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好看推荐 > 雨果简介电影

雨果简介电影

发布时间:2023-05-25 04:56:28

❶ 雨果简介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中文名: 维克多·雨果
外文名: Victor Hugo
国籍: 法国
出生地: 法国贝桑松
出生日期: 1802年2月26日
逝世日期: 1885年5月22日
职业: 文学 ,小说家
毕业院校: 法兰西学院
主要成就: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
代表作品: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海上劳工》

目录

个人履历
人物生平
创作历程早期创作
流亡期间
晚期创作
大事记
作品列表
代表作品
作品介绍诗歌
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
人物评价
人物名言
贴吧相册 个人履历
人物生平
创作历程 早期创作
流亡期间
晚期创作
大事记
作品列表
代表作品
作品介绍 诗歌
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
人物评价
人物名言贴吧相册 展开 编辑本段个人履历
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
雨果出生于法国东部紧挨瑞士的省城贝桑松,他的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位将军,儿时的雨果随父在西班牙驻军,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进入法学院学习,但是他的兴趣在于写作。他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得奖,17岁时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时出版了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赏赐,之后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之后他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为共和主义者,他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几部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的小说。 1841年雨果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45年上任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任共和国议会代表,1851年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奋起反对而被迫流亡国外,流亡期间写下一部政治讽刺诗《惩罚集》,每章配有拿破仑三悄橡没世的一则施政纲领条文,并加以讽刺,还用拿破仑一世的功绩和拿破仑三世的耻辱对比。 1870年法国不流血革命推翻拿破仑三世后,雨果返回巴黎。雨果一生著作等身,涉及文学所有领域,评论家认为,他的创作思想和现代思想最为接近,他死后法国举国至哀,被安葬在聚集法国名人纪念牌的“先贤祠”。 维克多·雨果
雨果最为法国人津津乐道的浪漫事迹是:他于30岁时邂逅26岁的女演员朱丽叶·德鲁埃,并坠入爱河,以后不管他们在一起或分开,朱丽叶·德鲁埃几乎每天都要给雨果写一封情书,直到他75岁去世,将近50年来从未间断,写了将近两万封信。贯穿雨果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如游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雨果(l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启纳响的人物。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即《钟楼怪人》)、《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光与影》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现在叫《船长》)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7课。 雨果从小崇拜法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1827年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1827),“序言”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1830年他据序言中的理论写成第一个浪漫主义剧本《爱尔那尼》,它的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多次被拍成电影,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成为经典之作。
____网络

❷ 雨果 电影主要讲的啥

《雨果》主要讲述了12岁的雨果·卡布里特在遇到了一位穷苦的玩具推销员以及他的教女伊莎贝尔之后,进入了一个无比奇特的世界,并有幸认识了魔术大师兼科幻电影制作的始祖乔治·梅里爱的有趣故事。

剧情介绍:小男孩雨果(阿沙·巴特菲尔德 Asa Butterfield 饰)天生机械控。他寄宿巴黎火车站钟楼,偶尔会去玩具店偷些零件,用来修补父亲(裘德·洛 Jude Law 饰)留下的机器人。

一次行窃,他被店主乔治•梅里埃(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饰)当场抓获,因 忌惮带猎狗的巡警(萨莎·拜伦·科恩 Sacha Baron Cohen 饰)只得就范。

乔治拿走了雨果父亲的遗物一本机械手册,令他心急如焚,他尾随至乔治家中,结识了养女伊莎贝拉(科洛·莫瑞兹 Chloë Moretz 饰),他恳求她帮自己保住手册。

而伊莎贝拉则觉得此事蹊跷,于是两人结伴探秘。修好的机器人作画的落款却显示乔治的名字,让他们疑心顿起。终于他们发现了乔治家中装满画作的神秘柜子,并在图书馆的电影书籍中发现了乔治的身世。一位知情人的显身,让他们的奇幻冒险更添神秘。


(2)雨果简介电影扩展阅读

《雨果》角色介绍:

1,雨果

小男孩雨果天生机械控。他寄宿巴黎火车站钟楼,偶尔会去玩具店偷些零件,用来修补父亲留下的机器人。一次行窃,他被店主乔治·梅里埃当场抓获。

2,伊莎贝拉

雨果结识了乔治的养女伊莎贝拉,他恳求她帮自己保住手册。而伊莎贝拉则觉得此事蹊跷,于是两人结伴。

3,乔治·梅里埃

是火车站玩具店的店主,但其实他就是法国默片大师乔治·梅里埃,雨果与父亲得到的机器人正是他的精心制作。最后在众人的帮助下,梅里埃终于敞开心扉,走出阴霾。

❸ 雨果简介

一、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液孝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二、1802年,雨果生于法国贝桑松,上有兄长二人。13岁时与兄长进入寄读学校就学,兄弟均成为学生领袖。雨果在16岁时已能创作杰扮空出的诗句,21岁时出版诗集,声名大噪。1845年,法王路易·菲利普授予雨果上议院议员职位,自此专心从政。

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法王路易被逊位。雨果于此时期四处奔走宣传革命,为人民贡献良多,赢得新共和政体的尊敬,晋封伯爵,并当选国民代表及国会议员。三年后,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对此大加攻击,因此被放逐国外。

三、1870年法国恢复共和政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雨果亦结束流亡生涯,回到法国。1885年,雨果辞世,于潘德拉举行国葬。

(3)雨果简介电影扩展阅读:

雨果其人

1802年2月26日,维克多·雨果出生于法国贝桑松(Besançon)的一个军官家庭,其父勃鲁都斯·雨果为拿破仑麾下的一位将军。从中学时代,雨果爱好文学创作,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便开始写诗。他的文学活动是从他为《文学保守派》杂志写稿开始的。

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汉·伊斯兰特》获得了小说家诺蒂埃的赞赏。与诺蒂埃的结缘,促使雨果开始转向浪漫主义并逐渐成为浪漫派的首领。

维克多·雨果:“善是精神世界的太阳”

2月26日是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的诞辰,他在法国甚至全世界都有很强的影响力,这位大文豪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他的不朽名著《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等至今深受全世界读者喜爱。

这位法国大文豪还和中国有着不解的渊源,他是一个写信痛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罪行的勇者、一个中国古董的收集者、一个创作了不少中国特色水墨画的人。

维克多·雨果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他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厅埋瞎政论文章,创作的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以及21卷哲理论著,共计79卷,而且每篇作品都堪称经典之作。

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九三年》等,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

同时,他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画家,其作品包括名著插画、人物画、风景画,终其一生共创作了几千幅画作,而且他画的不是欧洲的主流画,画的主要是中国特色的水墨画。

❹ 《雨果》观后感

我们都知道其实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我收集的《雨果》观后感,欢迎大家参考~

篇一:《雨果》观后感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一战后的巴黎火车站。主人公雨果在父亲去世后跟着酒鬼叔叔学钟楼的维护,在叔叔不知所踪后,独自一人每天给钟上发条,一边还努力将父亲留下的一个机器人修好,想知道父亲给他的留言。结果发现这是一个电影家乔治的作品,并帮助他走出了阴影。

影片的色调像是一幅幅旧相片,时不时展现巴黎的全景和街道,很具旧时巴黎的风情,虽然是美国人拍摄的。火车站中的各个小人物都很生动有趣。特别是影片运用3D的效果展现了神奇的钟表世界和电影世界,像有着巨大齿轮的大钟,发条传动的机器人以及旧时电影的历史和制作。小演员的表演也很出彩,自然生动,展现了小朋友的可爱。

同时故事也很吸引人,带着儿童所喜欢的元素,探险、科学、技术、亲情。时而有幽默的对白和好笑的场景出现。也不乏令人感动的画面,像雨果极力抢回机器人,像乔治在表彰他的晚会上的发言。故事告诉我们要努力坚持和勇敢面对生活,很有教益。

看完后,觉得这是部不可多得的儿童电影。从小孩的纯真的眼光去看世界,心灵也会变得轻松了。

篇二:《雨果》观后感

“我爸爸过世后不久,我在这儿站了一会儿,我想象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机器,机器并不会有其他额外的零件,他们的总体量是很精准的。如果世界是一个单一的机器,我就不会是额外家出来的零件,一定有一个理由,我才会在这里。”

雨果和伊莎贝拉站在钟楼里,脚下是繁华热闹的午夜巴黎。雨果说出这番话,鼓励着伊莎贝拉,也鼓励着自己。有多少人在这样嘈杂的城市里迷失了自我,被看不尽的未来迷惑,自甘堕落。而雨果只是这样的一个小孩子,一个可爱孤单拥有自己秘密的孩子,却深信自己的价值,并努力证明这一点。

这让多少人汗颜!

从某种意义而言,雨果是一个流浪的孤儿。他执着,勇敢,义无反顾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当他看到一个同样命运的同龄人将被抓到孤儿院时,却只能躲在没人看见的角落里。他的内心也挣扎着,但那孩子却还是被送走了。

雨果是一个孤儿,所以他也害怕失去。

现实过于苦难与未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小英雄也只能束手无措。但他那颗炽热的温暖的心却得到了来自自己的深深的谴责。

看到这里,我也无奈。有多少人不曾这样呢?因为现实,无奈的逃避、离开,最后沦为如此遭遇。

我们到底拥有什么?我们的身体里到底蕴含了多少力量?也许只有等到流浪的那一天才能知晓……

篇三:《雨果》观后感

六·一晚上一家人和儿子一起看电影《雨果》,小主人公的一句台词打动了座位里的我们。

男孩雨果在钟表匠爸爸去世之后,寄宿在本应由酒鬼叔叔看管的火车站钟楼里,每当孤苦寂寞来袭时,这个机械小天才就会把整个世界想象成为一部大的机器。而他自己,则是一个零件,他告诉自己:“无论零件怎样渺小,一定有他的用处,不会是多余的。

喜爱捣鼓机械的他偶尔会去玩具店偷些零件,用来修补父亲留下的机器人。而在一次行窃被店主当场抓获后,原本只想修好机器人的小男孩,却在坚持与勇气中,唤醒了一个曾经辉煌的电影老人的梦。

这似乎也是影片导演自己的故事:在好莱坞这个充满艺术泡沫的圈子里沉浮近三十年,却从未因商业目的而拍摄一部“大片”;在斯皮尔伯格、卢卡斯等大导演依靠上亿美元成本和电脑特技吸引观众的时候,却始终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冷静剖析着社会和人类的种种顽症;在好莱坞只崇尚商业回报的环境下,却一直坚持自己的意愿,淡定面对票房惨败,不懈地探索电影语言。这个与众不同的导演就是有“电影社会学家”之称的马丁·斯科塞斯。

现今70岁的马丁·斯科塞斯生于纽约一个普通的熨衣工家庭,身高1、63米、从小就患有先天性哮喘病的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电影,童年的梦伴随着他的一生,对社会问题始终报以严肃的关怀,使成为他罕见的学者型影人。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也许历经坎坷和挫折,那美丽的梦就会随着现实的打磨而逐渐迷失乃至消逝。然而想到自己是一个零件,来到这个世界上,生就是现在的模样,一定有其中的道理,一定有我们必须完成的使命!

篇四:《雨果》观后感

获得84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响效果、最佳音效剪辑、最佳艺术指导和最佳摄影的《Hugo》,在影片开头随着钟表的滴答声,进入充满梦幻和梦想的巴黎。随后将近2分钟的视觉和音效的体验,将观众带入本片的发生地——巴黎一个繁忙却安逸的火车站,繁忙在于人们的.来匆匆,安逸在于在这个繁忙的火车站,依然有一帮每天工作在这里的人们,依然有着爱情。

如果不知道影片的背景,如果不知道这是部根据原著改编的片子。除了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外,冗长,缓慢的情节进度,真的让人只有不停快进的冲动。一个躲在巴黎火车站“墙”里的,看管钟表的男孩,透过一个个钟表窥视着整个火车站,窥视着一个玩具店,偷零件,被抓住……将近12分钟的“唧唧歪歪”才出现《Hugo》的字样,实在有点点云里雾里。这个小男孩的父亲死于一场离奇的大火(影片从头到尾都没再提真正的原因)。而这个孩子用了整整“2个小时”通过父亲生前从博物馆捡来的一个机器人(可以说这个机器人是贯穿2小时电影的主线,只是,作用不明显)来寻找父亲留下的讯息,只是…最后所谓的讯息,似乎跟他父亲,没有太大关系吧。而整部片子阻止小男孩的是一个“凶巴巴”的玩具店的老头和一个怪异的车站巡警(就是这个怪异的巡警最后还在车站寻找到了爱情,让人唏嘘不已)。于是这个小男孩和玩具店的老头的养孙女开始了一场…所谓的冒险。片中不断出现早期的电影情景和拍摄过程,说实话有点雷人。

当然,当知道这部片子其实是在向伟大的世界电影第一人——乔治·梅里爱先生致敬的时候,不得不换个角度看这部片子了。片中小男孩的冒险和搜寻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或许可以这么说,本片的主角却是那个“凶巴巴”的玩具店老板,也就是晚年的乔治梅里爱先生。那个被小男孩父亲捡到的机器人就是乔治先生的作品,也是他制作自己的电影放映机的零件来源。一个机器人勾起了晚年的乔治梅里爱对于自己年轻时期电影创作的回忆,有快乐也有忧伤。而影片后半段那个撰写关于乔治梅里爱的作者,或许也可以看作是电影导员对于这位电影先驱尊敬之情的一个化身。告诉梅里爱先生,人们对于他开辟电影先河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只是,怀念电影先驱的片子,为什么要用一个小男孩的理由并不充分的找寻之路来铺垫呢?也许是因为一部小说的改编迫不得已吧。除此之外,加上的视觉特效放在这样一个目的面前,不免有些让人混乱。当然,怀旧的主题却照应了今年,或者说近年来奥斯卡的不成文的主题,毕竟,电影就是电影,不管电影发展到什么样的层次,它的根,它的起源永远都是这个繁华事业至高无尚,不可撼动的根基。《Hugo》是代表人们对于电影事业的鞠躬。

篇五:《雨果》观后感

电影《雨果》是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为了致敬电影先驱乔治·梅里埃所拍的一部电影。它讲述的是小男孩雨果寄宿巴黎火车站钟楼,偶尔会去玩具店偷些零件,用来修补父亲留下的机器人。一次行窃,他被店主乔治?梅里埃当场抓获,因忌惮带猎狗的巡警只得就范。乔治拿走了雨果父亲的遗物——一本机械手册,令他心急如焚,他尾随至乔治家中,结识了养女伊莎贝拉,他恳求她帮自己保住手册。而伊莎贝拉则觉得此事蹊跷,于是两人结伴探秘的故事。

电影一开始便用踢踏踢踏的齿轮转动的声音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一片金灿灿的齿轮当中,繁华的巴黎夜景被幻化出来,令人十分惊喜。接着就是一个色彩绚丽的远近景替换,将巴黎夜景转到巴黎火车站里面的热闹场景。场景随着镜头拉近而愈发清晰,车站忙碌而极具生活气息的景象生动无比地通过画面传达出来,营造出宏大的故事背景。而影片中出色的浓烈的油画般的画面质感增强了时代复古感觉,在20xx年颁奖季风行复古风的旗帜下,《雨果》毫无疑问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上都达到极致的标杆。

蒙太奇的运用在这部电影中也十分明显。主人公雨果在巴黎车站的生活主要有两条线索:1、维护好车站钟楼的运作并躲避巡警的围追堵截;2、尽全力修好父亲遗留下来的机器人。片中还有一条隐形线索就是梅里埃大师的救赎。举一个例:雨果第一次被梅里埃在玩具店门前捉住时,影片开始插叙一段雨果及其爸爸的回忆,抛出一个谜团将机器人和梅里埃一家联系在了一起。于是影片开始一边叙述雨果的车站生活,一边讲述他与梅里埃一家的经历。环环相扣,十分刺激。

由于这部片子使用真人3D技术拍摄的,其表现力比较强,特别是长镜头的运用,更加突出了拍摄手法的独特,强化了视觉冲击!留给我印象最深的长镜头是:雨果为捡回机器人冒险到铁轨上,远处火车由远及近地驶进时那个场景。长镜头的运用使我能清晰地看到火车头冒出的滚滚白烟和车头的颤动,雨果面对危险时的不知所措和铁道两旁乘客的惊恐形成了鲜明对比,十分逼真!

导演在本片中致敬了梅里埃等一代导演人,毫无保留地表达他崇高的敬意和他本人对电影技术的热爱。马丁斯科塞斯把机器人,梅里埃,时间,火车,巴黎都结合在战争之后的这个时代,即是想赋予梅里埃和电影诞生的那个年代一个重要的意义:它诞生在真正的现代性萌芽的年代,是现代化社会和资本主义逐渐趋向成熟、时间这一概念逐渐趋向模糊语境赋予了电影特殊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意义。——换言之,梅里埃的梦是一个现代主义的梦。马丁斯科塞斯的雨果是不是3D电影时代的另一个梦呢?它是一个结合了历史、时间、对现代性思考的梦。

导演也通过影片宣扬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那就是“若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机器,那么我们生活在其中,也必然会有自己的作用!”

篇六:《雨果》观后感

昨天,妈妈从公司考回来了一部电影,名叫“雨果”。妈妈告诉我,这部电影她看过了,他觉得又好看又惊险,建议我看。

我和彭彭怀着激动的心情打开了电脑,开始观看。电影的主要内容是:小男孩雨果的爸爸,在一场突发的大火中被烧死,雨果的叔叔把雨果带到火车站修理大钟,而雨果的叔叔,却神秘失踪了,从此以后,雨果就一直躲在钟楼的墙壁里。雨果为了修好父亲在世时从博物馆里捡来的坏机器人,偷偷地从乔治?梅里埃的店里拿走了很多小零件,可是有一次,雨果被乔治当场抓住了,乔治逼迫雨果把口袋翻开,把雨果偷得零件收了回来,还把雨果爸爸在世时辛辛苦苦画的小本子收了,声称要把它烧毁。雨果认识了乔治的养女,并与她一起冒险……

最后大家才知道,原来,乔治年轻时,是一个很有名的魔术师、导演。可不久,一大批士兵退了下来,他们都觉得电影很无聊,于是,人们就渐渐的忘了乔治与他的演员,乔治觉得很痛苦,他决心毁了这一切,并忘记这一切,可他就是不忍心毁了自己精心制作的机器人,于是,便送给了博物馆……

雨果本来是一个普通的小男孩,可是,他靠着自己的勇气与屈强,逃过了车站巡查员的一次次追捕、不顾一切的从火车轨道上捡回机器人等,足以让我们生起敬佩之心。

这部电影中,我最讨厌那个追捕雨果的车站巡查员,他总是不顾青红皂白地追捕雨果。

我很喜欢帮助雨果度过重重难关的那个女孩……

总之,我很喜欢这部电影!

篇七:《雨果》观后感

我要写的这篇观后感不是在平常周末去看的电影写的观后感,也不是学校组织看电影后老师逼我们写的,而是我在小学生涯最后一个六一儿童节写的,谨此纪念。

我为大家介绍的这部片子的片名叫《雨果》,这部影片的大致内容是:一个名叫雨果的男孩生活在车站的钟塔里,一天,他和爸爸在废弃的博物馆阁楼发现了一个非常精密的机器人,但坏得很严重,而他爸爸在修理机器人的同时也被大火烧死,于是雨果觉得要把机器人修好,但这背后又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我推荐大家看看这部电影的原著《造梦的雨果》

这部电影中的主人公雨果的那种坚持不懈、努力追寻事情根源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如果换做我的话,可能会认为那堆机器是破铜烂铁,干脆让它自生自灭好了。当然,我也不可能发现这后面隐藏的秘密。

本部电影将电影创始人乔治。梅里爱真实的生平故事展现在观众眼前,试图忘记过去的他却被雨果这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给找回了自信。

虽然电影中的雨果在车站里扮演着的是一个不为人知的钟表工、“扒手”、“小偷”,但是他却有他的梦想,有他的追求,这一点也是我最欣赏的。

虽然剧场里只有极少的几个人,可见许多人都慧眼识不了宝贝。同样这部电影以它的剧情和感人的场面深深地打动了我。

有了梦,生命的银幕亮了。

篇八:《雨果》观后感

《雨果》故事始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法国巴黎,影片《雨果》主要从两条线来说明故事。电影《雨果》的前半部分是以小雨果的悲惨遭遇为开端,他努力从丧父的悲痛中走出阴霾开始寻找自己的乐趣与追求;后半部分通过小雨果的经历逐渐引出第二条线,就是对梅里埃默片的致敬。当然也是对整个默片时代做出贡献的影片致敬。

之所以被它所吸引,还有几方面原因。首先,非常喜欢电影的色调,暖暖的,虽然开始小雨果境遇悲惨,但是在此色调中让人的心里又舒服很多。第二,喜欢这个时期欧洲的时代背景以及人们的穿着打扮,正如我们中国三十年代大上海时期,特有的旗袍、歌舞厅,都是洋溢着那个时期的特色。第三,是因为影片中两个可爱的小正太和小萝莉。喜欢阿沙·巴特菲尔德那双蓝色的大眼睛,清澈透明,让人心静如水,顿时对阿沙产生一种怜爱的感情,喜欢有加;当然,在此部电影中,科洛·莫瑞兹已不再是小萝莉的年龄,但是,她在《海扁王》里的经典形象让人印象深刻。小萝莉已经长大,在影片中的表现明显进步,对小女孩的心理刻画亦是步步到位,情感表现细腻,不管是悲情戏份还是喜剧场面都能把握准确,令人有一种她亦是伊莎贝尔,伊莎贝尔亦是她之感,让人不尽惊叹。

可以说,它是一部孩子的电影,也是一部讲述时代的电影。

孩子,天真烂漫,有着简单的梦想和简单的快乐,有着探索的喜悦和冒险的快感,还有纯洁懵懂的情感。

战争,伤害了身体,造就了无家可归的孤儿和老人,扼杀了梦想,摧毁了艺术。

喜欢这部电影,有孩子,有时代烙印。还有就是,每个人都有梦想,只要你努力过,坚持过,都会拥有。“梦从哪里来,就从这里”。

篇九:《雨果》观后感

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新片《雨果》在评比结果中拿到5个技术奖项,影片夺得技术奖项,可谓实至名归。全部影片发生在30年代巴黎的一个老火车站时里。这样一个狭小的环境被设置得栩栩如生,各色人等粉墨登场,让人仿佛置身于30年代的巴黎,简直有点《清明上河图》的意思。

《雨果》的叙事可称精彩。本来是一部致敬片,但导演居然采用一个充满了冒险、悬疑叙事模式。影片一开始寥寥数笔就简单地交待了主人公雨果的身世。而把大量精力铺垫在挖掘玩具商乔治教父为什么对小男孩儿的笔记本感兴趣上。直到最后,才最终揭开了迷底。真不是那种一开头就猜中结局的电影。这种叙事可谓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这不是一般的一部简单怀旧的电影,它是写给法国电影大师,默片鼻祖梅里爱与他所创造的灿烂辉煌老电影时光。它不仅仅是一个12岁儿童雨果的历险记,而是默片梅里爱一生跌宕起伏的精彩写照。在这部电影中,梅里爱的形象就是那个火车站上开玩具店的严肃老头乔治梅里爱,雨果的同龄朋友伊莎贝尔的养父。

正如同电影中所描述的一样,乔治梅里爱原本是一位着名的魔术师和木偶艺术家,后因为受到卢米埃尔兄弟所拍摄的写实火车电影短片的启发,在蒙特勒伊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一个摄影棚。他使用专门的演员、布景、道具、化装等手段拍摄电影,开辟了与卢米埃尔纪录片式那种完全不同的电影创作道路。他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德雷福斯案件》。他最擅长利用停机再拍和更换布景等在当时相当创新的手法拍摄了《灰姑娘》、《蓝胡子》、《魔灯》、《一千零一夜》等一系列神化片。20世纪初,他率先创作出科学幻想片《月球旅行记》、《海底两万里》、《北极征服记》等。特别是《月球旅行记》一片影响巨大,不仅确立了科幻片这一样式,而且确定了电影排演在电影制作中的地位。梅里爱的影片是电影成为艺术的第一步。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将《雨果》以走在时代尖端的电影技术拍摄的美轮美奂,仿佛时光倒流,再现了梅里爱默片时代的场景,故事与往事,融会了真实与奇幻的感觉,仿佛穿梭在时光隧道中一样,让今天的年轻观众再次理解曾经的默片大师梅里爱,作为对那个辉煌时代,灿烂人物的一个敬礼。

篇十:《雨果》观后感

20xx年第xx届奥斯卡刚刚落下帷幕,电影《雨果》获得包括最佳音响,最佳视觉,最佳艺术指导在内的五项奖项,谈及马丁的再次与最佳导演失之交臂,奥斯卡与他之间的种种恩恩怨怨早已是老生常谈。

《雨果》在本届奥斯卡上虽说与《艺术家》拿了相同数量的奖项,但奖项分量根本不能与后者相提并论。怎么说呢?是《艺术家》真的那么好吗,我看未必,就如同去年《社交网络》与《国王的演讲》的冤案,今年《艺术家》的成功或许在于公关宣传的给力,《艺术家》的胜利,毫无疑问,只能说哈维韦恩斯坦公司实在太强势了,最懂奥斯卡的行家,69个奥斯卡,将一部部电影推向奥斯卡宝座,哈维韦恩斯坦本人就已经让无数电影人即爱又恨。然而,在无人能阻挡《艺术家》走上奥斯卡宝座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这部真正最有实力的电影——《雨果》

因为马丁斯科塞斯的名字,它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加上好口碑以及3D噱头,影片在北美上映时就获得不错的票房成绩。作为马丁第一部3D电影,这是他18年来第一部PG级影片,再加上11个奥斯卡提名,毫无疑问,这部儿童片还是很成功的。

撇开数字,来谈谈电影本身。我想,只要有马丁斯科塞斯这个名字就已经是质量的保证了吧。《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纯真年代》《飞行者》《无间行者》…他是这个时代难得的真正的现实主义的电影大师。如今70岁的他却童心未泯,拿起3D摄像机拍起《雨果》,本片根据布莱恩·瑟兹尼克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原著于07年曾获得鹅毛笔大奖,并一度在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名列前茅,甚至被业内视作《哈利·波特》之后最好的儿童魔幻作品。电影无论从剧情,叙事技巧等不同角度看都是属于上乘之作。

影片依旧延续了马丁对故事结构的娴熟把握,在场景设置和镜头运用等方面都显得炉火纯青。20世纪繁华的巴黎,忙碌的火车站头,故事在这个名叫雨果的男孩身上展开,同样是孤儿,只是没有哈利波特那么幸运的拥有霍格沃兹和魔杖,雨果对机器修理很感兴趣,即使每天只能在火车站偷面包吃,但每个夜晚都会在烛光下给火车站的时钟一丝不苟地上油、校准,后来他结识车站玩具店的老板乔治斯、他的孙女伊莎贝拉,两人开始了一段关于电影的冒险。

整部影片给人一种尤为浓厚的经典名著般的厚重感,影片向一代电影鼻祖梅里爱更甚至整个电影默片时代致敬,巧妙穿插电影历史情节,趣味生动的电影叙事方式,而不是像《艺术家》一般趣味不足更甚至略显轻浮。20世纪,电影如同魔术般的越来越受到欢迎,这种全新的叙事媒介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这种全新的媒介在打开人类的视野的同时也让人们在烦杂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到精神慰藉。影片以老板乔治斯的回忆而渐进高潮,并逐步揭开电影开始所设下的种种悬念。

作为一部出色的改编电影,在我们继续见证马丁四平八稳的叙事风格的同时,也让我们领略的电影的魅力和神圣,即使如今中国电影甚至好莱坞电影都处于低潮期的时段,电影作为20世纪的艺术,将继续带领我们穿梭于形形色色的故事人生,领略光影魅力。

❺ 电影雨果简介

雨果电影讲述12岁的雨果·卡布里特在遇到了一位穷苦的玩具推销员以及他的教女伊莎贝尔之后,进入了一个无比奇特的世界,并有幸认识了魔术大师兼科幻电影制作的始祖乔治·梅里爱的有趣故事。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电影雨果简介,供大家参阅!

电影雨果基本信息

电影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约翰·罗根担任编剧。阿沙·巴特菲尔德、科洛·莫瑞兹、本·金斯利、裘德·洛、艾米莉·莫迪默等联袂主演,影片于2012年5月31日在中国上映。

电影讲述12岁的雨果·卡布里特在遇到了一位穷苦的玩具推销员以及他的教女伊莎贝尔之后,进入了一个无比奇特的世界,并有幸认识了魔术大师兼科幻电影制作的始祖乔治·梅里爱的有趣故事。

该片被影评人形容为是马丁·斯科塞斯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荣获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11项提名,并最终夺得5个奖项。

电影雨果剧情简介

电影讲述了在20世纪30年代的巴黎,在父亲死后,12岁的孤儿雨果(阿沙·巴特菲尔德饰)被交给他的叔叔照顾,他的工作是维护火车站的27座时钟工作正常。雨果住在火车站的高墙内,在熙攘的人群中穿梭,藏身于大钟后方,冷眼观察来往过客,藏着满脑子秘密。他那死去的父亲给他留下的唯一遗产,就是一个坏掉的机器人,要修好它,雨果必须找到一把心形的钥匙,他相信这是父亲给他留下的信息。

雨果在火车站里偷取零件时,被火车站的玩具店老板乔治(本·金斯利饰)抓了个正着,因此结识了乔治的教女伊莎贝拉(科洛·莫瑞兹饰)出人意料的是,伊莎贝拉刚好有一把心形钥匙,靠着这把钥匙,雨果发现了机器人中藏着的秘密,更让他惊讶的是,原来玩具店老板就是当时已被人遗忘的电影先驱乔治·梅里爱,他的电影曾让雨果和他的父亲深深痴迷。

电影雨果幕后花絮

该片是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的首部3D影片。

该片根据布莱恩·瑟兹尼克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原著曾于2007年曾获得鹅毛笔大奖,并一度在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名列前茅,甚至被视作《哈利波特》之后最好的儿童作品。

影片参加了2011年的纽约电影节,当时影片还没有制作完成,是以半成品的身份来参展的。这是该电影节历史上的第二部半成品,第一部是1991年的《美女与野兽》。

这是马丁·斯科塞斯自2004年来第一部不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故事片。

这是马丁·斯科塞斯自1994年以来拍摄的第一部PG级别电影。

电影雨果幕后制作

创作原著

《雨果》是改编于作家布莱恩·瑟兹尼克的《雨果·卡布里特》。《雨果·卡布里特》是一部以儿童为主角的非儿童读物,但充满了玄妙和魔幻色彩。此书曾获得过2007年的鹅毛笔大奖,之后便成为了热门读物。

创作背景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每天晚上都要给自己的11岁女儿说一个睡前故事。在连续几年的阅读儿童读物之后,斯科塞斯渐渐产生了制作一部以儿童为主角的影片的念头。马丁·斯科塞斯便从自己阅读的那些儿童读物里找了一本最适合改编上银幕的,这就是《雨果·卡布里特》。这本书给导演斯科塞斯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而且书中整个故事具有很强的电影性。最重要的是故事中出现了梅里爱和电影的鼻祖《月球旅行记》,整本书像是童话,但又与现实有很强烈的联系。

3D制作

为了更好的诠释影片中老巴黎的调调和质感,以及在影片中展示了其他的多种关联:两个小孩之间的关联,他和父辈之间的关联、和梅里爱之间的关联、和电影本身的关联,机器与发明与人们之间的关联,使这些在电影中展示出真实感。导演马丁·斯科塞斯觉得3D是一种最好的表达手段。

英伦班底

在主要演员阵容中,除了科洛·莫瑞兹来自美国外,小演员阿沙·巴特菲尔德、克里斯托弗·李、萨莎·拜伦·科恩、雷·温斯顿、艾米莉·莫迪默和本·金斯利等演员均都来自英伦半岛。汇集如此之多的英国杰出演员,在电影中的表现非常出色,给电影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细节与质感。

电影雨果影片评价

正面评价

《雨果》的画面精致考究,影片的设计师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华丽而温暖的“雨果世界”。从服装设计、静物布置等方面极力向观众重现了上世纪30年代的巴黎,精细程度令人震撼,影片的3D特效受到观众的好评。(《郑州日报》评)

整部影片独特而温馨,制作娴熟,它让我们想起了为何喜欢去影院去看电影 。(《新奥尔良时代花絮报》评)

影片的3D视效相当精致,人物表演也很优秀 。(《波特兰俄勒冈人报》评)

作为自己第一部‘老少咸宜’的作品,斯科塞斯在兼顾古典与现代的同时,更是一扫近年令人不知所云的儿童题材影片的阴霾,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平凡却又执着的男孩雨果 。(《综艺》评)

虽然是次全新尝试,但斯科塞斯依然保留了其独特鲜明的风格,作为一部假期电影,影片以其略带感伤的煽情深深打动了大人和孩子 。(《沙龙》评)

负面评价

《雨果》从题材到内涵上无不透露着明显的马丁·斯科塞斯式的影片风格。影片故事层面上承载了太多的致敬和情怀层面。破旧的机器人代表了传统的电影文化,火车进站映射了人类第一部公映的电影画面,片中的《月球旅行记》则是第一部在专门搭建摄影棚内完成的电影作品。影片中所暗含的致敬、缅怀性内容叫超过了20条,在没有足够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的前提下,《雨果》无疑变成了一部非常晦涩的魔幻影片。(凤凰网娱乐评)

《雨果》的主题其实不是讲述父子情、忘年友情,也不是讲述蒙帕纳斯车站里的人情世故,它是在强调电影造梦的力量。片中雨果是主角,也是最大的配角,但这部电影不是为他而拍,而是为导演自己而拍。糟糕的事情是创作者与故事保持安全的距离,将故事讲得完整而真实,自身渗透到故事中去且有忍不住旁白的愿望。影片过多地向电影大师乔治·梅里埃致敬,影响了整部电影的格局。《雨果》是一部情节简单的作品,却显得人物和戏剧冲突太多,使电影显得唐突与奇怪。(《京华时报》评)

❻ 如何评价《雨果》这一部电影

《雨果》这部电影,前一个半小时一直在制造悬念,让人误以为是一个小男孩的奇幻历险记,结果最后半小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马丁斯科塞斯在向所有电影人致敬。片中最深的秘密不是什么平行世界、时空穿梭,而是电影人造梦的理念。开场前两分钟精致迷人的巴黎城着实把我深深的吸引住。致敬电影业,一系列旧电影的穿插也明显深得学院喜爱。

如果你觉得自己微不足道,那么雨果说,比方世界是一个庞大机器,那么它的每一个零件是让它可以良好运作的零件,而你我,都是这必须存在的齿轮。总的来说,还是推荐这部暖心的电影。

❼ 雨果简介电影哪个国家拍的

拍摄地点:美国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电影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约翰·罗根担任编剧。阿沙·巴特菲尔德、科洛·莫瑞兹、本·金斯利、裘德·洛、艾米莉·莫迪默等联袂主演,影片于2012年5月31日在中国上映。电影讲述12岁的雨果·卡布里特在遇到了一位穷苦的玩具推销员以及他的教女伊莎贝尔之后,进入了一个无比奇特的世界,并有幸认识了魔术大师兼科幻电影制作的始祖乔治·梅里埃的有趣故事。本片被影评人形容为是马丁·斯科塞斯“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荣获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11项提名,并最终夺得5个奖项

❽ 雨果简介

维克多·雨果( 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 --- 1885年5月22日 ),是著名的法国作家,也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他的浪漫主义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他曾说:“我对神的存在,比我自己存在更觉真实。”
雨果1802年生于法国东部的贝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曾被拿破仑的哥哥西班牙王约瑟夫·波拿巴授予将军衔,是这位国王的亲信重臣。
雨果天资聪慧,9岁就开始写诗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于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写的《读书乐》受到法兰西学院的奖励,17岁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出版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赏赐,以后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以后他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为了共和主义者,他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写有大量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出小说。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它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830年,雨果的剧本《欧那尼》在法兰西大剧院上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浪漫主义在法国文坛上的主导地位。
《欧那尼》写的是16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反抗国王的故事,雨果赞美了强盗的侠义和高尚,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倾向。
1830年7月,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复辟王朝被翻了。雨果热情赞扬革命,歌颂那些革命者,写诗哀悼那些在巷战中牺牲的英雄。
1831年发表的《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义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紧张生动,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表现了雨果对封建政府和教会的强烈憎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七月革命”之后,法国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为首的大资产阶级统治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不断对雨果进行拉拢,1841年雨果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为法兰西贵族世卿,还当上了贵族院议员。雨果创作中的斗争热情减弱了,1843年,他写了一个神秘主义剧本《卫戍官》,上演时被观众喝倒彩,遭到了失败。雨果为此沉默了将近10年没有写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举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国。开始雨果对革命并不理解,但当大资产阶级阴谋消灭共和国时,雨果却成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路易·波拿巴上台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他实行恐怖政策,对反抗者无情镇压。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
维克多·雨果
流亡期间,雨果一直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的斗争,他写政治讽刺小册子和政治讽刺诗,猛烈抨击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这时期,他先后发表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和《笑面人》。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在色当兵败之后,普鲁士军队直逼巴黎。在这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雨果在流亡了19年之后回到了祖国。他到处发表演讲,号召法国人民起来抗击德国侵略者,保卫祖国。他还用他的著作和朗诵诗歌得来的报酬买了2门大炮,表现了崇高的爱国精神。
巴黎公社起义时,雨果并不理解这次革命。但当公社失败后,反动政府疯狂镇压公社社员时,雨果又愤怒谴责反动派的兽行,他呼吁赦免全部公社社员,并在报纸上宣布将自己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住宅提供给流亡的社员作避难所。为此,他的家遭到反动暴徒的袭击,他自己险些丧命,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
1885年,雨果逝世。法国人民为这位伟大的诗人举行了国葬。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首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于1901年,但雨果死于1885年5月22日,所以尽管他的文学成就很高,可还是无缘诺贝尔。
维克多·雨果 - 大事记
1802年2月26日生于法国东部的贝桑松城(Besancon)。
维克多·雨果作品
1819年 同浪漫诗人维尼等人共同创办《保守文艺双周刊》。于期刊发表第一首诗。
1822年编成第一本诗集《颂歌与杂诗》。与艾德娜在圣苏比士大教堂结婚。
1825年 被授与荣誉勋章,参加查理十世的加冕典礼。
1827年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著名浪漫主义宣言,成为浪漫主义运动领袖。
1831年完成浪漫主义文学杰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即钟楼怪人)。
1841年 被选入法兰西学院,公开表示拥护君主立宪制度。
1843年 剧本《老顽固》(Les Burgraves)失败及女儿列欧波汀意外死亡,停止新作,转向政治舞台。
1845年 晋身贵族,封为雨果伯爵。
1848年 创办《大事纪报》。
1850年 被捕入狱,雨果化名兰文逃离巴黎。
维克多·雨果
1851年 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宣布帝制,雨果被迫流亡国外。
1853年 充满讽刺政治意味的诗集——《惩罚集》出版。
1862年 出版不朽的名著长篇社会小说《悲惨世界》。
1868年 雨果夫人艾德娜去世。
1870年 第三共和政府成立,结束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回到巴黎。
1871年 当选国民大会代表。
1876年 雨果当选参议员。
1883年 完成《世纪的传奇》第三卷。
1885年 5月22日,病逝巴黎。 6月1日,雨果灵榇置于凯旋门下,供万民瞻仰,旋葬于巴黎伟人墓园。
维克多·雨果 - 主要作品
维克多·雨果作品
1827: 《克伦威尔》(Cromwell) (剧本)
1829:《东方诗集》(les Orientales) (诗)
1830:《欧那尼》 (Hernani) (戏本)
1831:《巴黎圣母院》(即《钟楼怪人》)(Notre-Dame de Paris) (小说)
1838:《吕布拉》(Ruy Blas) (剧本)
1853:《惩罚集》 (les Chatiments) (诗)
1856:《沉思集》 (les Contemplations) (诗)
1862:《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 (小说)
1869:《笑面人》 (L’Homme qui Rit) (小说)
1859-1883:《世纪传说》(la Legende des siecles) (诗)
1874:《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 (小说)
维克多·雨果 - 代表作
维克多·雨果作品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笑面人》发表于1869年 小说有着和巴黎圣母院一样的美丑对比。主人公格温普兰出生贵族,但因宫廷内的勾心斗角,小时候被毁容。后来被民间艺人"熊"(或音译"乌苏斯")收养。所以说,格温普兰是人民的儿子。后来小说峰回路转,格温普兰命运大起大落,可是因为爱人“女神”(音译"蒂")的病逝,彻底绝望,投河而去。《笑面人》的创作标志着作者向现实主义迈出了一大步。
《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九三年》 是雨果最后一部小说。小说的两个对立人物,革命派郭文和保皇派郎特纳克侯爵是雨果的又一善恶对比。郭文在捕获郎特纳克侯爵之后,因念郎特纳克侯爵救了三个孩子,竟不惜把自己送上断头台,而放走了敌人头子。这种安排,最能体现雨果对慈悲为怀,对纯洁良心的信仰。 《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多次被拍成电影,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成为经典之作。
维克多·雨果 - 作品简介
雨果的诗歌
雨果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一共写下了26部诗集。在世界诗歌史上,雨果应该占有着一个突出的席位,因为他的诗歌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人类基本感情的雄辩的和普通的形象”,他心中“拥有政治的和社会的神话”( 埃唐·皮孔《世界文学史》)。
1、基本主题:
对自由的向往;对民族解放运动的热情支持;对暴政的揭露与反抗;对贫富分化的现实的关注;对重大历史事件的严正态度;对人生、爱情、自然景色的感叹与歌颂等。
2、艺术成就:
(1)开拓了诗歌领域,无论抒情、讽刺、写景、咏史,还是哲理沉思,写来都得心应手;
(2)富于激情,时而庄严凝重,时而气度恢宏,风格豪放阔大,洋洋洒洒;
(3)将对比原则用于诗歌创作,如意象比照、用相反词语、结句出人意料,对比强烈;
(4)善用同位语隐喻,如“心灵一牝狼”、“欧洲一巨人”,将抽象概念和具体意象相结合,产生新的含义,与象征手法一脉相通;
(5)想象力丰富,伊甸园的瑰丽、东方之夜的辉煌,都写得五光十色,连无生命的东西也具有生命形态;
(6)语言丰富多采,韵律运用自如,能以牧歌写情诗,以颂歌写哲理沉思,与象征派和巴那斯派直接相通。
3、雨果诗歌欣赏
半睡
暗影沉冷的气息充盈住房,
夜已深,万籁俱静,黑暗的形
在入睡者身旁来回游荡。
当我化为物,我感到
身边之物变为人,
我的墙是一副面孔,在探望灰暗天空,

❾ 电影《雨果》到底讲了什么

雨果型搏指他爹的死和那个电影制作人一点关系都没有,他爹只是死于博物馆的大火,只是个意外。

拓展资料:

  1. 小男孩雨果他爹以前是博物馆的馆长,然后在博物馆的一角发现了废弃的机器人,于是拿回家和雨果一起修复这个机器人,再然后,雨果他爹就领盒饭了。

  2. 雨果就由他的大伯收养,他大伯是火车站的钟楼维修人员,负责那坨钟的准确对时。大伯又是个酒鬼,时不时的消失,然后钟的维修就由雨果负责,最后他大伯喝个烂醉淹死在河里。

  3. 那个火车站的杂货屋的老板,也就是那个电影制作人,也就是那个机器人的建造者,也就是乔治•梅里埃。由于科技越来越发达,导致他的电影慢卜配慢走向没落。最后他把自己的心血(电影胶片之类的)几乎全部给毁掉了。那银迟个机器人捐给了博物馆,有幸被雨果他爹发现,然后雨果开始探秘世界。

  4. 电影最后揭示的是对电影重要奠基者乔治•梅里埃的致敬。

来源:豆瓣电影有情怀不等于好电影

❿ 雨果的简介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l802~1885)是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19世纪前期法国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他的浪漫主义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身世】
雨果1802年生于法国东部紧挨瑞士的杜省贝桑松。祖父是木匠,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曾被拿破仑的哥哥西班牙王约瑟夫•波拿巴授予将军衔,是这位国王的亲信重臣。

雨果天资聪慧,9岁就开始写诗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于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写的《读书乐》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奖励,17岁在“百花慎型诗赛”得第一名,20岁出版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赏赐,以后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以后他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为共和主义者,他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写有大量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出小说 。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它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830年,雨果的剧本《欧那尼》凳手在法兰西院大剧院上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浪漫主义在法国文坛上的主导地位。

《欧那尼》写的是16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反抗国王的故事,雨果赞美了强盗的侠义和高尚,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倾向。

1830年7月,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复辟王朝被推翻了。雨果热情赞扬革命,歌颂那些革命者,写诗哀悼那些在巷战中牺牲的英雄。

1831年发表的《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义小说。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紧张生动,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表现了雨果对封建政府和教会的强烈憎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七月革命”之后,法国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为首的大资产阶级统治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不断对雨果进行拉拢,1841年雨果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为法兰西贵族世卿,还当上了贵族院议员。雨果创作中的斗争热情减弱了,1843年,他写了一个神秘主义剧本《卫戍官》,上演时被观众喝倒彩,遭到了失败。雨果为此沉默了将近10年没有写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举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国。开始雨果对革命并不理解,但当大资产阶级阴谋消灭共和国时,雨果却成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路易•波拿巴上台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他实行恐怖政策,对反抗者无情镇压。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

流亡期间,雨果一直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的斗争,他写政治讽刺小册子和政治讽刺诗,猛烈抨击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这时期,他先后发表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和《笑面人》。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在色当兵败之后,普鲁士军队直逼巴黎。在这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雨果在流亡了19年之后回到了祖国。他到处发表演讲,号召法国人民起来抗击德国侵略者,保卫祖国。他还用他的著作和朗诵诗歌得来的报酬买了2门大炮,表现了崇高的爱国精神。

巴黎公社起义时,雨果并不理解这次革命。但当公社失败后,反动政府疯狂镇压公社社员时,雨果又愤怒谴责反动派的兽行,他呼吁赦免全部公社社员,并在报纸上宣布将自己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住宅提供给流亡的社员作避难所。为此,他的家遭到反动暴徒的袭击,他自己险些丧命,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

1885年,雨果逝世。法国人民为这位伟大的诗人举行了国葬。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首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与1901年,但雨果死于1885年,所以尽管他的文学成就很高,可还是无缘诺贝尔。

《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代枣孝嫌表作。小说的情节大致是这样的:农民出身的贫穷工人冉阿让有一次看见姐姐的几个孩子饿得直哭,于是去偷面包,不幸被人抓住,判了5年徒刑。他几次越狱,被抓回来又加判了共14年刑期,结果为了一块面包坐了19年的牢。出狱之后,冉阿让到处遭人白眼,没有工作,没有饭吃,他发誓一定要向社会复仇。这时,一个叫米里哀的主教感化了他,他决心行善积德,做一个好人。

他化名马德兰,在一个城市办了个工厂,成为富翁。他为贫穷的人提供就业机会,给他们饭吃,给他们房子,他处处乐于助人,被市民们选为市长。这时,市里来了一个叫芒汀的姑娘,她原是农村姑娘,到城里做工,被人诱骗生下一个女儿。她把女儿珂赛特寄养在一个旅店老板家中,老板是个恶棍,趁机敲诈她,芒汀被迫卖掉美丽的头发、漂亮的牙齿,又卖身当了妓女,最后贫困交加,病得奄奄一息,冉阿让听说后立即去照顾她,答应在她死后抚养她女儿珂赛特。这时,警察沙威正追捕失踪多年的苦役犯冉阿让,在马德兰市,他抓住了一个贫穷的工人,认为他就是冉阿让,准备把他送进监狱,为了救这个无辜的工人,冉阿让挺身而出,主动承认了自己的身份。他又落入警察手中,去监狱的路上,他设法逃脱了。

冉阿让马上找到珂赛特,带着她躲在一个僻偏的修道院里。多年过去了,珂赛特已长成了一个漂亮的大姑娘,她和一个共和党人马吕斯相爱了。1832年,巴黎爆发了共和党领导的起义,遭到七月王朝的血腥镇压,马吕斯身负重伤,冉阿让冒着生命危险通过下水道把他救了出来。这时,沙威混进起义者队伍进行侦察,被抓住后判处死刑,由冉阿让去执行命令,枪毙沙威,但冉阿让却把沙威放了。沙威在冉阿让的高尚人格前羞愧难容,投河自杀。

珂赛特和马吕斯结婚了,年轻人非常幸福。冉阿让一个人过着孤独的日子,最后他死在了珂赛特的怀里。

《悲惨世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描写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命运,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猛烈抨击了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全面反映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的社会政治生活。所以,小说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到了20世纪,它又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同样吸引了无数的观众。

《巴黎圣母院》

1482年的巴黎,圣母院居住着一主、一仆:道貌岸然的助祭长克洛德和敲钟的畸形人卡席莫多;内心实际上邪恶的克洛德对街头跳舞卖艺的吉普赛姑娘爱斯美腊达动了淫念,夜间打发卡席莫多劫持少女,被少年英俊的卫队长孚比斯救出。姑娘爱上了孚比斯,满怀嫉妒的助祭长趁他二人幽会之际刺伤军官,却嫁祸于爱斯美腊达。她因而被判处死刑,在临刑之际被暗中爱慕她的卡席莫多救出,把她安顿在圣母院内避难,但克洛德唆使教会把她看作女巫,法院不顾圣母院享有圣地避难权,决定予以逮捕。巴黎下层社会的好汉们前来营救姑娘,却被敲钟人误以为是官兵来抓爱斯美腊达,拼命抵抗,国王路易十一调兵遣将来攻打圣母院,上下夹击,一场混战中,克洛德把少女劫持出圣母院,威逼她满足其兽欲,遭到拒绝,便把她交给官兵,蹲在圣母院钟楼顶上眼瞅着她被绞死,卡席莫多义愤填膺,怒气冲冲,把抚养他成人的助祭长推了下去,活活摔死,自己则到公墓里面找到少女的尸体,死在她身旁。几年之后,人们在一处地穴里发现一男一女的骨骼,那是卡席莫多紧紧拥抱着吉普赛姑娘!
命运,命运,命运!
1830年28岁的维克多·雨果开始奋笔疾书他的“命运三部曲”之一《巴黎圣母院》(其他两部是《悲惨世界》(被称作“法律的命运”)和《海上劳工》(“事物的命运”),这样一部波澜壮阔的杰作仅仅用了150多天于次年即已完稿,不愧为旷世奇才!我们可以从研究古希腊悲剧中,把雨果的前辈古人所说的命运大别为三类,一是偶然的不幸,二是人的自我分裂及其不幸的解决,三是人与社会的或自然之间的冲突不可调和。固然,《巴黎圣母院》所叙述的命运,一个重要的侧面是教士克洛德淫秽、叛教,不信天主教诲,偏信炼金邪术,为淫欲所支配,终于导致他自己以及他所爱和所不爱的人们统统灭亡——这是悲剧之一。而敲钟人卡席莫多由于天生畸形,特别是他的既瞎又聋,阻遏企图营救爱斯美腊达前来攻打圣母院的义民于前庭广场,终至被他与国王派来捉拿这吉普赛女郎的军队上下夹击,代表着黑暗中世纪鲜见的正义力量——那些下层社会的贱民全部被消灭,这是又一悲剧。无辜的跳舞姑娘不仅是一切惨遭统治欧洲长达一千年的欧洲愚昧黑暗势力摧残的可怜百姓中间的一个,也是他们的楚楚动人的形象,无论她怎样辩白,无论人们怎样出于义愤竭力救助,仍然逃不脱被绞死的命运——这是悲剧之三。所有这些正是上述悲惨命运的三大契机或动因一齐发挥作用的惨烈结果。《巴黎圣母院》以感人至深的笔触刻画的就是那黑暗时代几乎全部平头百姓不可逃脱的这样悲惨的命运。国王路易十一深藏在重重黑幕后面,他却正是雨果拿出来示众的血腥屠杀的元凶大憝!无辜惨遭他所代表的黑暗之力摧残的民众就是这部悲剧的真正主角。然而,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雨果仍然要求我们相信“生活,就是昂首前瞻”,我们抛洒眼泪的同时,要像雨果那样“我睁开眼睛,看见了灿烂的晨星”,是的,应该永远乐观:“相信白昼,相信光明,相信欢乐”。雨果高唱着这鼓舞人反抗压迫、冲破黑夜的诗句,奋勇前进,向人类广布他的人道主义呼声,从30岁起进入了法国乃至全欧的浪漫主义创作更高更盛的时期。
巴黎圣母院,威严赫赫,以其不朽的智慧,在它存在迄今八百多年中,默默注视着滚滚河水、芸芸众生,曾经是多少人间悲剧、人间喜剧的见证!在雨果的这部小说中,它仿佛有了生命的气息,庇护爱斯美腊达,证实克洛德的罪行,悲叹众路好汉尝试打击黑暗统治而英勇献身的壮举,惊赞卡席莫多这“渺不足道的微粒尘芥”把一切豺狼虎豹、一切刽子手踩在脚下的侠义行为;它甚至与卡席莫多合为一体,既是这畸形人灵魂的主宰,又是他那怪异躯壳的依托。在雨果的生花妙笔下,它活了起来,同时也以它所铭刻、记述并威武演出的命运交响曲增添了伟大作家的光辉。美丽的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建筑艺术的珍品。雨果早在少年时代就对建筑艺术——尤其是哥特建筑艺术有浓厚的兴趣,及至青年时代,他至少进行了三年的准备,熟悉中世纪的法国社会,特别是屡次亲身钻进圣母院的旮旮旯旯,同时广泛阅读有关资料,掌握了法国人引以为荣的这座建筑物所有的奥秘,便于1830年7月着手写稿。他假托在那两座巍峨高耸的钟楼之一的黑暗角落,发现墙上有这样一个中世纪人物手刻的希腊词:命运!说是这个支配人类的命运,事实上支配那愚昧时代一切人的黑暗之力亦即魔鬼,它无所不在的宿命寓意深深打动了作者。确实,《巴黎圣母院》这本书就是为了叙说“命运”一语而写作的。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雨果寻求的是命运的真实内涵。无论是克洛德,还是卡席莫多,他们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人,他们内心的分裂、冲突,反映的是他们那个时代神权与人权、愚昧与求知之间,庞大沉重的黑暗制度与挣扎着的脆弱个人之间的分裂、冲突,终于导致悲剧中一切人物统统死光的惨烈结局。我们在这部巨着中看见的命运,就是在特定环境即中世纪的法国首都,愚昧迷信、野蛮统治猖獗的那个社会之中,发挥其横扫一切的威力。《巴黎圣母院》作为一部浪漫主义代表作,正是由于作者力求符合自然原貌,刻画中世纪的法国社会真实生活,以卓越的手法和浪漫的形式,依据动人的情节发展,凝聚、精炼在这部名着中而呈现出它们的生动面貌和丰富蕴涵,赢得了继《艾那尼》之后浪漫主义打破古典主义死板桎梏的又一胜利。这是一部愤怒而悲壮的命运交响曲!

【名言】
人生至福,就是确信有人爱你,有人为你的现状而爱你,说得更准确些,有人不问你如何就爱你。——《悲惨世界》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
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开启数字,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中。
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气力。
大胆是取得进步所付出的代价。
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强者。
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都望而怯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笑声如阳光,驱走人们脸上的冬天。
勉强应允不如坦诚拒绝。
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
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
脚步不能达到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
多办一所学校,可少建一座监狱。
生活就是面对微笑。
人的两只耳朵,一只听到上帝的声音,一只听到魔鬼的声音。
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垂青。
人类第一种饥饿就是无知。
不认识痛苦,就不是一条好汉。

【大事记】

1802年 2月26日生于法国东部的贝桑松城(Besancon)。
1819年 同浪漫诗人维尼等人共同创办《保守文艺双周刊》。于期刊发表第一首诗。
1822年 编成第一本诗集《颂歌与杂诗》。与艾德娜在圣苏比士大教堂结婚。
1825年 被授与荣誉勋章,参查理十世的加冕典礼。
1827年 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著名浪漫主义宣言,成为浪漫主义运动领袖。
1831年 完成浪漫主义文学杰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即钟楼怪人)。
1841年 被选入法兰西学院,公开表示拥护君主立宪制度。
1843年 剧本《老顽固》(Les Burgraves)失败及女儿列欧波汀意外死亡,停止新作,转向政治舞台。
1845年 晋身贵族,封为雨果伯爵。
1848年 创办《大事纪报》。
1850年 被捕入狱,雨果化名兰文逃离巴黎。
1851年 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宣布帝制,雨果被迫流亡国外。
1853年 充满讽刺政治意味的诗集——《惩罚集》出版。
1862年 出版不朽的名著长篇社会小说《悲惨世界》。
1868年 雨果夫人艾德娜去世。
1870年 第三共和政府成立,结束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回到巴黎。
1871年 当选国民大会代表。
1876年 雨果当选参议员。
1883年 完成《世纪的传奇》第三卷。
1885年 5月22日,病逝巴黎。 6月1日,雨果灵榇置于凯旋门下,供万民瞻仰,旋葬于巴黎伟人墓园。

【主要作品】

1827: 《克伦威尔》(Cromwell) (剧本)
1829:《东方诗集》(les Orientales) (诗)
1830:《欧那尼》 (Hernani) (戏本)
1831:《钟楼怪人》(即《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 (小说)
1838:《吕布拉》(Ruy Blas) (剧本)
1853:《惩罚集》 (les Chatiments) (诗)
1856:《沉思集》 (les Contemplations) (诗)
1862:《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 (小说)
1869:《笑面人》 (L’Homme qui Rit) (小说)
1859-1883:《世纪传说》(la Legende des siecles) (诗)
1874:《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 (小说)

阅读全文

与雨果简介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文儿童电影有什么 浏览:346
精灵鼠小弟1国语电影 浏览:581
电影我们日本剧情 浏览:586
钢琴家电影女主大提琴 浏览:487
特别好看的女杀手电影 浏览:16
国产剧姐弟恋电影 浏览:716
人肉包子电影视频台湾版 浏览:508
关于赌徒电影有哪些 浏览:75
美女被改造的电影 浏览:511
播出老电影霍元甲 浏览:978
电影沦落人黄秋生演技如何 浏览:192
勇往直前电影里酒吧唱的歌曲 浏览:709
扎着心了电影台词 浏览:37
女主生病瘫痪电影 浏览:350
春节档电影最好看 浏览:558
你好李焕英电影照片字幕 浏览:862
香港叔叔电影下载地址 浏览:352
喜欢电影是什么 浏览:61
电影英文表白 浏览:497
优酷电影劵在哪里看 浏览:427