院和医学院捐款等,14年累计捐款已多达19亿港币,包括2200多幢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科学馆、医院等。
不仅如此,邵逸夫对其他一些慈善机构提供的各种名目的捐款,也非常可观。这些数以亿万计的善款,被分别用于教育、养老、文化设施的建设,例如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邵逸夫捐款1亿港币,1999年台湾大地震捐款1亿台币救灾,1988年捐款80万美元在美国建立“安老之家”等等。邵逸夫为美国旧金山进行福利捐款,旧金山当地政府把邵逸夫的捐款日正式命名为“邵逸夫日”,以期让那些深受其惠的美国老人们都记住这位中国电影家的名字——邵逸夫。他向英国牛津大学捐献1600万美元,要求该校在将要建设的诸多项目中一定要有一所专门研究中国历史和现代经济发展的科研机构。邵逸夫先生这样做,提高了中国人在国际社会的地位。
当邵逸夫百岁寿辰到来之时,香港影视界还为这位世纪老人举办了“邵逸夫百年影视活动”照片展。在展出的照片中,有邵逸夫早年在南洋一带从事电影网络拓展的旧照片,有邵氏家族所有成员在上海初创天一电影制片公司时的无声电影剧照,还有邵逸夫在香港清水湾电影城拍摄的近千部影片中的获奖电影的剧照。人们还可一瞻这位东方世界影视大师晚年生活的珍贵片断。林林总总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照片,让熟悉邵逸夫影视的观众们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位著名影视企业家的今天和昨天。难怪一家香港报刊这样评价:“邵逸夫是香港的荣誉,也是中国的荣誉。”
在这位影视大师即将走进百岁之期的时候,他亲自光临“邵逸夫奖”的颁奖大会,无疑向世人报告一个奇迹,这就是香港影视的发展,与邵逸夫这位世纪老人息息相关。所以当邵逸夫走进香港会展中心参加颁奖大会的时候,场上对他竟然报以长达3分钟的掌声。这是对邵逸夫从影生涯的理解和肯定,也是对他活到百岁仍然如此“精灵”发出的赞叹。
F. 我们永远是我们电影什么时候上映
我们永远是我们 - 购票 - 剧情介绍 - 演职人员 - 图集 - 猫眼电影
2023中国大陆上映 8分钟前
导演: 米咪 演员 陈昕葳 演员 姚弛 演员 胡春杨 演员 吴军 演员 苏柏 演员
主演: 夏孟
简介: 有没有一个人,一直坚定地陪在你身边,做你心事的靠山?向来花团锦簇的路美丽(米咪 饰),却是个从不相信爱情的胆小鬼,在遭遇人生的重大变故后,遇见了被爱狠狠伤过后始终难以释怀的司天怡(陈昕葳 饰),哪怕已经伤痕累累,她们仍然愿意陪伴彼此为爱放手一搏,两人一路坎坷不断,但纵使再多挫折,我们也要勇敢去爱! “那就说好了,季节轮换,我们不变,身边人来人往,我们永远是我们……”
猫眼电影
电影《我们永远是我们》赣州影讯 - 今天放映时间 - 今日排片表...
我们永远是我们类型: 爱情 剧情 片长: 未知 国家: 未知 导演: 夏孟 编剧: 未知 主演: 米咪 / 陈昕葳 / 姚弛 上映: 2023-12-31...
m.iecity.com
G. 最近潍坊泰华电影放映的什么电影
1号厅:科幻动作片《七龙珠》(片长80分钟)10:30 12:00 13:30 15:00 16:30 18:00 19:30
2号厅:科幻动作片《七龙珠》(片长80分钟)11:00 12:30 14:00 15:30 17:00 18:30 20:00
3号厅 科幻动作片《七龙珠》(片长80分钟)11:30 13:00 14:30 16:00 17:30 19:00 20:40
4号厅: 恐怖片《古宅魂迷》(片长90分钟) 9:50 11:40 13:30 15:20 17:10 19:30
5号厅: 传记历史悬疑片《行动目标希特勒》(片长110分钟) 10:20 12:20 14:20 16:20 18:20 20:20
6号厅: 冒险惊愫片《黑皮书》(片长110分钟 10:10 12:10 14:10<<古宅魂迷>>16:10 18:10 20:10
7号厅: 冒险惊愫片《黑皮书》(片长110分钟) 11:20 13:20 15:20 17:20 19:20
8号厅:动作片《护宝娇娃》(片长110分钟) 10:00 12:10 14:10 16:20 18:30 20:30
注: 标准票价35元/位 学生票价25元/位工 会员票价28元/位
贵宾厅 45元/位(不再享受任何折让优惠,不使用任何票券)
观影热线:8065262
接院线公司通知儿童无论身高年龄一律购学生票招待票一律暂停使用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