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终结者应该按什么顺序看
终结者观看顺序分别是:《终结者1:1984》、《终结者2:末日审判1991》、《终结者3:歼灭者2003》、《终结者2018》、《救世主2009》、《终结者:创世纪2015》。
《终结者》这个系列是美国著名的科幻电影系列,这个系列在著名电影杂志《电影周刊》在评选20世纪最值得收藏的一部电影时,《中介者》系列以最高票数位居第一。
这部系列电影是早在20世纪末的时候便已经拍摄完成,这种电脑处理的科幻片在这电脑特效技术已经相当完善的2017年可谓一大新闻。但是这部电影能获得冠军的地位并非浪得虚名的,在这部电影中,这是一个未来的世界,天下已经由机器人来操控。机器人想完全占有这个世界,把人类赶尽杀绝的故事,故事中情节跌宕起伏,表现出了强烈的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人类世界能否从因为这场斗争改变原来的噩运一切都是一个未知数。
⑵ 终结者观看顺序
《终结者》、《终结者2:审判日》、《终结者3》、《终结者2018》、《终结者:创世纪》、《终结者:黑暗命运》。
《终结者》是美国著名科幻电影系列,著名电影杂志《电影周刊》在评选20世纪最值得收藏的一部电影时,此片以最高票数位居第一。
这部电影居然是一部早在20世纪末就拍摄完毕的科幻片,这在电脑特效技术已经相当完善的2017年可谓一大新闻。但这部电影的冠军地位决非浪得虚名,这与它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风格和出色的电影平衡性和完美特效是分不开的。
角色介绍
T-800
从未来穿越回来的机器人,未来的人类抵抗军领袖约翰·康纳将他重新编程,并送回1995年保护年幼时的自己。为了保护年幼的自己而与另一个机器人斗争,最后为了保护他们两个而终结了T-1000机器人,最后要求莎拉·康纳 把自己沉降到炼钢炉里。
⑶ 电影《终结者2》主要讲了什么
由好莱坞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担任编剧并执导的经典科幻电影《终结者2:审判日》将在25年后重返大银幕!近日,《终结者2:审判日3D》的出品方DMG印纪传媒透露,该片将很快与中国观众见面。该公司国际电影副总裁安德森先生向记者表示:“目前片子一切准备就绪。”届时,中国观众将率先欣赏到利用全球最先进的3D 转制技术制作的3D版《终结者2》,体验全新视觉特效,抢鲜见证卡神经典。
影片于1991年7月3日在美国上映,2000年5月18日在北京上映,2017年转制3D版本在中国大陆上映。
⑷ 《终结者》系列,标准的反科学电影
我发现一个特点,现在世面上看见的科幻小说、科幻电影,绝大多数都是反科学题材, 不是邪恶科学家毁灭人类,就是邪恶技术毁灭世界。 好像除了这些东西,就再也没有其它题材可写可拍了。其导向性,就是让观众产生一种意识,即: 科学技术即风险,发展越快越完蛋。
(《终结者》剧照)
在很多科幻迷心中,如果要评选电影史上最出色的一部科幻题材电影,《终结者》绝对是首选。扣人心弦的追杀、惊艳的特技效果,迄今为止都让人震撼无比。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这部电影宣扬的是末世论,直接指出 科技 的发展会给人类带来毁灭。从本质上来讲,《终结者》系列极端夸大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属于标准的反科学影片。
《终结者》系列的情节很老套,说的是未来人工智能“天网”发展到一定程度,已经拥有高度的人格智慧,所以人工智能向人类文明宣战,它操控核大国爆发战争,几乎毁灭了整个世界……
如果遏制核大战的爆发呢?电影给出的方案就是,派遣主角提前几十年去消灭发明“天网”的科学家。
这就是在暗示电影观众, 科技 发明非常危险,必然带给人类“黑暗命运”,与其冒险发展 科技 ,不如提前把 科技 扼杀在萌芽阶段。甚至应该立法禁止相关领域的研究。相信只要看过这个系列的观众,都会有这个念头。于是,导演卡梅隆的目的就达到了。
(《终结者三》)
这个在全球都大名鼎鼎的导演卡梅隆,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卡梅隆这个人一贯积极的提倡“回归自然”,反对一切工业化。他本人还兴冲冲的跑到巴西参加当地人的反水坝游行。包括他后来执导的《阿凡达》,其实也是一部反科学电影。反科学最终都要走到反人类。那里面有当年美国70年代搞迷幻运动的东西。包括乔布斯这样的美国青年人跑到发展中国家体验当地的宗教。《阿凡达》故事里边有一个设定,就是那棵树是所有灵魂集中的地方,这是当时流行的一种宗教观念。女科学家把它说出来以后,矿区老板就说,你们是不是嗑了药?这实际上就是再现当年美国的这种运动。年轻人为了神秘的宗教体验,去吃一些民间违禁化学品。
中国新时期电影市场是在2002年,由《英雄》开始启动。当年只有10亿票房,到去年增加了几十倍。所以,绝大多数电影从业者都在过去十几年开始入行。而他们所借鉴的,就是高概念模式,外加悲观的未来观。科幻作家郑军曾经去问一位科幻电影项目策划人,为什么你们在科幻片里设定未来,就只会写人类要毁灭?他对郑军说,他根本没看过相反的科幻片!所以,他就只会拍“毁灭”“末日”之类的东西。
这些具有反科学、宣扬悲观主义的科幻电影,同样影响到了国内科幻小说的创作。国内科幻小说作家中除了刘慈欣、江波等寥寥数人,几乎都具有神秘主义和反科学的倾向性。有些还非常明显。科幻界大佬王晋康写了一个《逃出母宇宙》三部曲,第二部《天父地母》中的情节有典型特征,说地球科学家发明了卵生人,为了避难设法带着几百个卵殖民外星,然后在外星球上繁衍后代,这些后代成为了外星人。由于当初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删除、抛弃了很多不实用的宗教、哲学知识,所以外星人的 科技 发展高歌猛进,一路进化为高度发达的机械文明。于是,他们丧失了人性,用他们进化的很厉害 科技 ,回过头入侵母星地球,把地球人几乎灭绝了。于是乎,在序言中,江晓原写道,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宗教的指引。似乎没有宗教的约束,科学技术就会四处作恶一般。
回到《终结者》系列电影,我们看不见问题的解决方案,只有令人绝望的核战争、无尽的追杀、血腥和恐怖。只要是看过《终结者》的人,基本上都会对人工智能产生恐惧感,认为这个东西万万不能搞,还是“原始状态”好。其中的一些极端者,甚至认为应该摧毁一切 科技 和工业化。比如,田松教授就是一个例子。田松认为,工业化就是罪恶,是地球的癌症,人类应该回归到刀耕火种的“纯天然”生活中去。因为,只有这样,科学技术才不会出现,而田松认为科学技术就是“原罪”。
(核爆)
像其他一些来自好莱坞的科幻电影,在不断的渲染核恐怖,却看不到核武器有效地遏制战争的现实: 如果把1945年核武器诞生之日作为分界点,把20世纪分成前后两半,我们可以看到没有核武器的前半死于战争的人数比有核武器的后半要多得多;对比越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可以发现精准轰炸下的战争总伤亡人数要比地毯式轰炸少很多。
由于国外科幻界反科学思潮盛行,所以也自然而然的影响到了国内。国内的科幻事业起步较晚,《科幻世界》在20世纪80年代才创刊,当时编辑们不懂应该怎么样搞科幻,只懂一概向国外学习,国外是什么样,他们就学什么样,以为那才是科幻的正确路线,而这一时期正是反科学思想猖獗的时期。这也造成了《科幻世界》这一国内科幻界主流刊物上,永远有一种题材最多:毁灭。
这些反科学的科幻小说或者电影,它们有个冠冕堂皇的口号,叫做“反思科学”。但是在实质上,永远是反别人,不允许反自己。于是,“反思科学”就在实质上变为“反科学”。这个就是现在科幻界的真相。
(反科学题材泛滥)
其实,真正给人类 社会 带来负面影响的,不是科学,也不是技术,而是工业化。
工业化确实会给世界带来一些负面,比如,排放污染等等。但是解决问题不能依靠一关了之。有理工科思维的人,都具有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量化”,一种是“取舍”。如果按照极端环保人士的话,既然工业化造成生态环境污染,干脆把所有的工厂全部关闭。但是,懂得“量化”和“取舍”思维的人,就会进行精心的量化计算,知道如果关闭所有的工厂,会造成人类 社会 多少损失,而多大程度的污染是我们可以承受的,再依次来制定解决方案。而反科学的人,他们不会去量化和取舍,他们要的就是一个,关、关、关,统统关掉。
就如同《终结者》系列电影中所传递的思想:想要解决潜在的“危险”,就是以前消灭科学家,提前消灭潜在的技术。其实,这些所谓的“危险” ,不过是某些人的胡思乱想罢了。
对于《终结者》系列为代表的反科学科幻题材,我希望有专业人士站出来予以揭露。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后代的子孙会认为这个年代反科学才是科幻主流。
作者:怀疑 探索 者
⑸ 你们怎么评价终结者系列电影
施瓦辛格的《终结者》系列电影,好莱坞经典科幻片,寅意深刻,教育人们发展机器人,更要发展自己,不然过度依赖机器人的后果就是机器统治世界。影片视觉效果奇炫,詹姆斯卡梅隆终结者T-800的钢铁骨架模型做的好,施瓦辛格钢铁般的肌肉身材,坚毅俊朗的外表,将T-800机器人塑造的栩栩如生。据说电影《终结者》的灵感来源于卡梅隆的一次梦境。一天夜里卡梅隆睡着后梦见一个骷髅机器人追杀自己,无论自己怎么跑都不能逃脱机器人的追补,而卡梅隆也经常夜里梦见自己是个女人。导演卡梅隆于是便据此拍出了一部抽述机器人从未来穿越回现在,追杀人类反抗机器奴役人类军队领袖的经典好莱坞科幻大片。
梅隆拍这部电影可谓是用心良苦,既多角度地展现了人与机器人慢慢建立起来的信任,又表达了未来机器人随着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最后导致反人类的结局。 这不跟当下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担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吗? 人类依靠聪明智慧创造的一切,原子弹,人工智能都可以成为自我毁灭的工具。显然这位极具远见的导演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可开始考虑这些问题了
⑹ 终结者电影剧情介绍
终结者1
这是一个未来的世界,天下已经由机器人来操控。机器人想完全占有这个世界,把人类赶尽杀绝,然而却遇到了顽强抵抗的人类精英康纳。于是,终结者机器人T-800受命回到1984年,杀害康纳母亲莎拉,目的是灭掉康纳的出生。
康纳得知后,火速派战士雷斯前往救援。雷斯来到1984年的洛杉矶,及时搭救了被机器人追杀的莎拉——她当时还是一个大学生。
然而,莎拉把雷斯当成疯子,不相信未来机器人统治世界。 直到莎拉又一次遭到机器人追击,她才相信了这一切。奔走中她和雷斯相爱,怀上了未来的康纳,而雷斯也陷入和机器人的苦斗当中。
终结者2:审判日
上一部中,超级电脑“天网”阻止人类抵抗领袖约翰·康纳诞生的行动失败,时隔13年后,在“审判日”到来之前,“天网”派出了更加先进的生化机器人T-1000从公元2029年回到洛杉矶追杀已经长大的约翰,与此同时,约翰也派出了机器人T-800回去保护年幼的自己。
此时,萨拉·康纳(琳达·汉密尔顿 饰)因为怪异的言行而住进了精神疗养院,约翰则和养父母住在一起,行为叛逆。T-800找到他们,在逃避T-1000追杀过程中,获得了二人的信任。
终结者3
此时John Connor已经22岁,他的母亲去世后,他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不愿意面对即将到来的命运。但是,命运并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天网”经历了两个失败之后,派出了更为先进的T-X终结者来追杀他,人类也同样送回了T-800改良后的终结者T-850保护John。
John巧遇了儿时的伙伴,兽医Kate Brewster,Kate的父亲是美国军方“天网”系统的负责人,她本人也将成为人类叛军的副统领,理所当然成了T-X的打击对象。二人在T-850的保护下,开始了逃亡之路。
同时,美国电脑系统病毒入侵,人类束手无策之下准备启用“天网”,一旦“天网”接管美国军方防御系统,人类将首当其冲的被消灭。
(6)看电影好莱坞终结者扩展阅读:
影片为科幻片经典之作。影片的动作戏、置景、情节节奏等俱佳,将卡梅龙和阿诺的事业推向新的台阶。阿诺给人的印象就是一台真正的机器人,脸上没有任何的表情,让人感觉没有任何事物能够阻止他。
《终结者》以快节奏和紧凑的情节成为一部长盛不衰的卖座片。片中的特技镜头反映了影片的未来色彩,予人印象深刻,与众不同的手法在科幻片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⑺ 《终结者》谢幕,35年的不朽华章更是绝美的艺术经典,你怎么看
期待已久的经典科幻电影IP终结者系列告一段落!这部电影不仅由著名科幻电影大师詹姆斯·卡梅隆制作,还由强大的导演蒂姆·米勒(代表作《死水》(Deadpool))执导。硬汉阿诺德·施瓦辛格将与原“莎拉·寇娜”琳达·汉密尔顿携手重金回归!除了拥有黄金阵容,剧情是《终结者2:审判日》的直接延续。
从故事情节来看,《终结者2》和《终结者1》一模一样,主线依然是避开终结者的追击。不同的是,救助者从未来的人类战士变成了忠于人类的终结者T-800,被猎杀的目标从母亲变成了儿子。
叙事上,续集和上一部差不多。影片前半部分,T-1000、T-800、约翰和莎拉四个角色线平行展开,刻意隐藏一些信息,以悬念推动这一部分的发展。然后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冲突将四条剧情线融合,同时将影片的主旋律从悬疑转向直接暴力冲突。
结构也是第一部分描述的四幕结构,结尾设置双假结尾也是一样。如果是这样的话,如上所述,那么这部片子应该无非是旧瓶装新酒。
然而这部在美国票房收入2亿美元,获得4项奥斯卡奖的电影,至今被影迷视为经典。
作为时间间隔7年的续集,首要任务是唤起观众对看电影的美好回忆,将之前作品的好口碑和记忆移植到续集中。那么,“重复”就不可避免了。
影片重复了之前作品的故事、叙事结构、演员和明星,甚至很多细节和台词。想象一下,多年以后,当观众再次看到暗示个人记忆和熟悉感的画面时,留在心里的美好感觉又会重现。
而当有了这样一个连贯的情感基础,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先成功了一半。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时候电影其实是卖给它的观众的,因为有些观众就是想再看一遍“一样”的电影。其实新上映的《终结者:黑暗命运》带来的撕裂感是不一样的。
但作为一部全新的续集,需要让观众熟悉起来,充满新意,其中必然有一些“变奏”。
终结者2比前一部长了将近50分钟,但结构还是四幕。这使得每个场景高潮之间的间隔增加,高潮之前的铺垫期变长。这样,节奏的放缓和高潮之间的间隙,让卡梅隆在主情节之外增加了更多的情节空间,有了更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在《终结者2》中,终结者的角色增加到两个。一个是T-1000,完全是《终结者1》中机器杀手的翻版,残忍,残忍,肆无忌惮。只是这T-1000更高级,形象更恐怖。可随意改变的液态金属设计,给观众带来新的视觉冲击和奇观享受。
另一个终结者,施瓦辛格饰演的T-800,被盗贼赋予了一些人性。它在与小约翰的接触中逐渐开始了解人类,与小约翰建立感情,甚至扮演父亲母亲的角色。不时闪现人性中的善与美,使其显得温暖可靠,有着极大的亲和力。
终结者形象的改变也导致了电影氛围基调的改变。与第一集从头到尾的冷清阴郁不同,比如约翰教T-800微笑找车钥匙,以及后来被粉丝广泛阅读的台词“Hasta la vista,宝贝”,让影片变得有趣、轻松、略带温馨。
这也说明卡梅隆作为导演和编剧,在人物塑造、大众文化创造、商业电影把握等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升。
第一集莎拉形象的变化不仅完成了前一个故事的衔接,也使电影从她的角度引发了许多思考,升华了主题。
比如莎拉梦中不断闪现的末日景象,不禁让人反思:人类能否避免自身的愚蠢和贪婪所带来的毁灭性灾难?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人类是福是祸?当她武装到牙齿,变成“终结者”去刺杀开发天网的程序员,却不忍心去做的时候,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人是否有权用所谓正义的借口来决定他人生死的思考。这些主题在以前的作品中显然是没有的。
当然,以艺术电影的标准来看,这样的思考显然还不够深刻,但对于一部强调视听效果的科幻动作片来说,这样的思想主题和人物塑造恰到好处。
小约翰,一个帅气叛逆的少年,在情感层面上也为影片增添了不少色彩。他与T-800的复杂友谊,他与莎拉母子的团结,他与即将自毁的T-800的最后告别,让这部科幻动作片在炽热的刺激之外,更显温暖与温柔。
正是这些支线剧情产生的“变异”,让《终结者2》跳出了之前的作品,成为了一部优秀的续集。
其实这种“重复变异”的续作策略是卡梅隆的特长,这也体现在他的另一部电影《异形2》中。
《异形》以渲染幽闭恐怖感著称,表现了一种面对浩瀚宇宙的无奈,整部影片充满了一种空灵而恐怖的气氛。
卡梅隆的电影续集明智地避免了重复原电影的风格,而是将人类和外星人的战场从一艘宇宙飞船转移到了一个巨大的太空基地,以一部动作片的风格扩展了太空战斗的奇观,重新诠释了发生在太空中的恐怖故事。
整部电影洋溢着英雄气概。这种风格的转变让《异形2》超越了之前的票房。
《终结者》系列作为一部科幻电影,在视觉表现和动作场景设计上也值得称道。在视觉表现方面,《终结者1》最成功的便利就是塑造了《终结者》残酷恐怖的屏幕形象。
施瓦辛格饰演的终结者,散发出一种让人毛骨悚然的恐惧。他开车进警局前的那句:“我会回来的”是点睛之笔,成为整部电影中最经典的台词(这句台词在《终结者2》中再次出现)。
在《终结者2》中,T-1000取代了上一部电影中施瓦辛格扮演的终结者形象。在数字技术的包装下,T-1000的不确定形象让观众恐慌。
在动作场面的处理上,《终结者I》中的三个追车场面各有特点:第一段是警车追车,伴随着枪战,结局是一面撞墙;第二段摩托车追皮卡,雷管与冲锋枪交火,以双方侧翻结束;第三段是油轮追人,结尾是油轮爆炸。三场追车场面逐渐升温,最后气氛被一场大胆的油罐车爆炸推向高潮。
这种大场面、大勇气、大冲击力的硬核动作风格,在导演卡梅隆之后的电影中得以保持和进一步加强。
《决赛1I》中的动作场景是之前作品的升级和增强版。除了畸形金属人的惊艳“表演”之外,《终结者2》还安排了各种刺激的场景,比如小摩托、大摩托、重型卡车之间的追逐枪战,直升机与警车的立体对抗,大规模的枪战和爆炸。
同时这些场景合理搭配穿插,既满足了观众的感官需求,又成功避免了堆砌和重复。
由此可见,《终结者》系列的成功无疑有很多原因。均衡的结构,深刻的主题,生动的人物,惊心动魄的场景,精准的节奏控制,华丽的特效,都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
可见一部优秀的商业片,一部成功的电影系列,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肤浅。这也是《终结者》系列作为商业片能成为经典的原因
最近上映的《终结者:黑暗命运》(终结者6),作为这部历时35年的经典之作的最后一章,作为施瓦辛格的T-800和莎拉·寇娜的《终结者》的最后一次聚会,再次在卡梅隆的监督下再现了《终结者1/2》的故事技巧和变异艺术。
我在这里唯一能展示的是,它仍然是一个四幕的叙事结构,它仍然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它仍然是紧张和激动人心的。《终结者》中完美体现的所有元素都会一一呈现给观众。
但是,这次离别之后,T-800就不回来了。。。
(本文仅纪念终结者35周年,向詹姆斯·卡梅隆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